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8-04-07

主办单位:中国翻译协会

会议文集: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从独特的文化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证了中式英语或中式其他外语的合理性。涉及的是文化交流和文化建设的大话题,提倡的是翻译创作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一反传统思维,具有发人深省之特点,提出了语言工作中的方向性的大问题。
  • 摘要:本文以严复“信、达、雅”及其百年来的否定历程为线索,从中探觅中西译理的融合轨迹:中西翻译“释意”视界的融合;中两翻译理念三极态势的融合;中两翻译三大忠实观的融合;中西翻译解构主义思潮的融合。文中对“信、达、雅”各否定派观点予以了回答,对走出“信、达、雅”之后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以确立翻译及译学本体意识,把握动态意义交流的翻译理性,延续“信、达、雅”的生命。文章最后站在中西译学互动交融立场,为中国译学建设提供启示,展望中外译学共同发展,迈向世界“普遍译学”的理想彼岸。
  • 摘要:澳门的法律翻译有着特殊的“三文四语”(中、葡、英文及广东话、普通话、葡语及英语)的语境,因而形成了许多特点。本文认为,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提高澳门法律翻译质量的途径在于真正做到“双接轨”,即对内,主要体现在与规范的现代汉语及规范的法律概念、术语表述的吻合;对外,主要体现在与世界上其它大陆法系的德、意等及普通法系的英语术语进行对比、参照,从而有效地提高其翻译的专业化水平。这种规范化的“双接轨”其实并不深奥,完全可以从日常一点一滴的具体翻译做起。为此,作者做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和具体分析,以期在该领域开辟一新视野。
  • 摘要:从晚清到五四,对英国诗人拜伦及其诗作《哀希腊》的不断译介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们的政治选择和个人想像。梁启超和马君武等人从民族国家、自由独立的角度来阐释拜伦,他们笔下的拜伦是一个热情、豪迈的人道主义英雄;而苏曼殊则主要从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等方面找到与拜伦的契合,因此他对拜伦的译介带有更多的个人色彩。但无论是“英雄”拜伦,还是“个人”拜伦,在“拯救中国”的时代要求下,他们最终合而为一,成为一种象征。
  • 摘要:异化翻译策略是翻译理论构建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文通过对异化语境下惯例化用语翻译策略的分析,探讨了惯例化用语的结构、语义特征、异化语境下惯例化用语翻译的基本形态与特征、异化语境下意象移植的文化特征与翻译单位、异化语境下惯例化用语翻译对目的语文化的影响,从理论上阐释异化翻译对翻译学构建的重要意义。
  • 摘要: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欧洲聚会时曾取得“到中国孔夫子那里找智慧”的共识。中国人用自己智慧的语言文字记载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成果,至少留下了三万五千部不同体裁不同专业的典籍。笔者有理由断定以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为转折点,中译外的分量必将加大。中国翻译家也有条件这样做了。中国人英译的唐诗,已经开始被美国的高等学府收编为教材。笔者的英文诗作亦有幸被美英出版社收编出版,有的甚至还被称为“The Best Poems and theBest Poets of 2005”。近年来,笔者默默地开始做了些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人类未来”的文化工程添砖加瓦的工作,得到了海内外友人的大力支持,有所获,有话想说,愿借此机会向同行们汇报,以求有新的发展和更大的进步。
  • 摘要:《庄子》以文学形式表达哲学思想,这一特点要求译者虚实兼顾,抓住作者的行文目的和话语风格,使译作传神。《庄子》翻译中,除了注意概念词汇的意义外,还应特别注意虚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上下文的指代关系。另外,前人对《庄子》注疏系统庞大,可以考虑利用语料库研究手段加以分析,为《庄子》注译开拓门径,也为古代汉语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人化和意象,同时借助《文心雕龙》三个有代表性的英译本中的典型译例,讨论人化意象的解读和翻译。作者认为,鉴于人化意象的生动性和表现力以及中西文论在人化方面的相通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意象。
  • 摘要:本文从《水浒传》英译概述,《水浒传》英译的策略与方法和《水浒传》英译的启示三个方面对历经七十年的《水浒传》四个英语全译本的翻译历程进行了描述,揭示了社会历史文化、译者自身价值观念等与翻译目的、译本选择、翻译策略方法之间既协作共生又彼此制约的内在联系,并对《水浒传》英译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翻译问题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总结。
  • 摘要:从《西游记》故事出发,分析故事涉及到的语言差异和翻译问题。横向将其与真实史料《大唐西域记》对比,纵向将其与《圣经》故事对比,从中找出中国古代对待语言差异的根源,并试图探讨对待语言差异和翻译态度东西方存在差异的思想渊源。
  • 摘要:1945年7月,作者在重庆译员训练班接受英语口译训练,训练由中美双方联合主办,目的在于训练当时由大学征调和社会招考的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青年,以突击速成方法,熟悉军事联络,武器弹药,空中运输,战地救护等有关术语,为中美军队在中,印,缅战场联合作战提供联络和翻译的现役服务工作。教材《翻译官必读40课》由当时的军委外事局美方联络团7人编撰。rn 本文拟以导言,译训班历史背景,受训记实,40课前言和目录,毕范宇其人其事,几点感想分段,记录一段“为胜利,自由,和平而战,直捣东京”鲜为人知的译事训练。为近代中国翻译史,特别是中国口译史提供一点史实。
  • 摘要:严复是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和政论家。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忧国忧民,西学中用,开启民智,译书救国。严译名著为救亡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同时也为当时学问饥荒的中国人提供了精神武器。严复翻译的实践证明,翻译并不是一个结构简单的传声筒,也不是远离政治、意识形态和利益冲突的行为,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环境等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译者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突破传统的翻译研究思路,围绕翻译与政治的关系这一视阈重新探讨晚清时期严复译著和严复翻译思想的特殊价值。
  • 摘要:就中华文化及其对翻译的影响、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概念和框架、翻译的标准化途径、中国翻译的荣辱观以及翻译发展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和规范的若干问题。
  • 摘要:在翻译“理工大学”校名时,国内尚无统一的翻译标准,目前至少有八种版本的译法,最突出的问题是“理工大学”英文译名跟“工业大学”和“科技大学”容易混为一谈,结果是存在很大的争议性。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如何有效地英译“理工大学”校名:(1)研究目前已经存在的英文翻译方法;(2)研究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地区类似大学的名称;(3)提出建议,如何有效地英译“理工大学”,其目的是要确保中英文的校名质量相同。
  • 摘要:中国的翻译服务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时至今日,市场发展方兴未艾,翻译服务正在成为中国的又一新兴产业。引进标准是为了规范市场,促进中国翻译服务水平和翻译质量的提高。本文就标准制定的时代背景,社会需求,目的意义及特点作了详细的阐述。强调翻译服务的过程管理和满足顾客需求是制定翻译服务标准的原则和归属。
  • 摘要:本文用实例揭示了当今中国译界理论建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考证不严、引征不确、译名庞杂、逻辑混乱、论据不足、有论无理、以及理论借鉴中的误读误译等问题),剖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了这些问题对中国当代译论建构的危害,呼吁中国翻译理论工作者以更严肃认真的态度建构中国译论。
  • 摘要:本文试图就大学本科翻译课(包括口笔译和同声传译)的设置、意义、目标等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做一番探讨,主要从三种课型的作用与关系,不同课型的翻译标准与授课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在翻译教学中如何体现信达雅?根据不同的题材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如何掌握翻译技巧与方法?将进行一些分析研究。本文还将探讨在翻译教学中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日译汉与汉译日的关系,以及口译、笔译和同传的关系等。另外,就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想做一点分析和展望。
  • 摘要:本文以我国民族语文翻译方面的权威机构——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和我国民族语文翻译界的代表——中国翻译协会民族语文翻译委员会所从事的工作为主线,通过对我国民族语文翻译及其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概述,既阐明了我国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地位、作用,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概括地将我国民族语文翻译及其理论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客观翔实地展现在译界的读者面前。
  • 摘要: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局化、文化多元化、科技现代化即是翻译界的机遇,也是翻译工作者及翻译产业的挑战。本文纵观二十一世纪发展前景,明鉴翻译工作者的使命;预测未来国际新秩序发展趋势看翻译界的挑战: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洞察中国翻译产业的机遇、挑战与迎对策略。国际文化环境的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同样是制约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因素之一。二十一世纪,人类不仅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还应构建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环境。只有得到各国政府、国际相关组织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完成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所赋予翻译界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所承担的历史史命。
  • 摘要:本文探讨了从后殖民视阈研究“翻译间性”的内涵,指出“翻译间性”兼具“文本间性”、“主体间性”以及“文化间性”的特质,提倡一种具有交互性的对话关系,消除文化霸权主义,实现东西方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摘要: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质量的竞争,更是企业和品牌形象的竞争;开拓商品海外市场和国际生存空间至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商标的翻译。商标名称的翻译,因其“独特性、专有性”而多采用音译法;商标存在和翻译的直接目的就是把商品宣传给广大的消费者,让他们了解、接受从而购买,因而在翻译时往往采取归化法。然而商标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广告语言,其背后往往有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这就决定了即便采取音译法,译者也需遵循一定的原则:一、响亮、顺口,语音上便于记忆。二、有一定的译入语意思,语意上能迎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底蕴。三、言简意赅,文字上能显示该商品的性质,达到向让消费者宣传的目的。
  •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历史、感情、思维等都沉淀在了它所使用的语言中。汉语和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大语言,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两种文化。而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差异性很大的语言。它们最大的差异就是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本文围绕英汉语形合意合的差异问题,对英汉语句式的特点、英汉语思维的差异通过有说服力的实例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英汉语在句子层面上互译应该注意的三个策略。
  • 摘要:本文通过对改写派翁显良、创意派庞德、现代派洛威尔与另外一些直译派,格律派译文的对比分析,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翻译目的与效果对中国古诗英译过程的重要性,并提出译者应以的语读者审美情趣为取向,实现中国古诗英译的审美价值,并且应把的语读者的反应当作翻译评论的标准之一。
  • 摘要:本文立足于本土文化,探讨汉语商标的基本特征和国内商标翻译研究的主要观点,结合商标英汉翻译的实例,研究商标英汉翻译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其成因,从修辞方法及文化因素的角度,阐述译者在商标英汉翻译时应发挥汉语优势,向外推介辉煌的中华文化。
  • 摘要:解构主义关于文学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成果决定了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具有片面性、历史性和主观性等特点,因此译者对原文的阐释性误读不可避免。创造性误读是译文对原文的误读,它是创造性和叛逆性的结合,也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结果。延伸性误读是译文读者主体对译文的误读,它既是阐释性误读和创造性误读的延伸,也是文学翻译的价值实现。尽管误读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翻译是一项建构性事业,我们应该提倡译者的伦理和道德精神。译者应尽可能将阐释性误读最小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原文进行艺术再创造,让译文读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感受原作的意味和价值,从而实现两种文学和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 摘要:对瓦尔特·本雅明翻译观的传统解读要么局限于其字面上的神秘主义救世论,要么陷入解构主义的语言虚无论。本文试图从文化战略观的视角出发对本雅明的译论作出寓言式的解读,指出本雅明通过直译达致纯语言的论断实际是一种文化战略的号召,即主张翻译通过彰显作为异质文化的他者来促成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从而尽可能地建构人类文化的和谐通融。这样的解读剥去了本雅明译论的神学外衣,肯定了翻译的现实方向性,从而发掘出其现世的、建构的、积极的意义,使翻译更有力地服务于现实的文化建构。
  • 摘要:本文从语用学“交际者(作者)意图”这一概念出发,对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成因进行了探究。本文作者认为原文作者意图包含三个层面:信息意图、语境互明意图、交际意图,而理想的翻译应该是译出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让原文作者欲互明的语境起调节作用,自然而然地达到传递其交际意图的目的。但译者和译文读者对原文作者欲互明的语境可能共享也可能不共享。译者会对译文读者对原文作者欲互明的语境共享与否做出假设,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而译者对译文读者关于该互明语境拥有与否的错误估计正是造成翻译超额和欠额现象的原因。
  •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翻译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进程改变了翻译行业传统的服务对象,本地化服务在翻译业务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本地化服务有其不同于传统翻译服务的特点和要求。信息化时代产生的翻译记忆技术己臻于成熟,有不同的产品和版本面市。使用翻译记忆技术是本地化服务的标志,它不改变翻译是创造性智力劳动的本质,让翻译人员在享有充分的创造空间的同时,获得了一种空前提高效率的得力工具,特别是它对翻译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本地化服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本文扼要介绍了典型翻译记忆技术软件及其特点。面对本地化服务市场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市场呼吁现代化的品牌翻译企业和高级专业翻译人才。
  • 摘要:翻译改变或加速文化全球化的进程。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对于原文的宏观理解同时也改变着全球的翻译。本文把翻译活动视为文化产品生产的动态过程,通过对当前中国英汉互译状况的调查,对翻译教学(材料准备)、理论与批评(生产依据)、实践(生产过程)、测试(产品检测)以及出版(产品销售)整个翻详过程进行考察。结合英汉翻译教学的现状,从跨学科的角度探讨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对翻译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可能的应对策略。根据当前翻译测试和出版的主要趋向,探讨其操作体系是否真正检查了译者和译作的实际水平,是否与整个翻译过程相适应。这些方面只有相互配合,遵循相应原则,翻译活动才能真正进入独立健康的学科发展轨道。
  • 摘要:鲁迅在长期的译介活动中倡导并实践着他的直译观,学术界在不断剖析鲁迅直译观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时,却较少论及鲁迅直译观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本文从直译是翻译的审美选择、其审美旨归是移情和益智、直译可满足译本读者的审美期待等方面阐述了鲁迅直译观的美学价值。鲁迅的直译观所取得最显著的美学效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汉语句式的现代转型。
  • 摘要:本文从现有译学词典和相关译学文献中梳理出一系列术语,认为传统术语按照其表达的主要概念分为四类:翻译策略论、翻译价值论、翻译过程论和普通理论;具体术语按照概念可以分为上下位关系、对立关系、并列关系、近义关系、包含关系和源流关系: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术语印证了传统哲学;从传统术语系统中可以见出现代翻译学的大致轮廓,但是还不完善。
  • 摘要:概述俄汉科技翻译的意义和特征。阐明科技翻译的主要标准:确切而全面地反映原文内容;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阐述俄语科技术语和专业用语的主要组成方法和译法。举例论述俄语科技文献中长、难句译成汉语时的几种处理方法和俄汉科技翻详基本技巧。简介科学技术文献的类型及其组成元素,并举例说明几种类型科技文献俄汉翻译的特点。
  • 摘要:“讲话稿”标题的翻译。以前我们参照的是朝鲜的习惯用法,但现在我们很多场合是给韩国人翻译,这就需要我们懂得韩国人的讲话语言习惯。讲话稿的直译和意译。讲话稿的翻译更应注重意译,因为在大众面前演讲,语言更应该通俗易懂顺畅。意译需要译者很高理论水平和理解力以及外语表达能力。
  • 摘要:本文以律师事务所外宣广告为例,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对英译文和相对于目的语文化语境下的可比文本进行了量化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译文与可比文本在语篇信息性、视角、文体风格等方面体现出两者在信息功能与呼唤功能上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通过对差异及原因的分析,本文目的在于探索一更加实用、有效的手段应用于应用型文本的翻译批评与实践。
  • 摘要:会议口译思维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特殊的语言听辨推理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两轮语言交际活动的特点。口译员在两轮语言交际活动中分别扮演“信息接收者”和“信息传递者”的不同角色。在分析会议口译思维的时候,必须同时照顾其两轮语言交际活动的特点。口译员通过特定的会议口译思维过程而生成的译语不但应能实现发言者话语的信息意图,还应实现话语的交际意图。这就需要口译员主动结合并调动会议口译的在场因素和不在场因素,积极运用关联信息把新信息和旧信息结合在一起,以推动理想的译语生成,取得最佳的译语语境效果。会议口译思维就是口译员努力取得最佳语境关联,获得最佳语境效果的过程。
  • 摘要:英文医学文献承载的是医学信息,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传递医学理论和技术。从语言学特征来看,这类文献具有描述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对其的翻译要客观地实现信息的语际转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良好的母语功底,掌握翻译的一般规律,但医学文献翻译又因其专业的特殊性而有别于普通文章的翻译。因此,要做好这一工作,使译文达到“信、达、雅”的要求,除了掌握“一般性”外,还要对“特殊性”予以高度注意。这样才能在英文医学文献的翻译中,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本文分4个题目, (即语境问题、认同问题、细节问题和修辞问题)并结合一些实例对英文医学文献翻译相关问题的重要性进行了讨论。
  • 摘要:口译的思维过程可以分解为四个基本步骤:听解(听辨和理解)、记忆、转换、表达,口译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多任务协同操作的工作模式。口译教学不同于一般语言课程的教学,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口译教学宜采用“思维过程模式”,即针对口译思维过程的四个基本步骤及各步骤之间的协调来展开口译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包含五大模块:13译听解技能的教学、口译记忆技能的教学、口译转换技能的教学、口译表达技能的教学、口译过程精力分配技能的教学。
  • 摘要: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和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外语人才已不再是那些仅仅会使用外语的人,而是能在某些领域内、凭借某种特殊技能、自如地运用外语的专业人士,即外语人才=外国语言+专门技能+相关知识。而口译人才则正好符合这一标准,即口译人才=双语语言+口译技能+广博知识。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奥和申博的成功以及对外商贸、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对专业翻译,特别是专业口译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这将成为一种趋势。
  • 摘要:口译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需要借鉴和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来发展和建立自己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论述系统功能语言学用于口译研究的可行性及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试图探索性地建立一整套基于其上的口译研究新的理论结构体系,以求拓展和深化口译的研究。
  • 摘要:随着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日益频繁,国家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更快更好地培养此类人才,多数高等学校的外语院系本科高年级开设了口译课,对学生进行初级口译技能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了解,口译课一般都是由中国教师独立担任和完成。本文根据我们十年来在法语本科口译课中由中国教师和一位懂汉语的法国教师合作授课的事实,拟对这一“中外合作”模式作一小结,并就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摘要:中国几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蕴藏了古代社会文化的精髓。把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介绍给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人们,不仅存在着语言沟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外国读者对原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怎样站在外国读者的立场看懂并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特点与特色,把原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形式进行文化信息转换,这是一种译者自己的思维创作性劳动。本文从介绍反映安徽古代建筑书籍的特点入手,把古代建筑书籍中所体现出的语言特点(也包括建筑术语)用直译或意译的手法表现出来,并且还原语境中文化信息的重组,把古代徽派建筑的风貌展示在中外读者面前。
  • 摘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后殖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理论思潮,它综合了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研究重心从文本语言形式转移到了文化政治批评上来。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的结合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后殖民语境中的翻译研究不再是单纯的对文本语言形式的研究,而是充分考虑到历史、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等外部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在后殖民语境中研究新闻翻译是翻译研究的新尝试。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事件的报道。除了真实性、时效性外,新闻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新闻传播不可避免地受到政府、权力、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操控。本文着重探讨在后殖民语境中新闻翻译的选材、翻译策略及措辞。
  • 摘要: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属社会语用的研究范畴。公示语翻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努力沟通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在语用上的差异,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可以使原文和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达到等值效果。传统的“苏州园林”的景点以及宣传材料中的英文翻译“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是属于语用失误。公示语翻译与语用学的融合将提供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使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公示语翻译中的诸多矛盾。
  • 摘要:高校应该如何培养外语翻译人才,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历来均有不同看法。在中国经济突飞猛进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地区,这个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中国高校面前。作者认为,高校仍然应该坚持培养外语通才,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外语基本功;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密切结合各自学校以及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体现一定的特色,千万不能够千篇一律。
  • 摘要:中式菜肴的名称一般包括主料、辅料和烹饪法三个方面。中式菜肴的烹饪法五花八门,主要有煎、炒、烹、炸、烧、烤、焖、炖、煨、蒸、酱、拌、熏、腌、白灼/焯、煸、扒、熘等。主要刀法包括:切片、切丝、切柳、切丁/块、磨碎、捣烂等。本文根据中式菜肴的命名特点,结合大量翻译实例,探讨和总结了中式菜肴名称的主要英语翻译方法:直译法、直译加注释、意译法、归化译法等。正确了解中式菜肴的主要烹饪法、刀工、主料和辅料,是正确翻译中式菜肴的前提。
  • 摘要:在上海译制片厂配音出炉的美国家庭喜剧片《加菲猫2》中,两只洋猫开口说起了地道的国产时髦口语,令影片的译制版异常火爆,但同时也遭到了有关国产时髦用语在译制片中适用性的质疑。本文以《加菲猫2》上译版中的经典对白为例,从电影语言的特点和受众的因素两方面来探讨国产时髦用语在译制片中的可用性,并提出使用时需把握的原则。
  • 摘要:本文从考察红色的英汉互译着手,确定英汉互译时文化差异对红色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影响,从而在翻译时对文化差异进行处理,采取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全面了解红色的英汉互译。通过对比法笔者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红”的文化差异,说明由于语言习惯、历史背景、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差异,表示颜色的方法和用词有很多不同,对同一颜色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别,可以发现意译在文化词语的翻译上具有优势,意译有助于文化的传递。因此,了解并掌握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对中外文化交流及翻译实践研究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 摘要:儒家经典文本的德译,其重要目的之一就在于使古汉语原文文本中的思想,在德语中得到真实、贴切的再现。但鉴于中、德两国在文化、语言方面的巨大差异,要使无中国文化预设的德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文本的真实意蕴,构成了古汉语文本德译的巨大挑战。“仁”或“仁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是意蕴深刻、内涵丰富的文化负载词汇。德语中的dieMenschenliebe,即“人爱”一词与汉语的“仁”或“仁爱”,作为一种超出个体存在范围,由社会普遍接受并遵从的伦理规则,这两个词汇所表达的含义具有共同之处。但在深层含义上,却存在着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仁爱与人爱在施与和接受、爱与爱的对象关系方面。通过注释的翻译技术手段,可对这两个词汇的深层含义的异同进行简略解释,以达到使德语读者准确、深刻理解文本的含义的目的。
  • 摘要:近十几年来,归化/异化一直是国内外译学界的热门话题。而其中又数瓦奴蒂的观点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但国内翻译界不少人对归化及异化的理解并不完全等同与瓦奴蒂的定义。瓦奴蒂所指的并非仅仅是语言文化层次上的归化/异化,他的探讨已拓展到翻译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而所谓异化也并不意味着比归化更忠实于原文,而指通过异化的翻译手段引入抵抗目的系统中占统治地位的语言、文化、思想因素。
  • 摘要:本文从“无意歧义”的理论内涵分析入手,阐析了ESP科技语篇翻译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并从词义选择和句法结构两个层面探讨了“无意歧义”对科技语篇翻译的制约因素。文章基于ESP科技语篇翻译中一些误译的典型实例,提出了若干消除歧义的应对策略。
  • 摘要:在常见的汉英互译中有一种特殊的翻译现象,即当内容是描述中国事物的英文原著需要译成中文时,常涉及翻译中的文化还原,或称回译。本文拟探讨《京华烟云》英文原文中林语堂对文化成分的处理手段及两个中译本的文化还原问题。根据彼得·纽马克的文化分类模式,本文作者首先将不同的文化成分分类,通过细致地比较两位中文译者在译者主体性框架下对各类文化成分的不同翻译,探讨译者在正确还原同一源语文本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归纳了导致译者未能正确还原的四个问题,即译者对相关文化知识的缺乏,对语境的忽视,对原文文化信息的任意删减以及林氏英文原文的模糊。
  • 摘要:《史诗(江格尔)校勘新译》由导论、正文和名词索引三部分组成。正文共二十五章,这二十五章的故事情节均是中、蒙、俄三国《江格尔》的各种文本中挑选校勘的精品。她包括托忒蒙文、拉丁文转写、汉译文等,是目前中国和世界各有关国家<江格尔>研究的最重要的科研成果。该《江格尔》汉译文与其它汉译版本相比,译文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史诗的欣赏性、文本的研究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 摘要:《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收录了大量的谚语,编者提供的译文总体上准确通顺,流畅自然,基本体现了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遗憾的是,个别谚语的译文存在硬译,正、误译夹杂,逻辑不严密,行文不够简洁等四个方面的不足。为此,可以结合双语词典中谚语的翻译原则,对这些不足之处加以修订。
  • 摘要:《红楼梦》中缺省视觉主体俯拾即是,其典型文本表现形式为“…, (只)见…”和“(…。)只见…”等。由于在原文中视觉主体能指的省略或缺失,准确理解其所指是成功译文的关键。为了探究该主体及其相关部分在译文中的合理再现,本文拟从叙事学视角,依据全知叙述者和聚焦人物观察客体的视角特征,重点阐述视觉主体与全知叙述者、聚焦人物和聚焦客体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特征鲜明的聚焦客体挖掘缺省视觉主体的确切所指。在阐释过程中,本文还适当借用了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理论有关概念加以论证。
  • 摘要:本文将《黄帝内经》中医概念分为三类:普通语言词汇、中医特定专业概念和医学来源词;认为绝大多数代表中医学专门知识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首次通过隐喻或类比的方式命名、形成,体现着中医学特有的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构成中医学术语体系的核心部分,反映着先秦两汉时期医学概念的面貌,同时具备史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医学价值;主张中医概念的翻译应具有唯一标准;论述了中医概念翻译的指导原则——如具有贴切的理据、简短、系统化、符合逻辑等,和具体方法——使用自然对等词、直译、释义、音译;指出了翻译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词多义、古今词义的殊同、使用注释。
  • 摘要: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视角,对西方多元系统论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过程和接受效果做了历史的考察与整理,阐述了它对中国翻译界的理论研究模式、翻译实践研究、翻译史研究和文本比较研究等方面的影响,并对这一理论在中国旅行的过程中所面临的质疑、批判及其在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位置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效果。
  • 摘要:翻译企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保持动态虚拟的企业边界来组织各种资源,实现柔性生产/服务和精益生产/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客户满意度和利润率。
  • 摘要:本文作者在多年使用MS Word从事本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经验基础上,研制了适合语言和翻译专业工作者使用的MS Word常规模板。文中结合此模板里的样式、宏命令和自动图文集功能,对语言和翻译专业如何开发与利用Word常规模板合理高效地完成科研与教学工作中的常规性任务进行了探讨。
  • 摘要:《蒙古秘史》的畏吾儿体蒙古文原笈早已佚失,流传至今的是其汉字本。它是明代用汉字对原文进行三重翻译,即音译、义译和节译而完成的宏篇译作,堪称我国民族翻译史上高耸的丰碑。本文在介绍《蒙古秘史》的内容、版本及珍贵价值的同时,分析三重翻译的特点,归纳其采用的方法,阐明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统一其称谓的必要性。
  • 摘要: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与本身的内涵和蕴力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反差。翻译领域外译中和中译外有采用双重翻译策略标准的倾向:外译中异化策略明显日占上风;中译外归化策略大都作为准绳。中译外时中国文化在目的语中处于隐形和流失的状态。为此,探索文化对外传播的规律,研究测定传播效果的客观指标,分析翻译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策略和原理,寻求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和营销策略与翻译的有效关联,思考中译外队伍建设,探讨中国优秀文化的遴选标准和传播次序,加强中国优秀文化在国内的传播等若干问题亟待解决。
  •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和对译者的要求以及翻译前的必要准备工作。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的起源,分析了《论语》和《老子道德经》中一些词汇在文学翻译时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和适当的解释。
  • 摘要:现代主义是一个从两方引进的概念,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和一些倡导现代主义的中国文学先行者的介绍和实践密切相关的,而他们的介绍和实践又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翻译的中介来完成的,当然这种翻译不仅是语青层面上的意义转换而更是文化意义上的翻译和阐释。因此从翻译文学的视角来重新思考中国文学现代性形成和历史演进无疑是切实可行的。事实上,20世纪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翻译尤其《现代》杂志上的现代派诗歌翻译和创作就正是一个适宜的个案。如果说鲁迅的《呐喊》、《彷徨》,曹禺的《雷雨》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在小说和戏剧领域取得胜利,那么新诗歌运动则始终缺乏挑战、冲击的力量,不能掀起高潮,建立自己的阵地。正是在这新诗歌努力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阶段,外国诗歌的译介,尤其是现代派涛歌的译介,使新诗歌获得了向旧文学发起挑战的武器和力量,新诗人也为彻底摆脱冈袭的重负获得了一个支点。本文试图以译介学为理论基础,对《现代》杂志的现代派诗歌翻译情形进行梳理,以施蛰存等人的诗歌译介为例探讨诗歌翻译及其变形与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个案,将《现代》杂志的现代派诗歌译介活动置于中国翻译文学史的视野之中,探讨在中国翻译史(尤其中国翻译文学史)书写中的文学期刊,并以期彰显翻译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实际作用和应有的地位。
  • 摘要:林纾一生翻译作品180多部,通常被分为前后两期。多数评论家认为前期译品质量好于后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林译小说序跋,探讨其主观意图与社会需求之关系,论证其前后期译著质量差异的原因。林译小说前期序跋表明译者的主观意图与社会需求是一致的,而翻译策略的选取是基于这种一致性基础之上的,因而有了高质量的译品;后期序跋则反映了由于林纾的翻译目发生了变化,主观意图与社会需求相背,这样译品质量下降,也就不可避免了。从林译小说前后期质量的变化,不难看出译者的主观意图对译品的质量与接受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
  • 摘要:德国翻译功能派提出的目的论广泛应用于实用文体翻译。本文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利用目的论基本原则。从英中读者对旅游翻译实例的评价中发现六种常用翻译技巧的实际效果并不尽如译者期望那样理想。于是深入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可行性建议。
  • 摘要:本文旨在借助文化符号的各层次符号所指过程分析,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的两大英译本(分别为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英国翻译家霍克思译本)中对同一色彩词的翻译差异性。文章首先回顾了色彩词翻译研究和《红楼梦》译本对比研究的现状,同时对翻译的符号学观和对等理论进行了回顾。rn而后就《红楼梦》前八十回原文中颜色词的运用以及这两种译本中对同一颜色词(集中在红、白、绿三色)的不同译法作对比举隅,并借助了符号学的符指分析框架,构建的诗学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翻译过程这一再创造的过程对读者群体感受的预期和尊重影响了译著的品质这一结论。
  • 摘要:在过去的10年里,翻译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是文化。翻译虽然是语言的转换,但它与文化因素息息相关。本论文主要是探讨最近10年横扫日本、中国、东南亚的韩流文化对韩·中翻译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作为文化移植工作的翻译家为了成功作出考虑文化因素的翻译工作应该要树立哪些对策?本论文在这方面提示出了三个解决方案。第一,在语言课程中要加强文化教育,重视交流文化。第二,提高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对不同文化提高敏感度,收容能力,进而发展到活用其文化的阶段。第三,为了持续真诚的文化交流,政府需要认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给予政府层次的支援和支持。
  • 摘要:英汉互译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翻译能力也是英语教学的最直接的目的。翻译过程中的语词转换不仅能体现学生对两种语言掌握的能力,还可体现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对语言传递的不同文化特征的掌握。近年来,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他们对含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文章、段落或句子的翻译能力是否也达到了大纲的要求?本文作者用涉及文化内涵的语句对在校大二150名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进行了翻译测试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了评述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语青技能达到四级要求。但通过对语料的进一步深入剖析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译文未能体现原文传递的文化信息,同时中文的表达也深受英文的影响,显示了英语文化语境以及本国语言表达的缺失。对此,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应对策略,并且呼吁大学英语教师关注大学生的在英汉互译中出现的文化缺失现象,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 摘要: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泰西新史揽要》经过李提摩太翻译后,由西方一部乏味的三流作品变成了中国最风行的读物。本文拟从读者批评的角度评析该译作的风行之原因和影响,说明是由晚清的历史现状和近代中国对西学的需求而引起举国上下全力争诵的局面。
  • 摘要:语域理论是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特定的场合,为达到某一交际目的而产生的功能变体。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语域三个变量——语场、语旨、语式的认识和把握是译者决策和操作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相辅相成,才能保证语言在具体使用中与其使用的场合、目的和交际对象保持一致。本研究以《茶馆》为研究对象,借助语域理论分析话语产生的情景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由于《茶馆》主要是人物对话,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分析的重点在语旨及其体现的人际功能上,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域三变量作为分析的角度,对不同译本进行批评比较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 摘要:语境是指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各种语言环境,是言语行为所涉及到的客观条件和背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语境因素都以各自不同的功能影响着法律文本话语翻译的择义。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情景语境对法律英语文本话语翻译的词义的选择或引申的作用,说明受其影响,法律文本话语中的一些词有其专门的含义,翻译时要注意这些词的择义。
  • 摘要:本文从风格的符号体系出发认识风格的可译。认识风格的手段是掌握风格的标记,对原作语言进行结构和体势分析。风格标记分为“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两类。其中“形式标记”属于直观性基础分析。是我们借以识别风格的最主要手段,它主要是由以下六个类属性标记组成: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修辞标记。本文试图从这些形式标记出发,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The whirligig of Life及王仲年的译本《人生的波澜》和巫宁坤的译本《生活的陀螺》为蓝本,通过对不同译本中风格标记的转换进行评析,看风格的可译性。
  • 摘要:从本质上说,翻译的终极目的是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语言之间完成沟通,促成相互了解。文化的多元性恰恰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前提的基本事实,因而跨文化传播在今天尤其意义重大,文学、文化层面的翻译中传达与接受障碍的克服,成为翻译实践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相对于英语而言,汉语和日语之间的翻译在传达与接受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具有明显的区域特殊性。历史上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以及近代以来大量日语借词进入汉语,表现在译著方面,存在着相对于其他语言互译而言翻译的不彻底性导致的接受障碍与误读。探讨如何超越语言、文字的陷阱,在翻译实践中确认文化层面的“我非你”,进而达到跨越文化层面差异的、对等的“我知你”。
  • 摘要:中医英语是陕西中医学院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新开课程,是中医外向型人才培养教学中的一门主修课,已在我院讲授四个轮次。本项研究就这门课程在开设时从前期论证与教学工作准备到教学过程中的优化整合与教学模式探索作了初步的探讨性研究,对其中的创新之处与成果运用情况进行了简要归纳和总结,提出了“精讲、多记、广读、中西比较、勤练、重实践”的行之有效的独特教学模式。
  • 摘要:翻译本质而言是文化背景下不同语言间的相互传播。译文的排版影响其传播效果,适当的排版能够达到有效的传播;反之,不当的排版会导致译文在译语文化背景下无法达到原文在原语文化背景下的传播效果,甚至会破坏原文在译语中的传播。但排版对翻译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特别是通过对排版影响译文传播效果的分析,针对文学翻译,外宣翻译,字词典翻译三个方面深入探讨排版对翻译的影响,归纳出排版影响翻译的三个层面,进而提出辅以排版功能来保证和增强译文的传播效果,旨在引起译者、外宣界、翻译教学界、词典编纂界以及出版界对译作排版的重视。
  • 摘要:佛教旅游景区有自身的特点,其相关资料的英译亦应有其基本的原则。本文以弘扬中国文化和佛教文化为目的,从文化的角度对佛教旅游景区的景点名称、佛教人物、佛教术语以及佛教节日等方面做较为系统的研究,剖析当前佛教旅游景点英译中存在的诸多不规范之处,从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和翻译策略。
  • 摘要:本文认为,中国与两方的跨文化交际起源于翻译,而中国古代翻译史则发端于佛经汉译。该历史从东汉到明清,可划分为草创、发展、极盛、衰微四个时期。唐代出现了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译经活动,组织严密,分工细致,程序规范,值得今人借鉴。创立了最早的翻译理论,对后世产生影响。出现了像玄奘这样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翻译家。文章作者最后提出了“翻译的‘三种境界’”的新观点。
  • 摘要:本文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以及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消解了普遍性、中心性和客观性,重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独特的视角给翻译研究增添了活力。以解构为起点,以语言为核心,以翻译为途径,以重构为目的解构主义使翻译研究由单一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向度的建设转变成多元取向的重构。后殖民主义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也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翻译进行了审视和分析,动摇和解构了传统翻译理论研究中话语霸权的思维模式和深层结构。作者指出后现代主义翻译研究的各流派之间虽然立论基点不尽相同,但在整体上表现出高度的互补性和共生要求,共同参与了具有多元结构、多种声音的当代翻译理论的全面建构。
  • 摘要:本文主要从CATTI的特点及其权威性、主管部门的运作机制与专家委员会的作用、试点考试及其效果、资格证书与翻译专业技术职称接轨、命题、阅卷人员队伍与题库建设及考前培训与辅导等方面,对CATTI考试近5年的发展历程和相关情况做了宏观性的回顾,并对日语二、三级口笔译考试做了相关的数据分析。
  • 摘要:《实用电脑针灸学》一书从中文翻译成土耳其文过程中叁考了几乎在土耳其出版的所有的针灸书籍、杂志和有关资料、发现针灸术语的翻译存在很多问题。我看这些错误归根结底属于非原语翻译问题。译文尽可从原语翻译。语言之间转手频繁、使得离题原语、误解误译是不可避免的。土语针灸术语是在英语、德语术语的意译、直译及音译基础上而形成的。与原语比照相差很大、易引起读者的误解。我看各类知识只用本族的语言才能以最好,最快,最容易,最正确地学握。一个民族应该有本族语的科技术语。针灸也不例外。这是关系到把中医针灸真正推广的重大问题。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针灸治疗,教育及其翻译工作中的实践,探讨针灸术语的土译问题。这些问题同时涉及到英译和德译问题、但愿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 摘要: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研究的成果,试图提出一个关注隐喻的翻译教学法。作者首先强调“语言基本是隐喻的”这个认知学派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指出了概念隐喻,甚至语言隐喻的跨文化性以及这一隐喻观在翻译教学上的应用。作者随后从翻译的角度为隐喻分类,同时又从前景和文本的角度评估了不同语境中隐喻的价值及其处理方法,试图建构一个完整的翻译教学法。
  • 摘要:关联理论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认知语境、相互明示推理、最佳关联假设、语言的描述功能与解释功能等概念从认知角度给翻译过程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些概念对翻译学的解释力主要体现在:1.读者的认知语境与作者的认知语境吻合与否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的准确性,即理解的准确、欠额或增额。2.即使在译者能准确理解并表达作者的交际意图的情况下,由于目标语读者与作者认知语境的不同,译者必须在异化和归化之间进行选择。3.鉴于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文受众的范围以及译文对目标语语言文化的影响,“达”有时会处于中心的位置,而“信”则居第二位,赋予翻译标准动态开放性特征。
  • 摘要:《史氏汉英翻译大词典》(以下简称《史氏》)填补了国内汉英翻译词典的空白,引起广泛关注。本文试图揭示其主要特点。首先,编者历二十余年自建语料库,为词典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鲜活素材。同时,《史氏》作为汉英“翻译词典”,迥异于传统的汉英词典。如提出“译项”的概念,以克服“义项”的局限性;传统汉英词典只提供对应的“词语”,《史氏》则提供“释义”,而且将释义进一步细化为同义语义、隐性语义、含蓄语义等;《史氏》还突破静止、孤立的语义解释,关注词语的具体应用,着力揭示词汇的同义与差异、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诸范畴,并依托独有的语料库提供了大量实例。此外,《史氏》的视野还超出词汇之外,注意到语法在翻译中的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通过语料库分析和对比,探讨翻译小说在虚词,特别是人称代词使用上,区别于汉语非翻译文本(小说)的显著特征和规律。本文发现:汉语翻译小说虚词,特别是代词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汉语非翻译语料库;除it和所有格his/her外,翻译小说人称代词的特征非常接近于英语,具有偏离汉语语法常规的趋势。本文认为虚词特征的差异反映了当代汉语小说翻译“形合”的操作规范。
  • 摘要:英语是世界医学飞速发展过程中获取国外最新医学信息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对即将走向医疗工作岗位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加强对中英文互译技能的培训十分必要。掌握医学专业术语具有其独特的构词特征可为扩大医学词汇量和术语的翻译奠定基础。由于英语句子层级阶结构,在字词翻译技能培训基础上,还须从语篇的角度培训英汉互译的技能。医学翻译也表现出医学文化的传递功能,不仅传递医学信息,也是一种跨文化的双向交流,因此,医学专业英语翻译技能的培训也包括跨文化交流的培训。
  • 摘要:本文将以中港台、及日韩两国设有翻译研究所的10所大学爲对象,分析其口笔译图书典藏的数量及类别,透过以研究所爲主体的教学单位图书典藏内涵,探索其教学及研究上的思考方向及属性定位。由於中港台各翻译研究所硕士班,都以中英文属最重要的语言组合。也爲了便於比较对照,本文的调查对象也将以中英文图书爲观察分析的目标。至於日韩两国,则仅以英文书籍爲调查对象,以收比较对照之功。在分类准基准方面,参酌Holmes(1972/2001)及Toury(1995:10)提出的翻译学结构和图爲基础,做爲本研究的分类指标。其中包含翻译理论、描述性翻译研究、应用翻译研究等三大类,其次类画分之细项则共计10项。透遇本研究的调查舆分析,可以回顾过去数十年来,翻译教学在东亚地区的发展特徵,并做爲今後本学科前瞻性规划时的佐证。而另一方面,则对於翻译学科的分类,藉由图书藏去重新检视前人研究的有效性,并补充其中尙未涵盖的内容,以重新审视本学科分类的阶层架构。
  • 摘要:根据口译员介入口译活动过程程度的不同,口译员的角色定位主要可分为是帮手、传声筒和文化中介者。译员起中介作用的媒介,是两种不同语言体内单语交流者们中间的使用双语起中介作用的媒介。口译员不仅要做语言层面的翻译工作,文化协调应成为口译员工作的重心之一。为此,口译员要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观察揣摩相关文化之间的异同,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论文还指出口译员必须注意到文化中介中“度”的把握及如何扮演好文化中介者这一角色。
  • 摘要:本文运用格式塔审美心理模式对古典文学作品英译的审美过程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格式塔意象的转换和译者作为特殊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此模式着重强调文学翻译转换中原文艺术形象的整体形成及审美再现。作者结合林语堂著名的译作《浮生六记》中译者的审美体验和格式塔意象再造做个案分析。林氏在选择译作时有着强烈的审美偏好,在阅读和翻译原文本时在大脑中构建了稳固的语言结构和格式塔意象,并且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融入个人审美体验,使译作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并在中西读者中获得极大共鸣。
  • 摘要: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古汉诗英译批评多囿于文本,围绕翻译本质、标准、目的、音韵、格律等方面,各说不一。本文以互文性视角,将对此的批评话语置于更宽泛的领域,从修辞互文、思维互文和文化互文等三方面展开影响中西方不同译者的因素研究,以期古汉诗英译批评能朝着较为客观、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
  • 摘要:译者可用译入语建设的单语种专门语料库,比如合同英语语料库,辅助进行其翻译工作。但在翻译合同条文时,译者更想参考的应当是与汉语合同条文的理想译文相同或最相似的合同英语语料库中的条文。这时,仅依据关键词检索等手段远不能达此目的。我们可以利用相关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深化合同英语语料库在翻译工作中的辅助作用。所以,本研究建设了合同英语语料库,应用“文本相似度”理论,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NET开发了计算机检索程序。该程序能检索出与汉语合同条文具有“最大相似度”的英语合同条文,供汉语合同条文汉译英时参考。
  •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一次小型测试对同声传译的协调性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测量协调性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译员的听说时差(EVS)。本研究发现,再由母语译入外语的时候,听说时差一般在3~7秒范围内,而且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当译员平均值在4~6秒时,表现最好。即使源语难度加大,译员的EVS往往也不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口译质量。
  • 摘要:国内各大高校已纷纷在研究生层次开设同声传译专业方向或在本科层次开设同声传译课程。如何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均有别于传统外语类学生的群体来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成为办学单位和授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国际会议传译方向研究生教学为案例,在分析同传方向研究生实践教学一般性特点的基础上,将广外大高翻学院同传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五个方面,以此对同传实践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手段提出建议。作者认为,广外大高翻学院这方面的经验可被其他高校借鉴采用。
  • 摘要:本文以一本服务管理书名的翻译作为突破口,着重辨析effectiveness和efficiency二词在管理学中的不同含义以及造成中译名混用的原因,并在查阅字典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译文。此外,文章呼吁广大的翻译工作者学习古人做诗炼句的严谨态度,一丝不苟地对待翻译工作。
  • 摘要:公示语翻译研究目前涉及的理论分析角度主要有几个方面:如从语用学理论的角度分析公示语翻译;从跨文化阐释的角度,即从受众文化的作用探讨公示语翻译;或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从目的论角度:从翻译转换中的情感传递角度;修辞以及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特色的考虑;另外,还有交际翻译论等等理论解释公示语翻译中的各种翻译现象。本文着重从译者的角度分析公示语翻译过程。通过考察分析重庆某地区大量的商店英文招牌及路牌广告实例,纠正不恰当的翻译,并对某些特例进行创新性翻译。
  • 摘要:当前,我国口译行业严重失范,口译市场一片混乱。如何尽快实现我国口译行业的规范化?本文首先探究了我国口译行业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随后介绍了国际通行的口译职业规范,并提出了加速实现我国口译行业规范化的五点建议。
  •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大的变革,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研究逐步由纯文本内转向文本外。统计并分析了国内主要翻译刊物上论文3092篇,按文本内研究和文本外研究逐一展开定量与定性分析,为研究中国翻译走向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 摘要:电影字幕是电影传递信息最直观的一种手段,电影字幕的翻译与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电影是一国文化的缩影。在中文电影字幕英译的过程中,事实上有两种文化在发挥着关键作用:一种是中国文化(源语言文化)一这种文化孕育滋养了电影的产生;另一种是英语国家文化(目的语言文化)一这是一种中文电影字幕需要适应的文化。本文将从以下两方面讨论中文电影字幕英译过程中的双文化现象:双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电影字幕本身携带的中国文化及英语国家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 摘要:日本的传统医学来自中国,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称为汉方医学。汉方医学的英文翻译与中医英语翻译有不同之处。本文对比了两者的不同,希望藉此来开拓中医英语翻译思路,方便中医的对外交流。
  • 摘要:日中两国的翻译交流史源远流长,古代通过遣唐使积极吸收中华文化,中国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等的事迹均为人所熟悉。即使在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封闭锁国时代,日本也在长崎培养汉语口译员进行双边贸易,以便开展语言、文化的交流和交易活动。到二十世纪初、中叶我国在中国东北部建立伪满政权,许多日本民众移居到“满洲”和中国各地,一些在中国出生长大的日本人在二战结束后归国开始从事中日文口译工作,以期在中日两国之间搭建友好的桥梁。
  • 摘要:中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药饮片的种类数以千计,若加上纷繁的异名别称,药名则有数万之众。在如此众多的药名中,蕴涵着大量古代传统文化的信息,包括民俗文化、讳饰文化、外来文化等,使中药命名的途径、方法呈多元文化。本文针对目前中药饮片翻译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对中药饮片的翻译应诠释中医文化的内涵,以期能更好地体现出中药饮片的文化特征。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