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热处理

湿热处理

湿热处理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4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079825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现代食品科技、江苏丝绸、粮食与饲料工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七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 、2016年粮食食品与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科技论坛暨行业发展峰会、2015年粮油食品新技术与新装备科技论坛暨行业发展峰会等;湿热处理的相关文献由643位作者贡献,包括高群玉、廖卢艳、任连海等。

湿热处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79825 占比:99.98%

总计:1080020篇

湿热处理—发文趋势图

湿热处理

-研究学者

  • 高群玉
  • 廖卢艳
  • 任连海
  • 刘翀
  • 汪树生
  • 苏玉春
  • 郑学玲
  • 叶晓汀
  • 姚天鸣
  • 孙庆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甘增鹏; 唐雪; 刘惠惠; 邓慧清; 廖卢艳
    • 摘要: 为研究湿热处理对甘薯粉条食用品质的改善作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甘薯粉条断条率(BR)、最大拉伸阻力(RTE)及消化性能【快消化淀粉(RDS)、慢消化淀粉(SDS)、抗性淀粉(RS)含量】为品质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模型优化甘薯淀粉的湿热处理条件。结果表明:淀粉含水量和湿热处理时间对甘薯粉条品质的影响极显著(P<0.01),湿热处理温度对甘薯粉条品质的影响显著(P<0.05)。最佳湿热处理条件为:温度95°C,含水量26%,时间1 h。在此条件下,甘薯粉条BR为3.33%,RTE为162.25 g,RDS含量为25.83%、SDS含量为27.07%、RS含量为45.38%。相较于原甘薯粉条,在最佳条件下获得的湿热处理甘薯粉条BR、RDS和SDS分别降低了33.33%,29.94%和31.78%,RTE和RS分别提高了60.27%和108.84%。经反复验证,条件合理可行,研究结果为湿热处理提高甘薯粉条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 黄荣凤
    • 摘要: 塑性变形永久固定是木材压缩密实化、弯曲等塑性改性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之一。本研究针对塑性变形湿热固定技术,从塑性变形形成和回复机理入手,在全面分析木材塑性变形固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木材塑性变形的湿热固定技术和机理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突破该项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瓶颈提供参考。湿热固定技术是以释放木材内应力方式固定塑性变形的方法,因处理方式不同,区分为常压热处理和加压热处理两大类。目前采用的所有处理方法,永久固定塑性变形的必要条件为温度达到180°C以上,加快热传递速度,并使板材厚度方向的中心温度快速达到180°C,能够有效缩短塑性变形永久固定时间。湿热处理永久固定塑性变形机理研究主要从热处理和饱和蒸汽处理2种过程中木材内应力释放与化学性质变化之间的关联性展开,多数研究支持3种基本机制,即基质分子间的交联反应形成稳定的结构;分子链断裂使微纤维和基质中应力松弛;亲水的细胞壁成分,特别是半纤维素形成聚合物阻止其再次发生水软化。但这些研究实际上只局限在2个极端,一端是干燥状态下依靠提高温度和延长时间释放木材内应力的热处理,另一端是接近饱水状态下依靠高温高压释放木材内应力的饱和蒸汽处理,而且这些研究均未涉及影响塑性变形固定和木材性能热、质传递等重要的过程因素,存在永久固定和木材性能变化的相互制约等适用性问题。虽然采用湿热处理方法理论上已经实现塑性变形的永久固定,但这些技术并未实现产业化应用,主要原因在于支撑湿热处理永久固定塑性变形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不完整。要解决塑性变形的湿热固定技术应用问题,不能只关注最终条件,还有考虑如何有效实现这些条件,因此,需从湿热处理过程中水分的作用、热作用和氧化作用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热、质传递规律,湿热作用下木材内应力释放的作用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 杨雪; 王姝雯; 刘庆庆; 杨浩; 李汶玥; 包清彬
    • 摘要: 为探究抗性淀粉制备新途径,提高大米特别是碎米资源的利用价值,以大米淀粉为原料,水相法制备大米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淀粉),以取代度DS和反应效率RE为考察指标,探讨反应温度、反应pH、酸酐滴加时间和淀粉浆浓度对DS和RE的影响。对OSA淀粉进行湿热处理,探究湿热处理时间对抗性淀粉含量和理化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体外消化试验。结果表明:制备OSA淀粉适合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40°C、反应pH为9.0、酸酐滴加时间为4 h、淀粉乳浓度30%,此条件下得到的OSA淀粉DS为1.3915,RE为78.2%。将此条件获得的OSA淀粉湿热处理18 h,抗性淀粉含量从25.2%增加至42.2%。在模拟胃肠道中消化水解率为58.8%。
    • 张洸睿; 徐广标; 沈华; 温润; 王文元
    • 摘要: 探讨了温度60°C、80°C、100°C,时间30min、60min、90min的湿热条件下蚕丝/PLA复合纱线形态结构、热收缩率、弹性回复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湿热处理后的蚕丝/PLA复合纱线由原来规整的形貌变成蓬松的状态,蚕丝/PLA复合纱线湿热收缩主要来自于蚕丝和PLA热收缩共同作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S捻Z捻蚕丝/PLA复合纱线在相同条件下湿热收缩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弹性回复率整体增加,幅度随着时间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温度为80°C时,纱线弹性回复率的增幅最大;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S捻与Z捻的蚕丝/PLA复合纱线的断裂强力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S捻复合纱线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断裂强力具有差异,而Z捻复合纱线的断裂强力整体呈增大的趋势;对于断裂伸长率来讲,两种捻度的复合纱线整体呈下降的趋势。
    • 张倩倩; 徐超; 曹俊英; 章中
    • 摘要: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湿热处理淀粉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比容积、溶解率、膨胀率和吸油率等指标;通过X-晶体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湿热工艺条件为含水量30%、处理时间6 h、处理温度110°C,多孔淀粉的比容积、溶解度、膨胀度和吸油率较原淀粉分别增加了46.15%、93.81%、61.40%、86.01%;多孔淀粉的晶型结构和特征官能团无明显变化;酶解后淀粉表面形成孔洞,粒径减小;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与普通酶法制备多孔淀粉相比其酶解时间减少一半,可达到同等的吸附性能,吸附过程可以通过等温线模型描述。
    • 王艳; 张煜松; 刘兴丽; 张艳艳; 张华; 王宏伟
    • 摘要: 采用湿热处理对绿豆淀粉进行改性,研究湿热处理过程中不同水分含量(15%、20%、25%和30%)对绿豆淀粉结构(结晶结构和短程有序化结构)和理化特性(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处理未改变绿豆淀粉的结晶类型,但其相对结晶度和短程有序化程度降低;随着湿热处理过程中体系水分含量的增加,绿豆淀粉的糊化温度、峰值温度和终止温度均增加,而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生值均降低,即绿豆淀粉的热稳定性增强;与湿热处理前的绿豆淀粉相比,湿热处理能明显增加绿豆淀粉中的抗性淀粉含量。
    • 陈旭; 赵华彬; 罗健伟; 陈丽芸; 朱杰; 李琳
    • 摘要: 研究湿热处理(HMT)的水分条件对马铃薯淀粉与大豆肽复合物(PS-SPT)的理化和消化性质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研究复合物的形貌特征;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复合物的热力学特性;采用布拉班德粘度仪测定复合物的黏度特性;采用Englyst体外消化法测定复合物的体外消化性。结果表明:HMT后淀粉-大豆肽复合物偏光十字减弱,团聚现象增加。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糊化温度(T_(o)、T_(p)和T_(c))显著升高,焓变(ΔH)显著降低,且T_(o)、T_(p)和T_(c)随HMT水分含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与物理混合样品相比,HMT后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的起糊温度升高,膨胀度、峰值黏度、热糊黏度和冷糊黏度均出现大幅下降。随着HMT水分含量的增加,淀粉的膨胀度和峰值黏度逐步降低。蒸煮后的体外消化性表明,HMT使马铃薯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的快消化淀粉含量(RDS)降低,而抗性淀粉(RS)含量升高。35%的HMT水分条件下,马铃薯淀粉-大豆肽复合物中RDS含量最低(81.53%±1.22%),RS含量最高(11.76%±0.62%)。这说明湿热处理显著改变了马铃薯淀粉-大豆肽复合物的理化和消化特性。HMT过程中直链/支链淀粉发生重组,大豆肽的物理包埋作用,以及马铃薯淀粉带负电荷基团与大豆肽侧链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均会降低淀粉的消化性。本研究为优化含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的新型低GI食品的加工方法,提供理论参考。
    • 李杰; 谭玉婷; 夏灵锋; 眭建华
    • 摘要: 研究加捻、干湿热处理对PET大有光丝线的光泽度影响。选用圆形、三角形、扁平形三种截面的1/83.3dtex/36F PET大有光FDY丝,制成不同捻度单丝、不同捻度捻向股线,对单丝进行不同温度、时间干热处理,不同时间湿热处理,测试丝线平表面的对比光泽度。结果表面:单丝加捻捻度增大会减弱丝线光泽度,其中对三角形、扁平形两种截面丝线的影响更为明显;股线光泽度主要取决于单丝初捻捻度;80°C~120°C温度干热处理对丝线光泽度有较为明显减弱的影响,其中三角形截面丝线光泽度还受处理时间的影响;湿热处理时间对圆形截面丝线光泽度影响不大,而对三角形、扁平形截面丝线有明显减弱的影响。
    • 曹旭; 辛明航; 刘婷婷; 张闪闪; 王大为
    • 摘要: 采用油莎豆豆粕作为原料制备油莎豆淀粉,在110°C下对不同含水量(20%、25%、30%、35%)的油莎豆淀粉样品进行2 h的湿热改性处理。分析湿热处理对油莎豆淀粉理化性质、结构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湿热处理,油莎豆淀粉表面形貌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处理含水量的提高,油莎豆淀粉溶解度与膨润力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粒径大小和直链淀粉含量逐渐升高,体外消化率在HMT-25时最低,为78.45%。同时,湿热处理没有改变油莎豆淀粉原有的A型晶体结构,相对结晶度和糊化焓值(ΔH)的大小与处理的含水量呈负相关。湿热处理能够有效改变油莎豆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其热稳定性,降低淀粉体外消化速率。
    • 陈海华; 栾茜玉; 王雨生
    • 摘要: 热处理改性淀粉具有操作简单、污染少、产品安全性高的优点,是最常用的淀粉物理改性方法。主要总结了干热处理、湿热处理和韧化处理对淀粉理化性质、结构性质和消化性质的影响,也总结了添加亲水胶体辅助热处理和多种热处理方法联合处理对淀粉理化性质及消化性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热处理改性能够提高淀粉热稳定性和抗消化能力。热处理改性对淀粉性质的影响与热处理改性方式、淀粉种类和来源有关,其中湿热处理和韧化处理过程水分含量较高,能使淀粉的溶胀力和溶解度发生显著改变。三种热处理方法均能够改变淀粉相对结晶度,湿热处理还能改变淀粉的结晶晶型。除韧化处理外,干热处理和湿热处理均能改变淀粉颗粒结构。添加亲水胶体辅助热处理或热处理方法联合处理能增强热处理改性对淀粉理化性质和消化性质的影响。这为热处理改性淀粉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