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增李斯特菌

单增李斯特菌

单增李斯特菌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612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70845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检验检疫学刊、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166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人兽共患病防控、2012年铁路卫生防疫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发展论坛等;单增李斯特菌的相关文献由190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艳、叶长芸、董庆利等。

单增李斯特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7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0845 占比:99.84%

总计:271268篇

单增李斯特菌—发文趋势图

单增李斯特菌

-研究学者

  • 王艳
  • 叶长芸
  • 董庆利
  • 潘迎捷
  • 刘箐
  • 王毅
  • 赵勇
  • 熊勇华
  • 马勋
  • 张明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临床与病理杂志编辑部
    • 摘要: 《临床与病理杂志》编辑部决定对【临床与病理杂志,2021,41(6):1365-1368.】一文作撤稿处理。题目:妊娠合并单增李斯特菌感染56例作者:杨小青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内科DOI:10.3978/j.issn.2095-6959.2021.06.020原因:论文内容有欠妥当之处,作者申请撤稿特此声明!
    • 刘丽敏; 唐宇宏; 刘铖珺; 方婷; 李长城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构建波动温度条件下三文鱼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预测模型。将3株从三文鱼中分离的单增李斯特菌混合接种至无菌三文鱼样品,开展连续波动温度(1~35°C)条件下的生长试验。采用动态一步法对其中3组生长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包含初级模型(Huang模型、Baranyi和Two-compartment模型)与二级模型(HSR模型)的联合模型。结果表明:Huang-HSR模型、Baranyi-HSR模型和Two-compartment-HSR模型具有同等的拟合效果,由其预测的单增李斯特菌最低生长温度分别为0.51,1.21,1.20°C,最大生长浓度分别为9.41,9.35,9.36 lg(CFU/g)。基于模型对迟滞期的定义以及模型表达式的简洁程度,建议选择Huang-HSR模型来描述三文鱼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通过另设的波动温度生长试验及文献报道的恒定温度生长数据对Huang-HSR模型进行验证,波动温度和恒定温度生长数据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在0.29~0.59 lg(CFU/g)和0.28~0.85 lg(CFU/g)范围,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描述三文鱼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行为。将构建的模型用于正弦波动温度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模拟,以展示其潜在应用价值。本研究构建的数学模型可用于三文鱼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动态生长预测。
    • 许宇航; 王岩; 毕景然; 侯红漫; 郝洪顺; 张公亮
    • 摘要: 选取10种常见的硫醚类香料,通过测量其抑菌圈直径来研究各硫醚类香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能力,并分析硫醚香料的结构与抑菌能力的关系。筛选出抑菌能力最强的硫醚类香料,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来考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甲基糠基二硫醚(MFDS)和二烯丙基硫醚(DAS)对两种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较好,且抑菌能力为DADS>MFDS>DAS。DADS相较于其它9种硫醚类香料抑菌效果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312.5 mmol/L和1.25 mol/L。当DADS的浓度为亚抑制浓度时(1/16MIC、1/8MIC、1/4MIC、1/2MIC),均能显著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的表达水平(P<0.01)。以上结果说明:烯丙基和二硫键的存在能够增强硫醚类香料的抑菌能力,并且对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发挥重要作用。
    • 尉小军; 李巧巧; 曾东东; 蒋建军
    • 摘要: 【目的】研究inlK基因对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生物被膜与消毒剂抗力的关系,以期为有效防控单增李斯特菌污染提供参考。【方法】以单增李斯特菌Lm90SB2为试验菌,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单增李斯特菌F2365 inlK基因序列(登录号:AE017262),应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用于扩增inlK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及验证缺失株的特异性引物,以同源重组技术构建inlK基因缺失株,并通过旁外侧引物运用PCR方法进行缺失株检测。将标准菌株Lm90SB2和构建的缺失株分别培养8、12、24、48 h后进行结晶紫染色,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变化,并用酶标仪测定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用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作为新洁尔灭消毒剂的中和剂,含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和含10 g/L硫代硫酸钠+30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84消毒剂的中和剂,设消毒剂+菌悬液、消毒剂+菌悬液+中和剂、中和剂+菌悬液、消毒剂+中和剂+菌悬液、稀释液+菌悬液(阳性对照)、稀释液+中和剂+培养基(阴性对照)6个试验组,进行中和剂的筛选,并检测不同浓度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分别作用1、5、10、20 min时对2株菌的灭菌率。【结果】PCR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缺失株Lm90SB2ΔinlK,且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或极显著下降(P<0.05;P<0.01);含3 g/L卵磷脂+3 g/L吐温80的PBS溶液构成的中和剂可有效中和新洁尔灭消毒剂,5 g/L硫代硫酸钠+5 g/L卵磷脂+20 g/L吐温80的PBS溶液可有效中和84消毒剂。不同比例的新洁尔灭(1∶15、1∶30)和84消毒剂(1∶50、1∶100)消毒剂在1、5、10 min对Lm90SB2ΔinlK株的灭菌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m90SB2株(P<0.05;P<0.01),且在20 min时灭菌率均为100%。【结论】inlK基因的缺失导致Lm90SB2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下降,且对消毒剂抗力减弱。
    • 安妮; 张钰; 方小伟; 梁雄燕; 刘晶; 杨玉莹; 方春
    • 摘要: 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原菌,可抵抗外界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如酸、碱、渗透压和氧化应激。双元调控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TCS)是细菌适应环境的重要调控系统,为了探明双元调控系统HssS/HssR对单增李斯特菌抗应激能力及毒力的影响,本研究以单增李斯特菌10403S为亲本株,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hssS/hssR基因缺失株,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氧化应激(20 mmol·L^(-1) H_(2)O_(2))条件下,缺失株ΔhssS/hssR的生长能力减弱;应激存活试验结果显示,在20 mmol·L^(-1) H_(2)O_(2)条件下应激处理1 h后,缺失株ΔhssS/hssR的生长率显著低于亲本株(P<0.01);小鼠巨噬细胞内吞及增殖试验结果显示,hssS/hssR基因缺失显著增强单增李斯特菌抗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P<0.01)并显著增强其在巨噬细胞内的增殖能力(P<0.05);鸡胚毒力试验结果显示,亲本株的LD50为102.2,缺失株的LD50为101.4,且缺失株对鸡胚肝的定殖能力显著高于亲本株(P<0.01),表明hssS/hssR基因缺失能显著增强单增李斯特菌的毒力。综上表明,双元调控系统HssS/HssR介导单增李斯特菌抗氧化应激作用与毒力。
    • 李文艳; 陈滢滢; 董子怡; 刘婕; 肖锋; 张宇航
    • 摘要: 为探讨单增李斯特菌(Lisetria monocytogenes,LM)诱导小鼠滋养层细胞炎性体激活在其致小鼠流产中的作用,在体外用LM处理小鼠滋养层细胞,观察LM在细胞内的分布,检测培养基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水平和细胞裂解液中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caspase 1)成熟片段水平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量.结果显示:LM分布在细胞核周围,LM感染组细胞培养基中IL-1β水平、细胞裂解液中caspase 1成熟片段水平以及LDH释放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溶血素O(listeriolysin O,LLO)缺陷型LM(Δhly LM)感染组IL-1β水平和caspase 1成熟片段水平明显低于野生型LM感染组.因此推测,LM可通过LLO诱导小鼠滋养层细胞炎性体的激活进而诱导IL-1β的分泌和滋养层细胞焦亡导致流产的发生,这可为临床防治LM诱导的流产提供科学依据.
    • 胡仲皓; 单兴根; 何晓花; 吴金节; 胡青海
    • 摘要: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感染人和动物后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脑膜炎和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为建立快速检测Lm的方法,本研究以Lm毒力因子actA作为特异性检测的靶基因,通过条件优化初步建立了快速检测食源性Lm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方法。并采用该方法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样品检测试验。结果显示,利用建立的LAMP方法检测Lm、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产气荚膜梭菌、空肠弯曲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猪丹毒丝菌或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基因组DNA,除Lm为阳性外,其他病原菌均为阴性,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强;将Lm菌液10倍倍比稀释为4.7×10^(9)cfu/mL~4.7×10^(0)cfu/mL,再采用该LAMP方法和常规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AMP对Lm的检测下限为4.7×10^(1)cfu/mL,而常规PCR对Lm的检测下限为4.7×10^(3)cfu/mL,即LAMP比普通PCR的敏感性高100倍,表明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敏感性较高;采用建立的LAMP方法对118份猪肉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3份样品为阳性,与常规PCR和国标的检测结果均一致。本研究基于Lm actA基因建立了Lm LAMP检测方法,且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结果可视等优点,适用于实验室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现场快速检测。
    • 张钰; 方小伟; 袁梅; 郭骞; 梁雄燕; 刘晶; 杨玉莹; 方春
    • 摘要: 为了探明双元调控系统Lmo1060/Lmo1061是否影响单增李斯特菌(LM)的抗应激作用及致病性,本研究以LM 10403S为亲本株,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Δlmo1060/lmo1061缺失株。应激存活试验结果表明,lmo1060/lmo1061缺失显著增强LM在酸应激(pH=2.5)条件下的存活率,但不影响该菌在10%NaCl和10 mmol/L H;O;中的存活能力。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筛选显示,lmo1060/lmo1061缺失不影响谷氨酸脱羧酶系统gadD1/gadT1和gadD3报告基因的表达,但显著上调gadT2/gadD2报告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证实,缺失株Δlmo1060/lmo1061中GadD2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亲本株,回补株CΔlmo1060/lmo1061中GadD2蛋白水平与亲本株则无显著性差异。小鼠毒力试验显示,缺失株Δlmo1060/lmo1061与亲本株感染24 h后在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载菌量并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双元调控系统Lmo1060/Lmo1061可能感应环境pH值变化,并通过调控gadT2/gadD2表达影响LM的抗酸应激作用。
    • 陈凌波; 张钰; 方小伟; 吉俊芝; 方春; 杨玉莹
    • 摘要: 【目的】试验旨在阐明双元调控系统LisRK在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抵抗不利环境应激以及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参考菌株10403S为亲本株,利用穿梭质粒pKSV7通过同源重组方法构建lisRK基因缺失株,并基于表达质粒pIMK2构建了lisRK回补株;比较了亲本株10403S、缺失株ΔlisRK与回补株CΔlisRK在酸(pH 4.5)、渗透压(5%NaCl)和氧化(10 mmol/L H_(2)O_(2))应激条件下的生长与存活能力及其对胃腺癌细胞MGC803和肠上皮细胞Caco-2的侵袭率,进一步比较了亲本株10403S、缺失株ΔlisRK与回补株CΔlisRK经腹腔注射感染的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细菌载量。【结果】应激试验结果显示,lisRK基因缺失显著降低单增李斯特菌在酸应激(pH 4.5)条件下的生长能力,但不影响该菌在5%NaCl和10 mmol/L H_(2)O_(2)中的生长能力;缺失株ΔlisRK在强酸应激条件下(pH 2.5)的存活率(0.57%)极显著低于亲本株(2.07%)与回补株(1.97%)(P0.05)。【结论】双元调控系统LisRK缺失减弱单增李斯特菌的抗酸应激能力和对宿主细胞的侵袭能力。
    • 周继福; 王娉; 郭佳; 陈颖
    • 摘要: 采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单增李斯特菌复方新诺明耐药株和敏感株的代谢组学差异。以复方新诺明(SXT)耐药株和敏感株为研究对象,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获得菌株胞内代谢轮廓信息,建立OPLS-DA判别模型,并对差异化合物的数量、种类及其在代谢通路中的调控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耐药株和敏感株的代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共鉴定出21种对分类有显著贡献的化合物,主要以氨基酸和核苷酸为主。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等通路。腺苷、色氨酸和亮氨酸在2条显著性差异代谢途径中的表达变化表明:菌株受复方新诺明作用后,细胞内的肽、蛋白质合成受阻,细胞氧化应激提高。甘油磷脂代谢表明:细胞调控转运、蛋白功能和信号转导受复方新诺明严重影响。本研究阐明了菌株受复方新诺明作用的耐药性形成原因,为药物作用靶点的寻找和干预菌株防控提供帮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