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罗马法

罗马法

罗马法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38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0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94010篇;相关期刊532种,包括华东政法大学学报、法学、法制博览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五届“罗马法·中国法与民法法典化”国际研讨会、第五届中国法学博士后论坛(2014)、2012第二届两岸民商法前沿高峰论坛等;罗马法的相关文献由108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国栋、赵毅、谭建华等。

罗马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0 占比:1.15%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94010 占比:98.80%

总计:95148篇

罗马法—发文趋势图

罗马法

-研究学者

  • 徐国栋
  • 赵毅
  • 谭建华
  • 巢志雄
  • 程宗璋
  • 蒋军洲
  • 何勤华
  • 宋旭明
  • 章礼强
  • 叶秋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华胜
    • 摘要: 保管合同起源于罗马时期的寄存合同.传统的寄存合同是一种无偿的合同,这种无偿性决定了接受寄存不是一种交换正义而是慷慨行为.因为单纯的施惠性允诺不应当具有强制性,所以保管合同以寄存物的交付作为成立方式.我国的保管合同已经不再具有无偿性,但民法典仍然规定它为要物合同.为了使这种规定具有合理性,就需要通过灵活地解释将要物方式与无偿性联系起来.
    • 李飞
    • 摘要: 人类与其他生灵之间的关系是希腊—罗马哲学中具有争论性的一个话题。对此大致存在两种思潮:一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排斥非人动物参与人类社会和法律关系的可能;一种是毕达哥拉斯式的生灵共同体思想,承认所有生灵之间的共性进而共有某种法。罗马人在看待非人动物的问题上受第二种思潮影响更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为社会主流所接受的斯多亚哲学理念。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罗马法学家们虽然在有关概念的使用上表现出对非人动物认识的摇摆,但整体上没有放弃基于人和非人动物的相似性而构建生灵命运共同体的努力——自然法概念是其极致表达。基于对“动物性”的重视,罗马法学家构建了某些取决于非人动物的心性和行为的法律制度。
    • 黄美玲; 程林森
    • 摘要: 保佐在罗马法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十二表法》,主要承担保障和辅助精神病人与浪费人财产性权利的法律功能,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公法属性的管理权。伴随着家父权的衰落和个人财产权的发展,优士丁尼法典编纂时期的保佐体现出纯私有特征,保佐的制度构造发生较大转变,其公益性特征也持续减弱。对保佐制度的公法起源进行考察,不仅是为了追溯其发展轨迹和生成原理,更希望借此寻找一些历史启示来完善当下民法体系中的财产管理制度。
    • 王华胜
    • 摘要: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自然人借款合同自钱款交付时成立。这一规定使得自然人借款合同成为一种要物合同。要物合同制度渊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传统中,作为要物合同的借款行为必须是无偿的、口约式的。当前,我国自然人借款合同并不具有这样的属性,所以民法典将其规定为要物合同缺乏理论依据。为了使现行法律规定具有合理性,就需要对民法典第679条进行限制性解释。
    • 杜玲
    • 摘要: 罗马法的世界主义精神,既表现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是地中海世界的共同法;也表现在罗马帝国灭亡后,中世纪及近代国家依然以罗马法为本国的立法蓝本,现代国际法也采用了许多罗马法的原则和概念。罗马法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罗马法世界主义精神的存在,而外部的政治、文化因素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 李笑玥; 牛丹彤
    • 摘要: 一般认为,罗马法基本精神中包含了私法本位、自然法思想、契约自由、所有权保障等观念。罗马法中许多基本精神被近代国家立法所采用,尤其是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如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等。物权中所有权的获得与转让、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以及债权中的约定之债等制度对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均具有深远意义。从宏观角度讲,罗马法对于民法典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可以说,民法典的私法基本精神、物权、债权、人格权及继承权等内容均对罗马法相关内容给予了回应。
    • 李憣; 滕腾
    • 摘要: 解析罗马法“正义”定义,可知其自然法、万民法理论中蕴含着“自由权支配权善良公平”的核心价值观,而其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的平台是法律人格。“自由平等博爱”、“三纲五常”的核心价值观,也是通过法律人格平台或反法律人格平台,实现了与其法律的融通。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具有重大启示。
    • 靳雪茹
    • 摘要: 居住权制度的历史渊源居住权是指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它是一项用益物权,主要用于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居住权是起源于罗马法时代的一个古老的法律概念,在罗马法时代就有着明确的规定。在罗马共和国期间,婚姻家庭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居住权就是为了解决婚姻家庭中的生活保障问题而设计出的制度。在罗马法中,因居住问题而使用他人房屋共涉及三项权利:居住权、使用权、用益物权,这三项权利均属于人役权,居住权作为人役权发挥着救助、抚养的作用。
    • 郑玲玲
    • 摘要: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繁杂,且有许多较难理解的抽象的历史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将知识化繁为简,又要有重点地突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本文以"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教学为例,从导学案三大环节深入剖析设计意图,谈谈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以导学案的形式培养学习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第一环节:"初识罗马法"——课前自主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基于本课所涉及内容时间跨度大,历史专有名词多.
    • 粟瑜
    • 摘要: 20世纪初,围绕劳动合同的法律概念建构,以洛多维科·巴莱西、菲利普·洛特马尔为代表的一批欧陆法学家通过批判近代劳务供给契约的教义原理,以劳动人格原则为价值基础、"从属性劳动-自治性劳动"为首要区分,建立了从广义到狭义的劳动合同概念体系,为整合扩建现代劳动法、更新发展传统民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作为制度后发国家,我国应当充分吸收劳动合同概念起源蕴藏的劳动交换法制现代化经验,摆脱近代劳务供给契约的理念与体系束缚,抛弃过时的雇佣合同制度,通过劳动立法,正式确立"从属-自治"为劳动交换的首要区分,先以从属性为核心要件规定类合同层级的劳动合同概念,再以"标准-非标准"为框架,将劳动合同进一步类型化,以便形成保护措施的多元配置体系;通过民事立法,完善自治性劳动的合同体系,正视灵活就业中自由职业者的保护诉求,以劳动人格为价值理念,作出专门的制度回应,最终形成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平衡劳动力市场灵活与安全的劳动交换合同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