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
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

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4-11

主办单位: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吴英恺医学发展基金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北京五洲国际心血管病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一种由炎症细胞分泌的酶,既往研究显示它是潜在的心血管病预测因子和干预靶点.rn 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对参加了2002年危险因素调查并且资料完整者,在排除25例发生溶血的血标本和73例心血管病事件患者后,最后入选了1398例45-74岁汉族人群(男性650人,女性748人)用于分析Lp-PLA2活性的环境影响因素,其中基因分型信息完整的有1212例;可分析Lp-PLA2浓度环境影响因素的有1208例,其中基因分型信息完整的有1043例.Lp-PLA2活性检测使用美国Cayman公司比色法试剂盒,Lp-PLA2浓度检测利用美国diaDexus公司PLAC检测ELISA试剂盒.Lp-PLA2编码基因PLA2G7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采用Sequenom质谱检测平台,基因分型结果通过测序进行验证,不一致率小于2%.通过基因测序新发现1个既往未见报道的位点(rs13218408),进一步采用TaqMan探针法对这一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rn 结果:Lp-PLA2浓度和活性在研究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在本研究人群中,血浆Lp-PLA2浓度呈正态分布,均值为285.0±81.1ng/ml.按10岁一个年龄组分层后,在男女两性中,Lp-PLA2浓度均随年龄组升高有升高趋势,年龄标化之后,男性Lp-PEA2浓度均值比女性高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Lp-PLA2活性呈近似正态分布,均值为21.3±8.4nmol/min/ml.在女性人群中,55岁以上两个年龄组人群的Lp-PLA2活性高于45-54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男性中,随年龄升高Lp-PLA2活性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标化后,男性Lp-PLA2活性均值比女性高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Lp-PLA2浓度和活性在人群中的分布差异,高Lp-PLA2浓度低Lp-PLA2活性(以各自中位数为切点)以及低Lp-PLA2浓度高Lp-PLA2活性两组在男女两性中各占约20%.遗传因素(PLA2G7基因SNP)对Lp-PLA2浓度和活性的影响1.不同基因型者的Lp-PLA2浓度和活性在本研究入选的10个SNP位点中,rs1421378、rs1805018、rs13218408、rs16874954、rs2216465五个位点突变基因携带者的Lp-PLA2浓度和活性均低于常见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差异经Bonferroni校正后有统计学意义(P<0.005).2.不同基因型下,Lp-PL2A浓度和活性分布差异本研究分别在男女两性中探讨了不同基因型之间,Lp-PLA2浓度和活性一致、高Lp-PLA2浓度低Lp-PLA2活性、以及低Lp-PLA2浓度高Lp-PLA2活性三组人群构成比的差异.在男性中,在rs1805018、rs13218408、和rs16874954三个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三组人的构成比存在差异,低Lp-PLA2浓度高Lp-PLA2活性在三个位点的突变基因携带者组中的构成比低于常见等位基因纯合子组,P<0.05.在女性中,在rs1421378、rs13218408、rs16874954、rs2216465 四个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低Lp-PLA2浓度高Lp-PLA2活性在突变基因携带者组中的构成比低于常见等位基因纯合子组,P<0.05.3.PLA2G7基因两个SNP位点之间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发现,rs13218408和rs16874954位点对Lp-PLA2浓度和活性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当两个位点联合突变时,Lp-PLA2水平最低;rs1805017位点与rs1421378位点对Lp-PLA2浓度和活性的影响也存在交互作用;rs10948301和rs9395208两个位点对Lp-PLA2浓度的影响与rs2216465位点之间存在交互效应,交互项P值均<0.05.4.PLA2G7基因单体型与Lp-PLA2浓度和活性的关系与最常见的单倍型Hap1相比,Hap3-5个体的Lp-PLA2浓度较低,Hap4个体的Lp-PLA2活性较低,P<0.001.、环境因素对Lp-PLA2浓度和活性的影响协方差分析显示,在女性中,未停经者的Lp-PLA2浓度和活性低于停经后未服用雌激素者,运动者的Lp PLA2活性高于缺乏运动者,P<0.05;在男性中,所研究的环境因素对Lp-PLA2浓度和活性未见影响.遗传和环境因素对Lp-PLA2浓度和活性的交互作用本研究发现腹型肥胖与PLA2G7基因SNP位点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当rs1805018或rs13218408位点有突变时,腹型肥胖者的Lp-PLA2活性低于无腹型肥胖者,腹型肥胖联合位点突变时,Lp-PLA2活性最低.rn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Lp-PLA2浓度和活性在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存在较大变异,这些变异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且遗传因素之间以及遗传和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 摘要:1929年Krogh A.《毛细血管的解剖和生理》的发表,拉开了人们对微血管研究序幕.微循环的病理改变在重症病人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心源性休克(Cardiac Shock,CS)等病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重症病人的监护、治疗过程中,微循环的检测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目前微循环检测常用的技术和方法及微循环检测对于重症患者的临床意义进行综述.说明微循环在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及心源性休克等病理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且与MOF的发生密切相关。微循环的改善或成为治疗过程中关键的一环。然而目前微循环的检测手段仍不能对血流进行时时监测和准确定量,且药物改善微循环的方法也有待进一步考证。因此更加便捷、准确的微循环检测手段,以及更加有效的微循环改善途径将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
  • 摘要: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浆胆固醇增高和甘油三酯增高.我国高甘油三脂血症(HTG)患病率约为11.9%,且发病人数在不断增加.HTG和冠心病都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国HTG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遗传背景尚未明确.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异常是冠心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是哪些关键基因甲基化异常导致我国HTG人群发生冠心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第一部分内容是从HTG患者中筛选易患冠心病的甲基化标志物.血脂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降脂药物,有较好疗效,虽然目前血脂康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多,但是对于多个单独进行的研究而言,许多观察样本过小,难以产生明确意见.荟萃分析(Meta分析)可综合较多小样本研究,为血脂康在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本文第二部分内容是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荟萃分析,为血脂康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 摘要:本文主要对小儿主动脉缩窄手术后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单纯和复杂主动脉缩窄病人预后的不同,并论述泛素竣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是一种在神经元高度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质,是一个潜在的神经元损伤的血清标记物。本研究分别在体外循环(CPB)和非CPB下行手术的主动脉缩窄患儿中检测血清UCH-L1水平变化,评价UCH-L1是否是一个主动脉弓部手术后CPB相关脑损伤的预测指标。
  • 摘要:目的:本研究采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观察FGF21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在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apoE-/-)小鼠血浆或主动脉中的表达及外源性FGF21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拮抗血管壁细胞凋亡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rn 方法:将17周龄C57BL/6J小鼠和同龄apoE-/-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和FGF21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各12只.皮下置入微容量渗透泵给药,治疗组给予FGF21(100ug ·kg-1·d-1),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予高脂饮食喂养4周.药物干预4周后处死小鼠,分别于药物干预前和药物干预期间记录小鼠体质量、进食.处死前超声观察主动脉弓斑块面积及腹主动脉内径.实验结束后测定血脂及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alpha)的水平.苏木素伊红、油红O染色及TUNEL染色观察主动脉弓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n thickness,IMT),主动脉斑块面积及细胞凋亡率.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中FGF21及FGFR1的表达, Western blot测定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的促凋亡蛋白表达.rn 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AS组小鼠血浆及主动脉中的FGF21蛋白表达升高,同时主动脉中FGFR1表达上调(P<0.05).超声观察示对照组小鼠主动脉内膜光滑,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AS组主动脉弓有斑块形成,腹主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狭窄,内径变小(P<0.05).AS组小鼠血脂紊乱,血浆中CRP和TNF-alpha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S组小鼠主动脉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体标本及主动脉根部冰冻切片经油红0染色可见斑块形成,呈散在分布.AS组小鼠主动脉细胞凋亡数量、主动脉中GRP94、剪切后Caspase12及CHOP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给予FGF21治疗的apoE-/-小鼠,超声观察示主动脉弓斑块面积显著低于AS组,而腹主动脉内径狭窄程度低于AS组(P<0.05).治疗组小鼠复合血脂指标及血浆中CRP和TNF-alpha的水平均低于AS组(P<0.05).治疗组小鼠主动脉IMT值低于AS组(P<0.05),主动脉大体标本斑块面积及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明显小于AS组(P<0.05). FGF21明显降低主动脉斑块病变处的细胞凋亡数量(P<0.05);FGF21明显抑制主动脉中GRP94、剪切后Caspase12及CHOP蛋白的表达(P<0.05).rn 结论:1.在动脉粥样硬化小鼠血浆及主动脉中,内源性FGF21及受体FGFR1表达上调.2.给予100ug·kg-1·d-1的FGF21时,对小鼠摄食和体质量没有明显影响.3.FGF21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FGF21能改善血脂,减少血浆中CRP及TNF-alpha的表达,减少主动脉斑块,血管壁厚度及腹主动脉缩窄程度.4.FGF21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减轻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 摘要: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炎症在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炎症的发生及发展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其中巨噬细胞可以通过吞噬坏死心肌细胞影响远期心脏重塑过程.已知趋化因子可以介导炎症细胞浸润,而细胞膜表面受体可以影响细胞的粘附及功能。rn 目的:通过手术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小鼠心肌梗死模型,明确趋化因子配体16在心肌梗死早期是否升高;体外通过腺病毒转染巨噬细胞过表达趋化因子配体16,明确趋化因子配体16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旨在阐明趋化因子配体16在心梗中的部分作用机制,以期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n 方法:1.野生雄性C57BL/6J小鼠50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25只;心肌梗死组开胸结扎小鼠冠脉前降支,假手术组只给予开胸处理.2.术后立即行心电图检查.3.显微超声检测心肌梗死后28天小鼠心脏结构及功能.4.ELISA检测心肌梗死后3天外周血清中趋化因子配体16的表达.5.HE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后3天和28天心脏组织的结构改变和炎症浸润.6.免疫组化检测心肌梗死后3天和28天趋化因子配体16和Mac-2的表达.7.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梗死后3天Mac-2表达.8.马松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后28天心脏胶原沉积.9.体外实验分离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刺激分化为巨噬细胞后转染趋化因子配体16腺病毒及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对照,并与小鼠心脏细胞碎片共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rn 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心肌梗死手术后小鼠即刻出现心律加快及ST段抬高.2.小鼠心脏超声显示心肌梗死组左室射血分数降低(13.29%±2.83% vs 48.92%±5.46%,P<0.01).3.心肌梗死后3天时外周血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上调[(1079±176) vs (611±37)pg/ml,P<0.05].4.心肌梗死后3天时梗死区心肌细胞坏死,细胞结构消失,梗死交界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28天时坏死细胞清除,炎症细胞消退.5.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可见趋化因子配体16在心肌梗死后3天表达上调(7.80%±0.77% vs 0.20%±0.05%,P<0.01),心肌梗死后28天表达降低,且与Mac-2表达的位置较一致;Mac-2在心肌梗死后3天表达上调(4.82%±0.34% vs0.48%±0.08%,P<0.01),心肌梗死后28天表达降低.6.免疫印迹法显示心肌梗死后3天心脏组织Mac-2表达上调.7.Masson染色显示心肌梗死后28天梗死区胶原沉积.8.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见巨噬细胞转染趋化因子配体16腺病毒后吞噬功能增强(17.11%±0.87%vs7.91%±0.71%, P<0.01).rn 结论:1.小鼠心肌梗死早期外周血趋化因子配体16表达上调,心脏组织炎症细胞浸润,趋化因子配体16在巨噬细胞浸润部位表达,晚期消退.2.体外趋化因子配体16在巨噬细胞过表达能促进其对细胞碎片的吞噬作用.综上所述,心肌梗死后早期外周血及心脏组织原位趋化因子配体16表达上调,且与心脏组织的巨噬细胞浸润部位一致,提示趋化因子配体16在巨噬细胞有表达,并且可能参与到心肌梗死过程;体外实验表明在巨噬细胞过表达趋化因子配体16能够促进其吞噬细胞碎片的功能,提示趋化因子配体16可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对坏死组织的清除影响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本研究为心肌梗死后的炎症机制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持续性高血压可引起心脏组织异常重构和细胞外基质沉积,即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发生,直接影响高血压患者的临床预后.rn 目的:通过血管紧张素Ⅱ灌注复制高血压小鼠模型,采用病理学、流式细胞学、Realtime-PCR、ELISA细胞因子检测、骨髓移植等方法,明确在高血压心脏损伤的过程中补体系统的活化情况,以及明确补体活化产物C5a对高血压导致心脏损伤过程中的作用,阐明补体C5a在高血压导致纤维化的过程中分子机理.从而揭示高血压导致心脏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中补体系统的作用机制,从而发现潜在靶点,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n 方法:1.高血压纤维化模型制备:采用皮下微量泵持续注射法,灌注剂量为1500ng/kg/min,灌注时间为7天,设立生理盐水(Saline)对照组.以血压升高至≥140/90mmHg为模型建立成功.2.骨髓移植:8-12周龄受体小鼠使用钴60放射源10Gy进行照射后4-8小时内回输供体小鼠骨髓细胞5×106个/只,在SPF环境下进行饲养8周进行骨髓重建.饮水为加广谱抗真菌和抗细菌抗生素的PH=2.0无菌水,8周后改为正常饮水.3.血压测定:采用尾动脉套管法血压测量仪对Ang Ⅱ灌注前测量小鼠基础血压;AngⅡ灌注后连续测定小鼠血压.4.心功能测定:使用小动物超声于小鼠AngⅡ灌注前1天和灌注后第7天测量心脏功能相关的指标.5.补体系统活化的检测:采用CBA法和ELISA的方法检测血清中补体活化产物(C3a、C5a)的浓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补体活化产物C3b在心脏组织的沉积.6.心脏纤维化检测: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以及免疫组化染色(α-SMA、TGF-β1)检测纤维化形成情况.7.心脏炎症细胞及细胞因子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相关蛋白表达(C5aR、Mac-2、IL-1β、iNOS)等,采用realtime-PCR定量检测mRNA表达(C5aR、CD11b、IL-1β、MCP-1等)情况.8.炎症细胞标记检测:采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心脏中浸润的各种炎症细胞的数量.9.骨髓细胞分离: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10.体外细胞的培养:提取并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11.明确表达C5aR的细胞类型:组织切片上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或通过骨髓移植的方法明确表达C5aR的细胞类型.12.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都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ANOVA;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高血压病人血清中补体活化产物C4a,C5a的水平增加2.AngⅡ灌注的高血压模型小鼠血清中补体活化产物C3a和C5a的水平增加,心脏组织中补体活化产物C3b/C3c的沉积增加3.AngⅡ灌注的高血压模型小鼠心脏组织中补体活化产物C3a和C5a的受体C3aR和C5aR的表达增加4.C5aR敲除减少Ang Ⅱ诱导的高血压心脏损伤后的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并且减轻心脏纤维化的程度;但是C3aR基因缺失不影响该过程.5.特异性C5aR拮抗剂处理的小鼠可以抑制高血压引起的心肌肥大和心脏纤维化6.C5aR拮抗剂处理的小鼠可以抑制高血压心脏炎症细胞的浸润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表达7.抑制补体C5的活化可以减轻高血压心脏损伤时的炎症反应和心脏纤维化.8.在AngⅡ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的过程中,参与的主要细胞类型为CD11b+ F4/80+的单核巨噬细胞,而且该群细胞高表达C5aR9.骨髓移植实验的结果表明,骨髓来源的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的C5aR参与高血压心脏炎症和重塑10.C5a可以通过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C5aR激活巨噬细胞,上调其粘附分子(LFA,PSGL)和趋化因子(CCL2,CCL3)的表达水平11.C5aR缺失减少了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以及心脏中浸润的细胞对循环中的巨噬细胞的进一步趋化。rn 结论:1.在高血压病人和高血压模型小鼠体内补体系统活化增加.活化产物C5a可以通过C5aR介导了高血压心脏损伤后的炎症反应和重塑;2.C5aR拮抗剂或C5中和抗体阻断C5a-C5aR相互作用可以对高血压心脏炎症和重塑具有保护作用;3.C5a通过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表达的C5aR促进巨噬细胞的粘附和招募,从而促进心脏炎症反应和心脏纤维化。
  • 摘要:目的:推测PPAR-γ激动剂通过增加斑块稳定性,减少斑块破裂,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通过比较药物干预组与对照组斑块的PET/CT成像信息、病理组织学特点,并将影像学参数与病理和免疫组化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PET/CT用于监测吡格列酮干预下斑块炎症进展程度的可行性,阐明吡格列酮降低斑块破裂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按随机分组法将所有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组:A组n=10只,为药物干预组;B组n=10只,为对照组.采用高脂(含1%的胆固醇)2周+腹主动脉球囊拉伤+间断高脂喂养16周(高脂6周+普通饲料6周+高脂4周)的方法制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组是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基础上,于实验起初(第1周)在原饲料里添加吡格列酮(10mg·kg-1·d-1),直到实验结束,两组存活的实验动物于第18周末行药物激发试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于实验前,实验中期(第8周末)及实验晚期(第18周末)抽取血液样本,检测血糖、血脂、hs-CRP,及血清MMP-9.共进行2次PET/CT扫描:第1次扫描于高脂喂养8周末,定义为中期扫描;第2次扫描于高脂喂养第18周末,药物诱发实验前,定义为晚期扫描.通过后处理软件,将实验过程中所采集的图像进行融合,并测量反映动脉18F-FDG摄取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斑块破裂诱发实验后注射过量麻药处死动物,取出兔腹主动脉进行离体照相,进行仔细解剖并留取组织进行病理学分析.rn 结果:血清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中期,药物干预组MMP-9浓度为2.25±0.11,对照组为2.70±0.37,两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实验后期,药物干预组MM P-9浓度为2.27±1.171,对照组为2.60±0.19,两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实验中期及实验晚期2次PET/CT扫描结果显示:药物干预组实验中期的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0.665±0.076和0.850±0.072,实验晚期的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0.492±0.116和0.612±0.082.对照组实验中期的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0.800±0.084和0.997±0.065,实验晚期的SUVmean和SUVmax分别为1.033±0.621和1.335±0.113.对药物干预组实验中期及实验晚期的SUVmean和SUVmax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0,0.004).对对照组实验中期及实验晚期的SUVmean和SUVmax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4,0.005).再将实验中期及实验晚期两组间SUVmean和SUVmax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实验中期,对照组的SUVmean和SUVmax均较药物干预组的SUVmean 和SUVmax高,但两组间SUVmean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SUVmax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实验晚期,对照组的SUVmean和SUVmax均较药物干预组的SUVmean和SUVmax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00).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药物干预组斑块面积小(0.029±0.018 vs.0.186±0.093,p=0.033)、巨噬细胞浸润少(8.800±3.936vs.30.130±4.188,p=0.003)、新生血管数量少(80.267±13.094vs.162.637±73.112,p=0.022)等特点.动脉段斑块内斑块面积和相应节段SUVmean、SUVmax正相关(分别是r=0.863,p=0.000和r=0.793,p=0.000),动脉段斑块内巨噬细胞计数和相应节段SUVmean、SUVmax正相关(分别是r=0.564,p=0.001和r=0.550,p=0.001),新生血管计数和相应节段SUVmean、SUVmax不相关(分别是r=-0.081,p=0.687和r=-0.156,p=0.438).rn 结论:吡格列酮能够通过调控斑块内炎症状态,降低斑块内炎症程度来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提高斑块的稳定性,降低易损斑块的破裂率.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功能-形态多模式成像技术,能够作为监测吡格列酮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有效方法.
  • 摘要:目的:利用内皮祖细胞作为vegf165和bfgf基因的载体,同时发挥干细胞及VEGF的促血管新生作用来改善缺血肢体的血供.rn 方法:1.穿刺新西兰兔骼峭抽取骨髓,FICOLL梯度离心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EPC诱导分化增殖培养,2.MTT法测定骨髓EPCs增殖曲线3.对培养好的EPCs进行CD133、vWF因子、CD34及CD31的鉴定4.对EPCs进行不同滴度病毒感染,并对其进行流式细胞学检测、MTT检测.5.对不同滴度感染后EPCs上清液用ELISA法进行蛋白定量检测.6.用成管实验检测已确定的最佳感染滴度感染的EPCs分泌的上清液所促HUVECs成管能力7.对实验动物分组:实验用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10组,包括:进行阴性对照的无处理组,注射EPC组,注射Adv-gfp-vegf165感染EPC组,注射Adv-gfp-bfgf感染EPC组及注射联合Adv-gfp-vegf165与Adv-gfp-bfgf感染EPC组(n=4).以上各组又分为7d,14d组.8.对实验动物进行下肢缺血模型的建立,并用超声多普勒测流速测定下肢血流回复情况.9.对下肢肌肉进行CD31、SMA染色,观察血管新生情况.并对肌肉进行VEGF、bFGF ELISA蛋白定量检测.rn 结果:1.内皮祖细胞分离培养与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内皮祖细胞于培养3-4d完全贴壁,呈克隆样生长,7-9d形成类似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细胞成活率均为95%.获得的第2代细胞生长曲线近似"s"形、MTT法显示3-5d细胞增殖较明显,第2代EPC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内皮祖细胞阳性表达CD34、CD133、vWF因子,CD31弱阳性表达.2.vegf165基因与bfgf基因感染内皮祖细胞的试验研究各组细胞均在镜下见几乎所有细胞呈绿色荧光,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可见随着病毒滴度的上升,感染率也上升.但当病毒滴度大于1∶300时,可明显见到搜集细胞总数下降.相对单基因感染EPC,联合基因感染EPC当两种病毒总滴度为1∶200时,未见明显搜集细胞总数下降,而感染率则明显上升.MTT法,感染病毒后,各组细胞均随病毒滴度上升而增值状态不同程度下降.ELISA实验可知,随着病毒滴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VEGF与bFGF在细胞上清液内分泌量也随之升高.但当病毒滴度超过1∶300时,分泌量骤然下降.成管实验可见在VEGF及bFGF因子的促进下,HUVECs在Metrigal中可以形成管状结构.与各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而基因改造的EPC分泌出的VEGF和bFGF与重组纯的VEGF、bFGF因子无显著差异.而联合感染组上清对单因子组有统计学差异3.联合vegf165基因与bfgf基因感染内皮祖细胞对肢体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于第7、第14天对处理后的兔子行超声多普勒血流流速检测,7天时联合感染EPC移植组统计优于单基因感染EPC组.14天时,移植各组仍优于未移植组.CD31及SMA染色可见联合感染组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组.肌肉VEGF与bFGF蛋白ELISA测定,发现在3d时,细胞移植组均比控制组肌肉中VEGF表达量高,且感染有vegf165基因的EPC组均对未感染组有显著优势,感染组肌肉内表达VEGF量在14d比7d可见明显减少.在3d时,细胞移植组均比控制组肌肉中bFGF表达量高,且感染有bfgf基因的EPC组均对未感染组有显著优势,感染组肌肉内表达bFGF量在14d比7d可见明显减少.rn 结论:1.本实验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了EPC,其生长形态、细胞的表面标记及显微结构符合EPC的特点,说明骨髓是EPC的重要来源之一.2.本实验用不同滴度的腺病毒感染EPC,用流式细胞学、MTT以及ELISA蛋白定量证明1∶200是最佳的感染滴度.3.用成管实验确定基因改造后的EPC分泌的.
  • 摘要: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目前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开放手术(OR)和腔内修复(EVAR).开放手术经历5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腹主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随着临床技术的进步,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资料显示有极好的远期效果,而腔内修复在过去16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作为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两种方法各有其适应症,在目前是共存和互补的关系.
  • 摘要:近年来,高血压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引起死亡的各种危险因素中,高血压位居首位,约占全球总死亡率的13%.本文对于新发现的血压升高首先需要进行严格的鉴别诊断,利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通过诊室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及家庭自测血压明确血压升高,同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后可明确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在高血压的治疗中,应结合患者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等给予正确的治疗方案。最新的2013欧洲高血压指南中给出了开始降压药物的适用时间并对强调了140/90mmHg的血压标准(糖尿病舒张压尽可能控制在80-85mmHg)。在难治性高血压诊断明确基础上,可给予非一线降压药物或肾动脉交感神经消融术、刺激压力反射装置等治疗,尽可能使血压水平达标,保护靶器官损伤及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摘要: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经过了几代人的实践、探索,已经从最初的内膜剥脱术、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开放手术时代转化为血管腔内修复时代.本文首先分析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TASC分型的治疗选择、然后介绍了重视控制危险因素的预防性药物的应用最后在支架内再狭窄、冷门部位和带肢生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治疗提供可靠参考资料。
  • 摘要:他汀作为调脂治疗的基石地位不可替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汀类药物的一些不足突显出来.因此,探索他汀类药物以外降低LDL-C的新途径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挑战.近年来,有关他汀以外调脂药物的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烟酸、CETP抑制剂和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三个方面.
  • 摘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新近研究提示SAS可能通过增加胸腔内压力、改变自主神经平衡状态、诱导氧化应激、炎症等参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OSAS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摘要:目的: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对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进行长时间心肺支持的一种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目前ECMO技术在中国大陆在儿童重症医学领域的开展仍不普遍,尤其是婴儿ECMO管理经验更是欠缺.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本单位婴儿ECMO病例资料,对婴儿ECMO管理经验进行总结.rn 方法:收集并回顾2010年至2013年因呼吸循环衰竭于本单位接受ECMO支持婴幼儿病历资料并进行分析.rn 结果:1.一般资料2012年至2013年,本单位总共为9例1岁以下婴儿提供了ECMO支持,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最小生后1天;体重最低3kg;呼吸支持3例,循环支持6例,均为先心病术后婴儿,其中有4例为(ECMO辅助下CPR,即是CPR同时快速建立ECMO辅助)ECPR病例;2例为术后无法脱离CPB病例.2.临床情况及预后(见附表)9例ECMO辅助患儿支持时间最短时间为12h,最长时间为173h.其中成功撤离ECM05例,撤机率55.6%,出院4例,存活率44.4%,死亡5例.3.ECMO的治疗模式与建立方式本组资料中所有患儿均采用V-A模式ECMO进行呼吸或循环支持.7例经右心房、升主动脉插管建立ECMO,2例为经右颈内静脉、右颈总动脉插管建立ECMO.4.ECMO支持过程中并发症及处置ECMO支持过程中的并发症主要分为两大类:机械并发症及机体并发症机械并发症及处置:5例在支持期间出现膜肺血浆渗漏并更好膜肺,发生率55.6%;1例出现插管堵塞,该事故与插管位置不合适导致插管打折有关.机体并发症与处置:1例出现右下肢脚趾缺血坏死,经胸插管7例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手术切口渗血,输注血小板及新鲜冰冻血浆,维持ACT在140~160秒之间,均能控制出血;1例出现颅内出血,给予脑室引流;共有5例出现尿量少、肌酐尿素氮增高等急性肾功损伤症状,给予持续肾替代治疗.5.死亡病例分析病例1,肺功能未恢复,无法撤离ECMO死亡;病例2,静脉插管打折,回流障碍死亡;病例3,撤离ECMO,3天后出现败血症,MODS死亡;病例5,心肺功能未恢复,出现NEC死亡;病例8,肺动脉高压,无法撤离ECMO死亡.rn 结论:ECMO技术能为心肺功能衰竭的患儿提供有效的呼吸循环支持.本单位循环支持婴儿成功率高于呼吸支持婴儿.可能与呼吸衰竭患儿接受ECMO支持时机较晚有关.ECPR技术是抢救对常规CPR技术反应不良的心肺骤停患者的有效手段,建立一套适合临床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ECPR机制是提高ECPR患儿生存率的前提.
  • 摘要:本文说明了胎儿心脏功能评估的意义,并分析了目前用于胎儿心脏功能评估的新的胎儿超声心动图技术包括时间一空间相关成像技术、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及单心动周期四维超声心动图技术。
  • 摘要:目的: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 coronary folw,SCF)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临床影响因素的探讨可以为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和研究方向.第一节冠状动脉慢血流与三酰甘油及载脂蛋白A1的关系目的 探讨SCF与血脂的相关性.rn 方法:入选患者139例,分为血流正常组33例,1支SCF组41例,2支SCF组26例,3支SCF组39例.rn 结果:3支SCF组三酰甘油高于血流正常组(P=0.006),高密度脂蛋白(P=0.001)、载脂蛋白A1(P=0.001)低于血流正常组.多因素分析提示三酰甘油(B=1.888,Beta=0.200,t=2.422,P=0.017)、载脂蛋白A1 (B=-10.840,Beta=-0.182,t=-2.031,P=0.044)是平均冠状动脉TIMI血流帧数的影响因素.rn 结论:三酰甘油升高,载脂蛋白A1降低促进SCF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心脏功能的影响。rn 方法:妊娠期糖尿病孕妇96例,其中饮食控制组71例,胰岛素治疗组25例,同期相应孕周的正常妊娠孕妇176例作为对照组,每一组按孕周又分为<28周,28周两组。采用二维超声测量胎儿左右心房、左右心室横径及主动脉、肺动脉内径;脉冲多普勒超声测量胎儿主动脉流速、肺动脉流速、二、三尖瓣口流速E峰及A峰:STIC技术后处理获得M型图像测量心室侧壁及室间隔厚度;STIC技术后处理测量胎儿左、右心室收缩末期、舒张末期容积,计算左、右心室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及心输出量(CO);组织多普勒超声测量胎儿二、三尖瓣瓣环Ea, Aa以及ICT,IRT,ET,计算左、右心室Tei指数。比较妊娠期糖尿病胎儿胰岛素治疗组、饮食控制组与正常妊娠胎儿的心脏功能。rn 结果:妊娠28周以前,胎儿心脏的各项测量指标在胰岛素治疗组、饮食控制组及正常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o. 05);妊娠28徽瘾,胰岛素治疗组胎儿心室侧壁及室间隔厚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胎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妊娠28周以后,胰岛素治疗组胎儿三尖瓣瓣环Ea/Aa小于饮食控制组胎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对胎儿心脏的影响主要在孕晚期。妊娠28周以后,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胎儿较正常妊娠胎儿心室侧壁及室间隔均有增厚;对心室功能的影响主要为舒张功能的变化,胰岛素治疗组较饮食控制组胎儿右室舒张功能减低。但胎儿结构及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
  • 摘要:冠心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对其病理诊断一直是医学的重要课题,而超声心动图诊断技术(实时动态M型和二维灰阶成像、心肌超声造影、药物和运动负荷试验、组织多普勒成像和二维三维斑点跟踪成像)能够较其它传统方法提供更为早期的精确完整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学异常动态变化可视化信息并能够进行可靠的量化评价,超声心动图能够为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冶厅决策制定以及有效引导现有的或将要建立的干预治疗技术方法进行更为有效的治疗并对相关的干预治疗进行有效监控和可靠完整的评价,在对心肌功能的全面超声心动图评价基础上,有助于对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预后做出有效判断。
  • 摘要:本文主要对灰阶超声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超声造影定量评价肾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前后肾实质血流灌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结论超声造影作为一种快速的、无电离辐射性、无肾毒性、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肾动脉狭窄及判断肾动脉狭窄程度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并说明超声造影为一种无侵入性、无电离辐射性、无肾毒性的影像学方法,部分超声造影灌注定量参数能反映可定量地评价肾动脉支架前后肾实质血流灌注改变,与核医学肾图测得的GFR有很好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激动或抑制β3-AR,观察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逆转运(RCT)及其信号转导路径的影响,为探索β 3-AR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rn 方法:10周龄C57BL/6J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10周龄ApoE-/-小鼠50只,高脂饮食至36周龄时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β3-AR激动剂小剂量组、β3-AR激动剂大剂量组与β3-AR拮抗剂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β3-AR激动剂或β3-AR拮抗剂腹腔注射每周两次,共12周.48周龄时处死,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脂,取胸主动脉行病理HE、MASSON、油红O染色观察,Western blot测定清道夫受体B族Ⅰ型(SR-B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MeK1/2)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1/2)蛋白含量.非放射免疫法测定蛋白激酶C(PKC)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胆汁胆固醇、粪便中胆固醇、粪甾醇、粪固醇等核心固醇含量.得到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rn 结果:1.48周龄时,与高脂模型组相比,β3-AR激动剂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LDL-C)显著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2.48周龄时,与高脂模型组相比,β3-AR激动剂组小鼠胆汁胆固醇浓度显著增加(p<0.05),粪便核心固醇浓度增加(p<0.05),且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3.48周龄时,与高脂模型组相比,β 3-AR激动剂组小鼠肝脏SR-B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肝脏PKC蛋白活性显著增强(p<0.01),且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4.48周龄时,与高脂模型组相比,β3-AR激动剂组小鼠P-MeK1/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P-ErK1/2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5),且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5.48周龄时,与高脂模型组相比,βrAR激动剂组小鼠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减小(p<0.01),管腔面积明显增加(p<0.01),且大剂量组优于小剂量组(p<0.05).rn 结论:1.长期激动Apo E-/-小鼠β3-AR可显著改善其血脂代谢紊乱,降低TC、VLDL/LDL-C和TG,升高HDL水平;2.长期激动ApoE-/-小鼠β3-AR可显著增加胆汁胆固醇和粪便核心固醇的浓度,促进胆固醇逆转运;3.长期激动ApoE-/-小鼠β3-AR可显著上调肝脏SR-B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增强肝脏PKC活性;4.长期激动ApoE-/-小鼠β3-AR可显著上调其肝脏P-MeK1/2及P-ErK1/2的蛋白表达水平;5.长期激动ApoE-/-小鼠β3-AR可明显缩小老年ApoE-/-小鼠胸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 摘要:目的:(1)通过比较正常组、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四周组、六周组大鼠肺组织内白介素-6(IL-6)与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及巨噬细胞的增殖情况,探讨巨噬细胞、IL-6和NF-κB在肺动脉高压中的高表达;(2)测定低氧条件下小鼠巨噬细胞各时间点(2h,6h,12h,24h,48h)的IL-6和NF-κ B的表达情况,探讨肺动脉高压中巨噬细胞内NF-κB对IL-6的表达的调控作用.rn 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24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①正常对照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次(1ml),饲养四周;②PAH四周组:颈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60mg/kg)1次(注射液体量约为1ml左右),饲养四周;③PAH六周组:颈背部皮下注射野百合碱(60mg/kg)1次(注射液体量约为1ml左右)饲养六周.各组大鼠饲养条件相同.2.正常对照组、PAH四周组、PAH六周组大鼠均在注射生理盐水(或野百合碱)后第28天、第28天及第42天称重麻醉后行腹部切口,由腹腔经纵隔插入右心室测量右心室收缩压及平均压.然后开胸后取出心肺.分离心脏,沿室间隔分离右心室,分别称量右心室、左心室加室间隔,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取肺组织后行福尔马林固定.3.肺血管重构的病理学表现: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计算各组大鼠肺中型动脉(外径51~150μ m)、小动脉(外径15~50μ m)管壁肥厚百分比(WT%).4.肺血管内炎症因子证据: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肺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情况.肺组织切片行免疫组化观察巨噬细胞的浸润及IL-6及NF-κ B的表达情况.5、取大鼠右肺组织,研磨后提取RNA,进行Real-time PCR (RT-PCR),测定肺组织中IL-6和NF-κ B的表达.6、行巨噬细胞培养,给予低氧刺激,测定低氧刺激条件下各时间点(2h,6h,12h,24h,48h)的IL-6和NF-κ B的表达.7.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MCT诱导PAH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注射MCT的四周组和六周组大鼠在注射MCT后第3周开始出现体毛暗淡无泽、反应迟钝、活动度下降,并且大鼠体重较前下降,四周组大鼠在第25天时死亡一只.在第6周时部分大鼠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喜站立,并且在第39天,第41天,共有2只大鼠死亡.死亡大鼠解剖后可见胸腹水.2、三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右心肥厚指数三组大鼠正常组、四周组、六周组的右心室收缩压及平均压逐渐升高.根据方差分析结果提示三组大鼠右心室平均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四周组与六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正常组、四周组、六周组右心肥厚指数逐渐升高,根据方差分析结果,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大鼠肺血管肥厚程度分析经图像分析软件对各组大鼠肺中小动脉中膜肥厚程度分析: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四周组与六周组大鼠肺中动脉及肺小动脉中膜厚度百分比(WT%)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野百合碱注射后大鼠肺组织HE染色显微镜下见淋巴细胞浸润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四周组和六周组大鼠HE染色后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特别在血管周围,并且外径大小相近的血管,四周组与六周组血管壁明显增厚.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见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及IL-6和NF-κB的高表达对三组大鼠肺组织分别行巨噬细胞及IL-6和NF-κB免疫组化染色,通过比较可见注射野百合碱大鼠较正常组大鼠巨噬细胞浸润明显增加,且六周组大鼠巨噬细胞侵润较四周组更为明显.IL-6和NF-κB的免疫组织染色同样可见野百合碱大鼠组较正常组的表达明显增加.6、肺组织RT-PCR检测IL-6和NF-κB的高表达各组大鼠肺组织的RT-PCR结果提示: 四周组、六周组的NF-κB的mRNA表达均较正常组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六周组较四周组NF-κB的mRNA表达增加,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IL-6的mRNA表达四周组、六周组均较正常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四周组与六周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结果显示IL-6和NF-κB的mRNA表达在各组大鼠中趋势相同.7、低氧诱导小鼠巨噬细胞中IL-6和NF-κB的mRNA表达增加采用Real time相对定量PCR对低氧条件下巨噬细胞的IL-6和NF-κBmRNA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氧时间分别为2h,6h,12h,24h,48h的巨噬细胞其IL-6和NF-κB的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且两者的在各时间段内的表达趋势相同.rn 结论:1、应用野百合碱行肺动脉高压造模,方法简单容易操作;2、免疫组化可见巨噬细胞在肺动脉高压肺组织中浸润明显增加;3、肺动脉高压大鼠肺组织中IL-6和NF-κB高表达;4、低氧条件下巨噬细胞内IL-6和NF-κB表达增高,且表达趋势相同;5、肺动脉高压模型中IL-6的表达可以在巨噬细胞内通过NF-κ B的调控来完成.
  • 摘要:目的:利用肌酸激酶Cre重组酶(MCK-Cre)小鼠和糖皮质激素受体位点(GR loxP-floxed)小鼠杂交产生肌肉特异敲除GR的小鼠(MGRKO),观察MGRKO小鼠心脏GR表达情况,证明MGRKO小鼠可以用于研究心肌特异敲除GR的实验;通过手术结扎小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小鼠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心肌细胞GR缺失(MGRKO小鼠)和GR激活(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情况下心梗后心功能,心脏损伤情况,心梗面积,心肌细胞凋亡等情况,心脏炎症细胞和炎症因子浸润,探讨糖皮质激素及其受体对心梗的保护机制,为临床治疗寻求可能的干预靶点.rn 方法:1.研究对象分组:第一部分实验,实验动物雄性肌肉特异性GR敲除小鼠(MGRKO)和同窝野生小鼠(lox/lox)各40只,再分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和手术组(MI),即lox/lox+Sham (n=12), MGRKO+Sham组(n=12), lox/lox+MI (n=28), MGRKO+MI(n=28);第二部分实验部分野生C57BL/6雄性小鼠60只,随机分为注射生理盐水组(Vehicle)和注射地塞米松组(Dex),再分别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即Vontrol +Sham (n=12),Dex +Sham (n=12), Vehicle+MI (n=18), Dex +MI (n=18).2.MGRKO小鼠心脏组织GR的表达检测:用免疫组化法、蛋白印迹定量法(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MGRKO小鼠心脏组织GR的表达.3.心梗模型制备:手术组小鼠是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心肌梗死模型,而对照组小鼠仅穿线不结扎.4.心脏功能评估: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仪器测定小鼠心脏功能指标.5.心脏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大小测定:采用Masson染色方法检测组织瘢痕纤维沉积大小.6.评价心肌肥厚指标:HW/BW检测心脏重量,WGA染色观察心肌横截面积大小.7.细胞凋亡检测:TUNEL方法检测心脏组织中细胞凋亡,Annex V/PI方法检测培养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8.心脏组织炎症因子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CL5,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录生长因子β的表达(TGF-β);real-time PCR方法检测上述炎症因子的mRNA水平,CBA方法检测TNF-α和IL-6的蛋白水平.9.应用PRISM统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利用MCK-Cre和GR loxp-floxed小鼠杂交构建肌肉特异敲除GR的小鼠(MGRKO),检测MGRKO小鼠心脏组织GR表达,发现心脏组织GR表达约减少43%.2.心梗后心脏组织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增加,体外培养H9C2大鼠心肌细胞系发现在缺氧处理后,磷酸化的GR表达明显增加.3.MGRKO小鼠心梗30天后心功能恶化较同窝小鼠加重,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减小,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扩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心腔容积扩大.4.心脏中减少GR表达加重心梗后心脏损伤,心梗30天时心脏梗死面积增大(37.55%±2.95%.vs.19.71%±5.60%, P<0.05),梗死壁厚度减小,扩张指数增大.5.心脏中降低GR表达增加心梗后病理性心肌肥厚,在心梗30天时,心脏重量/体重增大,心肌横截面积增大(317±35 μ m2 vs.437±93 μm2, P<0.05).6.心脏中降低GR表达增加小鼠心梗后心脏细胞凋亡,bax/bcl-2增加.7.心脏中降低GR表达增加小鼠心脏炎症反应,TGF-β上调(1.95±0.28)倍,TNF-αmRNA表达轻微增高,上调(1.15±0.04)倍,IL-6 mRNA表达上调(2.61±0.46)倍,CCL-5因子mRNA表达上调(2.02±0.49)倍.给予地塞米松,发现给药后的小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心功能改善.8.给予地塞米松组小鼠心脏梗死面积减小,提示地塞米松可以减轻梗死后心脏损伤.9.给予地塞米松后减少小鼠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体外培养H9C2大鼠心肌细胞系,缺氧处理后给予地塞米松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10.给予地塞米松后减轻小鼠心梗后心脏炎症反应,IL-6和CCL-5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rn 结论:1.构建MGRKO小鼠,使心肌细胞上GR表达适当减少,用于研究心肌细胞上GR信号通路的作用.2.心肌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对小鼠心梗后的心功能和心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3.GR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糖皮质激素抗炎和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相关有关.综上所述MGRKO小鼠可以成功制备心肌细胞中GR表达减少的小鼠,可以用于观察心肌细胞GR信号通路在心梗后的作用;GR在心肌细胞表达减少后,加重心梗后心功能恶化,加重心梗后心脏重塑过程(心脏纤维化和心肌肥厚),增加心梗后心肌细胞凋亡数目,增加心梗后心脏炎症因子的水平;最后通过地塞米松处理小鼠激活GR,观察到给药后心梗小鼠心功能和心脏损伤明显改善,可能与其抗凋亡和抗炎作用相关.
  • 摘要:目的:研究人群15年期间高血压累计发病率,探讨影响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适合我国人群的高血压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和高血压风险评分表,旨在为高血压的早期预防提供数据支持.rn 方法:本研究纳入了参加1992年基线调查且参加了2007年随访的5408人,排除基线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者,共有3899人纳入分析.分析高血压15年累计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系数建立高血压预测模型,同时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最终形成风险评分表.rn 结果:本研究基线人群共纳入3899名(男性1794人,女性2105人),平均年龄为45.3±7.4岁(男性46.8±7.6岁,女性44.0±7.0岁,P<0.0001).研究人群15年内舒张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平均水平从113.8mm Hg升到134.5mmHg,增加了20.7mmHg,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水平从74.2mm Hg升到81.4mm Hg,增加了7.2mm Hg.15年内共有1776人发生了高血压,高血压累计发病率为45.6%.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基线年龄、SBP、DBP、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血压家族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的水平与高血压发生危险有关.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两个高血压预测模型,模型1纳入了临床容易获得的变量——年龄、SBP、DBP、BMI、高血压家族史5个危险因素,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TG和HDL-C.两个模型都有很好的判别能力,模型1的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168,模型2的AUC为0.7208,模型2的AUC比模型1高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osmer-Lemeshowx2检验结果显示:模型1的x 2值为3.75,模型2为3.10,x 2值越小认为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能力,这表明两个模型都能很好的对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进行拟合,预测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计算重新分类净改善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为0.83%,P值为0.40,这表明加入HDL-C、TG后的模型2对原模型1改善程度没有统计学意义.rn 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人群高血压长期发生风险较高,对高血压的预防十分重要.我们利用中国多省市人群的长期随访数据,首次建立了适合中国人群的高血压风险预测工具.这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其高血压发病风险,及时的改善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相关的临床、冠状动脉解剖及冠状动脉血流因素和目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相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CSFP患者心肌收缩、舒张功能,经研究发现,除性别、体重指数、血小板及血脂外,冠状动脉解剖因素尤其是扭曲程度和远端主要血管分支数也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密切相关。CFI能够反映冠状动脉造影TIMI血流的变化,且对CSFP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并说明QTV工技术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联合检测结果提示CSFP患者左心室心肌同时存在舒张及收缩功能减低,可较全面的对心功能进行评估,并提示CSFP患者微循环障碍的存在。
  • 摘要:胎儿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有胎儿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伴瓣膜返流、心外畸形(如先天性隔疝、畸胎瘤等)、胎儿系统性感染、贫血、双胎输血受血者血容量及血压超负荷、房室瘘伴高心排等.胎儿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为胎儿水肿、胎儿心脏扩大以及瓣膜反流出现或加重. 目前,胎儿心血管功能的评价指标主要有心血管整体评分(cardiovascular profile score, CVPS)、心脏作功指数(Tei-指数)、脐动脉阻力指数(umbilical artery resistance index, UARI)、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以及脐动脉收缩期最高血流速度S与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D的比值(S/D).
  • 摘要: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患者随时可发生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缺氧,栓塞,肺动脉高压危象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等.由于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特殊血液动力学改变,妊娠妇女的药物代谢特点,以及胎儿对药物的敏感反应等,临床药物治疗有其明显的特殊性.本文首先对胚胎各期对致畸药物的反应的用药原则进行分析,然后介绍了妊娠合并心脏病利尿剂、抗凝剂、血管扩张剂等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孕妇禁用事项。
  • 摘要:作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一个特殊群体,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控制目标和治疗理念具有其特殊性.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包括糖尿病教育、饮食和运动治疗三方面。其中,糖尿病教育是公认的提高糖尿病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而饮食和运动治疗则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在选择降糖药物时,在兼顾降糖效力的同时更要强调用药的安全性和个体化。只有在综合评估降糖治疗的获益和风险、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方可进行。由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诸多特点使得其血糖管理尤为复杂、困难。其降糖治疗原则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到各种复杂因素,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体化的降糖目标和方案,从小剂量开始用药,在严密监测血糖的基础上,力求安全、平稳降糖。在降糖治疗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多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管理和调控,“多管齐下”,方可实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的最终目标。
  • 摘要:超声心动图可为明确诊断或排除导致舒张功能不全的器质性病变提供重要信息.例如不伴有瓣膜病变的左房扩大、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等均提示左室舒张功能不全与左室舒张压升高.左心室舒张功能:松弛功能受损是大多数心脏病最早期的改变,故大多数患者都会有舒张功能障碍.近50%被新近诊断为心衰的患者,LV整体EF值正常或接近正常,被诊断为"舒张性心力衰竭"或"EF正常的心力衰竭".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醛固酮瘤预后的因素.rn 方法:应用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及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等方法收集2012年12月以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和学位论文中关于肾上腺切除术治疗醛固酮瘤预后影响因素的临床资料.将所搜集资料纳入原始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资料并进行核对,根据纳入及剔除标准,剔除不符合本研究目标标准的研究文献,将所纳入的研究数据采用Review Maneger软件(RevMan5.1由Cochrane协作网提供)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文献异质性检验的结果选择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计算各研究指标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l).rn 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其中4篇为队列研究,14篇为回顾性研究.发表时间为1996-2012年.共来源于7个国家,其中国内文献为7篇.共1291例APA患者,血压恢复正常者726例,血压轻度下降或未改变者565例,术后血压恢复率为30%-77.3%不等,总有效率为56.1%.提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PA患者术后血压恢复组与术后持续性高血压组比较:1.女性:单因素:合并OR=1.42(1.01-2.01),Z=1.9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合并OR=3.89 (1.72-8.78),Z=3.2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年龄:单因素计量资料:WMD=-5.04(-6.53--3.55),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计数资料:合并OR=1.74(0.83-3.65),Z=1.46,P=0.1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3.BMI:单因素计量资料:WMD=-1.23(-1.96--0.5),P=0.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高血压家族史:合并OR=0.59 (0.37-0.93),Z=2.26,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高血压病程:单因素:wMD=-2.53(-3.16--1.89),Z=7.7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程《6年(多因素):合并0R=5.11(2.27-11.53),Z=3.9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术前服用降压药种类:单因素:WMD=-0.52(-0.84--0.2),Z=3.15,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服用降压药《2种(多因素):合并OR=4.50(2.64-7.66),Z=5.5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肿瘤大小:合并分析结果显示:WMD=0.04(-0.15-0.22),Z=0.41,P=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术前血钾浓度:WMD=0.07(0.03-0.12),Z=3.11,P=0.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术前收缩压:WMD=-6.47(-12.6--0.35),Z=2.07,P=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术前舒张压:wMD=-2.18(-4.02--0.34),Z=2.33,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安体舒通反应:合并OR=2.76(1.64-4.67),Z=3.8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CYP11B2(TT/TC+CC):合并OR=1.15(0.22-5.97),Z=0.16,P=0.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1.目前证据证明APA患者术后血压恢复的预测因素为:女性、无高血压家族史、高血压病程《6年、术前服用降压药《2种以及单用安体舒通有效.其中,女性、高血压病程《6年及术前服用降压药《2种校正了与其它因素的相互作用,证据强度较高.2.目前证据尚不能确定的APA患者术后血压恢复的预测因素为:年龄、BMI、术前收缩压及CYP11B2 (TT/TC+CC).仍需进一步的研究证实.3.目前证据证明不是APA患者术后血压恢复的预测因素为:血钾浓度、肿瘤大小以及术前舒张压.4.尽管本次系统评价及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存在缺陷,但这一结果可以给早期预防醛固酮瘤患者术后持续性高血压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对房颤患者左房肺静脉320排以及冠状动脉双源cT低剂量容积靶扫描成像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应用320排CT低剂量容积靶扫描模式进行房颤患者的左房肺静脉成像是可行的,且对于体质指数较小的患者可采用较低的管电压进行成像以减少其受照射剂量。但采用此模式进行的冠状动脉成像,其图像质量尚不理想。并采用第二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低剂量扫描对于房颤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是可行的,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也保证了诊断所需的图像质量。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其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
  •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心外膜超声(IEE)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中评估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桥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2.研究OPCABG术中IEE对正常冠状动脉LAD桥血管血流量的参考范围;3.对比研究OPCABG术前桥血管内径与术中内径的变化规律;4.研究OPCABG术中桥血管内径与冠状动脉LAD吻合口近段及远段内径的相关性;5.对比研究左乳内动脉桥(LIMA)与大隐静脉桥(GSV)血管内径和血流量的差异;6.研究IEE与瞬时血流测量仪(TTFM)测量桥血管血流量的相关性;7.探讨术者确定吻合口位置的影响因素.rn 方法:采用IEE对53例OPCABG患者的桥血管-冠状动脉LAD吻合口进行检测,二维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桥血管、冠状动脉LAD吻合口近端及远端管腔内是否存在异常回声,测量内径及狭窄率,脉冲多普勒超声显示桥血管血流频谱,测量血流量.同时应用术中TTFM测量桥血管搏动指数和血流量参数.回顾性对比分析术前常规超声(US)桥血管内径的测量结果.rn 结果:53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OPCABG患者中,左乳内动脉桥(LIMA)38例,大隐静脉桥(GSV)15例,TTFM测量搏动指数和血流量参数均显示为正常.使用IEE检查时间为2~11分钟,平均约4.4分钟,桥血管、冠状动脉LAD吻合口近段和远段的显示率均为100%,其中检出吻合口斑块10例,冠状动脉LAD吻合口近段斑块10例.LIMA桥和GSV桥血管内径术前US与术中IEE测量值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IMA桥血管内径具有相关性(r=0.408,P<0.05).术中LIMA桥血管与冠状动脉LAD吻合口近段及远段血管内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GSV桥血管与冠状动脉LAD吻合口近段及远段血管内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比较LIMA桥与GSV桥血管,LIMA桥内径小于GSV桥血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血流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IEE与TTFM测量桥血管血流量参数比较,LIMA桥血管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r=0.809,P<0.05);GSV桥血管差异两者之间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r=0.684,P<0.05).吻合口斑块组与冠状动脉LAD近段斑块组比较,斑块厚度、直径狭窄率及回声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块位置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位于前壁、前侧壁及环周样的斑块冠状动脉LAD近段组多于吻合口组(P<0.05),侧壁、侧后壁及后壁的斑块吻合口组多于冠状动脉LAD近段组(P<0.05),而侧壁、侧后壁组与后壁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1.IEE可清晰显示桥血管-冠状动脉LAD的管腔结构,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为OPCABG术中检测桥血管通畅性提供了一种直观、准确、便捷的新方法;2.正常桥血管血流量为(48.166±36.818) ml/mim3.术前常规US评估桥血管内径对于OPCABG具有重要临床意义;4.LIMA桥血管与冠状动脉LAD内径匹配程度高,是冠状动脉LAD旁路移植术首选的桥血管.5.LIMA桥和GSV桥血管均可为心肌提供较好的血流灌注.6.IEE与TTFM相关性好,以FVTTFM=10 ml/min作为界点,正常桥血管FVIEE>15.478ml/min.7.术者确定吻合口位置的影响因素主要与斑块位置有关,前壁、前侧壁及环周样的斑块更有助于术者确定吻合口位置.
  • 摘要:目的:在于明确E1在AngⅡ诱导DC活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机制.通过给予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PYR41和AngⅡ刺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40、CD80、CD86、MHCⅡ的表达;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6、IL-12的分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方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小鼠脾脏来源单个核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三个方面明确PYR41对Ang Ⅱ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活化作用的影响.通过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沉淀方法在树突状细胞系DC2.4和原代树突状细胞上探讨E1参与Ang Ⅱ诱导DC活化的相关信号途径,为寻找有效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rn 方法:1.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诱导培养:采用GM-CSF诱导小鼠骨髓冲洗液中的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第11天时,采用LPS (1ug/ml)、AngⅡ(100nM)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2.细胞活性测定:采用MTT法检测PYR41对树突状细胞存活能力的影响并确定后续试验中PYR41的工作浓度.3.细胞处理方式:给予树突状细胞系DC2.4和小鼠骨髓来源原代树突状细胞不同浓度PYR41预处理30min后与Ang Ⅱ孵育不同时间,检测不同指标;单独加DMSO组作为空白对照,LPS处理组作为阳性对照.4.树突状细胞表型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11c、CD40、CD80、CD86、MHCⅡ的表达.5.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不同处理组中DC刺激淋巴细胞增值能力.6.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分泌: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促炎因子TNF-α、IL-6、IL-12的水平.7.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E1蛋白的表达与定量,NF-κB、MAPKs和STAT1信号通路的活化与定量.8.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TRAF6和NEMO/IKKγ上K63泛素链修饰.9.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都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采用GM-CSF诱导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至第11天时,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物CD11c大于80%.2.AngⅡ刺激树突状细胞2h以后,E1在蛋白和RNA水平上表达增高.3.E1抑制剂PYR41处理导致AngⅡ诱导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能力减弱.4.E1抑制剂PYR41处理降低了AngⅡ诱导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的水平.5.E1抑制剂PYR41处理削弱了AngⅡ诱导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的能力.6.AngⅡ刺激引起树突状细胞内NF-κB、STAT1信号通路和MAPKs信号通路中ERK1/2的活化.7.E1抑制剂PYR41处理抑制了TRAF6和NEMO/IKKγ上K63泛素链修饰、Iκ Ba的降解和NF-κ B信号通路的激活.8.E1抑制剂PYR41处理抑制MKP-1的降解和ERK1/2/STAT1通路的激活.rn 结论:1.E1对AngⅡ诱导的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和功能活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2.NF- B、STAT1信号通路和MAPKs信号通路中ERK1/2的活化参与AngⅡ诱导的树突状细胞成熟和活化过程中.3.E1通过促进MKP-1的降解激活ERK1/2/STAT1通路参与AngⅡ诱导树突状细胞成熟和活化过程中.4.E1通过TRAF6和NEMO/IKKγ上K63泛素链修饰促进IKK的活化和IκBa的降解激活NF-κB信号通路是AngⅡ引起的树突状细胞成熟和活化的可能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出对甲状腺癌发挥作用的基因.以期为日后甲状腺癌基因及细胞功能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rn 方法:在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中,加入含有16个靶基因慢病毒颗粒进行细胞感染实验。感染2-3天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GFP表达情况,当荧光率需达到6080,孔内细胞密度达到80%时,对细胞进行拍照并收集细胞。利用cellomics全自动采集与图像数据分析的高通量筛选技术,检测感染病毒后表达GFP的目的细胞,并通过软件对拍照的图相进行分析处理,连续读板5天后,绘制出细胞生长曲线图。用Real-time PCR实验验证筛选出的CSE1L基因在SW-579细胞系中的本底表达量和shRNA的敲减效率。rn 结果:从shRNA文库中挑选了16个可能与肿瘤发展相关的基因。筛选结果显示,分别敲减RRS1和CSE1L可明显抑制SW-579细胞的增殖。计算第5天与第1天的细胞增殖倍数发现,相较于增殖抑制性阳性对照组(PC组)的增殖倍数3.18JRRS1增殖倍数2.84和CSE1L增殖倍数2.12均PC组。rn 结论:1CSElL基因在甲状腺癌细胞系sw579中可能起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的作用。2在SW-579细胞系中,敲减CSE1L基因后可以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并促进细胞的凋亡。
  • 摘要:目的:为研究LDL受体基因新突变体的功能及其致病机制,本研究收集4例FH先证者及其核心家系,通过DNA测序检测其突变基因,并在核心家系中验证.构建LDLR突变体,并进行细胞转染,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突变体亚细胞定位及内吞能力,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突变体表达量及内吞功能,最终确定其致病性,并初步阐明其致病机制.rn 方法:1.根据FH的诊断标准,对4例FH先证者进行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2.对4例FH先证者进行生化检测及心脏/大血管超声检查;3.抽取患者其及家系成员空腹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 (gDNA);4.通过PCR对LDLR、apoB及PCSK9的编码区域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5.测得的突变位点对应片段在其双亲中进行测序验证;6.以野生型LDLR质粒为模板,用QuickChange XL定点诱变试剂盒对突变基因进行诱变,构建LDLR基因突变体;7.纯化LDLR基因突变体,并测序验证;8.将野生型及突变质粒转染HER-293细胞,并培养;9.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鉴定转染细胞中的LDLR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内化LDL的能力;10.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LDLR表达量及其内吞LDL活性.rn 结果:1.收入的4例FH先证者均符合临床FH诊断标准,皮肤及肌腱多发黄色瘤;2.先证者血浆胆固醇水平大幅增高(11.98~16.87mmol/L),颈动脉内膜中层不同程度增厚并伴发斑块;3.成功提取先证者gDNA,纯度及浓度均符合要求;4.先证者均无apoB及PCSK9基因突变,而存在LDLR杂合错义突变,分别为C201F、G615V、Y398X及G186C;5.先证者家系中检测出相同基因突变,先证者的基因突变来自于其父母;6.成功诱变LDLR基因突变体;7.所构建的LDLR基因突变体为目的质粒;8.成功将质粒转染入HEK-293细胞,转染效率为55%~60%;9.突变体LDLR蛋白均部分潴留于内质网,且仍保留一定内化LDL能力,属于2B型突变;10.突变体细胞表面LDLR表达量及其内吞LDL活性均明显下降,LDL受体功能受损.rn 结论:1.收集的4例先证者均符合FH临床诊断标准,其中2号先证者为纯合子,其余3例先证者均为杂合子;2.先证者存在LDLR基因4种突变,且均为新突变,并分别来自于父母;3.成功构建4种LDLR突变体;4.突变体均部分潴留于内质网,不能有效转运至细胞表面发挥作用,属于2B型突变;5.突变体细胞表面受体表达量及内吞LDL活性均明显降低,为致病性突变.
  • 摘要: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终生风险研究(长期CVD风险)是对目前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的10年CVD风险评估方法(短期CVD风险)的补充.有利于CVD的早期预防,尤其是短期风险较低的年轻人CVD的早期预防.本研究将分析中国35-55岁中青年人群CVD的终生风险,探索影响中国人群CVD终生风险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建立适合中国人群的CVD终生风险预测模型.为中国中青年人群的CVD原始预防提供危险因素控制的具体目标值.分析提出了能够有效区分中国人群CVD终生风险的危险因素组合模式.危险因素处于理想水平的人群可以终生保持极低的CVD发病风险,甚至完全修正年龄对CVD发病风险的影响.为中国中青年人群CVD的早早期预防提供危险因素的目标值.为CVD预防的目标人群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
  • 摘要:目的:根据诊断标准收集FH患者;根据前期调查的国际最新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结果,95个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位点),结合胆酸代谢过程中的基因,设计靶向外显子捕获芯片进行外显子富集并结合二代测序结合建立新的检测方法,检测已经明确基因诊断的FH患者外周血DNA验证该芯片的可靠性;进而对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的患者进行检测,采用传统测序在家系成员中验证,生物信息学明确导致胆固醇水平增高的可能的分子机制.对筛查过程中未见报道的特殊突变进行体外细胞学实验探讨突变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探讨该患者高胆固醇血症的遗传机制.为了解汉族FH患者的遗传背景提供依据.rn 方法:1.查阅国际最新的GWAS结果95个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位点),结合胆酸代谢过程中的基因,通过巧妙设计简化筛选范围,建立胆固醇和胆酸代谢相关基因的靶向外显子捕获芯片;2.收集40例患者的病史,进行体格和生化指标检查;3.入选10例已知基因诊断的FH杂合患者,提取10例患者的DNA;应用靶向外显子捕获及测序并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致病基因,验证芯片和测序平台的可靠性;4.入选15例纯合表型但常规方法未检测出基因突变的患者和15例新入组的纯合患者;提取30例患者的DNA,应用靶向外显子捕获及测序筛选已知和未知致病基因,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家系内验证明确未知基因突变,检验芯片发现未知突变的能力;5.对发现新突变的先证者进行核心家系验证,明确突变来源;6.对捕获测序的SNP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中国汉族人群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的基因;7.结合正常人测序数据及患者本身的血脂水平筛选汉族FH人群的易感SNP;8.抽取新突变患者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受体功能,验证新突变是否为致病性突变;9.对1例新突变江苏汉族FH家系先证者进行病史询问、心电图、眼底检查、周围血管及心脏超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10.结合家系成员发病情况分析结果,根据陈再嘉主编的《临床冠心病学》和美国诊断标准明确临床诊断,初步确定遗传模式。rn 结果:1.设计靶向捕获芯片仅包含167个基因,大大缩小了筛选范围;2.入选患者均符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断,排除继发性高脂血症,部分患者有皮肤黄色瘤;3.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方法可以100%筛选出10例已知基因诊断患者的突变基因及位点,检测出已知突变基因和位点,证明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芯片及平台可靠;4.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方法在30例未检测出基因突变的患者中发现C356G新的LDLR基因突变位点,证明该技术不仅可检测出已知突变,也可以检测出未知突变;5.去除已知基因后中国汉族人群与血脂水平密切相关的Top10基因分别为PLEC、TYW1B、LACTB、LILRA3、MLXIPL、TRPS1、LPA、HPR、ARHGEF10L和IRS16.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江苏Ⅰ号家系先证者LDL-R基因第8外显子(E8) C356G杂合新突变,遗传于母亲;核心家系成员测序验证发现先证者父亲存在另一杂合突变(E9)I402T;7.结合正常人测序数据及患者的血脂水平,发现11个与血脂密切相关的SNP;8.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的突变蛋白受体功能发现,突变受体的内化和结合LDL的功能受损分别为正常人47%和32%;9.先证者的高脂血症为遗传所得,心电图未见明显缺血改变,周围血管超声未见斑块,超声心动图可见结构性异常改变,10.江苏Ⅰ号家系先证者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极度增高,分别为24.65mmol/L和15.00mmol/L,合并多发性皮肤黄色瘤表现,可诊断为重症FH纯合子患者;江苏Ⅰ号家系11名成员中有7人可诊断为FH杂合子患者;家系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rn 结论:1.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方法是一种快速、准确、高效的筛查FH突变的方法,费用低廉适合中国临床及科研应用.2.捕获测序不仅可诊断已知突变位点,也可以诊断未知突变位点,及大量的SNP信息,这些微效基因可以解释无主效基因突变患者的发病机制;2.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主效和微效基因突变均可引起该病;4.江苏Ⅰ号先证者存在LDL-R基因C356G杂合突变,在国内外未见报道,为新致病突变;5.流式细胞检测证实LDLR新突变位点C356G为致病性突变位点.
  • 摘要:目的:复制小鼠下腔静脉-颈总动脉移植(vein graft)模型,构建靶向Egr-1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采用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观察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程度,Egr-1、ICAM-1表达,Egr-1与ICAM-1启动子区结合活性,探究Egr-1在机械牵张力作用下对ICAM-1的调节作用,阐明转录因子Egr-1在静脉桥血管再狭窄过程中的作用.rn 方法:1.研究对象分组实验组为16只雄性Egr-1基因敲除小鼠,对照组为20只雄性C57BL/6小鼠,雄性Egr-1基因敲除小鼠和C57BL/6小鼠各5只分到假手术组.2.复制动物模型参照"套袖法"复制小鼠vein graft模型.术后2周处死小鼠,收取静脉桥血管.3.构建靶向人Egr-1基因RNAi慢病毒载体设计并合成1条Egr-1过表达序列和4条干扰序列,过表达序列与双酶切Ubi-MCS-3FLAG载体连接,干扰序列与双酶切hU6-MCS-CMV-EGFP连接,DNA测序鉴定重组载体.共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分组:OE-RNAi-1,OE-RNAi-2,OE-RNAi-3,OE-RNAi-4)Western-blot 检测Egr-1蛋白表达,筛选有效干扰靶点,RT-PCR检测Egr-1 mRNA,验证干扰效果.4.标本采集及处理方法:Vein graft术后2周收取静脉桥血管,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中保存.HE染色观察静脉桥血管管腔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技术定性定位检测Egr-1、ICAM-1蛋白表达情况5.细胞培养及处理方法:分别培养正常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Egr-1RNAi慢病毒载体感染HUVEC(即Egr-1减表达HUVEC),置于细胞拉力仪上进行机械牵张刺激,Brdu法检测增殖活性,real-time PCR检测Egr-1、ICAM-1 mRNA表达,Western-blots检测其蛋白表达.6.启动子结合活性检测:分别构建Egr-1和ICAM-1启动子过表达载体,根据分组(CON: Egr-1和空载体质粒,EXP1:Egr-1和ICAM-1启动子质粒,EXP2:Egr-1和ICAM-1启动子突变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用luciferase检测荧光强度,判断Egr-1与ICAM-1启动子结合活性.rn 结果:1.成功构建小鼠下腔静脉-颈总动脉移植(vein graft)模型;2.成功构建Egr-1 RNAi慢病毒载体,并找到一个最有效的抑制靶点;3.与假手术组相比,实验组及对照组静脉桥血管管腔均发生狭窄(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静脉桥血管管腔狭窄程度明显减轻(P<0.05);4.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静脉桥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明显减少(P<0.05);5.与正常HUVEC相比,Egr-1减表达HUVEC受到机械刺激后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5);6.内皮细胞受到机械牵张刺激后,Egr-1及ICAM-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增加,Egr-1敲减可抑制ICAM-1表达(P<0.05);7.Luciferase检测发现,EXP1和EXP2组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CON组(P<0.05),EXP1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EXP2组(P<0.05)。rn 结论:1.机械牵张是导致静脉桥血管再狭窄的重要因素2.机械牵张可以促进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Egr-1、ICAM-1表达3.Egr-1可通过直接调控ICAM-1表达,加重血管炎症反应,导致静脉桥血管再狭窄.
  • 摘要:目的:复制血管紧张素Ⅱ灌注小鼠高血压模型,采用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检测心脏组织Atg5的表达及炎症细胞浸润,炎症因子表达;检测巨噬细胞自噬水平,巨噬细胞ROS产生及NF-κB的激活;观察心脏组织中胶原沉积及成纤维细胞的分化,明确Atg5对血管紧张素Ⅱ导致心脏损伤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Atg5对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信号途径的调控,为寻找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rn 方法:1.研究对象分组:实验动物:雄性Atg5杂合小鼠(C57/BL6背景)16只,野生C57/BL6雄性小鼠16只.均随机分为2组(n=8):醋酸生理盐水溶液灌注组(Vehicle,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灌注组(AngⅡ,处理组).2.小鼠高血压模型制备:采用微量泵进行血管紧张素Ⅱ灌注复制小鼠高血压模型,灌注速率1500ng/kg*min.3.血压测量:采用尾套管血压仪(Tai l-cuff)连续测定实验小鼠尾动脉血压.4.心脏功能测定:采用小动物超声心动仪测定小鼠心脏功能.5.心脏组织Atg5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RT-PCR法检测心脏组织Atg5的表达.6.细胞中Atg5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中Atg5的表达.7.心脏组织炎症细胞因子表达:采用HE染色法检测心脏组织中炎症细胞的聚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Mac-2的蛋白表达;RT-PCR方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mRNA表达.8.心脏组织自噬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共定位法及RT-PCR方法检测心脏组织中LC3的表达.9.巨噬细胞自噬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共定位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F4/80与LC3共定位,MitoTraker与LC3共定位.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巨噬细胞LC3Ⅱ/Ⅰ表达及定量.透射电镜观察巨噬细胞自噬超微结构.10.线粒体产生ROS检测:MitoSOX直接标记线粒体特异性ROS的产生.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MitoSOX阳性细胞百分比.11.报告基因NF-κB激活:采用免疫荧光共定位法检测巨噬细胞P65入核情况.巨噬细胞转染NF-κB腺病毒(Ad.NF-κB-Luc)24小时,加入荧光素底物,用经诺真活体成像系统采集检测NF-κB的活性.12.心脏组织纤维化测定:采用Masson三色特殊染色方法检测组织内胶原沉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Ⅰ型胶原、α-SMA及TGF-β的表达.13.成纤维细胞分化的检测:采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共培养,通过免疫荧光和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α-SMA及TGF-β的表达.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都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血管紧张素Ⅱ灌注野生小鼠血压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灌注,与相应Atg5杂合鼠无差异.2.血管紧张素Ⅱ灌注野生小鼠心功能与Atg5杂合鼠无差异.3.血管紧张素Ⅱ灌注野生小鼠后心脏组织表达Atg5增加,而血管紧张素Ⅱ灌注Atg5杂合鼠后Atg5表达较野生小鼠降低.4.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巨噬细胞中Atg5表达较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差异明显.5.Atg5表达降低加重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炎症细胞浸润,使Mac-2、IL-1β、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6.Atg5表达降低导致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脏组织自噬降低.7.Atg5表达降低导致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巨噬细胞自噬及线粒体自噬降低.8.Atg5表达降低促进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巨噬细胞线粒体ROS产生增加.9.Atg5表达降低促进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巨噬细胞NF-κB激活.10.Atg5表达降低加重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脏纤维化.11.Atg5表达降低促进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的分化.rn 结论:1.Atg5表达降低促进血管紧张素Ⅱ灌注导致的心脏炎症反应和纤维化.2.Atg5表达降低导致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巨噬细胞线粒体自噬异常,ROS累积增加,激活NF-κB,促进炎症反应.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冠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浓度、GRACE、TIMI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rn 方法:连续入选1119例在我院住院的NSTE-ACS患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69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梗(NSTEMI)患者425例.入院即刻完善血浆NT-proBNP度检测,收集基线资料,并对患者进行GRACE、TIMI评分;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计算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根据Gensini积分将患者按照四分位数分成Q1~Q4组,分析NSTE-ACS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GRACE评分、TIMI评分与Gensini积分的关系.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观察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情况,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或再梗死、心衰再入院或再次血运重建.对NT-proBNP浓度及GRACE、TIMI危险评分与Gensini积分进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探讨各项临床指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对急性非ST段抬高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rn 结果:1.对lgNT-proBNP浓度、Gensini积分作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56, (P<0.00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四组间lgNT-proBNP存在统计学差异(F=63.382,(P<0.001)),经过最小显著性法(LSD)及尼特test法(Dunnet法)对四组数据做两两比较后发现各组间lgNT-proBNP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而且Q4组lgNT-proBNP浓度水平高于其他3组.通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对GRACE评分、Gensini积分进行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70,(P<0.001),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四组间GRACE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30.922, (P<0.001)),经过最小显著性法(LSD)及尼特test法(Dunnet法)对Gensini积分四组间做两两比较后发现各组间GRACE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Q4组GRAE评分大于其他3组.对TIMI评分、Gensini积分作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63,(P<0.001);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四组间TIMI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F=43.877,(P<0.001)).经过最小显著性法(LSD)及尼特test法(Dunnet 法)对Gensini积分四组间做两两比较后发现各组间TIMI评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Q4组TIMI评分大于其他3组.2.在随访观察中发现,1119例患者中发生MACE者96例,占8.6%.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基线lgNT-proBNP对NSTE-ACS患者6个月内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4,(P<0.001),95%CI为(0.794,0.874);ROC分析基线GRACE评分对NSTE-ACS患者6个月内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6, (P<0.001),95%CI为(0.707,0.805);ROC分析基线TIMI评分对NSTE-ACS患者6个月内发生MACE的AUC为0.61,(P<0.001),95%CI为(0.555,0.666); ROC分析基线Gensini积分对NSTE-ACS患者6个月内发生MACE的AUC为0.626,(P<0.001),95%CI为(0.564, 0.688).3.研究发现NSTE-ACS患者NT-proBNP浓度水平越高,冠状动脉病变越严重;GRACE评分、TIMI评分越高,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就越高.基线NT-proBNP明显升高的NSTE-ACS患者,其在随访期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度增加,Gensini积分越高,在其随访期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度越高,TIMI及GRACE评分越高,在随访期发生MACE事件的危险度也随之升高.NT-proBNP浓度、Gensini积分、TIMI及GRACE评分均是NSTE-ACS患者近期发生MACE的风险预测指标.rn 结论:1.NSTE-ACS患者NT-proBNP浓度及GRACE、TIMI危险评分与冠脉病变范围和狭窄程度存在相关性,呈正相关.2.NT-proBNP浓度及GRACE、TIMI危险评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极密切,这对NSTEACS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醛固酮(aldosterone,ALDO)对肥胖相关性肾损伤(obesity-related renal injury)及足细胞(mouse podocytes cells,MPC)的损伤作用和ALDO引起肥胖相关性肾损伤的作用机制.rn 方法:将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10只)、肥胖相关肾病模型组(10只)和螺内酯(spirolactone,SPL)治疗组(12只).对照组予10%脂肪含量普通饲料,模型组和SPL组予60%脂肪含量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皮下注射60%丙二醇,治疗组以SPL20mg/kg.d(60%丙二醇溶解)皮下注射4周.于实验第0w、12w留取尿标本,于第12周处死小鼠后取血及留取肾组织标本.rn 结果:肥胖相关性肾损伤效应部分动物实验部分: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相关肾损伤模型组小鼠体重、肾重、体重指数、脂肪指数、尿蛋白定量、肾小球平均直径均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1.10、1.09、1.05、3.06、1.25及1.20倍.与模型组比较,螺内酯干预组小鼠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均P<0.05),分别降低7%、7%、5%、32.6%、21.3%及14.8%..肾组织中nephrin、podocin、podoplanin、podocalyxin mRNA和蛋白质表达在模型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三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实验部分:在体外培养的MPC中,与对照组相比,ALDO刺激组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ocin、podoplanin、podocalyx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予EPL干预后,ALDO的上述效应均被抑制,即nephrin、podocin、podoplanin、podocalyxin 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肥胖相关性肾损伤信号通路部分细胞实验部分:在体外培养的MPC中,与对照组相比,ALDO刺激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指标Wnt1、Wnt2b、Wnt6及β-catenin 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磷酸化-β-catenin蛋白质表达量降低(P<0.05).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指标Wnt1、Wnt2b、Wnt6及β-cateninmRNA表达量均显著下降(均P<0.05),磷酸化-β-catenin蛋白质表达量下调作用被抑制(P<0.05),在动物实验中同样看到此改变.予DKK1干预后,磷酸化-β-catenin蛋白质表达量下调作用被抑制(P<0.05),同时观察到ALDO的致足细胞损伤效应被抑制,即nephrin、podocin、podoplanin、 podocalyxin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动物实验部分: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相关肾损伤模型组小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指标Wnt1、Wnt2b、Wnt6及β-cateninmRNA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均P<0.05),磷酸化-β-catenin蛋白明显降低(P<0.05).螺内酯干预治疗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指标Wnt1、Wnt2b、Wnt6及β-catenin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磷酸化-β-catenin 蛋白明显增加(P<0.05).rn 结论:1.高脂饮食可引起肥胖相关性肾损伤,但这种改变可被抗醛固酮制剂拮抗,推测醛固酮可能参与肥胖相关性肾损伤病理生理过程.2.细胞实验证实醛固酮可通过活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引起足细胞损伤,动物实验中也平行观察到该变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