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丘脑

丘脑

丘脑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3年内共计85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6篇;相关期刊351种,包括解剖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武警部队第七届放射专业学术会议、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九届全国临床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安徽省放射学第八次学术年会等;丘脑的相关文献由2469位作者贡献,包括段惠峰、甘景梨、张书琴等。

丘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1 占比:90.2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82%

专利文献>

论文:76 占比:8.90%

总计:854篇

丘脑—发文趋势图

丘脑

-研究学者

  • 段惠峰
  • 甘景梨
  • 张书琴
  • 杨家明
  • 张东卫
  • 高存友
  • 史振娟
  • 蒋战魁
  • 李勇杰
  • 王志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龚津南; 杨卓儒; 李露; 蒋宇超; 董德波; 邵俊明; 尧德中; 罗程
    • 摘要: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上常以阴性症状为主,也是精神残疾的主要因素,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迄今为止,阴性症状产生神经机制仍然不明晰,导致其难以被有效控制。对近年来阴性症状相关脑影像研究进行综述,包括以丘脑和纹状体为主的皮层下区域的受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皮层下-皮层回路异常与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等。对拓扑连接这一新方法在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发生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展望,如对纹状体-丘脑-前额叶环路的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系统的耦合性,空间分布信息(连接的拓扑特性)的解构等。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可以进一步对阴性症状关键脑连接的拓扑特征进行解码,有望为探索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提供潜在的研究手段。
    • 李志霞; 岳祥海; 孙新虎; 詹霞
    • 摘要: Percheron动脉(artery of Percheron,AOP)是丘脑旁正中动脉的一种变异类型,其闭塞所导致的丘脑梗死占所有丘脑梗死的4%~18%。双侧丘脑梗死是后循环梗死中比较罕见的一种表现,仅占所有后循环梗死的11%。而青年卒中病因与老年人有所差异而且更为复杂。本文报道2021年7月威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青年双侧丘脑梗死并结合多模式影像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病例特点分析。
    • 孟琦; 徐俊玲; 高永举; 轩昂; 付畅; 孙萌萌
    • 摘要: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患儿性别、年龄、大脑皮层代谢改变对丘脑代谢的影响,了解难治性癫痫患儿丘脑代谢异常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1年6月于河南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97例难治性癫痫患儿发作间期^(18)F一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的脑代谢资料,选取139例单侧大脑皮质代谢异常患儿为本试验对象。根据丘脑代谢有无异常分为异常组(n=21)与无异常组(n=118),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间的年龄构成及性别比例有无差异;根据大脑皮质代谢异常累及脑叶数目分为简单组(累及1个脑叶)与复杂组(累及≥2个脑叶),分析两组间丘脑代谢异常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单侧大脑皮质代谢异常的139例(简单组74例,复杂组65例)患者中发生丘脑代谢异常者21例(简单组7例,复杂组14例),丘脑代谢异常均发生在单侧且位于病变大脑皮质同侧。统计学分析显示,丘脑异常组与无异常组间的年龄构成及性别比例的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组与复杂组间的丘脑代谢异常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难治性癫痫患儿可发生与皮质代谢改变一致的同侧丘脑代谢改变,丘脑代谢异常发生率与大脑皮质异常累及范围有关,与年龄、性别无关,多脑叶受累时的丘脑异常发生率高于单脑叶受累。
    • 苏晓艳; 赵莲萍; 谢宇平; 方燕燕; 张文文; 周丽雅; 惠培林; 王旭斌
    • 摘要: 目的研究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PI)患者不同脑区(丘脑、海马、壳核)代谢特点。材料与方法采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测38例PI患者(PI组)和39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组丘脑、海马区、壳核区的氮-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碱复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和肌酸(creatine,Cr)浓度,并计算NAA/Cr和Cho/Cr。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技术监测客观睡眠参数;采用神经心理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和睡眠严重程度指数评定所有受试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和失眠严重程度;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和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定受试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结果(1)代谢物浓度比较:与HC组对比,PI组左侧丘脑Cr、Cho浓度升高(P=0.040,P=0.007),右侧丘脑Cho浓度升高(P=0.039),双侧海马和壳核区的代谢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ll>0.05)。(2)相关性:PI患者左侧丘脑NAA值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呈负相关(r=-0.384,P=0.017),左侧丘脑NAA/Cr值与REM%呈负相关(r=-0.387,P=0.016);右侧丘脑Cho/Cr值与SL%呈正相关(r=0.380,P=0.019),丘脑NAA、Cr、Cho、NAA/Cr、Cho/Cr值与各量表评分未见明显相关。PI患者左侧海马Cho值与ArI呈正相关(r=0.348,P=0.044);右侧海马Cho值(r=-0.334,P=0.047)、Cr值(r=-0.445,P=0.007)与BDI评分呈负相关。PI患者左侧壳核NAA值与N3%呈正相关(r=0.340,P=0.037);左侧壳核Cr值与特质焦虑量表(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呈正相关(r=0.447,P=0.005);左侧壳核NAA/Cr值与N1%(r=-0.344,P=0.047)、TAI评分(r=-0.521,P=0.001)、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评分(r=-0.400,P=0.013)呈负相关;左侧壳核Cho/Cr与TAI评分(r=-0.527,P=0.001)、SAI评分(r=-0.434,P=0.007)呈负相关。组间差异的参数与各量表评分及PSG参数未见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I患者丘脑Cho及Cr代谢紊乱;客观睡眠影响丘脑区域代谢,而患者情绪障碍与海马和壳核区域的代谢有关。
    • 卢剑
    • 摘要: 随着对分子靶点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逐渐明确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子水平,但尚未弄清其所指意识消失的具体神经机制。通过在全麻意识消失中分析丘脑皮质睡眠觉醒环路及分子靶点的作用,可对意识消失的具体机制进行探讨。当前多数研究认为“睡眠—觉醒”环路可受到全麻药物的作用而造成意识消失,且该环路结构中“丘脑一皮质”环路最为重要,所以“丘脑一皮质”网状结构、丘脑活动抑制与全麻意识消失关系密切。通过对“丘脑一皮质”睡眠觉醒环路及全麻意识消失的神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研发更为高效的全麻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 李影; 张玲; 徐红; 于静
    • 摘要: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男童大脑白质网络中节点全局与局部效率属性值的改变,从脑网络信息传输效率角度分析与ASD男童发病相关的中枢机制。方法共入组23例ASD男童(研究组)和17名正常发育儿童(对照组),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与临床资料、大脑T1结构磁共振数据和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分别使用FSL与Trackvis软件对大脑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全脑白质纤维追踪。利用AAL模板将大脑分为90个区域,进一步结合纤维追踪结果构建脑白质网络。通过BCT软件包计算节点的全局与局部效率属性值。使用SPSS软件对组间节点效率属性值进行双样本t检验,同时使用FDR方法对结果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节点局部效率属性值研究组右侧海马、壳核、苍白球、丘脑(组间差异通过FDR校正)均较对照组下降,而左侧缘上回较对照组上升(P<0.05)。节点全局效率属性值研究组右侧额上回背外侧、额下回眶部、额上回内侧眶部、直回、岛叶、海马旁回、苍白球、丘脑(组间差异通过FDR校正)、颞横回及左侧额上回内侧、苍白球均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右侧丘脑在ASD男童大脑白质网络中的信息传输效率发生下降,可能会导致其在大脑中的信息整合作用发生下降,进而导致男童出现一系列ASD相关的临床症状。
    • 塔盖
    • 摘要: 气味,无法复刻、无法描述,但又能那么准确地让人记住,再次闻到时,还会唤起一段特别的回忆。因为它是唯一能直接到达大脑情感和记忆中心的感觉。其他的感觉的处理,都需要首先到达一个叫做丘脑的大脑区域,丘脑就像一个“交换机”,把我们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的其他部分,然后才能再加工。
    • 戴晓蓉; 陈杰; 李明; 马秀芝
    • 摘要: 病例1,女,79岁,因“突发呼之不应183分钟”于2017年1月11日21时3分就诊于我院急诊科。患者于2017年1月11日18时在家中洗碗时突然倒地,伴四肢抽搐,呼唤患者无反应,急呼120送至我院急诊科。无呕吐、二便失禁、发热等症状。急诊科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镇静处理后患者抽搐停止,转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30年,服用“氨氯地平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每天各1片治疗。体格检查:T 36.5°C,P 60次/分,R 18次/分.
    • 摘要: 利用新的神经机器人平台和电极测量,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解码了帕金森病是如何导致患者大脑失调,损害其行走等运动能力的。这一发现揭示了大脑中丘脑下核区域如何协调腿部肌肉的激活,并提出了可检测患者“冻结”和其他行走障碍的算法。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上的该项研究结果,揭示了丘脑下核动力学编码行走的关键原理,开辟了用这些信号操作神经假体系统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行走的可能性。
    • 饶显群; 孙凯
    • 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继发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213例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24 h内血清胆红素结果,将急性脑出血患者分为高胆红素血症组(71例)和正常胆红素组(142例)。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既往病史、血清学结果、脑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以及入院24 h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结果213例患者中,发生高胆红素血症71例,发生率为33.33%。2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白细胞、血小板、血糖、肌酐、出血量及NIHSS和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组患者血肿部位在丘脑区的比例[50.70%(36/71)]高于正常胆红素组[15.49%(22/142)],而正常胆红素组患者血肿部位在基底节区的比例[51.41%(73/142)]高于高胆红素血症组[14.08%(10/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组脑出血患者血肿破入脑室的比例[52.11%(37/71)]高于正常胆红素组[25.35%(36/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继发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出血部位多位于丘脑区,并且血肿容易破入脑室。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