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北京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
北京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

北京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6-01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北京中医药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近年来精神紧张、心理应激导致的血压升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代医学逐渐认识到不能忽视高血压的双心治疗.文章介绍了双心医学与从肝论治理论研究,分析了从肝论治高血压的现状,并总结了补肾清肝法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肝肾同源,肝血与肾精休戚相关,而情志活动恰以精气血为物质基础,精充血旺则神足,精亏血虚则神弱。若肝肾精血亏虚,则正常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受损,从而导致情志疾病的发生。肝体阴而用阳,肝阴不足易致肝阳上亢,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同样导致肝阳上亢而诱发烦躁易怒、焦虑等情志问题,出现血压升高。因此,针对阴虚阳亢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补肾清肝治疗,使肝肾生理功能协调,情志有所安,则可避免因情志问题导致血压升高。这同样与双心医学中强调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问题相一致。高血压成因复杂,情志异常是诱发高血压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肝论治高血压遵循了“社会-心理-生物”的医学模式,与双心医学倡导身心同治观点一致。且通过临床干预研究,证实了补肾清肝法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本课题组将陆续展开一系列临床及基础研究,为从肝论治高血压找到更有力的证据,且将继续选用补肾清肝方清眩颗粒探索其干预高血压的机制。
  • 摘要:课题组针对老年人多脏器功能受损、多系统疾病并见的特点,就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进行初步分析。随着年龄的增大,多系统疾病老年患者更易发生气虚证,而如果年龄越小,越容易兼夹火热证,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脏腑之间功能平衡被邪气打破,影响气的生成或生理效应,而引发气虚。火热虽有外热与内火之分,但老年人火热证候多是气血瘀滞、病邪郁结、阴虚阳亢引起的内生之火,而无论外热还是内火均为阳邪,使机体脏腑器官机能处于相对亢奋的病理状态,在低年龄段老年患者中这一状态体现明显可能与脏腑功能减退而未尽衰,故纯虚无实者少,虚实夹杂者多相关。痰证多系统疾病并见组与无痰证多系统疾病并见组相比较,疾病数目更多,说明随着老年多系统疾病患并数目增加,更易发生痰证,有研究也证实许多内科杂病及老年病从痰论治有一定优势。对既往疾病与复合证素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组的复合证素数目分别较无冠心病、无糖尿病、无慢性肺病疾病组更多,而有慢性胃炎疾病组较无慢性胃炎疾病组复合证素数目少,说明患有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的老年多系统疾病患者证候更加复杂,复合证素更多,患有慢性胃炎的老年多系统疾病患者,复合讧素数目较少,证候相对简单。这与老年人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等常见慢性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及证候分布特点相契合,也符合老年人病生理特征。而研究中患有慢性胃炎的老年多系统疾病患者证素数目较少、证候简单的结果有待商榷,因为此结果目前并未得到其他相关研究证实,本组老年病人在寻求中医调治时消化相关症状不典型,样本量不足,可能影响了慢性胃炎的辨证要素采集。老年多系统疾病中医证候要素不仅拥有其单一疾病证候的特性,而且更多地存在着交叉并见,甚至会出现新的证候要素特点,初步显示老年多系统疾病中医证候要素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特殊性。提示将来对老年多系统疾病临证之时,既不能针对单病单证,也不可面面俱到、多系统兼顾,而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权衡标本缓急,关注证候要素,做到知常达变,综合调治由于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不足的缺点,今后课题组将在扩大样本量的前提下,继续对老年人群不同疾病群的证候进行深入探讨。此外,对老年人群的中医证候调查和动态演变规律的研究亦是亟待进行的工作,目前的分析尚属初步探讨,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补充完善。
  • 摘要:文章介绍了创伤的修复生理,分析了肛肠术后换药分期、肛肠术后换药的作用及要点、特殊伤口的处理及换药中的操作误区。并总结了我院肛肠术后换药的特点:生肌系列外用药物,红外线及激光照射,换药前熏洗。术后换药要有科学性。引导患者进入良性心理,使患者了解换药对愈合的意义,取得患者的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熟练掌握换药的操作技术,细心的观察并根据不同的局部情况,按照创面生长愈合的生理规律采取相应的处理手段,将换药疗程科学地分为三期可更有效地位创面正常生长。早期以清洁、引流、消炎为主,常使用水剂换药以起到吸附、引流、渗透、消炎作用:中期以保护新生肉芽组织为要,防止过多地刺激肉芽组织,以免影响生长;后期换药以少动、间断性为特点,让创面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间断性换药不仅能让创面正常生长,而且有加速陈旧创面愈合的作用。所以可以说:肛肠术后换药的最高境界即就是为伤口提供一个接近生理的环境。
  • 摘要:文章介绍了产后风湿症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阳气不足为本,风寒湿侵袭为标,瘀血伴随疾病发展始终,情志因素加重本病的发生等方面。朱教授强调阳气不足为产后风湿症的病机根本,温扶阳气法为原则,善用温热药物。由于在本病发病中风寒湿侵袭为标,瘀血伴随始终,且情志因素可加重本病的发生,故不可单纯扶阳,在临证中还需四诊合参,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施以温养、温散、温通不同治法,同时内外治结合,重视外治法在本病中的治疗作用。此外对于本病中患者所存在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朱教授通过上述温养、温散、温通等方法一般可使产妇机体阳虚得补,外邪得散,瘀血得通,则阳气自然充沛流畅,气郁得以疏散,不良情绪随之而解。但对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症状较重者,朱教授往往还加用调畅气机药物,如柴胡、香附、刺五加等,在养阳、祛邪、化瘀的基础上增强疏肝理气力度,增加临床疗效。
  • 摘要:笔者于2007年至2013年在临床上运用从虚从瘀论治的观点,自拟补本化淤汤治疗老年性便秘取得满意疗效。老年性便秘多属虚证,同时兼有血瘀的存在,气血阴阳调理的复杂性,造成了老年性便秘治疗上的困难,因此治疗原则上,除高热证必须急下存阴,运用承气类方剂外,不宜以此为常规之法,长期纯用泻下方法治疗,以图一快,是虚其虚,复来便秘愈甚。既然已经认识到老年性便秘主要是本虚兼瘀,治疗时就一定要从虚从瘀论治,采取补虚的同时活血化瘀,虚瘀同治,从而达到通下的目的。基于以上理论,笔者临床运用补本化淤汤治疗老年性泻药性便秘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摘要:本研究对29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老年糖尿病证候要素的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为老年糖尿病的辨证规范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从而更有效的指导临床。本研究在证候要素调查的基础上,发现老年糖尿病病机复杂,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证以气阴两虚为主,兼有阳虚,实证以血瘀、痰浊为主。同时相关性研究发现,阳虚与病程及体重指数,痰浊与高血压、高血脂呈,热盛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血瘀与病程及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典型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糖尿病的证候特点,是对老年糖尿病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深化,是构建辨证方法新体系的基础。老年糖尿病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研究,将对该病辨证治疗提供更多借鉴,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样本例数过少,选用客观指标有限,今后应在本研究基础上建立更为完善的辨证体系,严格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研究多项客观指标对证候的协同影响,从而深化“辨证论治”内涵,提高中医药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疗效。
  • 摘要: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倍频532激光结合中药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30例(54眼).在应用激光治疗DME的同时,联合中药汤剂以减少激光光凝并发症,保护及改善视功能,改善全身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激光+中药)和对照组(单纯激光)进行观察,因治疗组需要服用中药汤剂,故未施行盲法,因此难以避免研究者和受试者的测量性偏倚和主观偏见。因糖尿病患者全身情况复杂,在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保持血糖平稳,减少波动,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病等其他合并症,以增强治疗效果。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根据荧光素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分为局部水肿、弥漫水肿和囊样水肿。局部水肿对视力影响轻微,甚至不影响视力,局部光凝效果好,但是部分患者不愿接受。囊样水肿激光治疗几乎没有效果。临床上患者发现视力下降来就诊时,多出现弥漫或者混合水肿,临床有意义的黄斑水肿的发病率为7.2%。激光格栅光凝可促进黄斑区液体吸收,减少新的血管渗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临床中发现光凝后部分患者水肿减轻,但视力提高不明显,而且光凝本身也会引起视网膜水肿。糖尿病患者全身因素较多,黄斑水肿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棘手,视力预后较差。中药对黄斑水肿的吸收也有一定效果,中药治疗以健脾益气养阴、化瘀利水明目为主,应用经验方与激光治疗相结合,结果发现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二者结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 摘要:剖宫产术后患者由于腹压顿减、肌肉张力降低、麻醉和手术创伤作用,术后24h内多不能恢复正常肠蠕动.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耳穴压籽法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耳穴压籽法是在耳穴施以简单刺激的治疗方法。研究表明,针刺耳穴胃区对胃电的波幅和频率呈良性双向调整作用,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功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耳穴压籽,可缩短其首次肛门主动排气时间,减少患者腹胀、腹痛、嗳气等不适的出现。说明该疗法对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作用。此法能持续刺激穴位,安全无创无痛,无不良反应,患者容易接受;操作简单,护理人员容易掌握。
  • 摘要:文章介绍了桂枝茯苓丸方剂的由来,分析了桂枝茯苓丸方解,研究了桂枝茯苓丸在临床治疗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应用。桂枝茯苓丸的功效和现代药理研究与肢体动脉缺血这一大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西医病理改变相契合,但在中医临床治疗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时仍需根据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演变规律,具体病人的体质因素,症状特点具体辨证论治,随证加减使用。桂枝茯苓丸最早用于治疗妇人宿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而后世医家应用本方不拘泥于妇产科疾病,在治疗其他内外科疾病时临床疗效同样显著。从动脉缺血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西医对本类疾病的病理认识,考虑本类疾病多由于不同原因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导致脉络瘀阻不通,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抓住这一病机特点,根据中医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采用桂枝茯苓丸治疗动脉缺血性疾病,药证合拍,常常获得良好临床治疗效果。通过读名著学经典,再结合临床实际,深刻的体会到只要认真学习经典,领会精神,掌握技巧,灵活应用,大胆实践,一定能够大大提高中医意识和中医临床辨证能力,也只有提高临床技术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才能真正更好的继承发扬经典。
  • 摘要:龙血竭为百合科龙血树属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 (Lour.)S.C.Chen含脂木材经提取得到的树脂,基原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和云南省.为讲一步阐明龙血竭的药效物质基础,本课题组对龙血竭的醋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羟基-4′-甲氧基黄烷,7,4′—二羟基-8-甲基黄烷、4′-羟基-5,7-二甲氧基-8-甲基黄烷、 4′-羟基—5,7-二甲氧基黄烷、7,3′-二羟基—4′-甲氧基-8-甲基黄烷、5,7-二羟基-4′-甲氧基-8-甲基黄烷、7,3′-二羟基-4′-甲氧基黄烷、7,4′-二羟基高异黄烷酮、loureiriol、7,3′-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7,4′-二羟基-3′-甲氧基二氢黄酮、4,2′,4′—三羟基查耳酮、3,5,4′—三羟基二苯乙烯。其中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7,9为首次从剑叶龙血树中分离得到。
  • 摘要:本院中药房通常使用的枳实,产地为江西。由于不同批次的枳实,外观有差异,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本院常用的两种枳实样品进行质量鉴别,分析出二者化学信息特征的相关性,意在探索科学规范的枳实检测方法,以提高中药房的药材质量管理水平。目前对枳实质量的评定,主要从化学成分含量、指纹图谱等方面进行。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枳实项下规定的含量测定方法,对这两个样品先后进行了含量测定和红外指纹图谱研究。目前,中药房一般采取眼看、手摸、鼻闻、口尝等方式鉴别药品真伪。这种方法多依靠经验,主观性强,缺乏科学严谨性。在此之外,中国药典所规定含量测定方法,是目前常用的质量控制手段,也是法定手段。但这个方法需要使用高档仪器,操作复杂,花费高,我国绝大多数中药房都无条件应用。相比之下,红外指纹图谱测定法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说,在评价饮片质量时,单纯以一种成分的含量为指标失之片面,应从多种成分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对饮片质量进行全面控制。而红外光谱所反映的正是中药中混和成分的叠加。这是因为,不同种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在红外光区分子振动特征峰的峰位、峰形和峰强也就不同。只要中药材内各种化学成分(内在因素)质和量相对稳定,样品的处理方法能按统一要求进行,则其红外光谱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药材的种质、地域、加工方法等差异,就能够从红外光谱上反映出来。因此,红外指纹图谱能够综合反映中药材整体的特征。从技术层面来看,红外指纹图谱测定法整个操作过程不过10分钟,且无需对药材进行提取分离等繁杂的化学处理。因此,红外指纹图谱法是中药质量宏观控制的一个快速、科学的检测手段,可以用作中药材鉴定和质量控制的依据和标淮。应该将此技术尽快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其成为中药材定性判别和定量分析的新兴技术,加快中药质量控制现代化的进程。
  • 摘要:本文就1978-2015年期间101例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剖析,以期对临床合理使用血塞通注射液提供参考.通过以上研究表明,血塞通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以皮肤损害为主,甚者出现全身严重药疹,且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患者年龄可能与不良反应症状轻重成正比相关。血塞通注射液为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其中的半抗原与体内血浆蛋白结合成全抗原,从而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联合用药方面,多种中药注射液并用,使得体内作用机制、作用成分不明,化合物相互作用的机会增多,不但使其成分更加复杂,同时不溶性微粒的增加更为显著,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中药和西药的配伍应用在临床上也相当普遍,有时能提高疗效,有时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导致药源性疾病。除去药物方面的原因,个体差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因年龄、性别、体质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尽管使用方法正确,但也有可能在某个个体产生不良反应。同时研究显示,无过敏史的患者较有过敏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故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降低其发生率,有赖于医、药、护的密切结合。医务人员应了解中药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收集各类注射剂的资料,掌握药物的用法和不良反应信息,并及时提供给临床医生和护士,建立不良反应监控制度。另外,根据不同个体机能的差别,药品生产企业应详细制定谠明书,科学指导用药。同时有关部门应注意该类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不断提高药品的质量和疗效,使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方面更加合理、规范、有效,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石膏是一味常用的矿物中药,首次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卷二中经,列为中品,不同时期医家对石膏的基原认识存在差异,古代本草仅对石膏的基原进行了定性的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和现代词典,对石膏的基原认识不同.笔者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参考了地质学、矿物学的相关论述,和中药学相互印证,对石膏的基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便于医家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石膏,有助于临床用药的安全.这种将地质学、矿物学与中药学结合起来分析的方法,对中药的研究与开发会带来新的启迪,特别是对矿物类中药的研究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根据地质学、矿物学对石膏的分析可知,石膏族可分为石膏(CaS04-2H20)和硬石膏(CaS04)。对比中药学对石膏的分析可知,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生石膏为含水硫酸盐(CaS04-2H20),即是地质学、矿物学中的石膏,亦称软石膏;煅石膏为硫酸钙(CaS04),是石膏的炮制品,与硬石膏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均含无水硫酸钙(CaS04),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石膏的炮制品,后者为天然形成的硬石膏。因此,从地质学、矿物学和中药学的综合对比分析可知,笔者认为石膏的基原是硫酸盐类矿物石膏族石膏。
  • 摘要:课题组通过构建清宫医案分析系统,开展清宫医案病证与方药的关联性数据挖掘,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发掘与总结清官医案的诊治及遣方用药规律。可以说,此工作是对既往清宫医案研究的延伸和继续。对于清官医派的研究主要分析了。清宫医案病证与方药关联性数据挖掘、清宫医疗经验及代表医家学术思想、清宫医案名方以及养生保健医方四个方面。课题组利用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以清宫医案中的方药和病证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方药与病证之间相互关联的密切程度。挖掘一定数量较新颖的临床适用或有特色的清宫方剂和药物,一定数量的清宫常治或擅治病种,并对其遣方用药、证治规律进行分析与总结。同时通过清官医案分析系统,全面提取其中的名医,系统整理清宫医派代表医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并对清宫名医善用的名方及保健医方进行系统挖掘、整理,以期让神秘的清宫医疗经验得到“解密”。
  • 摘要:为了更好的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中药复杂系统研究,加快中药有效成分的发现研究,本文对适用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各种工具和常用数据库进行整理和归类,在充分分析网络药理学与中药研究中的高效结合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定向分离中药活性成分的策略,为中药现代化研究工作提供新的途径。网络药理学方法具有预测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给中药复杂系统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的依据和方法,在中药研究过程中,面对大量的、复杂的信息和数据,应该采用新的研究模式进行中药有效成分发现,即基于网络药理学思想指导的中药复方成分辨识、靶向分离研究模式:首先搜集、整理数据资源,构建疾病-靶点-成分相互联系的疾病发生网络;然后在网络中获得控制该疾病的关键靶点:再经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方法推测出该中药或中药复方中作用于关键靶点的化学成分,即有效成分:获得有效成分后,对其分子结构及性质进行预测和归纳,结合人体血清药物化学和药物分子体内代谢规律,推测出所得有效成分在中药中的具体存在形式及其性质;根据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和含有该类成分的中药资源特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提取分离策略,进行靶向分离提取,获取该类成分的单体、化学成分组、有效部位等;最后,对所得到的有效成分进行模型实验验证,指认成分的有效性。以此模式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发现研究,可以在中药或中药复方中快速地获得大量的具有较好作用的活性成分,给中药开发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行性方法,同时给药物化学的研究提供大量的前体药物分子,该研究模式对未来的药物开发研究将起到臣大影响,是未来药物开发研究的必经之路。
  •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该方在医院煎煮调剂环节的质量控制水平,本文采用UPLC法对比考察不同煎煮容器对复方败毒汤化学成分的影响规律,为制定中药汤剂科学合理的煎煮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汤剂是一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剂型,其疗效的发挥与煎煮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如煎煮时所用的器具、煎煮时间等。传统认为煎煮器具首选砂锅,其次可用搪瓷锅、不锈钢锅,不能用铁锅、铝锅和铜锅。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化学成分含量最高的是使用陶瓷锅煎煮,而玻璃锅最低,煎药机和不锈钢锅较接近,砂锅并不是最高。煎药机是中药房代煎中药的主要载体,与传统煎煮器具相比较,煎煮效率高、省时省力,且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从测定复方败毒汤化学成分含量方面分析虽然较陶瓷锅稍低,但是总体来评价,煎药机是可以替代传统煎煮器具的,是值得广大患者信赖和使用的。
  • 摘要:阴茎之所以能够“中风”而致痿,是因为阳痿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现代研究及治疗策略上与“中风”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并且“阴茎中风”常常先于“脑中风”和“心脏中风”而发生,勃起功能是男性健康的“风向标”、“晴雨表”,勃起功能的减退往往是男性发生心、脑中风的先兆。临床上治疗阳痿,与“心、脑中风”十分相似,两者皆以“瘀血阻络”为发病的主要病机,并贯穿疾病始终。朱凌云曾观察92例阳痿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表明在分型论治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药,确可提高中医治疗阳痿的效果。在专科治疗阳痿过程中亦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白灭”的原则,以“活血通络,化瘀熄风”为基本治法,同时根据临床上具体表现随症加减,以求“谨守病机,知常达变,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从瘀论治、从络论治”是治疗阳痿的根本大法,能从本质上改善阴茎勃起功能。“阴茎中风”学说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具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依据与治疗策略。该学说从征候表现、病因病机、现代研究、治疗方法等多角度阐明了阳痿与“心、脑中风”的本质相同,表现部位各异。指出“血瘀状态”为阳痿的主要病机,贯穿于疾病始终,同时也是中风的根本病机。治疗策略上当以“活血通络,化瘀熄风”为基本治法,贯穿治疗始终,根据临床上不同征候表现,随症加减,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改变了前人在阳痿治疗上“只补肾壮阳,不活血通络”的思维定式,为临床上提高阳痿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黄芩药材进行性状鉴别,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测定,以及含水量测定,发现北京地区黄芩药材与河北承德道地产区黄芩药材基本具有一致性,说明北京地区与河北承德道地产区所产黄芩药材的质量无明显差异。通过本研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l、对比北京地区与河北承德道地产区的黄芩药材,可见两地黄芩药材中的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含量范围均较大,且无明显差异,说明北京地区与河北承德道地产区所产黄芩的质量无明显差异,此外,两地药材的含水量也无明显差异;2、对比黄芩栽培品和非栽培品,以黄芩苷为评价指标,北京地区和河北承德道地产区的黄芩栽培品质量均优于非栽培品,且质量均高于药典标准,此外,黄芩栽培品和非栽培品的含水量无明显差异;3、对比枯芩和子芩药材,其中的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无差异,且含水量无明显差异,因此,不可通过黄芩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来判定枯芩和子芩质量的优劣情况。
  • 摘要:文章介绍了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事业的现状,分析了现代康复医学与传统中医的结合具有临床优越性,指出广大传统康复工作者需要学习和借鉴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和技术,并总结了提高中医水平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的前提条件,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借鉴现代人的成熟经验和方法,包括向老中医、同辈甚至是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学习,更重要的是遇到难题后注意查找相关文献,通过临证实践提炼有效中医康复治疗方法,而不是经过常规治疗就过早、简单的下个“中医针灸治疗该病无效”的结论。操作类治疗除了运用辨证施治并借鉴他人经验精选有效穴位外,还需要不断提高手法操作技术。总之,我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丰富的康复理论、技术和方法,从事中西医结合康复工作的人员在重视学习吸纳先进西方康复理念和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挖掘、整理祖国医学的康复治疗方法和技术,推进康复技术创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贡献一份力量。
  • 摘要:肛周湿疹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是肛门周围最常见的皮肤疾患,约占肛门疾病的1/10左右,以瘙痒剧烈,皮损多形性,渗出及易复发为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较为棘手,其治疗重点在于缩小皮损范围,缓解患者肛周瘙痒、渗出等不适症状和解决肛周湿疹易复发等问题.外治法是指运用药物、手术、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患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外治法在肛周湿疹的治疗上具有作用直接,起效迅速,不良反应少等优势,目前在临床上使用较广泛。外治方法较多,并且各有优势,对于难治性肛周湿疹,可采取几种外治法或与内治法联合应用的治疗策略,对于存在复发问题的患者,以外治法反复治疗效果较好。主要包括:药物外治法、肛周封闭疗法、穴位埋线疗法、理疗及外治法的综合治疗。不同的外治法在治疗上各有侧重,其中以中药熏洗疗法具有作用直接,发挥药物成分、温热等多重作用,可进行辨证加减、个体化治疗优势突出,安全性高,痛苦较少、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在治疗肛周湿疹方面有较为突出的优势。肛周湿疹在临床中治疗较为棘手,目前尚无满意药物治疗肛周湿疹。临床上以外治法治疗肛周湿疹较为常用,并且疗效较好,笔者在查阅文献过程中发现,以外治法治疗肛周湿疹的文献最多。但对于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临床观察层面,对作用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科学性。就临床观察而言,现有的临床研究样本量偏少,无随访或随访时间偏短,即尚缺少大样本、长期的随机对照研究。并且,具体熏洗方法未形成统一齣规范,尤其是浸洗时间,万坤华’应用苦参汤加减治疗肛周湿疹时,熏蒸后的浸洗时间为30min,而张永刚等则强调熏蒸时间不宜过久,否则可致组织渗透性水肿,推荐熏蒸时间5-lOmin,最多不超过15min。提倡从组织、细胞、分子等多水平阐明中药熏洗的作用机理,制定出相对统一的熏洗规范,筛选有效中药,选择作用稳定的方药配伍,为提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提供依据。总的来说,外治法为肛周湿疹的治疗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也为今后肛周湿疹研究的提供一个重要方向。
  • 摘要:临床感染性疾病涉及很多病原体,没有任何一个实验能够检出所有潜在病原体。临床信息是选择实验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临床医生开具检验申请单时应告知有关的推测性诊断,以便能据此选择合理的检验程序和试验方法,并指导临床采集恰当的标本。因此,医生在开具检验申请单时应尽量将临床诊断等信息填写完整,这样检验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和审核报告时更具针对性。特别对于微生物标本,可以根据不同疾病或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涂片、鉴定、药敏等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快更准确的结果或是合理化建议。但是很多临床医生在这方面认识不够,或是因为工作忙作为托辞。这时检验人员就要积极进行培训、沟通、记录等,同时充分利用信息系统,通过强制措施来提高合格率,以保证检验工作的质量。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指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解决问题,自发结合成一个小团体(又称Qcc小组),团员间分工合作,应用品管工具进行分析,解决工作场所的关键性问题,以达到业绩改善之目标。品管圈是全员参加医院民主管理的形式,是医院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分析问题时充分运用QCC工具来寻找原因、制定计划、评估效果,同时鼓励圈员展开脑力风暴式的讨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找出所有问题点以及解决方案。在此次圈活动中,通过大家的团结协作,将我院缺少临床诊断的检验申请单百分率由82%降到1.1%.达到预期目标,这是有形成果;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无形成果:对圈员来说,感触最深的是对“品管圈”手法的运用方面,从活动前的熟悉到活动后的掌握,增加了个人知识,提高了工作乐趣,满足了个人成就感。品管圈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其优势是全员均享有更高的自主权、参与权和管理权。这种“自主管理”的方式让员工获得尊重和认同,从而自觉遵守各项的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同样重要,但无形成果是根本,如果员工们有了无形成果,那么有形成果自然产生。今后还会继续组织圈活动,用品管圈的方法来改善实验室更多的质量指标,使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改进。
  • 摘要: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病历书写模式规范是笔者通过引进、吸收日本九州大学病院心疗内科病历书写模式,并结合国内《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中医内科病历书写规范内容,制定的符合中医心身医学病证结合特点的门诊病例书写规范。该规范已在心身门诊使用,所得应用体会分享于下,并通过2个典型中医心身医学门诊病案展示该病历规范应用要点。rn 病例1患者为焦虑情绪引起心脏神经症等心身疾病,患者家庭矛盾激化是作为疾病诱因而出现,而相关焦虑情绪和认知偏差导致生活信心不足,急躁易怒性格导致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这两点则是患者情绪及社会人际关系特点。结合患者成长背景信息以及工作相关情况,不难发现该患者躯体症状的发生、发展与情绪及个人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有重要相关性。患者急躁易怒性格与其年少时父母错误教育方式有关,而该性格在诸多诱因激发情况下,加重躯体症状的发生,继而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所以,该病的诊疗靶点在于急躁易怒性格的纠正,采取一系列行为认知疗法对焦虑情绪及认知偏差进行干预。此外,在中医汤药方面,结合患者急躁易怒的性格特点,以及患者诸症舌苔脉象,采用中医心身医学刚柔辨证,此为刚证之心肝阴虚证。方以天王补心为主,用之以填补心阴;用丹皮栀子去其心火、肉桂反佐调和药味、药味不多,但各取所用,心身并治。rn 病例2患者为压力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心身疾病。传统病历着重于汗多、头晕、恶心等躯体症状,而本病历对患者社会心理应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其中竞岗失误是整个疾病的诱发因素,之后消极态度及其产生的抑郁焦虑情绪逐渐加重,继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另一方面,患者年少时父母要求高,导致其在工作、生活上抱有完美主义心态,要求高于实际能力,其差距成为患者心理压力重要来源,该工作、生活慢性压力则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另一重要因素。所以本病的诊疗靶点在于对完美主义心态进行调整,处理自我能力与所定目标的关系,同时争取多角度体现自我价值,从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减轻工作生活压力,慢慢恢复植物神经功能。在中医汤药方面,结合患者急躁易怒的性格特点,以及患者诸症舌苔脉象,采用中医心身医学刚柔辨证,此为柔证之肝郁脾困证。方以柴胡舒肝散为主,用之以疏理肝脾之气,加之苍术、白术、升麻燥脾升阳;诸药既治躯体汗多之症,又将郁结不舒之情考虑于内,达到心身并治的目的。
  • 摘要:笔者认为,中医所称之“痄腮”比单纯的流行性腮腺炎更广泛,对应确切的西医病名是腮腺炎或腮腺肿大。以下为一例普济消毒饮治愈药源性腮腺肿大的报道及讨论。本文的病例从临床症状上来看是典型的痄腮,采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治疗后,收到很好的疗效。方用黄连、黄芩,味苦寒,泻心肺问热以为君。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味甘寒,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贯众、金银花清热解毒,凉散风热;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味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之功效。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一例糖尿病足Ⅲ级足底脓肿病例,通过对该病例临床症状的观察,针对不同阶段的症状用不同中药进行治疗,效果明显,减轻病症明显。同时予中医化腐清创换药及抗感染治疗。
  • 摘要:本研究采用益肾通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并以吞咽康复训练做对照,观察益肾通窍法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是由于真性或假性球麻痹引起,前者为舌咽迷走舌下神经核或核下性损害;后者为双侧大脑皮质或皮质脑干束损害所致,临床上假性球麻痹更为多见。多表现为舌肌随意性运动障碍及启动时间延迟。目前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最常用的方法是吞咽功能训练,针灸和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已经被循证医学证实。从中医角度看,中风后患者脏腑亏虚,气血逆乱,痰瘀阻闭喉窍,“本虚标实”乃是其发生的根本病机,肾经循行于咽喉、舌根,与吞咽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所选少阴肾经井穴涌泉、原穴太溪激发、补益肾气,使肾气上荣于舌;选取咽喉局部穴舌尖、廉泉、旁廉泉,其穴下组织与局部神经分布密切相关,针刺后可刺激相关神经,增强其兴奋性,调动失用的肌群,帮助吞咽功能的改善和重塑。结果表明: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益肾通窍针刺组患者吞咽功能评定量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康复组,提示对于脑梗死后伴发吞咽障碍的患者,益肾通窍针法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貭量。
  • 摘要:文章介绍了临床医学对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分析了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中国的医生在与感染性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并创立了《温病学》。王孟英作为近代温病学大师,在《王孟英医案》中“排痰”与“排便”的验案可称为“经验医学治疗感染性疾病王冠上的明珠”。通过分析引用的3个病案各有特点,以及回顾其它24个病案,归纳出此类感染性疾病的一些的特点。通过这些医案的阅读,可以看出从中医学角度外感、风温、湿温、冬温、伏热、伏暑、暑病等多种疾病状态,都有存在通过排痰、排便而痊愈的病例。从这个角度提示:当临床上碰到中重度感染的患者,是否可以通过排痰、排便进行有效治疗。参考27个医案,在临床上要在动态诊疗过程中,寻找实证存在的指征才可以使用。
  • 摘要:颈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疾病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颈肩部疼痛、恶心、心慌等,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常见病,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增快,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临床上以保守治疗为主,为减少药物的副作用,针灸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笔者在临床中以"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颈性眩晕,取得满意效果.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多数学者认为颈性眩晕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相关。有报道认为颈动脉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故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不仅解除患者的病痛,还有预防中风的作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结果都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致脑干、小脑及前庭系统缺血而引起眩晕,目前西医治疗方法是尽快消除或缓解患者眩晕症状,常用药物有抗胆碱能药物、钙通道阻滞剂和前庭神经镇静剂等,但药物的效果不确定和所带来的副作用让患者不愿选择;病情严重的手术治疗,手术所面临的风险和疗效不确定性同样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非药物疗法对于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少,针灸作为重要的非药物疗法治疗之一,临床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目前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方法多样,有体针、头皮针、腹针、平衡针、刺络放血以及针药结合等,以局部取穴、远端配穴或特殊针法改善椎动脉供血从而改善眩晕症状,但眩晕在颈椎病中虚多实少,故常规针刺治疗患者病情易出现反复,其远期疗效欠佳。通过以老十针为主针刺健脾胃、调中气治疗颈性眩晕是治痛求本的具体体现。今后尚需以老十针为主针刺治疗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疗效观察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其内在机制以期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接轨。这是一种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为颈性眩晕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 摘要:为进一步探讨中药的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本实验针对TRAb产生后的作用环节,即信号在甲状腺细胞内的传导,研究中药甲亢宁能否通过这种途径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采用目前学界较为广泛认可的Ad-TSHRa-289腺病毒免疫诱导GD动物模型,其甲状腺激素水平、TRAb含量及组织学特征和甲状腺毒症表现等均与GD的特征良好吻合,且在实验全程时间内稳定保持了模型特征。从给药5周后的甲状腺功能水平来看,药物干预使中西药组T4、T3、TRAb水平明显下降,提示中西药均有降低甲状腺激素和调节免疫的作用,且两组间药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血清TSH的变化往往迟于甲状腺激素,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更长,故在5周给药后各组间TSH水平未表现出明显差异。这也反映了给药后使机体的甲状腺功能有所恢复,但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的恢复还需要更长的时间。GD存在甲状腺细胞的增殖过度、凋亡减少,本研究发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的甲状腺中磷酸化的Akt和mTOR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说明GD的发病存在Akt通路的过度激活。甲亢宁干预后,Akt的表达变化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较小的样本量下实验操作中的误差有关,但作为其下游因子的mTOR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说明甲亢宁可能作用于Akt/mTOR通路,并对其关键因子Akt和mTOR的表达有影响,这可能是中药发挥治疗怍用的靶点之一。
  • 摘要:本文采用正常人肝细胞(L02细胞系),对比考察何首乌及其主要蒽醌类成分大黄素和大黄酸、鞣质类成分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对肝细胞的毒性差异,为阐明何首乌致肝损伤的物质基础提供参考。本实验根据何首乌产生肝损伤作用的药理特征,以L0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细胞抑制率作为检测指标,通过对细胞抑制率检测方法、细胞浓度,药物作用时间等影响因素的筛选,建立了何首乌肝细胞毒性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度较高,影响因素少,可有效评价何首乌的体外肝毒性。通过对何首乌及其成分的体外肝毒性评价,可初步认为没食子酸、大黄素及大黄酸可能是何首乌潜在导致肝细胞损伤物质。本实验还进一步考查了大黄素、大黄酸及没食子酸细胞上清液中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MDA、GSH、LDH、SOD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大黄素、大黄酸及没食子酸均可以影响各肝细胞生化指标的变化,且大黄素及没食子酸可以选择性地影响不同的生化指标,从对生化指标影响的显著性差异来看,没食子酸的肝毒性大于大黄素和大黄酸。没食子酸、大黄素及大黄酸对正常人肝细胞L02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没食子酸肝毒性>大黄素及大黄酸。没食子酸及大黄素对何首乌的肝毒性可能有一定贡献。本研究采用的是肝脏实质细胞进行的研究,肝脏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非实质细胞(肝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等),何首乌及其成分对这些非实质细胞的影响及作用途径还有待深入研究。
  • 摘要:外敷本院自制消肿散结膏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浅静脉炎血热瘀结证40例,并予口服中成药制剂治疗40例对照观察.本研究依据中医辨证论治以及石老“热毒致瘀”的理论,热瘀同治,发挥外治法特色,外用消肿散结膏敷于病变部位。通过观察,对于血热瘀结证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浅静脉炎的患者,在外用消肿散结膏外敷的基础上内服脉络舒通颗粒,不仅对患者病变红肿、肢体疼痛、局部硬结索条范围的改善较单纯应用内治法的效果更明显,而且可以降低CRP指标,提示外用消肿散结膏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因炎性反应而出现的红肿、疼痛及硬结。经现代药理研究,消肿散结膏药物组成中的大黄对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和炎症后期的结缔组织增生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降低血液黏度,有利于解除微循环障碍;血竭有抗血栓的作用;石膏可通过调控PGE2,实现抗炎作用;冰片的透皮吸收性佳,有一定的止痛和温和的防腐作用。因此,消肿散结膏可以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止痛的效果。其作用符合西医的病理致病机制。研究结果可能是取得疗效的机理所在,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应用消肿散结膏外用治疗,丰富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新方法,此法简便、有效、快捷、依从性佳,减轻患者痛苦,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常见疾病,特征为持续性气流受限,通常为进展性,与气道和肺部对有害颗粒或气体的慢性炎性反应增强相关.结合络病、癥瘕及聚散理论,笔者提出了COPD的"肺络癥瘕聚散失衡"病机假说,主张根据"聚者散之,散者聚之"的中医正治理论,采用益气消癥法治疗COPD,并根据此法拟定益气消癥方.本试验以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肺功能和血流变为观察指标,评价益气消癥方对上述两项指标的影响.笔者认为肺络瘾瘕聚散失衡导致的“肺虚络瘀”是COPD的基本病机,其中肺虚是根本因素,而肺络瘀阻贯穿始终。针对COPD的聚散失衡状态,应该根据“聚者散之,散者聚之”的原则采用补益肺气、消癥通络之法治疗COPD,并根据这一治法治则拟定了益气消癥方。针对COPD肺络癥瘕聚散”失衡的病机本质,治疗的根本原则应为调节肺络癥瘕的聚散,使之趋于聚散平衡状态,而益气消癥方降低COPD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可能是其发挥调节肺络癥瘕聚散作用的机制之一。益气消瘤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肺功能、血流变等指标,反证了“微型癥瘕痹阻肺络”病机假说的合理性,提示补益肺气、消癥通络从而调节肺络癥瘕的聚散可能是该方发挥作用的重, 要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路志正从对学校式教育和传统师承制教育的理解与认识出发,结合自身的体会与感触,接受其学生冯玲的访谈,讨论两种中医教育模式的特点,并根据各自模式的优点与缺点,探讨中医教育与中医发展问题。并指出应贯彻落实教育发展纲要中有关的问题,明确教学目的;建立纯中医实习基地,提高师资素质、加强师资临床水平:其次应调整各大中医院校中西医课程比例、时间先后,增加临床教学课时,提高动手能力;再者中国目前缺乏中医中专教育,中医教育存在断档,应尽快增加中医中专教育,为农村定向培养人才;最后真正落实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将师带徒、师承制博士后、名老中医工作室等诸多工作落到实处,尽快培养一批传统型、创新型的优秀中医人才,为中医的振兴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摘要:肝胆疾病是现代社会的多发病,肝胆疾病的辨证论治方药散见于黄疸,胁痛,腹胀等各篇,传承至今彰显功效.本研究在收集王文友主任医师治疗肝胆疾病验案的基础上,将整理规范后的处方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本研究以王文友主任医师的病案为研究对象,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挖掘技术,对王文友主任医师治疗肝胆病方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揭示其用药规律、临证经验并发现新方。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法,通过分析回顾性验案,获得了王文友主任医师肝胆疾病用药规律的数据和信息,反证了其临证经验,有一定的传承价值。但是,经过系统分析得出的核心组合及新处方的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 摘要:CAG的演变规律通常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不完全肠上皮化生(IM)→中度或重度异型增生(Dys)→胃癌。可见CAG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者,通常被认为是胃癌癌前病变。由于CAG是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病程缠绵,迁延日久难愈,久病多虚,结合其病程长和病性特点,尊师总结出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虚,标实责之肝郁气滞、痰湿、湿热和血瘀,辨证重在“脾虚和气滞”。通过总结治病求本-健脾、治病求因-疏肝、治病求达-调气等理论,通过两例典型病例,总结了用药规律和治疗疗效。第一例病患经年劳倦,因工作之故,饮食不节,虽属壮年,但不注调养,久病多虚,致中焦失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大便溏薄、胃脘胀痛;脾虚日久,气机不畅,郁而化热,则见胃脘灼热。方中投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半夏泻心汤加减和胃降逆、平调气机;厚朴、木香和中降逆、辛散行气以除胀:丹参、元胡理气活血止痛。合方重健脾,佐以理气,善调气机,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逆转萎缩程度,防止癌变。第二例病患老年女性,素体亏虚,因就诊前肝气郁滞,致使肝气横逆犯胃,而见胃脘胀痛,两胁胀痛,肝气郁久化热,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酸上逆则见反酸、烧心。吾师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投以疏肝之品以祛病因,后以健脾以善其本,佐以调气之品以畅气机,取得良好的疗效。
  • 摘要:文章介绍了男科名老中医传承问题的砍伐。提出了重视名老中医临床验案研究,重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以及男科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与现代科学手段相结合的建议。对老师经验的传承研究,应注重学术思想及其体系的研究,不应拘泥于一方一药,更不能只研究所谓“秘方”,机械套用于临床。有时看似非常普通,谁都了解的经典方药,用得恰当则可治愈顽疾。而其精髓在于掌握其学术思想的核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会发现老师几乎每张处方都可以成为治愈顽证的“独到经验”,而这些“经验”可能就在最普通的中医教科书中。因此,传承老师经验重点在于研究掌握老师的学术思想,学会“受之渔”,而不仅仅是“受之鱼”。为贯彻这一思路,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申请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将老师的经验进行规范化总结。二是主动与科研机构合作,将高新技术检测手段作为老师验案总结的观察指标,验证老师的临床经验,客观评价其疗效,并从较深层次探讨名老中医经验的作用机理。三是通过引进现代化检测指标,探索老师辨证分型经验的规律。
  • 摘要:李老在行医五六十年中,对《伤寒杂病论》用功颇深,探索钩提,于微言中寻大义,在加减中求理法。穷经皓首,提出“溯本求源,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指示后学登堂入室之门径。总的途径是熟读中医经典,勤于临床。《伤寒论》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研读《伤寒论》,要有《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钻研,要以读原文为主。必须在对经方的学习过程中,勤临证,在不断实践的磨砺中,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结合对原文的学习,将临床中的成功与失败,升华到理论高度。理论一实践.理论,不断往复,相互印证,认真思索、联想、总结、升华,达到纵横捭阖,融会贯通,就可以发皇古义,创立新说。这是继承发扬中医学的重要途径。李老读《伤寒杂病论》的思路,便是“八面受敌法”在中医领域的使用,是很好研习仲景著作的思路。正如“八面受敌法”在史学界被熟知运用,为现代学者研究历史提供长远帮助,李士懋、田淑霄夫妇研习《伤寒杂病论》的思路也可作为学习仲景思想的一个方案提出来,供广大中医同道借鉴。
  • 摘要:高健生研究员灵活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将治疗阳虚外感之方剂巧妙运用于眼科,凡遇有怕冷、畏寒、四肢凉、大便溏泄中使用附子、细辛温肾助阳,有些疑难眼病和长期慢性反复发作的眼病患者,若病情稳定,未见急性发作表现,高老也常常配伍使用温阳药,如第3个验案对长期眼睑肿胀的治疗即是如此。为避免助阳生热,高老在使用温热药物的同时,常佐用少量黄连、知母之类寒凉药,清散郁热,或用防风、麻黄之类风药,此乃肝肾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不可也,这与高老提出的益气升阳举陷法治疗眼病以及玄府学说在眼科应用的理论相契合。高老在益气升阳举陷法中提到,益气升阳中“益气”为补脾阳,温肾阳,有补火生土之意,常选用附子、仙灵脾、川草乌等,又喜用川椒,该药可善散阴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集温阳、通阳、引阳于一身。另外,根据目为上焦,居阳位,高老重视升阳药、引经药的应用,且不局限于升麻、柴胡类,蔓荆子、防风、白芷、羌活等也是常用的引经药物。在临证学习的时候,应当深入学习高老的诊疗经验,体会其处方用意,明辨疾病的阴阳虚实,使方证相合,才可获效。
  • 摘要:本院急诊科总结SARS、H5N1型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经验,观察总结气营双清法组方羚石清热方在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临床疗效.中医药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治疗方法多样,疗效确切,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资料亦表明,中药抗病毒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许多清热解毒中药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通过适当的配伍可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药理学研究表明,羚羊角粉具有解热、镇静、抗痉挛作用:石膏能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白细胞致热原所产生的内源性致热物质,使体温降低,钙离子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视前区-下丘脑部系统,对产热中枢、解渴中枢、出汗中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解除烦渴感觉;连翘、金银花、薄荷、荆芥具有抗病毒、抗菌抑菌、解热、抗炎等作用;知母有抗菌、解热、降血糖作用;淡豆豉有发汗、助消化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气营双清法可有效治疗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症状,降低合并细菌感染,减少发热时间。但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多变,观察数据尚少,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文章介绍了盖伦与古罗马医学的联系与区别,对《回回药方》记起版本流传及整理情况进行分析,指出盖伦学说在《回方》中体现。由于《回方》的成书时代与盖伦所生活的时代相差甚远,因此,难以判定《回方》十余条医论医方是否就确定为盖伦的经验,但通过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可以试图去从一个侧面了解盖伦的医学思想及相关的问题。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医学科研工作,应重视东西方医学交流的研究,应对古代西方医学,我国少数民族医学进一步深入挖掘,文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应继续提高。
  • 摘要:"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肌肤,故为肘肿."语出《素问·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后世历代医家对该理论进行诠释、拓展、延伸,形成多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其中的"胃肾相关"理论已为历代医家所认同.本文笔者从文献及临床出发进行解析分析了肾者胃之关理论的理论源流及应有之义,并通过各家解释对肾者胃之关进行具体理解,总结了“胃肾相关”的生理病理关系。总之,后世历代医家从各个方面对“肾者胃之关”进行发挥、拓展、诠释,衍生出新的理论并且能够很好的指导临床,确是取得了成就和效果,丰富发展了理论,也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
  • 摘要: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是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容易发生骨折,此外一些患者还兼有腰膝酸软,行动困难,不能持物,耳鸣耳聋,牙齿松动或伴肌肉抽筋,畏寒怕冷,或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腹泻便溏等,因体质不同出现不同症状。笔者认为骨质疏松发生的早晚、骨量丢失的多少与肾虚、脾虚、血瘀关系极为密切。第一是肾虚:肾虚是骨质疏松发生的根本;第二是脾虚:脾虚是骨质疏松发生的促进因素;第三是血瘀:血瘀是骨质疏松的病理机制和病理产物。以上三点在骨质疏松的成因以及治疗上都是至关重要的。瘀血既是骨质疏松性骨折形成的原因,又是病理产物。根据骨质疏松患者成因不同,体质不同。据此笔者研制了治疗骨质疏松的劲骨坚系列药物,劲骨坚1号以补肾为主,适用于肾虚型;劲骨坚2号以补肾健脾为主,用于肾虚兼有脾虚型患者;劲骨坚3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用于脾肾两虚兼有血瘀型患者。
  • 摘要:本研究选取对季节、光照变化敏感的金黄地鼠作为实验动物,观察冬夏季节下丘脑-垂体(pituitarium)-肾上腺(adrenal)轴(HPA轴)各水平生理状态下激素、MT及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R)含量的变化,拟从整体角度探讨HPA轴的季节变化规律,为“肾应冬”理论的提供生物学基础。本研究以褪黑素为切入点,研究HPA轴的季节节律性。选取夏至日、冬至日作为北半球日照最长和最短的一天,代表夏、冬两季,以探讨季节因素在HPA轴内分泌中的影响。本实验结果显示,金黄地鼠血浆、下丘脑、肾上腺组织中MT含量呈现冬高夏低的改变,相应MR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这与文献报道中褪黑素及其受体的季节分泌规律基本相符。本实验结果表明,HPA轴具有明显的冬夏节律性,正常生理条件下金黄地鼠血浆和组织中相应CRH、ACTH、CORT水平冬夏季节相比较冬季显著增高,即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在冬季处于其分泌功能相对增强状态,该系统功能的活跃,表明了机体免疫、应激等能力的增强,即中医“元气”——推动、激发人体各个脏腑、器官机能的功能增强。因“元气”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其功能强盛反映了肾中精气充足,也即冬季“肾藏精”的特性显著,即冬季天气严寒、生活环境恶劣,机体只有肾中元阴元阳储备充足,才能适应冬季寒冷的气候环境,并为春季万物生发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
  • 摘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症(PTS)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期并发症.以患肢肿胀、酸沉,晨轻暮重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皮肤色暗皮温高、浅静脉曲张或皮肤色素沉着、瘙痒、湿疹糜烂甚至溃疡等局部症状体征.无论病情轻重都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文章介绍了关于下肢水肿的中医病机,分析了中医药治疗PTS的临床应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征患者下肢静脉淤血,肢体长期处于病废状态,故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减轻患者痛苦、挽救肢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但因本病是一个隐匿发展的慢性病程,常因其可忍受性而被忽视,更多医家关注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目前本病的治疗西医以抗凝治疗为主,配合口服迈之灵等减轻组织水肿药物,或采取长期穿戴弹力袜等措施,极少数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总的来说缺乏有效地治疗方法。通过本研究说明以中医为主的辩证治疗效果理想,但从以往的研究资料显示,中医治疗存在着分型多样,疗效标准不一,未形成规范,不利于中医对本病的深入研究及形成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如何采用有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扬长避短,取得更优的临床疗效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 摘要: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日益体现,笔者采用北京市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马万千主任医师白拟清利化浊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取得较好疗效。马万千老中医为第四批北京市级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认为脾胃湿热证由脾虚气机升降失常,阳明胃通降不行,郁而为热,湿热之邪阻滞中焦所致,并提出清热利湿,芳香化浊治法,自拟清利化浊方。方中苦寒清热的黄连、黄芩与芳香化浊的辛温药佩兰、草豆蔻以及苦温降胃的半夏、厚朴配伍合用,加用薄荷以清疏胃热,防风除湿止痛,马老师将清热利湿,芳香化浊药物同用,使胃热清、湿邪除,则胃痛止。如伴胃脘痛加延胡索以行气止痛,反酸加用海螵蛸以制酸止痛,呃逆加用代赭石以平肝降逆。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黄连、黄芩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通过本临床观察发现,清利化浊方联合铋剂四联使用,能明显改善HP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脘腹痞闷、胃脘疼痛、口臭、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对根除Hp效果较好,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一定程度的规避其耐药现象出现,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和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研究在评估难治性癫痫患者心理精神状态尤其是抑郁状态的同时,检测其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P糖蛋白、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MRP)水平,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抑郁状态与上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本研究中,难治性癫痫患者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45.0%,较正常人群中明显增高。NGF、GABA在癫痫和抑郁障碍中的作用已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被证实。本研究结果表明,伴有抑郁障碍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具有低水平的血清NGF和较高水平的血清GABA,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相符。提示NGF和GABA这两个细胞因子可能与癫痫伴发抑郁障碍的发生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HAMD评分与NG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GAB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即NGF水平越低、GABA水平越高的患者其抑郁程度越重,但二者的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此外,本研究同时使用HAMD量表和SCL-90来测评患者的心理状况。结果表明,HAMD评分与SCL-90评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SCL-90作为一个较为权威的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多个因子。本研究结果提示,难治性癫痫患者除抑郁障碍之外,可能还存在其他的心理障碍,值得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现代医学主要是孕后用黄体酮或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常规保胎治疗,或孕前相关免疫治疗,但疗效局限.而中医药保胎优势日益凸显,本人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用固肾安胎的方法对孕前和孕期分期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孕前固肾健脾调理方中,川断、杜仲、菟丝子组合为君,三药皆入肝肾经,重在补肾安胎,且平补肝肾,补而不滞;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养血;白术甘温归脾胃经,补气健脾,燥湿安胎;熟地甘微温归肝肾经,养血滋阴,补精益髓;山萸肉酸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补精又可助阳;当归、川芎,甘辛温归心脾肝经,养血调经,六味药从肝脾肾入手,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共为臣药;大腹皮辛微温、茯苓甘淡平二者为对药皆归脾经,健脾利水;桔核苦平归肝经、乌药辛温归脾肾经,二者配对行气散寒,取气以通为补,血以和为用之意;四味药合为佐助药,本观察结果说明,以固肾健脾分期法的孕前调理可以降低再次自然流产率,明显提高再次妊娠成功率,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理论,提示中药防治复发性自然流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摘要:为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对中国食品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收集的1172例老年患者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综合分析,为老年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文章介绍了使用中药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中药剂型改变可以引起ADR,给药途径不当会产生不良反应,其中皮肤与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并提出了合理选择药物、严格控制药品质量、严格规范使用中药、提高老年患者用药依从性等减少ADR发生的措施。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是医院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极为复杂,不仅有药物本身的原因,也有临床使用不规范,缺乏辨证论治最终造成ADR。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许多中间产物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尤其是复方制剂、中药注射剂,这更需要加强药品上市后安全性、有效性、处方组成、功能主治等内容的再次评价,并且发现可疑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减少可能引起质量问题和不良反应的因素。同时,及时修正和补充药品说明书内容,加强不良反应的宣传和教育,提高ADR的监测水平,使老年患者的中药临床应用更加规范、合理、安全。
  • 摘要:近本文旨在系统地回顾中药小包装饮片的历史源流和学术发展,以更好地传承中药调剂技术.中药小包装饮片发展的历史渊源是在宋代以前,传统的中药饮片包装尚处于形成时期,盛放饮片器具、“戥秤”、“纸”的出现对传统中药饮片的包装具有重要的意义,促进了中药饮片的贮藏管理与包装技术的发展,为“手抓、戥称、纸包”传统调剂方式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从宋代开始,这种“手抓戥称纸包”的饮片包装成为了传统中药房的调剂形式,并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患者用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手抓戥称纸包”的传统模式却并未得到很显著的改善,随即出现了“一口印”替代纸包,电子秤取代传统的戥秤,自动抓药机替代手抓,但因其改善程度有限或自身存在的缺陷等原因后来被停用。中药小包装饮片体现着当前中医治疗精准化的要求和药房运营流程化的趋势。直至21世纪,逐渐兴起了“中药饮片小包装”,小包装中药饮片将逐步取代“手抓戥称”的传统中药配方调剂方式,成为全国三级、二级中医院和部分有规模中医院的首选调剂方式。中药配方人员可根据临床医生的处方,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进行简便而又快速的配方操作。小包装中药饮片效率高、饮片纯净、剂量准确、提高了用药透明度等诸多优势,对于发挥中医药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中药饮片生产的规范化、标淮化。随着小包装饮片调剂技术的不断推进,为更好的开展临床调剂工作,根据实际工作整理出调剂操作歌诀:“审方诊卡患者对,调剂取药摆药抖。处方药抖名一致,质量串空均看好。处方药抖剂量对,看好对准一次拿。掂包药量凭经验,分药到框一次毕。核对药名与剂数,包装发药校对清。”易记、易懂、易操作,保证了调剂的质量,杜绝调剂差错,保障患者健康权益,以利于促进小包装饮片的运用。
  • 摘要:本文从临床药学标准库、临床治疗信息库;临床药学服务信息库三方面论述基于中医电子病历的中药知识体系构建,构建思路基于中药临床信息数据元研究、临床治疗需要、中药调剂关键技术体系的基本方法拓展。临床药学标准库从临床中药基础、临床、管理三方面信息标准展开,应覆盖理论、应用、研究、药学信息化管理等及现代药学研究方面的各个领域。临床药物治疗信息库包括临床治疗过程中对中药相关信息的需求及对治疗决策的支撑信息。临床药学服务信息库应包括中药临床药学的特色服务与现代临床药学服务的信息内容。中药知识库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医师、药师查房工作质量及效率: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建立同步电子药历:促进药物不良反应监督工作:医院药物经济学研究;促进循证药学发展;提高用药咨询效率;提升药学服务质量,促进中医临床药学信息的完善研究。
  • 摘要:乳腺增生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不同程度的疼痛,乳房内单个或多个大小数量不等的肿块(发生于一侧或两侧),多于情绪变化以及月经相关性较强.该病与中医"乳癖"相对应,归属于该范畴.乳香,药性辛、苦,温.归心、肝、脾经.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生肌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乳香主要成分乙酸锌脂及树脂成分,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渗出液吸收,作用于神经末梢从而产生止痛效果.冰片,药性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具有抗炎镇痛、双向调节神经系统、提高其他药物生物利用等作用.有研究发现冰片可能通过缓解外周神经紧张度,抑制炎性介质,从而达到镇痛作用.录入系统的中药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中,含有乳香的方剂有61条,涉及药物152种。得到核心药物组合309个,其中2味药的药对161个,如“乳香-没药”,“乳香-冰片”等;3味药的药对106个,如“乳香-冰片-红花”,“乳香-红花-没药”等;4味药的药对39个,如“乳香—血竭-红花-没药”,“乳香-莪术—没药-三棱”等。含有乳香方剂规则分析发现乳香多与活血药,理气药,解表药,清热药联用。录入系统的中药外治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方剂中,含有冰片的方剂有60条,涉及药物139种。得到核心药物组合543个,其中2味药的药对172个,如”乳香—没药“,”乳香-冰片”等;3味药的药对222个,如“乳香-冰片-没药”,“乳香-红花-没药”等;4味药的药对124个,如“乳香-当归-冰片-没药”,“乳香-冰片-红花-没药”等;5味药的药对24个,如“乳香-穿山甲-血竭-红花-没药”,“乳香-血竭-冰片-红花-没药”等;6味药的药对1个,“乳香-穿山甲-血竭-冰片-红花-没药”。含冰片方剂规则分析发现冰片多与清热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药,理气药联用。
  • 摘要:本实验对地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为(+)-(7S,8S,8′S)-9-O-[β-D-glucopyranoyl]asarininone(1),2α,3β,19α,23-tetra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2),7,3′-二羟基-5′甲氧基异黄酮(3),野菰酸(4),corchorifattty acidB(5),pinellic acid(6)。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3,5均为首次从地黄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表明在10μg/mL的浓度下,化合物1-6对BEL-7402和HCT-8均没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
  • 摘要:文章介绍了霍山石斛的植物来源,分析了霍山石斛种植的现状,对霍山石斛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政府还需要加大对霍山石斛产业的扶持,制定长远的霍山石斛发展规划,在资金、人才和土地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力度,帮助霍山石斛种植企业或种植户申报项目和基金,鼓励当地种植户种植霍山石斛,规范霍山石斛市场,建立地方标准,树立地方品牌形象。加大科技研发,提高石斛产量。解决石斛产业营销中所出现的问题,做好霍山石斛的深加工研究,稳定产品质量,提高商品价值;尽快制定出霍山石斛产品分级标准,建立标准化分级体系;建立霍山石斛生产者组织,完善产销体系,使霍山石斛进入企业化、经济化、知识化经营;大力开发国内市场。此外也要拓展韩国、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促进其走向国际市场。
  • 摘要:为了使中西药联用禁忌相关研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本课题组通过查阅文献,利用excel、access联用建立基本数据库,采用Visual Basic(VB)编程语言编制查询程序,建立了我院中成药、西药联用禁忌数据库查询系统,有助于医务工作者及患者进行快速查询检索,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该数据库不但能够进行高效的中西药联用禁忌数据查询,数据库中包含的表格还可以再次利用,建立其他药品相关的查询系统,如建立中成药之间的联用禁忌数据库等。其他医院也可在此数据库基础上,修改基本表格,建立自己医院的中西药联用禁忌数据库。此外,该数据库仍有许多可进一步完善和开发的余地,比如对中西药联用禁忌进行评级,与院内HIS系统关联,开展中西药联用处方点评等工作。北京中医医院中成药、西药数据库查询系统的建立有助于避免或减少患者因中西药联用导致的不良事件,促进北京中医医院中西药物合理使用。本课题的顺利开展,为中西药联用配伍的数字化查询软件的建立提供了思路,提出可行的方法,提高了中医药信息的利用效率,也为中药安全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文章介绍了腹诊的含义,分析了腹诊的基本方法,总结了腹诊的操作方法。腹壁出汗情况、皮肤温、整体紧张度、局部紧张度、腹部大动脉搏动情况(脐下悸动)、局部抵抗和压痛、心窝部拍水音(胃部振水音)等从整体至局部进行观察。预料会有压痛出现时应将压痛检查放在最后。叩击腹壁诊察心窝部拍水音(胃部振水音)的检查也应该放在最后阶段。因为检查初起阶段给予明显压痛和叩击时,会导致戒备心理而引起腹壁异常紧张,便难以得到正确的信息。腹部划分、局部名称为心下、胸胁、胁下、脐上、脐旁、小腹等。
  • 摘要:根据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要求,依据张新时院士对植物群落的划分可以将平谷区调查部分划为阔叶林、草丛、灌丛、针叶林四种,其中平谷区针叶林面积太小不具有代表性,没有样地分布。北京市对平谷区所调查的药材包含12种重点品种、一般品种、栽培品种、稀有品种四类。本次中药资源普查分析了药材种类及其分布调查结果,并总结了常见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稀有中药材的科学保护,果药复合经济的产业发展的平谷区药材的发展策略。平谷区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不仅查摸清了平谷区中药资源的家底,对于平谷区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建议平谷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保护稀有中药资源,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区产业发展。
  • 摘要:作为中医药院校传承中医药传统技能责无旁贷,建议中医药院校设立“中药传统技艺”课程,传授中药传统技能。在这方面北京中医药学会与北京城市学院合作开展了在校大学生的中药传承教育,合办了“中药传承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针对各中医药院校开设好“中药传统技艺”课程,提出以下建议:1、“中医药传统技艺”课列入中药专业的正式课程,教师可以聘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中药师或药工担任,教师最好有学会或同行专家的认可。2、历史上的中医名家均医药精通,所以建议中医专业的学生可以作为选修课,以利于中药知识的了解,利于他们的水平提高。3、由中医药学会定期组织中药传统技能竞赛,选拔出优秀人才,列入中药人才库,由学会与学校或用人单位每年定期进行继续培养,以利技能的熟练和业务水平的提高。4、建议制药企业,尤其饮片厂、中药厂设立一个传统中药技艺展示区,既可以作为企业的一个宣传窗口,又可以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也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5、建议北京恢复或建立几个前店后厂式的中药店,开展临方炮制和一人一方的临方制剂加工;与中医药旅游结合,为游客展示中药传统技艺,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
  • 摘要:功能性便秘(FC)是一种临床常见典型的心身疾病,主要分慢性传输型(STC)、出口梗阻型(OOC)以及混合型(MC)这三种类型.此外,精神心理因素与便秘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形成FC复杂的致病机制,表现为排便不尽感,大便排出的时间比较长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非器质性疾病,且排除全身及胃肠道自身器质性疾病而引起的排便困难的症状.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功能性便秘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的意义。以往对便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增加水分与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当前普遍认为引起FC主要是因结直肠的动力出现异常而导致。通过对55例患者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1个月前后的排便情况的对比、直肠肛管测压、24小时结肠传输试验以及直肠和盆底肌电描记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操作是对FC患者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进行治疗,将操作性的条件反射作为基础,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根据屏幕上变化的图案信号等完成正常排便动作,并学会协调肛门肌群与腹部肌群的运动,从而纠正患者的肌电运动异常状态,调整其生理反射,并重新建立起正确的反馈排便通路,从而对便秘进行治疗。经过对比后发现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对各型的FC均有一定疗效。治疗后肛管直肠动力异常改善,盆底肌不协调运动消失,每周便次增加,便秘改善。并且该治疗方法作为一种可反复多次使用的非入侵性无痛苦治疗手段,对于长时间依赖于药物治疗便秘无法取得满意效果之后的另一种行之有效的心治疗手段。
  •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融合到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主要功能中的趋势和过程.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系统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及难得机遇,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将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对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拓展视野,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抓住机遇,促进教学资源和人力资源源双向流动,建设多层次交流平台,促进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
  • 摘要: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和了解,笔者尝试通过“任务驱动”帮助住培医师深入认识和了解常见的肛门直肠内、外科疾病的诊治。本文以肛裂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选择为例,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医住培医师肛肠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文章分析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点,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施教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作为一种优点突出的全新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有力补充,适合中医专业住培医师的肛肠科实习带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 摘要:失眠又称不寐,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在失眠的同时,还伴有脘腹不适、嗳气、反酸、呕逆、大便不调等"胃不和"的表现.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胃不和型失眠多见于里证及半表半里证,病程久者多寒热错杂,虚实兼挟。胃不和是当今失眠的重要成因。“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病变影响睡眠的总病机。对于此类患者,笔者在临床经常处以经方治疗,最终达到胃和状态,失眠随之而愈.处方用药或寒热并用,或补泻兼施,或疏利气机,或温化痰饮,虽少用安神之品,但可收胃和神安之效。
  • 摘要:腹诊,即腹部的触(切)诊,即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肌性防御反应,以判断虚实和决定病型.伤寒派腹诊的理论与方法源于《伤寒杂病论》,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医家通过对经典中对腹部征候记述的领会,经过临床实践探索,发掘、形成了独特的腹诊方法,成为临床常用诊法,现将伤寒派腹诊的基本方法及在血瘀证诊断与经方临床应用经验进行总结。伤寒派腹诊的脐旁压痛、回盲部压痛和乙状结肠部压痛对血瘀证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意义,可操作性强,并具有指导经方方药选择的实际指归作用。结合腹诊辨证经方应用病案三则,大塚敬节在“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临床经验”一文中详细论述,对临床多有启发: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于古人称作“疝”的疾病中具有下述症状者。发病日浅者其效力的显现快,如果是有数年病史的患者则需要数月至二、三年方能痊愈。(1)主诉为慢性过程的疼痛,其症状因寒冷而加重。(2)疼痛以腹痛为主,特别是多见于下腹部。也有伴随腰痛、背痛、头痛、四肢痛者。(3)疼痛的实际病态,现代医学检查多难以明确,有被诊断为神经性原因所致的倾向。(4)腹诊,较多数患者见于下腹部的左右、或右、或左的任何一个部位压痛,但是在该部位触诊,抵抗较强者少。还可见腹部软弱者和腹直肌拘急状态者,虽然其腹部状态并非一定不变的,但为虚证、寒证。(5)疼痛多数与痉挛、拘急状态有关,为多部位疼痛,仅见一处疼痛者少。(6)出现的证候多可认为是由肝经变化而引起的,特别是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方面损害的主诉多见。(7)可认为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刮宫、流产、分娩、子宫肌瘤手术、卵巢手术、卵巢炎症、输卵管炎症、子宫脱垂手术、疝气手术、肠梗阻手术、子宫切除、腹膜炎、肠结核、肠管粘连、激素制剂滥用等,可以考虑为医源性疾病者占相当的比例。
  • 摘要:临床路径是针对一组特定诊断或处置,综合临床、护理、药剂、检验、麻醉、营养、康复、心理以及医院管理等多学科医学知识,依据住院的时间流程,结合治疗过程中的效果,对检查治疗的项目、顺序和时限进行规定,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达到有效利用医疗资源,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目的.2010年5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经过摸索,自主研发拥有完整四大模块的临床路径系统,全员入组、医嘱为主线、不改变临床医生习惯,没有临床路径记录的病例可通过系统辅助生成临床路径,大大提高了入组率,而且全程后台追踪,自动从系统中获取数据生成常用评估报表,加快临床路径评估、改进、修订的速度,随时调用,探索出一套符合医院实情的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模式。通过对临床路径规范化内容的制定,临床路径的意义的分析,指出了中医科实施临床路径的难点:中医学的特点是个性化诊疗,是灵活的辨证论治和因人施治。临床路径的本意是临床诊疗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合理化,中医诊疗中如何在尽量彰显优势的同时更好的结合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是下一步的主要研究方向。
  • 摘要:中风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针灸治疗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五脏虚实调整,采用补母泻子法,根据本院中风病中医诊疗规范,辩证选穴如下:痰瘀阻络,以脾实为主,脾属土,取本经金穴商丘,子脏肺经金穴经渠。风火上扰,多肝实证,肝属木,取本经火穴行间,子脏心经火穴少府,气虚血瘀,以肺脾气虚、心血虚为主,肺气虚,肺属金,取本经土穴太渊,母脏脾经土穴太白,脾虚,脾属土,取本经火穴大都,母脏心经火穴少府,心血虚,心属火,取心经木穴少冲,补井当补合,取合穴少海,母脏肝经木穴大敦,补井当补合,取合穴曲泉。阴虚阳亢,多为肝肾阴虚。肝虚,肝属木,取本经水穴曲泉,母脏肾经阴谷。肾虚,取本经金穴复溜,母脏肺经金穴经渠。同时,本科根据中风患者的病情,应用多种经验治疗方法,既传承金针王乐亭先生的手足十二针、督脉十三针等刺法,同时急性期应用石学敏院士醒神开窍法,取阴经穴位为主;迟缓性肢体功能障碍,根据《针灸大成》选穴,以阳经穴位为主。对头针、颞三针的应用也根据病情选取。在继承和学习的基础上,希望在以五脏为中心的理论指导下,更好的提高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实际病例进行论证。本患者证属阴虚阳亢,治疗以滋补肝肾为主,故取足厥阴肝经水穴曲泉,足少阴肾经水穴阴谷、金穴复溜,手太阴肺经金穴经渠,并配合阳经穴位以舒筋通络,以恢复人体正常功能。
  • 摘要:笔者采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RA40例,并与针刺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治疗40例对照观察,RA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青壮年多发,女性多于男性,是临床常见多发病。RA的西药治疗只能止痛,不能根治,长期服药易产生依赖性和对人体肾脏产生影响,中医药治疗此病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患者各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说明针刺结合艾灸治疗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发挥抗炎、镇痛及促进免疫功能等作用,有效地达到治疗风寒湿痹RA的目的。本方法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无毒副作用,且为传统治疗方法,患者乐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本研究拟在进一步明确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优化诊疗方案,为膝骨关节病提供一种客观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是通过此项研究意在探讨,目前中医行业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手段,对疗效进行量化评定,规范操作治疗,整理传统疗法,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在研究中侧重于观察铍针配合传统手法与单纯手法治疗对膝骨关节病功能障碍及疼痛的影响。手法治疗可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湿、止痹痛之功效。可以松解膝关节周围肌肉,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关节腔压力,提高膝关节局部组织的痛阈而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铍针对痛点施术,松解的关键点是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起止点,以及关节周围的筋膜、纤维组织。通过解除关节软组织的粘连、瘢痕和痉挛,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病变软组纸,关节内力平衡得到恢复,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有效改善功能障碍,并缓解疼痛。在研究中,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单纯手法和铍针配合手法治疗均有疗效,但是对比两组患者的显效率,铍针配合手法较单纯手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铍针在其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小,不易形成瘢痕,痛苦小,无需麻醉患者易于接受。同时铍针本身有针刺的优势,且能形成酸麻胀等针感,起到通经活络、濡养筋脉的作用,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的目。但为了保证安全,避免可能的医源性损伤,应注意其铍针刃口线的方向,与周围神经干、肌纤维、肌腱等组织方向一致。遇到皮肤较为厚韧,阻力较大时,应注意进针方向和力度,不可孟浪刺入,造成针尖所到位置和层次不清,而影响安全性。笔者认为,近几年,保守治疗该病涉及的方法很多,选择简便易行的铍针配合手法治疗,能解除广大患者的痛苦,为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值得推广的绿色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并运用。
  • 摘要:笔者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中风后痉挛瘫痪初期的疗效影响,针刺疗效与留针时间密切相关,留针时间是针刺刺激量的重要参数,也是针刺治疗的重要环节。现代留针时间长短不一,针灸名家承淡安在使针刺起兴奋作用时刺激量轻,且不留针;在使针刺起抑制和诱导作用时刺激量大且留针。关于留针与否,留针时间的长短问题,教科书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深入研究针刺的时效关系,寻找最佳留针时间,以提高疗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团队认为留针时间受到疾病的种类、病情轻重急缓、病程长短、患者体质强弱、针刺部位以及所采用的针刺方法等因素影响。临床应以得气为准,留针与否应有其依据和目的,若不应留针而留针或留针宜短却久留针,不仅无益反有害。
  • 摘要:本实验通过可逆性冠脉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min再灌注180min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甘草次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急性心肌血(氧)供障碍时,有氧代谢转为无氧酵解,ATP供应不足,能量代谢障碍,代谢产物堆积,使细胞膜稳定性降低,溶酶体释放,导致生物膜损伤、变性,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心肌损伤越严重,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越大,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各不相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较早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有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等,尤以LDH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CK-MB是诊断急性心肌损伤最常用和最有价值的酶试验。再灌注损伤发生时,氧自由基大量增加,细胞膜再次受到攻击而损伤加重,心肌损害进一步加剧,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仍会持续或更为明显,细胞内CK-MB、LDH的释放量进一步增加。心肌中CK-MB、LDH耗竭可反映心肌缺血范围的大小,而心肌中这些酶释放入血的多少则与心肌坏死程度呈正相关,血清CK-MB、LDH活性越高,心肌损伤程度越重。故测定其血清活性可作为估计心肌损伤程度的指标。本实验以CK-MB及LDH的释放为指栎,发现心脏冠状动脉结扎30min再灌注180min后CK-MB、LDH释放量明显增加(P<0.05),说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细胞损害严重,表明结扎冠状动脉,造成麻醉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模型是成功的。实验观察到甘草次酸各剂量组均可明显抑制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时CK-MB和LDH的溢出,释放均显著减少(P
  • 摘要:笔者对近10年内盐酸小檗碱片在治疗NAFLD方面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以期用数字化指标评价盐酸小檗碱片在治疗NAFLD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及合理化建议。由Meta分析结果可知,NAFLD患者在服用盐酸小檗碱片,其血清中AST、ALT、TG、TC均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盐酸小檗碱片可显著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AST、ALT)及血脂水平(TG、TC),可见该药对NAFLD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同时,本课题组在对盐酸小檗碱片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的药效学研究中,也得到了与本研究结果一致的结论。由此可见,盐酸小檗碱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较为确切,其有望成为防治该病的新型特效药物。盐酸小檗碱片可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及血脂水平,临床疗效较为确切。受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的限制,该结论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 摘要: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本病在中医中多表现本虚标实,笔者在近5年中对表现为脾肾气虚,湿热内蕴证的IgA肾病患者应用自拟益气三仁汤治疗,取得一些有益的临床效果。笔者在临床当中尝试应用中药或中药联合激素治疗LEE分级Ⅰ、Ⅱ、Ⅲ的IgA肾病取得一些临床效果。IgA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水肿、脘腹胀满、尿赤溲黄、大便稀薄、乏力困倦、咽干口燥、舌红苔黄、脉濡数或滑数等脾肾气虚,湿热内蕴之象。服用激素后又往往脾肾气虚湿热内蕴之象更显。故选用张胜容主任经验方益气三仁汤为主方加以变化治疗。益气三仁汤中以党参、生黄芪补脾肾气,生薏米、杏仁、桃仁清热利湿,宣畅肺气共为君药。以陈皮、半夏、荷叶为臣药,助君药运脾理气燥湿。以马齿苋、淡竹叶、三棱为佐药,利水清心、固表清热、通络不留瘀为佐药。以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在临床当中,应用此方治疗发现,对于病理改变不重的的IgA肾病,单纯中药治疗即有较好的效果,对于应用激素治疗的IgA肾病患者不仅对于激素引起的副作用有缓解作用外,也可加快IgA肾病的缓解。在远期效果上看,中药治疗及中药联合激素治疗均优于单纯应用激素治疗。益气三仁汤之所以有效,猜测是否其对于IgA肾病患者有抑制肾组织增生、预防感染及抗凝防栓的作用,并是否有增加激素敏感性和抑制激素副作用的功效,应在今后的临床观察及药物机理方面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证实.
  • 摘要:地黄炮制是中药炮制的典型,中药炮制具有“不及则功效难求,过之则性味反失”的说法。熟地黄炮制方法虽多,主要目的主要是改变生地黄苦寒之药性,并发挥不同辅料引经和助效作用,从而达到药到病除之目的。《本草纲目》中首次记载用酒和砂仁炮制熟地黄。从熟地黄炮制的历史沿革可知,蒸制和酒蒸制应用历史悠久,但不论哪种制法对熟地黄的质量和制作要求基本上是一致的,一是要求制品“色黑如漆,味甘如饴”,二是要求炮制的时间较长,即“九蒸九晒”。在李时珍对熟地黄认识的基础上,金世元教授发展了熟地黄的临床调剂技术,包括熟地黄性状辨别技术、熟地黄临床炮制技术、熟地黄处方审核技术、熟地黄处方应付技术、熟地黄发药交代技术、熟地黄临床煎煮技术、熟地黄采购管理技术、熟地黄贮存养护供应技术,有利于保障熟地黄临床合理用药,以更安全有效的指导临床应用。
  • 摘要:本研究通过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路志正教授治疗胸痹的用药组方规律。文章介绍了治胸痹常用药物组合分析和组方规律分析,总结了治胸痹组方的治疗疾病的疗效。治胸痹组方取法“运脾消食”,药物组合结果显示,“炒白术,炒枳实”共同出现频次达22次,即路老治疗胸痹取枳术丸运脾消食;治胸痹组方取法“燥湿和胃”,通过观察可视化网络图像可以发现,治疗胸痹路老以“炒白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取法平胃散燥湿和胃;治胸痹组方取法“理气化湿”,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豆蔻→炒苦杏仁川”“豆蔻→炒薏苡仁”“炒苦杏仁→炒薏苡仁”的置信度均为1,可以得出路老治胸痹选用药物组合“豆蔻,炒苦杏仁,炒薏苡仁”即三仁汤理气化湿;治胸痹组方取法“芳香化浊”,通过直接观察可视化网络图像可以发现,治疗胸痹路老以“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二陈汤化痰和中。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总结是对中医传统传承方法的一种创新性延续,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可以推动中医药研究的信息化。将路志正教授临床诊疗胸痹的医案数据信息化,以“人机结合、以人为主”为研究模式,客观体现了路老治疗胸痹的组方规律。随着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和中医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名老中医的经验会以一种新的方式不断传承。
  • 摘要:张炳厚教授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内育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张炳厚教授将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大类,认为补肾法在中医治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总结了张炳厚教授滋补肾阴学术思想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经验。张炳厚教授对肾及补肾法的认识,源于《内经》、仲景,法宗丹溪、景岳,并加以创新和发挥,形成了肾为先天之本,具有“精易耗,阴常虚”的特性。慢性肾脏病病以虚证居多,分为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证,一般肾无表证与实证,肾之热,属于阴虚之变,肾之实,属于阳虚之变,治疗上倡导“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以滋补肾阴为大法,无论肾阴虚,肾阳虚,均以熟地为君药,对于阴阳两虚者,要辨出以阴虚还是阳虚为主,治以滋阴助阳,并总结补肾八法,创制补肾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脏病。
  • 摘要:依照赵师的心身疾病的刚柔辨证体系,心身疾病,首先伤肝,根据患者素体阳刚还是阴柔,先别阴阳,刚证及心,久病及肾,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痰瘀食湿为郁,中药柔肝养心滋肾,寒热并用,兼以祛邪化郁,同时通过详细晤谈,了解患者性格禀赋,生活方式,家庭和社会压力背景,进行心理社会学治疗,心身同调,疗效明显。在现代社会扭曲的生活方式下,不良习惯长期积累,而复杂的社会关系及环境问题,又产生许多压力,心身疾病的数量逐渐增加,在治疗模式早已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模式的今天,中医同仁必须与时俱进,在前人基础上吸收再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赵志付教授认为中医学从内经时代、伤寒论时代、金元四大家时代、温病时代转为心身医学时代,经过三十年学习、继承及临床实践总结,提出心身疾病首先伤肝,总结出两纲(刚柔)四型(虚实)十六证(脏腑),临床疗效显著。冠心病支架术后的各种临床症状,是现代科技的副产物,西医虽提出“双心”医学,但治法寥寥,中医界普遍仍以气虚、血瘀、寒凝等思路遣方用药,赵师治该病首先调肝与神,心身同调,并纠正患者的生活不良习惯,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效果明显。最后,引用清代医家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所言“大凡杂症多肝病,图治还须随证观”。
  • 摘要: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发生脑卒中后除了躯体或语言等方面出现功能障碍外,还出现以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兴趣和信心、失眠、心烦、头晕、厌食等为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症状.笔者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较好.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中柴胡、黄芩疏利肝胆、清肝胆之热;大黄泻阳明胃热;龙骨、牡蛎、赭石镇惊祛痰、理怯定志,辅以桂枝、茯苓通阳祛湿,半夏、生姜和胃降逆,燥湿祛痰,人参、大枣及生姜益气和中,失眠加酸枣仁以安神助眠,同时中风常兼夹瘀痰,因此加桃仁、丹皮和赤芍以活血化瘀,纵观全方,共奏疏肝泄热,镇静安神,化痰活血之功,使枢机利、痰热清、心胆复其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改善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中风后抑郁立足于整体调节,与抗抑郁症西药相比,副作用小,服用安全,且能改善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邓成珊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50余年,临床以病证结合、中西汇通为特色,尤擅诊治各种血液病.文章结合验案将邓老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经验进行总结.总结以上病因病机,本病为虚实夹杂,正虚邪实之证,以脾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湿热、瘀血邪实为标。临床辨证施治需分清标本缓急,虚实主次,攻补兼施,以补益脾肾,益气养血治其正虚,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祛其邪实。本病临床所见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或浓茶色,不同于“血淋”或“尿血”、“溺血”之鲜红色,有医家指出,尿色红者为热之盛,色暗者为瘀之深,可见瘀血为患是本病的显著特点。邓老强调瘀血在本病的病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正气亏虚、湿阻气滞、血热妄行都能导致瘀血。瘀血留滞不散,血不归经,是出血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邓老临证将本病按缓解期、发作期分为虚实两端,以区别其标本缓急,权衡攻补,辨证施治。治疗以补益脾肾为法,兼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临床多用大菟丝子饮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方中以益母草为君药,用量较大,功在活血祛瘀利水,当归、赤芍、川芎凉血活血,化瘀养血,广木香行气健脾通络,再加菟丝子、熟地、仙茅、仙灵脾等滋阴温阳,补肾生血。黄疸显著,辨证湿热偏重者治当利水,可在此基础上合用茵陈五苓散加减,以茵陈、猪苓、泽泻等加强利湿清热退黄之力,避免造成肾功能损伤。萆薜、穿山龙二药既可利湿祛湿,又能调节免疫,是邓老治疗免疫相关疾病常用经验药物,本病缓解期和发作期患者均应配合使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二者中含有的薯蓣皂苷成分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穿山龙能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的活性调控其下游炎症介质,从而改善免疫反应。因本病溶血多发生在酸性环境中,故可用煅牡蛎、海螵蛸等药制酸、碱化体液,酸性药物如白芍、乌梅、五味子等则当慎用,治疗期间也应嘱患者忌酸性食物。
  • 摘要:本文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测定,探讨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危险分层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为高血压患者个体危险评估及临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能够诱发内皮细胞功能的紊乱,加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通过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导致心脑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C反应蛋白是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近年的研究提示,CRP与代谢综合征的关系密切,可作为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及事件预测因子。近年来,对CRP与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董旭研究显示,肝阳上亢型血清CRP、IL-6浓度水平与痰湿壅盛型、阴虚阳亢型、阴阳两虚型存在差异。青姚等发现,高CRP的高血压患者主要体现在肝火亢盛型和阴虚阳亢型,考虑与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有所差异,显示痰湿壅盛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肝阳上亢、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存在差异,提示血清CRP水平变化更能反映高血压病中医病机痰湿壅盛型病理本质。本研究还表明,高血压中危组、高危组、极高危组CRP水平较低危组显著增高,说明危险分层等级越高,CRP水平亦越高,表明发生心血管风险也越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提出要关注中危因素病人,而不是仅从高危人群开治,符合中医学已病防变的思想。本研究提示CRP可以作为离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依据,并可进一步指导中医临床对高血压的辨证论治,为高血压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提示从高血压中危开始应早期检测CRP水平,做到已病防变。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