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重症医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6-03-18

主办单位:;广东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重症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高良姜素对脂多糖(LPS)诱导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细胞炎症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MTS法检测细胞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NF-α、MCP-1、IL-1β、IL-6的分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以及MAPK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 结果:高良姜素在0-20μmol/L范围内对细胞活力无明显影响.LPS的用药浓度为500ng/mL;与LPS模型组相比,高良姜素2.5-20μmol/L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TNF-α、MCP-1、IL-1β、IL-6的释放(P<0.05);高良姜素20μmol/L能抑制NF-κB通路IκBα的磷酸化,从而减少核转位因子NF-κB的核转位,但对MAPK通路无影响. 结论:高良姜素对LPS刺激的THP-1细胞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其调控NF-κB通路,抑制IκBα的磷酸化,减少NF-κB的核转位,进而抑制TNF-α、MCP-1、IL-1β、IL-6的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地区耶氏肺孢子菌的药物靶位基因的基因多态性和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情况. 方法:从148例AIDS并肺炎患者的呼吸道标本中扩增出51个线粒体大亚基rRNA(mtLSUrRNA)基因片段,对51例阳性样本继续进行PCR扩增,以耶氏肺孢子菌药物靶位基因DHPS、DHFR、Cytochrome b为研究靶标,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与Genebank已知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因多态性. 结果:51例样本全部扩增出DHPS基因、DHFR基因和Cytochrome 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DHPS基因中3(6%)株为耐药相关突变株,48(94%)株野生株;DHFR基因中1株在188碱基位点有非同义突变,21株在312位点有同义突变,30株为野生株,未发现与药物耐药相关的突变株;Cytochrome b基因在5个位点有基因多态性,其中4个为同义突变,1个为非同义突变,未发现与药物耐药相关的突变.根据这5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分型可以分为6个基因型,其中2个基因型为首次检测到,51例样本中CYB1型25例、CYB2型13例、CYB5型2例、CYB8型4例,新检测到的CYB10型4例,CYB11型3例. 结论:广东地区耶氏肺孢子菌药物靶位基因出现与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还比较少见,一线药物复方新诺明(TMP-SMX)对PCP的治疗仍然非常有效,Cytochrome b基因的基因多态性明显,可作为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的靶位基因.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变化规律评估其对ICU院内感染重症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集重症医学科院内感染患者数据,以红细胞分布宽度指标分为正常组(<15%)和增高组(>15%),对比两组院内感染患者基础状况,生化指标,APACHEⅡ评分,查尔森合并症指数等是否存在差异性,评估两组患者28天,90天生存率及死亡风险. 结果:共有66例患者入院,RDW增高组(31例)与RDW正常组(35例)相比28天,90天死亡风险明显增高(P<0.05),COX多因素风险结果显示RDW(OR=1.110,95%CI=1.011-1.219,P=0.029)为独立的风险因素. 结论:ICU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且伴有RDW增高时提示远期死亡风险增加.
  • 摘要:目的:评价基于临床信息系统的ICU护理工作流程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借助于Philips公司的ICIP临床信息系统,对一线管床护士和护理管理者的护理工作流程进行再造.结果:与流程再造之前相比,一线管床护士护理记录时间缩短,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度也得到显著的提高.结论:借助于ICIP进行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可以减轻护理文书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间歇冲洗持续负压联合造口袋在大便失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193例大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插管引流法、造口袋引流法,实验组采用间歇冲洗持续负压联合造口袋,比较两组每班需要为每例患者清理溢出粪便的次数、每次由于每例患者大便失禁需要的护理人力、护理时间(包括肛周护理、翻身、更换床单、更换引流装置等需要的时间)、皮肤并发症发生率、引流效果的差异.结果:每次护理人力、每次护理时数、每班护理次数比较(P<0.001).结论:采用间歇冲洗持续负压联合造口袋可提高大便失禁患者的护理效果、节省护理人力、减少患者痛苦和降低住院医疗费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姜黄素对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脓毒症组及低、中、高剂量姜黄素干预组5组,每组2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动物模型;Sham组仅开腹取出盲肠后还纳关腹.低、中、高剂量姜黄素干预组分别于术后0、8、16h腹腔注射姜黄素50、100、150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4mL/kg);Sham组和脓毒症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2、6、12、24h处死5只大鼠,取肝组织和血液标本,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法(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AI),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 结果:镜下观察显示,脓毒症组肝组织损伤严重,凋亡细胞增多,且随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损伤程度进一步加重,凋亡细胞进一步增多;但姜黄素各剂量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脓毒症组,以中剂量尤甚.Sham组术后各时间点肝细胞AI及血清PCT、TNF-α和IL-1β水平均无明显变化.脓毒症组术后2h起肝细胞AI及血清PCT、TNF-α和IL-1β水平即较Sham组明显升高〔AI:(23.59±2.00)%比(2.02±0.13)%,PCT(μg/L):(2.41±0.21)比(0.81±0.01),TNF-α(ng/L):(217.28±14.24)比(80.02±2.26),IL-1β(ng/L):(61.84±3.21)比(25.78±1.29),均P<0.05〕,且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AI于术后24h达峰值〔2、6、12、24h分别为(23.59±2.00)%、(30.92±1.69)%、(50.18±2.11)%、(52.05±1.31)%,PCT、TNF-α和IL-1β均于术后12h达峰值〔2、6、12h PCT(μg/L)分别为(2.41±0.21)、(5.56±0.44)、(8.68±0.58),TNF-α(ng/L)分别为(217.28±14.24)、(262.96±20.59)、(314.13±14.39),IL-1β(ng/L)分别为(61.84±3.21)、(88.85±2.50)、(132.24±2.58),均P<0.05〕,12h后开始下降.姜黄素干预后可明显降低脓毒症大鼠肝细胞AI及血清PCT、TNF-α和IL-1β水平,其中以中剂量姜黄素组降低尤为显著〔肝细胞AI:2h为(11.56±0.96)%比(23.59±2.00)%,6h为(18.36±1.10)%比(30.92±1.69)%,12h为(28.25±1.20)%比(50.18±2.11)%,24h为(30.35±1.20)%比(52.05±1.31)%;PCT(μg/L):2h为(1.13±0.19)比(2.41±0.21),6h为(2.38±0.41)比(5.56±0.44),12h为(5.09±0.42)比(8.68±0.58),24h为(2.91±0.40)比(6.12±0.73);TNF-α(ng/L):2h为(124.73±7.47)比(217.28±14.24),6h为(132.24±14.80)比(262.96±20.59),12h为(168.68±6.95)比(314.13±14.39),24h为(151.90)±(13.22)比(264.96±16.31);IL-1β(ng/L):2h为(35.05±1.00)比(61.84±3.21),6h为(56.99±2.05)比(88.85±2.50),12h为(84.06±3.42)比(132.24±2.58),24h为(76.25±2.88)比(115.20±3.96),均P<0.05〕. 结论:姜黄素能抑制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炎症反应,阻止肝细胞凋亡,从而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以100mg/kg的中剂量姜黄素作用最强.
  • 摘要:目的:通过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量监测法(PiCCO)和胸腔电生物阻抗法(TEB)测定危重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对比研究,评价两种方法的相关性. 方法:对12例危重症患者同时应用PiCCO及TEB监测心脏指数(CI)、系统性血管紧张指数(SVRI)、每搏变异率指数(SVV)、胸腔内血容积指数或胸腔内液体含量指数(TFCI)等参数,每隔2h监测1次,连续监测10次,使用Pearson分析比较所测数据的相关性. 结果:CIPiCCO=3.85±0.68L/min/m2,CITEB=2.69±0.57L/min/m2,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34),SVRI和SVV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53,r=0.824),但ITBVI与TFCI的相关性较差(r=0.113). 结论:经肺热稀释法与胸腔阻抗法测定心输出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而IVIG作为严重脓毒症的辅助治疗一直尚未确定,本文回顾RCT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不同种类多克隆免疫球蛋白作为严重脓毒症患者的辅助疗法能否改善预后. 方法:通过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的方式,检索时限均自建库至2015年9月份,纳入所有成年严重脓毒症患者比较IVIG有效性的前瞻性研究,并由2位研究者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6个前瞻性研究,共计1787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免疫球蛋白组患者876例,人血白蛋白或空白对照组911例.与对照组比较,免疫球蛋白组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总死亡率[RR:0.78,95%CI:0.70~0.88,I2=55%,P<0.0001].在剔除高风险研究后显示免疫球蛋白仍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总死亡率[RR:0.80,95%CI:0.65~0.98,I2=47%,P=0.03],但不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28天死亡率[RR:0.60,95%CI:0.34~1.04,I2=81%,P=0.07]以及短期死亡率[RR:1.06,95%CI:0.76~1.46,I2=0%,P=0.74];也不降低ICU住院时间[均数差(MD):-0.02,95%CI:-0.03~0.25,I2=81%,P=0.07]和总住院时间[均数差(MD):-2.34,95%CI:-7.05~2.37,I2=40%,P=0.33]以及严重脓毒症休克的死亡率[RR:0.55,95%CI:0.29~1.03,I2=63%,P=0.06]和多器官衰竭(MOF)的死亡率[RR:0.91,95%CI:0.59~1.55,I2=0%,P=0.64].在亚组分析中,严重脓毒症患者的28天死亡率富含IgM组(RR:0.50,95%CI:0.25~1.01,I2=56%,P=0.05)要明显低于IgG组(RR:0.72,95%CI:0.40~1.30,I2=70%,P=0.28).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能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总死亡率,相比于IgG,富含IgM可能有助于降低严重脓毒症患者的28天死亡率,但并不降低短期死亡率、ICU住院时间以及脓毒症休克的死亡率和多器官衰竭的死亡率.
  •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脓毒症大鼠肺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肺组织不同时间点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 方法:45只雄性Wistar大鼠,将它们随机分成3组: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组、对照组、模型组,每组15只.模型组与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组应用盲肠结扎穿孔法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对照组与模型组舌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治疗组舌下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mg/kg.分别在用药后3,6,9,12h随机处死6只大鼠,检测肺组织NFkb的表达. 结果:1、血清TNF及IL变化:模型组、治疗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3h开始上升,6h达到峰值,9h略下降.治疗组3h开始下降,9h下降程度最大,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2、NF-κB表达的变化:模型组各时间段NF-κB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6h达峰值,12h开始下降;治疗组各时间段NF的表达趋势与模型组类似,但明显低于模型组. 结论: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可能通过抑制脓毒症大鼠肺组织中NF-κB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控制炎症反应,对脓毒症肺损伤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Th1及Th2类细胞及NKT细胞、γδT细胞的分布比例,从患者水平进一步了解机体T辅助淋巴细胞及相关T淋巴细胞在新型隐球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收集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的16例患者(HIV检测阴性)及作为对照组的1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标本中Th1及Th2类细胞及NKT细胞、γδT细胞的在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的分布比例,并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 结果:1.隐脑患者(治疗前)Th1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3.093±4.618)%,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19.582±4.949)%,而Th2细胞所占比例为(1.769±0.865)%,高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0.584±0.202)%,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隐脑患者经治疗好转后Th1细胞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6.069±1.516)%,较好转前的比例(13.589±2.101)%增加,Th2细胞所占比例为(1.499±0.274)%,较好转前的比例(1.673±0.290)%下降,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隐脑患者(治疗前)NKT细胞在整体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1.848±2.936)%,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17.918±8.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脑患者的γδT细胞在整体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9.166±3.989)%,与正常对照组的比例(9.873±3.50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隐脑患者经治疗好转后NKT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为(14.806±1.513)%,较好转前比例(11.830±1.350)%增加,γδT细胞所占比例为(6.984±0.843)%,则较好转前比例(8.094±2.037)%下降,但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存在Th1细胞减少,Th2细胞增加,及NKT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下降,其说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2.经治疗好转后的病例,Th1/Th2失衡状态改善,可能提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对疾病预后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老老年危重患者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将我科53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气管切开组(n=140)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组(n=396),比较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并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结果: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5min内完成,较传统气管切开术所需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是老年危重患者一项床边开放气道的方法,具有快速、安全的特点,便于在ICU中应用及护理.
  • 摘要:目的:使用细胞外热休克蛋白70(eHSP70)刺激内皮细胞模拟创伤,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后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素2(Ang-2)及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变化的影响,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 方法: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eHSP70(终浓度为0.1ug/ml)刺激0、2、4、8、16及32h后细胞Ang-2、V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找出最佳刺激时间,然后设空白对照组、eHSP70组、血必净组(终浓度为50mg/ml)、血必净+eHSP70(先加入终浓度为0.1ug/ml eHSP70刺激1h,再加入终浓度为50mg/ml血必净)组共四个实验组,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最佳时间点各组Ang-2、V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改变. 结果:eHSP70刺激后,内皮细胞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增加并于4h达到高峰,而内皮细胞V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经eHSP70刺激后降低,并于4h达到最低值.各实验组干预4h后,eHSP70组与血必净+eHSP70组细胞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明显较空白对照组的表达量增高(P<0.05),而血必净+eHSP70组Ang-2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较eHSP70组的表达量下降(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eHSP70组VE-cadherin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而血必净+eHSP70组及血必净组VE-cadherin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上升(P<0.05),其中尤以血必净组的表达增高最为显著(P<0.05). 结论:eHSP70模拟的创伤刺激能导致损伤的内皮细胞Ang-2表达量增加,同时使细胞VE-cadherin表达量下降,血必净注射液通过调控eHSP70对Ang-2与VE-cadherin的表达影响,对创伤刺激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血乳酸、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在肺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老年肺炎临床诊断提供指导。 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5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身体检查的80例检查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两组血清PCT水平,应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血乳酸,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血清CRP. 结果:观察组血乳酸、PCT、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血乳酸、PCT、CRP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受试者特异曲线(ROC)分析显示,血乳酸、PCT、CRP联合检测时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各单项检测(P<0.05). 结论:血乳酸、PCT、CRP水平可作为老年肺炎患者病情预后的评价指标.通过联合检测可提高血乳酸、PCT、CRP的在老年肺炎中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研究ICU转入普通病房的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临床纳入100例本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ICU转入普通病房的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另50例患者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作为观察组. 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SAS以及SDS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以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FEV1、FVC以及FEV1/FVC均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FEV1、FVC以及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ICU转普通病房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心理情绪,提高肺功能,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液体正平衡与严重脓毒症性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收入我科的90例严重脓毒症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严重脓毒症性AKI患者28天预后情况分组为存活组(n=64)和死亡组(n=26),评价患者液体正平衡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①严重脓毒症AKI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但死亡组容量负荷更高,表现为:与存活组相比较,其液体平衡的平均值更高(P<0.05),尿量更少(P<0.05).②在ICU治疗期间,早晚期CRRT组的患者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晚期CRRT组患者平均每日容量负荷明显高于早期CRRT组患者(P<0.05),其氧合指数更差(P<0.05).③与严重脓毒症性AKI患者的28天病死率有关的变量分别为:接受CRRT治疗、氧合指数和液体平衡>500ml;其中液体平衡>500ml是影响严重脓毒症AK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液体正平衡量越大,患者预后越差;接受CRRT治疗是影响严重脓毒症AKI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 结论:严重脓毒症性AKI患者有很高的死亡率,液体平衡>500ml是影响严重脓毒症合并AKI患者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早期进行CRRT治疗能够减轻肾衰竭患者的液体潴留,改善组织氧合情况.
  • 摘要: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对外科应激性溃疡出血(SUB)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3例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预防SUB药物的不同分为质子泵抑制剂(PPI)组(P组,106例)和H2受体拮抗剂(H2RA)组(H组,37例),P组按照PPI用药时间是否超过7d又分为短期用药组和长期用药组,比较SUB发生率、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和死亡率. 结果:H组和P组患者SUB、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死亡率分别为13.5%和15.1%、13.5%和29.2%、(162.8±39.7)d和(148.3±21.7)d、21.6%和28.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组中长期用药组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明显高于H组(P<0.05). 结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SUB、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与使用H2受体拮抗剂者无区别,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超过7d的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和ICU住院时间高于使用H2受体拮抗剂患者.
  • 摘要:总结12例体外膜肺氧合与连续肾替代疗法联合治疗病人的护理.护理过程中需要保证ECMO管道在理想的位置,监测病人出凝血的指标,观察病人全身的氧合情况,尤其是股静脉穿刺的下肢和头颈部的血流灌注,借助于CRRT做好液体管理,维持理想的灌注压.
  • 摘要:目的:分析105例病理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病例资料,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借鉴.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105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IFI病例资料,分析真菌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点. 结果:92.4%的病例为院外获得性感染,52.4%的病例无IFI危险因素.手术取材、CT引导下穿刺和内镜下活检是主要的确诊方法.IFI病原菌以曲霉(54.3%)为主,其次为毛霉(8.6%)、隐球菌(4.8%)和假丝酵母菌(3.8%).33.3%的IFI病例伴有肺部侵犯,胸部影像学和临床表现对诊断的特异性不强.73.3%的病例手术清除病灶,6例手术联合抗真菌治疗,26.7%的病例仅针对性抗真菌治疗.随访7例死亡或治疗无效. 结论:积极有创检查和早期确诊、手术和针对性抗真菌治疗减少IFI患者的病死率.
  • 摘要:总结1例ECMO治疗患者的俯卧位通气的配合及护理.通过充分做好俯卧位通气前的准备,俯卧位通气医护间规律有效配合,俯卧位通气后密切观察患者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出凝血及受压皮肤的情况,给予相对应的护理干预,保证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患者的安全,达到促进背部肺内分泌物的引流、改善患者氧合.俯卧位通气能促进分泌物的排出,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
  • 摘要:CRRT(连续性肾替代疗法)是利用血液透析装置半透膜原理,通过弥散、对流、吸附和过滤等作用,将患者血液中的各种有害及多余的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电解质进行物质交换或排出,使患者机体内在环境接近正常人,从而达到净化血液目的的医疗方式.2015年10月我科收治1例双肺肺炎急性发作后行CRRT治疗的患者,通过严密观察病情,结合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患者病情明显改善.急性肺炎的发生与误吸带入细菌微粒、口咽部定植物有密切联系,胃-肺途径也被越来越多学者认为是VAP的重要发病机制。患者在行机械通气的同时如果只是联合应用抗生素,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对多种抗生素都会产生耐药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CRRT(急性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作为现代重症监护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它可以有效地纠正内环境,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及时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在维持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状态下,不断清除炎性介质。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代谢,而且还能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本病人在如此危急的时期,通过多学科治疗及时处理感染和并发症,改善了预后和延长了患者的生命,也使我们认识到CRRT治疗能给危重病症的救治赢得机会和时间。重症监护室是医院出现感染率最高的科室,而在众多的感染类型中肺部感染的患者数量居第一,肺部感染症状的出现会直接引起患者住院时间的延长、临床治愈率降低、医疗费用明显增加等,而CRRT技术在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的护理对成功的抢救至关重要,此护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自2007年欧洲危重病医学会(ESICM)首次发布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诊疗指南以来,新的观察性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陆续发表,为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证据.基于上述进展,欧洲危重病医学会工作组就休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达成了新的共识,原文发表在Intensive Care Medicine杂志2014年12月刊.
  •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难治性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探讨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 方法:回顾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自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经体外膜肺氧合救治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纳入10例患者,包括爆发性心肌炎5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心脏破裂1例,女性6例,男性4例,年龄12~56岁,EF31.4±10.2%,APCHEII评分26.6±10.8,8例患者出现心跳骤停,CPR时间10~300分钟,3例置入IABP.2例心肌炎患者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下,3例心肌炎患者在CPR后、2例心梗患者在PCI后,另外2例心梗患者在持续CPR过程中,1例心脏破裂患者因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应用V-A ECMO支持.ECMO支持2h后CVP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减慢、ScVO2升高、多巴酚丁胺减量(P<0.05).ECMO支持6h后,乳酸下降、去甲肾上腺素减量(P<0.05).ECMO支持24h、48h后,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休克得到明显改善.常见并发症包括,3例患者出现置管部位或下肢感染,2例股动脉血栓,2例下肢缺血性损害,2例置管部位出血.ECMO辅助时间2~220h.撤机成功率90%,生存出院率60%. 结论:ECMO是治疗难治性心源性休克有效手段.准确把握应时机,降低肢体并发症发生是提高ECMO疗效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临床工作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重症医学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清醒患者(GCS>14分)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双平行线"医护管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医护一体化临床工作模式进行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夜间睡眠情况,评价两种护理模式的临床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患者夜间睡眠时间6±0.5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0.3小时,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30,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高达97.5%(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5%(35/40),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44,P<0.05). 结论:医护一体化临床工作模式应用于重症医学科病房中,可显著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ICU降低CVC意外脱管的应用效果. 方法:2015年1月到7月选定"降低cv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作为活动主题,分析意外脱管原因,制定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策略,对非计划性脱管工作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运用品质管理圈管理方法管理CVC导管患者. 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改善前的4.3‰降至改善后的1.95‰,比较实施前脱管率降幅了47%.达到预期目标. 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管理CVC导管患者提高了危重症的护理安全,且QCC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圈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圈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圈员的自信心、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头皮式采血针+1ml注射器经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气分析的运用价值,提高经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气分析的成功率.方法:将本科室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需要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患者3475例随机分为两组,运用两种不同的采血工具经桡动脉穿刺采血,并比较其临床意义.结果:两种方法在穿刺成功率、患者的疼痛体验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头皮式采血针+1ml注射器经桡动脉穿刺采集动脉血气分析成功率高,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
  • 摘要:目的:探究诱发ICU老年患者出现深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护理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方法:收集本院2010年-2013年ICU收治的出现深部真菌感染的老年患者共20例,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护理.结果:导致ICU老年患者出现深部真菌感染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为主要的有:广谱抗生素的泛滥使用、本身基础病情严重、住院时间过长以及接受侵入性操作等.结论:针对ICU老年患者,应该对病房管理力度有所加强,操作期间严格遵守消毒与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以及减少住院时间,这些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 摘要:神经外科患者,颅脑手术或腰大池引流对引流管悬挂高度有严格的要求;引流袋位置过高则引起排液不畅,起不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脑室引流管高度要求距离脑室10-15cm(平均15cm),过低则引起排液过度,造成低颅压,可能发现脑出血或脑疝等.为此,我科自行设计一种快速调节脑室引流袋高度的装置,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
  • 摘要:老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其生理、心理均有明显变化,易患许多疾病,因此了解老年期的变化特点,及时予以心理护理,能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愉快度过晚年生活.
  • 摘要:为了更好地提高颅脑损伤的救治及护理水平,本院ICU通过对8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监护及全身心整体护理,提出挽救生命的急救护理以及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的生存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需加强专科的护理,仔细做好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的成效在于护士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以及认真的护理操作,不断地总结临床经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多种人文关怀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ICU综合征的影响.方法:将本院重症监护病房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0例)和干预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音乐干预、情感支持、心理疗法等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生率、ICU住院天数、患者的压力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率,减轻ICU患者的压力程度.
  • 摘要:深静脉置管术是测量中心静脉压和快速补液的手段,同时也可用作输血、输液、肿瘤化疗及肠外营养的通道.建立一条有效的深静脉通道,不仅可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也可避免血管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完全胃肠外营养等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更重要的是为抢救患者赢得了时间,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本院ICU的病人几乎都留置深静脉,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ICU留置深静脉导管453例,治疗期间导管脱出15例,分析意外脱管的原因,改进护理措施,做到防范于未然,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例.导管脱出与留置部位、敷贴类别、患者状态、护士的因素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赛肤润用于ICU患者肢体末梢皮肤微循环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入住ICU且发生微循环障碍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所选患者随机选取一侧下肢为对照侧,既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组,采用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每次使用2小时,中间暂停30分钟;另一侧下肢为实验侧,既涂抹赛肤润组,在常规护理的方法上,每6小时涂抹赛肤润一次,干预1周时采用统一标准评价两种方法护理疗效,比较两组患者肢端皮肤的温度、颜色、血氧饱和度、水肿程度改变情况;结果实验侧肢端皮肤的温度、颜色、血氧饱和度均够对照侧高,水肿减轻或消失(P<0.05).结论:赛肤润加间歇式充气压力泵,是改善ICU患者肢体末梢皮肤微循环障碍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声门口小负压吸引开放气道行深部吸痰的效果.方法:120例因无力咳出黏稠痰液、意识不清或无法配合咳嗽需要吸痰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患者采取声门口小负压吸引开放气道行深部吸痰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吸痰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吸痰效果.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一次插管过声门成功率高、肺部啰音及痰鸣音明显减轻,建立人工气道概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门口小负压吸引开放气道行深部吸痰法有效促进深部痰液的排出,提高一次插管过声门的成功率,减少患者由于痰液引流不畅而建立人工气道的机率,减轻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
  • 摘要: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在ICU压疮患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6例ICU压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对比两组压疮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压疮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40%,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为(6.25±1.07)d,对照组为(8.31±1.27)d,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的提高ICU压疮患者的治疗效果,并缩短治疗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方法:对本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4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精心护理.结果:44例患者中37例抢救成功,7例死亡,死亡原因均为脑疝,抢救成功率84%.结论: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予气管切开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使病人安全渡过危险期,为病人的治愈创造条件.
  • 摘要:目的: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均是危重患者,方法:此类患者常存在导致眼睑闭合状态异常,有发生眼部并发症的潜在可能,存在多种削弱眼保护机制的危险因素,结果:眼部并发症较重者可发展为严重的角膜损伤,永久性的眼部损伤是角膜溃疡、穿孔、血管化和疤痕形成后的结果.结论:此类患者的护理尚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国内外相关方面的研究也需进一步加强.
  • 摘要:护士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之中,而其中的外科护士在医务护理中比一般护士更多的接触各种危害因素,如何加强和改进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因此,分析护士常见职业危险因素,认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措施,预防感染及针对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的防护,同时加强心理调节,提高适应能力,可减少职业因素危害的损伤,最大限度的保护护士和患者的安全.本文通过对危害因素的分析综述,提出了自我浅显的见解,目的在于提高护士对各种工作中的危害因素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和增强防护,同时也呼吁医院管理层对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给予重视,提高护士的健康水平,减少此类危害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定位协作抢救模式对ICU护士急救综合能力的提高.方法:ICU护士进行分组定位抢救训练,培训前后分别对受培训护士进行急救技术与非急救技术进行考核.结果:培训后ICU护士团队合作满意度及专业技术能力提高,医护抢救过程中分工合理,配合准确熟练,加快专科护士的成长.结论:定位协作抢救增强了ICU护士急救技能,提高了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团队抢救配合的协助能力,提升了护士临床综合能力和急救意识,强化护士临床工作的熟练程度,从而保证抢救的时效性和实效性.通过定位分工,保证了抢救的有序进行及充分发挥护士的能级管理,提高护士抢救综合救护技能的应用能力.
  • 摘要:目的:通过品管圈实践改进中心静脉导管的维护方法,以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 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拟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的原则进行对策的实施和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等. 结果:实施品管圈后,中心静脉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4.3‰降至活动后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不但减轻了非计划性拔管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能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达到了医护与患者双赢的目的. 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能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还能提升医疗护理品质.
  •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预防CVC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7月—2015年9月选取我科置入双腔CVC的患者59例,按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29).对照组给予双腔CVC封管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稀释液冲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CVC堵管发生率、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CVC堵管发生率、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CVC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尿激酶稀释液冲管,能有效预防CVC堵管发生,延长留置时间,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方便,值得推之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的护理方法及健康教育,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康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气管切开术患者进行以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为主的全面护理.结果:患者手术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细致合理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是保障气管切开患者获得预期目标的必要保证.
  • 摘要:探讨预见性护理在ICU机械通气病人镇静治疗的应用.对2015年1月至2015年7月187例ICU机械通气病人应用镇静治疗时实施预见性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实施预见性护理后镇静治疗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各项指标明显改善,病人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以前减少.在ICU镇静镇痛治疗过程中实施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 摘要:重症监护病房是收治各种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性治疗的患者;病情危重需要严密监护生命命体征的患者;各种复杂大手术术后或大面积烧伤的患者.这些病人因身体上留置各种管道、自身的疼痛不适、在放满医疗仪器的陌生环境、对病情缺乏认识、与家属情感交流障碍等因素影响下,易出现恐惧、不安、孤独、紧张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将不利于其治疗和护理,对其疾病的转归、生活质量以至其家庭都有负面的影响.家属因担心病人的愈后,或者对病情与治疗都缺乏疗解、对重症监护病房内紧张而复杂的环境难以适应,以及担心高昂的治疗费用等,故容易产生焦虑担忧、情绪不稳等心理障碍。因此,在积极为重症监护病人做好治疗及护理的同时,如何使病人及其家属处于最佳的适应心理状态,让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建议在可能情况下,增加护理人员人手,及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有效沟通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不可或缺的。护理人员应主动介绍重症监护服务、解释入住的必要性和暂时性等,真正关注病人及家属的心理需要而实施心理护理、加强相关的健康教育,以减轻病人的应激反应及心理障碍,有助病人能配合治疗与护理,藉此更能把护理关顾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全面。
  • 摘要:目的:对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产生细菌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 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1月到2016年1月收治病例中的80例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患者产生感染的原因并对其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结果:ICU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感染菌有多种,引起患者发生感染的所有危险因素有许多,针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于降低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结论: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手段对于控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对感染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医院工作人员VAP预防措施及护理手段的正确实施与否,是控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键.
  • 摘要:被安置在ICU的病人,大都是随时有生命危险,需要密切监测的危重病人.对于那些神志清醒的病人,常因面对生疏的环境,各种复杂先进的现代化仪器、监测设施而造成的严重心理失衡,而产生的极度不安、恐惧、焦燥、精神恍惚、谵妄等症状以及诸多不安心理反应称之为"ICU综合症".ICU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对疾病的转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及疏导,以预防ICU综合征的发生。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创造舒适的病室环境,相信随着ICU的进一步发展,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 摘要: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是中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可以伴有多器官损害,缺乏特异性,特别容易误诊.现报道l例误诊的布鲁氏菌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复习相关文献,以强化临床医生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总之,布氏杆菌病的早期临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当前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出现了新的趋势,从牧区向半农半牧区、农区以及城市蔓延,形式由多发的、分散的点状流行代替了大规模的暴发流行,感染人群除职业人群外,非职业人群感染率相对上升,因此,在非流行区很容易误诊。并且患者在就诊前多有应用抗生素史,对疾病的发展有干扰作用,临床医生在接诊,患者时要详细询问病史,注意患者职业,注重流行病学的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及相关辅助检查早期诊断,以减少误诊的发生,尽早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改善患者的预后。治疗原则为早期、联合、足量、足疗程用药,必要时延长疗程,以防止复发及慢性化。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病房中需有创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膈肌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及颤搐性跨膈压在评估患者撤机过程中的指导价值. 方法:入选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其间入住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需机械通气COPD患者共11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双侧颈部膈神经根磁波刺激置入带有鼻饲功能的新型多功能食道电极管,应用双侧颈部膈神经根磁波刺激检测膈肌功能,比较其在转入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48小时以内以及撤机时自身Pdi(t)变化情况. 结果:转入ICU病房机械通气48小时以内COPD患者Pdi(t)为6.17±1.79cmH2O,撤机Pdi(t)为6.88±1.62cmH2O,应用独立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颤搐性跨膈压(Pdi(t))作为一种客观评估指标可不依赖于患者主动配合应用于机械通气过程中的患者膈肌功能评估.合适的机械通气策略下COPD患者未必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膈肌收缩效能进行性下降.
  • 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PPV)对伴或不伴间质性肺疾病(ILD)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3至2015年36例应用了PPV的重度ARDS患者,回顾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PiCCO)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排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等]在俯卧位前2小时(PPV-2)、俯卧位后(PPVmean)和恢复仰卧位2小时(PPV+2)的变化情况,以及PPV整体治疗前后的心脏、肝、肾、凝血等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共入选重度肺内源性ARDS患者36例,开始俯卧位治疗前去甲肾上腺素用量(0.14±0.10)ug/kg/min,血乳酸水平(1.70±0.57)mmol/L.②血流动力学:与PPV-2比较,所有患者PPVmean的CI(L/min/m2)呈上升趋势(4.06±0.95vs3.98±1.05,P>0.05),ScvO2(%)、ITBVI(ml/m2)明显上升(76.94±8.94vs70.67±8.23,982.17±245.87vs912.97±177.65,P<0.05),HR、MAP(mmHg)、每小时尿量均有下降趋势(P>0.05);③按伴或不伴ILD分两组,ILD组17例,无ILD组19例,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PPV-2比较:有ILD组PPV+2的MAP下降明显(85.44±10.84vs89.21±10.92,P<0.05);与PPVmean比较:有ILD组PPV+2的CI下降明显(3.43±0.72vs3.74±0.87,P<0.05);④开始PPV前(PPV-pre)和PPV治疗结束后(PPV-post)的变化:无ILD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s)延长(67.04±97.52vs41.24±8.72,P<0.05)、BUN(umol/L)升高(10.64±4.95vs8.18±3.88,P<0.05),ILD组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伴或不伴ILD的重度ARDS患者行PPV均不影响心排出量,可增加回心血量,改善组织的灌注,但腹腔脏器的灌注需要更密切的监测.
  •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俯卧位与仰卧位联合肺复张分别对治疗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7月~2015年11月已确诊共78例重症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的病患,随机分成了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采取俯卧位肺复张,对照组38例采取仰卧位肺复张.比较两组基础指标、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状况. 结果:两组病患治疗后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相对于治疗前均显著提升;观察组血氧饱和度及氧合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复张后,两组病患的中心静脉压、心脏指数、全心射血分数、每博指数均显著降低,而全身血管阻力显著增加(P<0.05). 结论:两种不同的体位结合肺复张均有效改善病患的血氧参数和呼吸功能,且俯卧位肺复张的治愈效果更优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高压(IAH)与急性胃肠损伤(AGI)诊断分级的关系及IAH对AGI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入住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CCM)符合AGI诊断分级标准的患者124例,入组时监测膀胱压力,每4hrs1次,计算连续两次的均值,视为入组时腹腔压力(IAP),IAP≥12mmHg为IAH.探讨影响AGI患者IAH的相关因素、IAH对AGI诊断分级的影响及影响AGI患者院内死亡因素. 结果:AGI患者IAH的发生率为46.77%;AGIⅠ、Ⅱ、Ⅲ、Ⅳ级分别与Non-IAH、IAHⅠ、Ⅱ、Ⅲ级间比较有显著意义,均P<0.01;IAH组AGI患者年龄、机械通气率显著高于Non-IAH组,均P<0.01;AGI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间的年龄、APACHEⅡ评分和机械通气时间有显著差异,均P<0.05;IAH的AGI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存活率、IAH的AGI患者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Non-IAH者,均P<0.05. 结论:IAH可以作为AGIⅡ级以上(包括Ⅱ级)诊断分级的重要条件,IAH级别越高对AGI的诊断分级意义越大;IAH的AGI患者院内死亡率高,IAH是AGI患者院内死亡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并探讨是否在插管的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原因以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ICU生非计划气管插管拔管43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对其相关因素如插管天数、约束问题等进行分析. 结果:自行拔管21例,意外脱管1例;插管第1天非计划拔管占31.82%(7例),第2~9天非计划拔管占31.82%(7例),插管10天以上非计划拔管占36.36(8例);挣脱约束拔管病人10例,占总数的45.5%,无约束拔管的病人6例,占总数的27.5%. 结论:针对不同阶段的气管插管病人,需要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插管第一天的病人做好神经功能的判断,在病人未清醒时给予有效约束,并定时检查约束有效性;气管插管病人停止镇静的时候需要警惕病人躁动的出现,在做好有效约束的同时,警惕病人趁解除约束时拔管;试脱机阶段的病人需要做好有效的沟通,鼓励病人倾诉不适,增加病人的社会支持,在必要时进行适度约束,以不增加病人的抵触心理为宜.
  • 摘要:对一例2型糖尿病合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致脓毒性休克和坏死性筋膜炎的患者,进行初始经验性治疗到目标导向的抗菌药物治疗,应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量监测(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联合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进行容量管理和毒素清除,并及时行有效的外科干预.治疗后患者感染指标明显下降,血管活性药物迅速减量至停药,患肢得以保存,植皮生长良好,肢体功能逐渐恢复.
  • 摘要:本院运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救治1例无肌病性皮肌炎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无肌病性皮肌炎诊断难度大,需要医生缜密的临床思维。体外膜肺氧合在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发挥关键的生命支持作用。双重血浆置换在原发病的控制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宜尽早使用。
  • 摘要:目的:了解外科重症患者非发酵菌院内感染的菌株分布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3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ICU(SICU)分离出的非发酵菌资料,对其分布特点、检出率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0年间SICU院内感染分离出的革兰阴性菌株1430株,包括非发酵菌774株(54.1%).致病菌谱前三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92株,37.7%)、铜绿假单胞菌(268株,34.6%)、嗜麦芽寡食单胞菌(138株,17.8%).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从2004年的3.8%上升至2011年的38.8%,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从2004年的1.9%上升至2010年的26.4%.非发酵菌在不同部位分布不一样,以分布于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占60.4%;其次为腹腔,占24.3%.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在过去8年耐药率进行性上升,直到2012年开始下降.耐药性较低的药物为阿米卡星. 结论:外科重症患者的非发酵菌分离率逐渐升高且耐药性强,应重视非发酵菌的感染情况并做好对其耐药性监测.
  • 摘要:目的:探讨容量复苏重症患者后期容量变化规律及肺部超声的价值. 方法:前瞻性临床观察,入组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休克、大手术等需要容量复苏的患者40例,从入ICU起动态观察心肺超声,连续7天,监测肺超声B线阳性切面数变化以观察肺水变化趋势,监测左室射血分数(EF)以观察左心收缩功能,测定血NT-proBNP水平早期评估是否心衰,同时记录复苏期间CVP、血清肌酐、液体平衡情况. 结果:40例患者存活35例,死亡5例.共进行床旁心肺超声监测359次,存活患者肺超声B线阳性切面数在12(30)h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39±34h后下降到零.肺超声B线最高阳性切面数3(4),B线阳性切面高峰值越高,复苏后期需要的脱水量越多,脱水时间越长.死亡患者液体正平衡量大,肺超声B线阳性切面数较存活组明显增多(7(8)vs3(4),P<0.01),且病程期间肺部B线阳性切面数无下降趋势.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收入ICU时左室EF值分别为69.2±11.0%与44.5±3.5%,EF值越低,B线最高阳性切面数越高.与超声B线阳性切面高峰时间(12(30)h)相比,NT-proBNP达到高峰的时间(44±35h)较迟,临床上开始脱水治疗的时间同样较B线阳性切面高峰时间延迟(48.9±27.0h). 结论:休克、大手术等需要容量复苏患者在复苏后期存在容量超负荷,肺超声动态监测B线变化较NT-proBNP及CVP更为敏感精确反映容量变化,为指导复苏后期液体管理提供了新的线索。
  • 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老年脓毒症患者早期治疗的优化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方法:将入选的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n=34例)和乌司他丁治疗组(n=34例).分别于入住ICU当时与入住ICU后第2、3、7天(D0、D2、D3、D7)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c)水平变化,并记录患者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时间及28天生存情况. 结果:(1)入科后,基础治疗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浆IFABP、DAO、D-Lac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基础治疗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血浆IFABP、DAO、D-Lac水平均有所下降,但乌司他丁治疗组的下降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APACHEⅡ评分,血浆IFABP在各观察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同时间点的基础治疗组(P<0.05),DAO、D-Lac水平在D2和D3观察点乌司他丁组明显低于基础治疗组(P<0.05),至D7时间点,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IFABP、DAO、D-Lac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1),但与ICU住院时间无明显相关(P>0.05);两组28天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乌司他丁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肠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减少ICU住院时间,但对降低28d死亡率无明显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无创正压通气与常规吸氧治疗重症COPD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对比. 方法:将本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收治的78例重症COPD急性发作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常规的内科药物护理治疗,但实验组39例患者利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利用常规吸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对此类患者的方法.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气分析无明显差异,治疗组PH值持续改善,但对照组PH值在4~24h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呈现PaO2升高,PaCO2下降的变化趋势,但治疗组在治疗4h、24h、72h对比对照组血气改善的程度明显,与治疗前相比PH、PaO2升高幅度增大,PaCO2下降幅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重症COPD急性发作患者,应在其急性发作期及时对其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挽救患者生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失控的炎症反应是导致脓毒症患者器官损伤、衰竭的重要因素.细胞外组蛋白参与了脓毒症的炎症过程,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主要探索组蛋白刺激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信号通路,以及α-硫辛酸(ALA)对组蛋白介导的炎症反应的拮抗作用和机制. 方法:采用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TNF-α和信号蛋白的磷酸化.应用不同浓度细胞外组蛋白(0μg/ml、10μg/ml、25μg/ml、50μg/ml)同RAW264.7细胞共培养12h.观察组蛋白刺激对对TNF-a分泌以及MAPKs和NF-κB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应用SB203580、PD98059、PDTC分别抑制p38、ERK和NF-KB,观察信号通路抑制对组蛋白刺激RAW264.7细胞分泌TNF-α的影响.此外,以α-硫辛酸(ALA)预处理RAW264.7细胞1h后加入组蛋白,观察ALA对组蛋白刺激Raw264.7细胞分泌TNF-α以及MAPKs和NF-κB通路活化的影响. 结果:组蛋白可以显著促进TNF-α分泌,并且这种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此外,组蛋白还可以促进信号蛋白p38、ERK和NF-κB p65的磷酸化.ALA可以显著抑制组蛋白刺激RAW264.7细胞分泌TNF-a以及介导信号蛋白p38、ERK和NF-κB p65的磷酸化. 结论:以上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外组蛋白可以通过MAPKs和NF-κB通路介导TNF-α分泌,而ALA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MAPKs和NF-κB通路是ALA抗炎的重要作用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PPI与腹部外科手术患者HAP发病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4年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418例,按照用药分为PPI组(n=326)和HRA组(n=92),PPI组按用药分为奥美拉唑组(A组,n=146)、兰索拉唑组(B组,n=102)和潘妥拉唑组(C组,n=78),HRA组按H2RA用药分为法莫替丁组(D组,n=58)和雷尼替丁组(E组,n=34),比较围手术期SUB发生率和HAP发生率,以及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d死亡率. 结果:PPI组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d死亡率均低于非PPI组.PPI各亚组间SUB发生率、HAP发生率、呼吸机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28d死亡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与使用H2RA预防SUB比较,腹部外科手术患者使用PPI可减少SUB和HAP的发生率,缩短呼吸机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并降低28d死亡率;不同类型的PPI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HAP发生率无影响.
  • 摘要:从2013年发现第一例人感染禽流感H7N9病例以来,截至2014年12月4日,中国内地共发现447例确诊病例,死亡173例,病死率达到37.8%.死亡病例主要是感染病毒后出现肺损伤,并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目前对这部分重症病例的抢救仍然很棘手,病死率较高,因此需不断总结病例、加深认识.在2015年初收治一例人感染H7N9重症禽流感病例,虽然及时启动了各类抢救措施,但患者最终还是死亡.现回顾该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文献对诊疗得失进行分析,以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年轻男性,有可疑活禽接触史,起病以发热、咳嗽等症状为主,病情发展迅速,起病一周后就发展为严重ARDS。本病例存在多个危险因素,在入住ICU一周后检测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虽然及时调整了抗生素,感染仍无法控制,最终死亡。总之,由于近几年禽流感每年季节性出现,我们仍需提高警惕,有小部分危重病例发展迅速、病情重、病死率高,很多单位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缺乏经验去应对,需要不断总结临床病例,加深认识,尽量采取正确的救治措施,可望逐步提高抢救成功率。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 方法:入选2011年5月至2014年6月入住梅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一科诊断为心力衰竭患者124例,分为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normal ejection fraction,HFNEF)患者62例及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患者62例,再选入62例无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基础疾病因素、临床资料,分析重症医学科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HFREF组患者以冠心病作为主要的病因,相比较而言,HFNEF组患者中高血压性心脏病更常见,心房纤颤、2型糖尿病、贫血更多见(P<0.05).与HFREF组相比,HFNEF组高龄、女性患者所占比例更高,收缩压、随机血糖水平更高,脑钠肽水平更低(P<0.05).HFNEF组与HFREF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高血压性心脏病是重症医学科HFNEF患者主要的病因,多为高龄、女性,心房纤颤、高血糖、贫血发生率更高,病死率与HFREF患者相近.
  • 摘要:目的:探讨由管床护士主动沟通到转科后回访的全程护理对ICU护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将2014年3-12月未实施主动沟通及转科后回访的1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2015年1-10月实施管床护士主动沟通到转科后回访的1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通过自行设计《ICU转科患者回访表》从满意度、基础护理不良事件、沟通能力、患者重返ICU率及护理服务投诉5方面进行评价,收集ICU患者感受及意见,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结果:通过数据分析,观察组的沟通技巧、护理质量、护理投诉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ICU实施由管床护士主动沟通到转科后回访的全程护理,让护士了解患者由入科到转科的感受及需求,及时改正不足,有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摘要:目的:观察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功能锻炼对机械通气患者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本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11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44例,研究组在对照护理基础上,采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功能锻炼患者56例,对比两组肺功能、生活质量改善,及在插管率和初次拔管后住院时间. 结果:研究组护理后肺功能指标FEV1(0.86±0.25)V/L、PEF(4.89±1.81)%、FVC(1.76±0.49)V/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0.84±0.24)V/L、(3.21±1.57)%、(1.52±0.48)V/L,且研究生存质量指标评分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研究组再次插管率5.36%低于对照组20.45%,且初次拔管后住院时间(6.12±0.47)d短于对照组(11.36±0.85)d(P<0.05,P<0.01). 结论: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功能锻炼对机械通气患者肺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且可降低再次插管率,缩短初次拔管后住院时间.
  • 摘要:目的:探讨左卡尼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及铁剂联合治疗血液透析并发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本院2011-2~2015-2选取60例血液透析并发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铁剂,观察组另外还给予左卡尼汀,而对照组不给左卡尼汀,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胸闷、心悸、乏力、低血压症状均完全消失(p<0.05),且心肌收缩加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胸闷、心悸、乏力、低血压症较治疗前改善不明显(p>0.05),且心律失常患者较治疗前也无任何的改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后两组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中对于血液透析并发症患者给予左卡尼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长素及铁剂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不良反应,并改善其心功能,值得临床中应用.
  • 摘要: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液体复苏救治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采用脉搏轮廓温度烯释心排血量连续测量技术(PICCO)监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缩短治疗时间,增强疗效.护理的重点为加强导管护理,密切病情观察,对PICCO各监测值准确测量、记录,并防范动静脉栓塞,为液体复苏的成功实施创造条件.
  • 摘要:自2005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建立以来,重症医学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作为全国目前ICU单元数目最多的省份,有必要了解近十年重症医学在广东省发展的基本信息.通过近十年的三次普查可以看出广东省重症医学发展十分迅猛。不仅ICU单元数,ICU床位数和基础设备数都在飞速增长,而且ICU医护人员的学历和培训经历也在不断提高。但在2015年ICU床位数/医院床位数较前下降,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医院规模大量扩大,医院床位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ICU床位数增长的速度。我们还发现ICU床位数与GDP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这表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在广东省十分明显,大量的ICU医疗资源都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同时,ICU医生“5C”培训比例仍比较低,对于像重症医学这种对医生专业能力要求十分严格的学科,我们必须加强对ICU医生的培训。总之,虽然目前广东省重症医学发展存在美中不足之处,但是重症医学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 摘要:虎杖苷(Polydatin,PD),又名白藜芦醇甙,虎杖晶4号。提取自中药虎杖。已证实PD具有改善支气管周微循环的作用。赵克森教授等证实:在失血性和烧伤休克等大鼠模型虎杖苷能够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心输出,降低全身外周阻力,增加脉压,改变血液流变学特征,抑制白细胞粘附等。多项研究表明:虎杖苷则能够有效地抑制炎症因子,促炎因子;增加HO-1的表达和活性;干扰脂多糖、TNF-α/IFN诱发的转录因子如NF-кB的激活调节的炎症反应等。
  • 摘要: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中,滤器为体外循环核心组成部分,滤器凝血为常见治疗问题,分析凝血原因,如血流速度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抗凝剂应用不足、无肝素抗凝等,制定相应护理对策,对保障血液净化成功实施意义显著,本文就此展开综述,现总结如下.
  • 摘要:正常的大血管张力和阻力是形成血压的必要条件,大血管阻力主要受神经、体液系统、血管活性物质等的影响.脓毒症休克患者用升压药后临床症状的确可以改善MAP、尿量、CVP及心功能指数等为宏观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由于血管生理活动存在异质性和脓毒症血管对升压药的反应性的影响,临床上表现为脓毒症患者晚期呈现顽固性休克状态而需要超说明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但这样却可能影响重要器官血流灌注.指南要求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平均动脉压(MAP)要达到65mmHg以上,但这一推荐的支持力度较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大剂量使用升压药对患者脏器功能及病情进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脓毒症休克晚期为了达到MAP目标值一味加大升压药剂量无益,反而加重肾损害;脓毒症休克使用升压药剂量大小与对应时间节点的APACHE分值正相关,可以作为量化脓毒症疾病进展、血管低反应性的指标;脓毒症休克患者肤抑素C升高、尿量<15m1/h时hl延长、肌钙蛋白阳性出现时间越早、动脉血乳酸水平升高可能预示着脓毒症病情进展,可以作为血管低反应性变差的早期预警指标.
  • 摘要:本院运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救治1例无肌病性皮肌炎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危重患者.无肌病性皮肌炎诊断难度大,早期活检有助明确诊断。体外膜肺氧合在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发挥关键的生命支持作用。双重血浆置换在原发病的控制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宜尽早使用。
  • 摘要:目的:1.揭示中国汉族人群中RAGE基因三种功能性多态性位点(rs1800624,rs1800625、rs2070600)与脓毒症发病风险的关联性.2.阐明RAGE三种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重症脓毒症、脓毒症休克不同分组的关联性.3.探讨RAGE基因多态性与RAGE mRNA表达量的相关性。4.弄清RAGE基因多态性与sRAGE、S1OOB及相关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量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对中国南方湛江地区372例脓毒症病例、4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基因型检测分析。根据国际规定的脓毒症分型方法,将病例组分为三个亚组,即一般脓毒症组、重症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组;根据28天死亡率,将病例组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进一步分析RAGE三个功能性基因多态位点(rs1800624,rs1800625、rs2070600)的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及各亚组间的关联性。分别随机抽取70例脓毒症病例和70例健康志愿者标本,采取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 mRNA的表达量;采取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sRAGE、SlOOB以及相关炎症TNF-α,、IL-β、IL-6表达量;最终分析RAGE基因多态性与RAGE mRNA,s RAGE,S100B,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水平的关系。 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中RAGE基因rs1800624、rs1800625、rs2070600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的分布规律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P>0.05,数据未显示)。2.RAGE rs1800624与rs180062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脓毒症及健康对照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P<0.05),提示RAGE启动子区SNPs(rs1800624、rs1800625)位点与脓毒症发病风险有明显关系。然而,RAGErs2070600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脓毒症及健康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RAGE rs1800624与rs1800625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重症脓毒症病例与脓毒症病例比较中存在显著性差异。4.在病例组中,携带有rs1800624 TT基因型的患者,RAGE mRNA的表达量比带有rs1800624 AT或AA基因型的患者表达量高,且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于此同时携带rs1800625 TT基因型的患者,RAGE mRNA的表达量比带有rs1800625 CT或CC基因型的患者表达量高,且也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5.携带有rs1800624 TT基因型或rs1800625 TT基因型的患者比携带有rs1800624 AT/AA基因型或rs1800625 CT/CC基因型的患者,sRAGE、TNF-α及IL-6的表达量明显增高,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1.在中国汉族人群中,RAGE启动子区rs1800624及rs1800625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发生风险显著相关。2.在中国汉族人群中,RAGE启动子区rs1800624及rs1800625基因多态性位点与重症脓毒症发展风险显著相关。3.在脓毒症患者中,RAGE rs1800624和rs1800625可作为功能性多态位点影响RAGE的m RNA表达,影响sRAGE以及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6的表达。
  •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急性弥漫性肺部炎性反应,可导致肺血管通透性升高,肺水肿发生,参与通气的肺组织减少.尽管各种诊治手段在不断发展,然而其病理生理机制仍未明确,ARDS的病死率仍高达40%.最近的报道发现组蛋白(Histones)释放至细胞外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是介导脓毒症和ARDS死亡的重要介质.本研究旨在探讨组蛋白在ARDS机械通气中对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和通透性的影响和相关机制.组蛋白可在机械牵张过程中释放并导致肺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和促进炎症因子释放;敲除肺上皮细胞雌激素受体ERα,ERβ的表达,可增加机械牵张过程中组蛋白释放至细胞外,增加肺上皮细胞通透性改变和促进炎症反应。因此,雌激素受体在机械牵张导致的肺上皮通透性和炎症因子改变具有潜在保护作用,激活雌激素受体或许可以减少机械牵张导致的肺上皮损伤。
  • 摘要:目的:股动静脉V-A ECMO最大的局限性是ECMO逆向血流灌注,增加左室后负荷,容易并发左室膨胀,影响左心功能恢复,导致肺水肿,甚至肺出血.分析心源性休克应用ECMO期间并发左室膨胀的临床特点,以利于左室膨胀的防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顺德第一人民医院经V-A ECMO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并发左室膨胀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原因,处理措施及预后. 结果:共14例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V-A ECMO支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6例,爆发性心肌炎6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脏破裂1例.共4例患者发生左室膨胀,3例为爆发性心肌炎,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左室膨胀总发生率28.5%,爆发性心肌炎组50%,急性心梗组发生率16.7%.左室膨胀发生时间为ECMO支持第18h~120h,临床均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其中1例表现严重肺出血,发生时EF25~35%,LVDd45~54mm,BNP2091~5000pg/ml,胸片均示:双肺大量渗出.主要原因:左心收缩功能严重受损,心排量明显下降,诱因:液体过负荷、气管插管拔管过早.处理措施:3例患者通过优化ECMO流量,利尿或者CRRT降低前负荷,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强心、扩血管药物降低后负荷,重新插管并上调PEEP,肺水肿可缓解;1例心肌炎患者经上述措施处理无效,联合IABP后,肺水肿部分缓解.转归:ECMO共支持192~468h,4例患者均成功撤机,其中2例心肌炎患者生存出院,另外1例心肌炎患者由于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心梗患者撤机后出现难治性心衰,放弃治疗出院. 结论:心源性休克ECMO支持期间左室膨胀发生率高,预后差,主要与左室功能受损程度有关,应采取综合措施防治.
  • 摘要: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应用及护理进展,包括应用指征,围术期整体、全面护理干预,并发症防范等,对增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意义显著,确保了患者临床安全,本次研究就此进行综述.
  • 摘要:简介本《指南摘要》总结了2015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ECC)指南更新中的关键问题和内容变更.本刊物针对急救人员和AHA导师,旨在帮助他们关注最重要、最有争议性,或会给复苏操作与复苏培训带来变更的复苏科学和指南建议.并给出了建议的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