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食源性致病菌

食源性致病菌

食源性致病菌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4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1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427篇;相关期刊308种,包括应用预防医学、江苏预防医学、食品安全导刊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二届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上海市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首届青年学术论坛等;食源性致病菌的相关文献由3379位作者贡献,包括赖卫华、唐群、张锦胜等。

食源性致病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1 占比:14.19%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35%

专利文献>

论文:5427 占比:85.46%

总计:6350篇

食源性致病菌—发文趋势图

食源性致病菌

-研究学者

  • 赖卫华
  • 唐群
  • 张锦胜
  • 吴清平
  • 张菊梅
  • 董庆利
  • 赵勇
  • 陈全胜
  • 李欢欢
  • 王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华健; 张宁; 杨威; 赵志强; 李茜; 陆安; 田勇; 何欣; 赵兴华; 李杰峰
    • 摘要: 旨在建立一种可同时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沙门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TaqMan多重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针对大肠杆菌O157∶H7 rfbE基因、沙门菌invA基因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hlyA基因的保守序列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多重qPCR反应体系,进行特异性、灵敏性和重复性试验,应用建立的方法检测生鲜食品中致病菌并与国家标准方法对比。结果显示:建立的多重qPCR方法特异性好,只扩增3种靶细菌;灵敏性最低检测值均为10^(4) copies·μL^(-1);重复性良好,批内变异系数为0.09%~2.97%,批间变异系数为0.23%~7.82%;对120份生鲜肉样品进行检测对比,两种方法均检出2份大肠杆菌O157∶H7,21份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多重qPCR方法检出14份沙门菌,比国标法多检出1份,建立的方法可检出所有受污染样品。综上表明,建立的多重qPCR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O157∶H7、沙门菌和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3种食源性致病菌,为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 吴怡; 刘露露; 吴永民; 代诗琼; 商颖; 曹建新; 韩鹏
    • 摘要: 为了解米线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分析其细菌多样性随时间变化趋势,研究从原料到餐桌中各个环节米线样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变化。采用高通量测序对10个米线样本中细菌16S rDNA区域进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一共注释到5个门、11个纲、19个目、24个科和29个属的微生物信息。分析表明,在所有样品中,变形菌门均占据50%以上相对丰度,其次为厚壁菌门,沙门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在各样品中均有发现。同时在原料样品和米线样品中还检出了葡萄球菌属、埃希氏杆菌属和李斯特菌属。利用传统培养法对10个样品进行检测,发现蜡样芽孢杆菌、沙门菌在各样品中均有检出,在原料和产品样品中也确实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O157:H7和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证明米线确实存在一定的食用风险。研究分析了不同阶段的米线样品中菌群的动态变化,为控制米线微生物污染,消除潜在的食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 姚文艳; 姜晖
    • 摘要: 创伤弧菌是一种重要的海洋食源性病原菌,可经伤口或肠道感染多种水产养殖动物及人体。该菌在各种食源性病原体中病死率最高,发病迅速。因此,创伤弧菌的检测对食品安全以及患者诊断治疗十分重要。但传统检测方法存在步骤繁琐、耗时长等局限,限制了医学检验及食品安全检测的高效性。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纳米科学技术的兴起,国内外学者结合传统培养方法研究和建立了多种具有操作简便、准确高效、灵敏度高等特点的创伤弧菌快速检测技术,为创伤弧菌快速检测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对于微生物传统病原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技术等传统和新兴的创伤弧菌检测手段进行了总结,以期为食源性创伤弧菌的有效防控及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 郭嘉琪
    • 摘要: 近几年,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主要是因为沙门氏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了食品,人们食用了含有致病菌的食品后,轻则会出现腹泻、恶心等症状,重则会危及生命。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必须对食品微生物进行检测。在进行食品微生物检测时,由于各类食品均有保质期,且微生物繁殖速度较快,因此必须要保证检测的时效性、准确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常用的七种食品微生物检测,然后分析了提高食品微生物检测质量的措施。
    • 梁丽; 陈驰; 石继春; 王春娥; 龙新星; 刘茹凤; 黄洋; 李康; 徐潇; 李江姣; 徐颖华; 叶强
    •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假单胞菌属的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也被称为绿脓杆菌。在自然界水、土壤与空气中均广泛存在[1]。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常见于凉拌菜、熟肉制品、饮用水等食品领域。例如在水源水或成品水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甚至多批次样品的检出率大于10%,为一种重要的水源和食源性致病菌[2-4]。因此在我国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16)[5]和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6]的国家标准中均明确规定不得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此外,在2015年我国颁布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也要求化妆品中不得有铜绿假单胞菌检出[7]。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时,例如术后和恶性肿瘤的患者容易感染本菌,且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强,在治疗时往往需要使用多种抗生素进行联合用药[8-9]。因此,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出铜绿假单胞菌对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 靳亚玲; 张明娟; 孙婷
    • 摘要: 目的了解连云区市售食品中微生物及致病因子污染状况。方法2017—2020年按照《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及致病因子监测工作手册》要求,在春、夏、秋季采集6大类15种114份食品样品进行检测,114份样品检测14种食源性致病菌,30份检测2种寄生虫。结果2017—2020年食源性致病菌总阳性率为23.68%(27/114),共检出5种食源性致病菌,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50.00%,11/22),其次为创伤弧菌(28.57%,4/14)、蜡样芽孢杆菌(23.53%,8/34)、致泻大肠埃希菌(8.82%,6/68)、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3.89%,3/77),不同病原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3,P0.05);熟制食品卫生细菌学指标检测合格率为64.28%(36/56);春、夏、秋季检出率分别为4.16%、27.08%、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P<0.05)。23份鲜、活海鱼(未经冷冻)样品检测异尖线虫,阳性率100.00%;7份海螺检测广州管圆线虫,均未检出。结论连云区市场销售食品中存在一定程度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特别是外卖餐饮卫生问题值得关注。建议持续开展重点环节、重点食品监测,并扩大监测范围。
    • 陈诗韵; 苏丹萍; 蔡奕全; 袁萍; 颜戊利; 贺锦灿
    • 摘要: 以一锅法合成一种新型的铁-铜双金属有机骨架(Fe/Cu-MOFs)纳米材料,将其作为荧光猝灭平台,以革兰氏阳性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例进行研究,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该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限为1.00×10^(6) CFU/mL,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限为1.00×10^(4) CFU/mL,将该方法应用于基围虾和八爪鱼中单增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析,加标回收率为94.4%~111%和89.3%~101%。本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的优点,适合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实际样品的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刘耀; 魏元苗; 李玲; 易伦朝; 赵维薇; 商颖; 曹建新
    • 摘要: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质量与安全的主要因素。及时和准确的菌株分型数据能够快速检测暴发集群,为正在进行的感染控制和公共卫生应对活动提供信息,对于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爆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种细菌分型方法取得了巨大进展,本文对几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溯源分型技术进行综述,包括血清分型技术、噬菌体分型技术、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技术(Rep-PCR)、低频限制性切割位点PCR技术(IRS-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MLST)、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cgMLST)、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以及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等。针对不同技术的原理对其所适用的环境进行阐述,并对分型溯源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流行病学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郭辉; 王峰; 吴美平; 陈鸿钧; 王霞
    • 摘要: 目的:探究我市肉质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分布情况。方法:依据《河南省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计划》和《河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随机选取我市城市和乡村等地区118份肉品进行抽样检测。分析并整理全部样本检验合格情况、各类肉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情况及各类食源性致病菌在肉与肉制品中检出情况。结果:本研究随机抽检的118份肉制品中,86份肉品检验合格,检验合格率72.88%(86/118);熟肉制品检验合格率高于生禽肉及生畜肉检验合格率(P<0.05);118份样品中32份样品检验不合格,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32株,总检出率为27.12%(32/118),包括熟肉制品3例(2.54%)和生肉制品29例(24.58%);熟肉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低于生肉制品(P<0.05);本研究118份样品中共检出食源性致病菌32株,包括蜡样芽孢杆菌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弯曲菌1株及沙门菌27株,其他菌落均未检出。结论:肉质食品作为我市食源性致病菌高危产品,尤其是生肉制品,应加强致病菌监测与预防工作,保证市民饮食安全。
    • 闻艳红; 徐代庆; 李楠; 刘毅; 吴宇情; 陈奥; 李东迅
    •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昌平区生肉及其制品、水产品和禽蛋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为这3类动物源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生肉及其制品、水产品和禽蛋样品共计395件,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395件样品检出5种食源性致病菌共计66株,总检出率为16.71%。水产品检出率最高(24.66%),生肉及其制品次之(15.85%),禽蛋最低(1.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4,P<0.05)。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且在不同种类水产品中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P<0.05)。生肉及其制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出最多,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3,P=0.86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冷却肉、冷冻肉中检出率高(χ^(2)=13.863,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在鲜肉中检出率高(χ^(2)=18.048,P<0.05)。结论:北京市昌平区生肉及其制品、水产品和禽蛋中有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菌检出,应长期持续监测,有关部门要做好监管,同时加强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宣教,预防由此类食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