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肾上腺皮质腺瘤

肾上腺皮质腺瘤

肾上腺皮质腺瘤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949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第四届(2017)北京医学会临床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病例讨论会、第六届上海浦东乳腺癌高峰论坛等;肾上腺皮质腺瘤的相关文献由60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卫列、李汉忠、张征等。

肾上腺皮质腺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 占比:6.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949 占比:93.86%

总计:3142篇

肾上腺皮质腺瘤—发文趋势图

肾上腺皮质腺瘤

-研究学者

  • 胡卫列
  • 李汉忠
  • 张征
  • 张炜
  • 徐尔理
  • 王伟
  • 王杰
  • 祝宇
  • 臧美孚
  • 刘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刘语娜; 张春莉
    • 摘要: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adrenal cortical adenoma, ACA)伴同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 myolipoma, RA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观察1例右肾上腺皮质腺瘤合并同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62岁,因腰困、腰痛不适1天入院。术后结果显示:皮质腺瘤;送检组织破碎,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上腺皮质腺瘤伴同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较为罕见的现象。
    • 吉强; 陈红; 李治群; 朱立坚
    • 摘要: 目的 分析并对比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CT征象,明确CT的诊断价值,提升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经病理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肾上腺肿瘤患者临床相关资料,统计并对比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相关检查结果。结果 8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54例,肾上腺皮质腺瘤26例,其中醛固醇腺瘤19例,无功能腺瘤4例,库欣腺瘤3例;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较肾上腺皮质腺瘤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P0.90,预测价值较理想。结论 肾上腺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CT征象存在一定差异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肾上腺区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刘欣; 郑伊能; 钟毅; 杨海涛; 周素颖
    • 摘要: 目的:探讨CT纹理分析在功能性肾上腺腺瘤即醛固酮腺瘤(APA)与皮质醇腺瘤(CPA)亚型鉴别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确诊的41例APA与42例CPA的资料.提取2组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图像纹理特征,并行统计分析.结果:CT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分别有18、16、21个纹理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期基于灰度区域大小矩阵提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纹理特征最多.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纹理特征分析鉴别APA和CPA的AUC值分别为0.854、0.804、0.827(均P<0.05),而多期相联合分析鉴别诊断效能(AUC=0.866)并无明显提高(P=0.83).结论:CT纹理分析能有效鉴别功能性肾上腺腺瘤的常见临床亚型APA和CPA;基于平扫的CT纹理分析的鉴别诊断效能高于动脉及静脉期图像,多期联合CT纹理分析的鉴别效能并无明显提高.
    • 雷泽慧
    • 摘要: 目的 探讨增强CT对肝细胞癌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的鉴别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41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接受增强CT扫描,分析肝细胞癌肾上腺瘤与转移瘤的增强CT影像学特征及三期扫描CT值.结果 ①肾上腺腺瘤:瘤体为较小的圆形或卵圆形,有完整的包膜,且边缘处较为光滑,密度均匀,无显著性钙化、坏死、囊性病变等情况;②肾上腺转移瘤:瘤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无显著性出血、囊性病变区,较大的肿瘤中心可出现坏死区;肝细胞癌肾上腺腺瘤在平扫、动脉期、静脉期扫描CT值均低于肝细胞癌肾上腺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对肝细胞癌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均具有显著性影像学特征,对肝细胞癌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临床可推广使用.
    • 吴明; 张欣玉; 石锋; 舒松
    • 摘要: 目的 分析CT诊断肾上腺髓样脂肪瘤(AML)与肾上腺皮质腺瘤(ACA)的特点及鉴别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AML患者23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ACA患者23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分析两组CT诊断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多数边缘清晰,形状规则似椭圆形,密度不均匀,CT值-66~-118 HU,86.96%病灶以脂肪为主,病灶内可见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及条状分隔,增强扫描显示脂肪区域无强化,实性部分及分隔轻度强化.对照组患者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多数边缘清晰、形态规则,为类圆形,密度均匀,CT值-19~25 HU,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轻中度强化.观察组病灶平均长径、平均宽径均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扫CT值、强化动脉期CT值及强化静脉期C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长径、平扫CT值、强化动脉期CT值、强化静脉期CT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9、0.822、0.918、0.949(P<0.05).结论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CT检查中病灶大小、强化、密度、CT值均有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肾上腺髓样脂肪瘤与肾上腺皮质腺瘤的辅助手段.
    • 谭均峰; 文康彦; 梁长松; 谭仲伦
    • 摘要: 目的:研究肾上腺皮质腺瘤CT值与相应激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其CT表现与病理的对照分析,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院2017年2月—2020年3月收治的25例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及皮质醇、醛固酮检测,分析腺瘤CT值与皮质醇、醛固酮水平的相关性,比较分析CT表现与大体病理表现.结果:平扫CT值>20HU组:血及尿皮质醇水平增高(P0.05);CT值0.05),与血醛固酮水平无相关性(P>0.05);CT表现与大体病理表现相对应.结论:肾上腺皮质腺瘤为类圆形、不大、边清均匀病灶,密度高低与脂质含量呈负相关;平扫CT值>20HU血皮质醇水平增高,提示皮质醇腺瘤,可作为依据提高诊断准确性.
    • 李风; 曾雪梅
    • 摘要: 库欣综合征(CS)是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所致病症的总称,影响全身各个系统,可引起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寿命,但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于漏诊、误诊.本文报道了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致CS患者的诊治过程,分析了其未能及时确诊的原因,包括对该病的多症状缺乏认识,对血常规检查结果重视不够,缺乏对继发性高血压病的警惕及未能对年龄、性别、体格等进行综合评估;进而提出基层全科医生应关注一些临床表现多样的疾病,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加强问诊和综合性检查,以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同时从制度层面提出若干建议,目的是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质量,使症状复杂的患者能够尽快得到确诊和治疗.
    • 郭晓迪; 朱延华; 胡细玲
    • 摘要: 目的 总结1例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皮质腺瘤库欣综合征合并类固醇糖尿病的护理经验.方法 术前采用胰岛素泵精准控糖;关注患者情绪变化,适时给予心理疏导;术中密切监测血压、皮质醇水平和生化指标的变化,防治肾上腺危象等并发症;术后进行全程营养管理,减少血糖波动,重视氢化可的松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与宣教,针对性做好出院指导.结果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经过20 d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血糖控制平稳,库欣综合征达到临床缓解,术后短期经过激素补充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出院.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肿瘤库欣综合征合并类固醇糖尿病安全可靠,充分术前准备,术中、术后密切监测,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 安文成; 闫慧娴; 邓正照; 陈芳; 欧小虹; 金红心; 黄薇
    • 摘要: cqvip: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之一,部分PA是由肾上腺皮质腺瘤导致的。肾上腺皮质腺瘤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单侧肾上腺切除术,术后多数患者高血压、低血钾等症状得以改善,但有少部分会出现肌酐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降低。本文就1例醛固酮腺瘤患者术后出现eGFR下降进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董博; 马晓伟; 郭晓蕙; 高莹; 张俊清
    • 摘要: 目的:分析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中醛固酮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亚型的临床特点及卡托普利试验(captopril challenge test,CCT)在AP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尝试寻找从PA中识别APA的临床特异性无创指标.方法:回顾性收集因高血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确诊PA者90例,其中手术证实为APA者34例.对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包括CCT前后的血浆醛固酮浓度(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PAC)、醛固酮/肾素比值(aldosterone to renin ratio,ARR)以及CCT后的醛固酮抑制率(%)进行比较,并绘制CCT前后相关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结果:与PA组相比,APA患者确诊时高血压病程较短,低血钾发生率更高,血钾平均水平更低,两者的血压水平、性别分布、血钠水平、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A组CCT前ARR及CCT后PAC、ARR、醛固酮抑制率均较PA组高,其中CCT前后ARR均对APA有诊断价值:CCT前ARR临界点为7.12时,灵敏度为35.85%,特异度为77.78%;CCT后ARR临界点为4.23时,灵敏度为71.43%,特异度为62.22%;两者对PA分型的诊断价值相当.CCT前ARR >7.12联合低血钾的诊断特异度高达80%.结论:CCT前后ARR对APA的诊断均具有临床价值,当联合低血钾时诊断特异度增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