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399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34篇、会议论文63篇、专利文献27495篇;相关期刊1400种,包括领导决策信息、世界经济、商情等; 相关会议51种,包括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第19届中国财务学年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等;经济周期的相关文献由402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金全、杨帆、陈磊等。

经济周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34 占比:12.49%

会议论文>

论文:63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27495 占比:87.31%

总计:31492篇

经济周期—发文趋势图

经济周期

-研究学者

  • 刘金全
  • 杨帆
  • 陈磊
  • 张连城
  • 陈乐一
  • 李建伟
  • 程实
  • 张立群
  • 李星
  • 袁涌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海宇; 赵淦森
    • 摘要: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的对公和同业业务占比较高,为其贡献了大部分利润。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调整,部分行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商业银行迫切需要降低对对公和同业业务的依赖程度。零售银行业务因具有单体体量小、风险分散、资金成本低的特点,可平衡经济周期带来的波动性风险,因此越来越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商业银行纷纷发力零售业务转型。
    • 朱健齐; 孙宾; 温展杰; 林煜恩
    • 摘要: 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东南亚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基于区域协同发展视角,选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2009—2019年宏观经济数据,运用协同化指数及联立方程模型研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以此反映经济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演变特征及发展驱动力,为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及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与繁荣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呈现阶段分区特征,且“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不同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具有差异性。此外,各主要变量对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按影响程度排序依次为双边贸易、营商环境、金融一体化、产业相似及对外投资,其中金融一体化为负向作用。未来,中国可从倡议落实、贸易往来、政策互通与区域合作等四方面与东南亚国家进一步沟通,共同促进国家间经济周期协同,实现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双赢局面。
    • 虞栋杰; 郑静
    • 摘要: 经济周期研究既能了解经济运行的真实状况,也是经济危机监测和国家政策调控的基础。文章采用一种能够综合利用高频数据和低频数据的经济周期计量模型,即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混频数据回归(MS-MIDAS)模型,利用月度货运量数据以及季度GDP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识别与预测,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估计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具有非对称性;MS-MIDAS模型在识别与预测经济周期方面具有准确性和简便性。同时,实证结果证实了巴菲特的观点:货运量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
    • 汪川; 满向昱
    • 摘要: 自2008年以来,经济周期平稳化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本文尝试从经济服务化和产业关联的视角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具体而言,本文在工业和服务业两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中间产品使用的产业关联,产业关联的引入使得模型产生了冲击放大机制,而放大机制的大小取决于两部门中间产品投入比例.研究表明,由于工业部门使用更大比例的中间产品,其冲击放大机制更大;而随着经济的服务化,工业部门增加值占比下降则降低了经济整体的冲击放大机制,从而产生了经济波动趋稳的现象.通过两部门中间产品比重的数值模拟,本文证实了冲击放大机制的存在;进而对1995-2007年和2008-2018年之间的模型参数进行校准,并对两个阶段的模型所产生的经济波动性进行分析对比,结论显示,2008年之后服务业对工业的替代导致了更低的经济波动性和更高的宏观经济稳定性.
    • 摘要: 巴西人口超过2亿,当地生活用纸行业的发展也最令人关注。平均而言,在过去20年中,巴西生活用纸市场一直增长强劲,但每年之间的差异很大,具体取决于经济周期的影响——拉丁美洲的经济通常起起伏伏,巴西也不例外。
    • 祝佳; 伍旭川; 陈柏廷; 汤子隆
    • 摘要: 着眼于中国实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杠杆率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富裕程度区域的差异化特征,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有利于降低杠杆率,但在不同经济部门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从共同富裕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对收入较低的西部地区存在显著的降杠杆效应,对相对富裕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杠杆率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将基础经济环境因素纳入研究框架后发现,利率市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经济周期的影响,实现稳杠杆的目的;而相对于传统总量型货币政策而言,利率市场化后结构性货币政策稳杠杆效果更好。因此,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应探索分类施策,并结合基础经济环境采用配套措施,更好地实现稳杠杆和缓解金融风险。
    • 杨帆; 陈瑞华
    • 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结构性“脱节”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造成经济震荡的重要根源。影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关系的首要因素是货币在各经济领域的投放比例差异。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货币投向角度构建修正的货币数量论模型,分析经济周期形成的必然性,阐述货币通过财富效应、资本市场流动性效应和托宾q效应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背离的影响路径,研究由货币投向比例差异引导经济周期在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之间循环往复地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 庄蓓; 张颖; 赵舒楠
    • 摘要: 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我国的宏观经济大概以10年为一个大经济周期,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这四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行业的支持,我国的能源消费体系是以煤炭为主,经济发展和煤炭行业的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在当前"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引导煤炭行业向高效、绿色的方向发展,在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同时,更要促进能源体系优化。
    • 刘斌; 张挽虹
    • 摘要: 本文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步的经济景气周期及成因。主流观点认为,国际银价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异于世界的重要因素。国际银价主要通过货币供给和汇率传递两个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即银价下降将中国与世界经济危机隔离,银价上涨又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经济衰退。实证分析表明,在货币供给渠道中,银行套利活动造成的白银库存变化,放大了国际银价波动对利率及物价的影响。与一战时期相比,货币供给渠道在20世纪30年代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上海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也使汇率渠道对上海的影响大于中国其他地区。总体而言,国际银价波动导致中国的金融条件产生变化,在中国原有经济周期基础上延缓或加速拐点的到来。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危机与货币因素间的联系,也提示央行在应对世界经济衰退时,应充分认识发挥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作用的重要性。
    • 李雨晴; 岳英
    • 摘要: 基于1994-2019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数据,通过建构“硕士研究生报录比”指标测量研究生教育的供求状态,利用VAR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研究生教育供给和需求状况的长期动态关系以及影响程度。实证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录取人数呈正相关,与报录比呈负相关,均达到一种长期均衡状态。硕士研究生教育供给比需求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更深。较之失业率,居民消费水平对研究生报考人数的变化影响更大;相比财政与研发经费投入,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的变化对失业率更敏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