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全国肠内肠外营养学术会议
2011全国肠内肠外营养学术会议

2011全国肠内肠外营养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郑州
  • 出版时间: 2011-06-03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1全国肠内肠外营养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 对照研究严重腹部创伤休克时肠道损伤后不同手术方法对术后肠粘膜屏障的影 响。方法:雌性杂种猪麻醉后建立多发肠管损伤合并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致死三联 征”的严重腹部创伤实验模型,随机分为3组(n=7/组):①对照组:手术修补组(以下简称 修补组,IA)行肠管损伤修补吻合术,7号线双层关闭腹腔; ②肠道结扎组(以下简称结扎组, IL)行肠管损伤端丝线结扎;③肠道造口组(以下简称造口组,ID)行损伤端肠道内置入肛 管,荷包缝合固定后经切口旁引出。监测术后0h、6h、12h、24h二胺氧化酶活力(DAO)。 术后24h行门静脉及外周血细菌培养,空肠及末端回肠行H&E和透射电镜(TEM),观察肠粘膜 屏障组织变化。结果:造口组较结扎组与修补组DAO低,门静脉及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率亦 低。常规病理及透射电镜示肠粘膜组织损伤结扎组最重,修补组次之,造口组损伤最轻。结 论:肠道造口组符合损伤控制手术要求,优于肠道结扎和传统手术,能避免进一步加重肠粘 膜屏障破坏,减轻细菌易位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含橄榄油的脂肪乳剂在老年患者肠外营养支持中的安全性和有效 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 年12 月至2010 年12 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烧伤科收治的 60 岁以上褥疮患者20 例临床资料,分析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应用前和应用后7、14、21 天的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等以评价营养状况; 分析胆红 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肌酐等以评价肝肾功能。结果:应用含橄 榄油的脂肪乳剂后7 天后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明显提高(P<0.05), 血清总胆固醇较应用前稍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前后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 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肌酐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含橄榄油脂肪乳剂(克林 诺)在临床老年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应用中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治疗饮食实际实施情况。方法: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 第一医院随机抽取的380 例分别实施半流质饮食、低盐饮食、低脂饮食、低盐低脂饮食、糖 尿病饮食、优质蛋白饮食的患者一天的实际就餐情况及符合率进行调查统计。结果:糖尿病 饮食患者实际就餐率最高,为88.33%,其次优质蛋白、低盐低脂饮食的患者的实际就餐率 也均在80%以上,低脂饮食患者的实际就餐率最低,为53.33%。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饮食符合 率最高,达93.33%,低盐饮食的符合率最低,为78.33%,全部患者的饮食符合率为83.16%。 结论:住院患者的治疗饮食就餐情况不容乐观,应通过提高对饮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加强 健康宣教,改善医院饮食质量等方法,做好患者膳食管理,增加治疗饮食依从性及提高饮食 符合率。
  • 摘要:目的:观察内镜下定制带膜可回收堵瘘支架在良恶性食管瘘中的治疗效果及不 良反应。方法:24 例良恶性食管瘘患者应用定制带膜可回收支架治疗,观察支架置放后瘘口 的封堵率、症状好转率、支架回收及瘘口闭合情况,同时观察支架置放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支架置放成功率100%,1 周后瘘口封堵率达85.2%,1 周后肺部炎症好转率达84.6%,共回 收支架8 个,7 例良性食管瘘及1 例食管癌术后缝合口瘘闭合。30 天内无严重不良反应及相 关死亡病例。支架移位率达29.6%。结论:内镜下置放定制带膜可回收食管堵瘘支架具有置 放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的优点,并且可以作为良性食管瘘的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使用营养制剂尤文(主要成分鱼油,即W-3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术 后疲劳综合症(post-operative fatigue syndrome)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60 只健康成年 雄性SD 大鼠初步随机分为两组,各30 只,经术前一周行为学训练、筛选后每组剔除差异性 较大的6 只,共12 只作为血清指标的空白对照组(A 组,n=12),余24 只进入后续实验,分 别为模型组(B 组,n=24)和鱼油干预组(C 组,n=24)。A 组于术前处死取外周血,B 组于术 前3 天、术后7 天共10 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Kg),C 组于相同的时间段腹腔注射尤文 (2ml/Kg),B、C 两组于术后1、3、5、7 天每天随机取6 只经行为学评估后处死,取外周血 ELISA 法测定炎症因子指标IL-1-β、IL-6、TNF-a 和免疫指标CD4、CD8、IgG、IgM、IgA 和 新蝶呤(neopterin),行为学的检测和评估采用Morris 水迷宫和改良悬尾试验。结果:炎症 因子方面,术后早期(术后1-3 天),各组炎症因子IL-1-β、IL-6、TNF-a 较术前都有明显 升高(P<0.05),之后各组炎症因子逐渐下降,而C 组较B 组在术后炎症因子的改善趋势上 较B 组有明显的优势(P<0.05 或者P<0.01);免疫指标方面,术后1 天,各组免疫指标CD4、 CD8、IgG、IgM、IgA 和新蝶呤(neopterin)较术前明显升高,这可能是手术创伤造成的应激 反应,之后B、C 两组免疫指标都逐渐改善,但是B 组在术后7 天有些指标如CD4、IgM、IgA 等有反跳升高的现象出现,而C 组不管在术后早期应对应激造成的炎症因子上升还是在之后 的拮抗反跳的作用上都较B 组有优势(P<0.05 或者P<0.01);行为学方面,C 组较B 组在术 后的改善趋势上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术后早期,机体对于手术创伤呈现应激反应, 而之后的改善可能为机体对于损伤的自我调节;通过围手术期应用鱼油干预术后疲劳综合症 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大鼠术后的炎症、免疫及行为学表现。
  • 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行可调节胃束带减容术(LAGB)治疗肥胖症患者术前、术后 的护理。方法:总结了12例肥胖症患者腹腔镜下行可调节胃束带减容术方法。结果:本组12 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根据需要调节胃束带松紧,控制减重速度,随访6-8个月,平均减重 18﹪。术后1例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经换药好转外,其余均无出血、感染、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发生。结论:LAGB作为新型减肥手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效果好的特点。术前准确评估和 术后预防并发症、指导正确的饮食运动习惯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肥效果的重要保证。
  • 摘要:目的:探讨PICC 置入不同部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科自2010 年1 月到2010 年 2 月期间94 例行PICC 穿刺的患者,其中32 例经颈外静脉穿刺,33 例为贵要静脉穿刺,29 例为B 超引导下赛丁格穿刺,对比三种穿刺方法在临床使用中的效果 结果:三组患者置入 PICC 留置时间从30 到365 天不等,三者在患者满意度、渗血以及输液滴速上有所差别,但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三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三种方法各有利弊,但都可以完全满足患者需 要。 结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或何种部位行PICC 穿刺置管,均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输 液途径,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腹部大手术患者中的应用,通过有效的观察及护理取 得临床效果。方法:将腹部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 术后24~48 h 开始实施肠内营养,通过观察护理发现两者在术后体重变化、肛门排气时间、 主要并发症、药费和住院日等有相应的变化。结果: EN 组患者术后体重减轻少、肛门排气 时间快、主要并发症少、药费低、住院日缩短,与PE 组患者有显著差异。结论:腹部大手 术患者早期行肠内营养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通过有效的观察护理,将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 生,改善腹部手术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日。 腹部外科手术后,胃的功能在术后1~2d 恢复正常,大肠功能于手术后3~5d 恢复正 常,而小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在手术后数小时即恢复正常。腹部大手术后临床营养治 疗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两大 途径,当胃肠功能严重障碍时,肠外营养可以提供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使患者得以康复, 但肠外营养尚存在营养不够全面,营养物质不经过肝脏因代谢而致并发症较多及肠黏膜屏障 功能受损等不足之处。现代胃肠动力学研究认为在术后24h 内给予肠内营养定为“早期肠 内营养”较为合理,肠内营养能加速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功能的恢复,且早期肠内营养治疗 更符合生理需求,更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通过临床有效的观察和护理,使 患者迅速康复。
  • 摘要:目的: 探讨无脂肠内营养(EN)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乳糜腹水的护理。方法: 回顾分析5例SAP并发乳糜腹水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结果: 5例病人应用无脂肠内营养支持治 疗后,短时间内腹水乳糜试验即转为阴性,甘油三酯的浓度显著下降,引流量逐渐减少,4 例病人治愈,其中一例病人1月后再次出现乳糜腹水,给予无脂肠内营养11天,未愈,为缩 短疗程,于第12天开始予TPN联合生长抑素治疗,15天后腹水消失。护理的关键在于做好肠 外肠内营养的护理、腹腔腔穿刺引流的观察,并且在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做好心理护理。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渗透压全营养混合液(TNA)对周围浅静脉血管的影响。方法: 据全营养混合液渗透压,分为5 个区间组(T1-T5):500-599 mOsm/L,600-699 mOsm/L,700-799 mOsm/L,800-899 mOsm/L,900-999mOsm/L,每组50 例符合TNA 的要求,分别经周围静脉输 入;另设对照组(control 组)50 例TNA,渗透压为300±20mOsm/L。记录每个区间组发生 血管静脉炎的分值、发生人数、发生率并与control 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T3、T4、T5 组发生血管静脉炎的分值、发生人数、发生率明显高于control 组。结论:当渗透压大于 700 mOsm/L 时,经周围浅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TNA)发生静脉炎人数明显增加,高渗透 压全营养混合液(TNA)是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周围浅静脉输注全营养 混合液(TNA)需慎重。
  • 摘要:报告了11 例小肠双腔造口患者肠造口的管理。注重小肠双腔造口的局部管理,加强 肠内营养及肠液回输时的护理,经过护理,11 例患者肠造口血运良好,颜色红润,肠内营 养及肠液回输耐受较好,未发生周围皮肤破溃、腹胀腹泻及堵管等并发症,患者营养状况改 善良好。
  • 摘要:临床许多患者因病情需要不能经口进食,只能依赖管饲营养来维持机体的营养需要。管饲营养可以通过鼻胃/空肠管,手术中放置的胃/空场造瘘管,PEG/J管等多种投入途径给予。但是在管饲营养过程中,由于营养液粘稠、管饲营养时间较长、冲管不及时、管饲药物操作不规范等多种因素导致管道堵塞,于建春报道发生率是10%。管道堵塞后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利,如营养给予受阻,病人出现紧张、焦虑情绪,更换导管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等等。我科护士利用现有医疗器械改造后冲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对这种方法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研究富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剂(瑞代)EN 对危重病患者血糖、胰岛素及营 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2008 年12 月至2010 年5 月连续收治入ICU 的94 例危重患者随机 分成富含缓释淀粉(瑞代)EN 组(缓释淀粉组)和标准肠内营养剂(瑞素)EN 组(对照组), 各47 例,分别给予等热量的EN 支持,观察EN 治疗前、治疗后第7 天患者的体重指数(BMI)、 血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总蛋白(TP)、白蛋白(ALB)、空腹血糖(FBG)、糖化血 红蛋白(GHb)、胰岛素(Ins)、餐后2h 血糖(2hBG)和血糖曲线下面积(AUCG)、胰岛素曲 线下面积(AUCI),以及EN 治疗7 天内的累积胰岛素应用剂量。结果:(1)缓释淀粉组和对 照组于EN 治疗前的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在EN 治疗7 天后,缓释淀粉组的FBG 与 2hBG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于7 天后的GHb、Ins 差异均无显著性;缓 释淀粉组于EN 前和第7 天的AUCG、AUCI 的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缓释淀 粉组于EN 期间累积应用胰岛素的剂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3)缓释淀粉组和对照组 于EN 治疗7 天后其TP、ALB 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但两组治疗后各项营养指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4)缓释淀粉组和对照组的EN 耐受情况、胃肠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富含缓释淀粉的瑞代与标准配方的肠内营养剂相比,在改善危重病患者营养状况及保 证EN 耐受的基础上,明显减少了患者因EN 所导致的血糖升高及胰岛素用量,可能有利于减 少高血糖并发症带来的病死率。
  • 摘要:快速康复外科是指采用一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 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创伤应激,以达到病人快速康复的目的。其核心环节是减少病人 的创伤与应激损害,它不仅仅要求手术的微创,而且更重视围手术期的其他处理对手术病人康复的影响。
  • 摘要:目的:观察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C)模型小鼠肝组织ABC 转运蛋白基因表达变化,探 讨本组基因在PNAC 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6-8 周龄C57BL/6J 小鼠,经麻醉后行颈 静脉插管,使用自制旋转输液装置,微泵持续输注生理盐水,术后24 小时存活的小鼠被随 机分为两组:PN 组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实验小鼠7 天后被过量麻醉处死,取血样和 肝组织分别进行血清肝功能指标分析、肝组织病理检查和肝组织ABC 转运蛋白家族基因 (bsep、mdr1a/1b、mdr2 和mrp2)mRNA 表达检测。结果:PN 组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 直接胆红素(Dbil)和胆汁酸(B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检查也显示 PN 组小鼠出现肝细胞变性坏死、胆汁淤积,且两组之间病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 本组PN 小鼠存在PNAC 和PNALD 病变。同时,PN 小鼠肝组织ABC 转运蛋白家族基因表达下 降,而小鼠肝组织ABC 转运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其病理评分有相关性。结论:小鼠肝组 织ABC 转运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PNAC 病变程度呈负相关,在PN 小鼠本组基因表达下降, 这有助于进一步研究PNAC 的分子发病机制。
  • 摘要:目的:评价补充肉碱对腹部术后接受肠外营养的老年患者血脂和肝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盲法、随机和对照的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24例老年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 给予6d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脂肪由长链脂肪乳提供,研究组补充肉碱(50mg/kg),观察 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脂代谢和肝功能变化及临床结局。结果:补充肉碱的研究组术后4和7d 的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均较对照组有降低的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4d和术前的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肝脏功能的变化 和临床结局及总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后接受肠外营养的老年患者补充肉 碱,可以改善三酰甘油代谢,可能有益于肝功能的修复。
  • 摘要:我国食管癌死亡率居第4 位(17.38/10 万),约75%患者确诊时已伴不同程度热量-蛋白质缺乏性营养不良,死亡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几乎达到100%。这些患者营养不良显著丢失脂肪,肌肉大量萎缩,伴肌肉群、蛋白质群、骨和矿物质等多项机体组成成分消耗,机体脏器功能障碍,生存期缩短。我国食管癌临床工作中普遍忽视营养治疗,很多患者是在饥饿及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反复多次地进行化疗、放疗或手术治疗。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争夺营养的争夺战中,正常细胞永远是失败者,不进行营养治疗,受损的首先是正常细胞、组织、器官,营养治疗使机体受益大于肿瘤受益。对多数伴有营养不良的食管癌患者而言,抗肿瘤治疗期间的营养治疗应该成为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
  • 摘要:目的:通过对先心病患儿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及术后给予营养支持,了解先心病患儿营 养不良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后患儿的营养改善及术后康复情况,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方法:收集2008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0~7 岁先 心病患儿523 例,依据小儿年龄分为3 组,婴儿期0~岁组169 例,幼儿期1~岁组184 例, 学龄前期3~7 岁组170 例,对先心病患儿术前进行营养评估,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及营养评 估,采用平均值法和“标准差评分”法(又称Z 评分法)对各年龄组组间、同年龄组不同 性别之间患儿的营养状况及术后康复情况进行研究。统计学方法应用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进行t 检验,P﹤0.05 为显著性检验水准,Z 评分法评价生 长发育情况,应用spss16.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 先心病患儿年龄和性别的分布 本次研究对象共523 人,男261 例、女262 例,年龄2 月~7 岁,平均年龄3.89±1.27 岁。 2 营养支持前身高、体重实际值与标准值比较 0~岁年龄组,男婴、女婴的体重实际值均比 标准值低,有显著性差异,男婴、女婴t 值分别为3.58、5.61,P﹤0.05。1~岁年龄组, 女童身长实际值比标准值低,有显著性差异,t 值为5.50,P﹤0.05; 3~7 岁年龄组,男 童、女童身高实际值均比标准值低,有显著性差异,t 值分别为3.69、3.00, P﹤0.05;男 童、女童体重实际值均比标准值低,有显著性差异,t 值分别为3.10、4.12, P﹤0.05。3 营养支持前、后Z 评分结果 年龄别体重的Z 评分(WAZ)析显示,0~岁、1~岁、3~7 岁 年龄组低体重营养不良患儿营养支持前、后分别55.62%、45.65%、40.59%和 52.07%、43.48%、 34.71%。营养支持前有247 名患儿为低体重营养不良占47.11%,营养支持后有227 名患儿 为低体重营养不良患儿占43.40%,营养支持前后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χ2 值为1.54, P ﹥0.05。年龄别身高的Z 评分(HAZ)分析显示,0~岁、1~岁、3~7 岁年龄组营养不良患 儿营养支持前、后分别为47.34%、35.33%、25.29%和44.97%、35.33%、25.29%。营养支持 前有188 名患儿为生长迟缓营养不良占35.95%,营养支持后有184 名患儿为生长迟缓营养 不良占35.18%,营养支持前后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χ2 值为0.23, P﹥0.05。4 营养支持 前后情况比较 营养支持后0~岁、1~岁、3~7 岁年龄组男婴、女婴的体重均较营养支持前 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 t 值依次为:0.21、0.81、0.61 和1.16、0.23、1.45,P﹥0.05; 各年龄组患儿的身长(高)营养支持前后比较均没有显著性差异。5 预后 患儿术后住院时 间9~20 天,平均11.65±3.05。所有患儿均给予呼吸机辅助,辅助时间1h~7d,平均 6.54±2.58h。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7.58±4.36 天。患儿术后近期合并低心排综合征5 例、房室传导阻滞3 例、切口愈合不良6 例、肺部感染9 例,死亡5 例。结论:0~7 岁先心 病手术患儿中,低体重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7.11%,生长迟缓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5.95%,对 先心病手术患儿进行营养评估并给予科学有效的、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是增强患儿抵抗力, 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前提与条件。
  • 摘要:目的:评价先心病手术患儿术前的营养状态,为临床进行营养支持提供依据,降低心脏 手术治疗的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采用体重、身长(身高)的平均值法 [2]、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为营养评价指标。采用定点连续抽样,对河北医科 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2008 年1 月—2008 年12 月符合条件的先心病患儿进行研究,在住院 后第一天晨进行体格测量和采血化验。结果:1 体重、身长(身高)的实际值与标准值比较: 0~岁年龄组,男婴、女婴实际体重均低于标准值,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t 值分别为3.58、 5.61,P﹤0.05;1~岁年龄组,女童实际身长低于标准值,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t 值为5.50, P﹤0.05;3~7 岁年龄组,男童、女童实际身高低于标准值,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t 值分 别为3.69、3.00,P﹤0.05。男童、女童实际体重均低于标准值,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t 值分别为3.10、4.12,P﹤0.05(见Table1)。 2 总蛋白情况分布:各年龄组低蛋白血症所占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小,0~岁、1~岁、 3~7 岁年龄组低蛋白血症发病率分别为22.49%、19.02%、12.35%,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 比较,低蛋白血症发病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 依次为:1.71、0.16、0.02,P﹥0.05(见 Table2)。 3 血清白蛋白情况分布:各年龄组低白蛋白血症所占的比例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小,0~岁、1~ 岁、3~7 岁年龄组营养支持前低白蛋白血症发病率分依次为18.34%、17.93%、11.76%,同 年龄组不同性别之间比较,低白蛋白血症发病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 依次为:1.13、 0.35、 0.03, P﹥0.05(见Table3)。结论 :本研究显示低蛋白血症发病率为17.97%,低白蛋白血 症发病率为16.06%,贫血发病率为31.74%,而且不同年龄、性别各有特点。
  • 摘要:目的:评价十二指肠间质瘤局部切除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 析行十二指肠间质瘤局部切除术10 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对比营养支 持前后血红蛋白、总蛋白、 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改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白蛋白水平无明显改变,营养支持对并发症治疗有效。结论: 十二指肠间 质瘤局部切除术后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是有效的,对治疗并发症有效。
  •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二级医院老年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和营养治疗情况,为临床营养治疗 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方法(NRS2002)对 1261 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 险筛查和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体质指数)测定。结果:NRS 适用率73.6%,其中NRS≥3 的患者有420 例(45.2%),应用营养治疗58 例(13.8%);在1261 例老年住院患者中有627 例(49.7%)营养不良,其中营养不足、超重,肥胖分别是324 例(25.7%)、232 例(18.4%)、 71 例(5.6%)。结论:二级医院老年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治疗应用较少,营 养治疗干预不够,应及早进行营养干预。
  • 摘要:目的: 恶性肿瘤病人往往伴有代谢的改变,而胰腺癌病人的代谢变化更为明显。通 过检测胰腺癌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REE)评估其代谢变化的情况,进一步分析影响胰腺癌 病人REE 的因素。方法: 用间接能量测定法检测34 例诊断为胰腺癌的病人(试验组)和同 期30 例腹股沟疝病人(对照组)的REE,并进一步分析肿瘤部位、有无黄疸、不同病理分 期、有无营养不良对胰腺癌病人REE 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病人的REE 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1449.03±315.47 vs 1344.67±128.52,P<0.01)。试验组病人的呼吸商(RQ)较对照组非 常显著地降低(0.81±0.06 vs 0.88±0.08,P<0.01)。不同胰腺癌病人的REE 的变化是不相 同的,其中REE 升高的比例:55.88%,REE 降低的比例:29.41%,REE 正常的比例:14.71%。 不同部位胰腺癌病人的REE 无明显差别,但是用去脂体重(FFM)矫正后胰头组病人的REE 显著低于胰体尾组(29.48±5.46 vs 30.68±8.24,P<0.05);黄疸对REE 无明显影响;不同 分期胰腺癌病人的REE 是明显不同的,Ⅳ期病人的REE 与Ⅲ期和Ⅱ期病人的REE 比较有非常 显著性差异(P<0.01),而Ⅲ期病人和Ⅱ期病人的REE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有营养 不良病人与无营养不良病人的REE 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1506.33±252.46 vs 1394.54± 392.78,p<0.01)。结论: 胰腺癌病人REE 显著增加,总体上升高。胰腺癌病人REE 的升高 与肿瘤部位、病理分期和营养不良有一定的关系。
  • 摘要: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花生四烯酸(AA)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利用气质 联用分析技术对胃癌组织中提取的花生四烯酸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周围配对的正常粘膜进行 对照。结果:花生四烯酸在胃癌组织中明显减少(P=0.011);不同TNM 分期的胃癌组织和配 对正常粘膜比较或者不同TNM 分期的胃癌组织之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高- 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组织中AA 水平较配对的正常粘膜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8 和P=0.043);高-中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组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男性患者胃癌组织中AA 明显减少(P=0.01);女性组胃癌组织和配对正常粘膜比较以及男女 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 在胃癌组织中明显降低,其变化可能与 胃癌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患者性别有关,男性胃癌患者组织 中AA 消耗更为明显。
  • 摘要:目的: 调查胃癌血清脂肪酸和脂肪酸酰胺的代谢谱改变并探讨与胃癌相关的特征性小 分子标记物。方法: 利用GC/MS 对30 例胃癌血清和30 例健康人血清的脂肪酸和脂肪酸酰 胺进行分析。获得的脂类数据通过PCA 或OPLS-DA 多维统计分析方法建立胃癌诊断模型,应 用非参数Wilcoxon 检验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清标志物。结果: 通过GC/MS 分析共获得 11 种脂肪酸和3 种脂肪酸酰胺,利用OPLS-DA 建模后可以较好的区分胃癌组和正常对照组。 胃癌血清中发现4 种脂肪酸的变化较正常人具有统计学。OPLS-DA 模型中发现8 种脂肪酸对 两组病人的区分作用具有较大的贡献(VIP 值>1)。结论: 本实验发现胃癌血清中脂肪酸和 脂肪酸酰胺的代谢发生了紊乱,胃癌血清脂类代谢谱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力,有助 于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
  • 摘要:目的:探究梗阻性黄疸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比较31 例梗阻性黄疸 患者与15 例非黄疸患者的血常规、生化及血栓弹力图。结果:常规凝血检测结果两组间未见 明显差异;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提示:反应血凝块的最大强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的 MA 值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主要受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 血小板的作用要比纤维蛋白原大,约占80%,血小板质量或数量的异常都会影响到MA 值, 同样反应血小板数量与功能的指标G 值和A 值,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而其他TEG 指标未 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与传统黄疸病人存在出血倾向的观点不同,我们观察到梗阻性黄 疸病人处于高凝状态,而这种高凝状态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功能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生长激素(GH)对脓毒症大鼠肠道通透性的影响。 方法:将72 只SD 雄性大鼠随机分对照组、脓毒症组、GH 组、脓毒症加GH 组,再将各组随机分为空肠 组、回肠组和结肠组。空肠组:取Treitz 韧带处空肠置管,距离Treitz 韧带25cm 处造口; 回肠组:自回盲部向上25cm 处置管,末端回肠造口;结肠组:行盲肠置管造口。各组分别于 肠道置管造口处灌入甘露醇/乳果糖,测定肠粘膜通透性,24 小时后分别取部分空肠、回肠、 结肠肠管行离体肠粘膜通透性检测并行电镜观察紧密连接(TJ)。 结果:脓毒症组大鼠肠粘 膜TJ 间隙增宽,肠道通透性增加,且回肠组更加明显;GH 加脓毒症组肠粘膜TJ 损伤和肠粘 膜通透性的增加有所减轻 结论:GH 能够减轻脓毒症时大鼠肠粘膜TJ 损伤,减少肠粘膜 通透性增高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更加优越的空肠造瘘模型,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肠内营养提供一种更 好的手段。方法:设计纽扣式空肠造瘘管图样,以聚四氟乙烯和聚甲酯材料加工成该造瘘管, 并定制一外径略小于造瘘管内径的双腔导管;以8 条健康成年毕格犬为实验对象,行术中空 肠内插管术;术后1 周左右行空肠造影观察造瘘管情况。结果:术后1 周左右行空肠造影证 明双腔导管始终伸向空肠远端,未发现造影剂返流至十二指肠的现象,8 条实验犬均未出现 肠梗阻症状,且术后造瘘管体外部分均保存完好,至截稿为止,平均保存在4 个月以上。结 论:该模型的成功建立,旨在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肠内营养提供一种更好的手段,可能使 肠内营养的研究结果更加准确。
  • 摘要: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将77 例需经PICC 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2 组,超声组35 例,对照组42 例。对照组采用 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超声组采用经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技术。 结果:两 组比较PICC 置管在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 头端一次在位率、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上 均有显著性差异(P 值<0.05),在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上无显著性差异(P 值>0.05)。 结论:PICC 置管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 护理操作的安全性。
  • 摘要:目的: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乳糜瘘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期间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加速康复。 方法:总结普通外科ICU内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乳糜瘘患者5例,在肠内 营养实施过程中,针对肠内营养特有并发症的特点和乳糜瘘的特性,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 少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5例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期间未发生一例并发症,保证了肠内营养 能够连续安全的实施。结论:肠内营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乳糜瘘患者营养支持重要手段, 预防肠内营养期间并发症发生,确保肠内营养能够连续实施,加速患者康复。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乳糜瘘患者在实施肠内营养期间的安全管理的方 法。 方法:分析5例普通外科ICU内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乳糜瘘患者实施肠内营养过程的安全 管理方法,包括:在合适的时间进行合适的肠内营养,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严密监测 腹腔引流液量及其甘油三酯浓度和乳糜试验的变化。 结果:5例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后,腹水中甘油三酯的浓度显著下降,引流量逐渐减少以至消失,最终5例患者均通过保守 治疗后使其乳糜瘘自行愈合。结论:肠内营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乳糜瘘患者营养支持重 要手段,良好的肠内营养管理可有效预防乳糜瘘加重和复发。
  • 摘要:目的:调查胃肠道恶性肿瘤病人手术前后的营养风险率,探讨其对临床结局 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手术的222 例胃肠道肿瘤病人,采用NRS2002 营养风险筛查评分简 表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营养风险筛查,同时对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方式、能量、营养素供 给和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和药物费用进行调查。结果:29.3%的患者术前存在营养风险, 这些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均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结论:术前 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影响术后恢复。
  • 摘要:十二指肠瘘是胃肠手术和腹部外伤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引起一系列全身 和局部病理生理紊乱,主要是内紊态失衡,营养缺乏与感染,很容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 合症。所以处理上十分棘手,死亡率高,是普外临床上一大难题。我科通过有效引流、营养支持治疗等方法,使肠外瘘治愈率远远高于国际水。
  • 摘要: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个自身消耗性疾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肠内营养 营养由于自身的优越性,现已成为临床医生对其实施营养支持选择的共识, 鼻肠管由于相对于经皮内镜下空肠置管及手术放置空肠管简单、方便、快捷, 在临床中被普遍应用。护士在为急性重症胰腺炎经鼻肠管实施肠内营养中,仍存 在许多安全隐患。下面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经鼻肠管实施肠内营养安全护理做一综 述,主要概括为防易位、防拔管、防堵管、防污染、防接错、防误吸。
  • 摘要: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是从静脉供给患者所需要的全部营养要素,使患者在不进食的 情况下,机体仍有足够的营养成分促进疾病康复。TPN 可经中心静脉或周围静脉实施,TPN 经中心静脉置管,容易引起导管源性脓毒败血症、静脉炎、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经周围静脉肠外营养(PPN)具有应用方便、安全性高、可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等优势,应用日趋广泛,在某些领域中有替代中心静脉营养之势。PPN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静脉炎,本文介绍了PPN期间静脉炎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
  • 摘要:报告了1 例严重腹部外伤致肠瘘患者营养支持的实施与护理。通过正确评估患者病 情,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时机与途径、科学地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与能量,肠外营养支持的 护理,经空肠输注肠内营养及消化液回输的护理,动态监测营养支持效果及心理护理与健康 教育。
  • 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发病急骤,病情复杂,累及脏器多,并发症发生率高,是腹部外科较 常见的急腹症。肠外营养(PN)做为sAP 患者主要的营养支持方法,能迅速补充一定的营养物 质,不至于增加胰腺的外分泌功能,使患者能顺利渡过并发症期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在有机结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时的护理体会
  • 摘要: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用于完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中的护理进 展。方法:对PICC 穿刺置管的方法、使用PICC 输注TPN 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综 述。结果:笔者认为PICC 在肠外营养中的应用,减少了静脉炎的发生,减轻了反复穿刺给 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了护理工作量。结论:PICC 在肠外营养使用中前景广阔,只要护理 工作者正确使用,并且掌握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就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
  •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肠外营养的实施方法及护理要点。方法:对9例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出 院前评估、进行家庭环境和家属的准备、成立营养支持小组、进行相关培训、设立咨询电话、 制定随访计划,并在营养液滴注过程中加强观察、平时注意导管的维护、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9例患者生活质量提高,2例停止肠外营养给予肠内营养,5例营养好转回到医院准备 手术;9例患者均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未发生感染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高血糖,查明原 因后对症处理后好转;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实施家庭肠外营养前 要进行系统的评估、准备,由NST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指导和监测,定期随访和24 h 电话随诊 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目的:观察鱼油脂肪乳在短肠综合征患者肠外营养中的作用,探讨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15例患者,均经腔静脉置管后给予给予添加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治疗1个月,观察 肝酶、凝血功能、血脂以及血清脂肪酸谱、肝脏穿刺活检组织的变化,并在营养液的配制、 输注通路的建立与维护,血标本采集,肝脏穿刺后的监测,心理等方面加强护理。结果:12 名患者直接胆红素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明显差异;其它肝酶指标也得到改善, 凝血功能正常;经皮肝穿刺标本表明炎细胞浸润及胆色素沉积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过程中 未出现导管、感染相关并发症,1例患者发生高血糖,对症处理后降至正常。结论:肠外营养 中添加含有ω-3PUFAs的鱼油脂肪乳是治疗及预防SBS发生PNALD的新策略,在医疗进步的同 时,要在营养液的配制、输注通路的建立与维护,血标本采集,肝脏穿刺后的监测,心理等 方面加强护理,以保证肠外营养液的顺利、有效输注。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高压行机械通气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治疗时降低微误吸发生率的对策。 方法:将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入住ICU且APACHEⅡ≥8分、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时间 ≥72 h、腹腔压力≥1.60 kPa、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强 化护理措施:(1)监测气囊压力1次/4 h,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 kPa;(2)声门下吸引 1次/4 h;(3)检查有无腹胀、听诊胃肠蠕动1次/4 h。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比较 两组患者的转归,腹腔压力、气道压力和肠蠕动次数,呼吸道分泌物染色及pH值,呼吸机相 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及病原菌培养结果。结果:实 验组院内死亡2例,对照组院内死亡4例,均为感染性或失血性休克,与误吸无关。两组患者 的腹腔内压力、气道压力、肠蠕动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自呼吸道吸出少量蓝色分 泌物的比例(2.38%)高于对照组(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下 呼吸道分泌物pH值(7.76)高于对照组(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 VAP发生率(30.95%)低于对照组(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 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腹腔高压行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期间的微误吸,从而降低VAP的 发生率。
  • 摘要:发达国家营养治疗是规范的医疗行为,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临床 营养诊断和治疗水平低,制约学科发展。营养人才缺乏、相关政策和法规滞后、营养诊断和 营养评价技术低下、营养产业规模和技术整体落后。因此,我国营养学科水平参差不齐,总 体水平较低,营养学科发展缓慢。解开“瓶颈”已经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问题,促进临床营养 学科顺利的发展。
  • 摘要:目的: 使用NRS 2002工具进行入院胃癌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调查。方法:对2010年6 月-2010年12月在华西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入院的胃癌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跟踪调查患 者在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况,判断目前临床营养支持是否合理。结果:纳入研究的182例 患者均顺利完成营养风险筛查,有风险患者共计113例(62.1%);无风险患者共计69例 (37.9%)。其中151例实施了营养支持,所占比例为83%。存在营养风险患者113例中实施了营 养支持的有100例(88.5%),无风险69例中实施营养支持51例(73.9%)。结论:在所调查科室中, 胃癌患者存在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比例高,临床营养支持尚存不合理之处。
  • 摘要:目的:研究益生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对炎症状态下肠道屏 障的修复机制。方法:以白介素10 基因敲除小鼠(interlukin-10 knockout,IL-10-/-)为 炎症性肠病模型,随机将空白对照小鼠(wild type, WT)和IL-10-/-小鼠分成四组,分别 灌饲LP 溶液和空白对照液,持续四周。每周记录小鼠肠炎的临床表现,实验结束后收集小 鼠结肠组织,给予病理评分和形态观察,利用Ussing Chamber 技术对小鼠结肠通透性及电 生理变化进行分析,并对结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进行定位和定量研究。结果:LP 促进了 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增强了肠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降低了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减轻了 肠道炎症。结论:LP 能通过促进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修复受损肠屏障功能,从 而减轻肠道炎症。
  • 摘要:目的:分析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 性分析经腹部平片及CT 证实的急性肠梗阻患者共136 例,其中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组66 例,选择同期进行的鼻胃管减压治疗70 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种减压方法对不同类型肠 梗阻的疗效差异。结果 :1、肠梗阻导管组在腹痛腹胀缓解、排气排便恢复、腹部平片及CT 改善、血象及血沉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均<0.01;置管第一天引流量显著多于对 照组,P<0.01;肠梗阻导管组需解除梗阻手术率( 27.3%)显著低于对照组( 64.3%),P<0.01; 总体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84.8%VS35.7%,P<0.01)。2、肠梗阻导管组对于非癌性肠梗 阻(包括粘连性及动力性)的疗效显著较癌性肠梗阻高,P<0.01,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而对于癌性肠梗阻两种减压方法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肠梗阻导管对 于小肠及结直肠梗阻的减压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 均<0.05 ;对于复发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 效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梗阻导管能迅速有效缓解急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症 状,降低手术解除梗阻的比例,对于小肠和结直肠各部位梗阻尤其在非癌性肠梗阻的疗效上 显著优于鼻胃管,但对于癌性肠梗阻两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 摘要:目的:评估补充外源性乳糖酶对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的改善效果,为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的营养防治提供依据和方法。 方法:招募健康受试者89 名(男性36 名,女性53 名),空腹口服300ml 全脂牛奶,用 尿半乳糖试验及主观症状评分进行乳糖酶缺乏和乳糖酶不耐受筛查。对诊断为乳糖酶缺乏及 乳糖酶不耐受的41 名受试者(男性14 名,女性27 名)进行补充乳糖酶试验,受试者饮奶 前补充60mg 乳糖酶,收集饮奶后第二小时的中段尿,用尿半乳糖试验及主观症状评分评价 其效果。 结果:健康志愿者中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49.4%和30.3%。乳糖酶缺 乏的发生率呈女性大于男性及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无饮奶习惯者乳糖酶缺乏比例高于 有饮奶习惯者(χ2= 5.54, P < 0.05)。无饮奶习惯者乳糖酶缺乏的可能性是有饮奶习惯者 的3.04 倍(95%CI:1.18~7.81)。补充乳糖酶后,41 名乳糖酶缺乏者中36 名尿半乳糖试验 为阴性,有效率87.8%,所有乳糖不耐受者的症状均消失或显著改善,有效率为100%。补充 乳糖酶后2h 和24h 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P<0.05)补充乳糖酶前。 结论:补充乳糖酶能弥补体内乳糖酶缺乏的状况,促进乳糖消化吸收,显著改善乳糖不 耐受。
  •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尿白蛋白尿肌酐比(ACR)为糖尿病肾脏早期损害的判断指标,旨在探 讨2 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肾脏早期损害指标ACR 之间的关系,为明确尿酸在糖尿病肾 脏早期损害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2008 年11 月至2009 年3 月,在上海某社区进行糖尿 病筛查后确诊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204 名。根据血尿酸水平男性>0.42mmol/L(7mg/dl),女 性>0.35(6mg/dl),分成高尿酸组(n=62)与尿酸正常组(n=142)。比较两组ACR、Scr、BUN、 Cr、及糖脂代谢指标(FPG、TC、TG、HDL、LDL、APOA、APOB、HbA1C)、人体测量等的改变 情况,用线性回归分析2 型糖尿病患者中ACR 对尿酸的影响情况。结果:(1)高尿酸组中 ACR 的超标率显著高于尿酸正常组(36.4% vs 16.2%χ2=8.244,p=0.006)。ACR、Cr 及BUN 高尿酸组均较尿酸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升高(p<0.05)。高尿酸组体重、BMI、腰臀比、TG 较尿酸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升高(p 均<0.05)。HDL 高尿酸组较尿酸正常组低,两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3)ACR 与尿酸水平成显著正相关(r=0.247,p<0.01),与BUN、 SCR、APOB 也正相关,与HDL 为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1,0.226,0.225(p<0.01)。 ( 3 ) 多元线性回归表明ACR 是尿酸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1 )。回归方程为 ACR=88.757*SUA+35.385*APOB-57.803 结论:2 型糖尿病合并高尿酸血症者更易出现ACR 超标,同时表现肥胖、血脂代谢异常的聚 集。通过降低尿酸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是改善糖尿病肾脏早期损害的可能途径,今后可以开展 这方面的前瞻性研究,以明确尿酸在2 型糖尿病肾脏损害的可能机制。
  • 摘要:目的:评价二十碳五烯酸(EPA)体外抑制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方法:在处于指数生长期的FRH-0201细胞株培养剂中添加EPA,采用噻唑蓝法、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株的生长和增殖情况,并通过生化检测及组织化学等方法,研究EPA对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经EPA作用后,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增殖受抑制,随EPA浓度的递增FRH-0201细胞增殖率逐次下降,呈现明显量效关系,同时诱导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检测出凋亡峰,经不同浓度EPA作用后,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的S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 p<0.001),MDA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 p<0.001)。结论:EPA可能通过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而阻遏人肝胆管癌FRH-0201细胞的增殖,诱发细胞凋亡。
  • 摘要:不伴有腹部外伤的多发伤患者,其胃肠道在解剖学上保持完整。因此,对此类多发伤患 者进行肠内方式为主的营养支持已获广泛共识。然而,并非所有的这类患者都能顺利获得肠 内营养支持治疗,部分患者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如腹泻、腹胀、呕吐和误吸等,导致营养支 持障碍,吸入性肺炎等,影响预后。本文对我院创伤外科近2年的不伴有腹部外伤的多发伤患者合并胃肠返流患者的治疗进行了总结
  • 摘要:目的:研究医院感染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及营养风险率,探讨营养风险与年龄、 疾病、感染部位及感染细菌的关系,为临床进行营养支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NRS2002 方法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08 年1 月1 日至2008 年12 月31 日6 个科室364 例医院感 染患者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结果:医院感染患者营养不良(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5.91%; 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0.16%,不同科室医院感染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176.148,P<0.01),胸外科医院感染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趋势χ2 检验值为 117.07, P<0.01);不同年龄组医院感染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22,P<0.01),年龄越大营养风险发生率越高(趋势χ2 检验值为58.25, P<0.01); 不同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80,P<0.01)。 感染不同细菌的医院感染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224,p=0.747); 结论:医院感染患者营养不良(营养不足)发生率为25.91%,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0.16%, 医院感染患者的营养风险与年龄、疾病、感染部位有关,与感染细菌无关。
  • 摘要:蓝莓属杜鹃花科越橘属,主要活性成分有类黄酮、花青苷、酚酸等生物活性物质,以 及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食用纤维、果糖、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在 人体中发挥着多重保健功效。保健功效有保护视力,延缓神经衰老、改善认知功能,保护心 血管系统,保护肝脏,防癌、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等。抗疾病的作用有防治糖尿病, 肥胖和骨质疏松。不习惯或过度运动可能会导致骨骼肌损伤,活性氧水平升高也可导致肌肉 功能障碍发生。蓝莓花青素可减少骨骼肌细胞损伤的有效活性物质,可以减轻氧化应激引起 的肌肉损伤。蓝莓提取物对于皮肤也具有保护作用。对2 型糖尿病患者,可增强皮肤的保水 性,皮肤细纹、硬度、光泽度、肤色、光滑度、起绉性和整体外观显著改善。蓝莓花色苷能 减弱紫外线诱导的伴随活性氧(ROS)产生的毒性,对紫外线引起的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 用。在神经退化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显著功效。蓝莓由于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 和广泛的保健功效为世界所关注,特别是针对花色苷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蓝莓的保健功效最主要还是源于它的抗氧化作用,上述预防保健作用,特别是其在保护心血 管系统、防癌抗癌及延缓神经衰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蝇蛆干粉营养素含量,并研究蝇蛆壳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的抗氧化 损伤能力和可能的机制。方法:分别测定蝇蛆干粉营养素的含量。用放免分析法对糖尿病模 型组、正常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大鼠的血清胰岛素、C肽含量进行测定,分析蝇蛆壳聚糖对 大鼠血清胰岛素、C肽含量的作用。结果:蝇蛆干粉营养丰富,蛋白质61.4%,脂肪达12.3%, 壳聚糖为10.8%。蝇蛆壳聚糖对实验性高血糖大鼠的作用与模型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组 血清SOD活性明显提高,其中中剂量组相差显著(P<0.05),高剂量组非常显著(P<0.01); 中、高剂量组血清GSH-Px活性有明显的提高,中、高剂量组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中、高剂量组血清MDA含量有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蝇蛆干粉营养素含 量丰富,蛆壳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有明著的抗氧化损伤能力,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 的含量。
  • 摘要: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b1 对术后疲劳综合征(POFS)大鼠骨骼肌氧化应激的影响, 探讨其抗疲劳机制。方法:采用70%中段小肠切除法建立POFS 大鼠模型。通过抓力测试筛选 出96 只Sprague-Dawley 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人参皂苷Rb1 干预组(GRb1 组,10 mg·kg-1)。分别在术后第1、3、7、10 天检测大鼠最大抓力,并检测骨骼肌内丙二 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 活性。结果:GRb1 组较模型组最大抓力在术后第7、10 天明显增强(P<0.05), MDA 含量在术 后第3、7 天明显降低(P<0.05),SOD 活性同时明显升高 (P<0.05)。三组间CAT、GSH-PX 活 性各时间点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人参皂苷Rb1 能减轻骨骼肌的氧化应激性损伤,提 高骨骼肌抗氧化酶活性,增强骨骼肌功能。这可能是其抗术后疲劳的重要途径。
  • 摘要:目的:探讨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P)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 细胞凋亡及紧密连接(TJ)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五 组:对照组;胆总管结扎组;胆总管结扎加LP 组;内引流组;内引流加LP 组。实验持续十 天,添加LP 组大鼠每日灌胃1010CFU。TUNEL 法测肝细胞凋亡阳性率;透射电镜、Western blot、 RT-PCR 观察TJ 超微结构及相关蛋白(Occludin, Claudin-1, Claudin-4, ZO-1)的表达和 分布变化。结果:大鼠胆总管结扎十天后肝细胞凋亡增多,口服LP 后状况有所缓解。内引流 +LP 组较阻黄组凋亡降低(P<0.01)。模型动物肝细胞紧密连接破坏非常明显,口服LP 后连 接状态有所改善,内引流+LP 组改善显著。内引流+LP 组紧密连接蛋白mRNA 及蛋白的表达改 善最明显。结论:阻黄大鼠内引流及口服LP 后对受损肝脏有明显改善作用。肝细胞凋亡阳性 率下降,紧密连接蛋白及mRNA 表达明显好转,有效抑制了阻黄大鼠肝屏障的损伤。
  • 摘要:目的:评估肠内和肠外营养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采用多普勒彩超检测20例肠内营养组及25例肠外营养组治疗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肠内营养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之前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 ( P <0.01) ,平均血流速度加快(P <0.01) ,血流量(P <0.01) ;肠外营养脉TPN治疗组患者中门静脉主干内径、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在在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P >0.05);治疗后两组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可明显使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血流量增加及血流速度加快。
  • 摘要:肠外营养(PN)支持在我国应用已近50年的历史,在营养支持时如何选择输注途径和置管技术已成为本领域的必要手段之一。长期的静脉治疗和抢救重症患者都离不开建立静脉通道的技术, 因此, 人们通常将静脉通路称之为“生命线”。。尽管PICC优点很多,但也存在较严重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血栓形成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上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几率很小,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 47嗜o。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如不及时治疗,一旦栓予脱落随血液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进而危及生命。因此,在选择肠外营养静脉通路时,要注意其安全性,严防微小血栓和血栓的发生,一旦发生,应立即拔管并给予对症处理。
  •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应用肠内营养的效果。 方法:为125 例胃癌术后患者 提供肠内营养支持,并制定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对其进行早期护理。结果 通过肠内营养 支持疗法的应用及精心护理,胃癌术后患者肠内营养应用成功,112 例较好耐受,11 例出现 腹胀,5 例出现腹泻,按照肠内营养护理流程处理后,均获得成功,没有出现吻合口瘘、感 染等并发症。结论 肠内营养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 摘要:目的:探寻腹腔感染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期间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方法:总结我 科SICU 病房117 例重症急性胰腺炎、肠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在应用肠内营养期间行连续性 血液净化时,除了血液净化的常规护理外,需加强血糖的监控、体质分析和体重的变化等护 理措施;结果:通过上述护理措施有效的降低了腹腔感染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期间行连续性血 液净化时的并发症;结论 上述综合措施是腹腔感染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期间行连续性血液净 化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
  • 摘要: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与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 析研究2005 年7 月-2007 年6 月60 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术后早期肠内 营养支持组(EN)和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组(PN)两组,对二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二 组患者术后体重及血中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均较术前降低,EN 组降低少于PN 组, 但二组间差异不显著。EN 组氮平衡总体上优于PN 组,EN 组累计氮平衡为正氮平衡, PN 组 累计氮平衡为负氮平衡,二组间差异显著。EN 对肝酶影响明显减轻,且治疗费用明显少于 PN。结论:术后早期EN 可以更安全、有效、经济地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营养不良状 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的预防与护理。 方法:对280 例外科危 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掌握输注的方法,速度,浓度,输注过程中 进行严密观察。结果:在治疗的280 患者中治愈出院278 例,治愈率为98%。腹泻的人数为 11 例。腹泻的天数为0.5-5 天。结论 :加强外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的监护十分必要, 防止腹泻的发生,预防是关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