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脉络膜

脉络膜

脉络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804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肿瘤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17977篇;相关期刊239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第八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等;脉络膜的相关文献由185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新建、魏文斌、陈有信等。

脉络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0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7977 占比:99.80%

总计:318613篇

脉络膜—发文趋势图

脉络膜

-研究学者

  • 陈新建
  • 魏文斌
  • 陈有信
  • 吴文灿
  • 朱伟芳
  • 潘昭琪
  • B·L·科
  • I·J·科汗
  • M·F·基恩
  • 朱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立科
    • 摘要: 《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5岁以上人口近视患病率上升到51%,近视患者数达到7.1亿人。随着青少年近视患者人数的逐年增加,近年来,低浓度阿托品因其延缓近视的效果被众多家长誉为“近视神药”。健康随笔低浓度阿托品可作为青少年近视发展的有效干预措施眼睛除了睫状肌外,视网膜和脉络膜上有丰富的M受体,而阿托品是抗胆碱药的一种,为M受体阻滞剂,对于调控眼球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眼球每多增长1mm,就会产生200~300度的近视。研究表明,阿托品作为非选择性的M受体阻断剂,不仅可以通过麻痹睫状肌让其放松调节,也可以通过拮抗视网膜和脉络膜上的M受体,使眼球不致过度生长,从而延缓近视的发展。阿托品对近视发展的控制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效应。一般而言,剂量越大,效果相对越好。但是,高浓度的阿托品,会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散瞳作用,导致用药后出现怕光、看东西,特别是看近处的东西不清楚的情况。长时间使用,还可能导致其他毒副作用。
    • 李沅武; 马刚; 郭佩琦; 崔煜艳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小脉络膜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经超声造影检查的42例(42只眼)小脉络膜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或眼科综合诊断且随访12个月为依据分为良性组25例,恶性组17例。应用SonoLiver软件分析超声造影动态资料,获得时间-强度(TI)曲线及相关定量数据。结果良性肿瘤TI曲线主要表现为快进慢出模式,恶性肿瘤TI曲线主要表现为快进快出模式。定量数据: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及平均渡越时间(mTT)恶性组低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诊断小脉络膜肿瘤良恶性的符合率为88.1%(37/42)。结论超声造影检查可为小脉络膜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定量诊断依据。
    • 杨珠芳; 李静
    • 摘要: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一种与多因素相关、能引起中心视力丧失的致盲性眼病,目前尚无逆转AMD的方法。AMD发病机制复杂,是眼科领域研究的热点。其中,脉络膜通过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视网膜提供氧气、营养物质并清除代谢产物,在AM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于脉络膜组织解剖位置较深,人们对脉络膜在AMD发病机制中的认识有限。因此,本文就AMD脉络膜的组织病理、基因表达、炎症、血流改变作一综述,有利于AMD脉络膜特征的识别,并进一步拓展临床诊疗思路。
    • 薛海娜; 惠延年; 张鹏
    • 摘要: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偏头痛有多种临床表型,其中视觉偏头痛可表现为视觉先兆。视网膜偏头痛和眼麻痹性偏头痛也属于视觉偏头痛的范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血管成像(OCTA)可以定性及定量地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视神经乳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循环状况。基于上述两种影像学的研究发现,在视觉偏头痛发病过程中,偏头痛患者的视网膜和睫状动脉短暂反复收缩,可能导致视神经、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缺血性损伤,随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神经节细胞层变薄、视网膜微血管减少。眼底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视觉偏头痛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知,而基于OCT及OCTA检查所见可作为评估视觉偏头痛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 于贺; 公慧敏; 周占宇
    • 摘要: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影响全身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全身大血管及微血管的损害,一直被临床医师所关注。DM对眼部微血管的影响为血流灌注的影响,即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对血管的器质性损害。其对于眼部血流灌注的影响集中体现于视网膜及脉络膜血管,本文就糖尿病对于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液灌注的影响作一综述。
    • 刘辰; 方思尹; 顾操; 吴晋晖
    • 摘要: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眼底病继发形成新生血管,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是当前主流疗法。但仍存在部分患者对其疗效欠佳等局限,临床仍需要开发新的药物靶点。
    • 张秀艳; 宋继科; 吴秋欣; 田庆梅; 毕宏生
    • 摘要: 近视是一类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的过度延长,会引起视网膜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后巩膜葡萄肿等,这些眼底并发症是导致视力丧失或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高度近视眼眼底并发症的发生与眼底血管微循环障碍有关,及早了解和监测高度近视眼微血管的变化对防止眼底并发症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是一种新型的非侵入性的血管影像学检测方法,可自动分层观察视网膜浅层、深层血管丛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网的血管形态及血流分布情况,详细的定性和定量的微血管信息,在研究高度近视眼底微血管改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为高度近视的诊断、治疗及研究提供影像学依据。本文将对OCTA近年来在高度近视眼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及厚度方面的应用作一简要描述。
    • 董雪雯; 刘春梦; 赵丹丹; 张富文
    • 摘要: 糖尿病(DM)在全球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持续高糖状态会导致脉络膜组织损伤,继发多种病理改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发展使得脉络膜可视化程度提高。脉络膜厚度(CT)及脉络膜血管指数(CVI)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DM患者脉络膜形态结构的变化。本文围绕DM患者的CT及CVI展开综述,发现DM的病程及其治疗情况会影响CT,且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程的发展,CVI也随之下降,故临床可将CVI可作为判断DR进展及评估临床疗效的指标。
    • 王钦; 李永蓉; 刘广源; 董娜娜
    • 摘要: 青光眼是多因素影响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眼压升高是已知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普遍认为眼压越高,眼压波动越大,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越严重。眼压波动会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情绪、运动、昼夜节律等。近些年来,运动对眼压波动的影响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运动与眼压的关系在青光眼的日常诊疗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本文主要就运动对眼生理的研究进展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 霍妍佼; 郭彦; 石砚; 李蕾; 王宁利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单眼发病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与其对侧眼和健康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青光眼门诊确诊为POAG的单眼发病、对侧眼正常的患者(POAG组)以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参与者进行系统眼科检查,应用高分辨率频域的相干光层析成像术测量SFCT及距黄斑中心凹鼻侧和颞侧500、1 000、2 000 μm共7个位置的脉络膜厚度.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脉络膜厚度在POAG组患眼与对侧眼的差异.应用协方差分析比较POAG组患眼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等效球镜度数、视野平均缺损值对POAG组患眼黄斑各个位置脉络膜厚度的影响.结果 POAG组纳入75例患者(平均年龄46岁,男性48例,女性27例),健康对照组纳入61名(61只右眼)健康受试者(平均年龄44岁,男性34名,女性27名).POAG组患眼SFCT为(244.41±83.18) μm,其对侧眼SFCT为(254.28±88.92)μ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SFCT为(272.98±55.87) μm,校正年龄、性别和等效球镜度数后,POAG组患眼与健康对照组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AG组患眼在距离黄斑中心凹鼻侧2 000 μm处的脉络膜厚度为(167.84±70.44)μm,其对侧眼为(188.84±89.06) μ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P<0.01).POAG组患眼与其对侧眼及健康对照组在距黄斑中心凹鼻侧和颞侧其他距离处的脉络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OAG患眼的SFCT变薄与视野平均缺损值下降(β=14.66,P<0.05)和近视屈光度数增高(β=14.95,P<0.01)有关,与年龄和性别无关(均P>0.05).结论 单眼发病的POAG患眼SFCT较对侧眼和健康人未见明显变薄,仅黄斑鼻侧2 000 μm的脉络膜薄于对侧眼.视野缺损的严重程度及近视屈光度数程度与SFCT变薄相关,提示脉络膜变薄可能参与青光眼的发生、发展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