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等位变异

等位变异

等位变异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1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760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山地农业生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中国水稻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中国核学会2011年年会、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等;等位变异的相关文献由613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中虎、夏先春、陈锋等。

等位变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3.1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3760 占比:96.73%

总计:3887篇

等位变异—发文趋势图

等位变异

-研究学者

  • 何中虎
  • 夏先春
  • 陈锋
  • 刘冬成
  • 张爱民
  • 阳文龙
  • 余慷
  • 刘丽
  • 王道文
  • 秦焕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钰坤; 陆赢; 崔看; 夏石头; 刘忠松
    • 摘要: 在芸薹属植物中TT8基因是种子颜色的调控基因。异源四倍体芥菜TT8基因有2个拷贝,分别位于A09与B08染色体上。本研究针对不同拷贝设计特异引物,对749份芥菜进行扩增、测序或酶切检测,发现BjuA09.TT8和BjuB08.TT8各有7个和6个等位变异。与野生型相比, BjuA09.TT8.a1-a5和BjuB08.TT8.b1-b4等位基因都发生了大片段插入,而BjuA09.TT8.a6出现了删除,但BjuB08.TT8.b5仅在第7外显子处有1个碱基替换。使用Repeatmasker软件对等位基因序列与甘蓝型油菜注释库进行重复序列比对,发现BjuA09.TT8.a1-a4和BjuB08.TT8.b1-b4等位基因主要含有Ⅰ类转座子,少量为Ⅱ类转座子及Helitron类转座子插入。统计还发现, BjuA09.TT8.a4-BjuB08.TT8.b5单倍型为主要的黄籽单倍型,占所分析黄籽材料的89.49%(247/276),其次为BjuA09.TT8.a4-BjuB08.TT8.b3单倍型,占6.52%。地理分布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尤其是新疆芥菜黄籽突变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这与历史记载相印证,说明芥菜黄籽性状可能起源于中国新疆。本研究结果为油菜黄籽育种选用优异基因资源提供了依据。
    • 程名; 朱莹; 王晓楠; 罗平; 陈勇; 郝转芳; 席章营
    • 摘要: NAC家族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应答和激素调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前期根据干旱胁迫处理RNA-Seq筛选到NAC转录因子基因ZmSNAC13。为了探究ZmSNAC13在干旱胁迫响应中的作用,以耐旱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B73(干旱敏感)和Qi319(耐旱)为材料,进行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干旱处理后ZmSNAC13在2个材料根中均下调表达,干旱处理12 d后在茎中均上调表达,Qi319干旱处理12 d后在叶中上调表达,而B73干旱处理8和10 d后在叶中下调表达,表明ZmSNAC13基因响应干旱胁迫。利用双荧光素酶融合报告载体分析ABA处理对ZmSNAC13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BA处理下Qi319的ZmSNAC13启动子活性显著高于B73,在Qi319的ZmSNAC13基因5’-UTR区发现9个能够提高启动子活性的高度连锁变异,并且干旱处理12 d时,Qi319叶中ZmSNAC13的表达量高于B73,因此推测干旱胁迫下ZmSNAC13基因5’-UTR区遗传等位变异通过影响启动子活性进而控制基因的表达水平,最终调控玉米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上述结果为解析玉米抗旱的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
    • 姚姝; 张亚东; 路凯; 王才林
    • 摘要: 水稻淀粉合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是水稻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淀粉合成途径受众多酶催化调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极大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形成。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是控制稻米糊化温度和胚乳支链淀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基因。本文重点回顾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SSⅡa和SSⅢa基因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SSⅡa和SSⅢa基因的育种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分子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 董胜君; 温佳星; 卢彩云; 陈建华; 刘权钢; 金玲
    • 摘要: 【目的】为野杏优良性状基因挖掘、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野杏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40个野杏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采用GLM模型,利用多态性较高的120对SSR引物对野杏20个重要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并通过无效等位基因对关联位点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进行分析,利用表型效应值找到最优无性系,获得典型载体材料。【结果】共获得64个与野杏经济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P<0.05),包括43个极显著相关联位点(P<0.01),64个位点的变异解释率为12.21%~77.48%,与产核量相关联的X44H位点的解释率最高。有40个位点分别与多个性状相关联,P1位点和X36位点分别与7个性状相关联,是关联性状最多的位点。除果形指数外,其余19个经济性状均受多个位点基因共同调控,表明这些性状可能存在连锁遗传,与核宽显著关联的位点最多,有18个。通过表型效应分析找出了406个有效等位变异,包含215个正向效应,190个负向效应,1个表型效应值为0。其中,122个有效等位变异同时对多个性状产生正向或负向效应,X19H-130的表型效应值最大,为4429.39,Y54-10的表型效应值最小,为-1501.23,二者均是与产果量相关联的等位变异。共挖掘出18个典型载体材料,其中210号、207号、164号、162号、211号、232号、241号、248号、198号分别携带了2个或2个以上优异等位变异。【结论】基于SSR的关联分析,筛选出与野杏重要经济性状相关联的优异等位变异及聚合优异等位变异的典型载体材料。
    • 王娟; 李敏; 高海京; 孙生远; 严长杰
    • 摘要: 从Co辐射诱变的中花11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小圆粒突变体TM340,突变表型为株高降低,穗型直立,籽粒短且宽。颖壳外表皮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野生型细胞长度要长于突变体。通过与珍汕97B构建F群体,从中分别选取20株正常粒与小圆粒单株构建2个极端表型混池,连同亲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关联分析,确定突变基因位于第5号染色体。比较测序发现突变体中srs3基因在第8外显子4431位的碱基A缺失导致移码突变。根据该位点设计CAPS标记,检测F分离群体中22株小圆粒单株,发现该标记与突变表型完全连锁,证明TM340小圆粒表型是由SRS3突变产生的新的等位变异引起。
    • 张业猛; 朱丽丽; 郭仁世; 邢瑜; 马德林; 陈志国; 刘德梅; 王海庆
    • 摘要: 为了解青海高原地区春小麦品种中粒重基因的分布情况,采用KASP标记检测3个粒重基因( TaCwi-A1、 TaGW2-6A和 TaTGW6-4A)等位变异在青海高原地区主栽的49个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并结合千粒重表型,分析不同等位变异组合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探索最优基因型。结果显示,49个品种的千粒重在不同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TaCwi-A1位点存在 TaCwi-A1a和 TaCwi-A1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69.39%和30.61%;TaGW2-6A位点存在 Hap-6A-A和 Hap-6A-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46.94%和53.06%;TaTGW6-4A位点存在 TaTGW6-4Aa和 TaTGW6-4Ab两种等位变异,分布频率分别为97.96%和2.04%。 TaCwi-A1、 TaGW2-6A和 TaTGW6-4A位点的不同等位变异均会导致小麦千粒重发生显著变化,其中, TaCwi-A1位点的等位变异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较为重要。49个小麦品种中, TaCwi-A1a/ Hap-6A-A/ TaTGW-6-4Aa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品种的分布频率为32.65%,其千粒重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等位变异组合类型的品种,是青海高原地区优异的基因型组合。
    • 张福彦; 程仲杰; 陈晓杰; 王嘉欢; 陈锋; 范家霖; 张建伟; 杨保安
    • 摘要: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方法对183份黄淮海麦区的小麦品种(系)的粒重基因TaCwi-A1、TaGw8-B1和TaGS-D1的等位变异进行分子鉴定,并结合2016—2017和2017—2018年度的千粒重表型数据,分析不同等位变异类型对小麦粒重的影响,从而找出优势基因型组合.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间参试品种(系)的千粒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TaCwi-A1位点上发现TaCwi-A1a和TaCwi-A1b两种等位变异,其分布频率分别为66.7%和33.3%;TaGw8-B1位点上TaGw8-B1a等位变异分布频率较高,为94.5%,而TaGw8-B1b等位变异分布频率极低,仅为5.5%;TaGS-D1位点上发现TaGS-D1a和TaGS-D1b两种等位变异,其分布频率分别为79.8%和20.2%.不同等位变异组合的品种千粒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具有3个高千粒重等位变异组合TaCwi-A1a/TaGS-D1a/TaGw8-B1a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最高,与具有TaCwi-A1b/TaGS-D1a/TaGw8-B1a品种的平均千粒重差异不显著,但是显著高于其他组合(P<0.05).TaCwi-A1a/TaGS-D1a/TaGw8-B1b基因型组合小麦品种(系)的平均千粒重最低.TaCwi-A1、TaGw8-B1和TaGS-D1位点上的不同等位变异均会导致小麦千粒重的显著变化,其中TaGw8-B1和TaGS-D1位点上的等位变异对小麦粒重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参试材料中没有发现具有3个低千粒重等位变异组合TaCwi-A1b/TaGS-D1b/TaGw8-B1b的品种,在7种不同等位变异组合中,具有3个高千粒重等位变异组合TaCwi-A1a/TaGS-D1a/TaGw8-B1a品种的平均千粒重最高,是优势基因型组合.
    • 李亚青; 张楠; 彭义峰; 张士昌; 李孟军
    • 摘要: 利用42个优质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籽粒发芽指数对6个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Tamyb 10、TaDFR(Dihydroflavone reductase)、TaVp-1(Viviparous-1)、TaSdr(Seed dormancy)、TaPM 19-A1(Plasma membrane 19-A1)、TaMFT(Mother of FT and TFL1)]的分子标记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以期为抗穗发芽优质小麦品种的筛选及选育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Tamyb 10、TaDFR、TaVp-1、TaSdr、TaPM19-A1、TaMFT在42个优质小麦品种中均检测到2种等位变异,优异等位基因所占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介于4.8%~78.6%,未发现TaVp-1的TaVp-1Bb基因型.等位基因类型与籽粒发芽指数相关性分析表明,标记myb10D、MFT-3A和MFT-A2与优质小麦穗发芽抗性极显著相关,而标记DFR-B、Vp1B3、Sdr2A、Sdr2B和PM19-A1与优质小麦穗发芽抗性相关性不显著.STS标记myb10D可用于红粒优质小麦的穗发芽抗性筛选,CAPS标记MFT-3A和STS标记MFT-A2可用于白粒优质小麦的穗发芽抗性筛选,TaMFT可能在优质小麦抗穗发芽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方慧敏; 章顺; 邱家静; 李宁; 张晶; 林令尚; 张龙; 韦存虚
    • 摘要: 从^(60)Co辐射诱变的Kitaake突变体库中筛选获得一个胚乳糖质皱缩的突变体M42,其糙米的粒宽、粒厚和粒重显著降低,米粉中总淀粉含量显著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突变体胚乳外周含有异形淀粉颗粒,其他部位充满糖原。突变体米粉几乎检测不到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消减值。突变体种子活力降低,萌发后苗高、主根长度和不定根数量也显著低于野生型。基因组测序发现突变体中ISA1基因的第18外显子6692位碱基由胞嘧啶(C)替换成胸腺嘧啶(T),导致第760位氨基酸由脯氨酸(P)变为丝氨酸(S),该位点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相当保守。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野生型和突变体花后12 d胚乳中淀粉合成相关酶的表达,除淀粉合成酶SSI变化不大外,突变体胚乳中淀粉脱分支酶ISA1、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I、淀粉分支酶BEI、BEIIa和BEIIb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型。
    • 卢杰; 田胜明; 王胜; 陈璨; 司红起; 常成; 马传喜
    • 摘要: 为发掘与小麦茎秆强度紧密关联标记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和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资源,本研究以126份小麦种质为材料,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对2011-2012、2012-2013和2013-2014三个年度的茎秆强度进行标记位点关联分析,并对关联住点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wmc83(2B)、gwm539(2D)、barc358(5A)、barc59(5B)和barc134(6B)均与茎秆强度显著关联,且可在3个环境下同时检测到,表型解释率均大于8%;共发掘出11种优异等位变异,分别为wmc83-A110、wmc83-A147、wmc83-A151、gwm539-A120、barc358-A179/161、barc358-A185/161、barc358-A185/179、barc358-A190/161、barc59-A182、barc59-A191和barc134-A194,其中wmc83-A110的增效效应最大。供试材料的茎秆强度随优异等位变异聚合数目的增多而增大,其中黄淮南片麦区、黄淮北片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的供试材料中携带2(40.3%)、1(27.8%)、1(35.3%)和4(50.0%)种优异等位变异的分布频率最高。内麦10号等9份材料聚合4种及以上的优异等位变异,且茎秆强度较高,可作为相应麦区小麦茎秆强度遗传改良的种质资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