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76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15篇、会议论文110篇、专利文献22720篇;相关期刊928种,包括中国免疫学杂志、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84种,包括第八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三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新疆动物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北京环境诱变剂学会2014年第十三届学术交流大会等;黑色素瘤的相关文献由9035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建方、郭军、高天文等。

黑色素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15 占比:12.34%

会议论文>

论文:110 占比:0.42%

专利文献>

论文:22720 占比:87.23%

总计:26045篇

黑色素瘤—发文趋势图

黑色素瘤

-研究学者

  • 孙建方
  • 郭军
  • 高天文
  • 孙保存
  • 斯璐
  • 赵秀兰
  • 魏文斌
  • 崔传亮
  • 曾学思
  • 范先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崔曾营; 肇丽杰; 麦振声; 王沂峰
    • 摘要: 1腹腔镜技术在外阴癌中的应用外阴癌为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3%~5%[1],主要包括外阴鳞状细胞癌、黑色素瘤等,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阴癌转移途径有淋巴结转移、血行转移和直接转移。腹股沟淋巴结是淋巴结转移的前哨,所以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是外阴癌手术的必要选项。外阴癌的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
    • 秦文欣; 王永晨
    • 摘要: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皮肤肿瘤,对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的反应差,虽然基因靶向药物对黑色素瘤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多数患者很快产生耐药,限制了靶向药物在黑色素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因此,深入研究黑色素瘤细胞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非常必要。细胞自噬的异常是肿瘤发生耐药的一种重要机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细胞自噬的主要调控通路,黑色素瘤细胞中存在细胞自噬现象,其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细胞自噬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 王瑞航; 刘晓波; 廖思; 华鹏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黑色素瘤致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0年12月。采用Stata 15.1软件计算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采用Rev Man 5.3软件评估所有等级皮肤不良反应的相对危险度(RR)。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262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黑色素瘤致所有等级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皮疹22%[95%CI(0.19,0.26)]、瘙痒10%[95%CI(0.08,0.11)]、角化过度7%[95%CI(0.04,0.10)]、脱发5%[95%CI(0.04,0.07)]、皮肤乳头状瘤1%[95%CI(0.01,0.03)]、痤疮样皮炎10%[95%CI(0.06,0.14)]、皮肤鳞状细胞癌2%[95%CI(0.00,0.04)]、干性皮肤10%[95%CI(0.08,0.12)]和红斑11%[95%CI(0.09,0.13)];与单用BRAF抑制剂相比,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降低了瘙痒、角化过度、脱发、皮肤乳头状瘤、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率(P<0.05)。结论: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黑色素瘤患者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为皮疹;与单用BRAF抑制剂相比,联合用药显著降低了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
    • 摘要: 研究人员根据GLOBOCAN 2020数据库对侵袭性黑色素瘤新发病例及其导致的死亡进行全球流行病学评估。根据国家/地区和社会发展水平计算了年龄标准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估算2040年的病例数和黑色素瘤致死率。2020年,全球约共有325000例新发黑色素瘤和57000例死亡。各国和世界各区域之间的发病率存在很大的地理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最高(42/100000人·年和31/100000人·年),其次是西欧(男性和女性均是19/100000人·年)、南美(18/100000人·年和14/100000人·年)和南欧(17/100000人·年和18/100000人·年)。
    • 林浩; 李民; 韩萍; 杨选明(指导)
    • 摘要: 目的:为了提高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疗效,探讨以间充质干细胞(MSC)为载体,anti-PD-L1和IFNα对小鼠黑色素瘤的联合治疗效果。方法:构建重组质粒并生产慢病毒,利用慢病毒感染MSC细胞并获得MSC-anti-PD-L1-Fc和MSCIFNα4-Fc两种细胞系。利用CCK-8细胞增殖实验及OT-Ⅰ小鼠T细胞杀伤实验检测两种细胞系在体外的抗肿瘤活性,ELISA、qPCR、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两种细胞系体内治疗的药效、分布及抗肿瘤活性。结果: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MSC-anti-PD-L1-Fc和MSC-IFNα4-Fc两种细胞系均可显著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长,二者联合治疗可有效提高对小鼠黑色素瘤的肿瘤负荷控制,延长小鼠生存期并促进肿瘤微环境由免疫抑制向免疫促进的转化。结论:利用MSC作为载体的联合免疫治疗是可行的思路,可能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 江晓梅; 谢万著; 黄少君; 严瑶; 曾文俊; 唐红珍; 李芳梅
    • 摘要: N^(6)-甲基腺嘌呤(m^(6)A)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的修饰之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个m^(6)A相关蛋白参与黑色素瘤发病的调控,这些蛋白对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m^(6)A修饰参与调控黑色素瘤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黑色素瘤相关m^(6)A修饰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 李南; 冯晓宇; 张瑞星
    • 摘要: 患者男性,49岁。因黑便10余天,于2020年3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腹部增强CT示:贲门及胃小弯侧胃壁增厚伴黏膜强化,考虑胃癌;胃小弯侧软组织肿物,考虑肿大淋巴结(图1)。PET/CT示:胃小弯侧胃壁局限性增厚,可见团块状异常葡萄糖高代谢,考虑胃恶性病变,胃小弯侧可见团块状异常葡萄糖高代谢,考虑淋巴结转移。胃镜示:贲门恶性肿瘤侵及食管(图2)。病理示:恶性肿瘤,伴有黑色素沉积(图3)。
    • 李育婷; 李业贤; 王斌; 胡彩霞; 程毅; 张国强
    • 摘要: 黑色素瘤(MM)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具有转移早、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特点。在过去的30年中,MM发病率及死亡率持续增长,年增长率为3%~5%[1]。MM发生于皮肤的概率为91.2%,眼部为5.3%,黏膜为1.3%,其他部位为2.2%[2]。在男性中,MM常见于躯干(从肩部到臀部的区域)、头部和颈部;在女性中,常见于手臂和腿部。
    • 刘洋; 郑秀芹; 杨葛俊; 赵涵; 陆茵; 王爱云; 陈文星
    • 摘要: 目的探究三棱抗黑色素瘤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有效物质基础。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三棱的活性成分及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黑色素瘤疾病靶点,借助Cytoscape3.7.2软件绘制药物-疾病靶点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出核心靶点,再根据DAVID数据库平台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实验、EdU增殖检测实验、海马能量代谢分析实验、代谢产物及酶活性检测试剂盒实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进一步验证上述分析结果。结果从TCMSP数据库中获得5个三棱中活性成分,对应的靶点共70个,与疾病靶点构建PPI网络并进一步筛选得到由86个核心靶点组成的关键网络,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三棱治疗黑色素瘤主要涉及代谢相关通路、p53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等;体外实验结果表明,三棱提取物可剂量依赖性抑制黑色素瘤A375细胞的增殖,并降低细胞的胞外酸化率及糖酵解代谢产物丙酮酸、乳酸、ATP的生成,进一步结果表明,三棱提取物可抑制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并降低丙酮酸脱氢酶(PKM2)、乳酸脱氢酶(LDHA)、单羧酸转运蛋白(MCT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三棱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黑色素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糖酵解相关蛋白PKM2、LDHA、MCT4表达、干扰肿瘤细胞糖酵解代谢相关。
    • 叶茂; 王群; 黄桂花
    • 摘要: 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因其恶性度极高,故也名恶性黑色素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1].黑色素瘤多发生于皮肤及黏膜,死亡原因主要是广泛淋巴系统转移和其他重要器官转移[2].原发于膀胱的黑色素瘤极其罕见,国内报道不足20例[3],国外报道约30例[4-5].我院于2020年2月7日收治膀胱原发性黑色素瘤1例.现将其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病例摘要患者女,84岁,以“反复肉眼血尿2年,尿频、尿急、尿痛1月余”为主诉入院.专科查体: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膨隆,膀胱底于脐下三横指可触及,挤压有尿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