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
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

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乌鲁木齐
  • 出版时间: 2011-06-1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12届全国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提高对盆腔恶性肿瘤最初表现为下深静脉血栓的认识(DVTs)。方法:报告2例盆腔恶性肿瘤开始误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结合文献就其误诊的原因及诊断、治疗进行分析。结果:1例为粘液性脂肪肉瘤,1例为中分化腺癌,均误诊为深静脉血栓。经股动脉插管皮下埋置式化疗泵行动脉介入化疗3疗程后手术切除,患者已随访3-7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盆腔恶性肿瘤最初可表现或误诊为深静脉血栓,对此怀疑深静脉血栓时应警惕是否有恶性肿瘤存在。皮下埋置式化疗泵行动脉介入化疗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常见的骶骨肿瘤术后软组织覆盖手段及创面并发症类型及相应治疗措施,为提高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水平、降低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进行手术切除的32例骶骨肿瘤并发伤口并发症的病例资料,总结具体的伤口并发症类型处理措施及转归,探讨骶骨肿瘤术后骶尾部软组织创面覆盖方法及常见的伤口并发症的类型、原因及相应处理措施。结果:骶骨肿瘤患者术后伤口并发症较为常见,本组中切口局部发生延迟愈合的12例,切口浅表感染14例,切口深部感染6例。住院时间20-122天,延迟愈合者经二期清创,换药均愈合,切口浅表感染者经清创植皮或邻近转移皮瓣处理后均愈合,深部感染者行局部肌皮瓣转移填充覆盖,封闭引流均获得愈合,住院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骶骨肿瘤术后软组织覆盖的初期处理至关重要,术后伤口相关并发症是除肿瘤局部复发之外最常见骶骨肿瘤术后并发症类型之一,积极的清创处理及局部的肌皮瓣转位填充及创面空腔的冲洗引流是解决深部感染的有效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在行骶骨肿瘤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骶骨肿瘤患者切除过程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复习既往32例骶骨肿瘤应用传统的术前血管栓塞技术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复发率。结果: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组手术时间为(149.19±73.81)min,术中出血量为(826.67±509.11)m,1有2例骶神经损伤,平均住院时间(26.05±7.08)d,术后恢复时间(34.61±8.22)d,半年复发率5.5%,1年复发率11%,2年复发率16%,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21.33±45.19)min,出血量为(1652±706.99)m,1有3例骶神经损伤,4例出现局部皮肤缺血性疼痛,1例出现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问(37.93±7.63)d,术后恢复时间(46.03±9.67)d,半年复发率18%。1年复发率31%,2年复发率40.6%。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骶骨肿瘤过程中,采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技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及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术后恢复快,降低了复发率,是一项具有实用价值的临床技术。
  • 摘要:目的:基于骶骨骨巨细胞瘤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外科切除边界与局部复发率以及骶神经保留节段数量与神经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996年8月至2008年8月间进行外科治疗的48例(男20例,女28例)骶骨骨巨细胞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手术切除边界、骶神经保留节段、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局部复发与神经功能情况。患者手术时年龄平均34.7岁(19~74岁)。单纯后路切除肿瘤29例(60.4%),前后联合人路19例(39.6%):行整块切除2例,边缘切除12例,边缘切除+刮除25例,单纯刮除9例。结果:4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3.5个月(18-115个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平均出血量为3560ml(550-12000ml);1例患者术后6年发生良性肺转移,2例患者发生肉痛变后死亡;15例(36.6%)肿痛原位复发,其中整块切除组(0/2),边缘切除组(2/11)、边缘切除+刮除组(9/22),单纯刮除组(4/6)复发率分别为0%、18.1%、40.9%和66.67%。统计分析表明,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整块切除组和边缘切除组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边缘切除+刮除组合单纯刮除组(p=-0.025)。结论:(1)选择合理的外科切除边界对降低能骨巨细胞瘤局部复发率具有重要愈义。(2)在合理保留骶神经根基础上骶骨巨细胞痛的切除应以边缘切除为目标。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血管瘤(V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4月~2010年5月,共收治有临床症状的脊柱血管瘤(SVH)患者20例,男性7例,女性13例,年龄21~67岁,平均43.8岁。15例伴有神经损害症状,其中脊髓损害12例,神经根损害3例;5例仅有局部疼痛。病灶位于颈椎5例,胸椎12例,腰椎3例。术前行X线片、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5例诊断明确,5例诊断不明确患者术前在CT引导下穿刺活检。1例单纯疼痛者行椎体成形术,2例单纯疼痛和4例神经损害轻微者行放疗,13例伴严重神经损害或诊断不明确者行手术治疗。结果:5例CT引导下穿刺活检者仅1例病理诊断为血管瘤,1例活失败,3例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不一致。1例单纯疼痛行椎体成形术和2例单纯疼痛行放疗者术后疼痛缓解;9例轻微神经损伤者放疗后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3例无效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完全缓解。随访3~78个月,平均31.9个月,19例无复发,1例病灶部分切除减压者术后17个月复发,再次行减压、术后放疗,随访15个月未见复发。结论:脊柱血管瘤大多通过影像学检查和大块病理明确诊断,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其确诊率不高。根据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调强放射治疗对不同节ii段脊柱转移瘤靶区制定及放疗前后疼痛缓解、近期疗效的评价及内置物对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44例脊柱转移癌患者采用调强放射治疗,男18例,女26例;年龄40~68岁,中位年龄56岁。治疗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2例,C级3例,D级3例,E级34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放疗前CT定位,及不同节段脊髓解剖学特点,制定靶区:采用5野照射,调强放疗;处方剂量:为30~56Gy,平均40.5Gy,中位剂量为40Gy,2-3Gy/次,5次/周。对患者放疗前后的疼痛缓解、神经脊髓功能等进行比较和综合评价。结果:44例脊柱转移瘤患者调强放疗后疼痛完全缓解21例,部分缓解17例,轻微疗效6例,止痛有效率86.4%(38/44)。治疗前疼痛分级与疼痛缓解情况无关。放疗疗效评价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33例,无变化7例;有效率为84.1%(37/44)。疼痛缓解与无内置物、内置物钉子、内置物骨水泥无关。Tomita评分低者生存时间相对长。治疗前10例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治疗后Frankel分级均得到恢复。无一例患者出现放射性脊髓炎及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调强放疗能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疼痛及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不易出现放射性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利用球囊扩张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29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在G臂光机监测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病椎,使用单球囊置入椎体完成扩张,增加病椎高度,填充骨水泥。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病椎高度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忠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24h内疼痛不同程度缓解,无临床并发症。术后病椎前缘和中部高度较术前明显提高。手术前后疼痛及椎体高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2处椎旁静脉发现少许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平均随访6个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球囊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GBP)、Ⅰ型胶原羧基未端肽(ICTP)和尿羟肭氨酸(uHOP)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原发性乳腺癌和20名正常人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BGP、ICTP和尿HOP,用ECT核素骨扫描确定乳腺癌有无骨转移。结果:无骨转移乳腺癌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血清BGP、ICTP和尿HO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2年中32例血清BGP、ICTP和尿HOP水平升高,其中29例平均在3个月后ECT核素骨扫描表现骨转移,骨转移后血清BGP、ICTP和尿HOP水平较转移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GBP、ICTP和uHOP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且能比ECT核素骨扫描较早发现骨转移。
  • 摘要:通过对一例椎管内硬膜下髓外结核瘤的病例,对椎管内结核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讨论了椎管内结核瘤的发病原因、症状及诊疗措施。
  •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3例椎体转移瘤,其中受累单个椎体21例,2个椎体8例,3个椎体4例,所有病椎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并压缩骨折,均有小同程度背部疼痛症状,3例有神经根损伤症状。PKP在G臂X光机的监视下完成,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分别置入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骨水泥,平均每个胸椎注射骨水泥量3.6ml,腰椎4.8ml,对于术前后疼痛程度、活动能力及病椎高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穿刺均1次成功,术后24~48h患者背部疼痛部分或完全缓解,术后24h87.8%(29/33)的患者可下床活动;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活动能力评分及病椎高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例有神经根受损症状者术后缓解不明显;术中1例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及时改为开放手术,术后未发生神经受损症状;2例发生椎旁静脉内渗漏但无临床症状。随访:6-12个月,5例因肿瘤全身转移死亡,余存活病例未见椎体进一步压缩、疼痛无明显加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PKP能迅速缓解椎体转移瘤引起的骨痛,有效增高压缩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增强病椎强度和稳定性,预防病椎进一步压缩骨折,具有简单安全有效优点,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应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方法:应用此项技术治疗单节段、不稳定胸腰椎骨折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21岁~48岁,平均37岁。T125例,L116例,L24例,L31例。26例均无脊神经及马尾损伤,椎管无变形或椎管轻度狭窄(椎管横截面减小1/4以内即 Worter指数I0)。本组病例全部使用丹历,枢法模公司生产的CDH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在骨折节段上、下相邻椎弓根皮肤处作4个1.5cm长纵形切口,电视透视监视下,钻入椎弓根螺钉,从一端切口纵形将固定棒置入肌纤维间隙内,棒的两端置入上、下两椎弓根钉的槽口内,拧入固定螺钉,初步固定,撑开复位并矫正屈曲畸形。结果:本组26例随访8个月~24个月,平均18个月。手术时间平均45min。手术出血量平均85ml。住院时间平均10d。平均术后3d可在腰围保护下坐起。平均术后10d可在腰围保护下离床。平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0周。平均恢复工作时间术后12周。术中未发生椎弓根钉误入椎管、脊神经或马尾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使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获得坚强固定,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轻、痛苦小,患者康复快。
  • 摘要:本文首先对颈前路钢板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颈椎前路钢板的分类,并从生物力学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还对颈椎前路钢板的临床应用及颈椎前路钢板联合钛网内固定的应用和颈推前路钢板固定的并发症等进行了讲解。最后总结出颈椎前路钢板的发展前景及方向。
  • 摘要:颈椎肿瘤发生率较低,早期症状不明显,误诊率较高,即使明确诊断后,由于该段解剖复杂,肿瘤位置深在,手术风险较大,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术后复发率高,所以治疗困难。本文介绍某科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两例颈椎肿瘤的患者,并对该部位肿瘤的治疗方法及疗效作初步讨论。
  • 摘要:目的:探讨CT测量值在鉴别腰椎间盘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残留髓核、凝血块、明胶海绵等)性质的临床价值。方法:40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25~75岁,平均50.6岁。患者术前均行腰椎CT检查,测出椎间盘髓核突出影的CT值(模拟术后残余髓核的CT值)。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由同一组医生行腰椎间盘突出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髓核摘除后,一组将明胶海绵卷成长柱形,放置于硬脊膜外髓核切除部位进行止血,即为明胶海绵组;另一组用生理盐水冲洗并止血后关闭伤口,即为凝血块组。术后1周行CT扫描,测量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分别对明胶海绵组和凝血块组术前与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进行比较,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突出髓核组织的CT值为43.70~66.70HU。明胶海绵组术后1周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为(23.00±3.36)HU,与术前髓核组织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2,P=0.00)。凝血块组术后1周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为(25.60±6.75)HU,与术前髓核组织影的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P=0.00)。明胶海绵组及凝血块组术后椎管内软组织影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P=0.46)。结论:CT值测量对鉴别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椎管内软组织影的性质具有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钛网重建脊柱稳定性和前路椎体肿瘤切除治疗胸椎肿瘤的方法与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某科收治2009.02-2010.06的15例单椎体、相邻椎体及椎体附件结构有不同程度破坏的胸椎肿瘤病人,采用前路椎体瘤变病灶清除和钛网及钉棒内固定重建稳定椎体进行治疗。其中包括骨巨细胞瘤3例,软骨肉瘤2例,骨髓瘤1例,转移性骨肿瘸9例。有12例患者伴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记录术中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并发症,以Frankel评分衡量脊髓损伤情况,术后X线复查了解内固定情况。结果:经术后6~24个月的随访,1例转移性骨肿瘤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亡;另1例转移性骨肿痛患者出现了其他部位的转移并放弃了治疗,1未能随访;余下病例的胸背痛及腰腿痛症状均有所缓解,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椎体瘤变病灶完全清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是治疗胸椎肿痛的主要方法,对于转移性骨肿痛,清除瘤体后缓解神经症状也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多椎体不同程度骨质破坏的椎体转移瘤,采用多方法,多途径联合手术治疗的效果和适应症选择。方法:2008年5月至2010年12月,通过对12例多椎体转移瘤病例,根据椎体破坏程度及全身情况,分别对病椎采用瘤体刮除后骨水泥填充成形和椎弓根钉棒固定、单纯椎体成形术(PKP)或配合放射粒子植入同期联合治疗的观察随访,确定治疗效果和适应症选择原则。12例研究对象,最长随访26个月,最短3个月,平均14.6个月。结果:12例多椎体转移瘤病例,采用上述方法同期联合手术治疗后,分别于术后5个月、9个月,因肝、肺转移死亡二例。一例于术后11个月,单纯行椎体成形术的二个椎体复发,行二次病椎瘤体切除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9例生存状况良好,病灶无复发,无截瘫。结论:后路经椎弓根瘤体刮除椎体成型粒子植入治疗多椎体转移瘤,方法简单损伤小,可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减少复发,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对椎体后缘、椎体附件有肿瘤侵犯破坏者,可行瘤体刮除后骨水泥填充固定,后缘骨质完整,病灶局限者,可行定位穿刺椎体成型和放射粒子植入。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诊治策略。方法:回顾自2004年11月至2010年08月间的26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根据不同类型行相应的诊治方法,其中A组(观察组):12例忠者,对症保守治疗,定期复查随访;B组(治疗组):2例颈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放射治疗;10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椎体成形术;2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行手术治疗。结果:A组随访8-32个月,症状缓解,未见明显影像学改变;B组随访3-73个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的椎体血管瘤选择相应的治疗策略,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MRI是诊断椎体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各种肌皮瓣在反复复发难治性软组织肉瘤手术切除后的修复重建。方法:11例反复复发患者在广泛切除软组织肉痛后采用带血管蒂肌皮绷修复术。术前经过影像学详细评估后采用肿瘤广泛切除术,一期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1l例中使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6例、膝肠肌肌皮瓣修复2例、隐动脉皮瓣1例、臀大肌肌皮瓣修复2例。供区采用游离植皮覆盖创面。结果:11例患者带血管蒂肌皮瓣均1期成活,无移植肌皮瓣并发症的发生,随访10-34个月,平均21个月,肿瘤局部2例复发,带瘤生存,功能良好。结论:采用带血管蒂肌皮瓣修复因治愈性切除而带来的组织缺损是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的一项双要技术手段,可以减少局部复发,提高治愈率。
  •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手术联合辅助放疗±化疗对四肢脂肪肉瘤的疗效。方法:2007.7~2009.7共收治四肢脂肪肉瘤22例,年龄14-81岁,平均47.5岁;病理类型:高分化5例,去分化1例,黏液性10例,圆细胞型4例,多形性2例;AJCC 分期:Ⅰa期2例,Ⅰb期3例,Ⅱa期2例,Ⅱb期8例,Ⅲ期7例。治疗方法:高分化脂肪肉瘤,进行广泛切除+术后放疗;其他类型脂肪肉瘤,均采用术前化疗+手术+术后放化疗的治疗模式。其中,对于直接切除困难者进行术前放疗。观察指标:术后每3-6月复查,记录患者的复发及转移情况,统计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参考RECIST标准,评价术前放化疗的效果。结果:1例患者(上臂,圆细胞型,Ⅲ期)行肩胛离断术,其余21例均成功施行保肢手术,保肢率95.5%。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45月,平均29.6月。2例分别死于肺转移和心力衰竭(1例局部复发),其余19例均存活,总生存率90.5%二例出现多发肺及骨转移(局部未复发),目前仍带瘤生存:2例局部复发,其余16例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无病生存率为76.2%(16/21):局部控制率为85.70%(18/21)。术前单纯化疗组5例,均为SD:放化疗组4例,1例PR,其余3例SD。结论:手术联合辅助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局部控制率,大部分的四肢脂肪肉瘤均可进行保肢治疗;术前放化疗可能提高保肢率,但是在改善生存方面的作用还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 摘要:目的:探讨术前放疗在软组织肉瘤保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男17例,女13例;首诊6例,复发24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11岁,平均44.5岁。术前经病理检查确诊后接受直线加速器外照射,DT 50GY/25次/35天,放疗结束后休息2~4周即接受手术治疗。结果:随访时间:术后12个月~10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3个月。术前放疗后肿瘤达到 CR(Complete remission)2例、PR(Partial remission)25例,2例无变化,1例继续增大。术后因肺转移死亡6例(局部均无复发),占20%(6/30),其中2例为治疗期间出现肺转移,3例术后1年内出现肺转移,1例术后5年出现肺转移。2例分别于术后15个月和73个月局部复发,其中前者经二次广泛切除肿瘤后无复发及转移,后者合并病理性骨折而行截肢。28例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局部控制率93.3%(28/30)。8例伤口延迟愈合,占28.7%(8/30)。结论:术前放疗可以降低软组织肉瘤外科分期,缩小外科切除边界,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降低局部复发率,降低保肢风险。
  • 摘要:目的:分析硬纤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硬纤维瘤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某科治疗的28例不可手术切除的硬纤维瘤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28例病人中,有24例完整随访。所有病人均接受长春瑞滨联合小剂量甲氨蝶呤方案化疗,化疗周期由2个月至12个月不等,中位化疗周期为8.5月。随访时间从2个月到38个月不等,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化疗病人中1例CR,9例PR,14例SD。完成12个月完整化疗的患者中60%达到PR,40%达到SD。患者对化疗副反应均能耐受。结论:对于复发及不可切除的硬纤维瘤,若患者因年龄小而不适于放疗的话,长春瑞滨联合小剂量甲氨蝶呤方案化疗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 摘要:目的:观察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术前灌注化疗的疗效。方法:44例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术前采用皮下埋植式动脉介入化疗系统,用阿霉素和顺铂为主,联合咖啡因或去甲斑蝥素治疗。结果:病变影像改变RR18例,病理中重度以上化疗反应15例,平均随访39个月,术后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1例,3例死亡。结论:软组织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治疗可以选择动脉灌注化疗,以化疗后手术切除的肿瘤病理改变作为重要的预后评价标准。
  • 摘要:目的:新辅助化疗是否允许近切缘作为骨肉瘤手术的安全切除边界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拟研究近切缘对接受新辅助化疗骨肉瘤患者局部复发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宾夕法尼亚医院自1999-2008年经治的47例骨肉瘤患者。对患者及治疗因素包括性别,年龄,MSTS分期,肿瘤部位,手术方式,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外科切除缘,肿瘤坏死率,化疗方案等进行分析。近切缘定义为:肿瘤距离最近外科切除缘的距离小于5mm,平均随访时间87.6个月(25-135个月)。结果:25例患者在随访期内存活。22例死亡,8例局部复发。28例患者获得广泛切除缘,7例患者切缘阳性,12例患者病理标本为近切缘。阳性切缘患者局部复发率(57.1%)明显高于广泛切缘以及近切缘患者,而广泛切缘与近切缘忠者局部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10.7%VS8.3%)。外科切除缘与骨肉瘤患者总生存率无相关系。结论:在本组患者中,近切缘与广泛切缘相比并没有导致局部复发率的增高。对于接受新辅助化疗的骨肉癌患者来说,本研究所定义的近切缘是否可以达到与广泛切缘一样安全的外科切除边界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摘要:目的:观察以骨水泥填充为主治疗四肢软骨粘液纤维瘤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8月~2010年12月,经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的6例1、2期软骨粘液纤维瘤患者,进行随访。男性4例,女性2例。结果:随访时间0.5~2.0年,肿瘤均未见复发。术后患者肢体Enneking功能评定:优5例,良1例。结论: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是软骨粘液纤维瘤的外科治疗方法,局部辅助处理措施如高速磨钻磨削、碘酒酒精浸泡可达到安全的外科治疗边界,且术后肢体具有良好的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新辅助化疗治疗四肢成骨肉瘤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10年12月,74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成骨肉瘤患者接受规范化的治疗,男50例,女24例;年龄4~69岁,平均23.12岁。病变部位:股骨下段36例,胫骨上段21例,股骨上段5例,肱骨上段4例,胫骨下段4例,桡骨远端3例,腓骨近端1例。病理类型:骨母细胞型37例,软骨母细胞型28例,纤维母细胞型6例,小圆细胞型2例和血管扩张型1例。本组74例患者中,根据Enneking的临床分期,ⅡA期患者27例,ⅡB期患者42例,Ⅲ期患者5例。化疗采用98年中华骨科杂志化疗研讨会上推荐的新辅助化疗方案为主。外科治疗71例,其中保肢治疗50例,截肢21例。结果:本组74例患者中66例获得随访,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4~126个月,平均59.73个月。37例患者存活,这组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6~126个月,平均87.57个月。化疗毒性反应死亡3例,肺转移等死亡26例。无瘤生存31例,有局部肿瘤复发行截肢术的3例;肺转移行肺部肿瘤切除后存活的3例,本组患者5年以上总生存率(OS)56.06%,5年以上无病生存率(EFS)46.97%。结论:本组患者采用化疗方案是较为有效的和可以选择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这一方案的基础上,需要在临床上提高对成骨肉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开展多中心合作和临床研究,开展个体化的新辅助化疗,规范评价新辅助化疗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倒置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上段骨肿瘤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9例患者均为单侧病损,术前行肩关节X线,CT,MRI,ECT及血管造影的相关检查,采用全麻,取肩关节前内侧纵弧形切口,显露肱骨头和关节盂。刮除肩胛盂关节软骨面,保留软骨下的骨板,安装近端球形关节假体,尔后扩大肱骨远段髓腔,后注入骨水泥,安装球凹形肱骨假体。术中摄X线片示假体位置满意后,彻底冲洗,切口内置引流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术后抗感染,行肩关节康复训练及术后的化疗。结果:平均随访48个月(7-72个月)。3例骨巨细胞瘤及1例软骨肉瘤患者尚未发现复发;5例骨肉瘤患者中,1例术后半年出现肺转移,行肺段切除并加强化疗后1年多未见复发。1例术后8个月复发行肩胛带离断术。全部病倒术后肩关节疼痛缓解,主动活动增加,按国际保肢学会(ISOLS)的评估标准进行评分,其中优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7.77%。术后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或关节脱位。结论:临床应用倒置人工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上段恶性骨肿瘤,可达到保肢的目的,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方法,不仅保留了患肢的形态,也保留了上肢的大部分功能,且不易产生人工肩关节脱位。
  • 摘要:目的:探讨长骨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后髓腔MRI信号改变时安全的骨内肿瘤边界。方法: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间收治的长骨恶性肿瘤患者中,17例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行MRI检查时发现髓腔内信号改变,新出现长段异常信号,男性8例,女性9例,年龄9~53岁,中位年龄18岁,骨肉瘤14例,Ewing肉瘤3例,肿瘤位于股骨10例,肱骨7例。新出现的长段髓腔异常信号在T1加权像上呈斑片状混杂信号,其信号高于肌肉而低于皮下脂肪,T2抑脂像上呈高信号。其中1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对侧肢体行MRI检查及穿刺活检。获得手术标本后对新出现的异常信号区域进行组织学研究。术后进行复查随访,观察是否发生复发率增高。结果:新辅助化疗后MRI上新出现的异常信号区域在大体标本上呈红色的髓腔组织,镜下未见肿瘤细胞,可见脂肪细胞及大量增生的三系骨髓细胞,组织学上为造血的骨髓组织,表明发生了骨髓逆转换。术后随访6-41个月,中位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结论:新辅助化疗后髓腔MRI上新出现的长段异常信号病理实质是造血骨髓,注意不应将造血骨髓误认为肿瘤,造成切除范围的扩大。
  • 摘要:目的:通过对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肿瘤学和功能学结果,探讨其治疗办法及效果。方法:2007年4月至2009年1月,收治15例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16~32岁,平均25岁。单侧15例,单骨型12例,多骨型3例。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2例,颈干角80度、100度,股骨长度较对侧短缩5cm/3cm,病程2月到16年,所有患者采用病灶刮除、打压植骨(同种异体人工骨和/或自体髂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例牧羊拐畸形者采用外翻截骨矫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月~32月,2例股骨近端牧羊拐畸形患者经截骨矫形后畸形矫正,颈干角恢复,股骨长度延长4cm/3cm,术后4月扶双拐下地行走。13例患者无术后病变复发,无内固定物松动,植骨区术后3月可见局部骨吸收,术后8~12月植骨区骨愈合,疼痛消失,步态正常。结论:彻底刮除病灶、同种异体骨植骨及有效内固定是治疗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有效方法,对伴有牧羊拐畸形者应同时行外翻截骨以恢复髋关节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旷置术治疗髋臼周围肿瘤的方法可行性。方法:自1999年10月~2009年8月,天津医院骨肿瘤科采用股骨头旷置术治疗累及髋臼的Enneking分期的Ⅱ区肿瘤1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18~72岁,平均54岁。肿瘤类型:软骨肉瘤4例,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4例,滑膜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Ewing肉瘤1例,转移瘤5例。有3例进行了术前的选择性动脉栓塞,有4例麻醉后行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行髋臼肿瘤切除股骨头旷置术。结果:本组随访3个月~118个月,平均55个月。手术时间120分钟~350分钟,平均170分钟。出血量600~2200ml,平均1200ml。切口均愈合,无伤口感染发生。术后患者穿丁字鞋2周后开始扶拐活动。有4例(骨肉瘤1例、转移癌3例)在术后6个月~2年死亡,余无肿瘤局部复发。肢体不等长在2~7.5cm,平均5cm。所有患者需要穿患足跟垫高2~3cm的矫形鞋。采用Enneking评分为20~27分,平均23分。影像学随访显示:无股骨头坏死发生,有8例磨造了较好的假臼,有1例发生了轻度的腰椎侧凸。结论:对于累及髋臼的Ⅱ区肿瘤,采用肿瘤髋臼切除股骨头矿置术具有手术后并发症低、远期功能好、费用少和肿瘤复发率低等优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选择。
  •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股骨转移性肿瘤的效果及意义。方法:回顾2004-2010年手术治疗的股骨转移性肿瘤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64±8.5岁(35~77)。转移部位:股骨劲部5例,转子部7例,干部8例,髁部4例。股骨劲转移瘤行头劲切除骨水泥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其他部位转移瘤行体刮除骨水泥填塞内固定术,其中选用交锁髓内钉12例,DHS4例,钢板2例,DCS1例。结果:所有患者中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疼痛缓解。结论: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或内固定手术可以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患肢功能,便于减少长期卧床所致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大段异体骨移植在胫骨远端骨肿瘤保肢手术后的临床效果。资料与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某院骨肿瘤科共收治了15例进行大段异体骨移植的胫骨远端恶性骨肿瘤患者。其中骨肉瘤3例,软骨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恶性骨巨胞瘤2例,造釉细胞瘤2例。其中15例患者均进行了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移植,并进行了髓内钉内固定和踝关节融合。术后每月复查平片。患肢功能应用MSTS评分系统评价。结果: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72个月。至最近一次随访,所有患者异体骨与自体骨均得到骨性愈合。主要并发症:骨不连及排异反应,各一例。骨不连经再次手术植骨后愈合,排异反应患者经切口换药两月后切口愈合。15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无一出现病理性骨折及感染,肿瘤复发等情况。平均MSTS评分为85%。结论:我们认为大段同种异体骨修复胫骨远端肿瘤术后骨缺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该研究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药物恩度与骨肉瘤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与常规化疗方案进行比较,评价此类药物在骨肉瘤化疗中的效果。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开放的前盼性临床研究,涉及国内5个骨肿瘤治疗中心,入组时间为2009年2月至2010年12月。试验组:恩度联合阿霉素、顺铂、氮甲喋吟、异环磷酸胺化疗方案;对照组:采川阿霉素、顺铂、氨甲喋岭、异环磷酞胺化疗方案。结果:入组情况:试验组:23例,对照组:18例,剔除和脱落9例;股骨下端29例,胫骨上端13例,腓骨近端4例,肱骨近端4例;外科分期:Ⅱb:50例;病理分型:普通型:48例,小细胞型:2例;手术:人工关节置换37例,截肢手术2例。随访时间:最长16个月,最短4个月,15例患者随访超过12个月。术前化疗效果:试验组:CR:O,PR:O,SD:23例,PD:O;对照组:CR:O,PR:O,SD:17,PD:1例。整体反应评估:SD 33例,PD 8例:病人临床受益率:试验组: 86.96%,对照组:72.2%。组间对比X方检验:P<0.05,无统计学意义。总生存时间:至最后随访时间2010年6月15日均生存,1年存活率100%。结论:含有广谱血管生成抑制剂恩度的骨肉瘤新辅助化疗方案在手术前的化疗有效,可以使患者得到100%的临床受益率,试验组患者PD病例绝对值明显少于对照组;由于例数较少没有显示出病人临床受益率的组间统计学差异,但这一结果为研究小组提供了信心。
  • 摘要:骨肉瘤是膝关节周围最常见的肢体恶性肿瘤。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和保肢手术技术的提高,特制人工关节材料和工艺的改进,特制人工关节置换在保肢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但这种手术还没有达到完美地步,一些问题需要面埘和解决。本文总结101例新辅助化疗加特制人工关节置换保肢治疗的膝关节周围骨肉瘤,评估其适应证、假体设计原则、手术要点、功能结果及并发症等。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自体腓骨移植联合膝关节融合治疗股骨远端侵袭性骨巨细胞瘤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2009对5例股骨远端侵袭性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 Ⅲ级)行整块切除术后骨缺损,采用游离腓骨移植联合钢板内固定行膝关节融合术重建下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0~80个月,疼痛症状消失,MSTS评分21~27分,骨愈合时间6~18个月,无移植骨吸收和骨折,恢复正常工作劳动。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病变复发及肺转移。结论:肿瘤整块切除联合腓骨移植膝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股骨远端侵袭性骨巨细胞瘤的一种良好选择。
  •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术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回顾10年间所治疗随访超过5年的5例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平均9.2岁。MR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1例合并病理骨折。治疗方法均采用术前化疗2疗程+保留骨骺灭活再植手术+术后化疗。结果:5例患者平均随访82个月(60-126个月)。无复发、转移和死亡。3例发生灭活骨骨折,均再次行植骨内固定术,再次术后半年骨愈合良好。患膝屈曲≥110°3例,90°1例,70°1例。双下肢等长1例,患肢短缩<2cm 3例,8cm 1例。肢体功能评分为13-30,平均为25.6分.结论:保留骨骺的灭活再植术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术前仔细认真分析患骨的骨质情况和病变侵袭范围,术中重视灭活骨与宿主骨连接部位的植骨,一旦出现并发症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将有利于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关节活动受限和灭活骨骨折是该手术的最常见远期并发症。
  • 摘要:原发恶性骨肿瘤中骨肉瘤的发病率是第一位的,发病部位膝关节周围占绝人多数。手术切除肿瘤后行肿瘤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对北京肿瘤医院近年来所做的肿瘤型人工膝关节,手术后的结果研究结合发达国家的一些临床资料,制定了肿瘤型人工膝关节术后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与大家共同探讨。
  • 摘要:胫骨近端是骨原发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之一,是原发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第二好发部位,也是所有骨肿瘤的第二好发部位。此部位保肢手术治疗需注意的问题包括解剖结构的限制、手术入路困难、缺少软组织覆盖、血管并发症以及重建髌韧带/伸膝装置等,有时还需要处理上胫腓关节。本文结合胫骨近端肿瘤切除、人工假体重建手术操作,重点讲述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这些技巧能够安全简便地接近腘血管、切除并置换大段胫骨和膝关节,重建膜韧带/伸膝装置和转移胳肠肌内侧头肌瓣进行软组织覆盖。
  •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骨肉瘤动脉新辅助化疗的治疗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111例ⅡB期肢体骨肉瘤患者实施了化疗泵皮下埋置术前动脉化疗,局部肿瘤广泛切除加术后辅助化疗。术前诱导化疗方案为:表阿霉素50~70mg/m2,经化疗泵维持4h/d,连续3d;顺铂100~120mg/m2,经化疗泵维持2h/d,连续3d,每2~3周1个疗程。其中24例术前仅完成2个疗程诱导化疗为非标准化疗组,87例术前完成3~6个疗程诱导化疗为标准化疗组。标准化疗组术前化疗的次数取决于对化疗疗效的临床评估。结果:所有术后忠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8~48个月),标准治疗组中77例(89.53%)接受保肢治疗,非标准治疗组中9例(37.5%)接受保肢治疗。Kaplan-Meyer生存曲线分析,111例骨肉瘤患者3年整体生存率为68.3%,无病生存率为65.9%。非标准动脉化疗组标准动脉化疗组随访3年的整体生存率分别为38.9%、80.0%,差异显著(p=0.000);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0.1%、79.5%,差异显著(p=0.000)。非标准动脉化疗组与标准动脉化疗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6.67%,16.09%,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8.33%,13.79%,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0;P=O.0000)。骨肉瘤切除标本化疗后病理组织反应程度越高,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越低,生存率越高。保肢组和截肢组间整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713;P=0.547)。结论:标准动脉新辅助化疗较非标准动脉诱导化疗对ⅡB肢体骨肉瘤治疗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骨与软组织肿瘤通过经皮芯针活检病理诊断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1年2月间共122例骨与软组织肿瘤病例,所有病例均进行经皮芯针穿刺活检,6例患者在芯针活检病理诊断不明确或可疑的情况下进行切开活检,将所有病例分为硬化性、实体非硬化性、囊性病灶、良性、恶性等分类,比较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是否一致。结果:所有病灶总的诊断阳性率89%(109/122)、准确率82%(100/122),硬化性病灶阳性率及准确率最高(100%),实质性病灶准确率为85%,囊性病灶准确率最低(58%),恶性病灶(89%)较良性病灶(82%)准确率高,骨转移瘤准确率可高达100%,经皮芯针穿刺活检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7%(118/122),经皮芯针活检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82%。结论:经皮芯针穿刺活检是诊断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一种安全、准确、快捷、可靠的重要检查方法,并发症少,骨骼系统病变的正确诊断仍需依靠临床、病理及影像三结合的模式。
  •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在肢体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11月至2010年1月应用射频消融治疗肢体骨肿瘤18例,有完整随访16例,其中转移癌9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骨肉瘤1例,血管内皮瘤1例,骨髓瘤1例;肿瘤位于骨盆5例,股骨6例,胫骨3例,肱骨2例(其中1例病理骨折)。从手术技术、肿瘤学、并发症、肢体功能等方面综合评价此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随访3~29个月,平均17个月,7例患者存活,1例患者术后皮缘坏死,1例患者术后植骨端不愈合;未出现肿瘤局部复发,术后病理骨折等并发症:对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1例患者进行术后功能随访,以MST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11名随访病例最高为28分,最低为16分,平均为22分。其中优7例,良2例,中2例,优良率81.8%。结论:射频消融术治疗骨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 摘要:目的:报道膝前内侧入路手术切除胫骨近段侵犯上胫腓联合、胫骨与腓骨间肌肉群的骨肉瘤的手术技术并评估术后疗效。方法:2004.7~2009.8年收治18例胫骨近段骨肉瘤患者,所有患者骨肉瘤均不同程度侵犯胫腓骨间肌肉群及上胫腓联合,胫骨外侧或后侧皮质破坏或累及。骨肉瘤分期17例ⅡB期,1例Ⅲ期,男性8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1.72±8.0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及采用的膝前内侧手术入路切除胫骨近段骨肉瘤,术中切除上胫腓联合及部分腓骨近端,关键点在于腓骨近端从腓总神经解剖安全内显露,采用内侧腓肠肌皮瓣旋转覆盖,切除瘤体后采用假体重建。术后早期评估并发症,后期随访采用MSTS评估疗效,评估膝关节屈伸度数及股四头肌肌力,分析肺转移率、死亡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膝前内侧入路手术切除上胫腓联合可以有效切除侵犯上胫腓联合、胫骨与腓骨间肌肉群的骨肉瘤,对术中腓肠肌皮瓣覆盖后减低皮肤张力有利,同时可减少死腔。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腓总神经麻痹2例(3个月后恢复),胫骨前方局部皮肤浅表坏死1例(1个月后恢复)。平均随访时间为56.11±28.96个月,4例病例最终发生肺转移,3例最终死亡,局部复发1例初次手术10个月后行大腿截肢,所有随访病例中无血管损伤或下肢血管危象,无假体松动或断裂,无深部感染,无死腔形成。术后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101±9.29度,2例膝关节伸直20度,余均为0度。15例未死亡病例最后随访时MSTS平均评分84.45±7.41%(范围66.7%-93.3%),5年无瘤生存率为57.1%。结论:膝前内侧入路适用于骨肉瘤侵犯胫骨与腓骨间肌肉群及上胫腓联合,胫骨后侧/外侧皮质破坏或累及的骨肉瘤,可降低胫骨近段肿瘤切除后软组织覆盖的难度及减小死腔形成。
  • 摘要:目的:通过建立稳定的骨肉瘤体内模型,初步筛选出骨肉瘤的高致瘤性细胞群,分析骨肉瘤致瘤性与临床病人的预后相关性。方法:利用骨肉瘤病人原代活检标本和化疗后手术标本,接种裸或非肥胖糖尿病/严重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致瘤后分离移植瘤,体内接种传代建立骨肉瘤体内模型:流式细胞仪分析高致瘤骨肉瘤细胞表型并进行病人随访统计病人生存情况,了解骨肉瘤致瘤性与病人预后的关系。结果:建立了可以稳定传代的小体内模型;发现标本接种能够致瘤的病人比非致瘤病人的预后差(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具有较高致瘤性的骨肉瘤细胞高表达CD44、CD90、CD166等间充质干细胞表型,并且与病人的复发转移高度相关。结论:高致瘤骨肉瘤病人比非致瘤病人的预后差:CD44、CD90、CD166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骨肉瘤患者预后的指标。
  • 摘要:股骨远端为骨肉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肿瘤一般都突破骨间室而侵犯软组织,较大的肿瘤常离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较近,给彻底干净地切除肿瘤造成了困难。但在有效的术前化疗、严格的手术指征和恶性肿瘤切除原则的基础上,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局部切除保肢术并不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且保下的肢体具有相当的功能。本研究采用瘤段切除肿瘤假体重建肢体的骨肉瘤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为64.15%,局部复发率为6.60%。这些结果与国外相关研究结果相似,因此,只要符合保肢要求和条件,保肢手术应该作为肢体骨肉瘤外科治疗的首选。
  • 摘要:目的:归纳原发骨肉瘤的X表现,对骨肉瘤不同分型X线征象进行探讨。材料与方法:搜集2005年-2011年40例原发骨肉瘤,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男25例,女15例,中位年龄19岁。单发病例38例,股骨21例,胫骨13例,肱骨2例,腓骨2例;多发病例2例。回顾性分析40例原发骨肉瘤的X线平片表现并对照相关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原发骨肉瘤X表现包括广泛骨质破坏、肿瘤骨和肿瘤钙化、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X线平片诊断最佳,CT检查和MRI有助于鉴别诊断。巩固原发骨肉瘤X线诊断,加深对骨肉瘤分型及特征性X线表现的认识。
  • 摘要:目的:探讨长骨尤文氏肉瘤的X线诊断及提高X线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例长骨尤文氏肉瘤的X线片。结果:7例长骨尤文氏肉瘤中,骨干中央型6例,股骨2例,胫骨2例,腓骨1例,干骺中央型2例,肱骨1例,胫骨1例。7例中均可见层状骨膜反应,但程度不一。3例可见Codman三角,2例出现放射针状骨膜反应。7例均出观软组织肿块。干骺中央型(1例)及骨干央型(1例)出现骨质硬化现象。结论:绝大多数尤文氏肉瘤依据X线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肢体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及不同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1995年1月至2009年1月治疗29例复发性骨巨细胞瘤,男性15例,女性14例;复发时平均年龄32.4岁(13-56岁):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各12例,肱骨近端2例,股骨近端、尺骨远端、腓骨近端各1例。首次手术方式与例数:肿瘤刮除植骨26例,瘤段切除骨缺损修复术2例,单纯腓骨近端切除术1例。复发平均时间26.6月(1-168月)。再次手术方式与例数:瘤段切除骨缺损修复重建术17例(假体置换14例,自体骨移植2例,灭活再植1例);肿瘤扩大刮除瘤腔灭活骨修复术7例(植骨4例,骨水泥填充内固定3例),肿瘤扩大切除术3例:截肢术2例。结果:随访时间24-180个月,平均为70个月。2例再次复发;总再复发率为6.90%,肿瘤切除骨缺损修复组无复发,病灶内手术组中1例复发(1/7,14.29%),局部扩大切除术组1例复发(1/3,33.33%)。随访期内2例死亡(1例死于非肿瘤原因)。病灶内手术组肢体功能优良率为100%,瘤段切除骨缺损修复组为73.33%。综合临床疗效评价病灶内手术优良率为85.71%。肿瘤切除骨缺损修复组为66.67%。结论:骨巨细胞瘤术后定期随访对于早期诊断肿瘤复发至关重要;一旦复发诊断明确,尽管存在再次复发的风险,应首选瘤灶内手术:对放射学Companacci Ⅲ级的复发性骨巨细胞瘤可选择瘤段切除骨缺损重建手术治疗,但存在一定的远期并发症。
  • 摘要:目的:讨论Gamma钉加病变刮除植骨在股骨近端肿瘤样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自2006~2009年入住某科的股骨近端病变病例共23例,其中骨囊肿13例,骨纤维结构不良7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均经病理证实,采用病变刮除植骨加Gamma钉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所有患者植骨愈合,1例骨纤维结构不良局限性复发,患肢功能均恢复正常,无感染和排异反应发生,无内固定失败病例。下肢功能评估,其中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Gamma钉加植骨的方法治疗股骨近端肿瘤样病变,能起到强大的支撑作用,可有效防止术后骨折,同时可以早期下床活动,有利于康复和并发症的防治。
  • 摘要:目的: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概述利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用于创伤骨科修复的必要性、适用范围、实施步骤、优点及应用效果,并对其应用前景做出展望。方法:以damage control,external fixator,fracture, trauma,rehabilitation 为检索词, 检索PubMed 数据库(1990/2009-12);以损伤控制,外固定支架,骨折, 创伤,修复为检索词, 检索CNKI数据库(1995/2009-12)。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修复骨折创伤的内容,文献类型包括综述和临床研究;排除动物实验、重复研究及内容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文献。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289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上述筛选标准,排除动物实验、重复研究及内容与研究目的不符的文献共130篇,剩余159篇文献以近10年发表的为主抽取,最终保留25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可知,针对严重多发性骨折或粉碎骨折合并多发创伤的危重患者的骨折修复,合理应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手术治疗,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经临床验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摘要:微波灭活作为骨肿廇保肢治疗—瘤段原位灭活的一种方式,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报道。作者开展微波灭活治疗肿瘤过程中,有例骨巨细胞瘤患者,在接受植入式徽波天线灭活、骨水泥骨粉混合物添充病灶+钢板螺丝钉固定后1年,瘤段骨处发生再骨折,在病人强烈要求下改行瘤段切除并行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本文对所取瘤段病理进行了细致病理检查,结合文献,对植入式微波肿瘤段灭活方法的效果,骨、软骨、周围软组织改变及再生情况等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评价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腓骨头重建腕关节修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4年6月~2009年6月对23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行瘤段切除、腓骨小头移植重建腕关节,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2~50岁,平均37岁,平均随访32个月;按改良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系统骨巨细胞瘤进行分级,其中Ⅱ级7例、Ⅲ级16例: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学会保肢评分标准评定术后功能。结果:随访期内所有患者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术后无感染、骨吸收及骨不连;腓骨与桡骨截骨端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腕关节平均活动度:掌屈36°,背伸43°,桡偏16°,尺偏26°。MSTS 评分平均为85%(73%-97%)。结论:带血管腓骨头移植重建腕关节是桡骨远端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一种良好的选择,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酒精灭活骨复合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可行性。方法:回顾某科2007年1月至2008年1O月间5例患者的临床应用,利用MSTS功能评分和ISOLS复合移植物影像评分进行评价。男3例,女2例:平均29.6岁(22-40岁);左侧4例,右侧1例;3例为手术后复发,2例伴病理性骨折。利用CT数据,建立股骨远端40%骨缺损的复合假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加载平地慢速(3km/h)行走步态周期下肢3倍重量负荷,分析早期及远期的股骨-骨水泥-假体柄的应力分布。结果:5例均为Campanacci Ⅲ级,平均随访37月(28-49月),无感染、复发、松动、肢体短缩等并发症。术后6-11月达到骨性愈合。术后MSTS功能评分平均25.7分(85.7%)(25-27分),ISOLS影像评分平均31.4分(87.2%)(28-35分)。有限元分析表明,早期最大应力分别出现在股骨近段(145.82Mpa)、骨水泥上1/4段内侧(40.90Mpa)、假体柄上段(389.24Mpa),均未超过三种材料最大应力负荷,早期稳定性良好;远期愈合后股骨、骨水泥及假体柄应力降低至139.05Mpa、36.95Mpa、253.65Mpa,股骨应力遮挡明显减小。结论:酒精灭活骨复合旋转铰链膝关节假体治疗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可以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早期肢体功能;可以提供早期良好力学稳定性,减少远期应力遮挡,改善远期假体生存率。
  • 摘要:目的:分析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翻修手术的原因与手术期的相关注意事项,以提高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完成13例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翻修手术。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15.3岁。股骨远端11例,胫骨近端2例。骨巨细胞瘤9例,骨肉瘤3例,骨韧带样纤维瘤1例。原肿瘤假体均为国产,铰链膝关节10例,旋转铰链膝关节3例。翻修手术时间为前次手术后1~29年。翻修手术原因11例为假体无菌性松动,3例为假体松动伴窦道形成,2例伴有假体断裂。翻修手术前肢体功能平均评分16.7。翻修手术时6例应用原假体,4例将原铰链膝关节更新为旋转铰链膝关节;3例单纯更换假体的松动部分。3例合并窦道的患者均行一期翻修手术。结果:所有患者的切口均一期愈合并获得随访,最长为8年,最短为1年,平均为3年4个月。1例骨肉瘤患者于翻修术后1年因肺转移死亡,12例无瘤生存。10例无窦道的患者中1例于术后5年发生假体再松动,余未发生与假体有关的并发症。3例合并窦道一期翻修的病人中,1例术后7年无异常,2例因感染复发而行截肢手术。11例保留住肢体的功能评分平均为23.6分。肢体长度较翻修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假体无菌性松动、感染和假体断裂。翻修术前应该仔细分析病情,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手术的具体方式:合并窦道的患者应行二期翻修术:肿瘤假体松动诊断一旦确立,应及时行翻修手术,可获得令患者满意的肢体功能,但肢体的长度无法改变。
  • 摘要:骨肉瘤(Oseteosarcoma)是一种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骨肉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是提高骨肉瘤患者预后的根本方法;microRNA(miRNA)在基因表达的调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与骨肉瘤发生、发展过程有着密切联系。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差异性miRNAs可能成为骨肉瘤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分子标志。本文利用miRNA芯片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技术,通过与人成骨细胞进行比较,研究骨肉瘤MG-63细胞中差异性miRNAs表达及其相对水平。
  • 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对不同直径大小不同位置的股骨颈溶骨性病灶的股骨上段模型稳定性评价,从而对这种病灶可能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进行预测,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溶骨性病损设定为一个中空的球体缺损性病灶建立股骨颈溶骨性病损模型,根据人单腿站立的情况分析,给予股骨上段相应的关节压力,对每个模型分别进行有限元计算。结果:当股骨颈病灶直径为15mm时,位于内下方的病灶模型最大Von-Mises应力较高,病灶直径为20mm时,位于前侧和内下方的两种病灶模型最大Von-Mises应力值较高,病灶直径为25mm时,股骨颈中央和外上方的两种病灶模型最大Von-Mises应力值正常模型相近,而其他位置的病灶模型的最大Von-Mises应力值均为正常模型的1.5倍以上。结论:病灶直径越大,对股骨上段的整体稳定性影响越大。但是病灶位置对股骨上段的整体稳定性也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位于股骨颈内下方的病灶,在三种直径模型中对股骨上段整体稳定性都有重要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中06-甲基呤-DNA甲基转移酶(0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的表达与类化剂(补充英文全称 cisplatin,CDDP)疗效的关系。方法:要补充介绍患者的情况。男性42例,女性34例,确诊年龄9-43岁,中位17岁。病理类型:毛细胞血管扩张型3例,成骨细胞型22例,成软骨细胞型11例,纤维母细胞瘤型16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骨肉瘤患者MGMT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分析其与顺铂CDDP的疗效关系。结果:76例骨肉瘤患者中MGMT蛋白阳性率52例(68%),不同病理类型的骨肉瘤间MGMT蛋白表达无差异(P>0.5)。经CDDP化疗后,MGMT蛋白表达阳性的肿瘤坏死率低,而MGMT蛋白表达低的肿瘤坏死率高(P<0.01)。结论:MGMT蛋白表达高低与骨肉瘤CDDP化疗后肿瘤坏死率呈显著负相关。
  • 摘要:目的:检测骨肉瘤患者血清中整合素α21在中的表达,显示骨肉瘤在各种生物学行为,治疗前后和肺转移时的变化。为判断骨肉瘤的疗效和预后提供指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技术检测43例骨肉瘤患者(骨肉瘤组)术前及术后,化疗前及化疗后血清整合素α21含量和检测26例健康人,并进行对照。同时根据肿瘤大小、原发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以及转移情况进行分类分组,比较备组间血清中整合素α21表达的差异从而探讨其与患者肺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骨肉瘤组患者术前血清整合素α21高水平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术前的表达水平与骨肉微瘤Enncking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和远处转移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与肿瘤原发部位及Dahlin组织学分型无关。骨内瘤保肢手术的患者整合素α21的血清浓度显著降低。同时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整合素α21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整合素α2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可能是一项新的诊断及评估骨肉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同时手术及新辅助化疗治疗仍然是现今治疗骨肉瘤较为有效的手段。
  • 摘要:本研究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3例正常人松质骨组织,3例骨肿瘤组织的TRPV5及calbindin-D9K,calbindin-D2RK mRNA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正常骨组织标本(包括股骨、髂骨)显示清晰的TPRYS 320bp特异性扩增条带,未见明显杂带。同样,这些骨组织标本中同时也有calbindin-D9K和calbindin-D28K的特异性扩琳条带。骨肿心标本中,骨巨细胞瘤显示TRPYS特异性扩增条带,并且存在calbindin-D9K和calbindin-D28K特异性扩增条带。而非管化性纤维瘤未间TRPV5、calbindin-D9K和calbindin-D28K特异性扩增条带。
  • 摘要:多年来CT血管成像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但主要是在脑及心脏血管方面。在骶骨、骨盆肿瘤术前应用方面报道较少。某院自2007年1月~2011年3月收住13例骶骨、骨盆肿瘤患者,术前均行MSCTA检查,以作术前评估,根据MSCTA影像所示肿瘤的位置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供血情况,对不同的患者设计出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从而探讨MSCTA对骶骨、骨盆肿瘤手术治疗的指导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骨盆肿瘤患者术前MSCTA不仅有助于术前了解肿瘤的性质、全面的进行术前评估、合理地定制治疗方案,并在术中知道乎术操作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骨盆原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不同的功能重建方式和疗效分析。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10年12月某科对21例10-19岁的骨盆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行内半骨盆切除功能重建的保肢手术。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21例忠者中12例为Ewing肉瘤,8例为骨肉瘤,1例为间叶性软骨肉瘤。按照Enneking骨盆肿瘤分区,单独累及Ⅰ区的有6例,Ⅱ区和III区的并1例,累及Ⅰ+ Ⅳ区5例Ⅰ+Ⅳ区3例,Ⅱ+Ⅲ区3例和Ⅰ+Ⅱ+Ⅳ区2例。除单独累及Ⅲ区的Ewing肉瘤忠者1例患者化疗后扩大切除未重建和1例单独累及Ⅱ区的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术前穿刺误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行刮除骨水泥填充术,术后患者拒绝再手术而接受化疗和放疗。其他累及Ⅰ区的6例和Ⅰ+Ⅳ区的3例患者切除后行骨水泥+斯氏针、灭活骨+钢板螺钉、椎弓根钉固定骶骨和髋臼+白体腓骨移植或骨水泥等重建。累及Ⅰ+Ⅱ区的5例和Ⅱ+Ⅲ区的3例忠者行组配式人工半骨盆置换。累及Ⅰ+Ⅱ+Ⅳ 区的2例患者中,1例采用股骨头自体移植+组配式人工半骨盆置换,另一例采用腰椎椎弓蝶钉+灭活骨+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没有围手术期死亡,8例(38%)出现并发症,包括7例出现伤口不愈合,1例灭活骨感染,清创后取出改为骨水泥填充。术后平均随访35.6个月(6-122个月),5例局部复发(23.8%),肺转移10例(47.6%),其中2例伴其他部位骨和颅脑转移。至最后一次随访时,11例死亡,10例存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五年生存率为37.9%。未累及Ⅱ区的患者肿瘤切除功能重建术后功能 MSTS 评分82%,Ⅱ区切除术后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功能MSTS评分65%。结论:儿童骨盆原发恶性肿瘤最常见Ewing肉瘤,其次为骨肉瘤。儿童骨骼发育未成熟,骨盆肿瘤切除后需要重建避免发育引起的严重骨盆倾斜和肢体不等长。Ⅰ区和Ⅰ+Ⅳ区切除以生物性重建为佳,累及Ⅱ区的肿瘤可选择人工假体置换。儿童骨盆恶性肿瘤切除后复发率和肺转移率高,生存率低于肢体恶性肿瘤。
  • 摘要:目的:了解骨盆尤文肉瘤综合治疗的肿瘤学和功能学的预后。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了2001年7月至2008年7月间就诊于北京人学人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中心的31例初治的骨盆原发尤文肉瘤(EW)/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患者,其中原发肺转移13例。所有忠者都接受了包括新辅助化疗、手术以及术后辅助放疗的综合治疗措施。28名忠者接受了保肢手术,3名患者接受了半盆离断术。对治疗的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应MSTS93标准进行功能评分。结果:对就诊的31名患者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为13-121个月。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的5年整体生存率为41.7%。在单因素分析中,肿瘤较小(直径<10cm)、外科分期为ⅡB期、进行广泛性切除的忠者预后较好;在多因素分析中,外科分期足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MSTS93标准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分,平均分为63.3%,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9/31)。结论:对骨盆尤文肉瘤的患者采取包括手术和放疗的积极的治疗方式能够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外科的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尽管治疗后的并发症较高,但是功能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外科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脊柱MM36例。平均年龄为55.5岁(34~78岁)。所有患者均出现局部疼痛,伴有神经功能损害25例。26例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24例病理为骨髓瘤。治疗首选化疗或骨髓移植。神经损害严重或进展迅速、脊柱不稳定者手术。放疗指征为难以控制的骨痛,有压缩骨折风险,且神经损害轻或进展缓慢。结果:16例化疗(其中3例辅以放疗,1例行骨髓移植),16例手术,2例放弃治疗,2例治疗不详。32例获随访,平均31.5个月,20例存活。手术者88.9%(8/9)神经功能改善,放疗+化疗者100%(2/2)。手术者脊柱均稳定(11/11),化疗者25%(1/4)压缩骨折加重。观察7例病灶平均化疗9.1个月后,未见明显成骨反应。结论: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是确诊MM的安全、有效的手段。脊柱不稳定、神经功能损害严重或者进展迅速时,应手术;不能手术者应支具保护下放疗。手术方式应力求简单有效,不必追求联合入路彻底切除病灶。短期内化疗无明显成骨作用。
  • 摘要:随着脊柱转移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近年来,多位研究者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引入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然而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脊柱转移瘤涉及多学科合作,粒子植入方式、排布设计、手术方式和术后并发症处理均与治疗成功率密切相关,本文就这几个要点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骨软骨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5年1月~2006年6月某院手术治疗脊柱骨软骨瘤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35.0岁(8~61岁)。其中19例为孤立性骨软骨瘤,2例为多发性骨软骨瘤病:病变位于颈椎14例(含颈胸交界段2例),胸椎5例,腰椎2例(含腰骶交界段1例):病变均起自椎弓根、椎板和/或关节突等附件结构。其中15例有神经损害,3例仅有局部疼痛或不适,3例为无痛肿物。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8例,E级12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彻底切除肿瘤。随访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前症状和脊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肿瘤复发、恶变和脊柱稳定性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30rains(45~360mins);术中平均出血510ml(20~2000ml)。病理诊断均为骨软骨瘤。17例获得随访,平均7.1年(4~14年),术前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恢复至Frankel E级,末次随访时CT检查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脊柱骨软骨瘤好发于男性,多位于颈椎,主要累及附件结构:CT和/或MR检查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有长期局部疼痛、神经功能损害、近期增大明显、诊断不明确时,可手术切除;彻底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 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spine plasmacytoma,SSP)的诊断与治疗流程。资料和方法:199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骨科共收治SSP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2岁(33~74岁)。病灶位于颈椎者7例,胸椎10例,腰椎2例,骶骨1例。19例有局部疼痛,13例伴神经损害(脊髓损害11例,神经根损害2例)。14例行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13例(92.99%)病理结果为骨髓瘤。治疗首选放疗,当存在严重或进展迅速的神经损害、不稳定、诊断不明确、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4例患者未手术而行放射治疗(放疗),16例行手术治疗(13例辅以放疗,其中2例术前放疗,10例术后即放疗,1例局部复发后再放疗)。20例中12例化疗,其中10例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之前即化疗,另外2例进展为MM之后才行化疗。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49.3个月(12~113个月)。经手术或放疗后局部疼痛均有缓解,其中6例完全缓解。13例神经损害者,11例手术,存活10例,神经功能均有改善,其中8例Frankel分级由D级改善为E级,2例仍为D级;2例放疗,神经功能均有改善,1例B级改善至D级,1例仍为D级。首选放疗者6例(包括4例单纯放疗而未手术者和2例放疗无效后手术者),均无局部复发,其中3例病灶重新钙化;2例因骨质破坏无好转,转为手术治疗;另外1例进展为MM死亡。10例术后即放疗者,均无局部复发:而手术后未立即放疗者4例,1例(25%)局部复发。行早期辅助化疗的10例患者中3例(30%)进展为MM,未行早期辅助化疗者10中4例(40%)进展为MM。结论:CT引导下骨髓穿刺活检是诊断SSP的重要手段;手术与放疗均可达到控制疼痛、缓解脊髓压迫的目的。放疗可使部分病灶重新钙化。放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减瘤手术后仍需辅以放疗。在未进展为MM之前,辅助化疗的意义仍未明确。
  •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腰椎间隙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17例术后腰椎间炎患者,男9例,女8例,年龄27~72岁,平均47岁。单纯腰痛13例,其中腰背剧痛8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4例。17例有相应间盘手术史,6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2例尿路感染。病变节段L2/3和 L3/4 4例,L4/5 8例,L5/S15例。血白细胞计数正常13例,增高4例:均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增高。CT检查相邻椎体边缘不规则骨质破坏12例,所以病例MRI T1像示病变椎间盘呈不均匀低信号影、T2像为均匀的高信号影,椎间盘信号异常伴突出并神经根受压者2例。绝对卧床、抗生素及量激素治疗。结果:12例保守治疗2周后腰痛明显缓解,5例治疗4周后腰痛明显缓解,8周后化验血常规、ESR和CRP恢复正常,6个月随访时腰椎X线片检查提示病变节段无脊柱不稳。均在术后5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术后腰椎间盘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对大多数病例保守治疗效果良好。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较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 摘要:目的:评价经皮骨水泥成形术治疗椎体外恶性溶骨性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2例椎体外恶性(溶骨性肿瘤患者的37个致痛性病灶在C臂透视下行经皮穿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成形术,应用VAS评分系统评估术后1周、3月、6月的疼痛缓解程度。结果:大部分出现疼痛暂时性加重。术后1周疼痛缓解优良率为67%,3个月后为86%,6个月后为82%。未发生有临床症状的并发症。结论:经皮骨水泥成形术可有效减轻对常规止痛治疗无效的椎体外恶性溶骨性肿瘤患者的疼痛,临床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 摘要:骨母细胞瘤是少见的良性骨肿瘤,约40%发生于脊柱,易侵犯脊椎附件,主要症状为进行性疼痛,CT有较典型的表现,治疗采用手术完全切除。本文报告1例脊椎骨母细胞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分析脊椎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椎体切除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癌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分析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脊柱转移癌需行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患者29例。采用射频消融(radiofrenquency ablation,RFA)联合椎体切除手术(RFA组)治疗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47~72岁,平均58.3岁。采用单纯椎体切除手术(手术组)治疗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46~71岁,平均57.8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状况;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对患者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复发率;分析射频消融联合开放手术所致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RFA组少于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一个月、术后一个月与术后六个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疼痛改善和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相对于传统单纯椎体切除手术,应用射频消融辅助能够简化手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和缩短手术时间。射频消融联合椎体切除手术治疗作为一种治疗脊柱转移癌的新方法安全可靠,其能有效缓解脊柱转移癌所致顽固性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结合钛笼在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Uniplate钛板结合钛笼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3~4个月椎体间达骨性融合,未见螺钉松动、钛板断裂及钛笼移位等并发症。按Odom评分标准;优27例;良5例;可及差0例。优良率为100%。结论: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结合钛笼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48例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良性肿瘤25例,完整切除25例;恶性肿瘤23例,整块切除18例,分块切除5例。所有恶性肿瘤病例均行化疗,12例结合放疗。随访时间0.5~6年、良性肿瘤7例行2次手术;恶性肿瘤患者11例2次手术,3例3次手术。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障手术顺利完成的前提,尽可能整块完整切除肿瘤及其受累组织,可降低复发率;化疗对腹膜后肿瘤有一定疗效,部分恶性肿瘤可辅以放射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外周性原始性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皮下埋植式动脉化疗的疗效。方法:8例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其中男6例,女2例:中位年龄12.4岁。经皮下埋植式给药装置行阿霉素、顺铂联合咖啡因导向性灌注3-4次,化疗后进行手术或放射综合治疗。结果:化疗后疼痛完全缓解(8/8);肿瘤病灶CR 37.5%(3/8),PR 62.5%(5/8),RR 100%。平均生存28.4个月,生存率37.5%。结论:pPNET是一种极度恶性的小圆细胞肿瘤,皮下埋植式动脉化疗是一种有效的化疗方法,但还要辅以手术和放射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肩部软组织肉瘤的外科治疗效果和影响治疗效果的各种因素。方法:分析2005年-2009年某科治疗的8例肩部软组织肉瘤病人,8例病人中有7例为先在外院手术,术后复发,再来该院就诊的病人,而另1例病人为该院的初诊病人。男病人5例,女病人3例。年龄自14-75岁之间,平均43.8岁。5例病人行肿物局切背阔肌肌瓣转移取皮植皮术,1例病人行局部推进皮瓣术,其余2例病人行肿物局切取皮植皮术。除2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位于深筋膜浅层外,其余6例病人均位于深筋膜深层。术后病理包括2例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低度恶性粘液性纤维肉瘤、1例PNET, 1例横纹肌肉痛。结果:7例病人得到长期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月(10-46月),2例病人有局部复发,2例病人有肺转移,有1例病人既有复发也有肺转移,1例肺转移病人死亡,另1例病人失随访。本组病人中有1例75岁病人术后发生脑血管意外,于术后10个月去世,而肿痛无复发。结论:肩部软组织肉痛由于位置比较表浅,易于早期发现,但由于切除不规范,达不到广泛的边界,而反复复发。对于术后反复复发的病人,行广泛切除后,会遗留的的软组织缺损,可行背阔肌肌瓣转移来修补。肺转移与病变的生物学行为及筋膜的深浅有关。外科边界是肩部软组织肉瘤局部复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75岁以上高龄低位直肠癌不开腹局部切除保肛疗效。方法:41例患者术前病理诊断明确,其中良性肿瘤恶变19例,其余22例。术中用5-FU500mg+MMC6mg+DDP40mg加生理盐水5-10ml注射于肿瘤基底部,然后距肿块边缘至少1cm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直肠全层和部分肠外组织。经阴道后壁径路12例,经肛门内径路7例,经会阴径路5例,经骶尾部径路17例。结果:术后切缘阳性1例,阴性40例。癌浸润浅肌层、中肌层、学肌层和直肠外膜各有16例、19例、5例和1例,吻合口漏5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全部病例术后三个月大便控制良好。1, 3, 5年存活41例(100%),30例(73.1%)和21例((51.2%)。存活5年的21例患者中良性肿瘤恶变16例,占76. 2%,良性肿痛恶变的5年存活率为84.2%(16/19)。结论:对肿瘤下缘距肛缘≥4.0cm,分化好,病灶≤3.0cm和无明确远处转移特别是良性肿痛恶变的高龄低位直肠癌采用不开腹局部扩大切除术可达保肛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 摘要:软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软骨组织的恶性肿瘤,是第二大恶性骨肿瘤。本文通过对某院骨科37例软骨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肿瘤部位、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远处转移、局部复发等8个因素,希望能够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因素,从而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更直接的依据,进而达到改善软骨肉瘤患者预后的目的。本研究中发现,在8个研究的预后因素当中,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及远处转移是软骨肉痛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前二者是COX回归分析得出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而远处转移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多因素分析中无显著差异,说明其在单变量分析中也许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多变量分析中就失去了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广泛切除手术技巧、重建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病人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龄28岁(12~62岁)。肿瘤类型:骨肉瘤25例,恶性骨巨细胞瘤7例,软骨肉瘤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各3例,淋巴瘤1例。手术取膝关节前内侧切口30例,膝关节前外侧切口15例,肿瘤累及上胫腓关节时—并切除腓骨上段13例,肿瘤侵入膝关节内行关节外广泛切除2例,部分瘤段骨灭活复合型假体5例,切断结扎胫前血管28例。本组病例均采用国产定制肿瘤型假体重建,软组织重建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移位42例,腓肠肌外侧头肌瓣移位3例,部分胫骨假体较长的病例联合应用胫骨前肌肌瓣覆盖假体下段前方。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人行新辅助化疗。结果:45例患者随访时间均为4.6年(8个月~9年),4例局部复发,6例肺部转移,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术后6年发生L3椎体转移,行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假体相关并发症包括假体周围感染3例,1例行清创、置管冲洗后治愈,2例截肢;假体脱位3例,假体松动2例,假体断裂1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均行切开复位、假体翻修或骨折内固定术。膝关节平均活动度92°(50°~120°),仲膝延迟平均4.4°(0~20°);按照MSTS肢体功能评分标准,所保留肢体平均功能恢复率为76.7%。结论:胫骨上端恶性骨肿瘤的广泛切除与重建要求较高,安全的手术边界,规范的切除技术,常规应用腓肠肌内侧头或外侧头肌瓣移位覆盖假体前方并重建伸膝装置,必要时联合应用胫骨前肌肌瓣覆盖假体下段,方可保障保肢术达到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定制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肿瘤的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胧骨近端骨肿瘤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骨巨细胞瘤5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转移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母细胞瘤1例、软骨肉瘤1例。所有患者行瘤段切除、定制人工肱骨头置治疗,并进行术后康复训练。术后6个月功能评价采用MSTS93评分。结果:随访12~45个月,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患者MSTS评分平均为20.60+3.35,肢体功能优5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定制人工肱骨头置换是治疗肱骨近端骨肿瘤的有效方法,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好。
  • 摘要:目的:探讨定制型人工关节在四肢骨关节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于某院骨科采用定制型人工关节治疗的四肢骨关节肿瘤的42例患者资料,其中肱骨上段半肩假体3例,人工全肩关节置换2例;全肘关节置换1例;全髋关节置换8例,半髋2例;铰链式人工膝关节置换26例。结果:本组42例,随访1~117个月,平均57个月,26例无瘤生存,3例发生远处转移,7例死于原发疾病,1例3年后因摔伤致股骨上段骨折,1例术后8月局部复发后行截肢术,1例术后45个月假体松动,1例患者出现感染情况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假体脱位、断裂等并发症,MSTS评分为16~29分,平均25.3分。结论:定制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四肢骨关节肿瘤,能够良好保留肢体功能,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满意。
  • 摘要:目的:通过对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又名恩度)联合化疗骨肉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提出对恩度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进行规范的治疗前准备,通过护理观察,记录某科接受恩度联合化疗的骨肉瘤患者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规范护理操作,观察及时处置有效,本组患者进行恩度治疗期间未见有明显的恩度副作用,同时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获益率。结论:通过规范的护理,恩度可以安全地用于骨肉瘤的联合化疗。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成骨肉瘤发生肺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了解肺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早期给予干预性治疗,寻找多中心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文对自2001.1~2010.10间,经规范治疗和获得随访的158例成骨肉瘤中,发生肺转移的4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生部位,Enneking分期,化疗方案,手术方法,局部复发,肺转移特点和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本组获得随访的158例成骨肉瘤患者中41例出现肺转移,肺转移的发生率25.9%,出现局部复发的16例,复发率10.1%;16例复发的患者中,出现肺转移的12例,占局部复发患者的75%。41例肺转移患者中,存活11例,存活率为26.8%,平均存活时间47.64个月(9~114个月)。12例单发肺转移患者中,有5例存活,存活率41.7%;29例多发肺转移患者中,存活6例,存活率20.7%。在本组8例行肺清扫术患者中,有5例存活,存话率62.5%。本组肺转移患者中,保肢者29例,存活8例,存活率27.6%;截肢者12例,存活3例,存活率25%。结论:尽营多药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和根治性外科手术己经明显提高了成骨肉痛患者的生存率,但仍有近30%的患者发生肺转移。这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降低,要想在临床上提高肺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日前阶段的努力主要是:1.在补救性化疗的革础上,实施肺转移痛清手术;2.规范保肢治疗的适应症,确保切除肿痛的安全边界,尽可能减少因主观因索造成肿痛复发的可能;3.寻求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开展多中心合作,寻找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骨肉瘤经动脉新辅助化疗的治疗经验。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采用化疗泵皮下埋置术前经动脉化疗、局部肿瘤广泛切除加术后辅助化疗治疗111例ⅡB期肢体骨肉瘤患者。结果:标准治疗组中77例(89.53%)接受保肢治疗,非标准治疗组中9例(37.5%)接受保肢治疗。Kaplan-leye:生存曲线分析,111例骨肉瘤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68.3%,无瘤生存率为65.9%。非标准动脉化疗组与标准动脉化疗组随访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8.9%、80.0%,差异显著(P=0.000):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0.1%、79.5%,差异显著(P=0.000)。结论:标准经动脉新辅助化疗较非标准经动脉诱导化疗对ⅡB期肢体骨肉瘤治疗效果显著。
  • 摘要:目的:探讨皮下埋置式(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DeliverySystem,SIDs)动脉化疗应用于股骨远端恶性肿瘤(Distal Femur Neoplasms,DFN)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2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系统治疗DFN39例。其中骨肉瘤3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以SIDS动脉介入化疗为策略的新辅助化疗,化疗后绝大数患者采取定制人工假体置换。结果:随访24-150个月,肿瘤对化疗的反应:骨痛缓解率97%,骨病变的影像学较显著改变为74%,病理中重度以上化疗反应占87%。31例患者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3人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患者带瘤生存,3例因肺转移死亡。结论:采用股动脉介导的SIDS新辅助化疗对DFN具有良好临床疗效,结合人工假体置换是对DFN的有效治疗策略。
  • 摘要:目的:观察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B)采用皮下埋植式动脉化疗泵治疗的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8年5月共治疗5例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人,4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35~52岁;发病部位:髂骨1例,股骨3例,胫骨1例;术前经皮下埋植式给药装置(化疗泵)行表阿霉素、顺铂导向性灌注3-5次,联合咖啡因或去甲斑蝥素治疗,化疗后通过临床及影像学观察有明显改变后进行保肢手术。结果:4例患者化疗后疼痛完全缓解,1例明显缓解,病变均有明显影像学改变,术后病理显示5例均有中重度的化疗反应,平均随访26个月,肺转移1例死亡,其余4例无复发和转移。结论:皮下埋植式动脉导向化疗治疗MFH-B具有良好效果,化疗后的影像学改变显著,化疗后的肿瘤细胞广泛坏死,病理改变明显。
  • 摘要:目的:观察四肢软组织肉瘤及鳞癌性溃疡术前行皮下埋植式动脉化疗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7月~2007年11月治疗21例肉瘤及鳞癌性溃疡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14~83(平均50岁)。上肢6例,下肢15例;病理为:鳞癌6例,滑膜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脂肪肉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2例,上皮样肉瘤1例,皮肤降突性纤维肉瘤1例。癌性溃疡主要症状为疼痛、感染和出血;术前经化疗泵给予表阿霉素和顺铂,鳞癌加用博莱霉素,恶性黑色瘤加用氮烯咪胺,2-3周期后观察疗效。结果:疼痛缓解总有效率(RR)为86%;溃疡愈合总有效率(RR)为71%;3例溃疡出血病人有明显止血效果;化疗后行手术13例,保留肢体手术11例,截肢手术2例。结论:对于难治性肉瘤及癌性溃疡可采用皮下埋置式导向化疗,提高肿瘤区域的化疗药物浓度,有效控制肿瘤破溃所产生的疼痛、感染及出血症状,为手术创造了低血供及清晰的外科边界,减少复发率。
  • 摘要:目的:探讨周期性区域阻断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骨肉瘤患者周期性区域阻断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前活检病理标本和化疗后手术切除的病理标本分别应用DNA原位末端标记法、免疫组化S2P法检测骨肉瘤细胞凋亡及Survivin蛋白表达,同时记录患者化疗前后的临床疼痛症状、邻近关节功能及患肢瘤体的最大周径。结果:化疗后骨肉瘤细胞凋亡指数为15.47%,明显高于化疗前的7.21%,化疗后Survivin阳性表达率(42.1%)较化疗前(78.95%)明显减少,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邻近关节功能改善,瘤体最大周径缩小。结论:周期性区域阻断大剂量动脉灌注化疗可以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的增加,降低骨肉瘤组织Survivin蛋白的表达,是骨肉瘤综合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 摘要:目的:通过对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又名恩度)联合化疗骨肉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提出对恩度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进行规范的治疗前准备,通过护理观察,记录某科接受恩度联合化疗的骨肉瘤患者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方法。结果:规范护理操作,观察及时处置有效,本组患者进行恩度治疗期间未见有明显的恩度副作用,同时获得了较好的临床获益率。结论:通过规范的护理,恩度可以安全地用于骨肉瘤的联合化疗。
  •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肿瘤型可延长假体的常见并发症产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2例2004年1月~2010年8月接受可肿瘤型延长假体的骨肉瘤患儿,年龄7-12岁,发病部位:股骨下段10例,胫骨上段12例。假体类型均为国产可延长假体。分析患者术中肿瘤切除范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假体延长情况、假体折断、松动、肿瘤复发转移以及膝关节功能。结果:儿童肿瘤型可延长假体平均延长长度4cm,每次延长时间平均6月,每次延长长度1cm。并发症依次为假休松动(3例)、术后骨折(1)、下肢功能差(1)、感染(0)、血管神经损伤(0)。患儿的无病生存率为60%,术后关节功能与成年人关节置换的功能基本相同,评分达到74%。结论:儿童肿瘤型可延长假体的主要并发症为假休松动,术后骨折和假体植入失败。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改进假体的设计对其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肩关节不稳定及肱骨假体向前上方脱位是肱骨近端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使用聚丙烯降解性人工补片重建盂肱关节囊以增强肩关节稳定性。通过对12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观察患肩功能状况,评价其疗效。方法:2006年2月至2009年1月,共有12例患者在某院接受了定制型肱骨近端金属假体结合聚丙烯非降解性人工补片重建肩关节的手术,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8岁(21~5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至少2年的术后随访,平均35个月(24~52个月)。采用MSTS评分评价术后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后患者肩关节前屈平均41°(25°~60°),外展平均42°(20°~70°),MSTS评分平均66%(53~77%)。无一例患者出现臂丛神经损伤或切口感染,所有患者术后均末发生假体脱位。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使用聚丙烯非降解性人工补片重建盂肱关节囊既能显著增加术后肩关节的稳定性,降低假体脱位的发生率,同时也有利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附着和长入,进一步增强盂肱关节的稳定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化疗后的骨肉瘤患者,用甲酰四氢叶酸钙(Calcium folinic,CF)漱口预防口腔溃疡的效果。方法:通过测定MTX 液浓度,确定CF漱口的浓度与时间,随机设对照组、CF预防性漱口组、大剂量CF预防性漱口组、冰水漱口组,根据NCCN布的化疗后口腔溃疡评价标准,观察189例化疗病人的临床溃疡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28小时后液浓度均为1×10-7mol/l。浓度高峰发生在MTX输注开始时4-8小时,最高浓度可达3.6×10-5mol/l。在MTX输注开始时16小时会有第二个小高峰,48小时,液浓度降到1×10-8mol/l 数量级上,个体差异较大。在不给予干预的情况下,溃疡发生率为67%,口腔溃疡发生的程度4组数据在化疗后第四天有差异,以冰水漱口组溃疡发生率为最低(<0.05)。各组溃疡均在3-4天痊愈,CF预防性漱口组与冰水漱口组有差异(<0.05),余无差异。结论:液中MTX的浓度高峰发生在MTX输注开始后4-8小时,48小时后浓度降到无细胞毒的水平,本研究中,冰水漱口预防口腔溃疡发生最有效。
  • 摘要:目的:检测骨肉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总碱性磷酸酶(TALP)和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的活性,研究TALP和BALP在骨肉瘤化疗前后的变化及治疗监测。方法:采用法国临床化学推荐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测定BALP和速率法测定TALP水平。对比骨肉瘤患者TALP和BALP新辅助化疗前后变化;并分析骨肉瘤敏感组与不敏感组TALP和BALP变化值之间的协同性。结果:骨肉瘤化疗和敏感组与不敏感组血清TALP和BALP明显差异(P<0.01);化疗前后后1、2、3周血清TALP和BALP水平明显下降(P<0.01)。在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比较中,根据分肉瘤影像学变化确定分为敏感与不敏感组。结论:血清TALP和BALP均为骨肉瘤临床诊断、病情监测又一灵敏、简便的生化指标,且血清BALP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血清TALP。侧定血清BALP有助于明确骨肉瘤患者化疗敏感性指标用于指导术后化疗,特异性的影像学检查异常表现的病变性质,联合BALP检侧可以提高诊断特异度。血消BALP对骨肉瘤化疗敏感性的判断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足踝部肿瘤尤其是跟骨肿瘤非常少见,多数临床医师对跟骨肿瘤认识较少,延误诊断和治疗不当很常见。因此,回顾某院治疗的跟骨肿瘤病例,总结并回顾相关文献,评价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自2003.1.1至2007.12.31共收治17例跟骨原发肿瘤,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1.5岁。均行病灶刮除植骨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跟骨脂肪瘤7例(8足),软骨母细胞瘤6例(6足,其中5例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单纯性骨囊肿2例(2足),骨内腱鞘囊肿2例(2足)。17例均获随访,随访29-76个月(平均52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跟骨肿瘤少见,多为良性,原发或转移性恶性肿瘤罕见。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多数肿瘤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性质。良性肿瘤可以随访观察,常规手术方案为外侧入路病灶刮除植骨。对恶性肿瘤,多采取膝下截肢。
  •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截骨矫形加髋/髁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股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6例股骨纤维结构不良伴髋内翻畸形患者临床资科,男9例,女17例:年龄10~53岁,中位年龄19岁。单骨型14例,多份型12例。术前颈干角65~110°(平均92°),患肢短缩1.5~4. 5cm(平均2.8cm)。21例病灶累及股骨颈者矫形后髋螺钉固定,5例未累及股骨颈者,行髁螺钉固定。结果:手术时间80~170分钟(平均120分钟),出血280~1650m1(平均96Oml)。术后颈干角为127°(119°-140°);患肢平均延长2.3cm(1.5--3.6cm)。随访9~118个月(平均39个月),截骨面均愈合。除1例颈干角从术后126°减小到术后56个月的115°,其余患者无髋内翻崎形复发,无内固定断裂或松动。1例髋螺钉有退出,股骨颈变短,1例术后7年外伤后钢板末端处的股骨干骨折。根据Guille的功能评价标准,29例满意、2例不满意。结论:转子下截骨矫形加DHS/DCS内固定能有效的纠正股骨上段纤维结构不良伴发髋内翻畸形,改善患肢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髋臼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自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的三例髋臼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采用病灶刮除并填充人工骨。结果:三例患者平均随访1.6年肿瘤无复发,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结论:髋臼骨内腱鞘囊肿相对少见,早期手术能治愈肿瘤并保留髋关节功能。
  •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骨软骨瘤的临床常见并发症及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从2002年至2009年收治的40例出现临床并发症的四肢骨软骨瘤,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66岁(平均24.6岁)。所有患者均行术前X线及CT检查;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骨软骨瘤,24例行单纯肿瘤切除,3例行肿瘤切除自体髂骨移植,2例行肿瘤切除上胫腓关节重建,4例行肿瘤切除尺桡骨外固定延长术,4例行截肢术。结果:所有病例得到随访,随访5~24个月(平均随访16.7个月),出现2例复发,所有病例无恶变。原有神经受压症状消失,前臂短缩畸形得到纠正,肢体功能满意。结论:骨软骨瘤并发症临床较少见,表现特殊,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术中注意相邻组织的保护,保持或重建邻近关节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青少年。
  •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良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合理治疗时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寻找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本科室从2002年至2006年治疗的四肢良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82例患者,其中单纯骨囊肿17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0例,骨纤维结构不良20例,内生软骨瘤12例,软骨母细胞瘤6例,骨巨细胞瘤17例,根据发生病理性骨折的移位程度分A、B两组,A组骨折端没有或移位较小,共58人,年龄22至84岁,采用Ⅰ期非手术治疗,骨折愈合后Ⅱ期手术清除病灶,植骨。B组,骨折端有明显移位,共24例,年龄3至75岁,采用Ⅰ期手术,治疗骨折和清除病灶、植骨同时进行。结果:随访7个月-3年,分期手术的患者中有11例发生肿瘤复发,Ⅰ期直接手术的病人有6例发生复发,根据卡方检验证实两种治疗方法在肿瘤复发率上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复发例数最多的是骨巨细胞(5例)及动脉瘤样骨囊肿(5例)。结论:对于四肢良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病人,应根据骨折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如骨折端没有移位,应采用Ⅰ期非手术治疗,Ⅱ期手术清除病灶、植骨的治疗方法。如骨折端有明显移位,则应用Ⅰ期直接手术,治疗骨折和清除病灶、植骨同时进行。如病理证实肿瘤为骨巨细胞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应采用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加强随访,必要时可行关节置换术。
  • 摘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种少见的肿瘤,由分化的梭形肌纤维母细胞为主,以及大量的浆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IMT多发生于肺,但也见于肺外的各种组织器官。有报道称IMT有发生于骨、下颌骨、脊椎、骼骨和骶骨,但发生于肌肉骨骼系统仍属少见。本文收集了3例发生于肢体的IMT患者。通过对其发病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比较综述,以提高对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有利于明确治疗方案,避免误诊误治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在影像引导下经皮双针注射甲强龙及注射型酸钙治疗单房性骨囊肿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0年8月在某院治疗的单房性骨囊肿患者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龄5~22岁,平均年龄13.2岁。术前均拍摄正侧位X线片、CT与MRI。在C臂透视下将两枚穿刺针分别穿入囊腔内的近端与远端,生理盐水冲洗后,注入甲强龙120mg 与可注射型酸钙,直至囊腔完全充填。根据Neer和Chigira骨囊肿愈合评价标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3~57个月,平均22.4个月。术后住院1~3天,平均2.3天。术后每个月拍片复查,如连续2个月骨囊腔面积较前不再缩小则再次注射,其中6例注射2次,其余注射1次。术后3个月时随访37例,其中Ⅱ级6例,Ⅲ级8例,Ⅳ级23例;6个月时随访31例,其中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25例;24个月时随访26例,Ⅲ级3例,Ⅳ级23例;36个月时随访19例,均为IV级。结论:影像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甲强龙与酸钙治疗单房性骨囊肿,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 摘要:目的: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临床上散发的一种纤维(肌纤维)母细胞肿瘤,病理良性而呈侵袭性生长,易复发。本文收集一定数量的病例资料,整理其临床信息,并通过对该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的检测,探讨MMP在该肿瘤中的表达,以期为临床诊断做出参考。方法:收集2001年10月到2010年11月湖北省中南医院和湖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4例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的临床资科和肿瘤标本,统计相关信息: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MMP-2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在44例病例中,男性22例,女性22例,男女患病比例为1:1。患者平均年龄35.4岁。女性患病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而男性无这个年龄差异。多发位置为下肢和盆、髂、臀部。免疫组化结果示,几乎所有标本都表达MMP,原发组MMP-2和MMP-9表达均低于复发组。结论:侵袭性纤维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青年为甚,好发部位为四肢及盆、髋、臀部。在该肿瘤中表达阳性,且复发的肿瘤表达较初发的强。
  • 摘要:目的:探讨咖啡因在骨肉瘤细胞(OS-U2)顺铂化疗中的增效作用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骨肉瘤细胞经不同浓度顺铂单药0.2ug/l,2ug/l,5ug/l,10ug/l,20ug/l 作用及经分别添加0.2mol/L,2.0mmol/L咖啡因作用24,48,72小时,通过MTT法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观察各组中OS-U2细胞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中OS-U2的淍亡;在光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并记录其阳性率对。23例ⅡR期原发骨肉瘤患者,采用动脉介入化疗系统,以顺铂(CDDP)100~120mg/m2为主,联合安纳加(咖啡因)1~1.5g/m2治疗。结果:在添加0.2mmol/L,2.0mmol/L咖啡因的各浓度顺铂组中,骨肉瘤细胞的增殖能被明显抑制,其凋亡水平也明显升高。咖啡因对顺铂杀伤骨肉瘤细胞(OS-U2)的这种种增效作用存在量效及时效关系。临床治疗患者骨痛RR 97%,骨病变影像改变RR 71%,病理中重度以上化疗反应占86%,平均随访30个月,生存率85%。结论:咖啡因在骨肉瘤细胞顺铂化疗中有显著的量效及时效作用,其机制是咖啡因能加强诱导骨肉瘤细胞凋亡,从而增强顺铂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临床应用本疗法对恶性骨肿瘤临床、影像、病理疗效良好;CF有明显增强CDDP抗肿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患者组织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与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51例骨肉瘤组织样本,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GHT蛋白表达。并分析MGMT基因甲基化与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结果:51例骨肉瘤组织MGM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为23.5%(12/51),MGHT蛋白表达阴性率为27.5%(14/51),组织中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与骨肉瘤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类型等临床病理类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MGMT基LD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明显相关(P<0.01)。结论: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骨肉瘤MGMT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化疗疗效明显负相关,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在判断骨肉瘤患者化疗疗效中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解决细胞学检查假阴性的问题,解决提高检出率,降低检查成本以及推广新技术的途径;方法:存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发明了医用细胞收集器并对比了同一份体液标本经过传统办法与医用细胞收集器处理后的图像分析,对156例病人的胸水等标本进行了两种办法肿瘤细胞检出率的比较;进行了专利,观察利用专利转让形式进行新技术的推广;结果:证实了经细胞收集器处理过的体液标本涂片后极大的浓集了细胞成分:体液传统办法处理后癌细胞阳性13例,新办法处理后癌细胞阳性67例;两种办法涂片后观察,前者28例,而后者达104例;P<0.01。获得专利,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促进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结论:该医用细胞收集器具有检测结果可靠,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优点,适应于包括农,山区以及西部地区在内的基层医院范围内推广应用;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后,经过产权转让促进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了产品的标准化及商品的推广应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