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不同部位

不同部位

不同部位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119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轻工业、手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3662篇;相关期刊625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药物分析杂志、中国药房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二届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分会八届二次学术研讨会、2011全国肠内肠外营养学术会议、《中国中药杂志》第十届编委会暨中药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高端论坛等;不同部位的相关文献由3718位作者贡献,包括祝超智、赵改名、李强等。

不同部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0 占比:2.3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3662 占比:97.59%

总计:44739篇

不同部位—发文趋势图

不同部位

-研究学者

  • 祝超智
  • 赵改名
  • 李强
  • 李文静
  • 万寅婧
  • 何斐
  • 刘波
  • 唐晓燕
  • 庄巍
  • 李维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望; 凌钧渲; 吕志宇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坐骨神经不同阻滞部位在足踝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足踝部骨折且需行手术治疗患者共68例,研究人员按照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4例,于坐骨神经的分叉远端处对腓总神经以及胫神经分别行阻滞麻醉,对照组34例,于坐骨神经的分叉近端约4cm行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的超声影像获取时间、穿刺至药物注射完成时间、阻滞麻醉操作整体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胫神经、腓总神经的感觉阻滞完成时间以及运动阻滞完成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均为完全阻滞,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腓总神经阻滞不全,3例胫神经阻滞不全,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及术后均未发现相关并发症,无神经损伤情况出现。结论超声引导下于坐骨神经远端分叉处分别进行腓总神经、胫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更加迅速,且麻醉效果与坐骨神经分叉近端进行阻滞无明显差异,适合临床选择应用。
    • 汪永红; 温佳艺; 刘顺枝; 胡位荣
    • 摘要: 为了研究红肉蜜柚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果皮与汁胞能量代谢的差异,对比2种处理方式(常温25°C贮藏(对照)、8°C冷藏)对果实3个部位(汁胞、白皮层和外果皮)的水分质量分数、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能量相关物质含量、相关酶活力、能荷(energy charge,EC)和汁胞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与木质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摘时相比,果实贮藏至80 d时,汁胞的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和木质素含量上升,外果皮、白皮层和汁胞的水分质量分数和MDA含量下降;能量代谢相关酶在果实不同部位活力差异较大,果实汁胞、白皮层和外果皮的(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腺苷二磷酸(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和EC水平下降,腺苷一磷酸(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含量增加,表明果实汁胞粒化与能量代谢有关。与对照组相比,冷藏能通过维持果实贮藏后期汁胞、白皮层的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CO)、H^(+)-ATPase、Ca^(2+)-ATPase活力,保持ATP、ADP和EC水平,抑制AMP含量上升,保持汁胞、白皮层的水分,抑制红肉蜜柚果实中汁胞木质素的积累和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的上升,从而保持较好的果实品质,延长果实的贮藏保鲜期。
    • 孙树远; 刘玥如; 何静; 吉日木图
    • 摘要: 驼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且具有一定药用价值,一直是肉品营养研究的重要对象。为了探究阿拉善双峰驼肉的品质特性,测定了阿拉善双峰驼胴体的上脑、里脊、外脊、眼肉、骆驼霖、辣椒条、胸肉、臀肉、米龙、大黄瓜条、小黄瓜条、腹肉和腱子肉在内的13个分割部位肉的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结果表明:双峰驼不同部位肉品质特性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脂肪酸与氨基酸的含量及分布、熟肉率、保水性、色泽以及硬度、嫩度等方面。其中外脊的脂肪酸种类最为丰富,腹肉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与羊肉、马肉和牦牛肉相比,双峰驼肉中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更接近FAO/WHO的推荐标准,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也更高。进一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双峰驼不同部位肉营养品质较其他畜禽肉差异较小,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与分布更均匀。眼肉的熟肉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辣椒条的保水性最好且色泽鲜艳,L*值和a*值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臀肉、大黄瓜条硬度最大,嫩度较差,咀嚼性高;米龙部位保水性较差,色泽较暗,但弹性较好。研究结果旨在为骆驼肉的加工及销售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和依据。
    • 张洪坤; 路丽; 黄玉瑶; 郭长达; 高贯彪; 吴韶辉; 杨美华
    • 摘要: 目的研究半枝莲有效成分的分布情况,综合评价其不同药用部位质量,为半枝莲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半枝莲中不同药用部位的总黄酮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野黄芩苷、野黄芩素、木犀草素、芹菜素等多成分的含量,并以水溶性、醇溶性浸出物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法综合评价半枝莲不同药用部位的质量。结果叶的总黄酮、野黄芩苷、多成分及浸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茎、果、全草,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叶的相对关联度为0.694~0.772,全草的相对关联度为0.433~0.506,茎和果的相对关联度为0.33~0.366。结果表明,不同部位中叶的综合质量评价最高。结论半枝莲中不同药用部位质量差异明显,首次在半枝莲质量标准中确定了不同部位的占比,建议在半枝莲质量标准中控制叶的比例。
    • 王森; 师俊华; 王之盛; 胡瑞; 王俊梅; 薛白; 彭全辉
    • 摘要: 旨在建立牦牛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研究模型,并检测两部位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关键基因表达量差异,为研究牦牛不同部位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试验材料和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采取5头18~22月龄健康麦洼公牦牛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背最长肌组织,利用胶原酶消化,分离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随后根据细胞来源将细胞分为肌内组和皮下组,对其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生长曲线绘制、脂肪细胞油红O鉴定以及使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分化关键基因PPARγ、C/EBPα、FASN、HSL的表达。结果表明,牦牛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离培养1 d时大部分为圆形,随培养时间增加,形态变为梭形;CCK-8结果显示生长曲线为正常的S型,并且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在第4天生长速度显著高于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免疫荧光结果表明,PREF-1表达为阳性,表明分离的细胞确为前体脂肪细胞;分化后形成含有圆形大脂滴的成熟脂肪细胞,脂滴经油红O染色呈红色,且检测关键基因均有表达;PPARγ、FASN、HSL表达量在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量随分化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肌内与皮下前体脂肪细胞中C/EBPα表达量在分化前期逐渐增加(P<0.05),在分化后期表达量出现下降,肌内前体脂肪细胞FASN和HSL表达量在第3天显著增加,而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在第6天才显著增加。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分离了牦牛皮下和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成功诱导分化至成熟脂肪细胞,发现成脂分化关键基因PPARγ、HSL、FASN表达量在9 d分化期内均呈现上升趋势,C/EBPα表达量在分化第6天之后显著下降,为进一步研究牦牛皮下和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规律提供了参考。
    • 孙斌; 崔岩; 盛万里; 张军芳; 唐琳; 王恩泽; 王英; 李强; 李香子
    • 摘要: 为探究延边牛不同肌肉组织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以6头同一月龄、同一生长条件的延边牛屠宰后的臀肉、眼肉、上脑、里脊、脊肋排和牛腩6个部位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通过峰面积归一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确定不同部位肌肉关键性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共检测出醛类、醇类、酮类、烷烃类、酯类、胺类和烯烃类共79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脊肋排29种、里脊40种、上脑28种、臀肉25种、牛腩29种、眼肉35种;6个部位间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与其他部位相比,牛腩中醛类和胺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里脊的酯类与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脊肋排的烯烃类与烷烃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最高,酮类化合物并没有在脊肋排中被检测到,臀肉中富含较多的酮类化合物。
    • 高渐飞; 周玮; 文锡梅; 杨艳
    • 摘要: 为推进黑老虎果实开发利用,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鉴定其果皮、果肉、种子中代谢物,基于结构配置进行归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黑老虎果实中共鉴定出307个次生代谢物,其中以酚酸(数量占38.8%)和黄酮(27.7%)占主导;果皮含272个、果肉286个、种子201个,3个部位共有180个;种子中酚酸、类黄酮和萜类化合物数量明显低于果肉和果皮,使其次生代谢物多样性也较低;果皮中次生代谢物丰度(81.62×10^(7))远高于果肉(25.61×10^(7))和种子(24.38×10^(7)),主要因黄酮类成分(花青素、黄酮醇、黄酮)的高度富集和生物碱上调;3个部位间显著差异代谢组分主要为酚酸和黄酮类化合物;黑老虎果皮富含类黄酮(槲皮素、儿茶素和矢车菊素类等),种子中木脂素丰度高,3个部位中都含鉴定出结构新颖的三萜化合物,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利用和研究价值。
    • 张睿胤; 成凤; 郑亚杰; 陈鹏; 陆英; 袁建华; 李先信; 唐其
    • 摘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不同时期酸橙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测定和定性定量分析,获得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再选取关键时期对酸橙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和趋势验证。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酸橙样品中挥发性成分,通过比对标准品、NIST谱库检索、结合文献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和比对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在酸橙果实中共初步鉴定出69种成分,通过对比标准品溶液确定了D-柠檬烯、γ-松油烯、芳樟醇三种成分,其中6月17日与7月1日样品的三者总含量相对较高(38.03%、33.95%)。我们选取7月1日酸橙不同部位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64种不同化合物,不同部位之间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异较大。其中根部位共鉴定34种,主要成分为榄香醇(38.24%)、反式-α-香柑油烯(23.85%)等;茎部位共鉴定30种,主要成分为榄香醇(23.98%)、百里酚(17.29%)、反式-α-香柑油烯(13.74%)、芳樟醇(8.92%)等;叶部位鉴定41种,主要成分为芳樟醇(24.51%)、百里酚(23.49%)、榄香醇(10.35%)等;分析不同时期酸橙果实挥发性成分发现,D-柠檬烯等三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随着生长期呈现“先逐渐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酸橙茎、叶中挥发性成分组成丰富,芳樟醇等单萜类成分相对含量较高。本实验为酸橙果实挥发性成分及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数据和技术参考。
    • 高渐飞; 周玮; 熊康宁; 李苇洁
    • 摘要: 近年来,中药材黑老虎的果实被作为一种新型水果而广受关注,为深入了解其营养价值,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检测代谢物,分析其中的营养成分及在果皮、果肉、种子的富集格局。结果显示,在黑老虎果实中鉴定出429个营养成分,其中果皮中有424个、果肉中429个、种子中391个,3个部位共有的为389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数量最多(占22.6%),其余主要为有机酸(18.6%)、游离脂肪酸(13.5%)、糖及醇类(12.8%)、核苷酸及其衍生物(11.2%)。果皮和种子营养物质丰度相当,但都明显低于果肉,其主要原因为有机酸、游离脂肪酸、溶血磷脂酰乙醇胺在果肉中显著向上表达。黑老虎果皮、果肉和种子有大量相同营养成分,可连同开发利用;3个部位都分别含有多种高度富集的营养成分,在食品和药用领域开发利用价值较大。
    • 赵岩; 于鑫淼; 魏玉萍; 白冰瑶; 张丽; 张斌; 潘磊庆; 宋丽军
    • 摘要: 本文以青海地区仿野生栽培的管花肉苁蓉为原料,对其不同部位生物活性物质以及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肉苁蓉不同部位的多种有效成分差异显著,根部总多酚、总多糖、总三萜、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显著高于中部和顶部(P中部>顶部,根、中、顶三部位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值分别为0.91、1.59、2.32 mg/mL,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IC_(50)值分别为0.77、5.16、10.66 mg/mL。相关性分析表明,肉苁蓉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与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密切相关,其ABTS IC_(50)值、DPPH IC_(50)值与总多酚、总三萜、总多糖、松果菊苷以及毛蕊花糖苷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较高。本文为管花肉苁蓉的药、食安全以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