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颌下腺

颌下腺

颌下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62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3篇;相关期刊281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七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风湿病学术大会、第十二届中国北方实验动物科技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风湿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暨第十八届风湿病学术大会等;颌下腺的相关文献由1485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光岩、王玉新、高福禄等。

颌下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1 占比:94.48%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1.42%

专利文献>

论文:23 占比:4.09%

总计:562篇

颌下腺—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琪; 南欣荣; 闫星泉; 张泽君; 赵佳雄; 任晓彦
    • 摘要: 目的 总结IgG4相关疾病在头颈部的临床表现,探索其治疗方法.方法 对诊断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患者21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确诊患者唾液腺体均可触及肿大质硬包块,CT显示肿大腺体内不规则高密度影像、均匀强化,部分患者伴有口腔、鼻腔、鼻窦、咽喉部等黏膜增厚、肿块样变,多数患者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血清IgG4水平升高(≥1.35 g/L).所有患者头颈部受累唾液腺、泪腺腺体、受累黏膜、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21例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所受累腺体内及黏膜处肿块(包括头颈部及其他组织)均消失,临床症状得到缓解,但随着糖皮质激素用量减少后会再次复发、甚至出现加重.结论 对于单个颌下腺、腮腺内肿物和伴有其他唾液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的患者,首选CT鉴别腺体内肿物性质,并结合血液检查、病变部位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上明确诊断为IgG4相关疾病后,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以获得良好预后,并需要长期随访,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 王奕农; 蔡尚烜; 杨童焜; 冯小宁; 尉迟潇涵; 韩一唯; 孙梦阳; 吴靖芳
    • 摘要: 目的 探讨三叶因子3(trefoil factor 3,TFF3)在小鼠颌下腺生后发育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 运用HE染色、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生后1~31 d的仔鼠颌下腺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及形态学观察;Western blot检测TFF3变化趋势.结果 ①HE染色:生后1 d小鼠颌下腺可观察到细胞核分裂象;7 d腺泡和导管染色出现区别,腺泡细胞胞浆嗜碱性较强;15 d可区分浆液性和黏液性腺泡;②腺泡细胞PAS染色阳性,1~15 d强度随日龄增加而增强,导管比例增加,15 d后PAS阳性信号基本类似;③免疫组化染色:TFF3阳性信号位于导管,腺泡呈阴性;1~5 d导管上皮细胞胞浆呈TFF3弱阳性表达,7~31 d导管阳性信号逐渐增强,15 d可在管腔内观察到TFF3阳性分泌物;④Western blot:3~5 d颌下腺组织已存在低水平TFF3表达,7~31 d TFF3表达随日龄增加不断增强.结论 小鼠颌下腺在生后15 d以后逐渐发育完善,TFF3阳性信号表达于导管上皮,15 d后导管腔内出现TFF3,可能具有促进导管细胞发育和保护口腔黏膜的作用.
    • 汪学梅; 吴爽; 牛明佳; 李建新; 董艳超; 刘德丰; 陈燕生; 袁坤
    • 摘要: 为了对比评价超声B-mode ratio及MR-IP-OP两种检查方法对糖尿病患者颌下腺脂肪沉积的诊断效能。选取志愿者174人(糖尿病患者89人和健康志愿者85人),利用超声B-mode ratio技术和3D MR-IP-OP方法评估和检测颌下腺的脂肪含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B-radio和MRI-IP-OP的FF值组间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两种技术对颌下腺脂肪沉积的诊断效能。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两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糖尿病组的B-mode ratio值(1.337±0.128)明显高于正常组(0.917±0.138)。糖尿病组MR-IP-OP的FF值(21.88±7.86%)明显高于正常组(8.87±3.09%)。ROC曲线表明脂肪沉积评价中B-mode ratio和3D MR-IP-OP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0和0.909,超声B-mode ratio和3D MR-IP-OP方法获得的结果间有良好相关性(r=0.502,p<0.001)。超声B-mode ratio对颌下腺脂肪变性的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可以替代MR-IP-OP检查技术,并且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靳雪琴; 庄军; 王江滨; 王鹏; 孙慧萍
    • 摘要: 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是一种与IgG4相关的,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受累器官或组织的无痛性肿大,临床较少见。很多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不足,导致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诊断,或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报道我院1例以泪腺、颌下腺肿大为表现的IgG4-RD,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1 病例资料患者,男,36岁,2020年5月18日初诊。
    • 陈伟; 徐蓉; 徐梦柔; 周宜龙; 陈佳瑞; 陈淑梅; 王颖; 徐宏鸣; 李晓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先天性第二鳃裂畸形(congenital second branchial cleft anomalies,CSBCAs)的临床诊治方法,为规范CSBCAs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年6月~2021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8例CSBCAs患儿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的项目包括年龄、性别、部位、起病年龄、主要症状和体征、感染史、手术史、病程、畸形类型、影像学检查、手术年龄、Bailey分型、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等。结果 囊肿型9例,瘘管型29例。24例患者术前有感染史,14例无感染史。16例曾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术,1例曾行次颈部肿物切除术。主要症状包括颈侧皮瘘29例,颈侧炎性肿物6例和颈侧无痛性肿物3例。病程1个月~14.4年,中位数25.5个月。1例行瘘管切除术及同侧扁桃体切除术。BaileyⅠ型9例,Ⅱ型24例,Ⅲ型2例,Ⅳ型3例。随访25个月,无并发症,无复发。结论 儿童颈侧三角区肿物或皮瘘,颈部增强CT显示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颌下腺后方、颈动脉鞘外侧单房类圆形囊状低密度影,囊内未见分隔、气体,未累及舌骨、甲状腺、腮腺、外耳道或者面神经时,应考虑CSBCAs可能。高位结扎足以避免复发,不推荐同时行患侧扁桃体切除术。
    • 张亚庆; 黄旴宁; 王秋兰
    • 摘要: 患者男,24岁,因发现双侧颈部肿物3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双侧颈部各触及一肿物,左侧大小约5.0 cm×2.0 cm,右侧大小约4.0 cm×1.0 cm,表面光滑,无压痛,质地中等偏软,边界清晰,活动度好,双侧颈部可触及肿大淋巴结。实验室检查: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2.5%,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73×10^(9)/L,血清IgE 1504 U/ml,余指标未见异常。
    • 罗芳; 熊茂婧
    • 摘要: 目的探讨橡皮引流条和密闭式负压引流球在颌下腺腺体及导管结石摘除术后的引流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2021年1月在本科行颌下腺腺体及导管结石摘除术58例患者,随机分为橡皮条引流组及密闭式负压引流组,其中橡皮条引流组29例,密闭式负压引流组29例,比较两组术后引流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密闭式负压引流组患者引流有效率高,且发生术后并发症率明显少于橡皮条引流组,伤口愈合良好。结论使用密闭式负压引流能很好地引流出液体,减少死腔形成,减少感染率,加速伤口愈合,是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 姜雅婷; 崔阿圆; 王丽鑫; 张旺旺; 史红
    • 摘要: 目的基于干燥和干旱风沙环境影响健康大鼠颌下腺Lyz、DB-2、iL-10、AQP-5表达及其组织形态,从燥邪微观致病表现探索“燥性干涩”的机制。方法50只SPF级SD雌鼠按体质量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NC)饲养在常温常湿环境,干燥组QZ-S和QZ-H饲养在干燥环境(模拟秋令燥邪),干旱风沙组FZ-S和FZ-H饲养在干旱风沙环境(模拟方域燥邪),干预24d或48d后采集颌下腺制备标本,HE染色或免疫组化法染色后观察组织形态、分析蛋白表达。结果①干燥组和干旱风沙组大鼠颌下腺中浆液腺细胞胞质、胞核碱性染色加深,胞核分布不均匀,腺泡略萎缩,颗粒曲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破裂;QZ-H组和FZ-H组大鼠颌下腺小叶间导管内嗜酸性分泌物增加,颗粒曲管中嗜酸性颗粒明显增多,仅后者腺小叶中散见血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腺小叶分泌物中出现未完全崩解的脱落细胞;②大鼠颌下腺Lyz表达NC组高于QZ-S组(P<0.05),DB-2表达NC组高于FZ-H组(P<0.05)。结论颌下腺浆液性腺泡轻度萎缩、Lyz和DB-2表达下调是“燥性干涩”的微观机制之一。
    • 王朋晖; 钟树圣; 苏荣彬
    • 摘要: 目的:观察颌下腺表面分离入路对颌下腺良性疾病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保护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到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接受颌下腺全切术治疗的112例颌下腺良性疾病患者,时间为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分别选择颈阔肌下翻瓣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入路与颌下腺表面分离入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面神经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9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多伦多(Sunnybrook)面神经评定系统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出现2例感染,1例皮下积液,未见口角歪斜等并发症,对照组出现5例感染,4例皮下积液,2例暂时性口角歪斜,但均已恢复正常,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颌下腺表面分离入路颌下腺全切术可有效治疗颌下腺良性疾病,对面神经下颌缘支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够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 张静; 田倩雯; 侯仕强; 周彤彤; 黄磊; 顾芳; 林宁; 魏伟; 吴华勋
    • 摘要: 目的探讨C57BL/6J小鼠性别差异对抗原诱导型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模型的影响。方法分别提取C57BL/6J雌、雄小鼠颌下腺蛋白,前3次与等量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adjuvant complete,FCA)混合调整抗原浓度为2.5 g·L^(-1),第4次与弗氏不完全佐剂(Freund′s incomplete adjuvant,FIA)混合,小鼠背部多点皮内注射同性别小鼠抗原,共计4次,诱导小鼠SS模型,每周检测雌、雄小鼠体质量、观察全身情况、造模第6周检测小鼠唾液量、处死后检测小鼠颌下腺病理、脾脏T、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等,综合各项指标对比雌、雄小鼠在SS模型表现上的差异。结果成功建立雌、雄小鼠SS模型,雌、雄SS小鼠模型在全身情况、唾液量、颌下腺病理、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雌性小鼠SS造模成功率为75%,雄性小鼠SS模成功率为60%;与同性别正常小鼠相比雌性SS小鼠体质量下降比雄性SS小鼠体质量下降更早更明显;雄性小鼠颌下腺指数明显高于雌性小鼠;与同性别正常小鼠相比,雌性SS小鼠脾脏Th17和Treg细胞比例变化比雄性SS小鼠更具有统计意义。结论雌性小鼠SS造模成功率高于雄性小鼠;与雄性SS小鼠相比,雌性SS小鼠有更显著的SS样表现和病理表现,可为建立SS模型对性别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