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生血管

新生血管

新生血管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467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肿瘤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4篇、会议论文53篇、专利文献44346篇;相关期刊469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7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青年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论坛、2015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暨第三届岐黄论坛分论坛等;新生血管的相关文献由3641位作者贡献,包括许迅、高晓唯、郑颖等。

新生血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4 占比:2.58%

会议论文>

论文:53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44346 占比:97.31%

总计:45573篇

新生血管—发文趋势图

新生血管

-研究学者

  • 许迅
  • 高晓唯
  • 郑颖
  • 刘高勤
  • 陆晓和
  • 任兵
  • 孙娟
  • 田绍兰
  • 陆培荣
  • 何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获; 王鹏; 高健明; 蒋浩然; 鲁晓波; 彭江
    • 摘要: 背景:股骨头坏死的病理特点之一是股骨头血运受损,随后导致骨坏死、股骨头内微骨折的发生.股骨头坏死确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与骨内循环中断和最终骨组织死亡紧密相关.股骨头坏死主要包括缺血的发生以及随后启动的修复过程,但很少有文献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目的:使用动态增强MRI分析股骨头坏死修复过程中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从而明确股骨头坏死修复反应过程中血流灌注变化规律及内部骨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增强MRI技术,对每名受试者进行动态MRI扫描,在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和正常区(股骨颈或大转子)画出感兴趣区.对于每个感兴趣区,得到相应的对比剂浓度,并计算对应曲线半定量参数(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初始斜率等).使用origin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获得股骨头坏死患者感兴趣区的对比剂数据,同时将对比剂统计结果与相应病理结果相对比,探究不同分期股骨头坏死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 与结论:①对比剂结果显示,股骨头坏死修复反应区对比剂浓度较其他区域明显增加(P<0.05);②造影浓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修复反应区峰值、曲线下面积以及斜率都较其他区域明显增加(P<0.05),且随着疾病的进展以及塌陷的发生,这一差距更加明显;③组织学分析表明,塌陷前修复反应区骨小梁结构连续性尚可,随着塌陷的发生,骨小梁吸收增加,且周围存在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和新生血管;④提示股骨头坏死修复反应区血流灌注较其他区域明显增加,随着塌陷的发生,修复反应区血流灌注增加更加明显;修复反应区血流灌注的增加,加速了这一区域骨小梁的吸收,这和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发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 张明明; 李明泉; 赵雪平; 刘欣; 崔佳
    • 摘要: 目的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HI3L1基因rs880633位点突变,对意义进行了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502例为研究组,以未发现斑块者480例为对照。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检测入组者血脂、Lp-PLA_(2)、YKL-40蛋白水平;检测CHI3L1基因rs880633位点突变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中Lp-PLA_(2)、YKL-40、TC、LDL-C、BMI及家族史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GG及AG基因型比例、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按SMI分级将研究组患者分为4组,4组患者的GG、AG基因型及G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的入组者血脂、Lp-PLA_(2)、YKL-40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3L1基因rs880633位点GG基因型与新生血管有关,是新生血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HI1L3基因rs880633位点多态性可能是导致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
    • 李晓蕾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微血流成像(SMI)、超声造影成像(CEUS)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医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SMI、CEUS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以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对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结果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20例患者244个斑块共96个斑块发现新生血管。以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SMI对新生血管的诊断灵敏度为85.42%,特异度为97.97%,准确度为93.03%;CEUS对新生血管的诊断灵敏度为89.58%,特异度为98.65%,准确度为95.08%;两种方法对新生血管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与CEUS对斑块内新生血管诊断分级结果的一致性高(Kappa=0.842)。结论采用SMI与CEUS诊断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临床在应用超声技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特点,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超声模式。
    • 吴珊珊; 马文君
    • 摘要: 目的探讨西妥昔单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新生血管指标水平、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0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后,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治疗,观察组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对照组患者女性30例、男性23例,年龄(58.69±1.28)岁;观察组女性31例、男性22例,年龄(57.96±1.32)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 protein fragment 19,CYFA21-1)、血清癌胚抗原(serum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新生血管指标水平[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生存状况、不良反应等。计量资料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5.47%(40/53)高于对照组49.06%(26/53)(P0.05),治疗后观察组CA125、CYFA21-1、CEA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GF-β1、VEGF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可显著改善其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新生血管指标,提高生存率,安全有效。
    • 徐家窈; 刘红山; 郑海生; 刘俐娜
    • 摘要: 目的观察局部滴注双氢青蒿素(DHA)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CNV)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角膜缝合法建立大鼠CNV模型,用5、10、20 mg/L DHA或生理盐水局部处理角膜,每日4次,连续7 d。观察DHA对缝合诱导CNV的抑制作用;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20 mg/L DHA组和NS组处理后角膜组织中p-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P38、CD31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角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VEGF受体(VEGFR)-2、p-ERK1/2、p-P38蛋白表达。结果与NS组相比,10、20 mg/L DHA组角膜CNV面积显著下降(均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20 mg/L DHA可降低缝合诱导CNV p-ERK1/2、p-P38、CD31的表达水平(P<0.05)。Western印迹检测结果,与NS组相比,20 mg/L DHA显著抑制VEGF、p-VEGFR-2的表达(P<0.05),20 mg/L和10 mg/L DHA均能抑制p-ERK1/2、p-P38表达(均P<0.05)。结论20 mg/L和10 mg/L DHA可明显抑制缝合诱导CNV,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K1/2和P38通路有关。
    • 李雪生; 程晓萍
    • 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辅助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科收治的65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n=32)、研究组(针灸联合康复训练,n=33),4周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比较组间神经功能评分(NIHSS),炎性因子、血管新生因子水平。结果:分别于完成1个疗程、2个疗程、3个疗程后,研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3个疗程后,研究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3个疗程后,研究组VEGF、bFGF、MMP-9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恢复期,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辅以针灸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利于新生血管的形成。
    • 谢军; 毛玉洁; 王思宇; 刘伟; 刘刚
    • 摘要: 目的探讨紫草素对大鼠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及新生血管形成的促进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其中50只构建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造模成功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紫草素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余10只设为对照组。紫草素低、高剂量组分别用4、8 mg/cm;紫草素混悬液均匀涂抹创面,阳性对照组用1890 U/cm;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涂抹创面,模型组与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外敷。干预第3、7、14天观察大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干预结束后,取大鼠腹主动脉血和溃疡创面肉芽组织,HE染色观察溃疡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形成情况;水解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Notch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各组大鼠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高,呈时间依赖性(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紫草素低、高剂量组干预第3、7、14天的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率降低(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比较,紫草素高剂量组干预第3、7、14天的皮肤溃疡创面愈合率增高(P<0.05)。HE染色显示,模型组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紫草素低、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可见陈旧性肉芽组织,炎性细胞浸润依次减轻。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紫草素低、高剂量组溃疡创面肉芽组织IOD值降低(104 725.45±2062.45 vs. 197 585.23±2478.42,P<0.05;149 752.54±2441.86vs. 197 585.23±2478.42,P<0.05),HyP含量降低[(3.62±0.12)μg/mg vs.(6.48±0.14)μg/mg,P<0.05;(4.94±0.15)μg/mg vs.(6.48±0.14)μg/mg,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比较,紫草素高剂量组溃疡创面肉芽组织IOD值、HyP含量增高(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紫草素低、高剂量组溃疡创面肉芽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比较,紫草素高剂量组溃疡创面肉芽组织中VEGF、TGF-β1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及紫草素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8、TNF-α水平降低(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紫草素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8、TNF-α水平增高(P<0.05);与紫草素低剂量组比较,紫草素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8、TNF-α水平降低(P<0.05)。结论紫草素可能通过调节Notch1信号通路促进大鼠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愈合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 李骏
    • 摘要: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时糖尿病的并发症要比糖尿病本身更可怕,如眼底病变。一些糖尿病患者往往在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后,才想到来眼科检查,结果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糖网),甚至病变已经累及眼底黄斑区,出现黄斑水肿。糖网患者出现视力下降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糖网进入增殖期出现新生血管,导致玻璃体或视网膜大量出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发生了黄斑水肿,黄斑是视网膜上对光线最敏感的部位,也是视力的中心地带,一旦发生水肿,就会引起视力明显下降。
    • 赵丽娜; 张雪松; 石光煜; 李晶
    • 摘要: 目的基于超声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9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病人404例,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入组的404例病人分为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和阴阳两虚型,采用具有超微血流成像技术的东芝彩色超声诊断仪Aplio400,对病人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病人颈总动脉及颈总动脉球部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声像学特点、Crouse斑块积分等。结果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痰湿壅盛型病人Crouse斑块积分高于其他证型,肝火亢盛型病人颈总动脉IMT、颈总动脉球部IMT小于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不同的中医证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不同,痰湿壅盛型病人斑块形成最多,并以低回声及混合回声为主。痰湿壅盛型病人斑块SMI分级高于其他证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湿壅盛型病人较其他证型更容易形成斑块,Crouse斑块积分更高,不稳定斑块生成概率增加;痰湿壅盛型SMI分级均高于其他证型,斑块稳定性差。
    • 刘辰; 方思尹; 顾操; 吴晋晖
    • 摘要: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眼底病继发形成新生血管,是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是当前主流疗法。但仍存在部分患者对其疗效欠佳等局限,临床仍需要开发新的药物靶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