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危重病患者

危重病患者

危重病患者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25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33691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临床肺科杂志、中国现代药物应用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年会、2015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论坛暨中国第二届老年生命伦理与科学会议、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危重病患者的相关文献由684位作者贡献,包括时兢、方强、杜斌等。

危重病患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6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33691 占比:99.06%

总计:34011篇

危重病患者—发文趋势图

危重病患者

-研究学者

  • 时兢
  • 方强
  • 杜斌
  • 王伟华
  • 于布为
  • 付平
  • 修相成
  • 刘青润
  • 叶旭辉
  • 司联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长伟; 陈玲; 孙宇; 才莹; 王琨; 谢凤杰
    • 摘要: 重症医学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由于各种有创操作,自身疾病的疼痛、不可避免的噪声(监护设备、报警声)、气管导管、尿管、胃管等插管的隐形疼痛、对自身病情的担忧、焦虑等,使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为减轻疼痛、焦虑及躁动增加各器官的代谢负担,防止影响治疗效果,加重患者的病情。因此,镇痛和镇静作为重症医学病房患者的常规治疗,可以有效减轻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从而确保治疗的正常进行。ICU目前对患者的镇痛镇静评估方式多为镇痛镇静评估量表,主要通过患者对外界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治疗依从性等方面评估患者的镇痛镇静,其缺点是不能实时监测镇痛镇静程度的动态变化,易造成镇痛镇静过深或不足。量化脑电图具有实时监测麻醉深度的作用,现就脑电相关监测技术指导危重病患者镇痛镇静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钱可盈
    • 摘要: 目的:探究危重病患者进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后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重症科接受CRRT治疗的160例危病重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患者进行CRRT 7 d后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33例)和存活组(127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分布、BMI、CCI或1 h尿量输出以及被诊断为败血症的患者比例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在早期出现死亡的患者中显著低于7 d存活组患者,而心率、APACHEⅡ和SOFA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7 d存活组相比,早期死亡组中血清磷酸盐水平、pH<7.35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钠、钾、钙、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GPT)、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氧合指数小于300 mmHg的比例与存活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回归分析可以看出,MAP<65 mmHg、血清磷酸盐的增加,SOFA评分增加以及pH<7.35均患有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结论:MAP<65 mmHg、血清磷酸盐的增加,SOFA评分增加以及pH<7.35的危重症患者在进行CRRT后有较高的早期死亡风险,这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接受CRRT治疗的早期结果。也可以为危重症患者在接受CRRT时应考虑某些风险因素来降低死亡率提供依据和建议。
    • 摘要: 本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重症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从2013年起由《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更名为《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月刊.每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发展、引领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和发展,全面反映我国重症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快速传递国内外重症医学前沿信息,推广现代重症医学先进技术,及时交流危重病患者的诊治经验,大力普及医学科技新知识为己任。
    • 罗红敏(编译)
    • 摘要: 对于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的成人危重病患荇,使用拊物乳扦菌299、进行益生菌治疗可以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似对预后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此,澳大利亚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旨在确定给予成人ICU患者早期持续植物乳杆菌299v治疗是否可以延长生存时间。
    • 摘要: 本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重症医学专业性学术期刊,从2013年起由《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更名为《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月刊,每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发展、引领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促进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和发展,全面反映我国重症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快速传递国内外重症暖学前沿信息,推广现代重症医学先进技术,及时交流危重病患者的诊治经验,大力普及医学科技新知识为己任。
    • 常怡勇
    • 摘要: 维生素B_(6)参与人体内多种生化反应,如氨基转换、脱羧反应、糖原水解、神经递质代谢及碳水化合物、鞘脂类、氨基酸、5-羟色胺的合成等,有助于维持包括免疫系统在内的多种系统的正常功能。此外,大剂量(每日50~100mg)维生素B6还可以提高危重病患者的免疫应答水平。可见,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 陈炳星; 刘赐惠
    • 摘要: 目的研究在急诊危重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抢救床单元模式的效果。方法于我院急诊科应用规范化抢救床单元模式前后各随机抽取32例,分为对照组(实施前,32例)和观察组(实施后32例),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抢救成功14例(43.75%),病死率18例(56.25%),观察组抢救成功21例(65.63%),病死率11例(34.3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分诊时间(2.89±1.14)min,抢救时间(68.54±10.64)min,等候时间(8.92±1.64)min。观察组分诊时间(1.12±0.54)min,抢救时间(52.45±8.73)min,等候时间(2.34±1.10)min。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家属满意度31例(96.88%),观察组家属满意度24例(75.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急诊科室急救危重病患者时,应用规范化抢救床单元模式可有效提高成功抢救的概率,进而有效降低危重病患者的病死率,显著缩短急救时间,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戴正青; 陈红梅
    • 摘要: 目的:对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病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以2018年7月~2019年7月之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危重症患者为我院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对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中53例患者,对照组中53例患者.两组患者所应用的治疗方法相同,并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实验组患者应用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则应用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对比内容为患者的营养支持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3例,发生率为5.66%,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11例,发生率为20.75%,实验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为(1.92±0.55)×109/L、血红蛋白为(125.42±20.33)g/L、总蛋白为(67.42±4.24)g/L、球蛋白为(34.77±2.57)g/L、白蛋白为(33.13±2.55)g/L、前清蛋白为(274.49±33.15)mg/L;对照组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为(1.47±0.41)×109/L、血红蛋白为(113.24±18.25)g/L、总蛋白为(63.49±4.12)g/L、球蛋白为(30.13±2.01)g/L、白蛋白为(30.47±2.11)g/L、前清蛋白为(201.30±26.16)mg/L,组间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危重病患者,采用肠外加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更加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够对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同时有利于提升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可以起到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值得进行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