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籽粒硬度

籽粒硬度

籽粒硬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5980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种子、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4年全国农林植(作)物高产、高抗育种技术与高效栽培技术交流会暨植物高产高抗潜力挖掘学术研讨会、第十一届中国核学会“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三核)论坛、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等;籽粒硬度的相关文献由45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中虎、陈锋、夏先春等。

籽粒硬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7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5980 占比:99.19%

总计:16111篇

籽粒硬度—发文趋势图

籽粒硬度

-研究学者

  • 何中虎
  • 陈锋
  • 夏先春
  • 郭世华
  • 夏兰芹
  • 何光源
  • 陈明洁
  • 于亚雄
  • 刘丽
  • 崔党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春鑫; 赵明忠; 韩留鹏; 高崇; 李正玲; 王艳; 昝香存; 胡琳
    • 摘要: 为明确我国黄淮麦区41个小麦品种(系)中品质基因的分布和频率,利用23个分子标记对面筋强度、淀粉特性、面粉色泽及籽粒硬度等品质性状相关基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面筋强度相关基因Ax2*、Dx5+Dy10、Dx2+Dy12频率分别为7.32%、43.90%、56.10%;Wx(Waxy)-B1蛋白亚基基因Wx-B1b只在1份材料中出现;低黄色素含量相关基因Psy-A1b、Psy-B1b、Zds-A1a频率分别为39.02%、43.90%、51.22%,高黄色素含量相关基因Psy-A1a、Psy-B1a、Psy-B1c、Zds-A1b频率分别为60.98%、39.03%、17.07%、48.78%,Zds-D1位点均为Zds-D1b类型;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相关基因Ppo-A1b、Ppo-D1a频率分别为51.22%、60.98%;脂肪氧化酶(Lox)活性相关基因Lox-B1a、Lox-B1b频率分别为14.63%、85.37%;籽粒硬度基因(Puroindoline,Pin)的6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Pina-D1a(80.48%)、Pina-D1b(19.52%)、Pinb-D1a(26.83%)、Pinb-D1b(73.17%)、Pinb-2v2(34.15%)和Pinb-2v3(65.85%)。共检测出14个品质相关优质基因和16个优质基因组合,Ax2*/Dy10+Dx5和Dy10+Dx5/Wx-B1b优质亚基基因组合分别出现在陕垦10号和郑麦366中;在所有品种中,郑0856、郑1325、郑9188、郑9062-5、郑9062-9、新麦28和西农979七个品种(系)中同时存在4个低黄色素相关优质基因,占比17.07%。
    • 周淼平; 杨学明; 张鹏; 张平平; 姚金保; 何漪
    • 摘要: 小麦籽粒硬度是小麦分类和定级的重要标准,会影响小麦面粉的最终用途。为了对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支撑,采用CI12633和扬麦158配制的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连续3年种植和籽粒硬度分析,结合该群体遗传连锁图,对影响小麦籽粒硬度的数量性状座位(QTL)进行分子定位。结果表明,小麦3D、5B、6A、6D和7A染色体上均存在影响小麦籽粒硬度的QTL,单个QTL可以解释11.3%~25.1%的表型变异;其中6A和6D染色体上的QTL由亲本CI12633贡献,3D、5B和7A染色体上的QTL则来自亲本扬麦158;3D、6A、6D和7A染色体为新发现的QTL。这些QTLs可为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软质弱筋小麦和硬质中强筋小麦的培育提供参考。
    • 朱保磊; 尹志刚; 陈金平; 师令智; 李刚; 赵永涛; 石守设; 李宇峰; 陈杰; 陈建辉
    • 摘要: 以黄淮麦区主推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籽粒硬度的分布概况,分析其与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关系,以期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黄淮麦区中硬质麦的比例最高,为67.37%,混合型和软质麦的占比较低,分别为11.05%和21.58%,硬度值的分布范围较广,为18~85.通过分析不同硬度类型小麦与产量性状的关系可知,在产量和千粒重指标上软质麦显著高于混合麦和硬质麦,而在穗粒数和单穗重指标上不同硬度表型的材料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籽粒硬度主要通过关联千粒重这一指标来实现对产量的影响;不同硬度表型与品质参数的关系表现为,在和面时间和SDS-沉淀值参数上硬质麦显著高于混合麦和软质麦.该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硬度与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联系紧密,在育种过程中可以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应用到小麦育种过程中.
    • 秦改花; 黎积誉; 刘春燕; 陈晨; 贾波涛; 徐义流
    • 摘要: 石榴果实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功能。随着人们对石榴营养保健功能认识的进一步加深,石榴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大,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籽粒硬度作为鲜食石榴的重要品质指标,直接影响着果实的感官品质和消费者的认可度。籽粒硬度已成为近年来石榴研究的热点。从石榴籽粒硬度的形成、石榴籽粒硬度的评价、影响石榴籽粒硬度的因素、石榴籽粒硬度的遗传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并介绍了我国自主选育的软籽及半软籽石榴新品种。结合已有研究基础,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展望。旨在为进一步开展石榴籽粒硬度形成机制与调控技术研究提供方向,为进一步开展石榴籽粒硬度的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指导。
    • 刘佳媛; 刘倩倩; 陈祥; 邓宗林; 袁继超; 孔凡磊
    • 摘要: 为明确不同玉米品种机械收获时籽粒的耐破碎性差异和影响籽粒耐破碎性的因素,以13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收获时间,对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的破碎率、含水率和硬度等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籽粒破碎率与含水率和硬度的关系,采用积分法评价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的耐破碎性.结果 表明:随收获时间的推迟,籽粒破碎率先快速降低后稍有升高,籽粒含水率逐渐降低,籽粒硬度逐渐增大,且玉米品种间差异显著.破碎率与籽粒含水率符合二次曲线关系,当籽粒含水率为19.70%时破碎率最低;破碎率与籽粒硬度极显著负相关,其中胚乳穿刺强度与破碎率的相关性最高,当籽粒胚乳穿刺强度为88.35 N时破碎率最低;籽粒硬度与含水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降低籽粒含水率进而提高其硬度是增强玉米籽粒的耐破碎能力和降低籽粒破碎率的关键.不同玉米品种籽粒的硬度和耐破碎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在含水率相近的条件下,耐破碎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均具有较高的籽粒硬度.籽粒硬度指标中的胚乳穿刺强度可作为鉴选宜机械粒收玉米品种的重要指标;参试的所有硬粒型玉米品种、半马齿型'仲玉3号'、半硬粒型'辽禾308'、'先玉1171 '和马齿型'正红6号'的籽粒耐破碎能力强,可作为适宜机械粒收的品种.
    • 赵永涛; 张锋; 张中州; 袁谦; 甄士聪; 望俊森
    • 摘要: 豫麦158(审定编号:国审麦2014004)为半冬性小麦品种,籽粒较大,品质较好;豫麦158-42是豫麦158硬质变异系,其籽粒硬度增加,加工品质得到较大改善,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为研究豫麦158-42性状改良的遗传基础,对豫麦158和豫麦158-42的株高、光周期、春化、粒质量、抗逆、品质等相关基因进行KASP(Kompetitive allele specific PCR)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豫麦158-42和豫麦158只有籽粒硬度基因和面粉黄色素含量主效基因不同,其余性状基因均相同.豫麦158同时含有籽粒硬度基因Pinb-D1a、Pina-D1a、Pinb2,而豫麦 158-42仅含有Pinb2基因,缺失了Pinb-D1a和Pina-D1a基因,籽粒硬度较豫麦158增加.豫麦158含有低黄色素含量基因Psy-D1a,豫麦158-42含有高黄色素含量基因Psy-D1g.豫麦158和豫麦158-42为小麦籽粒硬度和品质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 胡文静; 裔新; 李东升; 张春梅; 高德荣; 张勇
    • 摘要: 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是评价小麦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小麦品质育种的主要选择指标。为挖掘新的与小麦品质相关的QTL,以扬麦13为父本,以CIMMYT引进种质C615为母本,构建了包含19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利用小麦90K SNP芯片构建遗传图谱,并结合群体在4个环境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性状,对这两个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后代的品质性状偏向于扬麦13;94个家系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小于12.5%,硬度平均值小于50,符合国家弱筋小麦籽粒品质标准;构建的遗传图谱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长度为4853.76 cM,平均图距为5.79 cM;共检测到4个与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相关的QTL,分别位于2D染色体短臂、3D染色体短臂、5B染色体短臂和7A染色体长臂上,除QGpc.yaas-3DS的增效基因来源于扬麦13外,其余3个QTL的增效基因均来自C615。QGpc.yaas-2DS在4个环境中均能检测到,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2.80%~11.79%,其他3个QTL均仅能在1个环境下检测到,表型贡献率为3.09%~9.79%;共检测到2个与籽粒硬度性状显著相关的QTL,分别位于4A染色体长臂和5D染色体短臂上,硬度增效基因都来自C615,QHA.yaas-4AL在2个环境能检测到,表型贡献率为3.17%~3.84%;QHA.yaas-5DS在4个环境下能检测到,表型贡献率为26.37%~37.51%。聚合2个硬度增效基因的家系硬度值均达到硬质麦水平(硬度值≥50)。综上,扬麦13可作为优异亲本用于弱筋小麦品质育种,定位到的稳定的QTL/基因可为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硬度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帮助。
    • 刘培勋; 马小飞; 万洪深; 郑建敏; 罗江陶; 蒲宗君
    • 摘要: 小麦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粮食作物,为全球45亿人提供日常蛋白和能量摄入的20%.弄清小麦籽粒硬度遗传基础,对于改良小麦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为探讨不同硬度小麦种子的分子基础,本实验选用西南麦区2个硬度差异极显著的小麦品种川麦66和蜀麦969,从蛋白水平上分析其种子蛋白差异表达情况,利用TMT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tandem mass tags)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及其功能和通路等富集情况.结果表明,鉴定并定量了有效蛋白6020个,其中显著差异表达蛋白113个,在软质麦川麦66中上调表达的69个,下调表达的44个.差异蛋白GO富集分析共富集到65个GO条目,达到极显著富集水平的包括生物过程的1个条目、细胞组成的1个条目和分子功能的6个条目.推测营养库活性类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类蛋白和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类蛋白可能参与小麦籽粒硬度形成.籽粒硬度相关蛋白可能主要分布于细胞胞外区,具有防御作用.从系统发育分析推测,puroindolines蛋白及其同源蛋白,可能既作为小麦籽粒贮藏蛋白,同时还能作为酶抑制剂调控籽粒发育.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小麦籽粒硬度遗传机制提供了参考.
    • 杨梦晨; 晏权; 任明见; 李鲁华; 徐如宏
    • 摘要: 小麦Puroindoline基因与小麦籽粒硬度及其产量性状密切相关.为揭示贵州省小麦品种(系)中与籽粒硬度相关基因的分布,本文利用小麦籽粒硬度基因Pina、Pinb和Pinb-2的3个特异性功能标记对140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分子标记检测,旨在为遗传育种中亲本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140份贵州小麦品种(系)中,Pina-D1和Pinb-D1基因位点Pina-D1 a、Pina-D1 b、Pinb-D1 a和Pinb-D1b等位变异的频率分别为17.14%、25.00%、50.71%和21.43%;在Pinb-2位点上,10.00%的小麦品种含Pinb-2 v2等位基因,87.86%的小麦品种含Pinb-2 v3等位基因.3个位点基因型组合分析表明,在所检测的贵州小麦种质中共有8种基因型组合,其中2种软质麦基因型组合Pina-D1 a/Pinb-D1 a/Pinb-2 v2、Pina-D1 a/Pinb-D1 a/Pinb-2 v3;4种硬质麦基因型组合(Pi-na-D1a/Pinb-D1b/Pinb-2v2、Pina-D1a/Pinb-D1b/Pinb-2v3、Pina-D1b/Pinb-D1a/Pinb-2v2、Pina-D1b/Pinb-D1a/Pinb-2v3和2种混合型组合Pina-D1b/Pinb-D1b/Pinb-2v2、Pina-D1b/Pinb-D1b/Pinb-2v3),各组合分布频率分别为0.71%、8.57%、0.71%、4.28%、3.57%、7.85%、0.71%和2.14%.研究结果可为贵州小麦籽粒硬度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