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4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2014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2014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4-12

主办单位: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会议文集:2014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心理学测验及功能成像在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综合征为主型(MSA-P)与多系统萎缩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型(MSA-C)及原发性帕金森病(PD)鉴别中的作用。rn 方法:MSA-P型患者8例,MSA-C型患者13例,PD患者13例,另选择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生活环境相似的健康老年人13例,行神经心理学量表评估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对获得的分值及参数进行两两比较。rn 结果:(1)MSA-P组的连线测验耗时及图形-符号转换测验分值与MSA-C及PD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MSA-P组显著多于MSA-C组、PD组及对照组;(2) MSA-P型患者双侧壳核,左侧额叶、红核、黑质的平均弥散率(MD)均明显高于C型、PD患者及对照组,左侧外囊的平均弥散率(MD)与PD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 MSA-C型患者双侧桥臂、延髓的MD值均明显高于P型、PD患者及对照组(P<0.01);(3)MSA-P型患者的FA值在左侧外囊、额叶及右侧丘脑、枕叶与MSA-C型患者存在统计学差异;在左侧枕叶、额叶与PD患者存在更显著差异(P<0.01).rn 结论:连线测验、图形-符号转换测验和弥散张量成像可作为临床鉴别MSA-P型与MSA-C型及PD的辅助手段.
  • 摘要: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ffVIRI)探索在静息状态下LA患者不同于正常老年人的脑同步神经元自发活动的模式,并将上述异常的自发神经元活动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进而探索LA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病理生理学机制。rn 方法:对20名LA患者和2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老年人(对照组)进行广泛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并行常规MRI及R-fMRI扫描,以Rest软件进行R-tMRI数据分析,采用低频振幅算法来获取LA患者不同于对照组的自发神经元活动有显著性差异的脑区。rn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LA患者ALFF显著降低的脑区主要包括后扣带回、双侧楔前叶、双侧楔叶、左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左侧额中回。2、与对照组相比,LA患者ALFF显著增高的脑区主要包括在颞叶、顶叶脑区,包括左侧海马/海马旁回、左侧岛叶、右侧楔前叶。rn 结论:1、在静息状态下,LA患者存在不同于正常老年人的自发神经元活动的模式,主要表现为LA患者在脑默认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 DMN)相关的脑区ALFF减弱;在颞叶和顶叶相关的一些脑区ALFF增强,支持代偿机制的假说。且上述异常的神经元活动与LA患者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2、上述结果反映了LA患者存在不同于正常老年人的病理生理过程,并提示ALFF作为一项新的神经影像学指标可以用来反映LA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梅毒导致血管炎引起的青年卒中的高分辨核磁临床表现.方法:对梅毒致青年卒中的1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而对其总结。结果:神经梅毒导致血管炎引起的青年卒中虽没有特异性征象,但是高分辨核磁可见颅内多发血管弥散的不规则的环状强化能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
  • 摘要: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主因"言语不利、吞咽困难、右上肢活动障碍20天"入院.20天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发音困难、反应减慢,并逐渐进展出现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伴有右上肢无力,无意识障碍,无视物成双、头晕、头痛以及下肢无力、尿便障碍等,无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障碍,无发热、咳嗽等其他症状,在当地医院查头CT发现颅内多发病灶,转来我院.患者半年前间断发热,体温在37-38℃波动,无咳嗽、咳痰、流涕等其他症状,在外院诊断为"免疫力低下",曾予以胸腺肽治疗2个月左右.起病以来患者饮食少、睡眠差、情绪低落,近2个月消瘦明显.既往5年前有三次带状疱疹病史,均治疗后好转.3年前出现面部痤疮,中药治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及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特殊用药及毒品接触史.患者丈夫曾有冶游史及性病史(具体不详),6年前曾患带状疱疹,常有口腔感染.
  • 摘要: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是遗传易感性个体在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病变广泛分布于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的传导束、脑干和小脑等处.该病好发于青壮年,年龄多在20~40岁,首发症状以视神经损害最常见,可导致活动性障碍和残疾,临床上以空间多发性和时间多发性为特征.根据病程可分为复发—缓解型(Relapsing-Re-mitting,RR)、继发进展型(Secondary-Progressive,SP)、原发进展型(Primary-Progressive,PP)和进展复发型(Progressive-Relapsing,PR).同时就目前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该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自2013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对策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收集2013年10月~2013年11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所有病例均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其中男61例,女19例,年龄39~76岁,平均57.5岁.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后,3例痊愈,74例好转,3例死亡.
  • 摘要:本文结合经活检证实的脑寄生虫感染病例,阐述了该病例急性起病,间断性发作,表现为头痛,伴恶心、呕吐。患儿有吃虫子的喜好。神经系统查体无特殊。影像可见多发散在病变,以顶叶及颖叶为主,可见连接在一起的环形强化。脑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血管周围淋巴细胞侵润,局部坏死组织,虫体己坏死,留有隧道存在。周围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无上皮样细胞结节,无多核巨细胞,以T淋巴细胞为主。诊断为寄生虫样肉芽肿(裂头蜘)。该患儿经阿苯达哩片1片旧,驱虫治疗一周后,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明显好转后出院。
  •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情况,探讨收缩期血压变异性(SBPV)与部分生化及电生理检测指标的关系。rn 方法:收集自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设计合理实验,进行分析。rn 结果:性别、年龄、吸烟、LDL, IMT在四组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hs-CRP,Hcy在日间高SBPCV组、夜间高SBPCV高于对照组(P<0.05),在同组内比较无意义(P>0.05);ABI. PWV间高SBPCV组均高于其他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日间高SBPCV与hs-CRP、Hcy、ABI、PWV独立相关。rn 结论:1.SBPCV与性别、年龄及吸烟等相关因素无明显关系;2.SBPCV高低与LDL,IMT无明显关系;监测BPCV时段的不同对LDL,IMT亦无影响;日间高SBPCV是hs-CRP,Hcy.ABI,PWV的预测指标。
  •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鉴别诊断,疑诊为病毒性脑炎,给予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再次突发情绪激动,脱光上衣当街叫喊,再次经过诊断,确诊为抗NMDAR抗体脑炎,经过治疗,患者情绪稳定后出院。因此,在临床中,遇到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痛发作为主要表现,抗病毒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注意考虑抗NMDAR脑炎的可能。
  •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及分布情况.rn 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基于医院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连续性收集发病7天内、年龄18~80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MRA及颈部双功能血管超声或CEMRA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或颅外动脉狭窄.rn 结果:2007年10月至2009年6月之间共入组3580例患者,排除325例具有心源性栓塞风险的患者及391例未完成NIRA的患者,最终对2864例患者随访12个月,其中失访176例。住院期间%.2%接受抗栓治疗,75.8%服用他汀类药物,51.3%接受降压治疗。随访12个月时130例患者发生卒中复发。rn 结论:本研究为国内一项样本含量较大的基于MRA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分布及预后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研究结果提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伴有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发病1年后卒中的复发率显著高于不伴有颅内病变的患者,且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卒中复发率呈逐渐升高趋势。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小儿急性偏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综合运用神经肌肉发育促通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运动再学习等),穴位按摩疗法,心理干预,言语治疗等方法对偏瘫肢体,言语表达,心理认知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患儿在短时间内较大地提高了肢体的运动功能,语言沟通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C)并发症多见,但目前尚无UC同时合并坏疽性脓皮病(PG)及脑静脉窦血栓(CVT)报道,现报道1例该病患者,以引起临床重视,提高诊疗水平.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间断脓血便3年,发热近1月,周身多发脓性丘疹伴溃疡20天于2013-10-15入院.患者3年前间断出现腹泻,脓血便,结肠镜检查显示溃疡性结肠炎,予美沙拉嗪治疗,近2月病情基本稳定,大便1次/日,成形,无脓血便.1月前发热,体温波动于37.0-37.4℃,伴肛周疼痛、红肿,诊断为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后,体温正常,愈合良好.20天前下腹部皮肤出现一约1×1.5cm大小脓疱,疼痛不明显,压痛(+),后脓疱周围皮肤出现进行性扩大水肿性红斑,先后于臀部、上腹部、双侧大腿后侧、小腿、踝周及足背出现类似皮损.据皮肤病理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
  • 摘要: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有轻度记忆或认知障碍,但未达到痴呆标准,且日常生活正常,介于正常衰老和早期老年痴呆之间的一种状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预计2001-2020年我国将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将占到老年人口总数的12.37%,预计到本世纪中点有1/5的老年人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伴随人口老龄化,MCI与AD患病率会逐年增加.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是涉及社会、经济、医学和家庭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应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本文将对MCI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腿痛趾动综合征(painful legs and moving toes,PLMT)是由Spillane等于1971年首先报道的一种极少见综合征,临床以自发性下肢疼痛,同时出现足趾的不自主运动为特征,一侧或双侧下肢均可受累,也可双侧下肢交替出现.PLMT的病因和病理目前尚不明确,尽管有一些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并对我院收治的1例PLMT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报道.
  • 摘要:目的:分析脂质沉积病患者肌电图与肌活检、肌力和肌酶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应用相关辅助检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病理确诊的脂质沉积病30例,进行运动神经传导、感觉神经传导、F波测定以及同芯针肌电图测定,部分患者进行单纤维肌电图测定.分析肌电图改变特点,以及肌电图改变与肌活检、肌力和肌酶的相关性.结果:在30患者中,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的19例,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性损害5例,单纯神经源性损害2例,未见异常4例.共测定运动神经123根,共有2例患者的7根神经出现CMAP波幅下降,其中有1例患者的2根神经伴有远端潜伏期延长(符合腕管综合征),其余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均正常.30例F波测定结果均正常.
  • 摘要: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leukoencephalopathy with vanishing white matter VWM)又名儿童共济失调伴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化不良(childhood ataxia with central hypomyelination CACH),是儿童最常见的遗传性白质脑病,但是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临床表现多样,以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退变为基本特征,通常在应激后病情急剧恶化.颅脑MRI有典型表现.目前已确认该病是由真核细胞翻译启动因子2B(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B,eIF2B)基因突变引起,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
  • 摘要:目的:了解M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可变区β链(TCRVβ)表现特点,分析MS、NMO及NMOSDs患者之间外周血TCRVβ表现不同.方法:住院患者,符合MS、NMO或NMOSDs相关诊断标准,入院前6周内未使用激素及前3个月内未使用免疫抑制剂、无感染性疾病、无恶性肿瘤、无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分为3个组:MS组(据临床分型又分为4个亚组)、NMO组及NMOSDs组.目前已入组33例患者,21例MS患者(12例RRMS,3例CIS,4例SPMS,2例PPMS),4例NMO患者,8例NMOSDs患者.采集EDTA抗凝外周血2ml,用TCRVβ单克隆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TCR Vβ表现以扩增的TCRVβ数目(表达≥10%)及扩增分数(扩增的TCRVβ数目×扩增程度)来表示.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神经功能残疾评分(EDSS)、平均年复发次数、脑脊液(细胞数、蛋白、OB、24小时IgG合成率)、MRI有无新发病灶.
  • 摘要:本组患者中男性4例,年龄区间为18-53岁,女性2例,年龄区间为24-2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慢性头痛、癫痫、视物模糊、言语不利及局灶的神经功能缺损。系统性血管炎筛查结果2例发现类风湿因子阳性,其余检查未见异常。脑组织病理活检:皮质及白质结构内可见小血管壁及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并可见坏死及吞噬细胞以及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PACKS是一类多病因引起的血管壁炎性疾病,主要侵犯脑膜及脑实质内中小血管,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的缺血及梗死性病变。因此,PACNS的诊断需结合患者的临床、影像、实验室检查及脑病理结果,综合分析后做出诊断。
  • 摘要:本文综述了SISCOM成像在致痈灶定位、颅内电极植入位置和范围选定、手术病灶切除及手术预后方面的应用。未来的研究要集中在确定SISCOM成像应用于MRI阴性病人的准性、SISCOM成像对于手术决策的影响和SISCOM技术对手术效果的预测价值。
  • 摘要:动眼神经鞘瘤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一侧动眼神经麻痹,随肿瘤生长患者可逐渐出现海绵窦症候群以及视力损害或颅内高压症状。神经鞘瘤生长慢,隐匿又无疼痛,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本例患者为常年头痛,逐渐进展为右眼眼睑下垂,右眼视力下降,视物模糊,最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临床初步诊断为眼肌麻痹型偏头痛,但经头颅MRI增强及薄扫后诊断明确。本病较为罕见,常规头颅影像上无特异性,对于较小的动眼神经鞘瘤,诊断往往十分困难。本例患者经过反复薄层MRI强化检查,尤其是在冠状位片,病灶显像突出,符合其沿神经走向呈梭形膨大的生长形态。因此,对怀疑较小的动眼神经鞘瘤作检查时,建议行薄层的冠状扫描,同时造影剂增强必不可少;如有必要,可同时行NIRA排除动脉瘤。
  • 摘要:根据不同的标准,单侧空间忽略有不同的分型方法。根据传入或输出形式USN可以被分为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两种形式的忽略。为明确诊断,除了线段两等分测试、星型划销测试以及凯瑟琳-波哥量表等临床评价以外,还需要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详细地病史询问。目前对于USN康复的传统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棱镜适应技术等治疗手段经临床证实可以改善单侧空间忽略的临床症状,但详细作用机制有待阐明。
  • 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rn 方法:选48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治疗)、他汀治疗组(3h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尿激酶治疗组(3h给予尿激酶治疗)、联合治疗组(3h阿托伐他汀和尿激酶联合治疗).造模3h和24h测mNSS神经功能评分,24h取脑行TTC染色测脑梗死体积.rn 结果:析因分析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与尿激酶并无交互作用.联合治疗组和尿激酶组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小于其余两组(P<0.05),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阿托伐他汀组mN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阿托伐他汀与尿激酶联合治疗安全有效,阿托伐他汀单药治疗可抑制脑神经损伤进展.
  • 摘要:目的:探讨主要因脑血管疾病住院的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情况及其与脑大血管狭窄、脑小血管病之间的关系.rn 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2月出院诊断中包含"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患者共456例,剔除心房颤动等患者后,最后对419例患者进行分析.rn 结果:(1)419例病例中,无血管狭窄222例,轻度血管狭窄63例,中度血管狭窄63例,重度血管狭窄44例及闭塞27例,CKD(p=0.002)及其程度(p<0.001)与脑血管狭窄程度相关。(2)419例病例中,颅内血管狭窄103例,颅外血管狭窄45例,颅内外血管均狭窄49例,各部位血管狭窄均与无血管狭窄组比较得到CKD与颅内血管狭窄(p=0.029)、颅外血管狭窄(p=0.003)、颅内外血管狭窄(p=0.021)相关。(3)325例WML病例中,正常2例,轻度白质病变142例,中度白质病变120例,重度白质病变61例,CKD(p=0.018)及其度(p<0.001)与WML程度相关。rn 结论:CKD是脑血管狭窄程度和颅外血管狭窄的独立危因素,CKD是WML, L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索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DL)的影像学特点.rn 方法:对60例病理证实的TDL(最大病灶的最长直径≥2cm)的头颅CT、头颅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及1 H-MRS等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rn 结果:(1)男性33例,女性27例;发病年龄6岁~56岁,平均35.5±12.7岁,以头痛首发最为多见,占25%,随访3月~4年;(2)病灶累及单侧26例(43.3%),双侧34例(56.7%);单发病灶22例(36.7%),多发病灶38例(68.3%,其中,同时累及脊髓者2例);病灶直径(取最大病灶的最长径)为2.1~8.5mm,平均4.5±2.2cm;病灶形态:弥漫浸润样病灶31例(51.7%)、环样病灶24例(40.0%)、同心圆样病灶11例(18.3%)、大囊样病灶2例。rn 结论:(1)病灶部位形态:以双侧、多发及额顶叶为多见,形态学主要以弥漫浸润样、环形及同心圆样为主,大囊样病灶少见;(2)MR平扫:TzWI病灶特点为“云片状”病灶及其周边低信号边缘,病灶长轴多垂直于侧脑室;(3)MRI增强扫描:病灶形态可随TDL临床分期按一定规律演变:①急性期,以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为主:②亚急性期,则逐步演变为“开环样”、闭合环样或花环样,同时也可合并斑rn片状强化;③慢性期除仍可表现为开环或闭合环形,原有增强信号逐渐变淡呈斑片状或消失。
  • 摘要: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ian-Barré syndrome,GBS)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为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也是多发的周围神经疾病.GBS病因尚不明确,其中最主要的是感染因素和免疫因素.也有学者强调,主要是免疫因素所致,免疫过程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均有关.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四肢软瘫,且呈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多数可完全恢复,少数严重者累及自主神经系统可引起致死性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多发生于男性.本文就目前GBS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摘要: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是一类免疫介导的急性炎性周围神经病.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害,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性病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血浆交换治疗有效.该病包括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acute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 AIDP),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MAN),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sensory axonal neuropathy, AMSAN),Miller 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cute panautonomic neuropathy),急性感觉神经病(acute sensory neuropathy, ASN)等亚型.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Acute motor axonal neuropathy, AMAN)是以广泛的运动脑神经纤维和脊神经前根及运动纤维轴索病变为主.
  • 摘要:目的:总结我国成年人抗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表现、头MRI和脑脊液特点.rn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血清和脑脊液检测NMDA受体抗体阳性的脑炎共29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头MRI和脑脊液异常特征.rn 结果:29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中,男女比为1:3(男7例,女22例),中位年龄25岁(15-60岁).临床表现:神经系统:精神异常占86%(25/29),主要为幻视/幻听(14/25);癫痫83% (24/29),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为主(21/24);不自主运动55% (16/29),主要累及上肢及口面部,患者出现无意识的咀嚼动作,肢体不自主运动,有的类似强直发作,但同时查视频脑电无痫样放电;意识障碍55% (16/29);严重的中枢性通气障碍21%(6/29);口腔大量泡沫样分泌物,似"螃蟹吐泡样"17%(5/29).此外尚有发热、头痛、自主神经紊乱(心率异常、血压异常、出汗增多、小便失禁等)、偏瘫、失语、感觉异常等.rn 结论:抗NMDA受体脑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为精神异常、癫痈、不自主运动、意识障碍、中枢性通气障碍、口腔大量泡沫样分泌物、自主神经紊乱等;其中不自主运动、中枢性通气障碍、口腔大量泡沫样分泌物是较特征性改变。头MRI上病灶分布广泛,以额颖叶为主,丘脑也是常见发生部位;脑脊液可以正常,也可以出现非特异改变。育龄期女性多发,但男性以及非卵巢畸胎瘤女性也常见。
  • 摘要:本文对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卒中后上肢疼痛患者的病例进行了介绍。本例患者胸大肌和咏脓肌存在明显肌肉痉挛,肚二头肌轻度痉挛,经治疗后消除了肌肉的紧张,疼痛作为肌肉紧张的继发症状亦随之缓解。但是患者在痉挛的肌肉尚未松弛时疼痛即缓解,且指深屈肌和指浅屈肌仅有轻微张力增高,治疗后疼痛的缓解不能简单的用肌肉松弛作用来解释。
  • 摘要:本文介绍了曾误诊为急性脊髓炎的肝豆状核变性病例1例。通过分析该患者的临床表现,最终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予硫酸锌治疗后症状好转。并探讨了Wilson病主要引起肝病症状、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K-F环等。该患者存在震颤及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体征,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含量显著增加,基因检测示第12号外显子R952K及第16号外显子V1140A杂合突变,高度提示Wilson病诊断。
  • 摘要:目的:评价一种旨在获得发作期脑血流灌注SPECT显像的方法用于难治性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以及癫痫和癫痫综合征临床分类诊断的价值.rn 方法:对8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脑血流灌注SPECT、长程视频脑电监测(VEEG)及MRI等.rn 结果:按照既定操作方法,共获得19例(23.5%)发作期显像+发作间期显像和62例(76.5%)发作间期显像。SPECT, VEEG和MR对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5.1%, 97.5%和42.0%,三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SPECT与VEEG, SPECT与MRI和MRI与VEEG的定位一致率分别为69.2%,24.7%和27.2%,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rn 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脑SPECT显像法相对简便、易行,不仅对致痛灶定位具有较高的价值,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法常规应用于癫痈及癫痛综合征的分类诊断。
  • 摘要:重症脑血管病的康复目的是防治并发症,为以后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脑血管病的康复时机体现了全程康复的理念,应在监护条件下尽早康复.康复内容包括良肢位摆放和被动关节训练,呼吸道管理,吞咽障碍和营养管理,大小便的管理,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等,重症脑血管病的体位摆放应兼顾吞咽障碍、肠内营养进食管理、呼吸道体位引流和抗痉挛体位.rn 吞咽障碍、肠内营养和呼吸道管理是重症脑血管病康复三位一体的的重要内容,是防止并发症,防治肺内感染、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吞咽障碍和肠内营养管理包括吞咽障碍的筛查和评估,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案的制订,吞咽障碍进食、营养管理方案和康复护理方案,保证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营养吸收,避免消化道反流、误吸、肺内感染等;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尽早进行呼吸功能康复,预防和治疗吸入性、坠积性肺炎,减少气管切开的风险,提高心肺功能,减少住院时间,为将来的系统康复打下基础。
  • 摘要:异己手综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AHS)是由多种病因导致临床罕见的一种综合征,胼胝体梗死是其病因之一,联合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T)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技术对此研究尚不多见,现将收集到一例伴异已手综合症的胼胝体梗死患者的资料报道如下.老年女性,71岁,右利手,因"言语错乱伴左侧肢体无力13天"于2010年8月10入院.
  • 摘要:帕金森病(PD)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传统认识上主要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障碍症候群为主要特征.然而,随着对该病的深入了解,除运动症状外,其非运动症状(non-motor symptoms,NMS)亦日益受到更多地关注,并构成帕金森病重要临床特征而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嗅觉减退、情绪障碍、认知障碍、疼痛和睡眠障碍等,其中睡眠障碍约占帕金森病患者60-98%.帕金森病的睡眠症状包括睡眠片断、白天过度嗜睡(EDS)、睡睡眠呼吸障碍、不宁腿综合征(RLS)、周期性腿动(PLM)及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RBD)等.
  • 摘要:建立豚鼠骨骼肌匀浆诱导实验性小鼠自身免疫性肌炎模型,观察实验性小鼠自身免疫性肌炎(EAM)外周血及脾脏单个核细胞中CD4+ CD25+ Foxp3+ Treg所占CD4+T细胞的比例,探讨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肌炎的关系,同时观察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回输前后EAM小鼠临床表现、肌电图的变化,探讨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对于炎性肌病的治疗价值;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回输前后EAM小鼠脾脏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表面PD-1及CTLA-4,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0、 TGF-β的变化,探讨CD4+ CD25+ Foxp3+ Treg细胞治疗炎性肌病的相关机制.
  • 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氧化应激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行程中起重要作用,PGC-1α可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对细胞产生保护作用.本实验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在临床标本检测部分:收集33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的手术标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12例正常颅动内脉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斑块中的HCMV的表达情况,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HCMV的检出率为72.7%,正常颅内动脉标本中CMV检出率为16.6%,统计学分析提示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HCMV感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相关性,成正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遵医行为变化及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rn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2011年1月-2011年5月在我院连续出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对符合入选条件的66例患者,按照Essen评分分级设计个体化随访干预方案,干预内容包括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卒中健康教育,督促患者按时复诊,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干预时间为1年.比较干预前、后患者遵医行为的情况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的控制情况.rn 结果:接受出院后护理干预的66例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好(各类药物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比例:抗血小板药物76.0%,降压药物84.4%,降糖药物81.8%,降血脂药物80.6%),超重和肥胖率有下降的趋势(45.4% vs.42.4%),血压、血糖控制率较干预前有升高的趋势(分别为84.8% vs.92.4%,81.8% vs.83.3%).血压、血糖、总胆固醇显著低于干预前水平(p<0.05),复发和死亡率均为0.
  • 摘要:本文以实际病例为例,介绍了患者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10月”入院,阐述了患者入院的临床表现,根据病理诊断,为颅内多发病变,并介绍了诊治经过。
  • 摘要:该研究收集aMCI患者及正常被试(NC)的rs-fMRI数据,并对所有被试进行1~3年的纵向随访以确定aMCI患者的转化(是否进展为AD)情况;研究结果显示aMCI组与NC组比较:aMCI组后内侧顶叶层与PCC之间RSFC明显减弱(Fig.1);aMCI-P组与aMCI-S比较:aMCI-P组某些DMN区域,如mPFC和顶叶下部,与PCC之间RSFC减弱(Fig.2).研究发现,与aMCI未转化AD者比较,aMCI转化AD者某些DMN区域PCC区域之间出现了功能连接的减弱。这一结果表明,rs-fMRI作为一种无创且能够直接反应脑功能活动改变的影像技术,在AD和aMCI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预测转化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摘要:已知MCI和AD患者脑脊液中的生物学标志物,其含量可出现特征性的变化,除CSF外,血液中的生物学标志物因其检测手段无创、简单等优点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些标志物可存在于血浆、血清及血小板中,包括糖原合酶激酶3B、炎性因子、磷脂酶A2等物质,但是,目前尚没有发现一项血液学标志物可用于临床诊断。研究表明,若将多种生物学标志物结合起来分析,可增加AD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摘要:病毒性脑炎复发者并不多见,现将收治的1例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给予阿昔洛韦、地塞米松等静滴及对症支持治疗。复发后,使用更昔洛韦0.25g静点Q12h,出院后随诊患者恢复良好。rn 本例患者首次脑炎时,阿昔洛韦效果良好。出院2周后患者再次出现临床症状,查头颅MRI可见在原发脑炎部位再次出现新发典型的脑炎改变,提示病毒在原位再次复发。患者再次使用阿昔洛韦无效,改用更昔洛韦后,病情好转。这就需要考虑病毒出现耐药性,考虑是病毒在抗病毒药物压力和宿主免疫压力筛选下,病毒耐阿昔洛韦株由弱势株逐步发展为优势株所致。本例患者需与抗NMDAR脑炎鉴别。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治疗起主要作用。本例患者均给予足量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21天,仍出现复发,提示应适当延长抗病毒治疗的疗程,并注意病毒的耐药性。
  •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探讨了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是一种以间歇性或进行性加重的全身多发软骨破坏性炎症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病,主要累及耳软骨、呼吸道、关节软骨、眼部等。RP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较为罕见,临床表现包括脑膜炎、边缘系统脑炎、小脑炎、颅神经病变及大脑动脉瘤,也可有头痛、意识障碍、癫痛发作、偏袒、共济失调及受累颅神经所支配区域的麻痹等。脑脊液检查提示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MRI影像学异常主要集中于边缘系统。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可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