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年第二届京津冀地区呼吸病专业学术年会
2011年第二届京津冀地区呼吸病专业学术年会

2011年第二届京津冀地区呼吸病专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7

主办单位: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1年第二届京津冀地区呼吸病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难治性哮喘主要特征是持续性或近于持续(每年半数以上时间)口服激素治疗和需要高剂量吸入激素治疗。次要特征有1、每日除吸入激素作为控制性药物外,需加用长效β2激动剂或茶碱/白三烯调节剂;2、需要每日或近于每日使用短效β2激动剂缓解症状;3、每年3个或以上疗程口服激素治疗等。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难治性哮喘的基本特征,才能为开展进一步检查、评估和确定诊断奠定基础。认识难治性哮喘应从药物治疗方面,诱发加重的因素,相关联的疾病、合并疾病或症状类似疾病等三个方面着手。同时,导致哮喘难以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临床医生应帮助患者查找和仔细甄别.临床医生除处方药物外,应学会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包括职业史、生活环境、用药和生活习惯等。相关性疾病或合并病如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胃食管反流、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心理因素、复发性呼吸道感染均可使哮喘控制不良,只有对以上病症采取充分治疗才能有效控制哮喘,因此应进行充分的检查帮助鉴别。因此,应成立全国难治性哮喘防治协作组,加强哮喘疾病的防治研究。
  • 摘要:近三年来,分子靶向治疗的迅速发展,为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使人们对肺癌的分子生物学,尤其是信号转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及理解,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和血管生成的靶点的研究进展尤为迅速。目前研究提示EGFR治疗靶点可能为:EGFR是首要靶点,其阻断了EGFR与配体的结合,阻断了EGFR介导的信号转导;酪氨酸激酶是EGFR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中的关键位点之一,抑制酪氨酸激酶也将阻止其下游信号的传递.除EGFR外,以阻断肺癌血管生成为靶点的肺癌靶向治疗是目前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肿瘤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为肿瘤患者的血管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这些分子中,目前VEGF被认为是血管内皮细胞最强和最特异的生长因子,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V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内微小血管密度直接相关,与患者的生存时间呈负相关。而基因的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对人体的遗传物质进行修正,补充或改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或者被称为以基因为靶点的治疗。早期基因治疗的概念比较局限,实质上是指遗传基因缺失的补充疗法,主要被应用于单基因遗传病的治疗。 随着更多的基因的功能和结构被阐明,载体系统、给药方法及表达调控更加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基因靶向治疗必将成为肿瘤治疗的常规方法。
  • 摘要: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肺动脉肉瘤(PAS)的认识和早期诊治水平.rn 方法:结合北京安贞医院2001年10月至2010年5月手术病理确诊的4例PA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国外有关文献,对原发性肺动脉肉瘤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rn 结果:原发性肺动脉肉瘤患者主要表现为活动性呼吸困难、气短和胸闷,休息可缓解,和肺血栓栓塞症相似,但前者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胸部增强CT肺动脉造影多显示肺动脉扩张,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内大块充盈缺损,管腔外浸润阴影,溶栓、抗凝治疗无效等,确诊需手术.手术成功治疗后症状多明显缓解,术后辅以放疗和/或化疗可提高疗效.rn 结论:原发性肺动脉肉瘤临床上罕见,临床表现和肺血栓栓塞症相似,易误诊为后者而给予溶栓抗凝治疗。胸部增强CT肺动脉造影及手术病理有助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 摘要:本研究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肺损伤对照组和EPC移植组,在24h、3d和5d活杀动物取相关标本.结果显示自体EPC移植可减轻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病变,可能的机制包括EPC的定植和再内皮化、恢复促炎和抗炎因子平衡、减少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和预防肺组织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观察革兰阴性菌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的表达与内毒素耐受之间的关系.rn 方法: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的32例革兰阴性菌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20人为健康对照组,两组入选人员均晨起空腹采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另一部分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并加入1μg/ml脂多糖(LPS)培养24小时,同样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并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的浓度.rn 结果:(1)脓毒症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血清细胞因子TNF-a, IL-6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脓毒症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LPS刺激后培养上清液中TNF-a,IL-6的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脓毒症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LPS刺激后TLR4表达较刺激前轻度下调,但刺激前后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n 结论: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给予大剂量LPS刺激后可以产生内毒素耐受,但这种现象不能单纯用TLR4的表达下调解释,其可能存在更复杂的机制。内毒素耐受状况下,单个核细胞表现为促炎因子表达的明显下调。
  •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rn 方法:本研究对入院时血流动力学稳定的90例APE患者留取溶栓或抗凝前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H-FABP浓度,应用非均相免疫法测定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记录其基线资料,并对入组患者进行30d的追踪随访,将其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最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本研究发现并发症组H-FABP,cTnI和NT 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水平;ROC曲线计算H-FABP的最佳预后截值为7ng/ml,H-FABP,cTnI和NT proBNP三者之间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FABP(选取6ng/ml为最佳预后截值)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nI(选取O.lng/ml为最佳预后截值)和NT proBNP(选取1000pg/ml为最佳预后截值):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FABP≥6ng/ml、心率≥106次/min和晕厥可预测血流动力学稳定APE患者短期不良预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H-FABP≥6ng/ml和晕厥仍是血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PE患者治疗30d是否出现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当cTnⅠ或NT proBNP联合H-FABP时,可提高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PE患者治疗30d的预测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它们的阳性预测值。rn 结论:本研究认为单独应用H-FABP或H-FABP联合其它临床资料,可对入院时血流动力学稳定”E患者治疗30d的预后进行评估:H-FABP对入院时血流动力学稳定”E患者治疗30d的预后评估可能优于cTnI, NT proBNPo动力学稳定的APE患者治疗30d是否出现并发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当cTnI或NT proBNP联合H-FABP时,可提高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APE患者治疗30d的预测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它们的阳性预测值。
  • 摘要:目的:真菌与支气管哮喘的关系密切.临床上有一部分支气管哮喘患者其致敏源、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过程与真菌密切相关,这类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病情容易反复,抗真菌治疗有效,存在真菌致敏状态.本文探讨这类真菌致敏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今后临床上对这一类患者的病情判定,及时治疗以及给予提前干预提供临床依据.rn 方法:收集2009-2010年住院期间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分析其中真菌致敏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与无真菌致敏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特点。rn 结果:哮喘合并真菌致敏组患者住院时间、病程明显长于没有合并真菌致敏组;其40岁以前发病人数、吸烟人数明显多于不合并真菌致敏组患者;两组患者的过敏史、家族史无明显差异。病情严重程度分级为中度和重度的患者人数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血液中tIgE水平在两组患者中无明显差异P=0.457;血液中嗜酸粒细胞水平、痰涂片真菌阳性率水平哮喘合并真菌致敏组明显高于不合并真菌致敏组患者:两组肺功能指标FEV1和FEVl/FVC无明显差异。rn 结论:真菌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真菌致敏的支气管哮喘有其特有的临床特点,治疗上也有其不同之处;在临床上遇到持续性哮喘,哮喘症状难以控制或哮喘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等情况,需要想到真菌致敏的可能,进行相关的检测和检查,找到临床依据,从而及时地给予抗真菌治疗。
  • 摘要:目的:了解百草枯中毒的临床过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探讨与预后相关的指标.rn 方法:5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根据预后不同分为存活组29例,死亡组28例,并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rn 结果:28例死亡患者入院当天白细胞(WBC)、红细胞压积(HCT)、乳酸(Lac)、肌酐(Cr)、尿素(BUN)、白蛋白(ALB)指标均高于29例存活患者(P<0.05),动脉血液酸碱度(pH值)、碱剩余(BE)、标准碳酸氢盐(SB)均低于存活患者(P<0.01);首次血液灌流的时间和灌流次数未影响患者生存率;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出现脏器衰竭例数较少,出现时间较晚.rn 结论:百草枯中毒死亡率极高,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服毒剂量、抢救时间、出现脏器衰竭的个数和时间,SB, BE和Lac水平可以较好的反映预后。
  • 摘要:目的:探讨EBUS-TBNA的临床使用。rn 方法:2010年7月-2011年S月所有进行EBUS的病人。局麻+镇静或全麻下行EBUS检查,记录淋巴结部位、大小、回声及包膜情况。rn 结果:证实恶性肿瘤33病人中,针吸活检阳性者31例;提示肿瘤但不能确定者1例,经重复EBUS-TBNA明确诊断;阴性者1例,经支气管粘膜活检明确诊断。针吸活检对肺部肿瘤诊断的阳性率为94%;同时对粘膜有病变的支气管粘膜的活检刷检,诊断10例,占30%。近半数病人在局麻镇静下进行EBUS-TBNA,多数病人耐受良好,个别局麻镇静病人咳嗽较剧烈,有1例病人由于咳嗽剧烈,未行穿刺。穿刺部位可见少量出血,没有大出血,亦没有使用局部止血药。1例患者术前存在I型呼吸衰竭,全麻下顺利完成操作,术中血氧饱和度平稳。没有出现气胸、纵隔气肿、血肿等并发症。rn 结论:EBUS-TBNA安全有效,对肿瘤性疾病诊断率高。对于其他非肿瘤性疾病,可以配合其它检查,包括气管镜下的检查,提高诊断阳性率。
  • 摘要:肺癌中有80%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晚期非小细胞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在16%左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应用于临床,使部分患者有了改善预后的机会.获得更精准更丰富的生物学标记,以指导药物应用是肺癌研究领域重要突破点.本课题分别建立对EGFR-TKI敏感和耐药患者的血清二维电泳图谱,和无疾病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时间长短差异的患者的血清二维电泳图谱,以及所有患者在接受EGFR-TKI治疗不同阶段的二维电泳图谱,寻找血清差异蛋白,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LDI-TOF-MS)技术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进一步探寻血清生物标记物用以筛选EGFR-TKI的优势及阶段性评价疗效.本研究初步发现共15个蛋白质在比较组中存在表达差异.各组比较得到了具有1.5倍以上有显著性意义的差异蛋白质点共282个,经质谱鉴定各组共得到差异蛋白点42个,排除组间及组内重复,共发现15个差异蛋白质.
  • 摘要:目的:观察全氟化碳(PFC)汽化吸入对海水淹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SW-RDS)动物的治疗作用,并从肺水通道蛋白1、5 (AQP-1、AQP-5)的mRNA以及AQP-1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探讨PFC汽化吸入对SW-RDS的治疗机制.rn 方法:27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利用人工海水制作SW-RDS模型成功后,常规通气组(CMV组)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潮气量8ml/h)治疗6小时,PFC汽化吸入组(PFC组)给予PFC汽化吸入治疗(6-7ml·kg-1·h-1)2小时后改为常规机械通气4小时,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制作成功后,撤离呼吸机观察.另3只动物麻醉后直接处死观察正常兔肺组织结构.rn 结果:①SW-RDS模型成功后气道峰压、肺静态顺应性明显恶化,氧合指数下降,应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改善,应用PFC治疗30min后,氧合指数和肺顺应)较CMV组明显增加;肺组织损伤减轻,病理损伤评分显示PFC组低于CMV组;肺组织湿干重比显示PFC组较CMV组明显降低.对照组动物在脱机30分钟内全部死亡。O2 AQP-1 mRNA相对表达量各组间按照对照组, CMV组和PFC组递增,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AQP-S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示CMV组 . PFC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CMV组与PFC组两组间差异不显著④免疫组化证实PFC组肺组织AQP-1表达较CMV组增强。rn 结论:PFC汽化吸入能明显改善SW RDS动物的气体交换和呼吸力学指标,减轻肺组织损伤及肺水肿。PFC汽化吸入治疗有促进AQP-1及AQP-5 mRNA表达的趋势并能促进AQP-1蛋白的表达。
  • 摘要:目的:通过对尸体解剖确诊急性肺栓塞的栓子来源的探讨,提高对栓子来源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rn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62年11月至2010年5月住院发生经尸体解剖确诊急性肺栓塞患者43例,分析栓子来源,并对不同部位的栓子与肺动脉阻塞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rn 结果:1528例尸体解剖的患者诊断急性肺栓塞43例,男42例,女1例,年龄65-101岁。下肢静脉血栓占30.2%。右骼总静脉内皮损伤,提示有血栓形成2.3%。右心房(心耳)血栓形成4.7%。肾静脉内血栓形成9.3%。右上肢胧静脉血栓2.3%。门静脉、胰腺周围静脉、肝静脉内血栓16.3%。前列腺、心、食管静脉、膀肤粘膜下静脉血栓27.9%。未发现血栓来源6.98%。非下肢静脉血栓60.5%。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干和临床诊断大面积肺栓塞20例,栓子均来源于双下肢静脉,肾静脉内及右心房(心耳)血栓。其中1例为右骼总静脉内皮损伤,提示有血栓形成.其它非肺动脉干栓塞和临床诊断非大面积肺栓塞20例,栓子分别来源于右上肢肪静脉、门静脉、前列腺、心、食管静脉内、胰腺周围静脉、肝静脉内、前列腺静脉窦、前列腺周围静脉从、膀眺粘膜下静脉内血栓。rn 结论:急性肺栓塞的栓子来源广泛,除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外,60%以上来源于右心耳、上肢静脉、肾静脉等腹盆腔静脉血栓,提示发生急性肺栓塞患者,当下肢静脉未发现血栓时,通过CTV积极寻找其他部位有无血栓(肾静脉或右心耳),若仍未发现血栓,要考虑可能来自CTV不能发现的腹盆腔静脉或右心耳血栓。肺动脉干栓塞和大面积肺栓塞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肾静脉和右心耳的栓子,非肺动脉干栓塞和非大面积肺栓塞栓子主要来源于腹盆腔静脉血栓.
  • 摘要:目的:研究自荧光支气管镜(autofluorescence bronchoscopy, AFB)对浸润性肺癌病变边缘判定的诊断价值.rn 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方法.97例经胸部CT检查高度怀疑肺癌的患者入选,每位患者均行白光支气管镜(white light bronchoscopy, WLB)和自荧光支气管镜检查,在两种方法下分别对病变边缘的异常部位和正常部位进行活检.rn 结果:病理证实为肺癌患者的91例,在这91例肺癌患者中白光支气管镜和自荧光支气管镜对肺癌病变边缘判定无差异的有29例,对肺癌病变边缘判定有差异的有62例。在有差异的62例肺癌患者中,在病变边缘及对照部位共取248个标本,其中白光镜下取124个标本,自荧光镜下取124个标本。白光下124个标本中病理阳性为37个,病理阴性为87个,其中真阳性为25个,真阴性为50个;自荧光下124个标本中病理阳性为57个,病理阴性为67个,其中真阳性49个,真阴性为54个。对肺癌病变边缘判定的诊断敏感性WLB和AFB分别为67.57%,85.96%,特异性分别为57.47%, 80.6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0.32%,79.0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65%, 87.10%。rn 结论:自荧光支气管镜对于浸润性肺癌病变边缘判定的诊断价值高于白光支气管镜,可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HIV阴性的胸部受累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的临床、胸部CT和病理特点,提高诊断率.rn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HIV阴性的胸内受累的多中心型Castleman病22例,记录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胸部CT、诊断方法和病理结果.rn 结果:男7例,女15例,起病年龄9-63岁,平均37.5岁,中位年龄39岁。19例有明确病理分型,其中浆细胞型10例,透明细胞型6例,混合型3例。大约1/2的患者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呼吸道症状不明显。18例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12例伴肝脾肿大,胸部体征不明显。大部分伴血象异常,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炎性指标增高。胸部CT可见所有患者均出现纵隔或伴肺门淋巴结肿大,8例伴肺实质受累,其中5例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3例为淋巴细胞型间质性肺炎样的改变,9例出现胸腔积液。17例通过多次组织活检明确。最终通过浅表淋巴结确诊病例13例,外科肺活检或淋巴结活检8例CT引导下经皮肺穿1例。rn 结论:胸内MCD临床表现多样,胸内表现不特异,影像表现复杂,诊断困难,大部分通过多次组织活检;对于诊断困难的多发淋巴结肿大者,建议积极深部淋巴结活检以提高诊断率。
  • 摘要:目的:总结体外膜式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应用指征.rn 方法:统一收集和分析行ECMO治疗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ARDS病例的临床资料.rn 结果:2009年12月-2010年1月,北京及天津地区5家医院所属5个ICU共有18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ARDS接受ECMO治疗,男性及女性各9例(女性均为孕产妇),平均年龄33.3±11.1(20-59)岁,其中8例并发有气压伤(6例为气胸).接受ECMO前,应用无创正压通气1(0-24)天,有创通气60(0-360)小时。ECMO前2-6小时生理学指标:PaO2/FiO2为53±14(25-80)mmHg,呼气末正压(PEEP)17±5(10-25)cmH2O,Mumay急性肺损伤评分3.80±0.29(3.3-4),pH7.378±0.103(7.162-7.488),血乳酸3.312.3(1.2-8.8)mmol/L,APACHE II评分16±8(4-33)。均采用W-ECMO方式,机械通气参数设置(ECMO前lECMO后2小时):气道峰压31±7(14-44)25±16(14-34)cmH2O,呼吸频率154(8-20)/22±6(15-35)次分,FiO2 0.8-1.0/0.35-0.5,PEEP 16±5(10-25)/12±4(3-20)cmH2。rn 结论:对于常规机械通气难于支持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ARDS,ECMO可显著改善这类患者的氧合与通气状况,使肺充分休息,为治疗原发病争取足够时间。
  • 摘要:目的:了解符合我国目前“不明原因肺炎”定义预警病例的现状和病例临床特征,对修订和调整我国“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例定义、报告规范和实验室检测程序等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n 方法:在2个省选择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医院各1家,对2008年4月1日-2009年3月31日期间"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rn 结果:2008年4月1日-2009年3月31日期间6家医院共收治1506份"社区获得性肺炎",其中符合现有"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定义的患者有442例(29.3%),其发病多为冬季(32.4%),首诊医院主要集中于地市级和县级医院(占83%),男性占60.6%,≤14岁者占57.2%.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伴咳嗽、咳痰等,62.7%病例影像学表现为双侧病变,且预后良好(治愈率>95%),无肺炎聚集发病事件.rn 结论:“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中符合现有“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预警病例占相当的比例,但临床经过良好.因此为了及时且较为特异地发现"不明原因肺炎"预警病例,建议对于临床症状、体征或影像学支持肺炎诊断的患者积极进行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如有无果子狸或禽类接触史或与此相关的发热病人接触史等.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天津市十家医院的医生对于CAP抗感染治疗的不同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同时应用临床稳定性指标评价CAP患者转归,了解临床医生对指南的了解和执行情况,并对我国CAP指南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结果:1.CAP治疗抗菌药物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药物选择不合理;药物用法及用量不规范;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较混乱.2.莫西沙星治疗CAP临床疗效肯定.结论: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治疗CAP的水平参差不齐,CAP指南有待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流行病学已经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与高血压之间独立而明确的关联.而高血压患病还受体重指数的影响,本项研究的目的是中国大陆人群OSA病人的体重对其血压的影响.rn 方法:由中华医学会组织的中国大陆二十个大学医院的睡眠中心参与了这项研究,2004年1月到2006年4月之间,一共2297例患者(年龄在18到85岁之间;1981例男性,316例女性)参与了这些中心的调查.并建立合理的对照试验。rn 结果:所有的日间、晚上、夜间、晨起平均动脉压均与BM1值呈明显正相关,在以年龄和性别作为控制变量后,日间、晚上、夜间、晨起平均动脉压仍与BMI值呈明显正相关。同时也进行了线性相关分析和线性拟合,血压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当BMI值达到34-36时,血压略有下降:当BMI值超过36时,血压继续上升。OSA病人,不同BMI组,高血压发病的总体概率分布不同:各个BMI组之间,高血压发病的概率分布也不同。重度OSA的肥胖病人的发病率明显较正常人高。rn 结论:在四个时间点,随着OSA病人BMI的升高能导致更高的血压水平。重度OSA的肥胖病人的发病率明显较正常人高。
  • 摘要:目的:原发性肺移植功能障碍(primary graft disfunction,PGD)是肺移植术后急性缺血再灌注肺损伤(ischemia reperfution injure,IRI)发展的严重形式.分析肺移植术后IRI发生率、严重程度分级,及其对围手术期机械通气时间及对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率、长期肺功能改善情况和长期生存率的影响.rn 方法:累积收集本院自2005-2010实施的单侧及双侧肺移植病例28例,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排除4例肺移植患者,将余下入选的24例肺移植患者,按72小时内是否发生IRI分为原发移植功能障碍组和非原发移植功能障碍组.统计PGD的发生率,将PGD组按国际心肺移植协会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比较肺移植术后24h (TO-24)内,24-48h(T24-48)内,48-72h(T48-72)内PGD严重程度有无差别,分析严重程度分级对早期死亡率的影响。比较PGD和non-PGD两组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有无差异,术后30天、3个月的生存率及术后1年的肺功能改善程度有无差异;比较两组的生存曲线有无差别。rn 结果:1.入选的24例肺移植患者中,PGD组的患者16例,non-PGD组患者8例,本研究中PGD的发生率是57.1%,其中重度PGD发生率是46.43%。TO-24,T24-48,T48-72三个时间段之间PGD严重程度的分级有差别,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 PGD组和non-PGD组肺移植术后30天内的病死率率分别是6.25%(1116).0;3个月内的死亡率分别是25%(4/16),0。两组间早期病死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67,0.1360但是PGD是引起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rn 结论:1. PGD在肺移植患者中的发生率是57.1%,重度PGD的发生率是46.43%。2.重度PGD多发生在肺移植术后48小时内,此后PGD的程度减轻,提示在肺移植再灌注早期尤其应该注意对PGD的防治。3. PGD影响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PGD是肺移植术后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4.PGD影响肺移植患者长期存活及最终结局。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探讨可弯曲式胸腔镜诊断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存在的问题。经研究表明分别采用胸水细胞学和闭式胸膜活检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敏感性仅分别为26%和21%1。开胸胸膜活检及外科胸腔镜对胸腔积液诊断敏感性可达100%,但均需在手术室全麻下进行,手术条件要求高,创伤大,风险高,不能适应大多数患者诊断的需要。内科胸腔镜可由非外科医生在手术室或手术室外局麻下进行,病人可以自主呼吸,一般只需单个切口,创伤小,风险低,并发症少,费用相对较低,对各种良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可达95-99%,近年来应用日益广泛。
  • 摘要:目的:研究气流、脉搏血氧饱和度和胸腹运动三者结合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价值.rn 方法:收集70例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的疑诊SAHS的受试者,分别于不同时间在睡眠室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及便携式睡眠监测仪(PMD)检查,对比两种方法得出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氧减饱和指数(ODI4),判断PMD诊断SAHS的敏感性、特异性;以配对t检验进行各项指标的差异假设检验;以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以Bland-Altman标绘图对比两种方法对于诊断SAHS、区分各类型呼吸事件的一致性.rn 结果:70例受试者中PSG诊断为SANS 58例。以AHI>5次/b为标准,PMD诊断的敏感性94.8%、特异性75%,以AHI>10次/h为界,则敏感性93.6%,特异性91.3%,以AHI>15次/h为界,敏感性94.2%,特异性91.4%;尽管TST(PSG)和T结论:结合呼吸气流、血氧、胸腹呼吸运动三种生理指标的睡眠呼吸生理监测对于诊断SANS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对呼吸紊乱事件类型的判断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IB(PMD)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 ),两种方法得到的AHI, OD14, LSaO: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利用Bland-Altman标绘图对两种方法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AH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ODI4, LSaO2和判断呼吸紊乱事件类型的一致性较差,但仍可结合图形对事件类型进行分析。rn 结论:结合呼吸气流、血氧、胸腹呼吸运动三种生理指标的睡眠呼吸生理监测对于诊断SANS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对呼吸紊乱事件类型的判断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肺移植患者肺炎的发生率、病原学、发生时间影响因素及预后.rn 方法:收集2005-08-16~2011-04-20期间在北京朝阳医院行肺移植手术患者的病例,记录患者不同时期(术前1月内、术后1月内、术后2月~3月、术后4月~6月、术后7月~9月、术后10月~12月和术后12月~随访终点)的病原学资料(包括痰、气道分泌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和组织的涂片及培养、G试验—检测1→3-β-D-葡聚糖的试验、GM试验—检测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的试验、血病毒抗原抗体检查、病原体核酸检查等)、感染相关症状体征,及当时的血常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诊断等,进行整理、分析,统计肺炎发生次数、时间和病原体分布,并分组讨论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肺炎对病死率的影响.rn 结果:共收录了28例肺移植患者,其中22例患者发生了47例次肺炎,中位随访时间为287.5天(31-2134),肺炎总发生率为213.1例次/(100例肺移植患者·年)。在术后随访期间,有19例患者共发生了38例次肺炎,术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57.5天(1-2104),术后肺炎总发生率为192.4例次/(100例肺移植患者·年)。分离得到的病原体中,细菌占62.3%,远高于病毒、真菌和结核。在各种病原体中,最常见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巨细胞病毒、烟曲霉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术后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的发生时间各不相同,由早到晚分别是肺结核、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混合感染所致肺炎,无明确病原学依据的肺炎和真菌性肺炎。本研究中7/12的死亡病例源于感染,且感染导致的死亡大部分出现在术后1年内.术后第1个月内肺炎的发生风险最高,其后基本呈逐月下降趋势。反复细菌感染和CMV感染是曲霉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CMV肺炎的发生率为25%,中位发生时间为术后97天(10-971)。肺结核的发病率达17.9%,且有结核病史的患者术后发生结核感染的风险明显升高。未出现肺抱子菌肺炎病例。rn 结论:肺炎仍然是肺移植患者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且术后前3个月内发生风险最高,似乎对术后1年内的病死率影响更为明显。CMV肺炎的发生率较前有所下降,发生时间后延,考虑与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抢先治疗相关,提示密切监测和抢先治疗是有效且必要的。反复细菌感染和CMV感染使肺移植患者曲霉菌感染的风险增加。肺移植患者是结核感染的高危人群,且既往有结核病史者术后更易发生结核感染,提示术后应增加对结核感染的关注,特别是有结核病史者。复方新诺明的预防应用可有效预防肺转移患者PCP的发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