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消化性能

消化性能

消化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98170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凯里学院学报、动物营养学报、现代畜牧兽医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6年粮食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科技论坛暨行业发展峰会、2014年全国毛皮动物专业学术研讨会、中国城镇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第五届)等;消化性能的相关文献由44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玲、李晓玺、李琳等。

消化性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8170 占比:99.94%

总计:198285篇

消化性能—发文趋势图

消化性能

-研究学者

  • 陈玲
  • 李晓玺
  • 李琳
  • 郑波
  • 孙亚波
  • 李秀金
  • 缪铭
  • 袁海荣
  • 张涛
  • 江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甘增鹏; 唐雪; 刘惠惠; 邓慧清; 廖卢艳
    • 摘要: 为研究湿热处理对甘薯粉条食用品质的改善作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甘薯粉条断条率(BR)、最大拉伸阻力(RTE)及消化性能【快消化淀粉(RDS)、慢消化淀粉(SDS)、抗性淀粉(RS)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模型优化甘薯淀粉的湿热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淀粉含水量和湿热处理时间对甘薯粉条品质的影响极显著(P<0.01),湿热处理温度对甘薯粉条品质的影响显著(P<0.05)。最佳湿热处理条件为:温度95°C,含水量26%,时间1 h。在此条件下,甘薯粉条BR为3.33%,RTE为162.25 g,RDS含量为25.83%、SDS含量为27.07%、RS含量为45.38%。相较于原甘薯粉条,在最佳条件下获得的湿热处理甘薯粉条BR、RDS和SDS分别降低了33.33%,29.94%和31.78%,RTE和RS分别提高了60.27%和108.84%。经反复验证,条件合理可行,研究结果为湿热处理提高甘薯粉条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李娇妮; 廖秀睿; 李曦; 吕布; 杨守国; 臧战; VASQUEZ Herbert Ely; 王爱民; 郑兴; 顾志峰
    • 摘要: 为优化马氏珠母贝苗种运输技术,提高运输效率,以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稚贝为研究对象,分别以有水和无水两种运输方式汽运8 h条件下开展实验,比较分析其在运输前后、运输后恢复阶段的生长、消化和抗氧化性能。结果显示:有水运输后存活率达98%,无水运输97%;在恢复期第14 d,有水运输和无水运输存活率分别达97%、96%;有水运输皮质醇含量由(2607.61±15.27)μg/L显著降低至(1412.98±5.09)μg/L,无水运输后显著降低至(2287.36±10.18)μg/L;在恢复期第7 d和14 d皮质醇含量均呈逐渐上升趋势;有水和无水运输后和恢复期淀粉酶活性不断上升,且有水运输酶活性高于无水运输(P<0.05),最高值为(1.43±0.05)U/mgprot;有水和无水运输后及恢复期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性在不断下降,最低下降至(16.00±0.14)U/mgprot,有水运输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无水运输(P<0.05);有水运输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上升,无水运输均下降;在恢复阶段,碱性磷酸酶活性在不断下降,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在不断上升。有水和无水运输会对马氏珠母贝稚贝产生不同的影响,有水运输方式相对无水运输方式可使马氏珠母贝稚贝在后期阶段具有更好的存活效果和生长状态。
    • 涂园; 李晓玺; 陆萍; 陈玲; 李琳
    • 摘要: 为了调控发酵米制品的消化性能,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凝胶渗透色谱及体外模拟消化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系统考察原花青素在大米淀粉发酵过程中对淀粉结构和消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发酵过程中原花青素与淀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进而提高大米淀粉颗粒的抗消化性能,且在原花青素的添加量为8%时RS含量可达66.85%。在原花青素协同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原花青素抑制微生物胞外酶活性并降低了淀粉分子被降解及聚集态结构无序化的程度;原花青素与淀粉分子形成淀粉分子-原花青素-淀粉分子的复合结构,促使淀粉半结晶层状结构中半结晶层厚度增大、无定型层厚度降低及聚集态结构紧密程度和表面短程有序化结构比例增加,且其在消化过程中释放原花青素并抑制淀粉酶活性,最终显著降低淀粉的消化性能。研究结果为发酵米制品消化性能的调控提供了依据。
    • 李春梅; 林娟
    • 摘要: 本试验旨在优化复合益生菌发酵豆粕的工艺参数,并研究发酵豆粕(FSBM)部分替代大黄鱼饲料中的鱼粉对其生长性能、消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豆粕发酵工艺,然后用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部分鱼粉进行大黄鱼养殖试验。以270尾初始体重为(22.81±9.16)g的大黄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FM组)饲喂鱼粉含量为25%的基础饲料,2个试验组分别饲喂以发酵豆粕替代基础饲料中30%(FSBM-30组)和50%鱼粉(FSBM-50组)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46 d。结果显示:1)以发酵豆粕中的小肽、游离氨基酸和乳酸含量为考察指标,确定豆粕发酵最优工艺条件为基质含水量50%,枯草芽孢杆菌接种量4%(v/m),枯草芽孢杆菌与植物乳杆菌接种比例1∶5,发酵温度37°C,接种方式及发酵时间为接种枯草芽孢杆菌2 d后接种植物乳杆菌,共发酵5 d。豆粕经过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发酵作用,7S、11S抗原蛋白和棉子糖、水苏糖等抗营养因子成分有效去除,易于吸收的小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知,豆粕采用最优工艺发酵后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得到明显提高;发酵豆粕替代饲料中50%的鱼粉不会对大黄鱼的生长性能、消化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 姚先超; 史永桂; 焦思宇; 吴雅珊; 杨婉颜; 林日辉
    • 摘要: 利用超声破碎处理和乙醇沉降技术,制备平均尺寸(273.8±26.41)nm的木薯淀粉纳米颗粒。用乙酸酐作为酰化试剂,对淀粉纳米颗粒进行酯化疏水改性,制备淀粉纳米颗粒乙酸酯。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表明引入了乙酰基,在无需添加任何催化剂的条件,酯化取代度可以达到0.53;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淀粉纳米颗粒的晶体结构在改性前后未发生显著改变,均为无定型结晶;扫描电子显微镜改性前后的颗粒形貌未发生较大变化。通过接触角测量仪进行测定,三相接触角可以达到(109±3.56)°,接触角随取代度提高而增大,取代度越大接触角保持时间越长;油水混合实验发现改性产物更易于分散在油相,并形成微乳,表面改性改变了淀粉纳米颗粒的亲疏水性能,具有乳化油水界面的潜力。与改性前相比,酶解消化曲线相似,食用性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相同时间内,酶解消化较低,具有一定的酶解抗性。
    • 陈亚新; 李小娜
    • 摘要: 文章旨在分析日粮中用红薯替代玉米对仔猪生长性能、消化性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试验将256头同批次、同日龄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6头仔猪,各组遗传背景、体型、年龄、性别配比和平均体重[(8.18±1.24)kg]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对照组(T0)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3个试验组(T1、T2、T3)分别用2%、4%、6%红薯渣替代玉米。试验共计30 d。结果:T1、T2和T3组仔猪采食量显著高于T0组(P<0.05);T2和T3组仔猪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T0组(P<0.05),T2和T3组仔猪料重比显著低于T0组(P<0.05);T2和T3组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T0组(P<0.05),T1、T2和T3组有机物消化率显著高于T0组(P<0.05),T1和T2组钙消化率显著高于T0组(P<0.05);T1、T2和T3组总蛋白显著高于T0组(P<0.05),T1、T2和T3组白蛋白显著高于T0组(P<0.05),T1、T2和T3组游离脂肪酸显著高于T0组(P<0.05)。结论:单从饲养效果看,4%比例红薯渣替代玉米效果最佳,如果考虑红薯渣对玉米的替代作用,则可考虑采用6%的高比例,达到节约资源,降低饲养成本的目的。
    • 吴凯云; 徐子惠; 郭健; 杨晓泉; 孟赫诚
    • 摘要: 采用静态消化模型和半动态消化模型,评价经透析处理和未经透析处理的大豆蛋白的胃消化特性。结果表明:在静态消化模型中,透析对大豆蛋白的胃消化过程没有影响;但在半动态消化模型中,未经透析的大豆蛋白pH值、排空内容物的干物质质量和游离氨基的含量与经透析处理的大豆蛋白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未经透析处理的大豆蛋白保留较多大豆中的成分,使其缓冲能力更强,胃排空滞后,蛋白质消化速率减慢。此外,静态消化模型和半动态消化模型有不同的优势,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消化模型。这项工作将为大豆蛋白产品的开发和健康效应提供新的见解。
    • 周婧琦; 黄琴; 秦令祥; 孙艳; 刘延奇
    • 摘要: 为研究燕麦β-葡聚糖对山药淀粉的影响,采用快速粘度分析仪制备山药淀粉与燕麦β-葡聚糖共混体系,测定了共混体系的糊化性质、热特性、流变性和消化性能等。糊化特性分析表明,燕麦β-葡聚糖能够降低山药淀粉的黏度、回生值,抑制山药淀粉的短期回生。热特性结果表明,燕麦β-葡聚糖的加入使共混体系的糊化焓ΔH显著降低(P<0.05),最低值为7.34 J/g。红外谱图分析表明,山药淀粉与燕麦β-葡聚糖之间未发生共价结合,主要通过氢键作用。质构特性分析表明,燕麦β-葡聚糖的添加使共混体系凝胶结构变弱。静态流变学特性分析表明,燕麦β-葡聚糖的加入使共混体系的表观黏度降低;动态流变学特性分析表明,燕麦β-葡聚糖可显著降低山药淀粉的黏弹性。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凝胶作用改变了晶体类型,且相对结晶度从38.40%降至16.30%。此外,燕麦β-葡聚糖的加入,降低了共混体系的消化性,提高了抗性淀粉含量,最高值为49.24%。本研究可为开发燕麦β-葡聚糖/淀粉基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 刘含威
    • 摘要: 本试验选择北方某养猪场70日龄三元杂交(杜洛克、长白、约克)商品猪1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仅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在饲喂基础饲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稀土壳糖胺螯合盐200、300、400 mg/kg,预饲期7 d,正式试验期38 d,以期研究饲粮中添加稀土壳糖胺螯合盐对猪消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粮按200~300 mg/kg添加稀土壳糖胺螯合盐可以显著提高生长猪对饲料干物质、粗蛋白和粗脂肪消化率;猪饲粮中添加适量稀土壳糖胺螯合盐,可提高生长猪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数量,降低大肠杆菌的数量.
    • 葛铜岗; 付杰; 邱春生; 马换梅
    • 摘要: 以污水处理厂贮泥池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投加α-中性蛋白酶预处理实验,考察不同蛋白酶投加量下污泥有机质溶出效果及絮体结构破解情况.结果 显示,蛋白酶投加量由0.03 g/g-TS增至0.12 g/g-TS时污泥上清液溶解性多糖、蛋白质、SCOD和NH3-N含量均呈现先显著增加后趋于稳定或略下降的变化趋势,污泥pH保持稳定;当蛋白酶投加量为0.09 g/g-TS时,污泥上清液多糖、蛋白质含量均最高,比原污泥分别增加了193.73%、180.64%,此时SCOD、NH3-N比原污泥分别增加了215.98%、43.38%,污泥破解效果较好.此外,蛋白酶处理后污泥中富里酸类物质及芳香族类蛋白质明显减少,微生物絮体结构也得到一定的破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