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手性识别

手性识别

手性识别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35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77篇、专利文献1327089篇;相关期刊100种,包括化学传感器、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绿色手性论坛、第十六届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等;手性识别的相关文献由868位作者贡献,包括孔泳、杨座国、许振良等。

手性识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27089 占比:99.98%

总计:1327376篇

手性识别—发文趋势图

手性识别

-研究学者

  • 孔泳
  • 杨座国
  • 许振良
  • 翁文
  • 傅英姿
  • 吴大同
  • 姚碧霞
  • 牟其明
  • 陈淑华
  • 郭莉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闫思梦; 牛小慧; 李红霞; 王坤杰
    • 摘要: 通过聚乙烯亚胺(PEI)使海藻酸钠(SA)质子化以及防止SA发生团聚,与金属离子Cu(Ⅱ)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复合材料(PEI-SA-Cu(Ⅱ)).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对复合材料进行表征,通过电化学对L/D-T rp进行电化学识别.结合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数据可以看出,复合材料对于色氨酸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
    • 凡新刚; 杨莉花; 孙伟; 蒋丽; 覃爱苗
    • 摘要: 手性碳量子点不仅具备手性性质,而且也继承了碳量子点的光致发光、低毒、生物相容性好等优异的性能,在传感器、催化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对手性碳量子点的发展历程、合成方法和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手性碳量子点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展望,为未来手性碳量子点的相关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 周忠强; 杜瑞
    • 摘要: 对合成的5-(4-氨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进行了结构修饰,制备了L-亮氨酸衍生的手性锌卟啉(1a)和(1R,2R)-环己二胺衍生的手性锌卟啉(1b),并研究了其对α-羟基羧酸、氨基醇、二胺和二醇对映体的手性识别性能.结果表明:主体1a和1b对手性二胺有很好的手性识别作用.在低浓度下,主体1a和1b的结合常数均在10^(4)L·mol^(-1)以上,选择性识别作用非常明显,可用来定量测定手性二胺对映体混合物的组成.
    • 黄露; 张显显; 张忠杰
    • 摘要: 基于分子对接方法,使用AutoDock软件计算手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COF5与手性对映体相互作用的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CCOF5与对映体的结合能差大小与对映体分离度大小相一致;CCOF5与对映体的结合能大小与对映体出峰时间顺序基本一致.采用Avogadro软件对AutoDock分子对接构象进行分析,并对手性识别机理进行探讨.
    • 史歌; 徐茜; 代枭; 张洁; 沈军; 宛新华
    • 摘要: 设计合成了3种源于脯氨酸的手性乙炔基单体——(S)-2-乙炔基-N-芳香胺基甲酰基吡咯烷.在氯化降冰片二烯铑二聚体{[Rh(nbd)Cl]2}-三乙胺催化下,3种单体被转化为相应的光学活性螺旋聚合物.用高效液相色谱评估了3种聚合物作为手性固定相(CSPs)对9种底物的手性识别性能.以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9:1)为流动相时,3种聚合物对3对种氢键给体分子苯偶姻(α=1.35~1.44)、三氟-1-(9-蒽基)乙醇(α=1.11~1.53)、2,2′-二羟基-1,1′-联萘(α=1.09~1.11)及乙酰丙酮钴(α=1.84~2.38)表现出很好的手性识别能力;当以正己烷为流动相时,3种聚合物都能立体选择性地识别氢键给体分子2,2-二甲基-1-苯基-1-丙醇(α=1.12~1.22),聚[(S)-2-乙炔基-N-(2′-萘基胺基甲酰基)吡咯烷]能识别氢键受体分子2-苯基环己酮(α=1.11).结合核磁共振波谱、拉曼光谱、旋光测试、紫外吸收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及液相色谱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芳香侧基结构与连接位置对聚合物螺旋构象和对映体选择性拆分能力的影响.分子对接模拟结果表明,1-萘基的空间位阻大于2-萘基且可促进形成更强的分子内氢键,不利于大尺寸底物(如联萘酚)的手性拆分.与苯基相比,引入萘基有利于增强聚合物与底物间的π-π相互作用,提高聚合物的立体选择性和手性识别能力.
    • 田小艳; 罗琳; 蒋京辰; 李梅珊
    • 摘要: 为了培养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在手性化合物中的应用,根据前期成熟的科研成果设计了以"羧酸类手性溶剂化试剂的制备及其对手性胺的识别应用"创新性综合实验.实验通过提纯和合成的化学方法制备一元羧酸和二元羧酸的手性溶剂化试剂,分别与R/S-萘乙胺组成主客体体系,运用核磁共振仪对手性溶剂化试剂的识别效果进行评价.该创新性教学实验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结构表征仪器在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能够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学习实践当中,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 黄露; 张显显; 张忠杰
    • 摘要: 基于分子对接方法,使用AutoDock软件计算手性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COF5与手性对映体相互作用的结合能。计算结果表明:CCOF5与对映体的结合能差大小与对映体分离度大小相一致;CCOF5与对映体的结合能大小与对映体出峰时间顺序基本一致。采用Avogadro软件对AutoDock分子对接构象进行分析,并对手性识别机理进行探讨。
    • 张艺杰; 孙岩; 何鸿达; 刘萌; 张旭红; 张欣
    • 摘要: 合成了由芘衍生的2种手性单硼酸探针,并测试它们对α-羟基酸的对映选择性识别.结果表明,探针R-1和S-1对扁桃酸有很好的对映选择性传感效应,且对苹果酸和酒石酸都具有一定的手性识别能力.
    • 陈少凯; 李新; 郭晨晨; 魏旖儇; 袁赛薇; 宋会花
    • 摘要: 我们将N-乙酰-L-半胱氨酸(NALC)修饰于ZnFe2O4@SiO2纳米材料表面,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手性纳米复合物(ZnFe2O4@SiO2-NALC),该材料能够简便、快速及高选择性地识别手性酪氨酸(Tyr)对映体.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振动样品磁力计(VSM)等一系列表征手段对首次合成出的ZnFe2O4@SiO2-NALC进行测试表征,并将其应用于对手性识别领域的探究.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光谱技术(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ZnFe2O4@SiO2-NALC可对Tyr对映异构体进行手性识别.此外,我们进一步对Tyr浓度和pH值等实验参数进行了优化.
    • 陈明; 靳晓宁; 马骁飞; 王勇
    • 摘要: 目前环糊精(CD)手性固定相(CSP)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CD或桥联臂进行功能衍生引入更多作用位点以提升手性拆分能力,鲜有能够反映天然CD本征识别能力的CSP的研究报道,该文通过"巯基-烯"点击化学反应合成了结构明确可控的单(6-巯基-6-去氧)-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CSP1),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CD的本征结构,且桥联臂无识别作用位点,固体核磁共振(13 C SSNMR)和红外光谱(FTIR)的表征结果证明了CSP1的成功制备,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与双键功能化硅胶相比,CSP1的C、H、N的百分含量均得到了提高,计算得出CSP1的表面CD固载量为0.82μmol/m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反相模式对50多种手性对映体包括异口恶唑啉、手性交酯、手性酮、黄烷酮以及丹磺酰氨基酸等进行了手性拆分,充分考察了天然CD的本征手性识别能力,结果表明CD的本征识别能力比较有利于异口恶唑啉类样品中含有两个疏水苯环基团Ph-Ph类样品的分离,对于其他几类样品仅利于部分样品的分离.同时与前期制备的功能三唑桥联CD-CSP及咪唑嗡桥联CD-CSP在同一色谱条件下进行了结果比对,结果证明样品的分离过程除了与手性介质的结构有关外,还与样品分子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对桥联臂进行功能改性可提升对部分对映体的选择性,但同时会小幅损失CD的本征手性识别能力.对于环糊精本征识别能力易于分离的样品,在设计手性介质时,其桥联臂不需要任何官能团,这为CD固定相结构的设计提供了有益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