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腮腺

腮腺

腮腺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906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口腔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63篇;相关期刊445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口腔颌面发育和再生医学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冷冻医疗低温生物学暨器械学术大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等;腮腺的相关文献由4518位作者贡献,包括左金华、俞光岩、安祺等。

腮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9 占比:70.2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21%

专利文献>

论文:563 占比:29.54%

总计:1906篇

腮腺—发文趋势图

腮腺

-研究学者

  • 左金华
  • 俞光岩
  • 安祺
  • 田大勇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亚静
  • 王丽芳
  • 朱玉红
  • 杨静
  • 俞创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葛良玉; 季莉; 陈霖; 李志萍; 顾倩平; 孟箭; 张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腮腺气肿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儿童难治性腮腺气肿,结合文献对腮腺气肿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该例患儿无明显诱因腮腺肿大1个月余,经抗炎治疗、心理干预治疗、物理加压治疗等保守治疗后无效,患儿既往有脑瘫伴癫痫病史,存在非自主性鼓颊行为,考虑为难治性病例。经腮腺导管结扎及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后得到根治。文献回顾表明,腮腺气肿是一种罕见的腮腺肿大,多为口腔内压力增加引起空气经腮腺导管返流入腮腺内所致,其诊断主要依靠间歇性的腮腺肿胀等临床表现及超声、CT、MRI、造影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现阶段治疗措施主要包括保守抗炎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手术治疗是难治性腮腺气肿的最终治疗手段。结论 腮腺气肿有进一步发展为腮腺炎症的可能,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对于一些重症、复发性以及依从性差的病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 张琪; 南欣荣; 闫星泉; 张泽君; 赵佳雄; 任晓彦
    • 摘要: 目的 总结IgG4相关疾病在头颈部的临床表现,探索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诊断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患者2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确诊患者唾液腺体均可触及肿大质硬包块,CT显示肿大腺体内不规则高密度影像、均匀强化,部分患者伴有口腔、鼻腔、鼻窦、咽喉部等黏膜增厚、肿块样变,多数患者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血清IgG4水平升高(≥1.35 g/L).所有患者头颈部受累唾液腺、泪腺腺体、受累黏膜、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21例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所受累腺体内及黏膜处肿块(包括头颈部及其他组织)均消失,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随着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后会再次复发、甚至出现加重.结论 对于单个颌下腺、腮腺内肿物和伴有其他唾液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首选CT鉴别腺体内肿物性质,并结合血液检查、病变部位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上明确诊断为IgG4相关疾病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获得良好预后,并需要长期随访,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 于成龙; 薛博元; 杨勇; 唐学敏; 李建卫; 刘郭琦; 宋娇娇; 左金华
    • 摘要: 目的:研究LAM/ITGα6β1/FAK信号通路在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后再通诱导萎缩性腮腺组织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后再通诱导腺体萎缩后再生动物模型。HE观察腮腺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 Blot、RT-PCR检测LAM/ITGα6β1/FAK mRNA和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LAM、ITGα6β1表达量在再通后先减低,而后上调,到达峰值后减低。FAK在腮腺再生过程中逐渐升高。结论:LAM、ITGα6β1、FAK表达与导管结扎后再通诱导腮腺组织再生的过程关系密切。
    • 孙爽; 尹昳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经病理学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62例(66个病灶)和多形性腺瘤47例(49个病灶)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对比增强(DCE)检查。比较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患者临床特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DCE-MRI参数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值和DCE-MRI参数值在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中的鉴别价值。结果: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病灶最大截面积、部位、形状、边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女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Warthin瘤容量转移常数(Ktrans)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P<0.001),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比(Ve)明显低于多形性腺瘤(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DC、Ktrans、Ve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00×10-3 mm2/s,0.19 min-1,0.42,灵敏度分别为81.82%,83.33%,84.85%,特异度分别为73.47%,77.55%,69.39%,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4,0.741,0.760,三者联合诊断的特异度、AUC分别为95.92%和0.866。结论:多模态MRI技术用于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吴爽; 汪学梅; 牛明佳; 方元; 郑涛; 李京龙
    • 摘要: 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初步研究腮腺径线与腮腺体积的相关性,以期用腮腺径线替代体积评价腮腺形态学变化。材料与方法选取健康受试者90名,测量双侧腮腺相关径线及体积,分析其相关性,得出回归方程。同时测量10名2型糖尿病患者腮腺的相关径线,将其值代入回归方程得出体积。结果健康受试者腮腺前后径、上下径与体积呈明显的正相关(前后径相关系数r=0.728,上下径相关系数r=0.720),得出回归方程V=9.506+4.144X+2.190Y(X=前后径,Y=上下径)。受试者腮腺通过回归方程计算所得体积与实测体积比较,总体相符。结论腮腺径线与体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别是前后径、上下径能够基本反映腮腺的体积变化,从而代替体积测量用于腮腺形态学的初步评估。
    • 杨文圣; 林蓁; 刘雪青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SC)的分子遗传学特点、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罕见的腮腺SC进行组织形态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者2例,年龄分别为37岁和45岁,均因发现左面部无痛渐大肿物数年入院,CT均提示左侧腮腺占位。镜下见肿瘤细胞小到中等大,胞核呈圆形及卵圆形,可见小核仁,胞浆丰富,呈嗜酸性颗粒状。这些瘤细胞排列成实性、腺管状、微囊/筛状、乳头状-囊性等结构,周围包绕纤维间隔,部分腔隙内含有胶状或黏液样分泌物,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未见坏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弥漫且强烈地表达Mammaglobin、S-100和SOX10,弥漫表达CK7、CK18、CD117和Vimentin,不同程度地表达GATA3,DOG1大部分区域表达缺失,仅在少数瘤巢周或腔缘呈弱阳性,而CgA、Syn、p63、GCDFP-15、AR和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0%。结论:通常S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凭借对组织形态特征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仔细分析,大多数情况下足以做出SC的病理学诊断而勿须分子检测。
    • 李晓玲; 刘泽平
    • 摘要: 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是一种纤维母细胞性恶性肿瘤,常伴有黏液样变的区域.1977年由Angervall等[1]首次报道,恶性程度较低,常见于老年人,多发生于肢体,发生于头面部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腮腺的低度恶性黏液纤维肉瘤,并复习相关文献,以加深对该肿瘤的认识.
    • 王娟; 朱止平; 李振玉; 彭保成; 牛永超; 马园
    • 摘要: 目的:探讨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与沃辛瘤(Warthin tumor,W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5例PA与20例W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颌面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5例PA患者中,男性9例(36.0%),女性16例(64.0%),平均年龄(44.1±13.6)岁,均为单发,病灶位于非后下象限者22个(88.0%),增强均表现为渐进性强化,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20例WT患者均为男性(100.0%),平均年龄(58.0±9.2)岁,均有长期吸烟史;其中10例(50.0%)多发,共35个病灶,25个病灶(71.4%)位于腮腺后下象限,35个病灶(100.0%)动脉期呈中度或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呈“快进快出”表现。结论:不同的临床及CT特征在腮腺WT与PA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可以对绝大多数病灶作出明确诊断。
    • 杨恒妮; 李雪丽; 陆翔
    • 摘要: 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唾液腺,约占所有唾液腺肿瘤的1%。10~19岁发病甚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青少年腮腺EMC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青少年腮腺EMC的临床诊断、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
    • 高彦晨; 关云; 张兴
    • 摘要: 目的模拟头颈部肿瘤直接照射,探讨小剂量分割照射对小鼠腮腺的放射损伤。方法随机将30只小鼠分为两组:放射组(25只)和对照组(5只)。放射组模拟头颈部肿瘤放射方式对小鼠头颈部进行局部照射,1次/d,2Gy/次,每周连续照射5d,休息2d,累计照射30Gy,而对照组仅模拟放射组,照射剂量为0Gy。照射后第8、15、22d分别对放射组和对照组进行腮腺唾液流量的测定。各时间点采集完唾液后处死小鼠,取腮腺组织,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小鼠腮腺组织形态学改变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情况。结果第8d、15d唾液流量与两组无明显差异,而放射第22d对照组的唾液流量为(76.60±1.27)nL/30min,放射组为(31.32±1.48)nL/30min,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放射组腮腺组织腺泡数量变少、萎缩且腺泡形状不规则。在放射组中第22d的腮腺组织AQP1表达降低(P<0.05)。结论模拟头颈部肿瘤直接照射,分割小剂量的间接照射能引起小鼠腮腺损伤,为临床中放射治疗技术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