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2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2002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2002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 召开年:2002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02-10-29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将老年人AMI患者分为低龄组(60~69岁)和中高龄组(≥70岁),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在本院住院的60岁以上AMI患者共72例,其中低龄组(60~69岁)41例,平均年龄66±1.2岁,男29例,女12例;中高龄组(≥70岁)31例,平均年龄76.7±2.1岁,男17例,女14例.观察两组入院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及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比例.观察两组就诊距发病时间和胸痛、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多脏器衰竭发生比例,进行溶栓、PTCA+支架治疗及死亡率.胸痛程度按轻中重分类,轻度胸痛只表现为胸部不适感,中度胸痛表现为压榨性疼痛,重度胸痛表现为压榨性疼痛伴濒死感.泵衰竭为按Killp分级3级以上.恶性心律失常包括持续性室速/室上速、Ⅱ度Ⅱ型/Ⅲ度AVB、室内双支阻滞、心室纤颤/心室扑动、窦性停搏、重度窦性心动过缓.多脏器衰竭包括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统计方采用t检验. 结论:老年人AMI患者中,与低年龄相比,中高龄组入院时并发症发生率高,尤以高血压、肾功能不全明显.与低龄组比,中高龄组胸痛程度较轻,就诊时距发病超过12小时的多,发生泵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多脏器衰竭的机率高,进行溶栓/PTCA+支架治疗的少,而死亡率较高.
  • 摘要:目的: 对比普罗帕酮与西地兰在转复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方法: 阵发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西地兰组和普罗帕酮组.静脉推注西地兰0.4-0.6 mg,观察房颤转复情况、心室率及不良反应. 结果: 65例患者,西地兰组33例,转复成功15例(45.4%);普罗帕酮组32例,转复成功25例(78.1%);P<0.01.转复成功时间:西地兰组(91±40.2)min;普罗帕酮组(75±38.3)min;P>0.1.未转复成功者3小时时心室率下降情况:西地兰组由(132.5±18.5)次/min降至(80.8士20.2)次/min;普罗帕酮组由(129.7±20.1)次/min降至(67.2±19.6)次/min,P>0.05.但3h后普罗帕酮组心室率开始上升,西地兰组未见上升,至6h时心室率西地兰组(81.2±19.2)次/min,普罗帕酮组(108.2±18.2)次/min,有显著差异性,P<0.01. 结论: 阵发性房颤转复普罗帕酮的成功率高于西地兰,普罗帕酮转复时间较西地兰无差别,普罗帕酮和西地兰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3 h普罗帕酮和西地兰降低心室率无差异.3 h后普罗帕酮组心室率开始上升,西地兰组无上升,观察到6 h时两组心室率有显著差异,因此,对未转复的阵发性房颤病人用洋地黄制剂有效控制心室率来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预防各种并发症也是有益的.
  • 摘要:目的: 观察并发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该院近6年收治的208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无新发的右束支阻滞;观察组为伴有新出现的右束支阻滞.分析两组并发心功能不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住院病死率情况. 结果: 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心功能受损及住院病死率分别为22.2%、47.2%、33.3%,较对照组相应3.5%、18.6%、16.9%,有显著增加(P<0.05). 结论:伴随AMI新出现的右束支阻滞使患者的预后不良.
  • 摘要:目的: 探讨Q-T间期发生变化的内在机理 方法: 选择体表心电图相邻R-R呈突然跳跃式变化的特殊病例(R-R/R-R>1/2,包括短阵房速28例,阵发室上速经食道行程控刺激22例).对比观察Q-T间期与其前R-R间期在特殊情况下所显现的关系. 结果: Q-T间期及T波的形态因其前R-R的长短及稳定性不同而发生相应变化,而与实际心率间并无直接关系. 结论: 心电变化不是一个孤立自主的过程,心脏收缩后所经历的时间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相应血液动力状态是左右Q-T间期及T波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 摘要:血管新生疗法在缺血性疾患的临床试验,从导入内皮细胞增殖因子基因的血管新生(therapeuticangiogensis),到血管内皮祖细胞(ednothelialprogenitorcell,EPC)移植的血管发生(therapeuticvasculagenesis),有关血管新生机理的认识有了明显变化.本文就近年来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新生疗法应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 摘要: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在因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副作用被迫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患者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 将200例因持续性干咳等不能用ACEI的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给缬沙坦80 mg每日1次口服,服药4周以上和对照组对比观察持续性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的出现.垂直对比观察肾功能、肝功能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未见持续性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的患者,3例患者出现轻微咳嗽,未因此而停药,对照组有2例轻微咳嗽的患者,用缬沙坦前后尿素氮、肌酐变化无显著性,肝功损害未见加重.2例患者服缬沙坦后水肿加重. 结论: 因干咳等被迫停用ACEI的患者服用缬沙坦是安全的,严重水肿的患者用缬沙坦需谨慎.
  • 摘要:目的: 分别观察运动状态下口服索他洛尔和安慰剂后男女心室复极的差异. 方法: 研究以随机、双盲、安慰剂、自身对照为原则,对18例男性和12例女性健康志愿者,分别在口服索他洛尔和安慰剂后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分析体表心电图上的QTc和JTc间期的变化. 结果: 静息时无论是口服索他洛尔或安慰剂,女性的JTc间期均显著长于男性;男女运动高峰时JTc比静息时缩短的百分率;服索他洛尔时为3.64±4.93%比13.26±6.09%,P<0.01;安慰剂为5.74±6.00%.比12.31±4.66%,P<0.01. 结论: 不仅静息时女性的心室复极时间长于男性,而且运动中女性心室复极时间的缩短也比男性更明显,提示运动状态下索他洛尔的Ⅲ类抗心律失常作用,在女性可能比男性有更明显的减弱.
  •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TNF-α和IL-10的作用.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9例老年人AMI(AMI组)、20例老年人陈旧性心肌梗死(OMI)(OMI组)和20例正常老年人(正常人组)血清TNF-α、IL-10浓度;39例AMI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20 mg/d)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6周后测定血清TNF-α和IL-10浓度. 结果:AMI组TNF-α、IL-10水平明显高于OMI组(P<0.0001);OMI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组(P<0.05);正常人组血清IL-10未检测到.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1周后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01),6周后下降更显著(P<0.0001),辛伐他汀组TNF-α水平下降43.57%,对照组为32.39%,6周后TNF-α水平辛伐他汀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1周后IL-10水平无明显降低(P>0.05).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1周后IL-10水平无明显降低(P>0.05),6周后显著降低(P<0.0001),但两组6周后IL-1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AMI患者外周循环TNF-α、IL-10水平显著升高;M0I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辛伐他汀具有降低AMI患者血清TNF-α水平的作用,对IL-10水平无影响.
  • 摘要:自1956年Cieszynski等人研究出单晶片心腔内超声导管并获取动物试验心脏软组织超声信号以来,心腔内超声技术获得了稳步发展.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心腔内超声技术已能够获得清晰的实时心脏及其相连大血管解剖结构图象并能够确定观察结构的空间位置及其毗邻关系;高频超声导管还能够显示局部细微的心腔内膜解剖结构.1992年以后,心腔内超声开始应用于心脏电生理研究,逐步实现了心脏的Koch's三角和房室结超声二维结构显像、射频消融心腔内膜损伤监控、解剖标志空间定位和电标测及消融导管导向和定位、心导管并发症实时监控等重要心脏电生理诊断和治疗目的.心腔内超声的临床应用改进了消融导管与重要心腔内膜结构之间的空间定位难题;减少了X射线的暴露时间;更好地改进了消融导管电极与组织之间的接触:能够确定心腔内膜损伤的形成、部位、范围和程度并及时评价并发症(如:心房心室壁穿孔、血栓等)的发生、部位和严重程度;能够引导间隔穿刺;有助于理解心律失常机制与心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
  • 摘要:心导管介入诊疗术中由于导管和造影剂刺激,心室颤动的发生并不少见。导管室内有严密的心电监护,可及时发现室颤,多数经过一次电复律即可转复成功。本文中两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一为再灌注时室颤,长时间心电静止;病例二是由于两根导线通过左主干病变,导致严重心肌缺血后室颤,表现为顽固性室颤,分别经115和105分钟长时间的心肺复苏,且获成功,最终痊愈出院。 本文的经验表明: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是心肺复苏的前提,电复律、大剂量胺碘酮和肾上腺素的应用可能有助于在复苏中控制心律失常、恢复窦性心律,在动脉内血压监测下持续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对复苏成功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
  • 摘要:目的: 高血压急症患者应用佩尔地平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方法: 先用佩尔地平静脉注射液2 mg,继以1.0-3.Oug/kg/min速度点滴,并依血压调整共24小时。 结果: 显效率100%,起效快,3分钟起效,5-8分钟后可达显效水平;且降压效果稳定.副作用只轻度面红及鼻塞,不影响用药。 结论: 佩尔地平治疗高血压急症疗效确切,起效快,副作用轻。
  • 摘要:目的:硝酸酯类药物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性而影响其抗心绞痛疗效.本研究旨在观察辅酶Q10能否防止鲁南欣康耐药的发生和加强其抗心绞痛作用. 结论:(1)A组的远期临床及ECG疗效均高于近期,B组的远期临床及ECG疗效均低于近期。(2)A组的近、远期临床及ECG疗效均优于B组。(3) B组远期疗效的降低提示鲁南欣康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4 )A组8周时的疗效反而比t周时的疗效要高,提示两药联用不是疗效的简单相加,而可能是辅酶Qlo阻止或逆转心纹痛患者对鲁南欣康的耐药,从而协同发挥抗心绞痛作用。(5)辅酶Q10阻止或逆转心绞痛患者对硝酸酯类耐药的机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中雷米普利逆转左室肥厚(LVH)、改善左室重构的疗效。 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雷米普利不仅能有效地降压,而且可以使舒张期IVST和PWT变薄、LVMI显著降低,说明其可逆转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LVH。这可能与其抑制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影响心肌蛋白和心肌间质胶原组织代谢有关。
  • 摘要:目的: 利用美国IBI公司生产的超声消融球囊导管和超声消融发生仪治疗和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9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 方法 :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4±5.2岁.其中1例为轻度高血压患者,其余无明显器质性心血管病病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平均为4.3±3.7年.全部患者房颤发作频率在每月3次或以上.经穿间隔卵圆窝置人左1号Swartz鞘,经Swartz鞘送入头端可控大头电极分别送至不同肺静脉,直接用大头电极标侧肺静脉肌袖电位或换用A-focous电极标侧,对存在肌袖电位的肺静脉行超声消融.功率一般为35-40瓦,温度为60度,每次消融时间为120秒,重复至肺静脉电位被隔离或消失,但同一肺静脉重复消融不超过10次. 结果: 9例随访结果见表1.本组完全成功脱离药物治疗3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少量药物能够维持不发作2例,有2例完全无效,另2例需要进一步随访. 结论: 超声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本组成功率和有效率超过50%,无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脂蛋白aLpa与冠心病(CHD)的关系. 方法:CHD组64例(4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余16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检测血浆Lpa、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CHD组血浆Lp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TG、TC、HDL-C、LDL-C无明显相关关系. 结论:Lpa与CHD的发病率密切相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慎用硝苯地平抗老年高血压,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 方法:临床观察18例频发心绞痛患者,排除不稳定性和劳累性心绞痛.在1-2周内逐渐减量,3-4周内完全停服硝苯地平. 结果:随访0.5-1年,有二例偶发心绞痛,2例因血压波动复服而发生心肌再梗死其1例死,其余病例均未发生明显心绞痛.4例心动能不全(Ⅰ-Ⅱ级)患者半年内复查心脏彩超收缩功能EF,CO,SV值与停药前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例阵发性房颤自行消失. 结论:老年患者长期服用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后二级预防有害机制是由于促心肌缺血,负性肌力作用和显著低血压效应所致诱发心绞痛,加重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 摘要:目的:观察葛根黄酮与地奥心血康胶囊对冠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影响. 方法: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口服葛根黄酮胶囊,对照组100例口服地奥心血康胶囊,均每日3次,每次2粒,1个月为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冠心病心绞痛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77.0%,对照组冠心病心胶痛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78.0%和61.0%.治疗组冠心病心绞痛和心电图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除红细胞压积、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0.01). 结论:葛根黄酮胶囊具有纠正冠心病心绞痛和改善冠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和血液流变学作用.
  •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门诊常见的急症,及时诊断对指导治疗,挽救频死的心肌,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都是典型的,有时临床不典型,有时心电图不典型,都会给诊断来困难,极易导致误诊漏诊.急性心肌梗死时,高T波的改变,更少见更容易误诊,本文介绍了三例ECG表现为高T波急性心梗病例.
  •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AMI)前有心绞痛发作的病人预后往往较无心绞痛发作者为好,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缺血预适应(IP)的概念,糖尿病(DM)是AMI发生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AMI合并DM的不良预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动物实验显示,糖尿病大鼠及犬的IP丧失,但此方面的临床资料鲜见报导.为明确DM病人是否存在IP,本文回顾性分析了AMI合并DM患者117例,并与非DM的AMI患者进行对照,以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和结扎左冠状动脉左缘支两种新西兰白兔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的特点和用途. 方法:用结扎LAD及结扎左缘支动脉的方法造成新西兰白兔心肌梗死模型.使用心脏超声评估的方法比对两组心功能的变化.并观察病例的变化. 结果:新西兰白兔心脏冠状动脉的变异较少,约占8.75%.左缘支动脉结扎组的死亡率高于LAD结扎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扎LAD组术后LVIDd、术后LVIDs、术后LVEF较其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扎左缘支动脉组术后LVIDd、术后LVIDs、术后LVEF较其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小于0.001);结扎左缘支动脉组术后LVIDd、术后LVIDs、术后LVEF较结扎LAD组变化较大,有显著性差异(P均小于0.001). 结论:新西兰白兔梗死模型是心肌梗死模型的合适动物,但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来选择结扎LAD还是左缘支的方法来进行实验.
  • 摘要:水钠潴留是慢性心力衰竭最重要性的病生理改变之一,也是心源性水肿的最主要发病机制,同时还是慢性心衰出现症状的重要原因,并可导致心脏功能的进一步受损.早在19世纪,Hope(1832年)提出的"后向性心衰学说"tarling(1896年、Mackrnzie(1913年)提出的"前向性心衰学说"就开始对慢性心衰时水钠潴留的机制进行了探索.但直到半个世纪前,Merrill提出"肾脏学说",人们才认识到慢性心力衰竭时的水钠潴留主要是由于肾脏的调节功能异常而产生,肾脏是慢性心衰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之一.AQP2水通道蛋白是慢性心力衰竭水潴留机制中的关键一环.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AQ、CK两种技术结合评价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室功能的应用价值。 结论:AQ技术能实时动态客观评价患者左室舒缩功能,CK能准确检测室壁运动异常.二者结合对临床无创测定DCM患者左室舒缩功能提供了一项有效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A)及支架术前静脉溶栓与否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23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例,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59.7±12.8岁,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即刻行PTCA及支架术;B组13例,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60.1±13.4岁,直接PTCA及支架术.术后2周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首次冠状动脉造形(CAG)显示相关梗死动脉(IRA)开通率,A组41.7%,B组2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TCA及支架术后,IRA恢复TIMI血流效果,A组100%,B组93.5%,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周彩超LVEF≥55%者,A组9例(占90%),B组5例(46.1%),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AMI行PTCA及支架术前行静脉溶栓治疗,可尽早改善病人心肌供血,使手术操作更易进行,提高病人左室功能,显著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摘要:冠脉造影(CAG),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技术,目前是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本院于99年8月首先在内蒙古开始开展CAG、PTCA及支架术.本文对1999年8月-2002年9月本院收治的48例病例进行了总结。
  • 摘要:目的:心脏、血管疾病的内科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出现的急性低血压状态,是一种少见的、但却极其危险的急性并发症.本文对于此急症发生的特点及防治、急球原则进行探讨. 方法:总结连续690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病人,分析其发生急性低血压并发症的特点. 结果:发生此急症共20例,比例为2.9%;其中PTCA术、支架术12例;二尖瓣狭窄扩张术2例;外周动脉狭窄扩张、支架术4例;室上速射频术2例.特殊病例3例;射频术中致急性心包填塞1例;外周动脉狭窄扩张、支困术并发严重腹膜后出血2例.19例中有11例发生在PTCA术后拔除鞘管时.该急症的主要表现为迅速而明显的血压下降、心率明显减慢或增快;面色苍白、湿冷汗,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甚至意识丧失.常见病因:第1类为神经反射调节障碍,如迷走性晕厥等;第2类为非神经源性的严重并发症,如严重的内出血和急性心包填塞等.16例病人经及时抢球,在30-90分钟内,心率、血压等重要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3例特殊病例经输血、急诊心包引流术、急诊动脉缝合手术处理,病情均稳定. 结论:心血管疾病介入术中、后出现的急性低血压并发症,发生迅速,后果严重;多方面因素影响此急症的出现;急球处理主要为快速大量补液,必要时应用阿托品及升压药.对于严重的内出血、(亚)急性心包填塞等严重的并发症,确诊后应立即行相应的急诊处理.同时应注意避免可引发此急症的各种诱因.
  • 摘要:目的: 比较可达隆与心律平治疗老年人室性早博(室早)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220例室早患者,停用其他抗心率失常药二周,进入为期四周的随机、单盲实验,以动态心电图为考察指标. 结果: 可达隆组109例,有效88例(80.73%),心律平组111例,有效83例(74.77%)p>0.05,无显著差异,对血脂、血糖、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结论 :可达隆、心律平治疗老年人室早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小剂量维持,并可有效地控制室早复发.
  • 摘要:目的 :探讨心电变化与心脏机械运动间的相互内在联系. 方法: 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不同部位心室腔内单极心电图及室内(或中心主动脉)压力曲线,并在心率/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观察其间存在的规律性. 结果: 腔内心电图依记录的部位其电位幅度及变化速率各异,但却均以心室压力峰点作为终点同时回归基线,此点即体表心电图T波终点.此后,与室内压快速下降过程相对应,腔内图上又出现低幅心电变化.上述规律不受心率/律变化的影响. 结论: 心电变化和心脏机械运动间自始至终保持着内在的相互因果联系.前者之所以经历特殊的时相过程,从本质上取决于"收缩-舒张偶联"过程中相应力学机制作用下的离子跨膜流动.由两者的因果转化关系人手,可对多种令人迷惑的心电现象作出全面解释.
  •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 方法: 对本院1999年8月至2002年8月连续收住院的37例老年人与81例非老年DCM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X线、超声心电图对比分析. 结果: 老年DCM患者以胸闷为主要特征,而非老年DCM患者则以活动下气促为主要表现(P<0.001).老年DCM患者与非老年DCM患者电解质、肝、肾功能比较无差异(P>0.05),左心室扩大的程度,中、重度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两者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1). 结论 :左室扩大,心功能恶化是室性心失常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年DCM患者较非老年组中、重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低.
  • 摘要: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可致严重血液动力学变化,危及生命,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物理和药物疗法,其法易复发,药物副作用大,不易被病人所接受.1987年以来,作者开展了心内电生理检查,以便对心律失常作一科学分析,但左房电极不易放置,常以导管入冠状静脉窦,再向左上入心大静脉代表左房电极.而导管入冠状窦,往往较困难,有时行1-2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操作均告失败.1990-1991年,作者采用改良中指同身寸度量法,将导管送入食管约相当于左房中部,一次到位,为心内电生理诊治工作铺平了道路,本文进行了报道.
  • 摘要:目的:探讨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的变化,预后意义和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内皮素的变化以及和心肌缺血损伤的关系. 方法:监测34例行择期PTCA和/或支架术且术前肌钙蛋白Ⅰ和CK-MB正常的患者术后6,12,18,24小时肌钙蛋白Ⅰ和CK-MB;术前,术后即刻,6小时,24小时的内皮素水平.观察6-10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Q波性心肌梗死,靶病变处血运重建,再发心肌缺血)的发生. 结果:35.30%行择期PTCA和/或支架术且术前肌钙蛋白Ⅰ和CK-MB正常的病例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6-10月随访中术后肌蛋白Ⅰ升高组和肌钙蛋白Ⅰ正常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无显著性差异.但肌钙蛋白Ⅰ升高组中再发心肌缺血均出现在肌钙蛋白Ⅰ峰值大于该组平均峰值者.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示球囊扩张总时间和不稳定性心绞痛与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有关.术后即刻血浆内皮素升高,术后6小时升高更明显,术后24小时恢复到术前水平.但肌钙蛋白Ⅰ升高组和正常组内皮素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并不少见.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和中期随访中心脏事件发生无明显关系,但术后肌钙蛋白Ⅰ较大幅度升高和住院期间再发心肌缺血有关,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和预后的关系可能与肌钙蛋白Ⅰ升高幅度有关.球囊扩张总时间较长或不稳定性心绞痛易出现PTCA和/或支架术后肌钙蛋白Ⅰ升高.PTCA和/或支架术后内皮素普遍升高,术后24小时应预防冠脉痉挛.PTCA和/或支架术后升高的内皮素和心肌缺血损伤无明显关系,可能为内皮源性.
  • 摘要:目的: 评价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受伤心脏改善心脏功能的可能性. 方法: 采用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用含10%的胎血清低糖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扩增骨髓MSC,并通过FCM对其纯度进行鉴定. 结果: Percoll液能成功分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体外扩增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29、CD166等表面抗原,不表达CD34、CD45等表面抗原. 结论: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多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裂增殖能力,体外培养无明显的分化倾向,其移植于受伤的心脏改善心脏功能具有较强的可能性.
  • 摘要:本文对3例原发性淀粉样变累及心脏病例进行了分析。心脏淀粉样变因有心室壁增厚,常被误诊为肥厚型心肌病,有以下几点帮助鉴别:①前者常伴有其它器官累及,而后者则无;②心脏超声检查上,前者有严重的舒张功能降低伴有收缩功能正常或减弱,后者也有舒张功能减退,但常不如前者严重,除非少数终末期的肥厚型心肌病发生心腔扩大收缩功能减退外,后者很少伴有收缩功能障碍,此外,前者的室壁厚度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加同时伴有血流动力学恶化,后者则无;③前者心室的压力曲线常见特异性的平方根号型,后者则无;④前者的心电图常有低电压表现,后者则无。本病预后不良,特别是累及心脏发生心衰后,多于一年内死亡。目前尚无有效抬疗,近有报告运用马法兰、强的松化疗,或使用秋水仙素碱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 摘要:自20世纪初期,医学科学家即开始了对心脏移植的研究工作,6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临床,至今已开展了大量的心脏、肺脏、心-肺联合移植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为终末期心脏病,肺脏病的患者提供了一个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确有疗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介绍了小儿心脏移植及心肺移植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摘要: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发病率、死亡率居先的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最终的共同转归。几十年来在介人治疗、手术治疗领域,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可靠的进展。近年来,新兴的细胞移植以代替受损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心脏功能,已成为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作者就这一领域的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关心国际时事的朋友,一定会注意到前一段时间约旦国王侯塞因患恶性淋巴瘤赴美治病的消息.其中新闻反复提到的为侯塞因国王进行治疗的"梅奥"诊所(Mayo Clinic)就是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市的Mayo医学中心.笔者作为访问学者曾在该中心工作和学习.我国正面临着医疗机构改革的关键时期,本文就该医学中心的现代医学管理体制作一介绍.
  • 摘要:澳大利亚的国家卫生保健体制经历了从无到有并日趋完善的过程.1978年建立了全民健康保险制度,称之为医疗照顾制度(Medicare).医疗照顾制度明确了联邦政府、州政府、社区的健康责任,是一个全方位、广覆盖的医疗保健制度,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公民健康的责任和义务,保证了公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医疗照顾制度的实施,使澳大利亚建立了较为完善有效、充分体现社会公平的国家卫生保健体制.
  • 摘要:目前,心血管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许多还可有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等多种选择.每种治疗手段都有自身的特点,有其特定的适应证范围,但三种治疗模式的适应证常有交叉覆盖的情况,具体患者的治疗选择和就诊科别需根据自身情况来定.目前,我国多数医疗单位诊治心血管疾病的专业科室都是分别设置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心外科、心内科、导管室和超声心动图室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作者曾先后在米兰大学圣·多纳多医院艾·马兰中心和比萨大学奇山勒诺医院心血管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回国后在胡大一教授领导的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工作过.这四所医院的共同点是集诊治心血管疾病的心内科、心外科、导管室、CCU、超声心动图室、无创室和实验室等相关科室为一体,共同组成心脏中心或研究所.与独立设置心脏病各专业科室相比,这种融多个相关专业为一体的心脏中心(或研究所)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具有较多的优势,本文进行了详细介绍。
  • 摘要:医院的改革发展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可促进医院的改革发展,并能够带动全院综合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河北省人民医院 心内科于1998年被评为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在全科人员共同努力下,2001年再次被评为省级医学重点学科.本文从学科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建立高层次的医学人才队伍、硬件环境的建设及重点学科的远期设想等方面就该院心脏中心的发展建设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为了提高对女性急性梗死(AMI)的认识能力. 方法:本文对24例女性AMI病例进行系统回顾性总结分析,并与同期男性AMI病例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①老年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青年女性发病率.②老年组女性与对照组发病率与死亡率无明显差别.③女性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女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 摘要:目的: 研究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对于处于常规治疗中的心肌梗塞后病人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 方法: 冠心病陈旧心肌梗塞病人(OMI),共59对;男性55对,女性4对.配对主要条件为:性别、年龄、梗塞部位、梗塞后心功能、梗塞后时间、高血压病史及分级、糖尿病史.采用病例配对、随机、交叉、单盲的试验设计.HRV参数为: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标准差(SDNN);全程5分钟时间NN均值标准差(SDANN);全部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三角指数:NN间期的总个数除以NN间期直方图的高度(横坐标时间单位为1/128秒).结果分析:组间差别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F检验);两组样本均数差别分析采用t检验. 结论: 用应曲美他嗪,对于陈旧性心肌梗塞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40%病人及合并Ⅱ型糖尿病病人心率变异性参数的增加,具有不依赖于其他改善心肌供血药物的显著正性作用(P<0.05);改善缺血心肌细胞的数量代谢可能是此方面作用的主要基础.
  •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1198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早期临床结果和经验体会. 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2年5月在国内15个中心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98例,占同期冠心病手术的79.5%,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85.2%.年龄平均61.6±9.0岁,男性占77.3%,女性占22.7%.合并34.6%存在心肌梗死病史,58.2%存在不稳定心绞痛,18.7%为左主干病变,76.9%为3支病变.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55.7%±16.8%.其中二次手术者占1.5%,急诊手术占9.9%. 结果: 22例为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手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OPCAB手术,远端吻合口数目3.1±0.9个,65.6%的手术使用乳内动脉,18.0%的手术使用桡动脉.13.5%合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5.2%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住院死亡14例,死亡率为1.2%.其中术后心跳骤停或室颤7例,术后大出血2例,术后昏迷伴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大面积脑梗塞2例,术后呼吸衰竭1例.并发症中,围术期心梗占0.4%,急性左心衰占0.3%,严重心律失常占1.2%,呼吸系统并发症占2.0%,器质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1.2%,新发或加重的肾功能不全占0.7%,出血二次开胸占1.0%,胸骨愈合不良占0.6%. 结论: 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本院2001年12月到2002年9月住院、Allen's试验阳性病人25例,使用6F桡动脉鞘行PTCA、支架植入. 结果: 25例中发现病变33处,对其中29处进行了治疗,单纯PTCA4处,25处病变植入支架30枚.经统计学处理,提示术前狭窄87.4%±7.9%,术后无残余狭窄.平均桡动脉穿刺时间为2.8±1.6分钟,一次桡动脉穿刺成功率90%,术前和术后24小时Allen's试验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并发症少. 结论: 本研究提示,经桡动脉途径植入冠状动脉支架安全可行、手术成功率高、血管并发症少、无需限制体位,可作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首选血管途径.
  • 摘要: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 方法 :本院2000年5月到2002年9住院、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人285例,按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分为两组,比较其使用导管数、X光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导管使用条数分别为2.3条和1.3条(P<0.1);X光照射时间分别为5.32±3.58分钟和4.64±3.25分钟(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6±10.5分钟和22.3±11.2分钟(P<0.05).成功率分别为98%和98%(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12.9%和5.5%(P<0.01)(不包括疼痛和导尿). 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不需臣床,病人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节省费用,减少X光照射时间.安全、可用、便捷、经济.作者推荐钐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
  • 摘要:巯甲丙脯酸是第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经20年来广泛使用和大型临床试验,证明对高血压的治疗有良好的效果,可显著减少高血压所致的心血管事件.但不同厂家的同一产品,价格悬殊,治疗效果有何差别,未见报导.为此,本文对比了开搏通与国产卡托普利的降压效果、顺应性,坚持治疗率的情况,并作价-效分析,为高血压的人群防治提供更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 摘要: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剂对老年人原发性低血压的疗效. 方法: 按WHO诊断标准,凡经3次非同日测得血压平均值收缩压<90 mmHg(12.0 Kpa)和/或舒张压<60 mmHg(8.0 Kpa),排除直立性低血压与继发性低血压者为入选病例.入选患者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60~82岁(平均68.7岁),60~64岁12例,65~69岁8例,70~74岁6例,75~79岁8例,80~82岁4例.病程1~10年18例,11~20年10例,21~30年6例,大于30年4例.临床表现:头晕33例(86.8%),疲乏无力28例(73.7%).心悸12例(31.6%),胸闷5例(13.2%),头痛4例(10.5%).参麦注射剂30~50 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中,每日一次静滴,10天为一疗程,治疗不超过二疗程. 讨论: 原发性低血压属祖国医学"眩晕"、"虚损"范畴.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脏腑气血亏虚是其发病的内在因素,而形体失养、劳损内伤、阴阳失调是其发病的外在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原发性低血压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细胞张力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因素,最终造成血管舒张占优势,从而导致低血压.人参大补元气,益阴生津;麦冬滋阴补血,养心充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外周拟肾上腺素作用,麦冬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作用.上述这些正是应用参麦注射剂治疗老年人原发性低血压取得良好疗效的理论基础.
  • 摘要:目的:对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研究体外反搏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试验组)及非体外反搏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相似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反搏室接受体外反搏治疗.通过观察两组前后心功能各项指标、运动平板试验ST段下移时间以及随访统计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血管病住院率、死亡率等指标,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试验组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明显增高,运动平板试验试验组ST段下移1mm的出现时间的延长显著大于对照组,1年随访试验组的病人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心血管病住院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冠心病病人接受体外反搏加药物治疗其心功能及近期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 摘要:目的:评价曲美他嗪(TMZ)与地尔硫草(Dil)联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维持Dil用量不变,治疗组加用TMZ20mg,每日三次,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运动试验以评价TMZ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TMZ可显著减少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硝酸甘油平均用量,增加运动持续时间和总工作量,延长运动开始至心绞痛发作时间及ST段下降1mm的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乘积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TMZ与Dil联用对稳定型心绞痛是有效和安全的.
  • 摘要:目的:采用高频超声研究颈、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91例冠心病高危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正常组和冠心病组.冠脉造影按主要病变血管支数分: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超声测定双侧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定量评估它们的斑块分级. 结果:随着病变支数增加,左右颈、股动脉的IMT厚度逐渐增加,尤其三支病变组增加更为明显(P<0.05);颈、股动脉斑块分级与冠脉病变支数间有明显等级相关性(P<0.01);而股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更强;冠心病组股动脉斑块发生率和血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 结论:明显增厚的IMT和斑块形成,可预测多支冠脉病变发生,股动脉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更能有效评价冠脉病变的程度.
  • 摘要:目的:研究益肾舒心丸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影响和可能机理. 方法:观察病例总数70例,随机分为中药益肾舒心丸实验组40例,西药硫氮卓酮对照组30例.心功能、心绞痛、心电图疗效及中医症状疗效采用组间对比的方法,左室舒张功能指标(EV、AV、AV/EV、AC、DC、EAT+EDT、1/3FF)采用用药前后自身对照. 结果:益肾舒心丸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P<0.05)及左室舒张功能指标(P<0.05或0.01),并能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P<0.05)及心电图.中医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0%(P<0.01).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益肾活血、利水化痰是治疗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的价值.
  • 摘要:目的:观察药物、食道调搏、射频消融术对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 结论:抗心律失常药物和TEAP、 RFCA均能有效地终止PSVT。对于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首选无创性方法—抗心律失常药物,要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做好监护,备好拮抗药物。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TEAP。部分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且对药物物不敏感者,可选用RFCA根治。
  • 摘要:目的: 探讨腺苷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AVNRT)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DAVNP)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5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在窦性心律下经外周静脉推注递增剂量的腺苷后观察体表心电图上房室传导时间的变化. 结果: 31例慢快径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有26例出现PR间期突然跳跃达60msec以上,2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及2例房性心动过速(AT)中仅2例出现此现象(P<0.01),两者PR间期的最大增值分别为105±45 ms和20±13 ms(P<0.01). 结论: 窦性心律下静脉推注腺苷是床边诊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双径路传导现象的有效方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