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1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2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206308篇;相关期刊332种,包括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七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福州市科协2014年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的相关文献由370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杏、R·尼博西斯、唐罗生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2 占比:0.6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6308 占比:99.37%

总计:207620篇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文趋势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研究学者

  • 刘杏
  • R·尼博西斯
  • 唐罗生
  • 吴强
  • 谢娟
  • 杨继红
  • 沈梅晓
  • 王志学
  • 王玲
  • R·朔伊尼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立宇; 姜茂华; 杨芳; 吴昌凡; 张鹏飞
    • 摘要: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在常规全视网膜光凝(PRP)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的变化。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及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搜集行PRP术后不同时间段DR患者SFCT的相关文献,由两位评价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合并的加权平均差(WMD)和95%置信区间(CI)作为统计量,各文献研究间的异质性采用Q和I^(2)检验,如P50%则认为异质性较大,采用敏感性分析剔除发表偏倚差异较大的研究或存在高偏倚风险的研究,而后检测合并结果的稳定性,如剔除后异质性仍不显著降低,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各数据库最初获得文献141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将11篇文献共计401眼纳入研究。考虑到纳入文献样本量较少,无论I^(2)如何,均首选随机效应模型。经随机效应模型分析,PRP术后1周,合并的WMD显示SFCT较基线时显著增加(WMD=-18.012,95%CI为31.905~4.118,P=0.011);PRP术后1个月,合并的WMD显示SFCT与基线无显著差异(WMD=10.818,95%CI为-0.993~22.630,P=0.073),PRP术后3个月和6个月,合并的WMD均显示SFCT较基线时显著下降(WMD=15.973,95%CI为5.610~26.336,P=0.003;WMD=18.249,95%CI为0.560~35.939,P=0.043)。结论DR患者行PRP术后,SFCT在早期会增高,并会随着时间推移降低,到术后3个月时会显著降低至基线水平。
    • 王海霞; 潘栋; 梁荣华; 张怡龙; 刘义鹏; 陈朋
    • 摘要: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的指纹防伪主要依赖汗孔、皮下汗腺和内部指纹等信息的精确提取,且具有一定的防伪信息冗余.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注意力残差网络的OCT指纹防伪方法,仅使用少量信息便可做到对指纹的真伪识别.首先在残差网络的基础上,通过注意力模块与长短跳跃连接,构建注意力残差网络,使网络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皮下组织信息上;其次对待判别手指体数据进行随机采样,提取局部特征小块;最后通过注意力残差网络对局部特征小块进行分类,实现手指的真伪识别.基于Keras框架的注意力残差网络方法,在自制真假指纹数据库中,较同类网络获得了更高的识别准确率,表明了所提防伪方法的优越性.对自制数据库和深圳大学OCT指纹数据库的跨设备、跨样本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 杨宇; 董继红; 张荣荣; 黄宝玲; 刘银萍; 梅立新; 吴昌凡
    • 摘要: 目的:了解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视力预后,评估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行抗VEGF治疗的wAMD患者44例54眼的资料,统计患者年龄、性别、发病眼别、初始视力、治疗前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以及注药次数,探讨影响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后视网膜下液(SRF)、视网膜间液(IRF)面积均小于术前(P<0.01),治疗后黄斑中心凹厚度(CMT)低于术前(P<0.001);wAMD患者视力预后(LogMar视力)与患者年龄(P=0.004)、治疗前初始最佳矫正视力(BCVA)(P<0.001)、IRF以及IRF面积(P=0.009;P=0.011)、视网膜下高反射物质(SHRM)(P=0.019)、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最大高度及CNV直径(P=0.012;P=0.001)均呈正相关,而与患者性别、发病眼别、SRF及其面积、CMT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VEGF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黄斑区水肿情况;年龄越大、初始视力越差、初次OCT检查中IRF越多、存在SHRM、CNV越大提示wAMD患者的视力预后越差。
    • 周慧; 王效春
    • 摘要: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尽早明确诊断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不足以准确评估该类疾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R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以及斑块的影像组学快速发展,显示出独特优势,血管内成像以及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等新兴方法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同评估方法的联合应用会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现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明确不同方法的主要作用。
    • 尹玉如; 赵博军
    • 摘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高血糖引起的,以视网膜微血管损伤、神经退行性病变等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手持式免散瞳视觉电生理诊断设备(RETeval)、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凭借其无创性、可定量、方便快捷等优势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及DR早期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就RETeval、OCT及OCTA的原理及其在DR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马懿辰; 肖以钦; 陆肇曾
    • 摘要: 肢端肥大症是成年人因体内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以血浆中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水平显著增高为主要血清学标志。由于体内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靶器官分布广泛,故肢端肥大症常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系统功能异常。角膜、脉络膜和视网膜上也存在着生长激素受体。因此,肢端肥大症患者会有多种眼部改变。本文概要介绍肢端肥大症对眼部结构的影响及其与眼科相关疾病的关联。
    • 吕萍; 潘杭雨; 胡可欣; 林立龙; 郭志刚
    • 摘要: 斑块侵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针对斑块侵蚀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而非支架治疗是其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因此临床上斑块侵蚀的准确识别至关重要。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斑块侵蚀的诊断进展,本文从人体尸检研究的重要发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内超声、近红外光谱、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生物标志物几个方面展开,就上述诊断手段进行回顾与总结。
    • 陈丽莉; 赵键
    • 摘要: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糖尿病患者黄斑区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在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做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60例,根据是否患有糖尿病分为非糖尿病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观察组),每组各30例,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均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对比两组术前及术后7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和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total average macular thickness,TR)。结果手术前及术后7d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增加,以糖尿病组增加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仅糖尿病组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后黄斑中心凹厚度和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增加,以术后1个月明显,术后6个月仍表现黄斑厚度增加,差异显著。
    • 薛增明; 李雅超; 杨彦立; 高海燕; 王祥金; 安蕾; 王敬尧; 赵志刚
    • 摘要: 目的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7例NSTE-ACS,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60例和预后不良组47例,比较2组OCT参数、血清学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STE-ACS介入治疗预后预测模型对NSTE-ACS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预后良好组纤维帽厚度大于预后不良组,脂质核心度数小于预后不良组,血栓形成、斑块内钙化及斑块破裂率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P<0.01)。预后良好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度数、hs-CRP、cTnI是NSTE-ACS介入治疗预后影响因素(P<0.01)。NSTE-ACS介入治疗预后预测方程:Log=10.344+(1.025纤维帽厚度)-(1.362脂质核心度数)-(1.154 hs-CRP)-(1.721 cTnI),其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95,约登指数为0.729。结论OCT可协助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进行,同时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度数对患者介入术后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薛海娜; 惠延年; 张鹏
    • 摘要: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偏头痛有多种临床表型,其中视觉偏头痛可表现为视觉先兆。视网膜偏头痛和眼麻痹性偏头痛也属于视觉偏头痛的范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血管成像(OCTA)可以定性及定量地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层、视神经乳头、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循环状况。基于上述两种影像学的研究发现,在视觉偏头痛发病过程中,偏头痛患者的视网膜和睫状动脉短暂反复收缩,可能导致视神经、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缺血性损伤,随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及神经节细胞层变薄、视网膜微血管减少。眼底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对视觉偏头痛相关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知,而基于OCT及OCTA检查所见可作为评估视觉偏头痛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