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曲菌

红曲菌

红曲菌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004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微生物学通报、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决策论坛——如何建立科学决策机制理论研讨会、2014年营养与食品科技学术年会暨“营养·食品·安全·健康”成都论坛、2007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等;红曲菌的相关文献由559位作者贡献,包括许赣荣、张薄博、王成涛等。

红曲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6.60%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2004 占比:93.21%

总计:2150篇

红曲菌—发文趋势图

红曲菌

-研究学者

  • 许赣荣
  • 张薄博
  • 王成涛
  • 张婵
  • 陈福生
  • 孙宝国
  • 李燕萍
  • 谢凤娇
  • 许杨
  • 黄志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菲; 段雅丽; 刘亚鹏; 余沛霖; 雷鸣; 陈少云; 李牧
    • 摘要: 由红曲菌合成的一类具有鲜明颜色的次级代谢产物被称为红曲色素,是国内销量较高的天然食用色素品种之一。前期研究发现,外源的萘醌化合物能够促进红曲菌合成红曲色素,但具体哪些基因参与这一过程仍不清楚,给后续应用带来了困难。该研究首先验证了外源萘醌化合物能够提高红色红曲菌(Monascus ruber)M7的红曲色素产率;然后采用转录组学和人工智能模型联用的方法预测了2个最有可能的萘醌响应基因:laeA和mga2;通过萘醌添加培养实验证明mga2(G蛋白β亚基)是M.ruber M7中的萘醌响应基因;最后,利用萘醌化合物白花丹醌诱导mga2基因过表达菌株,使红曲色素产率较原始菌株提高74%。该研究不仅率先发现mga2基因是红曲菌中的萘醌响应基因,并应用于提高红曲色素产率,也为其他丝状真菌中类似诱导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 贺圣凌; 林雨蝶; 田多; 周罗娜; 赵兴丽; 罗林丽; 刘辉
    • 摘要: 为提高藜麦食用价值,利用红曲菌发酵藜麦基质,低温烘干制备红曲-藜麦发酵粉,同时对未发酵藜麦进行焙烤熟化处理,探究红曲-藜麦发酵茶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藜麦最佳焙烤温度为130°C、最佳焙烤时间为50 min,红曲-藜麦发酵粉与焙烤藜麦最佳质量比为1∶25。此工艺条件下制作的红曲-藜麦发酵茶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普通焙烤藜麦茶。
    • 李昱涵; 付瑞燕
    • 摘要: 红曲米发酵生产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因为这会影响红曲的产量和质量。实验中发现,在用纯种红曲霉发酵红曲米的过程中较易污染黄曲霉,然而,在用市售红曲米作为曲种发酵的过程中污染情况却不经常出现,推测市售红曲米的开放式生产可能给红曲米的发酵过程引入了某种能抑制黄曲霉的菌种。为提高红曲米生产过程抗黄曲霉污染能力,该研究从市售红曲米中分离筛选出1株能够抑制黄曲霉孢子生长的贝莱斯芽孢杆菌Y5菌株,并优化了利用该菌株提高红曲米发酵过程抗污染能力的工艺条件。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前期微量接种该菌株能够有效减少粗放条件下红曲米发酵过程中黄曲霉污染率,且不会影响红曲霉产色素。因此,在红曲米发酵中可将该菌株作为辅助菌株,以保证发酵的顺利进行。
    • 况嘉铀; 李莹莹; 郑平; 吴紫婷; 刘枣; 王伟平
    • 摘要: 该文以新鲜红薯为主要原料,利用3株红曲菌(Monascus GN、H4000和Z505)进行液态发酵研制红曲多糖饮料,并对其红曲色素、红曲多糖含量、桔霉素含量以及感官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红曲菌株发酵研制的多糖饮料存在明显差别,其中,红曲菌株Z505发酵新鲜红薯的发酵液色泽橙黄透亮,产红曲多糖的能力最强(1.89 g/L),桔霉素含量较低,感官评分为83,具有花果香味,口感最佳。
    • 尚学平; 许世锦; 陈罗华周; 陈玲娟
    • 摘要: 红曲菌液态发酵可以产生众多的次级代谢产物,尤其以功能红曲Monacolin K及其类似物为代表的活性物质,为当今研究的重点。该文概述了Monacolin K的生物活性与生物合成,以及功能红曲液态发酵的控制策略,重点分析了在红曲菌液态发酵中,通过菌种筛选、培养基构建、补料工艺构建、发酵条件构建、代谢途径控制方法构建等方面来提高Monacolin K产量的途径。同时,对当前功能红曲行业的现状、以不含甘油的原料为碳源的液态发酵如何突破低产Monacolin K的瓶颈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进行了探讨。
    • 石佳; 张红梅; 苏子杰; 徐方; 余翔; 冯艳丽
    • 摘要: 为探究大豆粉中促进红曲菌产莫纳可林K(monacolin K,MK)的关键组分,筛选替代大豆粉生产高MK含量功能性红曲的基质,以丛毛红曲菌(Monascus pilosus)MS-1为试验菌株,以大米为主要发酵基质,分析经典碳源葡萄糖及几种大豆源基质对红曲菌产MK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添加3%(质量分数)大豆异黄酮或5%(质量分数)大豆分离蛋白均可显著促进MK的产生(P<0.05).添加3%(质量分数)葡萄糖对红曲菌产MK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同时添加5%大豆分离蛋白和3%葡萄糖对红曲菌产MK有显著协同促进作用(P<0.05).与添加大豆粉相比,同时添加5%大豆分离蛋白和3%葡萄糖更利于MK的产生,所得发酵产物MK的产量分别是添加豆粉和对照所得发酵产物MK产量的1.53倍和16.80倍.该研究结果可为生产高MK含量的功能性红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还可为采用葡萄糖及大豆分离蛋白替代大豆粉生产高MK含量功能性红曲提供参考.
    • 李志强; 林风; 吴丽云
    • 摘要: 为评估DNA条形码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核糖体大亚基(LSU)在红曲菌分类鉴定中的有效性,从NCBI的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现阶段红曲菌属所有物种的ITS和LSU基因序列,采用系统发育和遗传距离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用该研究所保存的部分红曲菌株的DNA序列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同种红曲菌的不同菌株在基于ITS序列的邻接树中分别聚为单系;紫色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佛罗里达红曲菌(Monascus floridanus)和蜂蜜红曲菌(Monascus mellicola)的同种不同菌株在基于LSU序列的邻接树中分别聚为单系.新月红曲菌(Monascus lunisporas)的ITS和LSU序列以及红色红曲菌(Monascus ruber)和累西腓红曲菌(Monascus recifensis)的LSU序列的条形码间隙不明显,其他红曲菌的ITS和LSU序列条形码间隙明显.同种红曲菌ITS序列的最小及最大种间遗传距离均高于LSU序列.研究表明ITS基因在红曲菌的分类鉴定中具有高效性,LSU基因在红曲菌分类鉴定中的分辨力有限.
    • 梁雪梅(文/图)
    • 摘要: 红曲又称红曲米,古称丹曲、赤曲,是大米经红曲霉发酵而成,含有红曲菌、酵母菌等多种微生物,以及红曲色素、酶类活性物质等功能成分。
    • 胡文林; 谢凤娇; 谭兰英; 覃爱红; 尚学平
    • 摘要: 红曲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发酵产品,用途广泛,作为添加剂在肉类及食品工业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也是保健品或药品的重要原料.阐述了红曲的发展历程、红曲菌液体深层发酵的产业化现状,红曲色素和功能红曲生产方法的发展;从菌种、配方、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解决深层发酵行业中目前存在桔青霉素含量超标的共性问题,努力达到色素高产,实现桔青霉素低产或不产的目的.
    • 石佳; 赵薇; 鲁瑾; 王文娟; 余翔; 冯艳丽
    • 摘要: 以丛毛红曲菌(Monascus pilosus)MS-1为实验菌株,考察合成培养基中甘油浓度对红曲菌碳源及甘油代谢关键酶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各处理发酵液pH均在3.5~7.5之间,且呈先降后升趋势,发酵液体积呈下降趋势。在发酵的前9 d,普遍表现为甘油浓度为1 g/L和40 g/L的处理中甘油及碳源代谢关键酶酶活高于对照及甘油浓度为160 g/L的处理中相关酶活,在发酵后期则普遍出现相反的现象。甘油可影响红曲菌的碳源及甘油代谢关键酶酶活,进而影响红曲菌生长及代谢产物产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甘油影响红曲菌代谢产物产生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