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海口
  • 出版时间: 2014-11

主办单位: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利用先进的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3D TEE)技术研究冠脉搭桥术前后AMC的形态学改变.探讨CAD合并IMR患者是否需要同时进行二尖瓣的干预治疗.rn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行CABG手术的CAD患者23例.其中8例无二尖瓣反流或轻度二尖瓣反流,15例伴有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在术前30分钟和术后即刻行3D TEE检查,获取心脏三维超声图像,利用Philips公司的Qlab软件测量三维心脏参数,包括二尖瓣有效反流口面积(the effective orifice area,ERO)、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EDV)及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ESV).再利用西门子公司的Auto-Valve最新分析软件评价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体的形态学变化和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的运动情况.参数包括:①二尖瓣的相关参数:二尖瓣瓣环前后径、联合直径、高度与联合直径比(annular height to commissural width ratio,AHCWR),椭圆度;②主动脉瓣的相关参数:主动脉瓣的左冠瓣联合线距离、右冠瓣联合线距离、无冠瓣联合线距离,主动脉直径,包括主动脉瓣环水平直径、主动脉窦部水平直径、窦管结合水平直径;主动脉瓣瓣游离缘长度,主动脉瓣瓣瓣叶高度;③AMC的参数,包括两个瓣环之间的角度及两个瓣环中心之间的距离.比较CABG术前、术后各参数间的差异.rn 结果:①CABG后ERO、EDV、ESV均较术前减小,ERO(0.30±0.14 vs 0.15±0.15cm2,P<:0.05),ESV(74.74±16.54 vs 58.44±18.59cm3,P<:0.05), ESV(52.80±16.20 vs 35.64±16.31cm3,P<:0.05),术后左心室功能改善,LVEF由术前26.78±7.1%提高为35.46±6.86%(P<:0.05);②二尖瓣各参数值CABG前后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最大联合直径、最小联合直径、最大瓣环前后径、最小瓣环前后径没有统计学意义,反映二尖瓣环马鞍状结构的参数高度与联合直径比、椭圆度术前术后也无统计学意义.最大高度与联合直径比(0.30±0.08 vs 0.32±0.08;P=0.53),最小高度与联合直径比(0.11±0.04 vs 0.12±0.04;P=0.21),最大瓣环椭圆度(0.90±0.13 vs 0.87±0.08;P=0.39),最小瓣环椭圆度(0.71±0.08 vs 0.71±0.04;P=0.92);③主动脉瓣各参数值CABG前、后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三个瓣叶游离缘长度CABG前后比较所有P值均>0.05,无统计学意义,表示主动脉根部的各参数值CABG前后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主动脉根部三个平面的直径包括主动脉瓣环水平、主动脉窦部水平、窦管结合水平CABG前后无统计学差别;④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体的各参数值CABG前后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瓣-二尖瓣环之间的角度、两个瓣环中心之间的距离术前术后均没有明显改变(P>0.05).在伴有中~重度IMR者只做CABG术前、后的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体的各项指标参数也没有明显改变.rn 结论:本研究发现①CABG前后二尖瓣、主动脉瓣及AMC的形态均未发生改变;②对CAD合并IMR者术中只进行CABG,不对二尖瓣进行任何干预治疗,术后IMR也会改善,认为术后IMR减小是由于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增加了二尖瓣关闭的动力所致;从而为外科医生选择术式提供参考.
  • 摘要:光声学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基于生物组织内部光学吸收差异特性、以超声波作为信息载体的无损生物光子成像方法。光声学成像技术有机结合了纯光学成像的高对比度特性和纯声学成像的高穿透深度特性的优点,以超声仪检测光声信号代替光学成像中的光子检测,光声信号的本质是超声波,其在组织中具有低散射低耗散优点,从根本上避免了生物组织对光子的强烈散射影响,进而可以获取深处组织的高分辨率影像。借助内源性及外源性光声对比剂的光声学成像为研究生物组织的形态结构、生理病理特征、代谢功能等提供了重要手段。光声效应产生时于组织局部会激发高温,局部产生的高温可以诱导液态氟碳类材料发生液-气相转变,相变后的微泡可用于超声显像及治疗,是目前研究热点。光声技术具有比近红外技术更好的生物组织穿透性,同时还具有分辨率高、无副作用等特点,可以进行活体检测。该技术是一种无损医学成像方法,可提供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组织成像,有利于心血管疾病(血管生成、心肌炎、血栓、心梗等)、淋巴、肿瘤、神经系统、血液病、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氧饱和度测量、超声分子探针及功能影像等前沿研究。
  • 摘要:本文分析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技术所用探头直径较粗,刺激较大,患者常有恶心呕吐,甚至有中途自拔探头,拒绝再查。再者因经食管超声检查时病人需侧卧位,不能在导管室长时进行监护,局限性较大,故在心脏手术和介入治疗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从鼻饲管插入法中受到启示,将超声探头加以改进,减小刺激,使之经鼻咽腔插入食管。分析经鼻咽食管超声心动图探查的优点,由于所用探头能经鼻咽腔插入食管而不触舌根,刺激性小,患者能很好耐受,可较长时间侧卧或平卧进行监护;这种新型探头经鼻腔进入食管,从心室后侧观察左心结构,与换能器细小、性能较差的心内探头相比较,由右侧心腔经室间隔观察左心的距离基本相同,但所获超声图像质量相比,经食管检查具有更高的清晰度、分辨力和透入深度;如能将鼻咽食管超声装置和组织多普勒、组织斑点追踪及实时三维成像等技术相结合,经食管对心脏进行近距观察,有望对心肌病变、复杂畸形、心律失常的定性定位诊断等发挥重大作用;经鼻腔食管插管和心腔内插管相比较,在无菌要求和探头重复使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此项技术如能够在超声室和心导管室应用,一定能对临床细致观察,提高诊断正确率,促进外科术中术后观察和介入超声监护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应用心肌超声造影(MCE)观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心肌血流灌注变化,探讨其在评估缺血性心肌血运重建后心肌灌注中远期随访中的临床价值.rn 方法:本组35例患者,单支病变15例,2支病变17例,3支病变3例.予以介入支架植入术进行血运重建术前、术后及随访6~12月分别行心肌超声造影检查,根据造影剂的充盈程度进行评分.将其结果与相应阶段造影和/或冠脉CT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rn 结果:按左室壁16节段法进行分段.35例患者560个节段中,运动异常节段237个.与治疗前冠脉造影符合率89.3%.冠脉血管再通术后1月内复查170个节段有运动改善,与支架靶血管供血支配区符合率79.3%.血运重建术后自身对照灌注明显改善.在随访6~12月间,心肌超声造影与冠脉影像结果符合率为82.51%.其中造影或CTA显示血运正常而MCG示心肌灌注差者4例,其中有3例有糖尿病,4例患者心功能均低下;而靶血管再狭窄或闭塞,心肌灌注改善者3例,均为3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患者,前降支正常,回旋闭塞1支,另2例除前降支血管外其他血管均闭塞.rn 结论:随访观察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运重建缺血心肌血流灌注改善的情况,心肌超声造影可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结合冠脉影像资料更能反映病人的临床情况,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减少冠脉造影及CTA检查,避免副作用和并发症.
  • 摘要:目的:结合冠状动脉所属区域各项应变参数,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对该局部区域应变的影响.rn 方法:入选本院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拟诊或确诊冠心病51例,入选者中男36例,女15例,年龄40~70岁,平均(56.01±8.55)岁.排除标准:心肌梗死、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瓣膜病患者,高血压并导致左室肥厚者,糖尿病患者.将所有入选者按三支冠脉分布区分为左前降支灌注区,左回旋支灌注区及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共153个区域.按冠脉造影狭窄是否>50%将各区域分组,共分为六组:左前降支狭窄≥50%组(25个);左前降支狭窄<50%组(26个);回旋支狭窄≥50%组(23个);回旋支狭窄<50%组(28个);右冠狭窄≥50%组(29个);右冠狭窄<50%组(22个),所有入选者采集标准心尖四腔切面左心室全容积图像并存储,应用3DST在线分析软件获得各应变参数.将各冠脉灌注区域内各项应变等参数分别求和计算均数.分析冠心病左室局部应变等参数.rn 结果:1、左前降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左前降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平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6.17±5.26vs-13.03±4.84(p<0.01),周向峰值应变:-31.79±14.10vs-24.74±9.12(p<0.01),径向峰值应变:32.02±14.64vs27.70±10.48(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41.42±14.87vs-33.54±11.74(p<0.01).2、回旋支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回旋支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95±6.01vs-12.04±4.25(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6±15.09vs-24.23±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1.81±14.45vs26.59±12.45(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7.15±13.83vs-30.47±12.29(p<0.05).3、右冠状动脉狭窄<50%组与狭窄≥50%组的右冠状动脉灌注区域各项应变均值分别为纵向峰值应变:-14.23±5.01vs-12.09±4.67(P>0.05),周向峰值应变:-28.47±11.95vs-23.50±10.22(p<0.05),径向峰值应变:30.22±15.86vs26.32±7.93(P>0.05),心内膜面积应变:-39.40±14.23vs-30.29±10.84(p<0.05).4、冠脉分布区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该区域灌注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较高.rn 结论:1、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通过多项应变参数可以发现冠心病患者早期缺血时心肌形变能力的减低.2、左室局部周向、纵向应变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检测,但诊断价值较低.3、局部心内膜面积峰值应变对早期心肌缺血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的:运用单心动周期实时三维超声探讨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舒张失同步性与收缩失同步性的关系.rn 方法:收集76例窦性心律且左室射血分数≥45%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人群,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评估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三维超声主要评估参数包括:舒张末球形指数(EDSI),舒张失同步指数(DDI),舒张离散差(DISPED),平均舒张末时间(MED),收缩末球形指数(ESSI),收缩失同步指数(SDI),收缩离散差(DISPES),平均收缩末时间(MES).将患者按传统二维超声舒张功能的分级标准分为3组:舒张功能轻度受损(22例)、舒张功能假性正常(36例)和舒张功能限制性充盈(18例).rn 结果:在舒张期,较正常对照组,DDI、DISPED及MED均在舒张功能严重不全(限制性充盈)组中表现出明显升高(9.95±3.75,41.76±17.19,57.82±17.07,P<0.01),并且与轻度(轻度受损)组及中度(假性正常)组相比,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收缩期,SDI和DISPES也在舒张功能严重不全(限制性充盈)组中表现出明显升高(8.61±2.32,37.29±9.67,P<0.01),而在轻度(轻度受损)组及中度(假性正常)组中均无差异(P<0.05).rn 结论:肥厚型心肌病舒张失同步性与收缩失同步性密切相关,严重的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可能影响左室收缩的失同步性,收缩失同步性进一步加重左室收缩功能的恶化.
  • 摘要:目的:总结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超声易误诊的原因,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9年9月-2013年11月确诊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住院患者17例,分析超声心动图的检查结果.结果:经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的患者16例,其中室壁活动异常的16例,右室明显扩张的16例,右室流入道及流出道、右室心尖室壁瘤的8例.超声心动图漏诊1例.所有患者均有轻-中度的三尖瓣反流,肺动脉收缩压均<35mmHg.结论:ARVC早期在超声上无明显改变,晚期具有典型的表现特点,对ARVC的诊断及随访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Lambl's Excrescences(LE),国内学者称"纤维样赘生物"或"兰伯赘疣",是位于心脏瓣膜对合面边缘的细长形、丝状或乳头状结构,属增龄性改变.据报道,在60岁以下的人群中主动脉瓣LE的检出率为38%-41%,可能作为心源性脑栓塞的低危因素.本研究分析了1789例患者主动脉瓣LE超声特点及临床背景资料,进一步探讨主动脉瓣LE的检出率及临床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3年3月间由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发现典型主动脉瓣LE的6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再连续观察1102例接受TTE的门诊或住院患者,以及107例行TEE查血栓的房颤患者主动脉瓣LE检出情况,同时比较了TTE与TEE的LE声像特点.除外先天性、获得性瓣膜疾病者.rn 结果:①LE在二维超声上表现为主动脉瓣膜对合缘上随心动周期活动的细条状或分叉状回声,M型超声上显示瓣膜边缘高频细颤曲线;②检出率:TTE对连续1102例受检者检出749例LE,检出率为67.97%,而TEE对107例房颤患者的LE检出率为82.98%,且TEE对LE的细节显示更清晰;③749例检出LE人群的年龄为1~95,中位年龄为59,70岁后检出率更低(P<:0.01),但出现主动脉瓣膜钙化——回声增强,50岁以后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③对61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受检者的回顾性分析表明,LE的出现与血压、血糖及血脂异常无明显相关.rn 结论:本组资料显示TTE对LE的检出率比文献报导的数据高,且TEE高于TTE,可能与仪器分辨率的提高以及对LE声像特点的认识有关,瓣膜钙化或受检者肥胖也可能也影响其检出.
  • 摘要:目的:通过对Berry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和超声影像学表现的总结,探讨超声心动图对该病的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至今,本院收治的Berry综合征患者5例,年龄从17天至7个月.5例患者均行完整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记录,其中3例经手术及心脏增强CT证实,余2例行心脏增强CT证实.应用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和GE E9超声诊断仪,分别于胸骨旁、胸骨上窝、心尖及剑下各切面进行顺序扫查、存储图像并进行测量.rn 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可有面色发灰,哭闹时紫绀,反应弱,常伴有肺部感染症状.查体示上下肢血压压差减低,口唇紫绀,心前区听诊可闻及心脏杂音,P2亢进,经皮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下肢显著.Berry综合征超声影像学表现包括远端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右肺动脉起自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离断A型3例、B型1例、缩窄1例伴室间隔完整.rn 结论:Berry综合征是由Berry等人于1982年首次提出,是心脏大血管畸形组成的合并症,病理改变包括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包括缩窄和离断)伴室间隔完整,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先天性心脏病.Berry综合征为导管依赖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能够存活的根本条件是存在粗大的动脉导管,若患者在出生后动脉导管自然闭合或者导管内径较细有闭合趋势者,提示预后差.超声心动图对动脉导管开放状态的诊断十分明确.Berry综合征的主动脉弓发育异常,以缩窄和离断A型较为多见.本研究中1例为离断B型,为中国大陆地区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首例.将A型离断及缩窄患者的超声测量数据与B型离断患者相比较,发现后者主-肺动脉间隔缺损较大.主-肺动脉间隔缺损较大者,离断处距主动脉根部的距离越近,说明胚胎期供应主动脉弓发育的血流量越少,支持胚胎期"窃血"现象的发生.应用超声心动图探查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时,二维超声可表现为较典型的"蝴蝶征",且Berry综合征患者主-肺动脉间隔缺损较大,动脉水平存在大量左向右分流,肺血流量增多,肺动脉高压形成早.本研究中全部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首诊检出,超声心动图可以快速且明确地诊断Berry综合征,不失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反流特点对成人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RVOTS)含肺动脉狭窄者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特点,总结其规律性变化.rn 方法:从2004-9-8到2014-6-12,在本院就诊的成人非限制性VSD合并RVOTS者67例,男33例,女34例,平均年龄22.22±9.42岁(15~60岁).5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经CT造影证实,另10例未接受CT造影等"金"标准影像学检查或手术治疗.将患者根据主动脉瓣反流(AR)程度分为AR中量以下组(n=54,80.60%)和AR中量及以上组(n=13,19.40%).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信息和源于超声和CT等影像学技术的形态学参数的差别.分析主动脉瓣反流(AR)程度、方向、性别及年龄与左心房室和右心房室大小、房室瓣频谱形态、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反流峰值流速与压差、下腔静脉宽度、心胸比率、肺充血与肺淤血程度和McGoon比值等指标的关系.rn 结果:成人非限制性VSD合并RVOTS者合并不同程度AR者占57%(38/67),中量及其以上占34%(13/38),3例超过50岁和5例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者全部合并中-大量AR;AR反流束冲向右室者占21%(8/38),冲向双室但以右室为主者占11%(4/38),冲向双室者占45%(17/38),冲向双室但以左室为主者占3%(1/38),冲向左室者占21%(8/38).同AR中量以下组相比,AR中量及以上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P<0.001)、左房收缩末内径(LAISD,P<0.001)、右室舒张末内径(RVIDD,P<0.05)、右房收缩末内径(RAISD,P<0.001)及心胸比率(P<0.01)均增大,而肺动脉正向血流峰值流速及压差则降低(P均<0.05).4例肺动脉平均压(肺动脉瓣反流峰值压差)超过21mmHg者均在AR中量及以上组.AR中量及以上组病种分类中肺动脉闭锁(23%vs2%),房室大小中右心及左室增大和全心增大(69%vs2%),三尖瓣反流(62%vs41%)且中量及以上者(23%vs6%),肺动脉瓣少到中量及以上反流(23%vs2%),二尖瓣(56%vs41%)及三尖瓣(83%vs50%)正向血流频谱形态异常,肺血多(56%vs2%)肺淤血(33%vs4%),下腔静脉增宽(31%vs19%)和降主动脉出现逆向血流比率均更高.与AR程度正相关:降主动脉血流方向(r=0.64,P<0.001),年龄(r=0.29,P<0.05);与AR程度×年龄正相关:LVIDD(r=0.75,P<0.001),LAISD(r=0.69,P<0.001),肺动脉瓣反流程度(r=0.73,P<0.001),肺淤血(r=0.62,P<0.001);与AR程度×方向1(冲向左室为小,冲向右室为大)×年龄正相关:肺动脉反流峰值压差(r=0.74,P<0.05),下腔静脉宽度(r=0.65,P<0.001),性别(r=0.33,P<0.01);与AR方向1负相关:McGoon比值-CT(r=-0.48,P<0.05);与AR方向1×年龄正相关:心胸比率(r=0.50,P<0.001);与AR程度×方向2(冲向右室为小,冲向左室为大)正相关:肺充血(r=0.63,P<0.001);与AR程度×方向2×年龄正相关:RAISD (r=0.52,P<0.001),二尖瓣频谱形态(r=0.52,P<0.01),三尖瓣频谱形态(r=0.41,P<0.05);与AR方向2×年龄正相关:RVIDD(r=0.38,P<0.0),三尖瓣反流程度(r=0.48,P<0.01),三尖瓣反流压差(r=0.52,P<0.05).rn 结论:主动脉瓣反流在成人非限制性VSD合并RVOTS者中发生率高,其程度、方向和患者年龄单独或共同作用,不同程度影响各房室大小、双室舒张功能、瓣膜功能和肝淤血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出现肺淤血和轻度肺动脉高压,需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其中,引起左室扩大(相当于训练左室)和肺淤血(可促进肺血管的发育)可能对患者有益:有利于其长期存活并延长其适合根治手术的时间窗.
  •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患者超声心动图在其诊断中的价值.rn 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1年3月在本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者中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所占比例、瓣叶类型、瓣膜功能、升主动脉等心内结构情况,总结分析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中的诊断价值.rn 结果:1、构成比:120400检查者中主动脉瓣病变共计8612例(7.2%),其中先天性主动脉瓣畸形者占主动脉瓣病变的6.5%,二叶式畸形占6.2%,三叶不等大21例,四叶3例,单叶2例.2、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534例患者中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占7.3%,感染性心内膜炎6.4%,合并主动脉夹层占0.4%,单纯二叶式畸形共459例.单纯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患者中男性占63.2%,女性36.8%.重度狭窄占24.4%,中度狭窄13%,重度反流7.8%,中度反流10.7%.3、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患者65岁以上共104例:其中重度狭窄占32.7%,中度狭窄14.4%;重度反流3.8%,中度反流12.5%.40-64岁共228例:重度狭窄23.2%,中度狭窄16.6%;重度反流12.3%,中度反流16.2%.18-39岁共123例:重度狭窄20.3%,中度狭窄5.7%;重度反流4.1%,中度反流5.7%.4、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瓣膜形态共四种排列方式:左前右后排列占37.5%;右前左后19.2%;左右27.8%;前后8.7%.5、二叶式与三叶式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的对比:所有二叶式主动脉瓣升主动脉内径较三叶式增宽(39.7mm±7.7mm vs.37.1mm±5.8mm P=0.00).其中二叶式重度或轻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升主动脉内径比对应狭窄的三叶式患者均增宽,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1mm±7.2mm vs.38.6mm±5.4mm;39.7mm±6.7mm vs.35.3mm±4.9mm).rn 结论:与既往研究比较,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在中国发病率更高,男性高于女性,继发狭窄比反流更常见,瓣膜形态主要是左前右后排列,二叶式主动脉瓣患者升主动脉内径比三叶式者增宽.
  • 摘要:目的:传统简单先心病介入治疗依赖放射线引导下完成.尝试单纯运用普通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或经食道二维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简单先心病介入术,评价其可行性,并建立操作方法和操作规范.rn 方法: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由普通TTE筛选例简单先心病病例.单纯运用普通二维TTE或TEE引导,在杂交手术室或普通手术室进行简单先心病介入治疗术.术式包括:TTE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TEE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67例;TEE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括张术10例;TEE引导经皮动脉导管封堵术12例;TEE引导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5例;TEE引导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72例;TEE引导经胸小切口肺动脉瓣狭窄(或膜性闭锁)球囊括张术37例;TTE或TEE引导经胸小切口动脉导管封堵术38例.所有介入治疗术由外科医师、超声医师、麻醉师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发现介入治疗不成功病例即刻改为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TTE检查随访.rn 结果:TTE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58例,2例因封堵伞距离二尖瓣过近改为手术治疗.其余全部成功封堵房间隔缺损,成功率96.6%.TEE引导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67例,1例患者因封堵器影响二尖瓣瓣叶而放弃封堵治疗,立即改为ASD直视修补术.其余成功,成功率98.5%.TEE引导经皮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括张术10例,全部成功,成功率100%.术后TTE复查肺动脉瓣跨瓣压差明显下降.TEE引导经皮动脉导管封堵术12例,全部成功成功率100%;TEE引导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15例,全部成功成功率100%;TEE引导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72例,有2例封堵器触碰主动脉瓣放弃封堵治疗,改为常规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97.2%;TEE引导经胸小切口肺动脉瓣狭窄(或膜性闭锁)球囊括张术37例,1例术后肺动脉瓣仍明显狭窄,改为外科手术治疗.成功成功率97.3%.TTE或TEE引导经胸小切口动脉导管封堵术38例,全部封堵成功,成功率100%.全部成功介入治疗病例术后随访期间无死亡、大血管损伤、心脏穿孔、心包填塞、三尖瓣返流、心律失常、血栓、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或变形、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rn 结论:单纯超声引导简单先心病介入术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与传统放射线引导相比,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术避免了病人及医生接受放射线辐射损伤,真正实现了完全无创治疗先心病.对于室间隔缺损、严重肺动脉瓣狭窄及部分动脉导管未闭病例,目前还实现不了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治疗,还需要经胸小切口结合介入治疗.
  • 摘要:目的:运用经食管超声微探头对新生儿和低体重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进行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监测,明确操作规范及评估方法.rn 方法:2014年5月至8月共对41例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新生儿或低体重婴儿的心外科手术进行了术中TEE监测.患儿年龄7天~12月(平均2.1月),体重2.9~6kg(平均4.2±0.7kg).食管探头选用S8-3t micro.术式包括: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动脉调转术11例,室间隔完整的肺动脉闭锁或重度肺动脉瓣狭窄行经胸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4例,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5例,右室双出口矫治术4例,主动脉弓中断矫治术2例,主动脉缩窄矫治术6例,共同动脉干矫治术1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矫治术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例.总结操作规范,建立术中TEE评估流程.rn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置入食管超声探头,通过调整角度及前屈度,获得了满意的二维、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图像.快速、有效地评价手术效果,并成功指导外科选择合理的处理方案.全部患者TEE检查未出现出血、呼吸机气道压升高、左房压升高等检查并发症.rn 结论:新生儿及低体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TEE监测是心脏外科的迫切需要,可即刻评价手术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对于小儿心脏外科危重症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现有S8-3t micro TEE探头合理规范操作,能够保证安全性及有效性,获得准确、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 摘要:目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一种罕见的冠状动脉畸形,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0.4%.随着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超声心动图成为目前临床上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方法.本文旨在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病变的应用价值.rn 方法:2002年6月至2012年8月间在本院心外科行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结扎或修补手术及冠脉造影的患者63例,其中行超声+造影12例,超声+手术62例,超声+造影+手术11例.本组病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2天至71岁,平均(22.6±22.1)岁.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心动图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结果,并与冠脉造影及手术结果相对照.rn 结果:①经手术和/或造影证实63例冠状动脉瘘患者中,右冠状动脉瘘33例(52.4%),其中瘘入右房11例、右室10例、左室2例、肺动脉9例及冠状动脉静脉窦1例;左冠状动脉瘘29例(46.0%),瘘入右房6例、右室12例、左房1例、左室2例,肺动脉7例及冠状动脉静脉窦1例;双侧冠状动脉瘘1例(1.6%),左、右侧冠状动脉均瘘于肺动脉.63例患者中61例为单个瘘口(96.8%),2例为多个瘘口(3.2%);单纯冠状动脉瘘57例(90.5%),伴其它先天性心脏畸形6例(9.5%).②术前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③术前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显像60例与造影和/或手术结果一致,经胸超声心动图正确诊断率为95.2%;3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像检查未描述冠状动脉,漏诊误诊率4.8%.rn 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正确诊断冠状动脉,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冠状动脉瘘的起源、走行、开口、瘘口数目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动脉瘘及其合并畸形直接、安全、快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心血管造影相比,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2013年经手术治疗的6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rn 结果:6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男性319例,女性296例,年龄5个月-61岁,平均年龄10.1岁.本组病例常见类型为室间隔缺损273例(占44.39%)、法洛四联症93例(占15.12%)、房间隔缺损84例(占13.66%)、动脉导管未闭76例(占12.36%)、肺动脉狭窄18例(占2.92%)、其它各类畸形(包括多种及复杂畸形等71例,占11.55).6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586例(95.28%)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相符,18例(2.92%)术前超声未能完全明确,经心导管造影检查明确了心血管的解剖畸形及远端血管发育情况,11例(1.8%)超声诊断术结果与手术结果不一致.rn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各种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临床进行介入和手术治疗的术前诊断的主要手段和依据.
  •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心系统占位性病变,根据病变发生部位、形态判断疾病性质.rn 方法:北京朝阳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右心和/或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占位性病变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年龄18天~88岁.rn 结果:经CTPA及选择性肺动脉造影确诊血栓病变12例,手术组织病理证实恶性病变10例.rn 结论:右心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原发性恶性肿瘤和继发性转移癌.原发性恶性肿瘤并不多见.大约25%的心脏原发肿瘤是恶性的,其中75%是肉瘤.原发性心脏肿瘤常散发,没有遗传倾向.所有年龄段都可发生,但40岁以上多见.患者通常出现心力衰竭、胸痛、厌食或体重减轻等症状.部分患者有顽固性心律失常、晕厥、心包积液和心包压塞.肺动脉内肿瘤多为恶性肿瘤,由于肿瘤生长在肺动脉内,导致肺动脉堵塞,可以出现与肺栓塞相似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和临床表现,因此极易误诊为肺栓塞.诊断需要进行超声、CT或MRI检查.恶性肿瘤常合并血性心包积液.近3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有肺、脑或其他器官的转移.近年来随着放化疗技术的发展,肿瘤患者的寿命得到延长,心脏转移瘤的比例逐年提高,肿瘤心脏转移的比例大约在10%.血栓与肿瘤鉴别主要包括:肺栓塞发病多突然,而肿瘤相对缓慢;肺栓塞患者多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史或已存在的症状、体征;下腔静脉系统可发现有意义的血栓征象;血清D-二聚体异常升高;MRI肺动脉造影在鉴别中心肺动脉血栓与肿瘤时很有价值,肿瘤有增强,血栓则不增强.右心系统肿瘤有以下特点:恶性肿瘤比例高;恶性程度高;肿瘤来源复杂及误诊率高.超声心动图能够较早发现右心系统占位性病变,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能够做出较为准确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DSE)与多普勒组织超声相结合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代偿变化.rn 方法:98例疑似冠心病老年患者行DSE+TDI检查,测定不同多巴酚丁胺负荷剂量时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2周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rn 结果:在基础状态时,正常组与冠心病组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无统计学差异.多巴酚丁胺20ug/kg.min负荷量时,冠心病患者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较正常组减低,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到多巴酚丁胺40ug/kg.min时冠心病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的代偿功能均较正常组减低,在多巴酚丁胺20ug/kg.min时能够被敏感的发现.定量多巴胺负荷试验是一项安全、有效、无创诊断的方法,能够反映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代偿功能.
  • 摘要:本文介绍了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最直接病理生理学后果就是做工心肌系统功能的减低或丧失。在药物治疗之外,以PCI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为代表的非药物诊断治疗技术己经成为缺血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另一类重要关键技术。但是通过多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其相关临床应用,己经发现在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确评价和干预治疗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现有缺血性心脏病相关系统性解剖结构和功能标测以及干预技术方法的限制,不能敏感、完整、真实地揭示心脏疾病的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机制并据此实施准确可靠的干预。在缺乏精确完整可靠的心肌功能评价的情况下,盲目单纯的管道开通以及所谓的“血运重建”并不能真正有效改善缺血性心脏病的心肌功能。在此方面,现阶段基础研究所建立的理论认知水平已经明显超越了实际技术方法应用水平。在此方面要获得突破性进展,就必须要在心血管病临床创新缺血性心脏病早期和全面完整的诊断评价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精确干预治疗方法。因此,建立可视化的心血管疾病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及其机制的早期观测和量化评价、有效监控和精确治疗关键技术平台,是实现上述突破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己经建立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各种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实时动态M型和二维灰阶成像、心肌超声造影、药物和运动负荷试验、组织多普勒成像和二维三维斑点跟踪成像)能够较其它传统方法提供更为早期的精确完整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异常动态变化可视化信息并能够进行可靠的量化评价,在缺血性心脏疾病早期发现和完整解剖功能可视化描述的基础上,超声心动图能够为缺血性心脏疾病的治疗决策制定以及有效引导现有的或将要建立的干预治疗技术方法进行更为有效的治疗并对相关的干预治疗进行有效监控和可靠完整的评价,进而协助不断修正心肌功能异常的矫治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优化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对心肌功能的全面超声心动图评价基础上,有助于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预后做出有效判断。目前超声心动图己经成为缺血性心脏病心肌功能及其变化过程的主要观测评价技术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检测移植心脏左室壁峰值收缩应变,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移植心脏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rn 资料与方法:22例心脏移植受者于移植术后1月(23±5天)、2月(61±7天)、3月(104±16天)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共49次;23例正常人作为对照.采集左室的三维全容积图像,应用EchoPAC软件进行分析,将左室壁划分为17个节段,获取左室壁各节段及左室壁整体的应变曲线并测量出相应的峰值纵向应变Qongitudinal strain,SL)径向应变(radial strain,SR)圆周向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SC)及面积应变(area strain,SA).分别将左室壁6个基底段、6个中间段的峰值应变进行平均,得到左室基底段及中间段的平均峰值应变;将左室壁4个心尖段及心尖帽的峰值应变进行平均,得到左室心尖段的平均峰值应变.rn 结果:心脏移植受者及正常对照者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心输出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心脏移植受者左室壁整体峰值SL在术后1月较正常显著减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2月及术后3月纵向应变与正常无统计学差异;心脏移植受者左室壁整体峰值SC、SA、SR在术后(术后1月、术后2月、术后3月)均较正常显著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脏移植受者左室壁基底段的各项应变指标(SL、SC、SA、SR)在术后均与正常无统计学差异;心尖段的各项应变指标(SL、SC、SA、SR)则在术后均较正常显著减低,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而对于左室壁中间段:SL在术后1月较正常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月、术后3月与正常无统计学差异;SR在术后1月、术后2月较正常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月与正常无统计学差异;SC与SA则在术后均较正常显著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斑点追踪技术可用于准确评价移植心脏左室收缩功能.
  • 摘要:目的:研究心脏负荷实验中超声造影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对心肌微血管的损伤效应.rn 方法:单纯超声触发组、静息超声触发组、负荷超声触发组2组.负荷超声触发组注射盐酸多巴酚丁胺和阿托品以提高心率.经耳缘静脉注入50mg/kg的EB,5min后静息组及负荷组从耳缘静脉注入Sonovue微泡剂量0.5ml/kg混悬液5ml,单纯组则注射生理盐水5ml,注射时间5min.为了更符合临床微泡用量负荷超声触发组再设置一对照组,微泡剂量0.05ml/kg,所有实验方法相同,同时暴露于超声照射10min.通过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室性早搏发生,依文思蓝(EB)分析血管通透性,光镜观察心肌血管和细胞的损伤情况.rn 结果:A组未出现室性早搏;B、C、D组均出现0~90次不等的室性早搏,EB视觉漏出评分中,C、D组的心肌出血视觉评分等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C组和D组无明显差异(P>0.05);EB定量检测结果显示:B(16.31±0.94ug/g)、C(17.01±1.43ug/g)、D(16.83±1.01ug/g)组心肌EB漏出量明显高于A(5.01±0.30ug/g)组(P<0.01).rn 结论:在心脏负荷实验中,超声造影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会对微血管造成明显的损伤.讨论:超声造影产生的副作用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超声辐照方式、微泡的种类和剂量等.此外心脏的负荷状态也是影响超声造影副作用的因素之一,负荷试验较静息状态下心脏超声造影产生出现更为明显的微血管损伤效应,而且两负荷组EB漏出量的明显增高,证明了超声造影在负荷实验中,心肌血管通透性增加.通过光镜观察心肌病理切片,观察到心肌细胞出现明显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心动图对肺动脉悬带术前、术后评估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悬带病例4例,结合手术结果分析其超声表现特征及超声在肺动脉吊带中的应用价值。rn 结果:4例患者均合并心内畸形,其中3例合并ASD者,1例合并PDA者,1例合并DVOT.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3例为完全型(左肺动脉完全起源于右肺动脉),1例为不完全型(左肺动脉的一支起源于右肺动脉,一支起源于主肺动脉).4例患者异常起源的左肺动脉均走行于气管后方形成环-带结构,对气管产生不同程度的压迫,致患儿均合并呼吸道症状.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手术结果与超声诊断结果一致结论,其中1例受压出气管狭窄.3例手术患者均行左肺动脉调转术,3例患儿术后超声心动图示左肺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动脉且血流通畅,其中2例患者呼吸道症状明显缓解,另外1例合并气管狭窄患儿(心内畸形合并DVOT)术后呼吸症状未得到明显缓解,术后7日死亡.rn 结论:超声心动图是筛查、诊断及术后评价肺动脉悬带的重要手段,但因超声对气管的显示具有限制,肺动脉吊带患者常会合并局部气管发育不良,故术前应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气管发育的评估.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患者因胸痛、心悸20年门诊以冠心病收治入本院心内科.既往于17年前曾因房颤行右心起搏器置入.经胸超声检查所见:冠状静脉窦明显增宽,内径18mm,汇入右心房处呈瘤样改变,瘤体大小57mm×58mm,瘤壁较光整,内部未见血栓等回声.右心可见起搏器,右心房室显著扩大,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伴随大面积反流达51平方厘米。患者同时合并大量二尖瓣反流,反流面积约12平方厘米.左室射血分数62%,室壁未见典型节段性运动异常。诊断为罕见巨大冠状静脉窦瘤。分析最可能原因为先天性冠状静脉窦壁发育不良导致冠状静脉窦扩张伴局部瘤样改变,随患者年龄增长,心脏静脉血液长期汇入,瘤体逐渐扩大所致。但不能完全排除右心起搏器置入操作所致,Juan leal del等曾报道一例医源性冠状静脉窦瘤。但通常医源性冠状静脉窦瘤多为假性静脉瘤,其瘤壁不光整、瘤体内常伴随血栓形成可以鉴别等。患者右心明显增大,三尖瓣大量反流考虑与起搏器置入影响三尖瓣正常关闭有直接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无顶冠状静脉窦的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无顶冠状静脉窦病例,将超声心动图的表现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6例无顶冠状静脉窦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3岁--71岁,其中10岁以下有5例,另1例为71岁,全部经手术证实.检查方法:使用Philips iE33彩超仪,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腔、大血管结构;采取胸骨旁、心尖部和剑突下等多个方位显示冠状静脉窦的短轴及长轴切面.胸骨上窝扫查左侧上腔静脉长轴切面.rn 结果:6例无顶冠状静脉窦病例中,超声心动图诊断5例,漏诊1例.部分型无顶冠状静脉窦2例,完全型4例.合并永存左位上腔静脉3例,完全型房室通道1例,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1例.超声心动图表现:冠状静脉窦扩大,窦隔部分或完全缺损,其内血流量增加,彩色多普勒可探及血流从左房通过冠状静脉窦进入右房;右房右室扩大,后期肺动脉高压表现;部分病例合并永存左位上腔静脉;常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完全型房室通道等.左上肢静脉声学造影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分型.rn 结论:超声心动图对无顶冠状静脉窦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常规观察冠状静脉窦,采用剑突下、心尖、胸骨旁及胸骨上窝等切面,结合彩色多普勒、左上肢静脉声学造影,可以准确地诊断冠状静脉窦隔缺损并进行分型,同时可以发现合并的畸形、有无永存左位上腔静脉,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 摘要:目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瓣单瓣畸形合并主动脉缩窄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应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5MHz,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显示,主动脉瓣开放呈拱形,瓣口偏心:胸骨旁主动脉短轴切面显示:收缩期主动脉瓣开放时,其形态呈偏心的环形,环的边缘贴近主动脉后壁,舒张期关闭线呈“逗号样”,无分割瓣叶的交界线,瓣叶增厚,回声增强。CDFI:收缩期呈红花彩高速射流束冲击升主动脉前壁,舒张期中量偏心性反流。CW:记录到跨瓣峰值流速为3.8m/s,跨瓣平均压差为29mmHg。升主动脉明显扩张52mm。胸骨上窝切面:主动脉弓部内径增宽4lmm。左锁骨下动脉远端降主动脉极度缩窄内径为8mm。CDFI示:血流呈五彩镶嵌花色血流。CW:该处峰值血流速度加快3.3m/s,平均压差2UmmHg。腹主动脉的峰值血流速度下降为0.15m/s,加速时间延长,负向波消失,为持续存在整个心动周期的低速单向血流。不合并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rn 结果:患者于2013年9月9日由韩国建国大学宋明根团队在本院行卡瓦(Comprehensive aorticroot&valve reconstruction,CARVAR)+右腋动脉至右股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升主动脉包裹术,经手术证实为主动脉瓣单叶瓣畸形合并主动脉缩窄。术后复查超声:重现主动脉瓣三叶瓣结构,主动脉瓣跨瓣峰值流速由术前的3.8m/s降低至1.2m/s,主动脉瓣环、窦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内径由术前的24/46/52/4lmm减小至24/33/31/30mm。3个月后再行主动脉缩窄人工血管置换术,术中发现最窄处内径仅为2mm。术后复查超声人工血管内径正常28mm,血流通畅。术后随访10月,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胸片均正常。rn 结论:主动脉瓣单叶瓣畸形合并主动脉缩窄是较为罕见的组合畸形,易满足于前一诊断而漏诊后者,胸骨上窝二维超声有特征性表现。经胸超声心动图准确诊断主动脉瓣单叶瓣畸形及合并畸形,是卡瓦手术术前诊断的首先方法。
  • 摘要:目的:测试从内地低海拔地区移居西藏不同高度海拔地区5年以上部队官兵静息状态下的肺动脉口血流参数,评价高原缺氧条件下肺血管舒缩性能.rn 资料与方法:随机选择内地低海拔地区部队官兵100名作为对照组健康受试者,移居不同海拔高度的进藏5年以上的部队官兵100名作为移居组受试者,按其所处海拔高度(3000米、3500米、4000米、4500米及5000米)分成5个组,每组20名.Sonoscape S8型及Logiq Book型便携式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7~5.0MHz,二种型号的仪器均具有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脉冲波/连续波频谱多普勒、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组织多普勒显像等多种功能,能获得本研究所需的心脏形态结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各种参数指标。每名受试者均在静息状态下接受心脏超声检查,测试每名受试者肺动脉口血流速度(Vmax)、血流加速度(CAC)及加速时间(CAT)、血流减速度(DC)、减速时间(DT)、射血间期(ET)、肺动脉主干的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分析评价肺动脉血管舒缩性能及其与海拔高度的相关性。rn 结果:1.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肺动脉口血流速度增快逐渐明显,血流加速度增大,频谱峰值明显前移,加速时间明显缩短,肺动脉主干的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均明显增高,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尤为明显(P<0.01).2.随着移居时间延长,尤其伴发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口血流速度相对稳定,但血流加速度更加明显增大,峰值前移更为显著,加速时间明显缩短,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增加更为明显(P<0.01).rn 结论:1.高原低氧环境可导致肺血管舒缩性能降低,与海拔高度及移居时间呈正相关。2.多功能复合超声技术能无创评估肺动脉血流参数及肺血管舒缩性能,早期预警高原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 摘要: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显示颈动脉斑块硬度,评价斑块内部结构稳定性.rn 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4例,共181个颈动脉斑块.使用法国Supersonic公司的AixPlore型L4-15线阵探头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检测,切换至弹性成像模式,平缓移动探头,不施压,找到靶目标后,嘱患者屏气,静置3秒,图像稳定后定帧,使用其定量分析系统Q-BOX分别测量颈动脉斑块不同回声处的杨氏模量值(单位Kpa).同一病灶重复3次定位测量,得到该病灶的三组数据,获得不同回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平均值、最小和最大弹性模量值,比较不同位置(前壁、侧壁和侧后壁)的强回声斑块和低回声斑块的弹性模量值.rn 结果:低回声斑块剪切波弹性图像上显示为蓝色,杨式模量值小,斑块较软,强回声斑块显示为红绿混合色,杨式模量值大,斑块较硬,钙化处显示为红色,混合回声斑块图像颜色混杂,斑块内部不同处杨式模量值差异大.共检出强回声斑块21个,低回声斑块160个.强回声斑块的平均、最小、最大弹性模量值分别为(73.26±17.04)KPa、(58.79±14.13)KPa和(91.13±20.40),低回声斑块分别为(15.82±6.04)KPa、(10.73±5.48)KPa和(25.67±7.99)KP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通过对181个颈动脉斑块硬度的弹性颜色和杨式模量值差异进行分析,能够初步了解斑块内部脂质和钙化成分的比例,显示斑块的内部组成和结构特征.rn 结论:斑块的硬度是由斑块的内部结构和组成特征所决定的,所以对斑块硬度的研究可以间接的反映斑块的内部特征,因而可以帮助评价斑块的稳定性.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能够定量且直观的显示斑块的内部组成和结构特征,帮助了解斑块的发生发展过程.SWE可根据弹性模量值评价斑块软硬度,为定量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供更多信息.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rn 方法:经检查确诊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126例,收集其性别,年龄,血压,血脂,血糖,吸烟等信息,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两组:糖尿病(DM)组和非糖尿病(NDM)组.使用phil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2MHz.受检者先取仰卧位,扫查股总、股浅动脉、胫前动脉、足背动脉;再取俯卧位,扫查腘动脉、胫后动脉.首先采用二维超声显示所查动脉中部的最大长轴切面,测量舒张末期内径、在管壁的最厚处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计数及测量软硬斑块情况;再采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动脉管腔内血流束的色彩充盈情况;最后采用脉冲多普勒检测该血管远端的血流频谱,取样容积3-5mm,置于血管纵切面中央,使声束与血流夹角小于60度,显示满意的频谱后,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Vmax、PI、RI.以病变累及位置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Ⅰ型-股浅动脉及其近段病变;Ⅱ型-单纯累及股浅动脉病变;Ⅲ型-股浅动脉及其远段病变;Ⅳ型-全程多节段病变.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上资料均用SPSS17.0软件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rn 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发病年龄提前,血脂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高,病变多累及股浅动脉及其以远的动脉,更多累及多个节段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准确、可信,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目前较好的非创伤性检查手段.根据IMT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动脉内径的大小、彩色血流显像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异常、频谱形态改变综合评价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程度更为准确.
  • 摘要:目的: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VFM)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血流改变与左室功能的关系.rn 方法:选取高血压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首先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计算出左室射血分数(LVEF);利用双功能多普勒技术获取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峰值速度(A)、E波减速时间(EDT)及舒张早期二尖瓣环侧壁峰值速度(e').VFM模式下,显示心尖三腔心切面,保证彩色取样框充分包绕左室,左室内血流信号丰富,帧频尽量大于25帧/s,存储连续3个心动周期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将动态图像导入DSA-RS1工作站,启用VFM模式,分析心动周期不同时相二维速度向量图、流线图、涡量图的变化特征,定量测量并分析各时相各节段涡量的演变规律,并比较两组差异.分析E、A、E/A、EDT、E/e'与涡量的相关性.rn 结果:①两组速度向量图、流线图、涡量图演变规律大致相同,高血压组图像欠规则.②两组在等容收缩期(IVCT)、收缩早期(ES)、收缩中期(MS)、收缩晚期(LS)、等容舒张期(IVRT)、舒张早期(ED)、舒张晚期(LD)涡量均由基底段到心尖段逐渐降低;舒张中期(MD)正常组涡量呈中间段>基底段>心尖段的趋势,高血压组心尖段涡量最小,基底段、中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高血压组中间段收缩晚期、心尖段舒张早期及舒张晚期涡量较正常组高,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综合两组分析,舒张晚期心尖段、中间段及基底段的涡量与E/A负相关(r=-0.310,-0.334,-0.333;P=0.028,0.020,0.021),等容收缩期心尖段涡量与E/e'正相关(r=0.348,P=0.016).rn 结论:VFM技术可直观反映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变化,涡量参数与心脏舒张功能评价相关.
  • 摘要:目的:调节脑血管重构的因素目前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研究脑血管重构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兔子颈总动脉结扎后基底动脉的重构情况.期待通过该项研究达到评估颈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后循环缺血的严重程度,预测发生后循环缺血的时期和风险.为临床预防后循环缺血提供诊断治疗依据,从而达到减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卒中的致死、致残率的目的.rn 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43只新西兰大白兔基底动脉的走行,测量其内径,记录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测值,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速度(Vm),根据公式(Vs-Vd) /Vs、(Vs-Vd) /Vm、Vs/Vd计算得出RI、PI、S/D.17只兔子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结扎后即刻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7只兔子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结扎后2天观察了12只兔子基底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结扎后7天观察了10只兔子基底动脉血流变化情况;结扎后30天观察了8只兔子基底动脉血流变化情况.所有兔子颈总动脉结扎后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和测量内容与术前相同,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有测值的变化,P<0.01认为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即刻观察兔基底动脉走行及血流动力学测值等与结扎前无明显变化;结扎后2天基底动脉内径及走行变化不明显,Vs、Vd、Vm即达到峰值流速;结扎后7天基底动脉走行开始扭曲,内径开始变宽,Vs、Vd、Vm较结扎后2天开始变慢(P<0.01);结扎后30天基底动脉走行明显弯曲,内径增宽明显(P<0.01),Vs、Vd、Vm开始变慢.rn 结论:双侧颈总结扎后基底动脉血流量增加导致基底动脉重构.血流量的改变会快速的导致形态学的改变,不需要长期影响实质性重要结构而发生变化.另外,重构的发生往往出现在血流量增加的阈值范围内,超过阈值则会导致严重的弯曲.研究结果对临床预防、治疗卒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无创及靶向的基因转染技术(UTMD)在现今的临床基因治疗中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该研究旨在明确通过超声靶向微泡破裂是否能够增加对肺部移植性肿瘤细胞的破坏.本课题建立了肺部肿瘤动物模型,采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对荷瘤动物分早、晚期进行治疗,首次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治疗动物移植性肺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UTMD技术荷瘤大鼠的治疗情况以及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处理人离体肺癌的临床前研究,为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rn 方法:将40只实验大鼠分为三组,用肿瘤细胞悬液注射法、包块埋植并闭式引流法、单纯肿瘤包块埋植法建立肺癌动物模型,观察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三种方法的优劣性.rn 结果:单纯包块埋植法建立的肺癌动物模型稳定性强、生长局限、转移模式类似于人肺癌转移方式,易于观察UTMD技术治疗疗效.探讨UTMD技术治疗大鼠早期肺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将35只接种4天的实验大鼠随机分为UTMD治疗组(n=15),手术治疗组(n=10),对照组(n=10).观察生存质量、平均生存时间、治愈率及体重的变化;随机处死UTMD组5只大鼠行病理电镜观察;从UTMD组中随机抽取10只大鼠分别于术前术后抽睾丸动脉血行血气分析.UTMD治疗大鼠晚期肺癌的有效性.将45只肺部接种肿瘤21天的大鼠随机分为UTMD组(15只),UTMD+化疗组(10只),化疗组(10只)及对照组(10只).比较四组的生存时间及生存质量,随机处死UTMD组5只实验大鼠行病理电镜观察.用高强度聚焦超声对荷瘤21天的3只实验大鼠进行体外治疗,病理连续切片观察治疗情况.结果:UTMD组与UTMD合并WP=7阿霉素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约为110天,明显长于阿霉素组及对照组实验大鼠的平均生存时间(P<0.05);光电镜均提示肿瘤细胞呈不可逆坏死;同时还极有可能会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5例人体肺癌标本经UTMD处理后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病理观察未着色区的变化.UTMD及手术治疗荷瘤大鼠生存时间超过150天,长于对照组(P<0.05),可说是治愈,两组在治愈率及平均生存时间上是一致的(P<0.05).病理及电镜观察均见治疗部位肿瘤细胞坏死,细胞核碎裂溶解,细胞形态不完整,胞内细胞器完全破坏,肺门淋巴结未见肿瘤细胞转移浸润.血气分析示UTMD前后动脉中PO2、PCO2均无显著性的变化.说明UTMD治疗大鼠早期肺部肿瘤是安全有效的.rn 结论:术后病理检查示肿瘤细胞呈不可逆的坏死,邻近治疗区域的心脏切片亦未见心脏组织的损伤,说明HIFU能准确地治疗病变部位,不会伤及邻近组织,是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探讨UTMD处理人肺癌离体标本的有效性.这种无创的、全新的UTMD技术能有效增强肿瘤细胞不可逆坏死作用,不引起其他的不良反应,有望成为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这种非病毒的转染方式能帮助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本研究结果证明,UTMD能安全有效的治疗肺部肿瘤.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单纯二尖瓣脱垂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的疗效及手术前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38例二尖瓣脱垂患者拟行成形术的临床资料,采用经胸超声对患者手术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大小、左心室收缩功能、二尖瓣反流程度等进行检测及对比,术后采用经食管超声进行即刻疗效评价.rn 结果:38例二尖瓣脱垂成形术患者术后即刻经食道超声检查二尖瓣反流程度,其中25例患者二尖瓣反流消失或微量反流(占68.4%),11例患者术后为少量反流(占28.9%),2例患者术后中度反流改为二尖瓣置换术.36例成形术前、术后1周、1月经胸超声检查成形术后患者左心房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小,部分患者左心室较术前减小,患者左心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百分率有部分增高,二尖瓣反流程度明显减小.rn 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评价患者二尖瓣脱垂成形术的疗效及术前术后左心收缩功能变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术中经食道超声对即刻评价二尖瓣脱垂成形术疗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猪心梗模型,以超声心动图评估经心内膜向心肌内直接注射骨髓干细胞(MSC)后的治疗效果.rn 方法:14只幼年母猪(体重30~60k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心肌梗塞模型建立前10天(Day-10)采集基线超声心动图,然后通过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闭塞左前降支建立猪心肌梗塞模型(Day 0).模型建立后第7天(Day 7)再次行超声检查,以左室射血分数比基线下降至少5%为入选标准;第8天(Day 8)通过Noga三维磁导航系统定位心肌梗塞的范围,沿梗塞的边缘区域对入选动物进行经皮导管心内膜注射(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骨髓干细胞);第35天(Day 35)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将动物处死.rn 结果:治疗前后对比,左心射血分数LVEF):对照组(46+7.06)%VS.(40+5.21)%,治疗组(41+4.75)%VS.(44+5.75)%,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对照组(38+15.27)ml VS.(75+30.78)ml,实验组(42+6.84) ml VS.(44+9.29) ml,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对照组(71+22.23)ml VS.(122+45.93)ml,实验组(73+8.04)ml VS (78+10.78)ml,两组治疗前后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通过心内膜向心肌内直接注射骨髓干细胞后,猪心梗模型治疗组较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容积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介导PHD2-shRNA转染大鼠急性心肌梗塞(MI)的治疗效果.rn 方法:左冠状动脉结扎法建立大鼠急性MI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30);MI对照组(shScramble组,n=60):注射shScramble对照质粒;治疗组(shPHD2组,n=60):注射PHD2-shRNA干扰质粒.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d、7d、14d、28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处死动物,对组织样本行Masson's trichome及H&E染色后行组织学检查;RT-PCR检测PHD2、HIF1a、VEGF、TGF β、bFGF在各组标本中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心肌梗死区域PHD2和HIFa及CD34的表达.rn 结果:①shPHD2组较shScramble组心功能明显改善;与shScramble组比较,shPHD2组第7d、14d及28d所测LVEF、LVFS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shScramble组比较,shPHD2组治疗后CVF和PVCA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RT-PCR检测shPHD2组与对照组比较表达减低,而HIF-1α mRNA及其下游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TGFβ、bFGF mRNA表达增加,于第14d时达高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hPHD2组内HIF-1α、VEGF均较shSchamble组表达增加,于第14d达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shSchamble组比较,shPHD2组内可见更多新生血管形成,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UTMD可促进PHD2-shRNA转染至大鼠心肌组织;靶向PHD2基因的shRNA干扰质粒可有效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UTMD联合CLM介导PHD2-shRNA转染可促进缺血心肌内新生血管形成,有效改善大鼠心功能.
  •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大块肺栓塞(massive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MAPE)并发右房一过性血栓(right atrium mobile thrombus,RAMT)的超声图像特征,评估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及随访价值.rn 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4例急性大块肺栓塞并发右房一过性血栓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超声图像特征,并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rn 结果:4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其中RAMT附着于欧氏瓣上3例,致下腔静脉阻塞1例;RAMT附着于三尖瓣前叶瓣体右房侧1例.4例RAMT患者中行血栓摘除术1例,经溶栓治疗后血栓消失1例,血栓范围逐渐缩小2例.急性大块肺栓塞并发右房一过性血栓的超声心动图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右心增大;②右房内水草样中强或中低回声团块,活动度大,呈连枷样运动;③肺动脉增宽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④三尖瓣关闭不全(瓣环径增大所致);⑤RAMT经溶栓治疗后范围缩小或消失.⑥部分病例可见肺动脉主干或左、右肺动脉起始段异常团块附着.急性大块肺栓塞合并右房一过性血栓的情况十分罕见,其血栓的重要超声特征是水草样形态,借此可与类圆形的右房粘液瘤相鉴别.rn 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准确诊断此类疾病,尤其在检出右房一过性血栓方面,可将其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超声心动图连续监测右房活动性血栓及右室负荷的变化情况,对于评估溶栓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定量评价缩窄性心包炎(CP)患者手术治疗后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情况.rn 方法:选取已确诊为CP且择期行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剥脱术的患者22例,于手术前后分别行超声检查并存储患者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及心尖部左室长轴切面组织多普勒二维图像,经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QTVI)分析并记录术前术后二尖瓣环各个部位及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运动速度,分别计算二尖瓣环各个节段S',E'平均速度作为二尖瓣环总体运动速度.rn 结果:CP患者术后左室变大,左房及右房有不同程度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高,三尖瓣环、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及室间隔收缩期及舒张期峰值速度S',E'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二尖瓣环总体S',E'峰亦有不同程度的减低.rn 结论:(1)CP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脏各腔室发生趋于正常的重构;(2)术后切除心包的瓣环部位S'及E'较术前减低,表明左室壁纵向运动速度减低.
  • 摘要:目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手段不能评价肝硬化患者在静息状态下的心室舒缩异常变化.本研究旨在利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析肝硬化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变化,利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其舒张功能变化,并同既往确定的舒张功能障碍参数进行比较.rn 方法:随机选择54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男32例,女22例,平均年龄47.03岁),并入选30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进行组织多普勒和3D-STE技术的检测.利用Toshiba Artida彩色超声诊断仪[PST-30SBT二维探头(频率为2.5~5.0MHz)和PST-25SX三维矩阵探头(频率为1~3MHz),自带三维定量分析软件]进行相关参数检测.记录二尖瓣峰值早期流速(E)、晚期流速(A)及E/A,E波延迟时间(DT),E'波速度和E/E'等舒张功能参数.利用定量分析软件分析并记录左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左室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CS)、左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和左室整体面积应变(GAS)等参数.采用Mann-Whitney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参数间的差异.采用KaPPa检测值比较舒张功能障碍间的一致性.rn 结果:肝硬化患者的GAS、GL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1),而射血分数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健康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的E/A和E'波速度均减低,而DT和E/E'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依据二尖瓣血流模式的舒张功能障碍界定标准,仅有23例患者有舒张功能异常(占42.5%).同舒张功能障碍的肝硬化患者相比,舒张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其心输出量较高(P<0.05).利用组织多普勒所定义的舒张功能障碍,仅9例患者为舒张功能障碍,所占约17.3%.两种舒张功能障碍的一致性较低(KaPPa=0.29,P=0.003).肝硬化患者无论有无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无差异.rn 结论:肝硬化患者在静息状态时其舒缩功能均出现异常.基于3D-STE的GAS和GLS在肝硬化患者中均较对照组减低,而多普勒检测的舒张功能障碍患者所占比例和依据二尖瓣血流模式检测的舒张功能障碍一致性较差.利用3D-STE技术可较常规超声心动图技术更为准确地鉴别出舒缩功能受损患者,其临床实用性仍有待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左室构型正常高血压的患者颈动脉与左室的改变.rn 方法:左室构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31~63岁),健康志愿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30~65岁),①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定量分析技术及超声射频信号动脉僵硬度技术测量左侧颈动脉参数:内中膜厚度IMT、扩张性系数CC、扩张性系数DC、僵硬度参数α、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应用二维应变技术测量左侧颈动脉环向应变峰值GPCS.②二维超声心动图、脉冲多普勒及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前叶运动频谱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收缩期峰值速度s'、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比值E/A、Tei指数、E/e',将上述参数进行比较.rn 结果:①颈动脉参数IMT、僵硬度参数α、β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GPCS、CC、DC高血压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峰、s'峰、E/A高血压组低于对照组,Tei指数、E/e'高血压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左室构型正常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及左室功能均已较正常人发生改变.
  • 摘要:目的:应用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Left Atrial Volume Tracking,LAVT)评价不同年龄段正常成年人左心房容积和功能变化情况.rn 方法:将90例健康成年受试者按年龄分为6组:A组(18-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D组(50-59岁),E组(60-69岁),F组(70-79岁).采集并存储心尖四腔心及心尖两腔心切面各连续3个心动周期动态二维图像,于收缩末期手动描记左心房心内膜面,启动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自动得到双平面左心房容积变化曲线及左心房容积变化速率曲线,并分别记录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心电图P波对应左心房容积(LAVp)、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收缩期左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E)、舒张晚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A),并将容积指标用体表面积(BSA)标化(LAVImax、LAVIp、LAVImin),计算左房总体排空率、被动排空率及主动排空率(%LAVI total、%LAVIpass、%LAVIactive);同时记录二尖瓣口血流E峰、A峰,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处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e峰、a峰,并分别计算E/A、e/a及E/e比值.rn 结果:6组间%LAVIpass、dv/dtE随年龄增长大致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AVImax、LAVImin、LAVIp、dv/dtA、%LAVIact值则随年龄增长大致呈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EF、dv/dtS随年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LAVT技术是一种定量评价左心房容积及功能变化的新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反应不同年龄阶段正常成年人左心房的容积及功能变化情况,LAVT各参数指标结合二尖瓣口血流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左心舒张功能的情况,从而为临床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改变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建立正常胎儿卵圆孔、卵圆孔瓣的超声特征和血流动力学特征;比较不同孕周段之间卵圆孔孔径有无差别,并分析其孔径与孕周的相关性;探讨胎儿卵圆孔瓣超声表现和生后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瘤的相关性.rn 方法:随机选取妊娠20~40周的单胎孕妇100例,所选胎儿均为大致正常者,孕妇年龄20~38岁.产前对胎儿心脏主要进行卵圆孔孔径、卵圆孔瓣形态、卵圆孔处血流方向及血流频谱等检测,生后72~96小时内主要观测卵圆孔闭合情况.不同孕周段间卵圆孔孔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卵圆孔孔径与孕周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生后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瘤在不同类型卵圆孔瓣的发生率进行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符合条件的94例胎儿参与本研究统计和分析,卵圆孔孔径为0.470±0.116cm,不同孕周段间卵圆孔孔径有差别(P<0.05),卵圆孔孔径与孕周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0.122+0.020X;根据卵圆孔瓣的超声表现把卵圆孔瓣分为弧型、单瓣型、双瓣型和流离型,其中43例胎儿卵圆孔瓣表现为弧型,35例为单瓣型,12例为双瓣型,4例为游离型;卵圆孔处血流方向均为右向左分流,血流频谱表现为双峰,波峰S发生在心室收缩期,波峰D发生在心室舒张早期;胎儿出生后72~96小时内超声心动图检查,无一例发生房间隔瘤,卵圆孔未闭在不同类型卵圆孔瓣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超声下探测胎儿卵圆孔方法简单易掌握;卵圆孔孔径随孕周增加而增大,其测值可做为超声评价胎儿心脏发育的一项指标;超声下卵圆孔瓣可表现为弧型、单瓣型、双瓣型和游离型,瓣的类型和新生儿卵圆孔未闭无明显相关性,和房间隔瘤的相关性需进一步探讨;彩超下卵圆孔处血流方向为右向左分流,其频谱表现为双峰,波峰S发生在心室收缩期,波峰D发生在心室舒张早期.
  • 摘要:目的:1.探索利用iSTIC-FHN技术获得胎儿动脉导管切面的可行性.2.分析比较iSTIC-FHN技术和2DE测量正常胎儿动脉导管内径的一致性,并研究探讨ISTIC-FHN所获得的动脉导管切面及四腔心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及右室流出道切面对异常胎儿心脏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间,来本院门诊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176例,孕龄18~38周,其中54例胎儿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畸形.所有研究对象应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成像仪,常规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测量正常胎儿动脉导管内径.再应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实时矩阵探头X6-1对胎儿进行心脏和胸部进行自动扫查,获得iSTIC容积数据并存储,利用Qlab软件中FHN功能对数据进行脱机分析,计算能获得动脉导管切面的成功率,并对正常胎儿心脏显示清晰的动脉导管进行测量,与2DE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54例异常胎儿心脏径ISTIC-FHN技术所获得的动脉导管切面及其他三个切面进行评价.rn 结果:122例正常胎儿中,96例(78.7%)可以利用iSTIC-FHN技术获得动脉导管切面,并成功获得其他三个诊断切面.2DE与iSTIC-FHN技术对动脉导管内径的测量在76例正常胎儿进行,两种方法所得的测量数值无明显差异(P>0.05);在54例异常胎儿心脏中,14例不能由iSTIC-FHN技术获得动脉导管切面,10例图像质量差.iSTIC-FHN所获得的动脉导管切面及其他三个切面能够对异常胎儿心脏提供诊断性信息.rn 结论:iSTIC-FHN作为一种新技术,可以简便、快速的获得动脉导管切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可以用于动脉导管切面内径的测量,降低操作者专业经验的依赖,在对异常胎儿心脏的应用中,短时间内获得的四个重要诊断切面,能准确、直观显示异常改变,提高筛查效率,有助于胎儿心脏畸形筛查的开展.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在主动脉瓣畸形诊断方面的重要价值.rn 方法:患者男28岁,因反复发热伴乏力4个月,左下肢疼痛1天入院.听诊:胸骨左缘及右缘第2肋间可闻及舒张期Ⅲ/6级杂音,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Ⅱ/6级杂音.心脏超声示:1、主动脉瓣病变:主动脉瓣轻度狭窄合并重度关闭不全(二叶畸形伴瓣膜穿孔?),主动脉瓣上强回声(结合临床考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2、左心室明显增大合并二尖瓣微量返流,左心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中探查证实:主动脉瓣瓣叶呈二叶畸形,瓣体僵硬,活动受限;瓣叶上可见较多赘生物,呈豆渣样;一瓣叶上可见直径约1cm破孔;二尖瓣前叶上亦可见少量豆渣样赘生物.rn 结果:患者血培养为阴性,但结合病理结果,临床诊断为:1、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2、细菌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赘生物.rn 结论:先天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在成人中的发病率为1~2%,男性多于女性.其主要并发症为:主动脉瓣狭窄(AS),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及感染性心内膜炎(IE).AS多见于老年患者,IE多见于年轻人.本例患者:1、在2D超声心动图大动脉短轴切面清晰显示主动脉瓣仅可见两个瓣叶回声,瓣叶增厚、回声增强,呈前后开放,开放呈椭圆形,关闭呈"一"字形;瓣叶上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附着;偏后方瓣叶可见宽约0.87cm的裂隙.2、CW心尖五腔心切面显示:主动脉瓣下可探及舒张期、正向、充填的湍流频谱,返流速度约2.8m/s;3、CDFI:舒张期可探及自主动脉瓣口返流至左室心尖部以红色为主的五彩血流束,收缩期自二尖瓣口返流至左房的少量以蓝色为主五彩血流束.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的预后取决于其并发的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二维超声可以直观显示主动脉瓣的受损程度,检出赘生物,对血培养阴性者更有价值.多普勒超声可以定量狭窄及返流程度.因此,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性诊断手段,对于主动脉瓣二叶畸形及其有无并发症和严重程度的诊断,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左室通道(ALVT)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rn 方法:2013年1月-2014年7月年本院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病例1800例,其中ALVT 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9岁及8个月,入院前在外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诊断ALVT.入院后使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型号M4S,频率1.5-5MHz,常规各切面仔细探查.并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64层螺旋CT检查对照.2例均手术证实.rn 结果:根据CDE图像特征,2例术前均做出正确诊断.9岁的患儿超声诊断为ALVT并VSD(嵴内型);CT诊断为VSD并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进右室流出道可能.8个月大的患儿超声诊断为ALVT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中度),VSD(肌部),PDA,肺动脉高压(重度),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CT诊断为ALVT并主动脉瓣发育不良,VSD(肌部),PDA,肺动脉高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2例手术后诊断与超声心动图术前诊断完全一致.这两例的CDE图像特征:(1)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在主动脉前壁显示一管状无回声腔与左室流出道相通.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收缩期血流信号从左室流出道进入无回声腔;舒张期血流信号从无回声腔进入左室流出道.(2)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在主动脉窦与主动脉壁之间显示一半月状或新月状无回声腔.CDFI在无回声腔内显示血流信号.(3)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rn 结论:ALVT的CDE图像特征明显,CDE对ALVT有特异性诊断价值,但需与主动脉瓣返流及主动脉窦瘤破裂等相鉴别.对有主动脉瓣返流征象的先心病病例要警惕ALVT存在的可能,仔细探查,避免误漏诊.
  • 摘要:目的:应用左房追踪技术(left atrial volume tracking method,LAVT)评价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secundum atrial septal defect,S-ASD)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的左房大小及功能.rn 方法:S-ASD伴不同程度肺高压的患者36例,正常健康对照组36例,分别采集并储存标准心尖两腔、四腔的二维动态图像,运用LAVT技术获得左房容积-时间曲线和左房容积速率变化曲线.记录左房容积-时间曲线上的左房最大容积(LAVmax)、左房收缩前容积(LAVp)、左房最小容积(LAVmin),并用体表面积(BSA)对以上的左房容积指标进行校正,得到相应的左房容积指数:LAVImax、LAVIp、LAVImin,根据公式计算并得出其他评价左房功能的指标:左房整体排空量(LAVI total),左房整体排空分数(LAtEF),左房被动排空量(LAVIpass),左房被动排空分数(LApEF),左房主动排空量(LAVIact),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记录左房容积速率变化曲线上的收缩期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排空速率峰值dv/dtE、dv/dtA.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ASD组LA、LAVImax、LAVIp、 LAVImin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tEF、dv/dtS、LAaEF、dv/dtA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Itotal、LAVIpass、LAVIact、LApEF、dv/dt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S-ASD伴PAH患者左房增大,助力泵功能、储存功能降低,管道功能未发生明显改变.LAVT技术能够准确、快速的评价ASD患者左房大小和功能的变化.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患者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余"入院.该患儿6年前因"感冒"体检发现心脏杂音,外院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无冠瓣窦瘤",未行特殊治疗.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膜周部)室水平左向右分流,主动脉瓣下血肿可能性大。进行双源CT、手术诊断,确诊为房、室间隔夹层瘤。本例患儿因合并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来本院检查中,术前超声及CT均发现了异常,在术中予以明确诊断。值得注意到是,超声诊断与术中探查有较高的一致性,再次验证了超声在此病中的应用价值。超声心动图可发现瘤体位置、范围、左右心室流出道的关系及是否合并主动脉瓣的畸形;彩色多普勒可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血流在瘤腔内湍流及是否与心室腔交通,可基本确诊。超声心动图在房、室间隔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超声心动图是临床上诊断左房粘液瘤(Left atrial myxoma,LAM)的快捷定性诊断指标,本文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左房粘液瘤定量分级评价的价值.rn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搜集2012-201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LAM切除术患者48例,分别对超声心动图测量LAM最大径与术中测量结果、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行相关性分析,据轻度肺动脉高压标准(肺动脉收缩压40mmHg)对应的LAM最大径(32.57mm)将患者分为小LAM组(Group S)、大LAM组(Group L),对比组间及组内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指标差异.rn 结果:超声心动图测量LAM最大径与术中测量值相关性较好(r=0.78,P<0.01),与肺动脉收缩压(oulmonary systolic arterial blood pressure,PSBP)有相关性(r=0.55,P<0.01,Y=0.82X+13.29).Group S与Group L间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临床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左房前后径(Group S vs.Group L:37.57±3.13mmvs.43.12±6.96mm,P<0.01)、左室收缩末前后径(Group S vs.Group L:27.21±2.94mm vs.30.62±6.09mm,P<0.05)及PSBP (Group S vs.Group L:35.90±9.92mmHg vs.56.65±24.99mmHg,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组间左房前后径(Group S vs.Group L:35.14±3.51mm vs.39.09±6.68mm,P<0.05)及三尖瓣反流程度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Group S术后左房前后径较术前缩小(术前vs.术后:37.57±3.13 mm vs.35.14±3.51mm,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Group L术后主动脉窦部稍增宽(术前vs.术后:30.85±3.64mm vs.31.94±3.48mm,P<0.01),Group L术后左房前后径(术前vs.术后:43.12±6.96mm vs.39.09±6.68mm,P<0.01),但左室舒张末前后径(术前vs.术后:48.82±6.46mm vs.46.91±7.24mm,P<0.05)及PSBP(术前vs.术后:56.65±24.99mmHg vs.33.36±5.88 mmHg,P<0.01)较术前较减小,二尖瓣(P<0.05)及三尖瓣(P<0.01)反流程度较术前降低.rn 结论:LAM患者PSBP与LAM最大径相关;LAM最大径32.57mm可以作为患者病情的简单分级标准;LAM患者术后预后好,超声心动图在LAM术前分级评价及术后随访中有不可替代的辅助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心包脂肪瘤的超声图像特征.rn 方法:患者,李种,男,60岁,因CT发现纵膈肿瘤一月来本院就诊.超声表现:各房室大小正常范围,心包腔内于左室后壁之后及左室侧壁之外可见一8.3×4.5cm大小低回声团,边界清,其旁可见少许液性暗区,宽约0.6cm.超声造影:肿块内未见明显造影剂显示.rn 结果:超声诊断:心包腔内低回声团,脂肪瘤考虑;心包少量积液.于117医院手术证实为心包脂肪瘤.rn 结论:心脏脂肪瘤发生率占心内肿瘤的8.4%,它的病理改变是由成熟脂肪细胞,少数纤维组织,小血管及淋巴管组成,组织成分均匀,表面光滑,有薄层纤维组织包膜,形成边缘清楚,形态规则及平滑均匀的回声特征,切面与成熟脂肪或机体其他部位的脂肪瘤相同.脂肪瘤多发生在心外膜与心内膜处,发生在心包膜和心包腔者均呈结节状,由于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脂肪瘤被发现时瘤体较大,直径可达10cm或更大.本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肿块表现符合上述特点.超声心动图及心肌超声造影对诊断心包脂肪瘤有重要临床价值.心包脂肪瘤需与纵膈肿瘤及心包积液鉴别,本病例中肿块旁探及少量心包积液可做为鉴别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心包占位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rn 方法:收集本院2009至今超声心动图检出的罕见心包占位6例,结合临床表现、其他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进行分析.rn 结果:经病理、CT、MRI、血液学检测及临床证实,3例为原发性心包恶性肿瘤伴心包积液,积液性质多为血性,仅1例为草绿色水样,超声所见均表现为右侧房室沟、右室游离壁外、大动脉根部及心尖部心包脏层的中高回声占位伴中至大量心包积液;1例侵袭性胸腺瘤心包脏层转移伴大量血性心包积液,超声表现为心尖部及右室游离壁外的中高回声且厚度不均占位伴大量心包积液;1例恶性心包占位伴少中量心包积液,超声表现为环绕心外膜的脏层心包异常中高回声占位,以心底部更为明显,由于拒绝进一步检查,无法判断原发灶;1例可疑心包脏层占位伴大量血性心包积液,超声表现为右室游离壁心尖部及心尖后侧脏层心包中低回声附着.rn 结论:一些心包脏层占位极易与心包脂肪垫混淆而被忽视,心包脏层不规则增厚和异常回声伴心包积液均提示心包占位可能,多角度多切面超声心动图检查极为重要.
  • 摘要:目的:心脏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心脏肿瘤.准确评价心脏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随心动周期的动态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二维超声心动图是最常见的诊断方法,本文旨在探讨近年来新发展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rn 方法:2008年4月-2011年8月间本院就诊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16-63岁,采用荷兰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S5-1探头(频率1-5MHz)及X3-1全容积探头(频率1-3MHz),多角度切割观察肿瘤的情况.rn 结果: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结果1例术中见类似包膜组织,占据左心房,致使右上肺静脉回流受阻,术中切除左房内瘤组织及右上肺静脉内瘤组织,见瘤蒂组织位于右肺中叶静脉与右上肺静脉开口处,清除瘤体后,肺静脉回流通畅,病理为恶性间皮瘤;6例瘤蒂附着于房间隔左房面卵圆窝,1例10年前左房粘液瘤术后复发,瘤蒂附着于房间隔左房面卵圆窝处,术后病理仍为良性粘液瘤;1例附着于房间隔左房面下部;1例与二尖瓣前叶粘连,致瓣口中度狭窄,术中进行前叶修补;2例致二尖瓣口轻度狭窄;术前二维超声诊断:左房粘液瘤8例,其中均可见瘤蒂附着于房间隔左房面,2例瘤体较大,活动度大,轻度阻塞二尖瓣口.而术前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1例大动脉短轴观显示左房肿瘤致右上肺静脉闭塞,未见血液回流,未探及明确的瘤蒂附着点,且似可见有包膜,活动度差;1例瘤蒂附着于房间隔左房面下部,肿瘤活动度大,随心动周期往返二尖瓣口,舒张期致瓣口中度狭窄.2例左房粘液瘤附着于房间隔左房面,活动度大,致二尖瓣口轻度狭窄.更加符合术中诊断及病理诊断.rn 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获得比二维超声更丰富的形态学信息,图象更接近于大体解剖,因而更容易被临床医师理解和接受.RT-3DE可直观地显示肿瘤的空间位置、整体形态、大小、表面特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为心脏肿瘤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新方法,有助于治疗措施的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心脏横纹肌瘤的超声心动图特点,分析小儿心脏横纹肌瘤与结节性硬化症之间的关系.rn 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59例已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的患儿进行多切面探查,并结合患儿临床特征及辅助检查,分析其与心脏横纹肌瘤的关系,总结小儿心脏横纹肌瘤的超声心动图特点.rn 结果:59例临床确诊的结节性硬化症患儿中,发现有心脏横纹肌瘤的35例(占59%),其中8例为超声首先发现心脏横纹肌瘤,后经临床其他检查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35例心脏横纹肌瘤患儿中,心脏多发部位肿瘤22例,以左心室内最多,形态以圆形或椭圆形偏强回声结节为特点,与心肌分界清楚.rn 结论:小儿心脏横纹肌瘤与结节性硬化症密切相关.当超声医师发现心脏横纹肌瘤时要考虑是否患有结节性硬化症的可能;临床医师对结节性硬化症患儿均应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确定有无心脏横纹肌瘤.以期在临床上对心脏横纹肌瘤及结节性硬化症做出早期诊断.
  • 摘要:目的:研究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三尖瓣环径的准确性,以及经胸实时三维超声测量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rn 方法:2013年3月-2013年9月,23例左心瓣膜疾病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手术前一周内行二维、三维超声和MRI检查.经胸二维超声测量常规心脏大小及心功能参数外,测量三尖瓣环参数,舒张末期三尖瓣环径(TADD),收缩末期三尖瓣环径(TADS)三尖瓣环径变化率(TAFS),瓣环径/体表面积,实时三维测量右心室容积参数,舒张末期右心室容积(RVEDV),收缩末期右心室容积(RVES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MRI同样测量以上参数.统计学分析.rn 结果:二维超声心动图和MRI测量TADD分别为37.4±9.5mm、42.9±12.9mm;二维超声心动图和MRI测量TADS分别为29.8±7.3mm、37.4±12.6mm;二维超声心动图和MRI测量TAFS分别为23.7±6.2%、24.6±6.9%;二维超声和MRI测三尖瓣环径和瓣环径变化率的相关性一般(r值分别为r=0.53,P=0.013和r=0.51,P=0.026).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和MRI测量RVEDV分别为187.1±40.3 mm3、194.5±41.2mm3;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和MRI测量RVESV分别为111.5±31.2mm3、121.2±30.9mm3;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和MRI测量RVEF分别42.5±8.4%、38.5±10.9%.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和MRI测量右心室容积和射血分数的相关性良好(分别为r=0.73,P=0.002和r=0.78,P=0.001).rn 结论:三尖瓣环形态不规则,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瓣环径偏小.二维超声测量三尖瓣瓣环直径与cineMRI相比相关性一般,可以为临床提供可参考的定量评估三尖瓣环结构的信息,可以作为临床测量瓣环径的简便无创的检查方法.3D超声测量RV容积较MRI绝对值偏小,而EF数值偏大,与Cine MRI相关性较好.经胸三维超声测量右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较准确可行.
  • 摘要:目的:应用脉冲多普勒超声(PW)测定右室Tei指数评价系统性硬皮病(SSc)患者右室功能,并观察肺动脉高压(PH)对右室Tei指数的影响.rn 方法:纳入本院2011年-2013年SSc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纳入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PW对所有入组人员进行右室Tei指数测定,即测量三尖瓣口血流频谱A波终末至下一个三尖瓣口血流频谱E波起始的时间(a)和肺动脉血流频谱的起止时间(b),Tei指数=(a-b)/b;应用三尖瓣反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并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右室Tei指数和PASP的相关性.rn 结果:1.病例组右室Te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0.36±0.13) vs.(0.23±0.08),P<0.05];2.右室Tei指数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呈正相关(r=0.702,P<0.001).rn 结论:SSc患者右室Tei指数显著升高,可作为提示肺动脉高压的评价指标.
  • 摘要:目的:1.探讨房颤患者在一定的R-R间期范围内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进行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评价的可行性.2.评价房颤及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的变化.rn 方法:选取房颤患者共99例,其中房颤无心衰患者51例(EF均>55%),房颤合并心衰者48例(EF均<45).正常对照组共50例.采用GE公司的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应用实时三平面成像技术同步获取连续7个心动周期的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二腔切面、心尖左室长轴切面.脱机应用斑点追踪显像软件(ECHOPAC软件)对左室心尖各切面的纵向应变值进行定量分析.房颤患者根据每个心动周期的前一个R-R间期不同进行分组,A组:R-R间期在800-1000ms;B组:R-R间期在650-800ms;C组:R-R间期<650ms,比较心动周期不同对左室纵向应变的影响.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x±s表示,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rn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无心衰组的LVDd、LVDs、EF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房颤合并心衰组有显著差异(P<0.01).2.房颤无心衰组随着R-R间期的缩短,其左室各切面的纵向应变值有所减小,但R-R间期800-1000ms组与R-R间期650-800ms组无统计学差异,R-R间期<650ms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合并心衰组随着R-R间期的缩短,其左室各切面的纵向应变值亦逐渐变小,但各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房颤无心衰组的左室各切面纵向应变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房颤合并心衰组的左室各切面纵向应变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房颤无心衰组(P<0.01).rn 结论:1.应用实时三平面同步成像技术获取房颤患者的左室心尖三个纵向切面,可以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来定量分析其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值,可用来评价房颤患者的左室心肌功能,R-R间期(650-1000ms)不同对其影响不大,且重复性好.2.房颤无心衰患者左室心尖各切面的纵向应变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存在统计学差异.3.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左室纵向应变值明显降低,符合心衰患者的左室心肌力学改变的特点.
  • 摘要:目的: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定的三尖瓣环位移(TAD)评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rn 方法:选取肺心病心功能代偿期(代偿组)、心功能失代偿期(失代偿组)患者各1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测量三尖瓣环中点位移(TADmid)、三尖瓣环游离壁位移(TADfre)、三尖瓣环室间隔处位移(TADsep),并分析TADmid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之间的相关性.rn 结果:健康对照组、代偿组、失代偿组受检者TADmid分别为(17.1±3.9)mm、(13.6±2.6)mm、(9.5±3.2)mm;TADfre分别为(21.1±3.0)mm、(17.6±4.2)mm、(11.5±3.8)mm;TADsep分别为(12.0±2.5)mm、(9.7±3.3)mm、(7.4±2.7)mm;PASP值分别为(20.6±2.6)mmHg、(63.3±5.6)mmHg、(82.5±11.2)mmHg,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代偿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ADfre、TADmid、TADsep均减小,其中以TADmid幅度最大,TADfre幅度最小;PASP增高(P均<0.05).失代偿组与对照组相比:TADfre、TADmid、TADsep进一步减小,PASP明显增高(P均<0.05).失代偿组与代偿组相比:TADfre、TADmid的减低较明显,TADsep减低幅度较小,PASP增高(P均<0.05).TADmid与PASP呈显著负相关(r=-0.686,P<0.01).rn 结论:TADmid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小,能较好地反映肺心病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与PASP之间有良好的负相关性,二者结合应用,可以相互验证,准确评价肺心病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
  • 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缩窄性心包炎(CP)患者左房功能.rn 方法:对36例CP患者(CP组)和35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左房整体与房间隔、侧壁的纵向应变,包括峰值负向应变、峰值正向应变、总体应变.rn 结果: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房整体、房间隔、侧壁的总体应变、峰值正向应变、峰值负向应变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均<0.001).缩窄性心包炎患者侧壁总体应变、峰值正向应变、峰值负向应变显著低于房间隔(P<0.001、左房总体应变与左房总射血分数、左房膨胀指数均呈较好的正相关(r=0.745,P<0.001;r=0.741,P<0.001);左房整体峰值负向应变与左房主动射血分数呈较好的负相关(r=-0.741,P<0.001).rn 结论: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房储备功能、管道功能、辅泵功能均受损,以侧壁受累更为明显.斑点追踪技术可以准确评价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左房功能的改变.
  • 摘要:目的:经大量研究证实,斑点追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技术能准确评价左室扭转和解旋功能.目前容量等因素对左室扭转和解旋的影响依旧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容量负荷改变对犬左心室扭转功能的影响.rn 方法:10只雌性比格犬经股静脉放置球囊充盈、加压及注射生理盐水(0.9%,0.2ml/kg/min)分别建立前负荷的减少和增大模型.分别采集基线状态和容量负荷改变时的二维超声图像,采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估左心室扭转和解旋,并行左心导管检查.rn 结果:与基线状态相比,置入股静脉球囊后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减小,LVEF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整体峰值扭转角度(Ptw-G)及扭转角度达峰时间(tPtw-G)的改变无统计学差异.注射盐水后LVDd、EDV增加,LVEF也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心尖段峰值旋转角度(Ptw-A)、基底段峰值旋转角度(Ptw-B)和整体Ptw均增加,tPtw均提前,其中心底段和整体扭转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股静脉球囊后的左室收缩压(LVSP)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p/dtmax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注射盐水后LVSP和LVEDP较球囊置入组升高,±dp/dtmax较基线组升高,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盐水后的PtrG与左室收缩功能指标(+dp/dtmax)呈正相关(r=0.657,P=0.034).rn 结论:犬左心室基底段及整体Ptw随容量负荷增加而增加,STI技术可以有效评估容量负荷改变对犬左心室扭转功能的影响.
  • 摘要:目的:调查北京市部分社区人群心脏舒张功能。rn 方法:对北京市某社区人群进行筛查,排除心肌病、瓣膜病、陈旧性心肌梗死以及重度瓣膜反流者.共入选810人,按年龄分为7组,21~30岁组28例,31~40岁组55例,41~50岁组126例,51~60岁组213例,61~70岁组221例,71~80岁组138例,81~90岁组29例.采用Simens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测量左心房内径,二尖瓣E峰、A峰、E峰减速时间,运用组织多普勒技术测定室间隔、侧壁、下壁、前壁组织运动速度e'及a,并分别计算E/A,E/e'等舒张功能指标,观察上述指标在不同年龄组的变化.rn 结果:随年龄增加,各组E/A逐渐降低,E与不同室壁舒张期运动速度e'比值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以上人群中,F/A为0.656±0.158,室间隔E/e'为8.15±2.37,提示老年人群舒张功能普遍呈减退状态.全体人群中E/A与心室不同位置的E/e'均呈一定的相关性(室间隔r=0.434,侧壁r=0.620,下壁r=0.606,前壁r=0.644,P<0.01).rn 结论:正常人群中随年龄增加,心脏舒张功能呈逐渐减退趋势,80岁以上人群舒张功能普遍表现为轻度受损状态.组织多普勒对于心肌组织运动速度的测定对于舒张功能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具体的检测部位对结果不存在影响.
  • 摘要:目的:应用二维应变(Two-dimensional Strain,2DS)及RT-3DE测量不同时期肝硬化患者的右心功能变化,旨在探讨(1)肝硬化患者右心功能是否有变化?且不同时期肝硬化患者右心功能如何变化;(2)二维应变成像在反映肝硬化病人心脏右功能的准确性和可行性.rn 方法:选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肝硬化患者,并排除了具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根据Child-Pugh分级将其分为A级、B级及C级.选取年龄、性别及心率与以上患者相匹配的排除了具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常规二维超声及三维超声检查,并记录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价右心功能的指标包括: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右心室游离壁3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Peak Systolic Strain,PSS)、右室游离壁三尖瓣环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及其比值e/a.rn 结果:1、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e、e/a值、RVEF、RVSV及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的PSS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5、<0.01、<0.05、<0.05、<0.01),a值>正常对照组(P<0.05);2、肝硬化患者各级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EF及RVSV:A、B、C级<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5,<0.05,<0.05);右心室各节段PSS:A级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与正常对照组之间P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5、<0.01);A级、B级及C级e及e/a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a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分别为<0.05,<0.01,<0.05).3、肝硬化患者各级之间的比较:RVEF及RVSV:B、C级均<A级(P<0.05),B、C级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PSS:A级>B级>C级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P<0.05);e、a及e/a:A级e及e/a值>B、C级(P<0.05),a值<B、C级(P<0.05),B、C级肝硬化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肝硬化患者存在右心整体功能的改变,表现为右心整体功能降低.2、肝硬化患者随着肝脏损害程度加重,右心功能的损害也加重.3、二维应变能很好的评价心脏的局部收缩功能.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例患者因胸闷、不适来本院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所见:右房室增大.三尖瓣后叶附着点明显向心尖部移位,下移约40mm,隔叶轻度下移,约18mm,瓣叶发育及形态异常;前叶附着点未见明显移位,但瓣叶形态冗长;三尖瓣关闭略欠佳.部分右室房化,以右室后壁房化为主,房化右室大小约38×37mm.功能右室大小约41×45mm.患者于胸骨旁右室流入道切面显示,三尖瓣后叶根部向心尖处凹陷,形成憩室样结构,范围约22×34mm.CDFI提示,三尖瓣少量返流.超声诊断:三尖瓣下移畸形;三尖瓣后叶根部憩室形成.本例患者在右室流入道切面可以清晰的显示下移的三尖瓣后叶,以及后叶根部向心尖处凹陷的憩室样结构,该病例憩室壁薄、光滑、无收缩功能且位于瓣膜下,表现为纤维性憩室样结构。超声心动图对于三尖瓣下移畸形与心室憩室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将右心室憩室与心室病、室壁瘤和假性室壁瘤做出较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同时诊断是否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超声心动图是诊断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右室憩室无创且有效的手段。
  • 摘要:目的:应用TDI及2D-STI技术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伴血钙磷代谢紊乱或/和肺动脉高压的尿毒症患者右心室功能.rn 方法:1.研究对象规律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70例,左室射血分数≥55%,根据血钙磷水平乘积(Ca×P)和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血钙磷代谢紊乱组(A组,Ca×P>55mg2/dL2,PASP≤35mmHg,21例),肺动脉高压组(B组,PASP>35mmHg,Ca×P≤55mg2/dL2,17例),血钙磷代谢紊乱及肺动脉高压组(C组,Ca×P>55mg2/dL2,PASP>35mmHg,8例),无血钙磷代谢紊乱及非肺动脉高压组(D组,Ca×P≤55mg2/dL2,PASP≤35mmHg,24例),2.指标测量: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指标:右心室收缩末期面积(ESA)、舒张末期面积(EDA)、面积变化分数(FAC)、三尖瓣环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右心室等容收缩时间(IVCT)、射血时间(ET).等容舒张时间(IVRT)、三尖瓣E峰、三尖瓣A峰、E/A、E峰减速时间(DT)、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e'/a'.右心室整体功能指标: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右心室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PSS):包括右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PSS)及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PSS).rn 结果:本研究入选患者血钙磷代谢紊乱发生率为41.4%,肺动脉高压发生率为35.7%.1.A、D组右心室功能指标比较ESA、EDA在A组较D组增大,IVRT、DT在A组较D组延长,右心室Tei指数A组较D组增大,GLPSS及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LPSS在A组较D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D组临床基线资料及常规超声指标比较血红蛋白水平B组低于D组, PASP、LA、LV、RA、RV、RVAW在B组大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D组右心室功能指标比较ESA、EDA在B组大于D组,IVRT在B组较D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LPSS、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及中间段LPSS在B组较D组降低,B组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及中间段LPSS均较心尖段LPS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C、D组间比较因C组患者例数较少,未与D组行组间差异分析.C组8例中有5例IVRT延长,1例DT延长,3例Tei指数增大,5例GLPSS及游离壁基底段LPSS降低.rn 结论:本研究中,超过1/3的尿毒症患者存在血钙磷代谢紊乱或PH;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尿毒症伴血钙磷代谢紊乱或/和PH患者存在右心室舒张功能、整体功能及纵向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TDI技术测量IVRT、DT及右心室Tei指数可以评估尿毒症伴血钙磷代谢紊乱或/和PH患者的早期右心室舒张功能及整体功能异常;2D-STI技术测量应变可以反映尿毒症伴血钙磷代谢紊乱或/和PH患者早期右心室局部及整体纵向收缩功能异常;血钙磷代谢紊乱、肺动脉高压、右心室重构及贫血可能共同参与尿毒症患者右心室功能异常的发生.
  • 摘要:目的:通过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定量组织速度图和左室与右室Tei指数对高血压心脏病心室功能—收缩、舒张功能与整体功能进行综合、全面的定量研究,并与健康者的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探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整体收缩与舒张功能状况和左、右室整体功能改变,从而全面评价高血压心脏病心室功能改变.rn 方法:健康对照组50例,高血压患者80例;采用GE Vivid Five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仪,探头频率2.0~5.0MHz;测量二尖瓣舒张期血流E,A值,计算E/A比值;计算左右室Tei指数;彩色组织速度图:测量Vs(每个点的心肌组织在同一心动周期的沿长轴收缩的最大速度)、VE(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A(舒张晚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E/VA).rn 结果:对照组右室与右室Tei指数进行Independent Sample-Test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处理,P值<0.001有显著性差异.而高血压心脏病组左室与右室Tei指数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P值>0.05,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左室各壁Vs、Ve值均低于正常组(P<0.05),而Va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血压组中除左室后壁及下壁二者的心尖部E/A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各壁Ve/Va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说明左室大部分节段的心肌舒缩功能都有减退,而少数几个室壁的心尖段运动无明显变化.rn 结论:通过定量组织速度图和左、右室Tei指数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与健康者的心功能—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指标,定量组织速度成像与左、右室Tei指数评价高血压心脏病整体功能方法较简便、易行,这两种方法是评价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功能无创伤的新方法,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了解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定量三尖瓣环运动评价慢性肺心病右室功能的临床价值.rn 方法:正常对照组30例,经体检、X线、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健康人.慢性肺心病组32例,均按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肺心病,具有长期吸烟、咳喘、咳痰病史,双下肢浮肿,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加、肺气肿征象,心电图提示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增大等相应的临床症状,多普勒超声检查心脏改变符合全国第三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制定的慢性肺心病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定量慢性肺心病患者三尖瓣环运动,通过测定其右室侧壁和后间隔三尖瓣环处收缩期及舒张期的各项组织速度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以评价其右室整体收缩和舒张功能.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肺心病组三尖瓣前叶及隔叶瓣环处VS、VE、VE/VA均明显减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VA在侧壁及后间隔的中间部均有所升高,但在瓣环处均减低.肺心病组瓣环处及中间部处组织运动VS、VE、VE/VA在侧壁与后间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是一项无创性定量分析心脏整体功能的新技术,通过定量三尖瓣环运动能够准确评价其右室整体收缩、舒张功能,对临床确定合理治疗方案,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提高患者健康水平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应用二尖瓣环位移追踪技术(tracking of mitral annular displacement,TMAD)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rn 方法:观察54例受检者,其中冠心病患者(CAD组)26例,正常对照组28例,应用Philips IU22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5MHZ.对照组及CAD组患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心电图.置多普勒取样线于二尖瓣口,测量二尖瓣舒张期峰值速度E、A,计算E/A峰值比.存储心尖四腔心、心尖两腔心连续3个心动周期,使用TMAD插件进行分析.将取样点分别放置于心尖四腔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壁及心尖处,软件自动生成二尖瓣环后间隔、侧壁处相对于心尖部的同步位移曲线,再将取样点放置于心尖两腔二尖瓣环前壁、下壁及心尖处,软件自动生成二尖瓣环前壁、下壁处相对于心尖部的同步位移曲线,结合心电图测量4个位点的舒张早期位移(E)及舒张晚期位移(A),分别求均值,计算E/A、E/T (T=E+A).并将E均值、A均值、E/A、E/T与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频谱E/A峰值比作相关性分析.rn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CAD组4位点E及其均值降低(P<0.01);2与对照组相比,侧、前、下壁A及4位点A均值增高(P<0.01或P<0.05),后间隔A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对照组相比,CAD组E/A、E/T均减低(P<0.01);4CAD组、对照组E均值、A均值、E/A、E/T与E/A峰值比均具有相关性(CAD组:r=0.516,r=-0.532,r=0.692,r=0.668,P<0.01;对照组:r=0.478,r=-0.701,r=0.702,r=0.695,P<0.01).rn 结论:在评价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中,TMAD新技术客观简便,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渐进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组病理生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肺小动脉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重构,从而增高右室压力负荷及容量负荷,进一步影响左室容量负荷.由于右室形状及功能改变,可能影响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本实验用二维斑点应变技术评价肺高压犬左室收缩功能,用应变达峰时间评价左室同步性,用扭转及解旋评价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rn 方法:15只比格犬分为对照组(n=7)和肺动脉高压组(n=8),通过注射野百合碱完成肺高压犬建模,分别于建模前和建模8周后观察比格犬的血压变化及心脏指标变化.采集犬心间两腔观、三腔观、四腔观及胸骨旁左室短轴观二尖瓣水平、乳突肌水平及心尖水平的清晰图像.打开Qlab软件,选择分析模式和切面,通过计算左室前侧壁及后侧壁长径12节段平均应变,作为左室侧壁平均应变(LV LAT LS),计算前间隔及后间隔长径12节段应变,作为间隔平均应变(IVS LS),计算右室侧壁3个节段平均应变,作为右室侧壁平均应变(RV LAT LS);通过四腔观左室及右室长轴6个节段二维应变曲线,计算各切面不同节段的心肌收缩期达峰时间,从而计算左室及右室纵向同步性(LVTsl-6SD、RVTsl-6SD);通过左室心尖水平及二尖瓣水平得到左室扭转曲线,计算左室整体最大扭转角度(LV twist degree).rn 结果:肺高压组左室侧壁平均应变无明显变化,P>0.05,而间隔平均应变明显减小(21.60±0.99%vs.17.02±1.00%,P<0.001),右室侧壁平均应变明显减小(20.65±1.02% vs.16.34±1.36%,P<0.001),左室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增大(10.91±1.59ms vs.40.40±2.83ms,P<0.001),右室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增大(12.16±1.78ms vs.51.98±3.64ms,P<0.001),左室整体最大扭转角度减低(14.56±0.69 degree vs.8.46±1.06 degree,P<0.001).rn 结论:肺动脉高压不仅影响右心室收缩期应变和同步性,而且可以影响室间隔收缩期应变、左室收缩期同步性及左室最大扭转角度.
  • 摘要:目的:腹膜透析后疲劳(post-peritoneal dialysis fatigue,PPDF)仅作为一种临床描述性症状,此类患者的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常在透析期间出现异常,而左室射血分数多为正常.本研究试图利用三维斑点成像技术(3D-STE)分析PDF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左心室整体应变参数在临床上的可能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51例腹膜透析患者,并依据透析后疲劳评分(PPDFS)量表分为2组:轻中度疲劳组31例,重度疲劳组20例.并随机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所有患者在透析前和第80次透析间期的最后1小时实施常规超声心动图和3D-STE检测.应用Toshiba Artida S880CV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仪,PST-30SBT二维探头(频率为2.5~5.0MHz)和PST-25SX三维矩阵探头(频率为1~3MHz),自带三维定量分析软件.人工记录左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左室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CS)、左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RS)和左室整体面积应变(GAS)等参数.绘制3D-STE各应变参数的ROC曲线,评价三维应变参数对透析后疲劳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临床价值.应用Spearmen相关分析3D-STE应变同疲劳评分的相关性.rn 结果:同对照组相比,重度疲劳组的GLS和GAS均显著减低,而轻中度疲劳组仅GA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左心室GAS的曲线下面积为0.875,以-21.2%为截断点时,其GAS特异性为89.2%,灵敏性为85.4%;GLS的曲线下面积为0.742,以-12.3%作为截断点时,其特异性为62.9%,灵敏性为75.8%.Spearmen相关性分析显示,GAS和PDFS的相关系数为r=-0.733,P=0.001;GLS和PDFS的相关系数为r=-0.543,P=0.03.rn 结论:GAS为左室室壁面积在收缩期的改变量同舒张末室壁面积之比,GAS可为量化整体性和局部性心肌功能提供更为准确的参数.该研究表明,ROC曲线显示GAS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均较佳,且GAS同透析后疲劳评分分值呈明显负相关,这表明GAS可较好地反映腹膜透析后疲劳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改变.采用3D-STE检测腹膜透析后疲劳的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有望提高此类患者心肌收缩功能的改变,为病情评估和透析方案调整提供重要参考.
  •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评估AS患者术后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rn 方法:对20例在本院行TAVI术的重度AS患者,采集患者术前、术后7d及术后1月标准心尖四腔观三维图,分析左室16个节段纵向(L)、径向(R)、环向(C)收缩期应变,测量三维左室射血分数.rn 结果:术后7d及术后1月主动脉瓣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术后7d的LVEF改善明显,术前LVEF>50%的患者则变化不显著;术后1月不论LVEF是否<50%,LVEF进一步提高.术后7d左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GLS)各个节段及总体均有明显的改善,术后1月改善更加明显.术前与术后7d的GLS改变:{(-9.21±3.39对11.67±3.04)P<0.001};术后7d与术后1月GLS改变:{(-11.67±3.04对14.13±2.99)P<0.001}.rn 结论:TAVI术后早期左室收缩功能已有所改善.三维斑点追踪技术为TAVI术后早期左室整体及节段心机收缩功能评估提供了一种新型、简便的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Three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3D-STI)定量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左心室心肌三维应变的表现,探讨左心室心肌三维应变参数评价CHF患者心功能的临床价值.rn 方法:选30例健康成人及窦性心律CHF患者67例,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获取心尖部左心室全容积三维图像,存盘,在机应用斑点追踪显像软件对左室心肌整体纵向、径向、环向、面积应变、球形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收缩末期容积进行定量分析,并测定BNP.1.左室心肌各三维应变参数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性;2.左室心肌三维应变参数值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收缩功能参数相关性比较;3、左室心肌三维应变参数值与血浆BNP之间的相关性比较.rn 结果:1.CHF患者左室心肌三维各应变参数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左室心肌整体收缩期三维峰值纵向、环向、径向及面积应变与LVEF呈正相关(r=0.515;r=0.739;r=0.728;r=0.726,P<0.05),左室心肌整体收缩期三维峰值环向、径向及面积应变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呈负相关(r=-0.442;r=-0.406;r=-0.425,P<0.05);3.左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及环向应变参数值对于BNP高于100pg/ml时的影响作用高于其它相关因素;ROC曲线特征中左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曲线下面积为0.938.rn 结论:1.左室心肌整体各应变参数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重复性较好;2.左室心肌整体应变参数可用于CHF患者的整体心功能的评估;3.其中左室心肌整体收缩期纵向应变、环向应变参数值与BNP具有相关性,而收缩期纵向应变反映CHF患者BNP水平升高的敏感高,可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频发室性早搏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rn 方法:采用Philips iE Elite超声诊断仪,S5-1探头,探头频率2.0-4.0MHz,探查深度约15-17cm,扫描角度约90°-120°,帧频大于60帧/s.应用心脏三维定量高级插件(QLAB9.0-3DQA工作站)测量50例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与45例正常对照组获得4个心动周期的全容积信息并储存,于工作站内计算分析,生成整体容积壳,显示左室16节段心肌达到最小收缩体积的时间的最大差值结果(Tmsv 16-Dif)以及每搏输出量(SV),计算标准差.rn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达到收缩末最小容积值所在曲线上的位置较为离散,左室16节段心肌Tmsv 16-Dif显著增大,S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rn 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能够客观准确的评价此类患者左室心肌收缩同步性,此类患者左室各节段心肌均存在不同步状态,其每搏输出量也有一定的降低.
  • 摘要:目的:及时诊断高血压患者心肌病变并客观评价左心室功能,对延缓高血压心肌病的进展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三维应变是在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在三维容积内客观、准确地追踪心肌的运动轨迹,弥补了二维应变局限于所扫描的平面内追踪心肌运动斑点的不足,更能可靠反映心肌力的学状态,从而准确地评价心肌功能.本研究应用三维应变成像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组织应变特征,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为早期诊断高血压心肌病变提供依据.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价左心室不同构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的价值.rn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痛患者85例,排除继发性高血压(EF≥55%).根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左心室正常构型(left ventricular normal geometric,LVN)组46例;左心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组39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GE 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仪.4V三维矩阵探头(频率1.7~3.3MHz)采集心脏实时全容积成像三维数据.二维常规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LVM/BSA(g/m2).图像分析:利用Echo PAC在线分析工作站自动计算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eft ventricle global longitudinal peak systolic strain,LVGLS),左心室整体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LS),左心室整体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VGLS),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rn 结果:3组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组LVGLS有差异(-18.34±6.50,-15.51±7.09,-10.30±6.87,P<0.05);LVN组和LVH组患者的LVGSL低于健康对照组,LVH组低于LVN组.LVN组受检者LVGRS和LVGRS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LVH组受检者LVGRS和LVGRS测值均低于对照组和LVN组,差异显著(P<0.01);LVH组低于LVN组(P<0.01).rn 结论:三维应变显像通过评估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的三维整体应变,可敏感地反映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高血压患者在LVEF正常时已发生收缩功能改变,为临床治疗与疗效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高血压早期左室心肌长轴应变损伤最早发生,受损程度随着左室肥厚的出现而加剧.出现左室重构时,纵向应变和径向应变均减低.
  • 摘要:目的:在肺动脉高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被激活,且能对肺动脉高压(PAH)产生长久的负作用.有学者报道,用醛固酮阻滞剂可以减缓肺动脉高压形成,减轻肺血管阻力,但是阻断RAAS系统是否可以减缓肺动脉高压的形成?目前还不清楚.在本实验中,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去评价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RSD)对肺动脉高压犬心脏功能的影响.rn 方法:本实验犬分三组:对照组(Control=7只),肺高压组(PAH=8只)及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组(PAH+RSD=7只),PAH组及PAH+RSD组静脉注射野百合碱,建造肺动脉高压模型,且PAH+RSD组进一步消融双侧肾动脉交感神经,而Control组及PAH组做假手术处理.分别于建模前和建模8周后观察比格犬的血压变化及心脏指标变化.采集犬心间两腔观、三腔观、四腔观及胸骨旁左室短轴观二尖瓣水平、乳突肌水平及心尖水平的清晰图像.打开Qlab软件,选择分析模式和切面,通过计算左室前侧壁及后侧壁长径12节段平均应变,作为左室侧壁平均应变(LV LAT LS),计算前间隔及后间隔长径12节段应变,作为室间隔平均应变(IVS LS),计算右室侧壁3个节段平均应变,作为右室侧壁平均应变(RV LAT LS);通过四腔观左室及右室长轴6个节段二维应变曲线,计算各切面不同节段的心肌收缩期达峰时间,从而计算左室及右室纵向同步性(LVTsl-6SD、RVTsl-6SD);通过左室心尖水平及二尖瓣水平得到左室扭转曲线,计算左室整体最大扭转角度(LV twist degree)及左室整体舒张早期解旋率LV untwisting rate),测量处理前后三组肺动脉收缩压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rn 结果:三组间左室侧壁平均应变无明显变化,P>0.05,PAH组室间隔平均应变及右室侧壁平均应变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而PAH+RSD组室间隔平均应变及右室侧壁平均应变较PAH组明显增加(P<0.01);LVTsl-6SD和RVTsl-6SD在PAH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而PAH+RSD组较PAH组明显减低(P<0.01);左室整体最大扭转角度和舒张早期解旋率在PAH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而在PAH+RSD组较PAH组明显增加(P<0.05);肺动脉收缩压在RSD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在PAH+RSD组较PAH组明显降低(P<0.01);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在PAH+RSD组较PAH组明显升高(P<0.01),而在PAH+RSD组较PAH组明显降低(P<0.01).rn 结论: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可以缓解肺动脉高压对心脏的重构.
  • 摘要:目的:评价3PE测量LV GLPS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rn 方法: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间连续纳入40名窦性心律志愿者(平均年龄66±15岁,男性21名).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常规二维和3PE界面的心尖4-、2-和3腔切面.在两种成像模式下分析LV各切面和整体平均GLPS(2D-STE和3P-STE).分析两界面测量值的差异、相关性和一致性,并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随机选取5名受检者在两个界面重复测量LV GLPS以评价可重复性.rn 结果:(1)95%的受检者得到了可分析的心尖3PE图像,3PE图像的质量较常规2DE稍差,相同探查深度下帧频显著较低.(2)3P-STE测量GLPSAvg的可行性和2D-STE相近(92.5% vs.95.0%),但前者更为简便快捷;(3)两种方法测量各切面和整体平均GLPS有良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GLPSAvg的相关性最强(r=0.86,P=0.00),3P-STE的测量值是2D-STE的80%~90%,两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4)3P-STE测量GLPS的可重复性与常规2D-STE相当, GLPSAvg观察者自身和观察者间重复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90.0%和97.0%。rn 结论:在3PE界面测量LV各切面GLPS和GLPSAvg是临床可行、可靠且可重复的.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RT-3DE结合SRI新技术定量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整体和局部功能,使其成为一种能像定量评估左心功能一样准确、快捷、方便的无创性影像诊断新技术,并在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发挥其重要的应用价值.rn 方法:(1)实验对象的选择:PH组:选取住院及门诊肺动脉高压患者40例;将肺动脉高压分为轻度(35-50mmHg)、中度(50-70mmHg)、重度(70-100以上mmHg)三组,按照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将符合标准的患者入组.正常对照组:随机选取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相关疾病及其它器质性疾病等患者40例.(2)所用仪器:PHILIPS公司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5-1相控阵三维超声心脏探头.(3)实验方法:PH组及正常对照组入组者采取左侧卧位,常规连接心电图,二维常规测量右心室及右心房内径、容积指数及右心室射血分数,采用X-plane双平面显像模式显示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将取样线置于右心长轴位置,则同时显示右心四腔心及二腔心包括右室流出道切面,启动实时三维全容积(full-volume)心脏超声模式,采集三个心动周期右心室实时动态全容积图像并存储;然后转换成TDI成像模式,采集右室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心尖右室长轴观三个心动周期动态图像并存储,以备脱机分析.4)用PHILIPS公司Q-lab软件对存储图像进行脱机分析.(5)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PH组中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SV)及相应容积指数(VI)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射血分数(RV EF),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 CO),右室壁局部纵向应变率(SRI)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H组中,轻度、中度、中度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SV)及相应容积指数(VI)依次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每搏输出量(RV CO),右室壁局部纵向应变率(SRI)依次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本研究应用RT-3DE结合SRI新技术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整体及局部功能进行相应评价,具有无创、准确、实时、方便的特点,使其能够像评价左心功能一样的影像诊断新技术,在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方面发挥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评价皮肌炎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临床价值.rn 方法:27例本院住院和门诊皮肌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Hudgson等制定的诊断标准,男19例,女8例,年龄23~67岁;健康对照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5~63岁,均经询问病史、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排外各种器质性疾病;采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S5~1心脏探头及X3~1矩阵容积探头,探头频率分别为1~5MHz、1~3MHz.患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连接心电图.采用Simpson法在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X3~1探头,在3D模式下,于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获得二维图像,尽量使左室心内膜显示清晰,启动三维程序,采用全容积(full volume)显像方式,嘱患者呼气末屏气,采集连续的动态三维图像进行存储.应用Qlab 3DQ Advanced软件进行定量分析,根据AHA推荐的17节段分段法,仪器自动显示左室整体和任一心肌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可得出:①左室收缩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②左室收缩同步性指标:16节段(6个基底段、6个中间段、4个心尖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6-SD)和最小容积时间的差值(Tmsv1 6-Dif)、12节段(6个基底段、6个中间段)达到最小收缩容积时间的标准差(Tmsv12-SD)和最小容积时间的差值(Tmsv12-Dif);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rn 结果:①所有研究对象均为窦性心律,两组心率和QRS无显著差异;②LVEF比较,正常组(64±6)与皮肌炎组(63±8)LVEF无显著差异;③RT-3DE评价左室收缩同步性:皮肌炎组时间-容积曲线排列紊乱,各节段在不同时间达到最小容积,同步性较差.皮肌炎组各节段Tmsv16-SD(27.11±14.66)ms、Tmsv 12-SD(16.29±9.32)ms、Tmsv 16-Dif(117.26±35.93)ms、Tmsv12-Dif(57.55±26.86)ms与正常对照组Tmsv 16-SD(9.57±2.64)ms、Tmsv12-SD(8.71±1.68)ms、Tmsv 16-Dif(33.74±10.86)ms、Tmsv 12-Dif(19.68±7.50)ms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rn 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测定的Tmsv16-SD、Tmsv12-SD、Tmsv16-Dif、Tmsv12-Dif可作为评价皮肌炎患者左室收缩同步性的较好指标.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不同支数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所测参数相关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临床使用价值.rn 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本院心内科疑诊为冠心病,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将其分为:①冠心病对照组(标记为0组):CAG结果显示任一主要冠脉狭窄率<70%或左主干狭窄率<50%的病例27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6.89±9.38岁;②冠心病单支病变组(标记为1组):CAG结果显示只有一支主要冠脉狭窄率≥70%或左主干狭窄率≥50%的病例34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34±13.37岁;③冠心病双支病变组(标记为2组):CAG结果显示有两支主要冠脉狭窄率≥70%/左主干狭窄率≥50%的病例28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89±9.81岁;④冠心病三支病变组(标记为3组):CAG结果显示有三支或三支以上主要冠脉狭窄率≥70%/左主干狭窄率≥50%的病例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4.72±7.45岁;射血分数正常组(标记为N组)与射血分数减低组(标记为L组):于上述1组、2组、3组中以RT-3DE的射血分数为标准,3DEF≧50%纳入N组,3DEF<50%纳入L组,其中N组病例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61.21±11.39岁;L组病例39例,男性2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5.49±9.76岁.采用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配套QLAB8.0定量分析软件中的RT-3DE技术对冠心病对照组(0组)27例、单支病变组(1组)34例、双支病变组(2组)28例、三支病变组(3组)25例、射血分数正常组(N组)48例、射血分数减低组(L组)39例进行检测分析.测量各组RT-3DE参数:三维超声舒张末期容积(3DEDV)、三维超声收缩末期容积(3DESV)、经心率校正的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标准差(Tmsv 16-SD(R-R%))、三维超声射血分数(3DEF)、经心率校正的16节段达最小收缩容积的时间最大差值(Tmsv1 6-dif(R-R%));0、1、2、3组之间两两比较RT-3DE各参数相关性进行分析;N组与L组之间比较RT-3DE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rn 结果:①0组、1组、2组、3组两两之间RT-3DE收缩功能参数3DEDV、3DESV、3DEF均有显著差异(P<0.01);②1组、2组、3组RT-3DE同步性参数Tmsv16-SD(R-R%)、Tmsv 16-Dif(R-R%)显著大于0组(P<0.01);3组RT-3DE同步性参数Tmsv16-SD(R-R%)、Tmsv 16-Dif(R-R%)显著大于1组(P<0.01);1组、2组之间与2组、3组之间RT-3DE同步性参数Tmsv16-SD(R-R%)、Tmsv16-Dif(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L组RT-3DE各参数3DEDV、3DESV、3DEF、Tmsv16-SD(R-R%)、Tmsv1 6-Dif(R-R%)与N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应用RT-3DE技术可从射血分数、同步性等方面对不同支数冠脉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功能进行评估.研究显示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多,左心室收缩功能、同步性运动有恶化趋势.
  • 摘要:目的:右心功能衰竭是慢性肾功能不全(CK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研究采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和四维右心室定量分析技术(4D-RVQ)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右心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变化,探讨RT-3D评价和随访肾衰患者右心功能的可行性.rn 方法:入组6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根据其CKD分期分为轻度肾功能不全组(26例)和中重度肾功能不全组(40例),采集患者的常规超声图像及实时三维右室图像,采用4D-RVQ分析技术测量右心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参数,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rn 结果:(1)与轻度CKD组相比,中重度CKD组的整体、右室体部(body)及流入道部(inflow)的舒张末容积(EDV)显著增大(整体:34.8±11.4ml/m2 vs 31.2±10.4ml/m2,p=0.0201,体部:9.2±3.07ml/m2 vs 8.1±3.1ml/m2,p=0.0242;流入道部:18.8±5.7ml/m2 vs 16.3±6.0ml/m2,p=0.0495),且流入道部(inflow)的射血分数(EF)亦较轻度CKD组显著增大(65±7% VS 60±10%,p=0.0454).(2)中重度CKD组整体和3个节段的达最小容积时间均较轻度CKD组显著延长(all P<0.05).(3)两组患者的右室整体EDV,ESV及SV均与左室相应的容积数据呈正相关((r=0.6254,0.6196,0.5287,all p<0.05).(4)右室舒张功能在中重度CKD组中受损更为明显,表现为三尖瓣频谱多普勒E/A及组织多普勒E'/A'较轻度CKD组显著降低.rn 结论:(1)随着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右室整体及部分节段容积扩张,节段收缩活动增强,且右室整体及节段收缩活动延迟,使得右室收缩功能受损,而右室舒张功能出现进一步减退.(2)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四维右心室定量分析法能定量测量和评价右室整体及节段收缩功能,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评价和随访提供新的方法.
  • 摘要: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方法:应用RT-3DE测量104例心力衰竭患者和74例正常人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心肌质量(LVM),并进行比较.结果:心力衰竭患者的LVEDV、LVESV、LVM和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各测值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LVEF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P<0.001).LVEF与LVM呈负相关(r=-0.647).结论:RT-3DE能准确评价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功能,有效判断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 摘要:目的:探讨速度矢量成像技术评价代谢综合征(M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对代谢综合征患者30例,T2DM患者30例和对照组30例采集心尖左室长轴、心尖四腔观、心尖二腔观及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的二维灰阶动态图像.应用X-Strain软件计算心尖左室长轴、心尖四腔和心尖二腔方向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径向和圆周收缩期峰值应变;心尖水平、二尖瓣水平收缩期旋转角度峰值及左心室扭转角度.rn 结果:1.三组左心室长轴各段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大小为:对照组最大,T2DM组次之,代谢综合征组最小(P<0.05).2.MS组左心室短轴各水平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均低于T2DM组及对照组(P<0.05),T2DM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S组左心室短轴各水平收缩期圆周峰值应变较T2DM组及对照组减低(P<0.05),T2DM组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收缩期心尖水平旋转角度及左心室扭转角度为:MS组最大,T2DM组次之,对照组最小(P<0.05).rn 结论:1.与对照组比较,MS患者左室纵向、径向及圆周收缩功能降低,旋转及扭转运动代偿性增高,T2DM患者左室纵向收缩功能减低,旋转及扭转运动代偿性增强.而径向、圆周收缩功能改变不明显.2.与T2DM患者比较,MS患者左室径向及圆周收缩功能降低,左室纵向收缩功能进一步降低,旋转及扭转运动进一步代偿性增高,提示多重危险因素的叠加对心血管的损害大于单一危险因素.3.VVI技术可全面评价MS患者左室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及旋转、扭转运动,早期发现MS患者局部心肌功能改变.
  •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超声心动图多参数在母体糖代谢异常胎儿左心舒张功能定量评估中的价值.rn 方法:68例母体糖代谢异常胎儿分为母体糖耐量异常(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GIGT)组30例和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组38例,随机选取63例无母体糖代谢异常的胎儿作为对照组.脉冲多普勒获取胎儿肺静脉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参数,组织多普勒技术测量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GIGT胎儿、GDM胎儿与对照组间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GIGT组和GDM组胎儿肺静脉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值、A峰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GIGT组与GDM组比较,PI及A峰流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尖瓣口血流参数及二尖瓣瓣环运动参数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母体糖代谢异常会引起胎儿左室舒张功能改变,其受损程度与母体血糖水平相关;胎儿肺静脉PI值及A波速度较传统参数在评价左心舒张功能方面更为敏感.
  • 摘要:目的:应用基于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3D-STE)的可同时反映心肌应变与扭转的心肌综合指数(SMI),该参数将将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和扭转角度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心肌纵向应变和扭转的改变.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的左心室心肌的功能变化,并试图为临床提供相关依据.rn 方法:采集T2DM患者73例,并依据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将其分为2组:A组(HbA1c<7%)38例,B组(HbA1c≥7%)35例.选择健康志愿者31例作为对照组.应用Toshiba Artida S880CV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诊断仪,PST-30SBT二维探头(频率为2.5~5.0MHz)和PST-25SX三维矩阵探头(频率为1~3MHz),仪器配备三维定量分析软件.左室壁16个节段的面积、纵向、径向和环向应变曲线和左室基底部和心尖水平的扭转角度.左室整体应变以舒张末期面积加权后计算各个应变的平均值,得到3个长轴切面的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得到左心室收缩期整体面积应变(global area strain,GAS)、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和整体环向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测定左心室基底部及心尖水平的旋转角度,得出左心室扭转角度(left ventricular twist,LVtw)=心尖部旋转角度-基底部旋转角度,并计算出新参数:心肌综合指数(synthetic myocardial index,SMI)=GLS×LVtw(单位:%×°).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3D-STI各应变参数及SMI同HbA1c的相关性.绘制3D-STI各参数及SMI绝对值的ROC曲线,获取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 AUC)以评价其诊断价值.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的GLS、GAS及SMI均小于对照组,而B组同A组相比,GAS、LVtw 及SMI亦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SMI、GLS和GAS同HbA1c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22、-0.594和-0.677 (P值均<0.001).SM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SMI以-275.7(%×°)为糖尿病患者的截断点时,其敏感性为83.4%,特异性为78.3%.rn 结论:SMI在3D-STI的基础上获取,其操作及运算相对简便,尤其该参数将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和扭转结合起来,能较好地反映左心室空间运动情况,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佳,可为临床判别T2DM患者早期心肌异常、病情检测和预后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 摘要: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测定心肌应变和应变率,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亚临床损伤.rn 方法:选取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正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2例(类风湿组)及健康查体者30例(正常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入选标准:①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②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除外标准:①潜在影响心肌收缩功能的疾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包积液;②不能配合本项检查;③声窗欠佳不能获取满意图像.健康查体者入选标准:①健康查体者;②常规超声心动图结果正常.除外标准:①有冠心病家族史;②心电图出现ST-T压低、T波改变或病理性Q波;③不能配合本项检查;④声窗欠佳不能获取满意图像.常规M型超声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改良辛普森式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脉冲组织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斑点追踪成像测定左室心尖四腔、两腔、三腔切面长轴方向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Strain)及应变率(strain rate,SRs)和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左室短轴周径方向Strain及SRs.rn 结果: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均无统计学差异;类风湿组心尖四腔、两腔长轴Strain降低(P<0.05)并与病程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3及0.318,P<0.05);左室各短轴周径Strain、SRs均增大(P<0.01),其中心尖短轴周径Strain与病程负相关(r=-0.418,P<0.01).rn 结论:常规超声检查正常的类风湿患者可能存在亚临床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累及心内膜下心肌,表现为长轴Strain降低.斑点追踪应变是研究左室收缩功能的有效工具.
  • 摘要: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TDI)测定右室Tei指数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右室功能,并观察肺高压(PH)与右室Tei指数的关系,为临床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rn 方法:应用TDI对30例正常对照者及30例SLE患者进行右室Tei指数测定,并记录心腔测值及其它功能参数如E峰、A峰、E/A等,应用三尖瓣返流法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ASP).rn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SLE患者右室Tei指数显著增高,后者p<0.05;(2)右室Tei指数升高的程度与肺动脉收缩压(PASP)呈正相关,r=0.707,p<0.001,IRT及Aa值明显增高,Ea明显降低(p<0.05).rn 结论:(1)SLE患者在右心构型尚无明显改变时,右室功能及肺动脉血流已出现异常;(2)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右室Tei指数有可能为SLE患者早期心功能改变的指标;(3)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为临床非创伤性评估SLE患者肺高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4)利用TDI测算右室Tei指数可较准确反映右室整体功能.
  • 摘要:目的:研究婴幼儿重症肺炎对心功能的影响及Tei指数在评价患儿心功能中的临床价值.rn 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重症肺炎组婴幼儿的反映左、右室收缩、舒张功能的各参数,并计算左、右心室Tei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rn 结果:重症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增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LVES)减小,主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AVAT)缩短,右室舒张末内径(RVDd)增大,肺动脉瓣血流加速时间(PVAT)缩短,三尖瓣A峰值流速及A/E比值增大,左室、右室Tei指数增大,左、右室等容舒张时间(ICT)、左、右室等容收缩时间(IRT)延长.rn 结论:重症肺炎对患儿的左、右心功能均有损害作用,右室功能损害重于左室;Tei指数评价患儿右心室功能更有意义.
  • 摘要:目的:1、应用超声技术评估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颈动脉血管壁僵硬度及左室整体功能;2、研究该类患者的心脏-血管耦联情况.rn 方法:按照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成人(医疗)专家组第三次报告(ATPⅢ)诊断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患者46例,分为射血分数(EF)正常组(MSN组,EF≥50%)27例,EF减低组(MSA组,EF<50%)19例;经体检、血液生化分析、超声、心电图检查排除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健康人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心脏收缩期内径(Ds)、颈总动脉心脏舒张期内径(Dd)及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IMT),计算颈动脉血管壁僵硬度指标:扩张系数(DC),杨氏弹性模量(YEM),动脉僵硬指数(SI);平静状态下测量左侧肱动脉收缩压(Ps)、舒张压(Pd),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每搏量(SV)及EF、左室等容收缩时间(ICT)、射血时间(ET)、等容舒张时间(IRT),计算心脏-血管耦联指数(VVI)及左室Tei指数.rn 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MSN组DC减低(0.0014±0.0005 mmHg-1vs 0.0033±0.0010mmHg-1),YEM(380.56±183.39kPa vs 181.12±53.57kPa)、SI(7.80±3.28vs 3.99±0.98)增高;MSA组DC(0.0010±0.0002mmHg-1)减低,YEM(372.99±100.79kPa)、SI(9.02±1.86)增高(P均<0.05).MSN组与MSA组比较,DC、YEM、SI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MSA组Tei指数增高(0.95±0.23vs 0.37±0.03),且高于MSN组(0.56±0.12),MSN组Tei指数高于对照组(P均<0.05).③MSA组WI较对照组增高(2.06±0.73 vs 0.37±0.12),且高于MSN组(0.43±0.14)(P均<0.05),MSN组VVI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MS患者颈动脉血管壁僵硬度增高;左室整体功能降低,以射血分数降低组(MSA组)更为明显;MSN患者心脏-血管耦联,MSA患者心脏-血管失耦联.
  • 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Speckle 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缺血性二尖瓣返流患者乳头肌收缩功能,探讨心肌梗死患者乳头肌功能改变与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关系.rn 方法:采集急性心肌梗死不伴二尖瓣返流的患者2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二尖瓣返流患者48例.根据心肌梗死部位分为4个亚组:前壁心肌梗死不伴二尖瓣返流组(ant-MI无MR组),下壁心肌梗死不伴二尖瓣返流组(inf-MI无MR组),前壁心肌梗死伴二尖瓣返流组(ant-MI伴MR组),下壁心肌梗死伴二尖瓣返流组(inf-MI伴MR组).应用STI技术测量各组两组乳头肌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及达峰时间.比较各亚组间及各亚组内各参数差异.rn 结果:与ant-MI无MR组相比,ant-MI伴MR组APM-S减低(P<0.05);与inf-MI无MR组相比,inf-MI伴MR组PPM-S减低(P<0.05);inf-MI伴MR组,后内侧乳头肌收缩期达峰时间大于前外侧乳头肌(P<0.05).rn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同一心肌梗死部位,伴二尖瓣返流患者与不伴二尖瓣返流患者相比,梗死壁所附着乳头肌收缩期峰值应变减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二尖瓣返流患者,左室两组乳头肌收缩不同步.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扩张,重构,扩张的室壁牵拉乳头肌对称性向外、向心尖方向移位,从而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正常情况下,左室两组乳头肌收缩具有同步性,当心肌梗死时,可发生心室内电信号传导通路阻滞,梗死区域信号传导延迟,导致两组乳头肌收缩不同步.下壁心肌梗死时,乳头肌运动不同步是缺血性二尖瓣返流发生的原因之一.
  • 摘要:目的:二尖瓣狭窄(mitral stenosis,MS)多由风湿性疾病引起,其经过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可累及患者右心系统,导致右心功能受损.二尖瓣置换术是对严重MS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因此,评估其疗效与预后尤为重要.通过经食道超声显像方法采集图像,在心脏手术过程中应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omni-directional M-mode echocardiograph,OME)监测并评价在二尖瓣置换术前后患者的右心功能.为术毕即刻评价手术效果,及时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治疗提供有用的依据.rn 方法:研究对象为58例单纯二尖瓣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19~73岁,平均(53.33±13.45)岁.于心脏手术前及手术后应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采集系列超声图像.分别应用0ME及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测量三尖瓣环六个位点收缩期峰值速度(Sa);应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wo dimension speckle-tracking imaging,2D-STI)测量右室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利用多普勒超声测量的三尖瓣反流跨瓣压差估测肺动脉收缩压(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PASP).比较二尖瓣置换术后Sa较术前变化情况,分析Sa与PASP的相互关系.比较术后右室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较术前变化情况.分析OME与QTVI测值之间、OME与2D-STI测值之间相关性.rn 结果:术后三尖瓣环大部分位点收缩期峰值速度较术前增加(P<0.01),Sa与PASP成负相关(r=-0.85,P<0.01).术后右室整体及大部分节段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较术前增加(P<0.01>OME与QTVI技术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相关性良好(r=0.94,P<0.01).OME与2D-STI技术测值相关分析显示相关性良好(r=0.95,P<0.01).rn 结论:研究表明,OME能够准确、实时、即刻评价右室不同节段心肌各个运动方向的综合作用力,快速地反映二尖瓣置换术中患者的右心的功能.为心脏外科医生及麻醉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及时了解病情,采取积极的必要措施预,防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心脏外科手术的成功率.这对尖瓣置换术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在胎儿左室容积和左室收缩功能测量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48例孕龄22-32周正常胎儿心脏同时分别应用(STIC)、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双平面Simpson法、M型超声心动图Teichholz法对其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射血分数(LVEF)等容积及功能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其测量结果.rn 结果:STIC法与2DE Simpson法所测LVEDV、LVESV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并均有显著的相关性(r=0.976、0.915,P<0.001),STIC与M型所测LVEDV差异有显著性(P<0.05)、LVESV差异无显著性(P>0.05),M型与2DE Simpson法所测LVEDV、LVESV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种方法所测LVEF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STIC法与2DE Simpson法相关性较好(r=0.709,P<0.001),STIC法与M型有相关性,但相关性很低(r=0.399,P<0.05).rn 结论: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可精确地测量胎儿左室容积、评估胎儿左心收缩功能,与2DE Simpson法测值接近,比M型更为准确,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右心室由肌性流入道、流出道及心尖肌小梁三部分组成,形态极不规则,因而难以获得标准的超声切面,加大了准确评价右心功能的难度.本研究旨在探讨右房面积及右室面积变化分数评价右心功能的价值.rn 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心内科住院病人,且临床查体具有右心功能不全体征的病人30例为本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52±17岁.其中全心扩大26例,右心扩大4例.冠心病15例,尿毒症性心肌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甲亢性心肌病1例,.正常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0±16岁.使用设备为Toshiba790、PhilippsIE33等右房面积测量:选取心尖四腔心切面于收缩末期测量右心房面积.于舒张末期测量右室面积变化分数:二维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右室舒张末期面积-右室收缩末期面积)/右室舒张末期面积×100.取心尖右室四腔心切面测量(右室面积包括肌小梁、腱索、三尖瓣叶).rn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成功获得右房面积和右室面积变化分数的数值,成功率达到1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右房面积明显增大,所有研究对象均大于18平方厘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房面积的增大均伴有右房内径的增大: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二维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明显减小,所有研究对象均小于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右室面积变化分数的减低均伴有右室内径的增大.rn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右房面积及二维右室面积变化分数对右室的舒张期及收缩期功能的评价具有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等优点,明显提高了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功能的准确性及可行性,二者的联合应用使超声心动图真正成为临床常规右心功能检测及右心功能随访的可靠方法,有较大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右室整体长轴应变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在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肺动脉高压患者(PH组)98例,根据肺动脉压分为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组.25例健康正常人(对照组).所有病例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右室内径及面积等相关参数:包括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右室收缩末期内径(RVEDS)、右室舒张末期面积RVEDA)及右室收缩末期面积(RVESA),计算右室短轴缩短率(RVFS)和右室面积变化率(RVFCA);组织多普勒测量右室心脏做功指数(MPI),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测量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获取右室整体长轴应变(GLS),比较PH组与健康对照者之间、PH组各组之间传统超声心动图参数及MPI、TAPSE、GLS的差异,并对GLS与MPI及TAPSE的相关性进行分析.rn 结果:PH组TAPSE、GLS较对照组减低,MPI、RVEDD、RVESD、RVEDA、RVESA均较对照组增大(P均<0.05).RVFCA、RVFS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PH重度组于中度组和轻度组比较TAPSE减低,中度组与轻度组比较TAPSE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H重度组与中度组和轻度组比较GLS减低(P分别为0.05和0.02),中度组于轻度组比较GLS减低(P=0.03).PH患者GLS与TAPSE、MPI相关性良好,分别为-0.83、0.74.rn 结论:右室整体长轴应变及三尖瓣收缩期位移能够准确定量评价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
  • 摘要:目的:作为常用的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准确评价小鼠的心血管结构和功能非常重要.由于体积小、心率快,传统的M型和二维超声在小鼠心血管应用上受到很大限制.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oscopy,UBM,30~80MHz)的出现为准确测量小动物模型的心功能提供了有效手段,但结合组织多普勒(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评价局部心功能的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UBM结合TDI检测心肌病小鼠,并通过量化指标评价其心肌病变程度,探讨UBM结合TDI技术评价早期小鼠局部心功能的可行性.rn 方法:25只x遗传连锁的转基因心肌病雄性小鼠(C57BL/10ScSn-Drndmdx/J)分两组:9月龄(n=13)和3月龄(n=12),小鼠异弗烷腹腔注射0.3ml/kg麻醉,固定四肢,除去胸前体毛,同时连接心电图.超声成像系统采用VisualSonics Vev0 770 UBM(VisualSonics公司,加拿大)和单晶片探头(RMV707,频率30MHz).采取非标准左室长轴切面,分别录取左室后壁基底、中段和心尖段TDI频谱;常规切面录取计算EF、FS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rn 结果:除3例小鼠心尖段频谱难以辨识外,大部分动物可取得满意的TDI频谱,左室后壁基底段频谱形态与人类相似,可分为等容收缩波IVC、收缩波Sa、舒张波Ea和Aa;中段和心尖段只有Sa和Ea形态频谱.IVC和Sa与EF相关性良好(WC:r=0.79,SEE=7.47,p<0,001;Sa:r=0.78,SEE=6.58,p<0.001);与FS亦有良好的相关性(WC:r=0.87,SEE=5.92,p<0.001;Sa:r=0.89,SEE=4.73,p<0.001);9月龄心肌病小鼠各节段TDI测值低于3月龄小鼠,此现象与左室重构变化及心功能变化相一致(LVEDD:3.3±0.4mm versus 3.9±0.3mm,p<0.05;FS:37.8±6.5% versus 28.5士5.6%,p<O.001;and EF:68.6±7.9%versus 55.1士8.7%,p<0.001),而二尖瓣口频谱E/A比值无明显改变.rn 结论:UBM结合TDI技术评价心肌病小鼠心肌病变是可行的,可量化反映心肌病变程度,并与左室重构变化和整体心功能变化密切相关,为心血管疾病动物研究提供有效手段.
  • 摘要: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rn 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102例,男66例,女36例,平均年龄58.14±12.59岁,依据2012年欧洲心力衰竭指南心力衰竭诊断标准,选取心功能NYHA分级Ⅱ~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为经病史及临床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证实无心脏疾患的健康人,共30名,男16名,女14名,平均年龄53.77±11.45岁.应用Philips IE33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0~4.0MHz.受检者左侧卧位,同步记录心电图,在M型超声在左室长轴切面腱索水平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收缩末期内径(LVDs).在心尖四腔及心尖两腔观,用Simosion公式测量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组织多普勒测量Tei指数(Tei index measured by tissue Doppler imaging,t-Tei):启动组织多普勒程序,获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二腔心切面及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分别显示二尖瓣环后间隔位点和左室侧壁位点(心尖四腔观)、左室前壁位点和下壁位点(心尖二腔观)、前间壁位点和左室后壁位点(心尖左室长轴观),测量二尖瓣环上述6个位点Aa波结束至下一心动周期Ea波开始的时间间期(a)及Sa波起止的时间间期(b,即为射血时间ET),按照公式Tei=(IRT+ICT)/ET=(a-b)/b,计算各位点Tei指数,取6个位点的平均值作为左室整体功能Tei指数测值.统计分析:用SPSS11.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别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rn 结果:心力衰竭组LVDd和LVDs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LVEF及LVFS显著性低于正常对照组Q<0.01),心力衰竭组Tei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95±0.19,0.64±0.08 P<0.01),且Tei指数在NYHA不同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Tei指数在Ⅱ级组和Ⅲ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Ⅱ级组和Ⅳ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在Ⅲ级组andⅣ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7).此外,Tei指数与常规心脏彩超参数有良好的相关性.2、组织多普勒Tei指数与常规心脏彩超收缩功能参数相关性良好,本研究显示Tei指数与LVDd和LVDs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即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心腔容积越大则Tei指数越增大;Tei指数与LVEF和LVFS有较好的负相关性,即LVEF和LVFS越低而Tei指数越增大.LVDd和LVDs是反应左心室重构的指标,研究显示影响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左室重构.由此提示Tei指数可以对心室重构情况评估,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评估价值.Harjai KJ等研究提示,Tei指数>1.14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在未来2年内发生死亡和心脏移植的一个独立的预测因子,且其比NYHA分级和EF有更好的预测能力.LVFS和LVEF是反应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LVEF=(EDV-ESV)/EDV,即左室舒张末期与收缩末期容积之差除以收缩末期容积,反应了心脏每搏输出量.本研究显示,Tei指数与LVEF相关性最密切,考虑Tei指数与心脏输出量的相关性显著.rn 结论:Tei指数可作为评价心脏功能的临床指标,Tei指数与常规心脏彩超收缩功能参数(LVDd,LVDs,LVEE LVFS)有良好的相关性,并随NYHA分级增高而增高,可用于评价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 摘要:本文介绍了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是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据统计学资料,即便是轻度舒张功能不全也与全因死亡率明显上升相关。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仍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难题之一,而临床对舒张功能不全的精确诊断至关重要。超声心动图是临床最常用的评估心脏舒张功能的无创检测方法,但目前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舒张功能也存在许多困惑:首先,目前使用的许多参数如E、A、E/A比值、DT、IVRT、S/D、e’、a’、Vp等受年龄、负荷状态、心率、心律、呼吸等影响较大,而且肺动脉血流频谱等也并非在所有患者都可获得满意图像,而E/e'虽然不受负荷状态的影响,但E/e’在比值介于8-15范围内时,存在“灰色地带”,需要结合其他参数进行评价;其次,目前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估舒张功能的流程复杂,参数繁多,需要有经验的超声医师进行综合判断,而且各个参数之间也可能产生矛盾;最后,心力衰竭患者多为老年人,而在老年人群中超声心动图呈非特异性舒张受限血流模式,且老年患者症状也不太明显,因而在老年人群中诊断舒张功能不全也存在挑战。随着经济和卫生条件的不断进步,我国逐步步入老年社会,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成为必须面对的难题,由于国情的特殊,迫切需要制定一个简便易行、重复性好、精确度高的标准化超声心动图流程,用于提升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水平。
  • 摘要: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血管系统的常见病.二维彩色多谱勒超声(2D—CDFI)可观察血管解剖及血流情况,对深静脉主干血栓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对20例经静脉造影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探讨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rn 方法:20例患者均经下肢上行性静脉造影诊断为DVT.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9岁.采用美国菲利蒲HDI-5000型超声仪,探头频率5.5MHZ.HUANZHE患者平卧位,大腿稍外展外旋.检查时沿髂外、股总、股浅、股深、股腘等静脉走行进行纵断面和横断面扫查.观察静脉内径,腔内回声和瓣膜,有无彩色血流信号或出现充盈缺损,有无血流频谱,以及深呼吸和远侧肢体挤压法对其影响.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记录.rn 结果:20例共39条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中,髂腘静脉血栓9例,股腘静脉6,髂静脉栓1例小腿静脉血栓2例.其中急性DVT 17例;慢性DVT3例.左侧13例,右侧7例.超声诊断正确18例(18/20,90%),2例小腿静脉血栓漏诊.rn 结论:引起血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的高凝状态.产后、术后、创伤、长期卧床等易形成静脉血栓.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纤维素和红、白细胞,水分含量多,超声表现接近正常血无回声,因回声过低,难以分辨时,加压试验可帮助诊断,但手法要轻巧,特别是急性期不能用力过大以免血栓脱落,另外检查时还要两侧对比,而且先查键侧,这样更有利于患侧的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多发生于髂腘、股腘静脉等高位静脉,这是因为高位血栓多由于机械因素压迫,血流缓慢而发生.通过对20例DVT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认为在诊断DVT时应参照如下指标:(1)静脉腔内有无血栓回声;(2)探头加呀静脉腔不可压闭或部分压闭;(3)CDFI显示静脉腔内无彩色血流信号或出现充盈缺损;(4)PD显示无血流频谱或血流频谱不随呼吸而变化.
  • 摘要: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正常人群颈动脉环向应变.rn 方法:健康人群12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组1(年龄20~39岁,40例),组2(年龄40~59岁,54例),组3(年龄≥60岁,35例).在左侧颈动脉窦部下方1.5-2cm处长轴切面应用超声射频信号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Quality arterial stiffness,QAS)测量颈动脉僵硬度参数β,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定量分析(Quality intima media thickness,QIMT)技术测量内中膜厚度(IMT),在该处短轴切面存储清晰高帧频图像并应用二维应变软件分析左侧颈总动脉短轴环向应变峰值.比较组间颈动脉各参数的差异,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的参数.rn 结果:①三组间身高、体重、BMI、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压组1低于组2及组3,脉压组1低于组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僵硬度参数β、IMT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舒张压、僵硬度β与呈负相关(r=-0.613、-0.231、-0.268,均P<0.05)、脉压与呈正相关(r=0.233,P<0.05).rn 结论:健康人群颈动脉随年龄增加而变化,二维应变技术可准确、客观评价颈动脉弹性;年龄、舒张压、脉压、弹性参数β是的重要决定因素.
  • 摘要:目的:应用应变与应变率成像技术(X-strain)及血管硬度测量技术(quantitative arterial stiffness,QAS)定量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血管硬度变化,结合患者其他临床指标,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血管硬度变化的危险因素.rn 方法:收集临床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1例,测定其腰臀比、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应用X-strain技术及QAS技术检测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根据二维有无斑块形成分为二型糖尿病硬化无斑块组(A组,39例)及二型糖尿病有斑块组(B组,40例),与42例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总动脉正常组(对照组)相对照.应用X-strain技术软件测量各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上6个节段中各节段最大圆周应变/应变率的平均值为最大圆周应(CSmax)/应变率(CSRmax).QAS软件定量测量包括颈动脉的顺应性系数CC、僵硬度系数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rn 结果:1、颈动脉病变组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动脉病变组颈总动脉最大圆周应变(CSmax)/应变率(CSRmax)均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颈总动脉最大圆周应变(CSmax)>硬化组>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颈总动脉最大圆周应变率(CSRmax)>硬化组>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颈总动脉β、PWV均较对照组高,CC较对照组减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4.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应变参数与弹性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颈动脉最大圆周应变(CSmax)/应变率(CSRmax)与颈动脉顺应性系数CC、僵硬度系数β、脉搏波速度PWV之间存在线性相关.rn 结论:二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颈总动脉血管弹性逐渐减低,血管硬度逐渐增加.二型糖尿病患者BMI、血脂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程度相关.应变与应变率成像技术和血管硬度测量技术均能很好的评价血管硬度的变化,且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协同作为反映动脉血管硬度变化的新指标.
  • 摘要:目的:分析北京社区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斑块分布情况,并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标准化方法.rn 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地区首钢和石景山2个社区自然人群共1,269例,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同时注意观察颈动脉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性质等.rn 结果:总体人群中男性颈动脉斑块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47.4%和28.2%,P<0.001),36~45岁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没有性别间差异,46~55岁组男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均较女性为高(P<0.001),而≥56岁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总积分没有性别间差异.同性别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和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P<0.001).颈动脉不光滑和粥样硬化形成者中,颈总动脉近端、远端及颈内动脉起始部IMT值分别与颈总动脉分叉处IMT值有显著性差异.扁平斑块者的IMT值均显著低于同时具有其它性质的斑块者,颈动脉斑块总积分与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后壁IMT值显著相关.本研究是一项专门针对健康人群的大样本研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社区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情况及变化特征,并以此作为基线随访观察该人群,以预测冠心病事件的发生.rn 结论: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病变程度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生理性的改变及动脉内壁负荷加重,动脉管壁会经历一系列变化,包括内膜损伤、脂质沉积,以及随后的内膜增厚、血小板黏附、平滑肌细胞增生,最终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与国外的人群研究结果一致.北京社区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存在性别和年龄间的显著差异,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准确评价人群中的颈动脉斑块分布特征及规律,可以推断人群中的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从而预测冠心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外周血管先天性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临床怀疑为动静脉瘘的患者5例,均无外伤及手术史.采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高频线阵探头,对患侧上肢或下肢动静脉行超声检查,以健侧血管作为对照,对局部触诊有震颤或搏动明显处进行细致观察.采用二维超声观察血管管径的变化,测量血管内径,观察动、静脉间是否存在异常交通,如存在直接交通,启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观察瘘口处的血流情况,频谱多普勒测量瘘口处的流速及相邻动、静脉的流速,观察动静脉的频谱形态的变化.rn 结果:5例患者中上肢动静脉瘘3例,下肢动静脉瘘2例,其中明确显示动静脉瘘口2例(上肢肱动静脉瘘1例,下肢股浅动静脉瘘1例),瘘口处探及高速湍流,患侧动脉流速增快,频谱呈低阻型改变,患侧静脉流速亦增快,频谱具有搏动性;其余3例表现为肢端动、静脉扩张,走行紊乱呈网状,动、静脉流速增快,频谱均呈低阻型,静脉频谱动脉化,但未探及明确的动静脉瘘口,5例患者均经DSA证实.rn 结论:先天性动静脉瘘是由于胚胎的中胚层在发育演变过程中,动静脉残留的异常通道而引起.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一般多见于四肢,下肢较上肢多见.病变常累及许多细小动静脉分支,瘘口具多发性.瘘口细小的先天性动静脉瘘超声检查不易直接观察到瘘口,干状和混合型动静脉瘘,可比照双肢体同一水平测量动静脉内径,动脉内径明显改变处,寻找瘘口,瘘口近心端静脉内径亦增宽.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较二维超声易显示瘘口,瘘口处血流呈五彩镶嵌色;瘘口近心端的动脉腔内彩色血流明亮,面瘘口远心端动脉内彩色血流暗淡;瘘口近心端静脉内血流亦加速.多普勒频谱显示瘘口处湍流频谱,高速低阻,舒张期有持续血流;双侧对照患肢瘘口近心端动脉血流高速低阻,舒张期有持续血流,远心端流速减慢或正常;瘘口近心端静脉血流动脉化,血流速度加快.超声检查简便快捷、无创、可重复检查,是诊断先天性动静脉瘘的首选检查方法,二维、彩色及频谱多普勒等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为明确诊断、指导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提供重要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静脉-腹主动脉移植及可降解镁合金支架植入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rn 材料与方法:选取健康家兔10只,取颈外静脉0.8cm,与肾下腹主动脉进行端端吻合,间断缝合,于移植静脉内植入可降解镁合金支架.于术后即刻、30天、60天、90天、120天,分别应用GE vivid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移植静脉情况以及支架位置、形态,吻合口处有无狭窄,支架内有无血栓.rn 结果:10只家兔均成功移植静脉并植入支架,术后即刻行超声检查,二维超声可见移植静脉壁菲薄,其内可见支架样结构,两端吻合口处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移植静脉内彩色血流充盈良好,支架内亦可见彩色血流.频谱多普勒探及吻合口血流频谱形态正常,血流速度正常范围.30天后,移植静脉内径增宽,彩色血流充盈良好,其内支架形态完整,结构清晰,未见狭窄及血栓样回声.60天后,3例可见支架中间部分回声失落,支架降解程度约20-30%,支架游离端随管腔搏动而同步运动.90天后,4例可见支架中间部分回声失落,吻合口处残余支架结构不清晰,支架降解程度约50-70%,支架内血流通畅.120天后,7例支架出现降解,其中1例几乎完全降解,支架结构模糊,无法清晰显示,彩色血流充盈良好,血流速度未见明显加快.余3例支架结构完整,其中1例近心端吻合口处管壁增厚,血流径限局变细,颜色明亮,血流速度轻度加快,达235cm/s.rn 结论:由于镁金属不具有X线透视性,在DSA、CTA检查中无法显影.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实时、无创、重复率高等优势,在颈静脉-腹主动脉移植及可降解镁合金支架植入的术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动脉狭窄(RAS)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83例疑肾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肾动脉主干全程走行及血流充盈情况,测量肾动脉峰值流速(PSV)、肾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肾动脉水平PSV比值(RAR)、肾内叶间动脉收缩早期加速时间(AT)和阻力指数(RI),应用彩色多普勒发现血流信号紊乱处疑为存在狭窄,测量该处PSV并得出RAR,估测狭窄程度.对可疑肾动脉狭窄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对比研究.肾动脉造影显示肾动脉内径减少≥60%患者确定为RAS.rn 结果:在83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148条肾动脉,其中内径减少≥60%者12条,内径减少≥70%或80%者5条,肾动脉闭塞2条,与肾动脉造影结果相符.rn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肾动脉狭窄的筛查和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通过前囟门,应用彩色多普勒观察并辨认颅内深静脉及静脉窦;得到颅内深静脉及静脉窦的显示率、血流速度的测量率、正常平均最大血流速度及血流频谱搏动率的正常值范围.rn 方法:选取55名健康、足月新生儿,安静或熟睡状态下,平卧,通过前囟门进行冠状切面及矢状切面联合扫查.使用探头LA332E进行冠状及矢状切面的扫查,对于扫查不满意的血管再补充进行探头PA240的冠状及矢状切面的扫查.rn 结果:1.颅内静脉系统观察.冠状切面可观察的血管为双侧室管膜下静脉、双侧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双侧基底静脉、直窦及横窦;矢状切面可观察的血管为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基底静脉、直窦、下矢状窦及上矢状窦.2.双侧室管膜下静脉、双侧大脑内静脉、大脑大静脉、直窦及横窦的显示率均为100%,下矢状窦及的显示率为38.2%,左、右基底静脉的显示率均为16.3%.颅内静脉系统观察到的血管的测量率由高到低为室管膜下静脉左支、大脑内静脉右支、基底静脉右支、室管膜下静脉右支、大脑内静脉左支、横窦右支、直窦、横窦左支、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左支及上矢状窦.颅内静脉系统血管的平均最大血流速度从高到低为直窦、横窦右支、横窦左支、上矢状窦、室管膜下静脉右支、室管膜下静脉左支、大脑内静脉左支、大脑内静脉右支、基底静脉右支、基底静脉左支及下矢状窦.颅内静脉系统的搏动率从高到低为上矢状窦、横窦左支、横窦右支、直窦、大脑内静脉右支、大脑内静脉左支、基底静脉左支、下矢状窦、基底静脉右支、室管膜下静脉右支、室管膜下静脉左支.rn 结论:经前囟门可以辨认颅内深静脉系统及静脉窦,并可以测量得到颅内静脉系统的血流速度.颅内深静脉血流速度整体上小于颅脑静脉窦血流速度.颅内深静脉血流频谱以连续平坦型为主,颅内静脉窦血流频谱以搏动型为主.颅内静脉系统的正常值的建立,为以后新生儿疾病导致的颅内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作为参考.
  •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动脉硬化检测仪对人体动脉硬化性的早期诊断价值.rn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门诊及体检患者,通过动脉硬化检测仪体检筛查,将动脉血管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增大及踝臂指数(ABI)增大的,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多部位血管检查,通过内中膜厚度(IMT)变化,彩色血流的充盈程度,及频谱形态的变化表现,进行多例患者的双向对比分析.rn 结果:利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35例动脉硬化性表现者中,有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病变血管内-中膜层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血流束变细或无信号,频谱波型改变.13例血管内-中膜层略增厚、管腔略狭窄、血流束及频谱波型无明显变化,10例只表现内-中膜层增厚,5例彩色多普勒各项均无明显变化.rn 结论:动脉硬化检测仪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血管联合检查,对动脉硬化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灵敏性和准确性.二者能够互相弥补以能完成形态及功能上的各自缺陷,能够达到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目的.
  •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外周血管动静脉瘘的意义.rn 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高度怀疑动静脉瘘患者均行彩超检查,观察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对动静脉瘘及周围组织显示情况,观察动静脉是否直接交通,测量受累动静脉内径,观察动静脉附近有无异常杂色血流信号,静脉有无扩张和静脉周围有无组织振颤现象,观察动脉血流频谱变化,瘘口处血流,静脉内有无动脉样血流频谱以及血管周围软组织结构情况.rn 结果:5例患者超声对瘘口均正确诊断,所有瘘口均只有1个.表现为瘘口处高速湍流、瘘口近端动脉血流为低阻型、远端为高阻型、静脉内血流动脉化;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能更清晰显示动静脉瘘.rn 结论:应用二维超声可观察患肢动静脉血管走行,管径有无扩张,动静脉之间有无异常通道;观察瘘口的大小、边缘,对动脉瘘准确分型,为手术提供更多的信息;彩色血流显像不能单独作为判断瘘口的好方法,四肢动静脉瘘频谱多普勒均表现为瘘口近心端动脉血流阻力减低,舒张期存在持续的正向血流,而瘘口远端动脉血流为高阻型,舒张期速度为负向血流.瘘口近端动脉低阻血流是由于外周阻力降低所致.超声检查简捷方便、无创、重复性强,是诊断动静脉瘘的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使用可提高异常图像显示率,为手术提供更多信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