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福建武夷山
  • 出版时间: 2014-08-21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基于同步辐射良好的相干性,应用同步辐射类同轴技术研究穴位.材料与方法:实验在上海光源BL13W线上进行,包含中极和足三里两个穴位的肌肉组织被置于样品台上,进行同步辐射类同轴的成像,分辨率及组织衬度作为评价标准.结果:成像结构显示穴位的结构与周围组织具有明显不同,穴位的血管结构较周围组织明显增多.结论:同步辐射类同轴技术在中医研究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摘要:当痰饮停留或渗注与组织脏器时,在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US)上均会有所表现,CT密度分辨力较高,因其所含成分差异,其CT值可在0 HU左右;MRI对液体具有特殊的敏感性,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即长T1、长T2信号);超声检查中,液体成分可呈现为独特的无回声区;CT、MRI增强扫描和超声造影(CEU)均无强化。形成所谓“视之可见”之痰饮。本文就停留或渗注与组织脏器、在影像学上“视之可见”的有形之痰饮作初步探讨。从痰饮的影像学表现认识“视之可见”之痰饮,符合以从异中求同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本文旨在通过影像学手段探讨“痰饮”的客观存在和检测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新途径,定有偏颇和不到之处,以求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 摘要:目的:阐述原发性肝癌中医分型和超声表现之间的联系,二者结合有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将50例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再对所有病例行二维、彩色多普勒、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经超声观察发现四种证型的声像图各具特点,结果显示中医各证型与超声表现的分型有一定相关性,气滞血瘀型以块状型居多(17/25),肝肾阴虚型以结节型为主(12/17).结论:本文对50例PHC的超声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进行了观察和探讨,说明原发性肝癌超声下的表现确能为中医诊断提出参考,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摘要:张发初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是我国最早从事中药药理研究的人员之一。当时的社会背景、学术思潮决定了开展中药药理研究的目的是中药西用。解放后,张发初教授以白芨钡胶浆进行支气管造影,就是用白芨的主要成分来代替明胶、阿拉伯胶,仍属于中药西用阶段。随着其对中医理论学习、掌握、理解、运用的深入,张发初教授的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也有了质的飞跃。在影像检查方面应用中医针药,其目的在于提高和保证影像检查质量,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在影像诊断的思维中引入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整体医学等观念,探索中医病证的影像学客观表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其晚年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中医的学术术语结合影像解剖、X线诊断来探讨悬而未决中医的基础理论,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其核心是为了促进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其主编的《X线诊断学》中有专篇论述祖国医药学对发展X线诊断学的贡献,将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引入教学实践中。张发初教授是一位接受过正规、严格西式教育的学者,一生热爱医学和祖国传统医学,致力于影像学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其研究领域涉及中西医结合的医教研各个方面,而且不局限于药理学和影像学。张发初教授发表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学术论文,其研究的广度、深度都令后人望尘莫及,是当之无愧的中西医结合学家。
  • 摘要:本文以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在针刺一侧阑尾穴的前后进行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的脑功能成像,对阑尾穴的针刺作用机理作初步的探讨.
  • 摘要:目的:采用CT定量测定的方法,探讨其在脂肪肝中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临床确诊为湿热内蕴型脂肪肝病人18例,经CT分度后,接受以清热利湿、化浊解毒、祛瘀柔肝为主的中医治疗,治疗前、后均行常规肝脏CT扫描和血清生化指标(包括ALT,AST,ALT/AST,TC,TG)的检查,测量肝、脾CT值,并计算肝/脾CT值比值,然后对治疗前后肝/脾CT值比值、血清学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中药治疗后的肝/脾CT值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血清生化指标中仅TG治疗前后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量测定较血清生化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脂肪肝的中医疗效。
  • 摘要:目的:评估MR成像技术对乳腺肿块病变分析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乳腺肿块病变76例92处病灶进行MRI平扫,并进行增强检查,分析图像以及时间-信号增强强度曲线,并与钼靶、B超及病理结果比较.结果:本研究诊断符合率为94.6%,优于钼靶摄片及B超.结论:MR成像技术对乳腺肿块病变诊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Mastitis,PCM)的影像学细化分型在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价值.rn 方法:对63例PCM患者行MSCT检查,其中57例行平扫及增强检查,8例(包括2例平扫及增强患者)行CT瘘管造影检查.通过与临床治疗方案及随访结果对照,回顾性分析并细化影像学分型.rn 结果:63例PCM患者的影像学细化分型共7型,其中晕周型10例,浅表性单象限型7例,多象限型15例,单发脓肿型9例,多发脓肿型11例,瘘管型6例,混合型5例。针对不同细化分型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案,一次治愈率为96.8%。rn 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PCM病变的位置、范围、浸润深度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其细化影像学分型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MSCT可作为PCM治疗前评价的首选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分析沧州地区5006名乳腺X线摄影结果 ,调查了解沧州地区女性乳腺癌的临床流行趋势及特点.rn 方法: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收集2010年10月19日至2012年10月18日间接受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捐款100万“关爱母亲、回报社会”活动中行全屏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女性5006例,均行双乳常规标准位(CC、MLO),乳腺癌以手术病理组织学诊断为标准。乳腺密度构成以乳腺X线摄影结果评价,依据ACR(Breast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描述的乳腺密度构成分型为标准:脂肪型(腺体组织少于25%);少量型(腺体组织占25%-50%);多量型(腺体组织占51%~75%);致密型(纤维腺体组织大于75%型)。并填写乳腺流行病学调查表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职业、民族、体重、身高、初潮年龄、初产年龄、活产次数、绝经年龄,有无流产史、外源性激素使用情况、饮食、吸烟史、饮酒史、哺乳史及乳腺癌家族史等,应用SPSS17.0统计分析乳腺癌发病率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rn 结果:资料信息完整的女性计5006例,年龄22岁~86岁,平均年龄44.23±8.09岁,中位年龄43岁。乳腺密度构成分型为:脂肪型164例(3.28%)、平均年龄56.1±11.28岁,少量型514(10.27%)、平均年龄50.11±9.43岁,多量型4025(80.40%)、平均年龄43.44±7.02 岁,致密型303例(6.05%)、平均年龄 38.34±5.48岁。职业分布:无业1895例、农民377例、工人778、职员、公务员983例、文教卫生832例、自由职业141例。汉族占95.17%。平均身高160.71cm,平均体重61.92kg。初潮年龄平均14.83岁,月经周期平均28.77天。初产年龄平均24.93岁,活产次数平均1.54次,有哺乳史者占93.59%。其中有流产史的占61.6% ,已绝经者占18.14%、平均年龄49.12岁。曾使用口服避孕药者占7.87%。使用过激素者占1.48%。吸烟者占4.73%。饮酒者占13.72%。有癌家族史者占24.65%,其中乳腺癌家族史 3.46%(两代、三代患乳腺癌各1例)。病理组织学证实乳腺癌178例,平均年龄51.3±10.26岁。乳腺癌高发年龄前两名依次是46~55 岁组、36~45岁组占36.52%(65/178)、56~65岁组占29.21%(52/178)。年龄、乳腺密度类型与乳腺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rn 小结:沧州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与雌激素、年龄特别是绝经年龄相关,乳腺密度较低的女性乳腺癌易感性较高。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rn 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2-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活检证实的50例乳腺癌患者和5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DWI扫描b值分别为400、600、800、1000s/mm2,测量病灶区域的ADC值,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rn 结果:b值分别为400、600、500、1000时乳腺癌及良性病变的ADC值,恶性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P<0.05).四组不同b值的良恶性病变分别做ROC曲线,以b=1000s/mm2时,AUC最大,诊断价值最高,以ADC值为1.23×10-3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阈值,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9.8%,准确性为89.9%.rn 结论:DWI结合ADC值测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非肿块性乳腺癌的MRI平扫和动态增强特征.rn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肿块性乳腺癌,分析病灶的形态、分布、信号特点、ADC值及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的类型.rn 结果:21例非肿块性乳腺癌中,T1WI均呈等低信号;FST2WI呈等信号15例,稍高信号6例.DWI呈等信号2例,高信号19例.ADC值范围(0.83~1.25)×10-3mm2/s,平均(1.11±0.11)×10-3mm2/s.增强后病灶呈导管样强化或簇集状强化.TIC曲线呈平台型(Ⅱ型)13例,廓清型(Ⅲ型)6例.病灶分布呈节段或区域性19例,局灶性1例,弥漫性2例.6例见患侧乳腺有明显粗大的动脉血管显影.rn 结论:非肿块性乳腺癌的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以节段性或弥漫性分布、导管样强化或簇集状强化、较低的ADC值及Ⅱ型或Ⅲ型TIC曲线诊断价值较大.
  • 摘要:目的:探讨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在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中的价值,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rn 方法:收集5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术前超声、CT和MRI图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rn 结果:定位诊断的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CT93.1%、MRI82.1%、超声47.4%,CT和MRI与超声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诊断的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MRI100%、CT96.6%、超声89.4%,CT和MRI与超声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超声可作为首选方法;CT和MRI在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上明显高于超声,两者之一可作为常规方法,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信息和帮助。
  • 摘要: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征象中出现乳头改变组与未出现乳头改变组的余钼靶X线征象.rn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病理分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12、21、16例)的钼靶X线资料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或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1)计算Spearman相关系数并(2)比较包括年龄、肿块形态、边缘、密度、肿块短径、肿块长径、肿块长短积、钙化形态、分布、有无结构扭曲、腋下淋巴结改变、皮肤改变、病理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乳头改变与病理淋巴结转移呈中度正相关(R=0.408,P=0.023),与VEGF表达呈低度正相关(R=0.287,P=0.048),与病理分级呈低度正相关(R=0.290,P=0.045),与腋下淋巴结改变呈中度正相关(R=0.331,P=0.022),与皮肤改变呈中度正相关(R=0.687,P=0.000).(2)出现乳头改变组较未出现乳头改变组腋下淋巴结改变更常见(Z=-2.266,P=0.023),皮肤改变(Z=4.707,P=0.000)更常见,病理淋巴结转移(Z=-2.235,P=0.025),病理分级高级别癌更常见(Z=-1.989,P=0.047),VEGF表达更常见(Z=-1.965,P=0.049).余钼靶X线征象未见统计学意义.rn 结论:钼靶X线中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出现乳头改变征象者结合乳腺癌预后指数Cox预测模型,预后指数增高,患者预后差.
  • 摘要:目的:探讨钼靶摄影检查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检查中的优势,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率.方法:对50例乳腺癌(64个病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并最终行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均行钼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钼靶检查、彩超检查与钼靶结合彩超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64个病灶中,彩超诊断符合病理结果 50例,准确率为78%,钼靶诊断符合病理结果50例,准确率为75%,彩超结合钼靶符合率为62例,准确率为96%.结论:钼靶结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癌早期诊断中相对于单一检查方式,准确率明显提高.
  • 摘要: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BMD)测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腰臀脂肪比(WHR)与女性乳腺癌易患间的关联性.rn 方法:本研究获得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符合HIPPA原则.对84例病理组织学诊断乳腺癌女性志愿者(年龄34-78岁,中位年龄53岁),采用GE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进行检查,测量部位均选取脊柱正位和双髋BMD.按统计学要求,随机选取同时间段体检或门诊接受DXA测量的女性84例作为对照组,年龄32-77岁,中位年龄54.5岁,入选条件:无恶性肿瘤病史、无长期使用外源性激素者。分别统计两组女性的身高、体重、BMI指数、腰臀脂肪百分比等。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2。根据BMI结果将研究对象体重分组即:过轻(BMI<18.5)、正常(18.5≤BMI<25)、超重(25≤BMI<30)、肥胖(30≤BMI<35)。正态分布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数据使用中位数表示,两组间分析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Kruskal- Wallis)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乳腺癌组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3.46±10.75岁,中位年龄53岁,平均身高、体重、BMI依次为158.54±4.67m、63.76±9.35kg和25.33±3.19,平均腰臀脂肪含量分别为35.27±9.14、27.16±4.56,体重按过轻、正常、超重、肥胖依次占3.57%(3/84)、39.29(33/84)、50%(42/84)、7.14(6/84)。骨密度结果:骨质疏松15例,减低32例,正常37例。对照组年龄32-77岁,中位年龄54.5岁,平均年龄53.45±11.93岁,中位年龄54.5岁,平均身高、体重、BMI依次为158.98±4.55m、61.61±11.72kg和24.29±4.13,平均腰臀脂肪含量分别为 30.79±8.32、25.81±5.40,体重按过轻、正常、超重、肥胖依次占5(5.95%0)、59.53(50/84)、26.19%(22/84)、8.33(7/84)。骨密度结果:骨质疏松19例,减低33例,正常32例。两组女性组间身高、BMI、年龄、B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腰臀围脂肪比、全身脂肪比、体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女性身高、BMI和BMD与乳腺癌无明显的关联,肥胖、腰臀高脂肪含量是女性乳腺癌重要风险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钼钯X线检查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的诊断价值.rn 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0年8月50例乳腺癌患者和59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在术前均行乳腺钼钯X线摄影及DWI成像,均经术后病理证实或穿刺活检证实.应用全数字化SIEMENSE Mammomat Novation乳腺机行乳腺侧斜位、轴位摄片.MR采用GE Signa Excite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用乳腺专用线圈,DWI扫描b值分别为0、400、600、800、1000s/mm2,测量病灶区域的ADC值,并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rn 结果:钼钯X线发现钙化灶36例(33.0%),其中乳腺癌16例(32.0%),b值分别为400、600、800、1000时乳腺癌及良性病变的ADC值,恶性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不同b值的良恶性病变分别做ROC曲线,以b=1000s/mm2时,AUC最大,诊断价值最高,以ADC值为1.23X10-3mm2/s作为诊断阈值与钼靶进行比较.乳腺钼钯X线摄影和DWI发现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6.0%及90.0%、83.1%及89.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7%及88.2%,阴性预测值69.0%及91.4%.rn 结论:DWI成像检测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乳腺X线摄影高,但乳腺钼钯X线摄影可以很好的显示钙化灶,两者结合可以明显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