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变形

热变形

热变形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3289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机械、仪表工业、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38篇、会议论文196篇、专利文献274625篇;相关期刊747种,包括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特殊钢等; 相关会议155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暨测试技术分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和吉林省内燃机学会联合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铸造复合材料学术年会、2011年全国半固态加工技术及其应用高层论坛、2011重庆市铸造年会等;热变形的相关文献由7567位作者贡献,包括费业泰、苗恩铭、岳明等。

热变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38 占比:0.81%

会议论文>

论文:19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274625 占比:99.12%

总计:277059篇

热变形—发文趋势图

热变形

-研究学者

  • 费业泰
  • 苗恩铭
  • 岳明
  • 王国栋
  • 李萍
  • 罗哉
  • 刘相华
  • 陈慧琴
  • 刘建华
  • 胡鹏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仉建波; 李京桉; 彭远祎; 夏兴川; 刘畅; 丁俭; 陈学广; 刘永长
    • 摘要: ATI 718Plus(以下简称718Plus)是一种基于IN718高温合金改进的时效强化型镍基变形高温合金,已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热端零部件。合金最初以锻造态引入,随着航空航天领域对大型复杂零部件需求的提高,锻造态合金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因此在锻造态合金的基础上通过提高Nb含量开发出了铸造718Plus合金,并对其微观组织、焊接性能和拉伸性能开展了研究。锻造态和铸造态合金的化学成分与成型工艺的差异导致其微观组织及性能不同,因此阐明两种合金微观组织与使役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锻造态和铸造态718Plus合金的微观组织调控及性能研究进展,包括:元素含量与分布状态对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热处理制度对γ′相及η相分布状态的影响,热变形工艺与合金微观组织的关系,并得到最优热加工参数,总结了服役环境对合金蠕变、疲劳、焊接及抗氧化性能的作用机制,最后分析了合金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陈天翔; 庄曙东; 董春光; 史柏迪; 陈威
    • 摘要: 为研究无内冷的柱塞连杆式热轧卷取机扇形板表面龟裂问题,对比分析3种不同的外部冷却方案,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温度应力及热变形进行仿真。在连续卷取10卷后,分别对比第10卷卷钢结束、空冷1 s时、水冷结束时3个时间点的应力及热变形云图,说明少水冷方案在实际热轧过程中的优越性,为水冷工艺对扇形板龟裂的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 陈旭; 杨晓宁; 王晶; 秦家勇; 毕研强; 蒋山平
    • 摘要: 准确预示天线在轨温度并分析天线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是改善天线性能的重要方面。文章通过构建网状天线热分析和热变形有限元模型,仿真得到碳纤维主反射面、支撑肋组件等结构在两种工况太阳侧照下的温度场以及热变形场;在真空低温环境下,利用太阳模拟器对网状天线进行热真空原位环境热变形摄影测量试验。对比表明,仿真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符合性较好。鉴于模拟外热流的准直性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大,在热仿真时需要针对入射热流的准直性对热模型进行辐射误差补偿。
    • Majid SEYED-SALEHI; Bong Hwan KIM; Seung Yoon YANG; Shae Kwang KIM; Ghasem EISAABADI BOZCHALOEI
    • 摘要: 研究Cr元素对新开发的ECO-7175合金热变形行为的影响。采用Gleeble热模拟机对含Cr和不含Cr的ECO-7175样品进行热压(温度为350~500°C、应变速率为0.001~1 s^(−1)),研究合金的本构方程、加工图和显微组织演变。对变形激活能的分析表明,含Cr合金中速率控制变形机制由Al的自扩散(或Al中Mg的扩散)逐渐转变为Al中Cr的扩散,且Zener−Hollomon参数减小。对含Cr合金的加工图的分析表明,动态再结晶(DRX)区局限于高温和低应变速率下的变形,且随着应变的增加而扩大。另一方面,发现Al的自扩散(或Al中Mg的扩散)是无铬合金在所有加工条件下热变形过程中唯一的速率控制机制,其DRX区与塑性应变无关。
    • 陈清华; 林汉毅; 许斌
    • 摘要: 为了降低温升对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工作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采用内管外腔式的超磁致伸缩致动器水冷结构。基于热阻定律建立其传热模型,分析了影响超磁致伸缩材料棒温度的因素,对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稳态时的温度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超磁致伸缩致动器的温度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升高,但是采用强制水冷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升,且温升随着冷却水入口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当冷却水入口流速为3 m/s时,超磁致伸缩材料棒的热变形量不大于0.09μm。
    • 李奔; 周井锋; 王艺; 白杨
    • 摘要: 为实现快速、柔性矩形光斑激光表面热处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非相干合束的10 kW矩形光斑激光合束器。同时入射该合束器的18束光纤传输的972 nm半导体激光束按照“交错式矩形”同轴排列。在构建18束激光总体热源数学模型基础上,对10 kW激光合束1000 s时间内合束器中所有光学透镜的温度分布、热变形分布和热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结合实验测量验证了合束器长期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连续运转1000 s时,合束器输出的矩形合束激光的最大功率达到10.64 kW,功率不稳定性<±1.2%。研究结果可为超高功率激光空间合束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王永军; 张青才; 马利民
    • 摘要: 介绍一种高精度铸造镁合金材料壳体零件的加工方法,从工艺方案、刀具选用、切削参数以及加工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阐述了整个加工过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
    • 杨光; 张良俊; 张婉雨; 陈燕地; 杜懿岑; 吴静怡
    • 摘要: 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是检验航天器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低温环境下航天器的温度分布以及热变形特性是进行试验参数设计的重要依据。以典型的抛物面薄壁结构为对象,分析其在常压低温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系统中的热平衡特性,建立其在不同热流密度、导热系数以及辐射系数下的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定量获得抛物面结构的体平均温度、面平均温度和温度标准差等关键温度特性参数,分析不同传热形式对传热量和温度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加于表面的热流密度从0 W·m^(-2)增加到1500 W·m^(-2)时,抛物面结构的体平均温度升高30 K,表面温度标准差增加至1.5 K,抛物面所受气流总压力减小2.4 N,温度呈中心对称分布;当等效导热系数从20 W·m^(-1)·K^(-1)增加到200 W·m^(-1)·K^(-1)时,抛物面结构的体积平均温度升高2.8 K;辐射系数对表面温度标准差的影响较小,但会影响表面对流传热的热量传递方向。
    • 王庆雷; 孙世君; 姜宏佳; 郭容光; 王伟之; 周小华
    • 摘要: 空间光学遥感器光机结构在复杂的空间轨道热环境中会产生热变形,影响探测精度。为解决光学遥感器光机结构热变形测量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数字摄影测量和光纤光栅传感的热变形组合监测方法;建立了具有热解耦功能的光纤光栅布局方法和变形测量模型算法,理论分析了光纤光栅光谱变化与应变、温度的关系,采用实验方法标定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得出光纤光栅中心波长漂移量与应变、温度的关系;搭建了数字摄影测量试验系统,结合光纤光栅传感网络测量光机结构的应变和温度场,实现了光机结构热应变高精度测量。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摄影和光纤光栅组合测量方法可实现光机结构位移场、应变场和温度场同时测量,热解耦后结构变形测量精度达到0.02 mm,可用于光机结构在轨热变形的合理预测,在空间光学遥感器光机结构在轨监测中具有应用前景。
    • 赵文凯; 王金刚
    • 摘要: 针对传统的螺旋槽型不能满足旋转设备反向运转的密封要求的问题,根据双向槽型机械密封结构特点,提出一种双向连通槽型,通过建立热流固耦合模型,确立传热边界条件,采用ANSYS Workbench对几何模型进行单向耦合计算,讨论密封环在转速、压力作用下热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双向连通槽泄漏量整体比螺旋槽型泄漏量小,且双向连通槽由于具有双向密封的结构,当设备反向旋转时,可以有效地阻止密封介质的泄漏;密封环热变形最大值位于密封坝区,槽区热变形最小,密封环轴向热变形由上向下逐级递减,表明在机械密封运行过程中,动静环密封端面是主要受力部位;随着转速、压力的增大,动静密封环总变形量呈递增的趋势,但静环总变形量增幅大于动环变形量增幅;转速是影响密封环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