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能力

吸附能力

吸附能力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96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4篇、会议论文147篇、专利文献106558篇;相关期刊434种,包括技术与市场、地学前缘、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134种,包括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2015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吸附能力的相关文献由2693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巍群、蒋琛、郑红亮等。

吸附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4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147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06558 占比:99.30%

总计:107309篇

吸附能力—发文趋势图

吸附能力

-研究学者

  • 夏巍群
  • 蒋琛
  • 郑红亮
  • 眭腾
  • 刘伟
  • 宋岩
  • 柳少波
  • 谭宏斌
  • 姜林
  • 洪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金涛
    • 摘要: 作为活性炭的一种,生物质活性炭由于制备原材料来源广、吸附能力强、应用范围大等特点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加深对生物质活性炭的认识、提高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及工业化利用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李红艳编著的《生物质活性炭制备及性能研究》(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9月第1版)一书围绕生物质活性炭制备的全过程循序渐进地展开,框架清晰、理论全面,既体现了同类书中传统活性炭的相关内容,又创新性地凸显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的思想。
    • 付雪园
    • 摘要: 本文研究对海泡石和伊利石对于镍离子的吸附性能。由实验结果可知,用硝酸改性后的伊利石和海泡石对重金属镍离子的吸附能力得到提高。改性海泡石对于镍离子的吸附能力高于改性伊利石,其中各个变量对硝酸改性海泡石和伊利石吸附含镍废水中Ni^(2+)影响大小顺序为:pH>吸附时间>用量。
    • 雷丹; 李军胜; 李书艺; 祝振洲; 何静仁
    • 摘要: 为研究莲藕可溶性膳食纤维与多酚复合物的降脂活性,采用离体试验模拟不同温度、pH值环境,探讨可溶性膳食纤维-多酚复合物的稳定性及对油脂、胆固醇、胆酸盐的吸附能力和阳离子交换能力。结果表明:复合物的稳定性随温度、pH值的升高而降低;可溶性膳食纤维-多酚复合物对油脂的吸附能力比可溶性膳食纤维及物理混合物好,效果极显著(P<0.01),且对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的吸附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在模拟环境溶液pH 7.0条件下,复合物对胆固醇的吸附效果比可溶性膳食纤维好(P<0.05),且复合物在模拟的肠道环境中(pH=7.0)对胆固醇的吸附量明显高于模拟的胃环境(pH=2.0)。此外,可溶性膳食纤维与多酚的相互作用显著改善了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胆酸盐的吸附效果(P<0.01),提高了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阳离子交换能力。
    • 常自强; 刘振中; 邓波; 饶安举
    • 摘要: 以苯胺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乙腈为致孔剂、2,2-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苯胺印迹聚合物(MIP)和空白印迹聚合物(NIP)。合成前对功能单体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优化,合成后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吸附能力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所选取的四种功能单体中甲基丙烯酸效果最好,苯胺与甲基丙烯酸的最佳摩尔比为1∶4;所制备的苯胺印迹聚合物呈球形,粒径较为均匀,在107 nm左右,具有与苯胺分子互补的官能团结构;苯胺印迹聚合物(MIP)对苯胺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空白印迹聚合物(NIP),高达20.62 mg/g。
    • 刘金立; 余杰; 李利; 秦瑞宝; 黄涛; 谢岚
    • 摘要: 煤储层具有特殊而复杂的孔隙、裂隙网络,包含孔隙和裂缝。煤储层孔隙分布对天然气的储集性能和产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传统的实验技术不能完全描述煤储层的孔隙分布,为了准确描述煤储层的孔隙分布,研究了回波间隔时间和极化等待时间对煤储层核磁共振T2谱和孔隙度测量的影响,明确了回波间隔时间应≤0.2 ms、极化等待时间应≥6 s才能准确描述煤储层孔隙分布。与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相比,核磁共振T2谱测量结果弥补了对煤储层孔径大于100 nm的孔隙、裂隙的描述。并利用核磁共振T2谱转化为煤储层孔隙分布,建立了煤储层纳米孔体积与Langmuir体积、Langmuir压力的关系,由此可以利用核磁共振T2谱描述煤储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
    • 王景香; 王艳霞; 张青华; 张占伟
    • 摘要: 采用硝酸铁改性活性炭(Fe-GAC)吸附废水中Cr^(6+),并与未改性的颗粒活性炭(GAC)对比,考察吸附时间、溶液的pH值、温度对Fe-GAC和GAC吸附Cr^(6+)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Fe-GAC和GAC对Cr^(6+)的吸附率均增加,1.5 h前Fe-GAC和GAC对Cr^(6+)的吸附率增加显著,之后吸附率增加较慢,趋于平稳;②随着pH值的增加,Fe-GAC和GAC对Cr^(6+)的吸附率均降低,当pH≤6时,两者的吸附效果都较好,pH值越小,吸附效果越好;③随着温度的升高,Fe-GAC和GAC对Cr^(6+)的吸附能力大幅提高,吸附速率明显加快;④采用硝酸铁对活性炭进行表面化学修饰,使改性后活性炭吸附Cr^(6+)的能力提升,提高了对水中Cr^(6+)的去除率。硝酸铁改性活性炭可作为吸附剂用于实际工业含铬废水的处理。
    • 王洪新; 张鹏; 叶建; 贾伟建; 程颖; 肖飞
    • 摘要: 采用省时、环保、低成本的液相合成法,在室温下成功制备了比表面积高达425 m^(2)·g^(-1)的ZIF-67纳米颗粒。通过XRD、BET以及SEM等测试手段,研究了ZIF-67纳米颗粒的理化性能。由于高的比表面积,以及咪唑环与苯环的π-π键相互作用,ZIF-67纳米粒子对污水中的亮绿(BG)染料显示出1989 mg·g^(-1)的超高吸附能力。经过乙醇进行解吸再生处理后,ZIF-67显示出良好的可再生利用性能。经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ZIF-67纳米颗粒对BG的去除率仍大于85%,表明制备的ZIF-67纳米粒子对有机染料BG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为ZIFs材料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丛奇; 陈君青; 卢贵武; 姜福杰; 庞礴; 施砍园; 杨晓斌; 王玉莹; 庞宏
    • 摘要: 页岩气主要以吸附态和游离态赋存于页岩孔隙中,其吸附态难以开采,因此探究影响页岩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的页岩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页岩储层润湿性和孔渗等方面,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研究影响页岩吸附能力的机理还不够深入,需进一步完善。本文介绍研究页岩吸附能力的3种主要手段及其优缺点,分析前人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手段研究页岩吸附能力的参数和表征方法,并揭示不同的影响因素对页岩吸附能力的影响微观机理。温度、压力和流体特征为外在影响因素,而孔隙结构、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和黏土矿物类型等为内在影响因素,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黏土矿物类型等因素在分子模拟中可用不同页岩基质表面来体现。本文主要阐述利用分子模拟技术,从分子尺度研究页岩吸附能力的表征手段和影响因素并揭示其吸附机理,弥补了其他研究手段的不足,为页岩“甜点”优选以及提高我国未来油气勘探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
    • 纪文明; 朱孟凡; 宋岩; 姜振学
    • 摘要: 首先,基于Langmuir方程,以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甲烷等温吸附实验为基础,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温度和压力耦合控制的扩展Langmuir方程,计算储层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页岩吸附甲烷能力;其次,基于实际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地下储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最大游离气含量;最后,结合地层埋藏史,建立南方海相页岩气赋存状态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随深度增加,在温度和压力耦合控制下,页岩吸附甲烷能力先增加后降低;随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增大,页岩吸附甲烷能力增加,达到最大吸附能力时的深度也随之增加;根据吸附气与游离气赋存比例,从地表到地下可依次划分出混合气带、吸附气带和游离气带;南方海相页岩气赋存状态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期生物游离气阶段、热解吸附气阶段、热解游离气阶段和游离气吸附阶段;地层达到最大埋深后开始抬升,生气过程停止,游离气储集能力开始逐渐降低,页岩吸附能力逐渐增加。若页岩地层保存条件差,游离气不断散失,页岩储层中将以吸附气为主(渝东南地区);若保存条件好,则游离气得以保存,形成超压,页岩气将以游离气为主(焦石坝地区)。
    • 盛园菊; 祖诗原
    • 摘要: 绿化树种在城市环境改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空气中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对沈阳市17种主要的绿化树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乔木以油松、绦柳和日本落叶松的吸附空气颗粒物的能力较强,灌木则以榆叶梅和紫丁香的吸附能力较强,尤其紫丁香对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和PM1)的吸附。另一方面,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吸附与颗粒物自身的体积有关,随颗粒物体积的增大,吸附能力逐渐增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