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49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1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196567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护理与康复、护士进修杂志、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四届安徽肿瘤内科大会暨第二届苏皖肿瘤内科治疗进展学术会议等;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文献由132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文彦、范玲、陆勤美等。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1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96567 占比:99.76%

总计:197047篇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文趋势图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研究学者

  • 孙文彦
  • 范玲
  • 陆勤美
  • 于新颖
  • 刘春丽
  • 吕玉芳
  • 姜红
  • 孟爱凤
  • 曾旭芬
  • 王晓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濮英娜; 马丽娟; 王娜; 尹哲; 陈玲
    • 摘要: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期间非计划拔管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8月行PICC置管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 026例,收集患者PICC带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非正常拔管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随访1年,入组1 026例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00%(236/1 026),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5.26%(54/1 026),置管相关感染及血栓形成导致的非计划性拔管比例占77.78%。研究显示,置管时间长及体质指数高是导致血栓形成从而造成PICC非计划拔除的影响因素(P<0.05);置管时间是引起置管相关感染而造成PICC非计划性拔除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因素为置管相关感染、血栓的形成,加强置管期间的专业置管维护及健康宣教是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有效护理对策。在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同时对体质指数过高、置管时间超过6个月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和预防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张聪聪; 朱玉欣; 赵伟娟; 贾存秀; 陈琳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预防婴幼儿肿瘤患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4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儿为研究对象。置管过程中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以腔内心电图P波波幅增高≥0.5 mV为特征性P波,说明导管尖端到位;P波波幅<0.5 mV为非特征性P波和出现负向波为导管过深,说明导管异位;导管尖端位置位于5~6后肋水平为正常。将心电图定位结果与置管后胸片定位结果比较,计算心电图定位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62例中出现特征性P波56例(90.32%);56例胸片结果显示,导管尖端位置合适33例(位于T5~T6水平,58.93%),导管尖端过深(≥T7水平)22例(39.29%),导管位于非上腔静脉处1例(位于对侧锁骨下静脉1/56,1.79%);未出现特征性P波6例。胸片结果示,导管过深在T8水平1例,过浅在T4水平1例,在非上腔静脉处4例(对侧颈内静脉1例,对侧头臂静脉2例,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婴幼儿患儿腔内心电图与胸片一致性对比的敏感度98.21%(55/56),特异度83.33%(5/6)。P波波幅负向波表现,导管位置合适和过深共56例,其中出现负向波24例,导管位置合适的33例中出现负向波2例;导管过深23例中出现负向波22例。结论婴幼儿置管辅助腔内心电图定位与成人、新生儿一样可行和准确,其经济、便捷、避免辐射危害更有利于婴幼儿安全置管,可有效避免导管最终的异位。
    • 赵婷媛; 管立勋
    • 摘要: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洗必泰棉片在热带地区血液病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外接无针接头消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热带地区携带PICC的300例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再将各组分为5 s、10 s、15 s亚组,各亚组均50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采用葡萄糖酸洗必泰棉片、碘伏医用棉签消毒无针接头,各亚组按照相应的时间进行消毒。在置管后首次输液前采集无针接头处的无菌生理盐水拭子标本,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检测污染情况。结果在观察组和对照组内,15 s亚组的污染率均低于5 s亚组和10 s亚组(均P0.05)。观察组的5 s亚组、10 s亚组、15 s亚组的污染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 s亚组、10 s亚组、15 s亚组(均P<0.05)。结论采用葡萄糖酸洗必泰棉片对热带地区血液病患者PICC外接无针接头进行消毒的效果优于碘伏棉签,且消毒时间为15 s时的效果更佳。
    • 张冰洁; 郝艳坤; 张博; 徐颖; 马少忠
    • 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26例行PICC置管术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将其分为血栓组(n=34)和无血栓组(n=92)。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史、病理类型、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PICC导管类型、穿刺肢体位置、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等对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是食管癌患者PICC置管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TNM分期、静脉血栓史、化疗次数、持续置管时间、活动频率和强度均是食管癌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上述影响因素积极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 刘海玲; 谢春花; 陈倩; 肖碧玲; 黄惠红; 黄云敏; 银正民
    • 摘要: 目的观察敷贴移除与粘贴改良在PICC患者医用粘胶相关性皮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2月我院以PICC为治疗通路的肿瘤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按PICC常规护理模式施护,试验组接受敷贴移除与粘贴改良护理模式干预。对两组干预后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表皮剥脱、皮肤撕裂伤、接触性皮炎、毛囊炎、张力性损伤、皮肤浸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敷贴移除与粘贴改良护理模式对PICC患者实施干预,可取得积极的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预防效果。
    • 吴贤琳; 蔡益民; 向秋红; 方玉琦
    • 摘要: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1年4月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SinoMed关于应用腔内心电图对PICC置管进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阅读及筛选文献,对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研究使用Cochrane手册的标准来评估偏倚风险,采用RavMan 5.3及Stata15.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共4 930例患者,其中实验组2 842例,对照组2 08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腔内心电图技术相比传统解剖定位方法更能有效提高首次置管成功率(OR=3.00,95%CI:2.48~3.64,P<0.05),提高尖端定位准确性(OR=4.39,95%CI:2.08~9.27,P<0.05)。结论 腔内心电图指导的PICC穿刺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相比传统解剖定位方法能有效提高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和尖端定位准确性。
    • 徐丹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静疗团队管理模式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导管维护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行PICC治疗的110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行PICC治疗的130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照组行PICC常规性护理指导,观察组通过成立静疗团队对病人实施PICC管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穿刺并发症及病人导管维护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自护能力总评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维护依从率及病人对导管维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堵塞、导管移位、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疗团队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PICC病人导管维护技能及导管维护依从性,降低病人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提高病人导管维护满意度。
    • 王道晓; 陈锦; 陈萍; 周俊; 黄彩英; 莫彩云; 冯丹; 柏杨
    • 摘要: 目的了解下肢PICC置管穿刺鞘断裂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并进行系统改进。方法成立专家团队,根据RCA^(2)实施步骤进行事件调查,识别近端原因,采用质量检测、资料比对和问题树分析法等寻找根本原因,从建立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完善标准操作程序、建立床旁超声急会诊分级管理机制三方面进行改进。结果PICC导管选择符合率由75.51%提升至100.00%,穿刺鞘使用规范率由82.65%提升至96.26%,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由95.92%提升至100.00%;紧急床旁超声到位时间从平均26 min缩短至14 min,床旁超声急会诊到位时间达标率由33.33%提升至100.00%。未再出现断鞘事件。结论应用RCA^(2)寻找不良事件系统根因并进行改进,有利于强化事前风险管理,增强团队合作,建立组织质量安全文化,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 徐兵; 杨丽娟; 戴明红; 郝佳丽
    •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ECG)定位导管尖端技术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39例新生儿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经下肢外周静脉置入PICC的42例新生儿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置管成功后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观察组将导管送至比预定长度长2 cm时,患儿穿刺侧肢体呈外展屈曲位,连接心电监护仪,推注0.9%氯化钠溶液,心电监护仪上出现P波与QRS波之比40%~50%,再缓慢外拔导管至P波与体表心电图的P波一致,固定PICC导管,拍摄X线片。根据X线片结果,观察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完成治疗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一次置管到位率为95.23%(40/42),高于对照组的76.92%(30/39)(P0.05)。结论:ECG可用于辅助定位新生儿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且操作简单,容易掌握,方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颜伟萍; 周晓瑜; 徐红霞; 胥喆; 封凤
    • 摘要: 总结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伴隐匿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化疗期间静脉通路选择及护理经验:根据患者意愿和自身情况,通过多学科合作,评估置管风险及分析可行性,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置管方案;术后通过严格体位管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警惕诱发上腔静脉综合征加重;通过定时、定量饮水及握球、旋腕运动相结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栓。患者已成功留置导管135 d,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