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
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

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12-09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2年全国鼻部感染与变态反应疾病暨鼻肿瘤专题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及传统术式在鼻中隔偏曲二次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鼻中隔偏曲矫正失败患者分别在鼻内镜及传统术式下手术.结果:术后随诊1~3年,鼻中隔偏曲全部矫正,原有症状消失.结论:鼻内镜下手术优于传统的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
  • 摘要:目的:研究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内镜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10年诊治的46例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符合以下条件的10例患者:①病理分级Ⅰ级,分期C;②无颈淋巴转移,无脑膜侵犯;③内镜手术中获得阳性切缘;④术后原发灶及颈部根治性放疗;⑤随访2年以上.结果:10例患者2年生存率70.0%,其中2例全身转移后死亡,1例失访.结论:对于合适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病例,可以选择内镜手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 摘要:本文报道一例双侧多发性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伴癌变的病例.患者男,51岁,因右眼进行性视力下降伴头痛6个月就诊.患者5年前于外院因“双鼻息肉”行鼻内镜术,患者未能告知确切的病理类型,术后患者鼻塞、脓涕及严重嗅觉减退得到明显改善,3年后症状复发,并伴鼻出血及右眼视力减退.术前CT示双鼻腔、筛窦和蝶窦内软组织影,恶性肿瘤可能.活检病理回报右鼻腔黏膜慢性炎,建议再次活检,患者拒绝,后患者于全麻下行鼻内镜术,术中发现双侧鼻腔内新生物,蝶窦中隔,前,顶及外侧壁均破坏并侵至颅内并紧密附着于中颅底,术后病理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并伴有轻至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行MRI示中颅底新生物残留并附着于视神经管,因此行扩大切除术以达到彻底切除肿瘤的目的,术后病理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伴有局灶性恶变(鳞癌二级),术后辅助放疗.患者随访一年,视力有改善,鼻内镜检查及MRI示未见复发.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了2003年6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鼻腔恶性黑色素瘤7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鼻内镜手术情况,行鼻内镜检查随访.结果:7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男4例,女3例;年龄36~71岁,中位年龄57岁;病变均为单侧,右侧3例,左侧4例;主要症状分别为涕中血丝(4/7)、鼻塞(4/7)、鼻出血(2/7).有1例病变为带蒂肿物,位于右下鼻甲后端;6例为广基肿物,其中2例位于嗅裂及鼻顶,2例位于中鼻甲内侧,1例累及下鼻甲、鼻底,1例为多部位跳跃生长。手术方式:于鼻内镜下距离肿瘤病变lc,切除,1例行下鼻甲后份切除术,2例行鼻内镜辅助颅面联合进路肿物切除及前颅底修复,2例为全筛切除十中鼻甲切除术,1例手术切除鼻腔下份组织。1例患者合并肺转移,行右上肺切除术。术后6例行放疗。术后无鼻出血、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1例3次局部复发再次鼻内镜手术治疗。随访12-110个月,6例仍存活。结论:鼻内镜手术切除是治疗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亦可作为处理局部复发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复发性T1期鼻咽癌行鼻内镜下切除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收集了2003年6月至2010年6月间在我科诊断为复发性T1期鼻咽癌(rT1NOMO)并行内镜手术切除术的患者,共有30例患者,分析2年和5年总生存率.结果:随访时间24~108个月,28例患者中26例存活至今,5例局部复发.2年总生存率为96.4%;5年总生存率为92.9%.术后最常见并发症是鼻出血(轻-中度),无严重鼻出血,局部填塞可止血.结论:内镜下手术切除复发性T1期鼻咽癌可以获得控制局部肿瘤的效果,生存率高,无严重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中的实施方法与应用效果.方法:参照卫生部单病种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的要求,制定相应慢性鼻-鼻窦炎住院手术患者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办法(分护士版和患者版),将我科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58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诊疗中的相关知识掌握、满意度、平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日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疾病相关知识掌握和满意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467.00元和10213.0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日分别为7.1d和8.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利于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而且还有利于患者住院后整个诊疗工作的及时合理的开展,降低医疗费用和降低平均住院日。
  •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窦内翻性乳状瘤内镜下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1年间我院收治的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49例,Krouse分级Ⅱ级16例,Ⅲ级3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镜经鼻或联合入路手术.根据病变范围和位置不同,选择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1例术后接受放疗.结果:49例患者术后复发6例,均出现于术后1年内,其中恶变并死亡1例.术后出现溢泪2例、上颌窦唇龈沟瘘2例、面部麻木4例、刀口出血1例,经处理治愈.结论:内镜经鼻或辅助联合入路对上领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满意,患者术后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根据病变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入路并对肿瘤基底部进行仔细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CAD/CAM)的中空充填式赝复体同期修复上颌窦癌上颌骨全切除缺损后患者的面容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18例T3-4aNOMO上颌窦癌行上颌骨全切除患者应用CAD/CAM赝复体同期修复缺损后,术后1、3、6个月门诊定期复查,患者戴与不戴CAD/CAM赝复体以及13例更换永久性赝复体的术后1年患者戴与不戴赝复体,比较面容、语音清晰度、吞咽、咀嚼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18例术后1,3,6个月戴与不戴CAD/CAM赝复体比较,语音清晰度,面部凹陷性,眼球下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吞咽功能由Ⅳ级到Ⅱ级,提高结果为显效。咀嚼问卷平均23分,能咀嚼硬性和一般食物。13例术后6个月更换永久性赝复体患者,优点是语音更清晰。结论:上领窦癌上领骨全切除术后,应用CAD/CAM赝复体修复缺损,面容及功能恢复良好,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直接观察上领骨区域的术腔变化,便于肿瘤复发的及时发现和处理;该方法是上领窦癌患者上领骨全切除后同期修复缺损及重建功能的首选方案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对伴有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发作的影响.方法:53例未经过正规治疗的过敏性鼻炎患者,均伴轻-中度支气管哮喘,非急性发作期,男性20例,女性33例,年龄在19~56岁.支气管哮喘已经内科诊断,并予舒利迭50/100 μg,1吸/次,2次/d,必要时予万托林按需吸入治疗.在此基础上予氯雷他定每日10 mg口服,鼻喷丙酸氟替卡松(辅舒良)200 mg治疗,治疗1个月,症状控制后隔日一次,共治疗3个月.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AS),计算治疗前后的过敏性鼻炎评分;根据哮喘控制测试(ACT),计算过敏性鼻炎治疗前后的哮喘评分,25分为完全控制,20~24分为部分控制,<20分为未控制.结果:治疗后过敏性鼻炎症状改善显效75%,有效21%,无效4%:治疗过敏性鼻炎前,支气管哮喘部分控制74%,未控制26%,治疗过敏性鼻炎后,支气管哮喘完全控制28%,部分控制63%,未控制9%,经过统计学分析,支气管哮喘的控制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及时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有效的控制伴有轻-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哮喘发作。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变应性鼻炎(AR)严重度与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计数、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血清总IgE(tIgE)和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儿童AR患者138例,年龄3~17岁,平均年龄(9.96±3.78)岁(χ±s,以下同);发病时间3个月~12年,平均病程(4.21±2.72)年.所有患儿均为持续性AR,对屋尘螨和(或)粉尘螨过敏.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的病情严重度进行评价,对所有病例检测外周血Eos计数,ImmunoCAP体外变应原检测系统测定血清ECP、tIgE、和sIgE水平.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论:尘螨致敏的儿童持续性AR鼻塞症状严重程度与患者发病时间的长短及血清EC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疾病严重度与慢性炎症状态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DNA疫苗鼻腔黏膜免疫小鼠后对过敏性鼻炎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复凝聚法制备pVAX1-Derp1/CS纳米粒,对其性质进行分析与鉴定.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壳聚糖组、pVAX1-Derp1组、pVAX1-Derp1/CS纳米粒组。B、C、D和E组在第1、8天分别予20μl的PBS、CS、PVAX1-Derp1、PVAX1-Derp1/CS纳米粒双侧鼻腔交替滴药1次,第15、22天用1μg Der p 1+4 mg氢氧化铝的PBS混悬液400μl进行腹腔注射致敏,第36天用20μl的Der p 1PBS溶液(0.1μg/μl)双侧鼻腔交替滴药进行局部激发7d,1次/d.末次激发后2h内处死,取取内眦血及鼻黏膜组织.ELISA法检测外周血Der p 1特异性IgE及IL-4、IL-10与IFN-γ的水平,常规HE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等炎症反应情况.结论:构建的以壳聚糖作为基因载体的pVAXI-Derpl/CS纳米粒有良好的DNA包封率且能有效地抑制核酸酶对质粒DNA的降解;该DNA疫苗通过鼻腔黏膜给药方式对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摘要:目的: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北京同仁医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治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病例,其中男31,女8:年龄5~76岁,平均44.67岁;按照Kadish分期,A期2例,B期9例,C期28例;治疗方法分为鼻内镜下手术切除22例、鼻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手术4例、鼻侧切开和(或)上颌骨部分切除7例、颅面联合手术6例,术后辅助放疗或同步放化疗.随访时间11~140个月,平均55.85个月,失访3例.结果:总体5年生存率74.2%.开放手术5年生存率64.8%,鼻内镜手术5年生存率79.6%.结论:选择合适病例,鼻内镜手术或鼻内镜辅助下颅面联合手术,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是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额窦炎内镜手术后复发的解剖学与手术学原因,总结修正性内镜鼻窦手术的治疗经验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72例复发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鼻内镜形态学与鼻窦CT影像学检查,分析额窦炎性反应迁延不愈的临床原因,总结额窦修正手术的技术应用特点,评估术后1年的额窦相关疗效与手术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复发原因患者的疗效差异.结论:复发性额窦炎主要因解剖结构切除不充分和猫膜过度损伤导致,采用个性化的修正性内镜鼻窦手术方案治疗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变应性鼻炎的除了药物和脱敏治疗之外,目前科学家正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本研究诱导小鼠骨髓来源调节性DC的生成,及NF-K B基因在其中的表达,探讨其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方法:分离、提纯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分为四组进行体外培养,分别标记为A、B、C、D。培养过程中A, B组培养液中加入GM-CSF+IL-4,C,D组培养液中加入GM-CSF+IL-10+TGF-β1,培养第3天,弃去上清,去除悬浮细胞,加入新鲜培养液,补充细胞因子,之后隔天半量换液,至第8天,B,D组给予LPS刺激48h,促进细胞进一步分化。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记录生长变化。收集第10天的各组细胞及上清液,通过流式细胞仪,ELISA以及RT-PCR的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和检测。结论:体外成功诱导出骨髓来源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发现IL-10. SOCS1基因表达在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临床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CRF在上气道炎症患者鼻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的相关性,探讨CRF在气道炎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变应性鼻炎组、鼻息肉合并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三组组织中CRF的表达情况。同时行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以计数EOS,MC。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RF的光密度值在变应性鼻炎组及鼻息肉组中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然而CRF在变应性鼻炎组和鼻息肉合并变应性鼻炎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的数量在变应性奔炎组及鼻息肉合并变应性鼻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F在鼻部的表达与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均呈正相关.结论:CRF在鼻部黏膜表达,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与鼻息肉的炎性反应过程;肥大细胞可能是鼻部CRF的主要来源。CRF在上呼吸道炎性疾病中的表达,为今后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思路。
  • 摘要:目的:为了寻找简单可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分类指标,本研究对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确诊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64例。根据术后鼻息肉组织的病理检测结果,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与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将两组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弃窦CT Lund-Machay评分、嗅觉评分、皮肤点刺实验结果及血清总IgE水平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患者术前均无服药治疗史和既往手术史,未成年患者排除研究之外。结论: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分为伴嗜酸性粒细胞组及不伴嗜酸性粒细胞组,两组间在鼻窦CT受累范围、是否存在全身变应性因素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惫义.将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为8%作为其分型标准,可体现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的差异,因此根据患者术前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是否大于8%进行分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IL-6/STAT3信号通路在中国人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45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25例正常下鼻甲组织(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组织中IL-6/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IL-6、sIL-6R的表达和Th17细胞代表性细胞因子IL-17A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组织中磷酸化STAT3 (pSTAT3)的表达;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检测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c的表达;并对IL-6/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与IL-17A、RORc作相关性分析.分离鼻息肉组织中的单个核细胞,体外活化培养后进行试验.使用不同浓度的pSTAT3抑制剂cucurbitacinⅠ进行干预,标本分设为空白对照组和cucurbitacinⅠ实验组(50、100、200、1000 nmol/L 4个浓度).CucurbitacinⅠ作用24 h后,Western blot法检测干预前后各组中pSTAT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干预前后各组中T淋巴细胞中Th17细胞的分布状况(CD3+CD8-IL-17A+细胞/CD3+CD8-细胞),RT-PCR方法检测干预前后各组中RORc的表达.结论:IL-6/STAT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在鼻息肉中显著升高并与Th17相关因子呈正相关,且pSTAT3抑制剂干预后息肉组的Th17相关因子表达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在中国人鼻息肉的发展过程中,IL-6/STAT3信号通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且IL-6/STAT3信号通路通过促进Th17炎性反应参与到鼻息肉的发病过程中。
  •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因素对慢性鼻-鼻窦炎严重程度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鼻窦炎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经保守治疗无效后接受功能性鼻内镜下鼻窦手术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慢性鼻-鼻窦炎伴变应性鼻炎组与慢性鼻-鼻窦炎不伴变应性鼻炎组,分别比较二者鼻窦炎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前鼻内镜Lund Kennedy评分、术前Lund-Mackay CT评分是否存在差异,并比较对不同过敏原敏感的患者,慢性鼻-鼻窦炎症状是否存在区别.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依据VAS评分、Lund Kennedy内镜评分系统及Lund-Mackay CT系统评分数值分布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及秩和检验的方法,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结论:对于不同变应原过敏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其慢性鼻-鼻窦炎症状有所差别,变应性因素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慢性鼻-鼻窦炎的病变严重程度并无明显影响,变应性因素对于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术后1个月疗效影响不大。
  • 摘要:目的:研究IL-4、IL-13和IL-4RA基因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尘螨致敏变应性鼻炎(AR)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265例尘螨致敏的持续性AR患者和275例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使用TaqMan技术对6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进行基因分型,包括IL-4基因的C-590T位点,IL-13基因的C-1055T和Arg130G1n两个位点,IL-4RA基因的Ile50Val、Ser478Pro和Gln551Arg三个位点.结果:IL-4基因C-590T位点携带CT/CC基因型与TT基因型相比,降低了尘螨致敏的持续性AR易感性,且携带CT/CC基因型的持续性AR患者血清总IgE水平明显低于携带TT基因型者(P=0.001)。没有发现IL-13和IL-4RA基因多态性与尘瞒致敏的持续性AR易感有关联(P>0.05)。结论:IL-4基因C-590T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尘瞒致敏的持续性AR易感性有关。
  • 摘要:目的:获知国内耳鼻咽喉科医师对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免疫治疗)的认知程度和应用现状,了解目前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为促进免疫治疗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参考相关诊疗指南,自行设计调查问卷.2011年1-3月,由经过培训的调研员对全国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西部)18个省、市、自治区205家医院的耳鼻咽喉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北部地区共166名,东部地区共269名,南部地区共236名,西部地区共110名,总计781名.调查内容分为4个部分:①医生(受访者)基本情况;②免疫治疗的一般情况;③免疫治疗的常见问题;④其他问题.问卷完成后由统计人员回收、计数和分析.除计数结果外,其余结果以百分率表示.结论:①在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地位,被国内大多数耳鼻咽喉科医师所认可。②变应性鼻炎和哮喘最适合进行免疫治疗,但开展免疫治疗必须由具备一定资质的医疗单位和人员进行,以确保患者安全。③总体而言免疫治疗是安全、可控的:在疗效评价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患者主观症状的改变,今后应探讨客观评价指标的临床价值。④免疫治疗的机制较复杂,有待于进一步阐明;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可能具有临床应用前景。⑤免疫治疗的相关指南尚需进一步完善,以提供更为科学的循证医学策略,指导临床实践。
  • 摘要: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p38蛋白激酶(p38MAPK)的表达,探讨p38 MAPK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2类细胞因子IL-4,IL-5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①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使用卵清蛋白及氢氧化铝腹腔注射致敏,卵清蛋白行鼻腔激发.采用鼻部症状叠加量化记分法确定造模是否成功.②细胞培养:心脏穿刺收集抗凝血液,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调整细胞浓度后将PBMCs接种于24孔培养板(1×106/每孔),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p38 MAPK抑制剂SB 239063,置于37℃、含5%C02培养箱内中培养24 h.③实时定量RT-PCR:采用Trizol一步法从PBMCs中提取总RNA.PCR反应条件如下:95℃起始变性30 s,95℃扩增5 s、57℃退火20 s进行45个循环.采用2-△△CT法计算基因相对表达量.④细胞因子测定:收集24 h细胞培养上清液.使用ELISA试剂盒测定IL-4、IL-5蛋白含量.⑤统计分析: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用于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38 MAPK在变应性鼻炎Th2类细胞因子的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内侧上颌骨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内镜下经鼻经口联合进路切除上颌首切除术共6例.其中男4例,女2例.鼻腔鳞癌1例,腺样囊性癌3例,黏液软骨肉瘤1例.5例患者接受手术前放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患者对面部外形基本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术后随访12-16个月,1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采用外进路进行扩大切除,现在情况良好.结论:内镜下经鼻经口联合进路上颌骨全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尽管本研究病例相当少且随访时间短,但初步的结果提示该手术可能很有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空蝶鞍合并脑脊液鼻漏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10月到2011年11月,共收治8例空蝶鞍合并脑脊液鼻漏的患者,2例行1次脑脊液鼻漏修补术,4例行2次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手术,1例行开颅联合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及脑室腹腔分流术,1例行鼻内镜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复发后保守治疗治愈.部分患者术后行腰大池引流1周,卧床3周.结果:1例手术后出现脑出血,开颅手术后治愈,随访2年未复发。1例术后2年复发,保守治疗治愈。2例在3年后复发再次手术1年未复发。1例在1年后复发,再次手术修补并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半年未复发。1例手术后半年未复发。1例在术后5年复发后再次手术。结论:空蝶鞍合并脑脊液鼻漏的患者临床少见,治疗以鼻内镜手术修补为主,但术后易复发,反复发作患者可以考虑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需长期随访复查。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正+双侧鼻丘、下鼻甲黏膜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0例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伴有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30例.手术均在鼻内镜下进行,实验组行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正+双侧鼻丘、下鼻甲黏膜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对照组仅行鼻中隔黏骨膜下矫正术,依据2004年兰州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实验组显效24例(48.0%),有效23例(46.0%),无效3例(6.0%) ,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显效9例(30.0%),有效10例(33.3%),无效11例(36.7%),总有效率6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矫正+双侧鼻丘、下鼻甲黏膜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伴鼻中隔偏曲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效果较好,方法简便,近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总结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1年诊治的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NK/T细胞淋巴瘤1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NK/T细胞淋巴瘤从发病到首诊时间0~2个月,从发病到病理学确诊时间为1~5个月,平均2.5个月.首诊误诊率72.7%,1次病理检查误诊率27.3%.以眼睑肿胀、眼球突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溢泪等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CT提示:鼻腔、各鼻窦及眶内均可有密度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增强CT可见轻度强化,侵入眶内者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欠光滑呈浸润状,不侵入眼球,眼眶骨壁无明显吸收破坏,无肿瘤压迫移位征象.6例患者未接受治疗,均已死亡,从发病到死亡自然病程2.5~7个月;随访时间0~23个月,5例接受治疗患者中,1例死亡,4例存活.结论: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NK/T细胞淋巴瘤发病较快,易误诊。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NK/T细胞淋巴瘤有突出眼部症状,影像学表现相对特异;结合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经病理学检查有助于尽早确诊;本病预后不良,治疗以受累野放疗和联合化疗为主。
  • 摘要:目的:分析鼻-颅底肿瘤术前诊断方法和治疗疗效,探讨鼻-颅底肿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2年收治的鼻颅底肿瘤手术患者68例,良性肿瘤38例,恶性肿瘤30例,其中鼻-颅底沟通性肿瘤16例.术前根据病史、鼻内镜检查、鼻腔鼻窦影像学检查(CT、MRI)、鼻腔新生物活检等行术前诊断,部分术前难取活检者行术中冰冻病检.根据肿瘤性质及范围分别行单纯鼻内镜手术,影像导航辅助下鼻内镜手术,鼻外进路联合鼻内镜手术.恶性肿瘤均联合术前或术后放化疗.对术前检查准备、术中术后的并发症、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论:①鼻-颅底肿瘤术前检查应尽量充分。②术前应尽量取活检明确诊断,必要时术中冰冻。③手术是目前鼻-颅底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④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累及范围进行综合考虑。⑤鼻内镜手术创伤小,促进了鼻颅底外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鼻颅底肿瘤切除术,但还不能完全取代。⑥导航辅助可增强术者自信心,提高手术的安全性。⑦鼻外进路如颅面联合手术可在直视下确定肿瘤在颅底及颅内扩展的范围,便于肿瘤完整切除;并可实时监测颅内,防止颅内重要结构损伤,方便颅底重建,增加手术安全感,有效防止颅内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细胞化疗药物耐药基因的表达.方法:用CCK-8法分别检测HNE1/DDP(耐顺铂鼻咽癌细胞)和HNE1(鼻咽癌细胞)对顺铂的毒性试验.然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和比较HNE1/DDP、HNE1和NP69-SV40T三株细胞系中与化疗药物耐药相关的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耐药相关的基因检测包括二氢嘧啶脱氢酶、胸苷磷酸化酶、胸苷酸合成酶、乳清酸转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叶酸还原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耐药相关蛋白、肺耐药蛋白1、腺苷三磷酸结合转运蛋白G超家族成员2和拓扑异构酶Ⅱα基因.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ANVOA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NE1/DDP,HNE1和NP69-SV40T都存在多种耐药基因表达,并且大多数耐药基因mRNA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耐药细胞和亲本细胞以及正常细胞各种耐药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研究鼻咽癌化疗耐药的机制并提高临床疗效。
  • 摘要:目的:比较粉尘螨滴剂舌下含服免疫治疗对单一尘螨敏感和多种变应原敏感的过敏性鼻炎患儿的疗效.方法:157例对尘螨敏感的患儿,按变应原种类分为单一尘螨敏感组92例,即仅对屋尘螨和(或)粉尘螨敏感,和多种变应原敏感组65例,同时对尘螨和其他变应原敏感.采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进行症状评分和药物评分.结果:125例患儿完成1年SLIT,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单一尘螨敏感组应用粉尘螨滴剂SLIT 1年,症状评分治疗前11.42士1.60和治疗1年后3.55士1.57,药物评分分别为1.62士0.44和0.56士0.3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种变应原敏感组应用粉尘螨滴剂SLIT 1年,症状评分治疗前11.54士1.55和治疗1年后3.23士1.56,药物评分分别为1.63士0.43和0.50士0.4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一尘螨敏感组和多种变应原敏感组之间在症状改善分别为7.94士2.24和8.32士2.18,药物改善分别为1.03士0.58和1.13士0.6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一尘螨敏感组6例出现不良反应,4例轻度,2例中度,多种变应原敏感组3例出现不良反应,均为轻度。主要包括口腔黏膜痰痒、胃肠道反应、皮肤湿疹、尊麻疹、鼻炎加重等。结论:与单一尘螨敏感的过敏性鼻炎患儿比较,对多种变应原敏感的过敏性鼻炎患儿应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SLIT同样可以明显改善鼻部症状,减少药物应用。标准化粉尘螨滴剂进行SLIT可以用于多种变应原敏感的过敏性鼻炎患儿。
  • 摘要:目的:探讨Nd:YAG激光和C02激光对治疗常年性变性鼻炎的疗效对比.方法:依临床病情分级,选择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例80例.用Nd:YAG激光光纤线型接触式由后向前烧灼双侧下鼻甲2-3道炭化凹道,再予烧灼凝固一侧鼻中隔筛前神经.用CO2激光烧灼下鼻甲前、后端,然后烧灼一侧鼻中隔筛前神经.手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2次随访,记录改善程度分级.结果:Nd:YAG激光术后随访3个月的有效率为95%,CO2激光为92.5%;而Nd:YAG激光随访6个月的有效率为92.5%,CO2激光为90%.结论:两种激光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而CO2激光术后反应相对较小.
  • 摘要:目的:观察伯克纳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应用效果。方法:鼻腔局部给药,观察7~12周。结果:所有病例用药次日即感症状减轻,仅1例患者用药7周因出现鼻出血而放弃,还有4例因疗效不明显12周后停用.总有效率93.9%,显效31例(37.8%),好转46例(56.1%),无效5例(6.1%).结论:鼻用糖皮质激素的安全使用问题也应引起关注,可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尤其是儿童患者,同时要监测身高.
  • 摘要:目的:检测及探讨华东地区汉族人群ADAM33的基因多态性与尘螨致敏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AR)的关系.方法:采用基于医院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就诊于我院并确诊为对尘螨过敏的持续性AR患者265例,并同时选择无AR或其他变应性疾病的健康人群275例作为对照.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和性别呈频数匹配.SNPs的选取策略为通过生物网络数据库选取候选基因位于启动子区、基因编码区、非编码区和3’-非翻译区的碱基突变.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在中国人群中大于0.05,而且有亚洲人群文献报道.按照上述原则,ADAM33基因中筛选出7个符合要求的SNPs。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对SNPs进行分型,同时采用ImmunoCAP体外变应原检测系统测定血清总IgE、特异性IgE和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因多态性位点与AR发病风险的关系。结论:ADAM33基因多态性与尘螨致敏的持续性AR及其临床表型存在一定相关性。联合作用显示携带大于3个危险基因型的个体催患AR的风险增加。
  • 摘要: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鼻黏膜组织、血清中IL-33的表达是否异常增高.方法:纳入尘螨诱导的常年性AR患者30例及正常对照者10例,应用尘螨变应原疫苗对入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前、后收集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免疫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L-33的含量。同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AR患者鼻钻膜及PBMC中IL-33基因的表达。结果:AR患者鼻黏膜组织中IL-33 mRNA表达未见明显增高(P>0.05) , PBMC中IL-33 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 AR患者血清中IL-33的含量亦较正常组有明显增高(P<0.05),但在免疫治疗以后,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IL-33可能与AR的发病密切相关,对其深入研究有望为AR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4(IL-4);转录因子T-bet,GATA-3的表达及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分析IL-17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Th2类细胞优势应答中的作用.方法:采集42例变应性鼻炎急性发作期患者,28例变应性鼻炎缓解期患者和24例正常人的外周血15mL,其中20例初诊患者标本分别在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采样.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mRNA.应用ELISA检测变应性鼻炎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外周血IL-17和IL-4的含量.应用RT-PCR检测变应性鼻炎急性发作期,缓解期患者和正常对照IL-17,IL-4和T-bet,GATA-3的表达.结果:(1)经ELISA检测,42例变应性鼻炎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浆中IL-17和IL-4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患者。(2)经RT-PCR检测,变应性鼻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IL-17和IL-4和GATA-3的表达升高,T-bet的表达明显降低。(3)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后,IL-17,IL-4和GATA-3含量明显降低,T-bet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1)证实了IL-17,IL-4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其水平的增高可能与TH1/TH2失衡有关,表现TH2细胞因子过表达。(2)口服糖皮质激素能够拮抗IL-17,IL-4的作用而缓解变应性鼻炎的发病。
  • 摘要: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AR)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2012年3月至5月,收集AR患者24例(AR组)和16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Treg细胞比例;ELISA检测血清中IL-17、TGF-β1的水平.结果:AR组和对照组Th17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76±0.60)%、(0.59±0.17)%,AR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组和对照组Treg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65±0.79)%、(5.03±1.92)%,A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组血清中IL-17的表达水平(66.9±62.6) pg/ml高于对照组(58.7±28.0)pg/ml,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组血清中TGF-β1的表达水平(0.37±0.05)pg/ml低于对照组(0.50±0.07)pg/ml,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R患者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存在功能失衡,其可能在AR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检测变应性鼻炎(AR)、非变应性鼻炎(NAP)及健康对照组患者鼻分泌物中及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FLC)表达水平,初步探讨其是否是AR发病的免疫学机制之一,分析其在AR的诊断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9至12月AR及NAR连续患者各30例及健康对照组3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进行过敏原皮肤点刺(SPT)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特异性1gE检测(sIgE),采集入组者的病史、外周血及鼻腔分泌物.根据VAS评分比较AR及NAR的鼻部症状,ELISA检测鼻分泌物及血清中总IgE,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Tryptase),κFLC,λFLC的蛋白浓度.结果:根据VAS评分比较AR及NAR鼻部症状,包括阵发性喷嚏、鼻涕、鼻塞及鼻痒,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AR及NAR组鼻分泌物及血清中κFLC,λFLC,ECP及Tryptase的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κFLC,λFLC及Tryptase的表达在AR组与NAR组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三组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鼻分泌物中κFLC,λFLC与Tryptase呈正相关;在血清中κFLC,λFLC与ECP呈正相关。结论: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参与AR的发病机制,其免疫活性在AR发病过程中可能通过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参与,FLC浓度与症状无显著相关性,FLC对AR与NAR的鉴别诊断中尚无意义,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鼻窦炎(CRS)组织中的表达,发现可供干预CRS组织重塑的关键细胞因子.方法:随机选择100例鼻息肉组织(CRSwNP).25例慢性鼻窦炎组织(CRSsNP)和25例对照鼻甲黏膜。采用组织匀浆,ELISA检测MMP-1,2,3,7,8,9,12,13以及TGF-β1。结果:MMP-7、MMP-8和MMP-9在CRSwNP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RSsNP和正常对照黏膜组织,MMP-1,NNP-12在正常对照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CRSsNP和CRSwNP,MMP-2和MMP-3在CRSsNP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毅膜组织,TGF-β1在CRSsNP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黏膜组织和CRSwNP的鼻息肉组织。结论:不同类型的MMPs在CRSsNP和CRSwNP中发挥不同的作用,CRSsNP的组织重塑主要表现为纤维化,CRSwNP组织重塑主要表现为水肿改变,上述组织重塑的差异与MMPs及TGF-β1在CRS不同表型中的表达差异有关。针对上述MMPs的治疗可能作为CRS的治疗新靶点。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至2008年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154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9.6±3.5)个月,其中观察组痊愈58例(60.4%),有效32例(30.4%),无效6例(6.2%).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3.8%,并发症发生率为3.1%,复发率1.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并发症较少.
  •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慢性鼻-鼻窦炎(CRS)功能性鼻内镜手术(FESS)预后的因素,为术前评价和术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有手术指针的CRS 36例患者做术前检查,记录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鼻内镜评分,性别,年龄,是否合并哮喘、息肉,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目.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共5次,每次随诊记录患者VAS评分,鼻内镜评分,最后根据结果判断手术预后的好坏,把术前指标做统计学分析,得出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本研究证明血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增高,伴有哮喘的CRS患者鼻内镜手术预后不理想,伴有鼻息肉的CRS并不引起更差的手术效果,提示传统意义上的CRS的分型可能并不合理。且本研究有助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医生对鼻内镜手术的术前疗效评估和指导术后后续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CRS)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1.选择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间在我院确诊为CRS的患者100例及正常对照组(非鼻窦炎组)100例的临床资料,且两组均排除鼻中隔呈“S”型偏曲的患者.2.应用鼻窦冠状位、轴状位、矢状位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对鼻窦炎组及正常对照组的鼻中隔偏曲位置、方向、程度及OMC解剖结构变异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析其与CRS之间的关系.结论:1.结合鼻窦CT冠状位、轴状位、矢状位三个方位的图像,能够对疾病的部位、性质、解剖变异、范围、程度以及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做出正确的评估,尤其能清晰显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情况,并能够选择合理的术式指导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顺利进行。2.鼻中隔偏曲特别是鼻中隔高位偏曲、窦口鼻道复合体(OMC)的解剖变异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对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是需要综合性考虑的,在治疗鼻窦炎勤膜炎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解除鼻中隔偏曲及窦口鼻道复合体等局部解剖变异。
  • 摘要:目的:探讨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搜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50例确诊为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患者资料,随访时间为1~2年,平均1.5年.50例患者中25例采用内镜下中鼻道开窗联合尖牙窝小视窗双径路术(治疗组),另25例采用单纯鼻内镜下中鼻道开窗术(对照组).术后定期鼻内镜检查及鼻窦冲洗.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7年海口标准执行.50例患者术后均行上颌窦窦腔分泌物的真菌检测.结果:鼻腔鼻窦分泌物真菌检测率为78%,其中曲霉菌28例,毛霉菌3例,青霉菌1例,其他霉菌7例。术后疾病转归:治疗组治愈22例,好转2例,无效复发1例,有效率%%;对照组治愈16例,好转3例,无效复发6例,有效率76%。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真菌球型上领窦炎最常见致病菌为曲霉菌,且真菌球仅存在于鼻窦窦腔内,病窦黏膜未见真菌侵犯。单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领窦炎,只要彻底清除窦口复合体区病变,足够扩大骨性上领窦自然口,术中彻底去除病变,冲洗术腔,同样可达到治愈目的。
  •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CT扫描对额窦间隔气(ISSC)中国人群中进行新的解剖分型,并通过手术进行验证,阐明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分析200例进行三维CT扫描的患者的ISSC及其各分型出现的频率,200例中120例没有额窦炎为第1组,80例有额窦炎的患者为第2组,将ISSC分为两型:ISSC直接引流到额窦内的为Ⅰ型,而ISSC没有引流到额窦内而是引流到额隐窝的为Ⅱ型,在气房分型的指导下对第2组的患者进行额窦开放手术,统计分析ISSC及其不同分型在两组患者中的频率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SSC在中国人群中的出现率很高,通过对ISSC的分型可明确该气房是同额窦交通还是同额隐窝交通从而指导额窦手术,该分型方法有着实际的临床意义,Ⅱ型ISSC比较容易从额隐窝开放从而扩大额窦口。
  • 摘要:目的:研究鼻窦CT中嗅裂的变化与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觉障碍的关系.方法:对58例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所有鼻窦病变采用Lund-Mackay系统进行评分.根据鼻窦CT中嗅裂阻塞程度将其分为0-4分.采用CCCRC法检测患者的嗅觉功能.结果:58例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患者中,Lund-Mackay评分4分以下者13例,定义为轻度慢性鼻窦炎,该组嗅裂评分为0.81±0.21,嗅觉功能评分为10.01±0.87.Lund-Mackay评分5-8分者29例,定义为中度慢性鼻窦炎,该组嗅裂评分为2.56±0.73,嗅觉功能评分为8.26±0.64.Lund-Mackay评分9分以上者16例,定义为重度慢性鼻窦炎,该组嗅裂评分为3.17±1.02,嗅觉功能评分为2.54±0.18.其中轻度及中度组患者的嗅裂与嗅觉功能的评分呈负相关,重度组患者的嗅裂与嗅觉功能的评分无明显负相关性.结论:对于鼻窦CT表现为轻度及中度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裂的影像学分级与嗅觉功能呈负相关,对于鼻窦CT表现为重度的慢性鼻窦炎患者,嗅裂的影像学分级与嗅觉功能无明显负相关的关系,这可能与重度患者的嗅觉障碍不仅为传导性,也包括感觉神经性嗅觉障碍有关。鼻窦CT中嗅裂的变化可为慢性鼻窦炎伴嗅觉障碍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些线索。
  • 摘要:目的:探讨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下切除鼻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手术方法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例鼻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其中男2例,女2例,19~55岁,平均38岁,其中原发于上颌窦内的骨纤3例,原发于蝶窦内的骨纤1例.术前行16排CT扫描并行三维重建,全部病例均采用影像导航鼻内镜下手术切除治疗.结果:4例患者均在影像导航鼻内镜下准确找到病变并切除。3例患者术后头痛、鼻塞、面部不适等症状逐渐消失。1例上领窦内骨纤维异常增生患者术后3月再次出现面部肿胀疼痛,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复查CT示左侧上领窦炎,再次行手术,术中发现上颇窦内有大量骨渣,考虑为首次手术后术腔未冲洗干净,导致上领窦口堵塞,再次扩大上领窦口,冲洗上领窦腔,术后行彝腔及上领窦冲洗,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见复发。结论:正确的使用影像导航系统辅助鼻内镜下治疗彝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以使患者获得了彻底、安全、有效的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移植前后并发霉菌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鼻窦开放手术时机,突破手术禁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诊治的7例骨髓移植前后并发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其中移植前1例(曲霉菌);移植期间细胞处于零期,在层流室内1例(曲霉菌);移植后26天1例(病理毛霉菌),诊断为右眼失明,右眶内蜂窝织炎,右蝶窦炎;移植后106天~2年4例(曲霉菌、毛霉菌).男4例,女3例;年龄13~31岁.均在鼻内镜下行手术治疗,术中低温等离子刀止血,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论:国内外首次开展骨髓移植期间(细胞处于零期)鼻内镜鼻窦开放术并获得成功。骨髓移植并发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常有血小板、白细胞和血红蛋白严重低下,不应成为常规手术禁忌指证,而应早诊断、早手术。
  • 摘要:鼻窦炎和鼻息肉是一组多因素导致、多步骤发生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鼻黏膜炎症性病变。本文重点对2012版的欧洲鼻窦炎和鼻息肉立场文件(EPOS 2012版)修订版对于成人CRS的一些新增或修订的观点进行了介绍,并根究自己对成人伴和不伴鼻息肉的CRS的诊疗的理解进行了评价。
  •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东北三省报考飞行学员的人群中慢性鼻-鼻窦炎(CRS)患病率和病情严重度,以及CRS患病率与变应性鼻炎(AR)的相关性.方法:东北三省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间自愿报考空军飞行学员参加体检的应招对象,体检前宣传时不限制患有鼻科疾病者报名参加体检,耳鼻咽喉科实际调查检查14719名学生,全部男性,年龄17~24岁.按2009年《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和《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确诊.CRS病情严重度判定,按照视觉模拟量表(VAS)将病情分为:轻度0~3,中度>3~7,重度>7~10.结果:14719名学生中诊断CRS 385例,其中伴鼻息肉者198例,不伴鼻息肉者187例:诊断AR 954例,其中间歇性AR 698例,持续性AR 256例。385例CRS伴发AR的98例,占患有CRS的25.46%;14334例无CRS患AR的856例,患病率为5.97%,CRS与无CRS组患AR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5例CRS病情严重度VAS平均3.98+2.17,其中轻度245例,中度130例,重度10例。结论:17-24岁年龄段报名参加招飞体检的东北三省男性学生CRS患病率明显低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且病情严重度偏轻。CRS发病率与AR有非常显著相关性。
  •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在难治性鼻窦炎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1例内镜鼻窦术后持续鼻窦炎患者,进行口服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治疗,每日2次,连续4周.将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应用慢性鼻-鼻窦炎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鼻内镜检查量化评估了解鼻内镜下观察到得鼻腔及鼻窦改善情况,进行鼻内镜检查评分.结果:治疗前患者VAS总得分为(24.41士5.50)分,治疗结束时为(20.03士3.6)分,治疗前后得分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前患者Lanza-Kennedy鼻内镜评分总得分为(5.73士3.45)分,治疗结束时为(4.20士2.56)分,对治疗前后的鼻内镜评分进行配对资料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后患者的体征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口服按柠旅肠溶软胶囊,能改善鼻腔鼻窦黏膜纤毛运动,促进鼻腔鼻窦腺体的分泌,使鼻腔鼻窦黏液毯移动速度增加,促进分泌物的排除。在内镜鼻窦术后持续鼻窦炎患者的治疗中,能明显减轻患者炎症和水肿反应,减少黏膜水肿、术腔粘连和窦口狭窄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其近期疗效明显,值得临床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CRPwNP20例,选取同期的CRPsNP14例作为对照,另外正常对照组选择单纯鼻中隔偏曲的患者12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的Th17细胞数量.结果:3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47.8±14.4)岁,(48.6±9.4)岁,(43.7±13.2)岁.男女比例分别为14:6,10:4,8:4.三组的外周血Th17细胞分别为1.44%±0.86%、1.26%±0.48%、1.18%±0.84%,CRPwNP组与另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h17细胞在鼻息肉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酸性哺乳动物动物几丁质酶蛋白(AMcase)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18例鼻内窥镜手术摘除的鼻息肉组织,按单纯息肉组、鼻息肉且血液嗜酸粒细胞增高组、鼻窦炎伴息肉组,每组6例(观察组),12例鼻内窥镜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取其下鼻甲黏膜组织,分为单纯下鼻甲肥大组及下鼻甲肥大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组,每组6例(对照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和比较各组蛋白中Acase的表达情况.结果:AMcase观察组中蛋白表达率为60.25士20.73,对照组蛋白表达率为11.17士2.00,观察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case的表达在息肉组织中明显升高,且与嗜酸粒细胞呈正相关,可能可以作为研究鼻息肉发生机制和治疗鼻息肉及防治鼻息肉术后复发新的切入点。
  • 摘要:目的:观察鼻息肉患者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SOCS3及Th17相关因子的水平,初步探讨STAT3及SOCS3对鼻息肉患者Th17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鼻息肉患者标本及15例对照组标本,采用mRNA及蛋白质检测方法分别检测IL-6、IL-17A、p-STAT3、SOCS3、RORc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鼻息肉组的IL-6,IL-17A,p-STAT3以及RORc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OCS3在鼻息肉组中的表达则低于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6,p-STAT3与IL-17A, RORc呈正相关,p-STAT3与SOCS3呈负相关。结论:STAT3异常活化,以及SOCS3低表达所致抑制作用缺失可能是造成鼻息肉中Th17细胞过度活化的重要原因。
  •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纤维血管瘤(JNA)不同的手术进路的选择。方法:分析了研究自1997年6月年至2011年6月收治的资料完整的JNA患者共173例,所有病人均为男性,共完成216次手术,2次手术29例,3次手术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84.8个月.传统外进路包括,经硬腭进路,鼻侧切开进路,面中翻接进路等.内镜下手术进路包括:1.单纯鼻内镜下进路:适用于位于鼻咽顶部较小的JNA.2.单侧鼻孔联合同侧柯-陆氏进路及单侧面中翻揭进路:适用于肿瘤较大,并波及翼腭窝及颞下窝内侧部,但肿瘤主体偏内侧.3.双鼻孔+中隔后端切除进路:适用于肿瘤较大,波及双侧蝶窦,肿瘤主体位于近中线区,经单侧鼻孔难以去除的肿瘤.4.外侧颊龈沟切开进路,常与单纯经鼻进路联合应用.适用于肿瘤较大,并且肿瘤主体部分位于颞下窝内.5.内镜辅助的外进路:适用于更广范围的肿瘤.结论: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己成为治疗鼻咽纤维血管瘤的主要手术方法。由于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大小侵及范围差异巨大,因此,手术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术进路。以目前的技术,绝大多数肿瘤可手术切除,极少数巨大肿瘤,血供太过丰富的肿瘤可采用放疗。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梨状孔前缘前方入路对复杂上颌骨额突及鼻眶筛骨折复位的治疗效果.方法:尸头解剖发现梨状孔前缘入路对于上颌骨额突前方暴露较好,同时可以沿下鼻甲前缘向后剥离暴露上颌骨额突内下壁,这样可以将上颌骨额突及上颌骨内侧壁暴露,便于复位.临床遇到一例外伤后8d鼻根部及鼻骨明显畸形伴严重鼻塞.CT示明显鼻眶筛骨折,一侧上颌骨额突明显骨折,双侧鼻骨骨折,眶壁骨折,颅底骨折.但患者眼球活动好,视力尚可,主要想解决鼻塞问题.采用鼻内镜下下鼻甲前缘切开,梨状孔前缘前方入路,将上颌骨前壁、上颌骨额突及上颌骨内侧壁大部分暴露,然后复位上颌骨额突及鼻骨.结果:鼻根部畸形复位非常满意,鼻梁偏曲矫正,鼻根部明显隆起,鼻腔通畅,达到功能复位。结论:鼻内镜下梨状孔前缘前方入路对于明显上颇骨额突骨折,伴鼻眶筛骨折,鼻梁明显向一侧畸形偏曲,鼻根部塌陷畸形,以外观和鼻腔通气功能满意为目的的患者为一种非常好的微创可行的复位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切除鼻咽血管纤维瘤(NA)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N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handler分期标准,经鼻内镜切除16例(A组),其中7例侵犯骨质者术中联合应用动力切割钻;经硬腭、鼻侧切等传统手术切除10例(B组),术后平均随访1.5年.比较2组手术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A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B组;随访期内,A组复发率6.25%,该患者为Ⅱ期病例,术后第6周,鼻内镜见鼻咽顶壁颗粒状新生物,无临床症状,于第6,12,24周复查,无明显进展,目前仍在随访中;余患者术腔创面瘫痕形成,上皮化良好;B组复发率10%,该患者为Ⅲ期病例,术后第5个月出现间断鼻出血,MRI显示复发,经再次手术后未见二次复发。结论:经鼻内镜切除NA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尤其对于Ⅰ、Ⅱ期NA,可作为首选术式。术前行DSA供血动脉栓塞可以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提供相对清晰的术野,有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术中联合动力切割钻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鼻腔的正常结构及生理功能,并缩短手术时间:切除肿瘤后,用磨钻磨除受累骨质,可以减少肿瘤复发的机会。
  •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累及颅底的筛窦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D)的手术方法,并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5例累及颅底的筛窦FD于鼻内镜下行手术切除且术后随诊时间达1年以上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年龄12~54岁,平均38.8岁,病程2~5年;均为单侧发病,左侧3例,右侧2例;单骨型者4例,多骨型者1例;单纯FD者2例,余4例合并鼻窦炎,其中1例伴发鼻息肉.5例病变均累及前颅底骨质,眶内壁受累者3例次,眶尖区受累者1例次,额窦后壁下部受累者1例次,水平筛板区受累者2例次,鸡冠区受累增生肥大者1例次.患者术前均行血生化检查,血钙偏高1例次,碱性磷酸酶偏高2例次.手术在全麻下进行,结合术前鼻窦CT扫描及三维重建,于鼻内镜下确定FD病变范围及界缘,行病变组织凿、刮及咬除,待接近颅底时则以电钻磨除为主。病变切除后根据颅底骨质缺损范围及是否伴发脑脊液鼻漏于术中即刻行颅底修补。侵及其他部位的FD病变或伴发的鼻窦炎鼻息肉于术中同期清理。结论:累及颅底的筛窦FD于鼻内镜下手术,方法简便、安全,病变切除彻底,可获满意效果。
  • 摘要:目的:通过解剖及手术模型提高对内镜下这一空间结构的理解.方法:解剖6个翼腭窝、颞下窝、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周围结构.通过经翼腭窝入路进入颞下窝,海绵窦显露颈内动脉周围结构,用0°鼻内镜观察,用鼻内镜器械及特制工具完成解剖过程.结果:经鼻内镜入路可进入翼腭窝和颖下窝,分离领内动脉及其分支,分离翼内肌及翼外肌是进入颖下窝的关键;翼外板是定位卵圆孔及三叉神经下领支的标志:咽鼓管、翼内板、茎突是定位茎突后结构的重要标志。可显示三叉神经的上领神经:下领神经分支包括颧支、舌神经、下牙槽神经:脑膜中动脉:咽鼓管走行与破裂孔关系;显露海绵窦到咽旁的颈内动脉与周围颅神经关系。结论:上领窦内侧壁切除,鼻中隔造孔,经鼻翼腭窝内镜入路可显露翼腭窝及颖下窝、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周围复杂的解剖结构,需要准确识别重要解剖标志以保护重要血管神经结构。对内镜下行翼腭窝、颗下窝、海绵窦及颈内动脉周围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至2012年5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4例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女各7例,年龄7~47岁,中位年龄21.5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颜面部疼痛及眼球渐进性凸出.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鼻窦高分辨CT(HRCT)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或经鼻内镜联合鼻外径路.对局限于筛窦、上颌窦或蝶窦的骨瘤、骨化纤维瘤或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患者,术中沿肿瘤边缘将肿瘤完整或分次切除,或用电钻将瘤体磨除大部分后再将其切除;对于广泛侵及额窦、眶内、颅底及前颅窝的骨化纤维瘤、骨母细胞瘤采用改良的Lothrop术式,磨除鼻丘气房和部分上颌骨额突,直接进入额窦,磨除额窦开口周围骨质,充分暴露额窦上壁、后壁及前颅底,内镜下沿肿瘤外壳将额窦及颅底肿瘤分次咬除取出,眶内球后肿瘤在保护好眶尖组织的同时予刮匙分次刮除,与硬脑膜粘连的残余肿瘤在不损伤硬脑膜的前提下尽量予刮匙刮除干净;广泛侵及上颌窦、上颌骨的骨样骨瘤、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症患者,去除上颌窦内侧壁后电钻磨除上颌窦内的肿瘤;侵及蝶窦外侧壁的骨源性肿瘤则不可盲目追求彻底切除.结论:经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肿瘤局限于鼻腔鼻窦者术中可彻底地切除,但当肿瘤破坏颅底突入颅腔或肿瘤侵及颈内动脉、视神经等重要结构时,内镜下病变同样不易彻底切除。因此,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腔鼻窦骨源性肿瘤仍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分析鼻内镜视觉空间内任意两点的改变规律及原理.方法:应用SkechUp软件模拟量化鼻腔的内镜成像,提出视觉相对(量化)空间(VRQS)、视觉绝对(量化)空间(VAQS)、视觉空间单位概念;固定内镜仰角0°,改变进镜距离,在视觉相对空间、视觉绝对空间内分析视觉空间内任意两点(A,B)的变化规律及原因,通过视觉空间单位的相关理论予以解释.结论:固定内镜仰角0°,改变进镜距离,任意点的变化轨迹成放射性直线分布,任意两点(A,B)的变化规律为相对空间内,位置在前的点绕位置在后点旋转,视觉空间单位相关理论可完整解释内镜空间位点的变化规律,为空间形态变化研究及机器人手术奠定基础,并为手术安全操作提供重要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以滑车上动脉以及内眦动脉为蒂的额瓣修复外鼻大面积复杂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间收治的11例应用额瓣修复外鼻大面积缺损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患者全部是男性,年龄22~85岁,中位年龄64岁.皮肤恶性肿瘤切除后缺损9例(基底细胞癌6例,鳞状细胞癌2例,棘皮瘤恶变1例),外伤性缺损2例.皮肤缺损直径均>3cm,平均达3.3cm(3.0~5.0cm),其中鼻翼全层缺损4例.术前针对高龄(>70岁)、有吸烟、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可致外周血管病变病史者,术前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滑车上动脉以及内眦动脉血流状况。修复时采用经面前插入式额瓣修复,后经二期手术断蒂者共7例:采用岛状额瓣经眉间皮下隧道一期重建鼻缺损患者共5例;4例鼻翼全层缺损中,们使用采用奔唇沟瓣修复衬里。结果:全部缺损修复成功,组织瓣全部成活,无坏死。1例鼻翼全层缺损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时鼻孔略狭窄,有轻度鼻塞。平均随访6个月至2年,肿瘤无复发。结论:以滑车上动脉以及内毗动脉为蒂的额瓣是修复外鼻大面积复杂缺损的安全可靠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在内镜下带蒂颅周骨膜瓣修复颅底缺损的相关解剖测量.方法:首先在尸头标本上模拟带蒂颅周骨膜瓣的获取和转移,然后在20例成人鼻窦颅底区域的CT扫描图像上,通过工作站进行测量.测量中线颅底的三个区域(两眶之间的前颅底区/筛板入路、蝶骨平台区/鞍区和斜坡区)缺损的长度、宽度和最大面积,再以这些数据计算所需要的颅周骨膜瓣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应用颅周骨膜瓣修复颅底缺损时,需要将位于眉间的瓣蒂部长度和缺损在愈合过程中颅周骨膜瓣可能的瘢痕收缩(等于3cm)也计算在内.结果:前颅底、鞍区/蝶骨平台区以及斜坡区三个区域完全切除后的缺损面积分别是16.13cm2,14.03cm2和13.12cm2,需要的颅周骨膜瓣的长度分别为(118.77士3.44)mm,(133.99士5.08)mm和(181.76士6.31)mm.结论:虽然鼻中隔钻骨膜瓣是经鼻颅底重建的主要材料,但是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该考虑使用其他组织瓣代替.尽管颅周骨膜瓣的供区距离鼻腔和颅底较远,但是它可以继续向背侧延伸,足够的长度可以保证组织瓣能够转移到颅底。颅周骨膜瓣可以分别为中线颅底的前颅底、鞍区/蝶骨平台区以及斜坡区缺损提供足够面积的覆盖,甚至可以为全部中线颅底区域提供覆盖与修复。
  • 摘要:目的:探讨库欣病诊断及内镜经蝶手术治疗的方法与进展.方法:根据患者典型的症状、体征结合内分泌检查所示血皮质醇节律消失,24小时尿游离皮质醇、血ACTH测定增高等首先诊断为库欣综合征.进一步根据低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以及肾上腺、胸部增强CT、腹部超声等排除肾上腺肿瘤及异位产生ACTH的病变之后,诊断为库欣病.经MRI及CT扫描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在鞍区,垂体区域发现腺瘤.本组共5例,3女2男,年龄22~76岁;其中微腺瘤4例,大腺瘤1例;其中一例术前MRI阴性.治疗采用内镜经蝶垂体探查手术,发现并切除腺瘤,其中一例先后行2次手术.结果:4例术后病情即缓解,第2-4天即出现低皮质醇血症,给予激素替代治疗好转后出院。1例术后不缓解,在术后4个月后再次探查,切除残余肿瘤,随访4个月-5年。全部病例血压、血钾控制良好,恢复全天皮质醇节律及正常尿皮质醇水平。结论:MRI及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是诊断库欣病的可靠方法;内镜经蝶手术适合治疗库欣病,疗效可靠。
  • 摘要:目的:探讨无手术导航条件下经鼻内镜手术切除前颅窝良性病变的可行性、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技巧.方法:针对一主诉头痛8月,外院CT和MRI显示前颅窝囊性病变的46岁女性患者,术前进行薄层增强CT平扫,层厚0.25mm,将数据资料输入免费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病变的性质,精确定位病变在前颅窝的位置和侵犯范围.根据病变呈均匀低密度影、有完整轻度增强的包膜、位于中线右侧、前颅窝后,与筛窦相隔一薄骨板,确定为囊肿性良性病变,拟定经鼻内镜手术,自右前筛顶后缘入颅、术后一期原位修复.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切取右侧沟突黏膜备用,按Wormald术式,于右中鼻甲外上发方作大“U”形黏骨膜瓣,切除额窦底壁及部分前壁以便于定位,充分开放前后筛,见右筛顶稍向筛窦内下沉,但黏膜光滑无异常,电凝烧灼前筛项黏膜后见其下方骨质呈枯草黄色,有3个约2mm大小瘘孔,大量脑脊液涌出.结果:10d后取出填塞物,有少量脑脊液鼻漏。重新予明胶海绵碘仿纱条填塞,7d后取出,头痛消失,无脑脊液鼻漏、发热等并发症,痊愈出院。病理报告神经上皮囊肿。结论:经鼻内镜切除前颅窝良性病变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一期原位修复,患者损伤很小,恢复快,是一种值得优先考虑的术式。但手术的成败取决于病例选择、术前三维CT评估和术者的鼻内镜技术和经验。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内镜下影像导航技术对鼻腔鼻窦累及前中颅底的肿瘤进行手术切除,观察手术的彻底性和安全性.方法:对鼻鼻腔鼻窦累及前、中颅底的肿瘤385例,其中良性肿瘤320例,包括垂体瘤66例;骨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6例;神经纤维瘤27例;炎性假瘤25例;肌母细胞瘤8例;累及前中颅底的额、筛、蝶窦囊肿126例;累及前中颅底的脊索瘤12例.恶性肿瘤65例,前、中颅底鳞状细胞癌25例、嗅母细胞瘤22例、软骨肉瘤10例、神经内分泌癌6例、黑色素瘤2例,应用Stealth Station,ASA-610V耳鼻咽喉科专用影象导航系统实施手术.恶性肿瘤的患者,鼻腔进路,咬除额、筛、蝶窦的前下壁或上颌窦内侧壁和后壁,影象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彻底切除肿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患者在影象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下,尽量彻底切除增殖的骨纤维组织;神经纤维瘤和骨瘤的患者,在鼻内镜下暴露肿瘤,神经纤维瘤先行囊内切除肿瘤,然后将囊壁大部切除;骨瘤患者除重要结构部分保留骨壳外,其余完整切除;垂体瘤患者在开放蝶窦后,磨除蝶底骨质,暴露垂体,切除或引流肿瘤或囊肿.其余的患者均在影象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下实施手术.结论:内镜下影象导航技术在鼻腔、鼻窦、前、中颅底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有定位准确、标志清楚、降低手术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切除病变等优点,可以弥补单纯鼻内镜下操作缺乏层次感的问题。但是由于影象导航的基础是手术前的影象,不能适时反映手术中的变化,这一点应该注意。配准精确是导航手术的关键所在,一旦对应关系破坏将出现灾难性的严重后果。所以应该在手术中定时检查配准情况。
  • 摘要:目的:为探讨提高蝶筛窦癌疗效的措施。方法:总结21例碟筛窦癌瘤的首发症状、检查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做回顾性研究.结果:对恶性淋巴瘤采用化疗和放疗结合治疗,其他癌瘤采用手术、冷冻加放疗。1例在放疗前,加用“突击疗”。本组21例治疗后分别观察20天-6年11个月,其中Ⅰ期1例,治疗后存活6年11个月后,因肿瘤复发扩展死亡,Ⅱ期3例,失访2例,生存1例2年3个月,Ⅲ期7例,失访1例外,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11个月,健康生存者4例分别观察达1年7个月1例、2年2个月2例、3年2个月1例,N期10例,失访5例,死亡3例分别于3年8个月、4年10个月和7个月,健康生存2例,分别达9个月和4个月。结论:蝶筛窦癌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各异,容易延误诊断,应予警惕。CT、MRI和鼻内镜检查对蝶筛窦癌瘤早期发现,早期活检诊断,早期治疗,和选择适当治疗方式和提高疗效意义重大。综合治疗是治疗蝶筛窦癌瘤的最好方法。手术方法各异,以彻底切除肿瘤为原则。
  • 摘要:目的:探讨上颌骨外旋术在鼻咽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一例翼腭窝肿瘤患者,外院曾行左咽旁间隙肿瘤切除术.手术方式为上颌骨外旋术+翼腭窝肿瘤切除术.结果:术中完整切除肿瘤,约4x4cm大小,呈灰白色,包膜欠完整,内含软骨样组织.病理报告:符合分化良好的软骨肉瘤.结论:上颌骨外旋术式在鼻咽部和翼腭窝肿瘤切除中视野开阔,暴露充分,手术操作不复杂,术后预后良好,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面中部掀翻术在头颈肿瘤手术中应用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4年间所完成的62例面中部掀翻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鼻腔鼻窦良性病变34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28例,TNM分期;T1N0M04例,T2N0M06例,T3N0M08例,T4N0M07例,T3N1M03例.根据病情分别采用面中部掀翻及其改良术式切除肿瘤.结果:61例完整切除肿瘤,手术切除率98.4%,无面形改变、鼻孔狭窄等术后并发症。60例患者刀口一期愈合,呼吸、吞咽、发声功能均正常。28例恶性肿瘤随访7个月至6年,Ⅱ+Ⅲ期的3,5年生存者分别为6/7,3/4.Ⅲ+Ⅳ期的3,5年生存者为7/13,2/7。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1.3%。结论:面中部掀翻手术对于鼻腔鼻窦肿瘤和累及前颅窝底肿瘤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有广泛的临床适应证和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治疗方式对嗅神经母细胞瘤(ONB)患者生存率、复发率的影响,为ONB的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从199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所有关于ONB不同治疗方式与局部复发及生存率的中文、英文文献.每篇文献的病例数不能少于5例,有详尽的治疗方式及随访时间且不少于五年,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法进行检索,文献的语种为中、英文。中文检索词为嗅神经母细胞瘤,感觉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外科手术,内镜手术,放疗,化疗。同时为了提高文献的查全率,也检索了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最后日期为2012年2月22日。结果:筛选出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文献共22篇,共计485例,其中男300例,女185例;总的5年生存率为56.7%,总复发率24.54%。鼻内镜手术组93.1%,开放手术组63.5%,鼻内镜生存率优于传统开放式手术,开放式手术组发生死亡的概率是鼻内镜手术组的3倍。开放式手术5年生存率优于单纯放疗,开放式手术十放化疗组优于单纯同步放化疗。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ONB疗效是确切,术后辅以放疗或同步放化疗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鼻咽纤维血管瘤(JNA)特别是波及中颅底的JNA手术的适应证.方法:17例波及中颅底的JNA患者中5例经手术治疗全部切除肿瘤,12例只完成了部分肿瘤切除,全部接受术后放疗治疗.结果:患者随访12~60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无症状生存良好.结论:部分波及中颅底的病例并非手术禁忌证.在术前有良好栓塞基础上,对于术中出血可控的病例是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的.但手术仍具有较大的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行保留功能的额窦开放术的可行性.方法: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1530例(2295侧)患者,其中211例(329侧)CT扫描示病变累及额窦.术前行鼻内镜检查,CT鼻窦冠状位,确定病变及范围,制订手术方案和麻醉方法.使用仪器为德国Storz鼻内镜及全套摄录监视系统.局麻或全麻下在0.内镜下切除钩突,开放筛窦,并尽可能开放鼻丘气房,开放额隐窝,用鼻内镜寻找额窦开口,用额窦钳开放窦口,用切割吸引器将窦口周围病变组织彻底清除.若其他鼻窦内有病变,同时清除其他鼻窦内病变.若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或鼻甲问题一并同时解决.术毕窦腔及鼻腔填塞高分子止血棉.讨论:鼻内径路额窦手术主要有钩突径路和鼻丘径路这两种手术术式。前者是由根据钩突上端附着点,寻找额窦开口。该术式对设备和器械要求高,同时,对术者的解剖知识及手术技巧要求更高。后者则是由鼻丘方向略向后上方向寻找。鼻丘径路术式由于去掉了鼻丘气房的前壁,故术野暴露清楚,0°镜下就可完成手术,优点明显。国人鼻丘气房出现率90%以上,且位置比较恒定。为保证术后额窦口开放良好,术中避免裸露骨质,窦口周边区域黏膜的保护,这一技术应贯穿于整个手术过程之中。裸露的骨质由于骨面炎症反应,肉芽和囊泡反复生长,阻碍创面愈合或使愈合时间大大延迟,且该部位的纤毛也将无望恢复。为了精确取舍黏膜和骨质,采用切割技术是必须的。
  • 摘要:目的:总结内镜经鼻入路切除累及前颅底、翼腭窝、颞下窝占位性病变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到2012年1月间20例经鼻内镜处理侵犯颅底、翼腭窝、颞下窝的病变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71岁,平均年龄50.1岁.其中17例患者单纯行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手术,3例行内镜经鼻腔联合鼻外进路手术治疗.手术时间1~3.5h,术中出血量100~2000ml,出血量超过800ml者术中输血.术后病理类型包括鼻腔鼻窦癌肿来源6例,嗅神经母细胞瘤2例,来源于三叉神经第三支腺泡细胞癌1例,鼻咽部恶性肿瘤来源3例,咽旁间隙小细胞癌1例,垂体来源3例,横纹肌肉瘤2例,肝癌术后2年转移至颅底1例,肾低分化透明细胞癌术后2年转移至前后筛窦、蝶窦并累及颅底1例。颅底骨质缺损较大者以中鼻甲钻膜修补1例,颗肌阔筋膜修补1例,帽状触膜修补1例,股外侧阔肌筋膜修补2例,奔中隔游离猫膜瓣修补5例。结论:内镜经鼻入路在切除鼻腔鼻窦病变的同时,能够充分显露和切除累及前颅底、部分侧颅底、海绵窦、翼愕窝、颖下窝的病变,术中需仔细辨认蝶骨翼突根、圆孔、卵圆孔及咽鼓管软骨等解剖标志,对于因病变侵袭颅底而行扩大切除时,需行重要血管、神经区结构保护措施,颅底缺损较大者可以阔筋膜组织或鼻中隔茹骨膜瓣进行修补。
  •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鼻唇沟皮瓣在鼻部肿瘤术后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鼻亚单位组成的美学原则,按鼻部皮肤软组织肿瘤切除后创面皮肤缺损的部位、大小、深度及鼻唇沟区域组织可利用情况等,分别选择相应形式的鼻唇沟皮瓣转移修复鼻部缺损,外鼻缺损创面约0.8cm×0.8cm~2.0cm×3.0cm大小,切取鼻唇沟皮瓣1.0cm×1.0cm~2.5cm×3.5cm大小.设计蒂在上方的鼻唇沟皮瓣19例,蒂在下方的鼻唇沟皮瓣58例.为了解决鼻唇沟皮瓣旋转后难看的猫耳朵问题,我们均采用皮下血管蒂,减少了二次修复.对需要切取较大较长皮瓣的患者,我们均保留知名血管(蒂在上的皮瓣保留内眦动脉,蒂在下的皮瓣保留上唇动脉)在皮瓣内,这样在获得较大皮瓣的同时,减小了血管蒂的大小,获得更好的皮瓣游离度,外形更加美观而不影响皮瓣的血供.设计鼻唇沟皮瓣时,皮瓣的内侧面落在鼻唇沟内,这样术后不会出现二条鼻唇沟线,与健侧鼻唇沟能形成良好的对称性.本组77例患者,病理类型:基底细胞癌49例,鳞癌21例,黑色素瘤3例,皮脂腺囊肿3例,血管瘤1例.结论:遵循鼻亚单位美学原则,对鼻部肿瘤术后的缺损采用改良的鼻唇沟皮瓣修复重建,不仅操作方便简单,面部形态无明显改变,而且修复后创面的皮肤色泽、质地、轮廓等均能与周围皮肤达到较好的匹配和协调,获得较满意的外形及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横纹肌肉瘤是一种发病率低、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发生在上颌窦者尤其罕见.本文结合我科近年收治的3例,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理诊断及预后.3例均男性,年龄分别是1.5岁、20岁和39岁.临床表现有面部肿痛,鼻塞,流血性鼻涕.2例鼻腔外侧壁隆起见新生物,1例眶下隆起,1例上颌牙齿松动,1例眼球突出.CT检查,3例均表现为上颌窦鼻腔占位,上颌骨骨质破坏,肿瘤区强化和不均匀强化.病理及免疫组化报告:2例腺泡型横纹肌肉瘤,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2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补充放化疗,1例小儿家属放弃治疗.结果:1例术后3年2个月,目前带瘤生存仍在随访和化疗中。1例术后11个月因颅内及全身多处转移死亡。另1例放弃治疗,3个月后死亡。结论:本病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即根治性外科手术,大剂量的放射治疗,系统化疗,并长期多疗程应用,可延长生存时间。但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由于受邻近器官的限制,广泛根治性切除肿瘤多较困难,并且早期发现困难,临床预后差。
  • 摘要:鼻腔混合瘤偶见于鼻腔,好发于腮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50岁多见,男女无明显差异,病理上又称多形性腺瘤,一种局限而又不同厚度包裹的良性肿瘤,可发生恶变,为临界瘤。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本患者发生于鼻腔,是我科多年来首例收治的病例。本例在鼻内镜下切除肿物,也达到了根治目的,而且视野清楚,创伤小,恢复快。熟练的解剖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根本保证。
  •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在鼻内镜术后患者鼻腔填塞中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2年6月因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入院、双侧病变范围及程度评分相近,同时行双侧鼻内窥镜手术的患者80例,手术结束时一侧鼻腔应用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作为填塞材料,另一侧应用凡士林纱条作为填塞材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结合专科检查及出血量估计,由同一名医生对每例患者进行调查评估,并填写鼻内镜手术前后调查量表.该调查量表项目包括术前鼻腔通气评分,填塞期鼻腔通气评分、鼻腔胀痛评分、头痛评分、牙齿酸痛评分、鼻腔出血停止时间、出血量情况、发热情况、抽取填塞物时患者的舒适程度、抽取填塞物的难易程度及抽取后的鼻出血情况、鼻腔黏膜肿胀度等情况等.所得数据采用SPSS1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和凡士林纱条的作为鼻内镜手术后填塞材料的疗效.结论: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作为一种新型的鼻腔填塞物,止血效果确实可靠,填塞后鼻腔反应小,疼痛轻,抽取方便且抽出时出血少,创面勤膜恢复快,并且具有保留术后鼻腔通气等优点,是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手术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一种填塞材料.
  • 摘要:目的:探讨在鼻出血、鼻内镜手术后患者中应用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的护理方法及护理体会.方法:在对鼻出血及鼻内镜手术后患者中应用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在术中、术后护理阶段,针对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的特点,从术中通气处理、术后填塞期观察处理、拔除止血器期间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提高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的应用效果及患者的耐受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结果:120例鼻出血、鼻内镜手术后应用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患者术后止血效果良好,均未出现术后活动性出血,术后鼻腔通气功能保留,耐受程度良好,填塞前后生活质量调查无显著下降。结论:由于一次性鼻腔通气止血器对鼻腔由前至后全程有压迫止血功能,且保留了患者的通气功能,因此在保证止血效果的同时,避免了其他鼻腔填塞方法术后患者鼻腔阻塞的问题,在做好应用护理的情况下,是临床较好的鼻腔填塞方法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鼻腔病变与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6月至2010年10月期间,于本科门诊和病房诊治的、以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OSAHS患儿338例为病例组,并根据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分为轻、中、重度三个亚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就诊的无上呼吸道阻塞症状的声带小结患儿207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子鼻咽喉镜、影像学等检查,以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鼻腔病变与儿童OSAHS的相关性。结论:①鼻窦炎、鼻腔狭窄均为OSAH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与OSAHS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②大多数鼻腔狭窄是由鼻炎、鼻窦炎造成的鼻黏膜肿胀、鼻甲肥大所致,而鼻中隔偏曲等解剖异常较为少见。③电子鼻咽喉镜检查是诊断儿童鼻窦炎的重要方法;鼻腔狭窄、鼻中隔膨隆有无解剖异常,需行CT检查以确诊。
  • 摘要:目的:探讨鼻出血已行传统填塞失败后再出血的诊治经验和治疗体会.方法:我科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对67例已在外院或我院门诊反复行前、后鼻孔填塞无效的鼻出血患者,采用全麻下鼻内镜治疗,均取得了明显止血的效果.男44例,女23例;年龄22~92岁.出血次数1~6次,其中已在外院行前鼻孔填塞1~4次者60例,在外院前、后鼻孔填塞者1~3次者40例.出血多为单侧,左侧鼻出血33例,右侧鼻出血34例.38例伴有高血压病,5例伴有冠心病,1例为鼻咽癌放疗术后,1例为白塞病,3例为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3例为出血坏死性息肉,1例为恶性黑色素瘤,1例为中鼻道毛细血管瘤.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及血凝四项、心电图,必要时行鼻窦CT检查.气管插管全麻成功后,使用鼻内镜观察鼻腔,由前向后,自下而上,先检查鼻中隔,再检查鼻甲、鼻道和鼻项、鼻咽部,循血流方向找到出血点后,使用双极电凝止血,功率30~40W直至黏膜变成白色为止,对渗血黏膜及可疑出血点部位适度烧灼后,使用明胶海绵、纳西棉、膨胀海绵局部微填塞止血.结论:鼻出血难治的原因:难治性鼻出血部位多发生在鼻腔后部,传统奔腔填塞采用额镜反光照明,不易看到出血部位,填塞物多为凡士林油纱条,填塞压迫出血点不到位,止血不彻底,一旦有其他诱因时,仍可再出血,填塞过程多数为局麻,尤其是后鼻孔填塞,患者痛苦较大,填塞引起的鼻源性头痛,换药时易出现虚脱、休克,虽然填塞方法较可靠,但据报导再出血发生率仍占25%-52%。
  • 摘要:本文对一例因左侧鼻腔进行性鼻塞半年,以鼻腔鼻窦新生物入院的31岁女性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指出患者患低磷抗D性软骨病4年,骨痛不能行走.当前补充磷和维生素D治疗.入院检查发现左侧鼻腔充满新生物,色红,表面尚光滑.CT发现肿瘤占据左侧鼻腔、上颌窦和筛窦.经柯陆氏径路梨状孔径路行肿瘤切除,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提示肿瘤为高分化黏液性纤维肉瘤.术后给予辅助放疗45 Gy,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治疗期间钙磷水平有所恢复但有波动.术后15个月随访,鼻腔鼻窦肿瘤未见复发,钙、磷水平有所恢复,骨痛明显缓解已能独立行走.
  • 摘要:目的:介绍一例经鼻内镜颅底手术的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对一例因“左额面部疼痛3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患者于3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感左额面部疼痛,始未予重视,近1周症状加重,伴有左眼胀痛,感左眼视力下降,复视,无鼻塞,无流涕.MRI示:蝶窦、左侧后组筛窦占位,伴斜坡骨质破坏,两侧脑室旁腔梗.患者入院后行全麻下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侵袭性垂体腺瘤”,TNM分期T4aNOMO.结果:及时正确的心理护理和深入浅出的健康宣教利于增加患者配合度;对颅内症状的观察是所有内镜颅底肿瘤术后护理观察中的重点,术后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脑脊液鼻漏、颅内压增高、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注重出院指导,增加患者依从性,促使患者术后尽快恢复。结论: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是较复杂、风险高的手术,患者的恢复不仅需要医生精湛的技术,还需要护理团队的计划性、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实施。
  •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条件下猫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传代所需的条件,为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和移植提供依据.方法:取孕7~8周的胚胎猫,在低温条件下分离其大脑海马组织,并制成单细胞悬液,置于含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和B27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每日观察、记录神经干细胞的生长状况,并绘制生长曲线,将所取得的神经干细胞连续传代.取部分神经干细胞诱导使其分化.使分化的细胞爬片后,采用免疫荧光方法对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讨论:干细胞研究一直是生物及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神经干细胞作为一种特殊的干细胞,在神经科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力和无可替代的地位。因其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自我更新的能力和极低的免疫原性,神经干细胞越来越多的被作为实验供体用于细胞移植修复神经损伤和再生的研究中。猫是进行视神经相关疾病研究最理想的动物之一,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早己被成功建立,猫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并传代,是针对视神经损伤的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前期研究,目前取得了初步进展。
  • 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儿童腺样体肥大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手术效果.方法: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80例腺样体肥大息儿均为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行腺样体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48例同时行扁桃体切除术,10例同时行鼓室置管术,10例合并鼻窦炎.结果:全部病例平均手术时间30 min至1h,术中出血3~5 ml,未发生术后出血及感染,10例合并鼻窦炎加用药物综合治疗.80例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手术后1周复诊查鼻内镜见鼻咽腔腺样体表面水肿,较多坏死组织或黏性分泌物附着,2周后复诊,全部患者张口呼吸、睡眠打鼾、鼻堵症状消失,5例患者仍有鼻涕倒流,表麻鼻内镜下复查,由于应用了700鼻内镜经口咽腔进路,避免了患儿鼻腔的损伤,鼻咽腔黏膜光滑,无腺样体残留,咽鼓管咽口、圆枕无损伤及粘连.10例鼓膜置管患儿,听力改善,平均提高15dB以上,查置管通畅.结论:鼻内镜辅助经口径路腺样体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在700鼻内镜辅助下经口径路能清晰直视下操作,不经过患儿狭窄的鼻腔,因此无鼻腔的损伤,且切割前先探查腺样体大小、范围,确认其与后鼻孔鼻中隔后缘及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的关系腺体切除彻底,不易损伤正常结构。低温等离子射频为低温工作,手术区域猫膜损伤小,恢复快,亦有效地减少了术中出血,安全可靠,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血浆8-异前列腺素(8-iso-PGF2α)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中的变化探讨OSAHS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儿童OSAHS患者51例,健康对照组24例,采用ILISA法检测2组研究对象血浆8-iso-PGF2α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儿童OSAHS组血浆8-iso-PGF2a水平升高[(2.5士0.9)μ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OSAHS儿童组的血浆8-iso-PGF2a与其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正相关,与最低SaO2(%)、睡眠呼吸障碍事件最长时间(s)、睡眠呼吸障碍事件总时间占睡眠时间百分比(%)均呈负相关;且儿童OSAHS组,其血浆8-iso-PGF2a及AHI与其伴随的变应性鼻炎呈正相关,与夜间憋醒、咽痛、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氧化应激水平的升高在OSAHS患儿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而变应性鼻炎更加重OSAHS的发生及体内氧化应激水平。
  • 摘要:气管狭窄是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之一,喉气管狭窄的治疗目的是重新建立一个稳定的环形突袭通道。后天性喉气管狭窄病情复杂,手术方法多种多样。狭窄轻者可行镜下阻塞物切除、气管扩张术,重者需进行气管狭窄部楔形、袖状切除断端吻合术,缺损较多的需气管移植。随着耳鼻咽喉科向头颈外科发展,耳奔咽喉科治疗颈段气管狭窄,在解剖生理、手术经验、围术期治疗和应急处理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手术并发症常见:出血、伤口感染、吻合口崩裂、肺感染、呼吸衰竭、纵隔感染、气胸、痰形成、喉返神经损伤、吻合口再狭窄等。常见的死亡原因:气管吻合管漏、无名动脉出血、肺水肿、呼吸衰竭。本例患者病变程度较重,局部狭窄组织由瘫痕、钙化软骨等组成,无法采用腔内治疗。分析本例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原因:①吻合口肿胀;②楔形切除范围较大,气管吻合口有一定张力。因此术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调整,亦可术中同时气管切开,以免术后呼吸道阻塞。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