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动物性

动物性

动物性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802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37篇、专利文献43338篇;相关期刊477种,包括钓鱼、肉品卫生、渔业致富指南等; 动物性的相关文献由1034位作者贡献,包括吴阮琦、范琦、李诗倩等。

动物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37 占比:1.45%

专利文献>

论文:43338 占比:98.55%

总计:43975篇

动物性—发文趋势图

动物性

-研究学者

  • 吴阮琦
  • 范琦
  • 李诗倩
  • 杨洋
  • 谢欠
  • 史蒂芬娜·杜沃
  • 迈克·金德曼
  • 吴珍芳
  • 张雪飞
  • 李紫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飞
    • 摘要: 人类与其他生灵之间的关系是希腊—罗马哲学中具有争论性的一个话题。对此大致存在两种思潮:一种是亚里士多德式的人类中心主义,排斥非人动物参与人类社会和法律关系的可能;一种是毕达哥拉斯式的生灵共同体思想,承认所有生灵之间的共性进而共有某种法。罗马人在看待非人动物的问题上受第二种思潮影响更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为社会主流所接受的斯多亚哲学理念。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罗马法学家们虽然在有关概念的使用上表现出对非人动物认识的摇摆,但整体上没有放弃基于人和非人动物的相似性而构建生灵命运共同体的努力——自然法概念是其极致表达。基于对“动物性”的重视,罗马法学家构建了某些取决于非人动物的心性和行为的法律制度。
    • 吴南
    • 摘要: 辽宁作家杨大群的小说《人·狗·狼》是继《关东演义》之后表现东北历史题材又一部比较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东北地区的抗战作为大的故事背景,其作品揭示了以姜祥发、霞云夫妇为代表的赫哲族人在日军侵华时期所遭遇的家国苦难,展现了人在极端生存困境下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斗争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杨大群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动物形象,以动物和人之间的纠葛展现出人性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进而抒发了一种生命和谐平等的观念。
    • 钱津
    • 摘要: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当代的发展。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确认人类劳动的起源与发展是人性的正态劳动与动物性的变态劳动相统一的人类常态劳动的起源与发展,由此决定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与发展是带有动物性的常态人类和人类常态社会的起源与发展。常态人类在主要依靠正态劳动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依靠一定的变态劳动的生存与发展。常态社会的历史存在,是由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即劳动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人类常态劳动的发展只有达到作为劳动内部主导作用的劳动主体的智力因素作用发展水平高度提升可以同时起到劳动内部主要作用之时,才能具备客观的条件彻底地脱离常态劳动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消灭所有的变态劳动转化为完全的正态劳动,使人类可以依靠完全的正态劳动生存,去掉动物性,使人类成为完全正态的人类,使人类社会成为完全正态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
    • 何云波; 奚沛翀
    • 摘要: 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成分,是促进学生将储备知识进行内在转化并实现自我修养提升的必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人文教育并未对受教育者即“人”的内在维度予以关注,更遑论深入审视。人性本应包括理性、神圣性及动物性。但是,忽视人的“根性”的教育模式,反而可能将教育扭曲为一种“反人性化教育”“伪人性化教育”。如何在利人中立人,在满足动物性的同时,伸张神圣性,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充沛的生命的和谐的人,而非虚伪的“两面人”,是中国当代大学人文教育需要切实解决的问题。
    • 戴荣里
    • 摘要: 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总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向前发展的。譬如心电图对人的测量,CT机给人的认知。一位修道的老专家对大众讲:有性才有命。并对民谚所讲的“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认为一个人六十岁了,假如还有性欲望,就会活到七十三;到了七十岁,还有性欲望,就会活到八十四岁。这位道人的解读,强调了人的动物性,弱化了人的精神性。但性与命,的确是分不开的。这性,不只是性本身,而是人自然性的全部,生理和心理的融合,日常生活的所指。性命攸关的道理,弗洛伊德有解释,中国的历代圣人也有解读。
    • 王华伟
    • 摘要: 新维多利亚小说有意识地以维多利亚时代作为叙事背景,绝不是对那个时代的简单回望、怀旧甚至重复,相反表现出比维多利亚小说更加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选择人性背后的兽性或动物性作为叙事的生命支点并非偶然之举,这本身意味着新维多利亚小说内含丰富多元的自然基因、生命档案和生态意识,同时应该承担更多更大的生态使命。借由塑造众多独特的“人化动物”、“人兽一体”和“半人半兽”等动物化肉体形象,新维多利亚小说努力在人性与动物性之间建构全新的对话性乃至主体间性生态关系,消解人和动物之间生命意义上的失衡、失范与失语,从而建构另一种富有维多利亚时代色彩的“生命共同体”。
    • 詹姆斯·道斯
    • 摘要: 战争使我们迷惘。而在这迷惘中,我们开始创造出新的道德现实。历代以来的暴力政权一直明白这个道理:人并不是被拴住的狼,只需放开锁链便会咬人。所以,暴君和战争贩子无不处心积虑,蓄谋已久,面面俱到,下足功夫。他们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大量的工作,来培养和维持手下的杀手,让他们可以克服阿伦特所说的“动物性的怜悯”——正常人在看见别人痛苦受伤时都会受到它的影响。
    • 西渡
    • 摘要: 瑞典诗歌评论家扬·乌拉夫·于连在评论女诗人安娜·吕德斯泰德的时候,揭示了女诗人身上存在一种植物性的"卑贱的力量",这种力量具有一种"单纯的美和丰富性",体现了"坚忍不拔的生命的非凡奇迹"。~①其实,这种植物性的力量并非女诗人专属,在一些男性诗人身上也有体现。或许,我们大致可以把诗人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热衷于漫游的、动物性的诗人,他们的生活空间不断变化,写作的题材、风格、主题变动不居;还有一类是倾向于定居的、植物性的诗人,他们一生很少离开一个地方,写作的题材、风格、主题也相对稳定。
    • 韩青
    • 摘要: 钱穆先生在他的文章《做人的规矩》中曾写道:“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个人要是没有约束和监督,他的动物性随时随地都会迸发出来,进而伤及他人、他物。所以,孟子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其实,这样说还不够深刻,应该说:没有规矩,就难以成人。而所谓规矩,就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原则、底线,如果没有它的存在,原本井然有序的生活就会被打乱,原本能实现的理想就会被搁浅,不一而足。
    • 王行知
    • 摘要: 纳斯鲍姆提出能力理论是为了培养每一个人拥有满足基本需要的能力.罗尔斯的基本善路径忽视了残障者等弱势群体.首先,能力理论证明动物性与理性在每个人身上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用动物性需要替代理性需要作为政治主体的需要基础,以此将政治主体的范围拓展到全部人类.其次,能力理论坚持培养人的基本能力且强调国家应该提供实现能力的机会,以达到混合能力的水平.最后,能力理论提供的核心能力目录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需要诉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