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再结晶

再结晶

再结晶的相关文献在1977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0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冶金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6篇、会议论文151篇、专利文献29423篇;相关期刊383种,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材料导报、材料工程等; 相关会议102种,包括第十三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Lw2010第四届铝型材技术(国际)论坛、2009年薄板坯连铸连轧国际研讨会(TSCR 2009)等;再结晶的相关文献由450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康华、张新明、方华婵等。

再结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6 占比:4.75%

会议论文>

论文:151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29423 占比:94.76%

总计:31050篇

再结晶—发文趋势图

再结晶

-研究学者

  • 陈康华
  • 张新明
  • 方华婵
  • 左良
  • 刘平
  • 王国栋
  • 张健
  • 张茁
  • 楼琅洪
  • 田保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丁娇; 贾涓; 黄咸波; 宋新莉
    • 摘要: 以取向硅钢成品板为原料,采用冷轧和一次再结晶法制备了0.08 mm厚的取向硅钢超薄带,退火方式为780°C下的盐浴退火.借助EBSD技术和磁性能测试,研究了退火过程中不同保温时间下取向硅钢退火板中织构的演变规律及磁性能变化.结果显示,冷轧过程中,Goss织构逐渐转变为{111}织构;退火过程中,Goss晶粒优先在变形严重区域和轧板表面处形核,随保温时间的延长,Goss织构和η线织构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当退火条件为780°C×210 s时,取向硅钢退火板中Goss织构和η线织构的体积百分含量达到极大值,分别为76.92%和93.10%,此时其磁性能最佳,B8为1.85 T,P1.5/400为23.74 W/kg.
    • 代孟强; 桂在涛; 廖振成; 侯清宇; 黄贞益
    • 摘要: 采用Gleeble-2000D热模拟试验机对42CrMoA钢在900~1100°C以0.1~10.0 s^(-1)的应变速率进行了热压缩,以研究钢的动态再结晶行为。结果表明:42CrMoA钢在热压缩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再结晶,并且在高温、低应变速率条件下更容易发生动态再结晶;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检测了不同热压缩变形条件下再结晶晶粒的体积分数,以揭示热变形条件对再结晶晶粒体积分数的影响;利用加工硬化率求得了再结晶过程中的临界应变,并重新构建了临界应变与峰值应变之间的关系,即ε_(c)=0.39ε_(p);计算了动态再结晶激活能Q=279351 kJ/mol,并利用Sellars-McTegar双曲正弦函数模型构建了ε、σ和Q之间的本构方程以及Z参数方程,得知动态再结晶的峰值(临界)应力和峰值(临界)应变与Z参数呈线性关系;采用42CrMoA钢的σ-ε曲线构建了动态再结晶体积模型,且构建的动态再结晶本构方程能准确地描述42CrMoA钢的高温流变行为。
    • 强凤鸣; 寇宏超; 贾梦宇; 唐斌; 李金山
    • 摘要: TiAl合金以其低密度、高比强和良好的抗蠕变性等优点,已在航空发动机上获得应用。先进的β型γ-TiAl合金通过引入一定量的β/B2相,显著改善了合金的热加工能力,该类合金更适合热机械加工。对β型γ-TiAl合金热机械加工过程中的组织演化和变形行为形成完整的认识是制定和优化热加工工艺的前提。综述了β型γ-TiAl合金的不同初始组织在热机械加工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及其动态再结晶机制,指出当热加工温度低于T_(γ,solv)时,组织演化主要与(α/α_(2)+γ)片层团的破碎有关;当热加工温度高于T_(γ,solv)时,主要与α相的动态再结晶有关,同时分析了β相的存在对(α/α_(2)+γ)片层团以及α相动态再结晶的影响,最后对β型γ-TiAl合金热变形过程中的基础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张洪静; 晁代义; 李昌龙; 李晓波; 宋文城; 王红艳
    • 摘要: 采用80 MN反向挤压2024铝合金T型材,在型材尾端出现椭圆环黑色条纹。利用金相、EBSD手段分析条纹缺陷的组织显示.椭圆环黑色条纹边部区域为再结晶组织、过渡区域为破碎组织、内部为变形组织。从边部到心部三个区域两边晶向差大于15。的晶界含量分别为45%J 9%和48%,过渡区的大角度晶界含量明显要低于另外两个区域的。黑色条纹是因大角度晶界破碎而形成的,主要是由于挤圧温度及挤压速度控制不协调导致型材截面不同区域变形不协调。通过调整挤压模具和挤压温度,避免挤压过程中不同区域变形不均匀,从而减少出现椭圆环黑色条纹现象。
    • 梁雪刚; 王生宁; 刘建兴; 赵进军; 魏振鹏
    •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OM)和拉伸试验机对铸轧法生产的3003铝合金深冲料成品退火工艺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方案下生产的3003铝合金沿轧制方向0°的力学性能优于沿轧制方向90°,此差异性随退火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并趋于一致。铝合金样品经退火处理后的强度急剧降低,变化最大的温度区间处于280~300°C,与金相分析结果相互印证进行判断,认为280°C为再结晶开始的温度,400°C为再结晶终了温度。
    • 聂昌昌; 黄元春; 邵虹榜; 文金川
    • 摘要: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拉伸试验机研究了固溶温度和时间对挤压态Al-6.02Zn-1.94Mg合金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的最佳固溶处理工艺为470°C,2 h,经过120°C,24 h时效处理后试样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了486 MPa、431 MPa和14.8%。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合金的再结晶程度更加明显。而基体中η(MgZn_(2))、T(AlZnMgCu)相在较低温度或短时间固溶处理下回溶不充分。值得注意的是,试样在510°C,2 h处理下Zr元素发生聚集,进而导致第二相颗粒的生长和面积分数的增加。
    • 李朝阳; 黄光杰; 曹玲飞; 曹宇; 林林
    • 摘要: 对双级均匀化后随炉冷AA2060铝锂合金铸块进行5道次轧制变形,轧制温度在400°C,得到了预变形量50%的样品。再对预变形量50%的样品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进行温度为450°C、应变速率为0.01 s^(-1)的热模拟,并分别以5°C/s、10°C/s、20°C/s的升温速率将其加热到变形温度。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背散射电子像(BSE)表征不同升温速率下析出相演变规律及再结晶微观组织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升温速率降低将导致升温过程中θ′(Al _(2)Cu)相的析出量和尺寸增大,而流变应力及加工硬化率相应降低。热变形过程中连续再结晶(CDRX)、不连续再结晶(DDRX)、亚动态再结晶(MDRX)均有发生,其中CDRX和MDRX是该工艺路线过程中的主要再结晶机制。另外,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CDRX和MDRX的比例降低。
    • 张松; 刘海; 高辉
    • 摘要: 通过显微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对12Cr1MoVG冷变形弯头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处理制度为695°C保温60min时,显微组织没有发生再结晶,硬度没有降低。当热处理制度为735°C保温60min时,36%变形量的显微组织发生再结晶形核,硬度降至标准值允许范围内,热处理时间进一步延长保温时间至120min,20%变形量和36%变形量的显微组织均发生再结晶形核,并未发生完全再结晶。通过试验获得降低12Cr1MoVG管子冷变形加工硬化的合理热处理工艺为735°C保温60min。
    • 郑许; 彭斐; 朱玉涛; 谭自盟; 韦修勋; 陈愿情; 何克准; 陈彪
    • 摘要: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机进行热压缩试验,研究了一种Al-Zn-Mg-Cu系7X75铝合金在变形温度300~460°C、应变速率在0.1~8.0 s^(-1)的热变形行为,建立了合金的本构方程,并结合EBSD和TEM对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金的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降低,低应变速率下合金的变形机制为动态回复,在高应变速率下变形机制为动态再结晶;当变形温度为390~410°C、应变速率为1.0~4.0 s^(-1)为最佳热加工区间,合金的主要变形机制为动态再结晶
    • 闫江辉; 赵彦灵; 唐辉; 李洪鹏; 周德锋; 岳尔斌; 樊立峰
    •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了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生产的取向硅钢不同工序下的组织及织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铸坯经过热轧后,沿着厚度方向组织不均匀;一次冷轧并经脱碳退火后,组织由条状纤维状变成等轴状的初次再结晶晶粒,初次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为18.17μm,织构主要以α织构和γ织构为主;在二次冷轧后,晶粒再次被压缩,转变为纤维状,织构主要为γ织构;经过高温退火后,发生二次再结晶,晶粒异常长大,晶粒尺寸达到厘米级,织构成分为单一且锋锐的Goss织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