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干旱

干旱

干旱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974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作物、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26篇、会议论文271篇、专利文献2347篇;相关期刊1765种,包括灾害学、干旱气象、贵州气象等; 相关会议15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干旱的相关文献由2012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亚宁、李卫红、张科等。

干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26 占比:73.13%

会议论文>

论文:271 占比:2.78%

专利文献>

论文:2347 占比:24.09%

总计:9744篇

干旱—发文趋势图

干旱

-研究学者

  • 陈亚宁
  • 李卫红
  • 张科
  • 赵振勇
  • 刘金荣
  • 田长彦
  • 谢晓蓉
  • 张强
  • 杨有俊
  • 刘铁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丁红; 张智猛; 徐扬; 张冠初; 郭庆; 秦斐斐; 戴良香
    • 摘要: 干旱胁迫下氮素施用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明确氮素提高花生抗旱性的生理和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对施氮、干旱及旱氮同存处理下的花生生理指标和根系转录组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旱氮同存处理提高了干旱胁迫下花生生物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施用氮肥增加了干旱胁迫下花生根系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提高其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其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花生抗旱性。转录组分析表明,施用氮肥产生5396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谷胱甘肽代谢、氮代谢和碳代谢相关过程及应激和防御反应。干旱处理和旱氮同存处理下,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运输和分解代谢及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这两类功能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旱氮同存处理下酚类代谢物质相关的3种途径中有51个差异基因上调表达,207个基因下调表达。由此表明,施用氮肥通过调控花生次生产物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提高干旱胁迫下花生植株的抗氧化能力,从而提高花生的抗旱性。
    • 陈新宜; 宋宇航; 张孟寒; 李小艳; 李华; 汪月霞; 齐学礼
    • 摘要: 黄淮主产区冬小麦生育期干旱灾害发生频繁,造成小麦苗期严重光合生理伤害.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以百农207,周麦18以及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光合生理、抗氧化物酶、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外源ALA的干旱缓解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郑麦1860具有较高的根干重和根冠比,与周麦18相比,抗旱能力较强的郑麦1860和百农207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MDA含量的增加幅度、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光合作用参数的下降幅度相对较低,但SOD和CAT酶活性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同时,干旱胁迫显著增加了CAT、SOD-Cu/Zn、MnSOD和FeSOD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水平,且增加程度与小麦的抗旱能力密切相关.外源ALA预处理能够通过对CAT、SOD-Cu/Zn和MnSOD的转录诱导,进一步提高干旱胁迫下SOD和CAT酶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损伤程度,同时提高ATP酶的活性,缓解干旱对小麦光合生理的伤害.此外,本研究首次发现,小麦叶绿体光合机构相关psb28基因转录表达的维持也与不同品种的抗旱能力有一定联系,且受外源ALA预处理的显著诱导.本研究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下小麦抗氧化酶及叶绿体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调控,与不同品种的抗旱能力以及外源ALA的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 李阿立; 冯雅楠; 李萍; 张东升; 宗毓铮; 林文; 郝兴宇
    • 摘要: 气候变暖及大气CO_(2)浓度升高成为全球共识,由此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并对大豆生产带来不确定性。本研究通过大豆表型和叶片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阐释CO_(2)浓度升高、干旱及其交互条件对大豆基因表达影响,明确CO_(2)浓度升高影响大豆耐旱性的调控途径,并在两个不同遗传背景品种中验证,从分子水平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抗旱育种提供理论参考。表型结果表明,CO_(2)浓度升高促进了大豆的生长并缓解干旱胁迫的负面效应。叶片转录组测序分析共筛选到89个CO_(2)响应基因,KEGG分类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抗氧化物质(萜类、黄酮类等)代谢,同时特异性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集中在细胞组分和生长发育方面。干旱条件下筛选的1006个差异表达(16倍)基因主要参与各类氨基酸(脯氨酸、色氨酸等)代谢途径,绝大多数蛋白质合成与转运相关基因上调,表明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内物质合成交换过程加强。交互条件下筛选出的8566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途径的相关基因几乎全部下调表达,表明交互条件下大豆光合能力下降。34个基因在3种条件下均差异表达,这些基因主要集中在抗氧化物质(黄酮类物质、谷胱甘肽、苯丙素等)代谢方面,且多数参与各类植物激素代谢和刺激响应。6个具有抗旱性功能的差异表达基因在两个不同遗传背景品种中的qRT-PCR结果说明RNA-seq数据准确。总之,CO_(2)浓度升高提高了大豆叶片抗氧化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干旱胁迫诱导各类氨基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途径相关基因表达;交互条件下大豆光合能力受限,CO_(2)浓度升高主要通过调控激素代谢、抗氧化物质(抗氧化酶类、黄酮类、苯丙素等)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等途径提高大豆对干旱胁迫的耐受性。
    • 王晨鹏; 黄萌田; 翟盘茂
    • 摘要: 基于IPCC第一工作组(WGI)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从干旱的定义和类型、干旱的驱动因素、监测到的干旱变化、干旱的归因以及预估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IPCC评估指出:(1)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监测到的气象和农业干旱的变化在全球尺度上并不显著,但干旱频发区域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这种增加的趋势表明,人为气候变化在加剧区域干旱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气象干旱的变化趋势归因中,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信度仍然不高。(2)在农业干旱和生态干旱方面,大部分区域能够归因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中等-高信度);在水文干旱变化中,除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外,水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也是局地影响的重要因素(中等信度)。(3)在未来的干旱预估中,全球更多的区域将经历更严重更频繁的干旱事件,农业和生态干旱也将随着升温水平的提高而变得频繁和强烈。(4)在对不同类型干旱的变化评估中,重点涉及了大气蒸发需求(AED)这一关键变量。AED的变化不仅是对气候变暖的直接响应,而且作为干旱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植被的生理过程,同时AED的变化也是对蒸散发变化的一种反馈。在未来气候变化不断加剧背景下,不同类型干旱间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为复杂。未来中国干旱的研究和业务应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干旱变化的联系;基于多元数据和多重证据的支撑,加强跨学科研究以及干旱变化与局地人类活动影响和植被生态反馈的综合研究。
    • 郭世博; 张方亮; 张镇涛; 周丽涛; 赵锦; 杨晓光
    • 摘要: 【目的】大豆是主要的粮油兼用作物,东北三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明确不同区域限制大豆高产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可为东北三省大豆合理布局、防灾避灾以及高产稳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61—1980年(时段Ⅰ)和1981—2019年(时段Ⅱ)两个时段,利用调参验证后的DSSAT-CROPGRO-Soybean模型模拟研究区域大豆潜在种植区各站点气候生产潜力,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豆气候生产潜力高产稳产性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大豆冷害和干旱指标,明确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冷害和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统计方法,明确限制大豆高产性和稳产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因子。【结果】(1)与1961—1980年(时段Ⅰ)相比,1981—2019年(时段Ⅱ)大豆潜在种植区增加2.81×106 hm2,占研究区域总土地面积的3.57%;(2)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稳产区面积占比减少,其中高产稳产区面积占潜在种植区内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7.67%减少到17.11%,高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3.54%增加到15.13%,低产稳产区占比由34.98%增加到38.17%,低产不稳产区占比由18.58%减小到18.49%;(3)研究时段内,大豆生长季冷害发生频次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产稳产和高产不稳产区冷害特别是严重冷害发生频次高于低产稳产区以及低产不稳产区;大豆生长季轻旱和中旱发生频次增加,重旱发生频次减小;(4)大豆产量变化与冷害发生频次呈负相关关系,产量变异性的变化与冷害和干旱发生频次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大豆潜在种植区呈北移西扩趋势,可种植面积增加;大豆高产不稳产和低产稳产面积增加,高产稳产区和低产不稳产区面积减少;不同高产稳产性区域内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不同,低产区较高产区总体低温冷害发生频次高,不稳产区较稳产区干旱发生频次高。但在高产稳产性变化区域,冷害发生频次下降,干旱发生频次上升。总体而言冷害是大豆高产性的主要限制因子,冷害和干旱是大豆产量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
    • 童俊儒; 安锋; 谢贵水
    • 摘要: 为了计算和测定橡胶树的需水量,利用海南省儋州市1954—2020年的气候资料,采用CROPWAT模型,研究了不同水文年橡胶树的需水量及其与有效降水量的耦合度。结果表明:(1)橡胶树年均需水量为1069.8 mm,该区橡胶树年均有效降水量为1048.3 mm。(2)以旱季即11月至翌年4月的降水量为依据可较好划分当地水文年型,依此得到海南儋州地区橡胶树多雨年、正常年、旱年和特旱年需水量分别为1060.7、1072.0、1069.3和1156.6 mm。6~10月有效降水量最多;1~4月因降水量较小,有效降水量不能满足橡胶树蒸散需水量,因此,容易造成旱害。
    • 杨紫萌; 刘仪莹; 赵心雨; 陈思瑜; 李国芳; 冯金朝; 石莎
    • 摘要: 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是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区的常绿阔叶灌木植物,具有独特的干旱环境适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浇水前后蒙古沙冬青的光合生理和水分生理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浇水后,老龄、中龄和幼龄蒙古沙冬青的蒸腾速率日均值分别增大了29.33%、18.41%和89.53%,光合速率日均值分别减小了30.06%、24.68%和8.82%。蒙古沙冬青的光合作用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影响,包括光反应的原初电子捕获效率、电子传递功能、暗反应的Rubisco酶活性和RUBP再生受到抑制,导致其光合作用降低。
    • 赵玉坤; 李楠; 宁东贤; 杨秀丽
    • 摘要: 【目的】研究黑花生在干旱复水条件下根系活力、保护酶活性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为筛选抗旱恢复能力较强的黑花生品种(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试验于2018年6—10月在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选取山西省南部种植的2个黑花生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干旱处理设置4组:对照组(CK)、干旱3 d(T_(1))、干旱5 d(T_(2))、干旱7 d(T_(3));复水后各指标测定时间段分4组:复水前1 d(R_(0))、复水1 d(R_(1))、复水4 d(R_(2))、复水8 d(R_(3)),研究花针期干旱处理后间隔不同时间复水黑花生根系活力、叶片保护酶活性及光合特性的变化趋势。【结果】干旱胁迫3、5 d,持续8 d复水处理后,豫花黑1号和临黑3号的根系活力、叶片光合参数、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呈“凹”形变化趋势,复水后恢复至对照水平,其中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经过干旱胁迫复水处理后指标值显著优于对照(P<0.05);而叶片MDA含量、SOD和POD酶活性为“凸”形变化趋势;干旱胁迫7 d处理可对根系、叶片造成不可逆损害,持续复水8 d后各项指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结论】豫花黑1号复水响应迅速,但对干旱胁迫更敏感;临黑3号复水持续响应时间较长,耐旱性相对较好,研究结果可为黑花生旱作栽培提供借鉴。
    • 刘志强; 王建立; 赵景云; 仇永康
    • 摘要: 为研究花期干旱对大豆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齐黄34和汾豆79为试材,在大豆花期以正常灌水为对照,设置轻度、中度、重度3个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大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SOD、POD、CAT和AP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中度胁迫时达到最大值,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随干旱程度的降低逐渐下降。两品种间在同一干旱程度下,齐黄34的保护酶活性和光合速率较高,说明齐黄34的抗旱性高于汾豆79。
    • 赵琳; 孙梦竹; 何咪
    • 摘要: 基于1969~2018年广西地区85个气象格点逐日降水数据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前汛期典型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前汛期典型旱涝急转具有高强度及隐蔽性的特点,旱转涝事件集中在桂中和桂西南地区,涝转旱事件则分布于桂西和桂东北地区。(2)典型涝转旱的涝期,广西处在水汽辐合区,南海上空气旋式异常环流使洋面暖湿水汽持续输送,降水偏多;旱期,广西受西太平洋副高控制,水汽输送减弱,降水偏少。(3)典型旱转涝的旱期,孟加拉湾季风槽偏弱使水汽输送异常,伴随下沉辐散运动增强,降水减少;涝期,西太平洋副高明显东退,利于热带低值系统活动,低层水汽辐合程度加强,降水增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