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煤浆

油煤浆

油煤浆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54368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中国学术期刊文摘、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油品与清洁燃料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第四届中国煤化工自动化技术高级研讨会等;油煤浆的相关文献由216位作者贡献,包括熊楚安、舒歌平、王永刚等。

油煤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4368 占比:99.97%

总计:254439篇

油煤浆—发文趋势图

油煤浆

-研究学者

  • 熊楚安
  • 舒歌平
  • 王永刚
  • 赵鹏
  • 颜丙峰
  • 李克健
  • 李文博
  • 王洪学
  • 王黎
  • 章序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光耀
    • 摘要: 以催化裂解油浆(DCC)、山东渣油(SDR)、中低温煤焦油重馏分(TAR)和塔河渣油(THR)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条件下油煤浆表观黏度变化规律,研究了油煤浆的流体性质和黏温特性,探讨了制浆过程中不同性质重油对煤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性质的重油组分差距较大,THR与TAR中饱和脂肪烃含量低,含有大量氢键缔合结构。分析结果表明THR中沥青质的分子母核结构更大,重油胶质体系稳定性差,极易缩聚,在升温过程中容易结焦。煤粉浓度为30%条件下,随剪切速率提高,DCC,SDR和TAR油煤浆体系黏度下降幅度均小于10%,这与三种重油均呈牛顿流体性质有关。添加煤粉增强了THR剪切稀化的能力,黏度下降高达26.80%。四种重油配制的不同浓度油煤浆体系lnμ与1/T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8。在相同温度和煤浆浓度条件下,THR油煤浆体系黏度>SDR油煤浆体系黏度>TAR油煤浆体系黏度>DCC油煤浆体系黏度。SDR与TAR配制的油煤浆黏度适中,且在输送过程中受温度波动影响较小,油煤浆稳定性较高,是比较适宜的制浆原料。
    • 赵鹏; 马博文
    • 摘要: 油煤浆高压升温过程中的黏度变化规律已成为煤油共炼工艺实现稳定运行的关键要素。为深入研究煤油共炼油煤浆在高压升温过程中输送易堵塞的问题,选择两类炼厂重质油,分别与循环溶剂(RS)掺混形成二元溶剂,二元溶剂再与煤配制油煤浆,采用自行研制的高温高压黏度仪研究油煤浆在高压升温过程中黏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单一循环溶剂配制的油煤浆在高压升温过程中的黏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370°C~410°C温度范围内,二元溶剂与煤配制的油煤浆体系的突变黏度比单一RS与煤配制的油煤浆体系中的更高,前者在1 min内出现双黏度峰且第一黏度峰高于第二黏度峰,而油煤浆在单一RS与煤配制的油煤浆体系中只出现1个黏度峰。分析二元体系油煤浆独特的突变现象以及研究升温速度对二元体系和RS体系黏度突变峰的影响表明,较低的升温速度能够促使黏度突变峰前移,同时降低峰的强度,但不改变峰形。梯级升温、降低加热速率、提高扰动氢的流速均有利于降低预热器堵塞的风险,从而为实现煤油共炼长久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 张彦军; 舒歌平; 高山松; 贾梦婷; 王洪学
    • 摘要: 煤油共炼技术是煤与劣质油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以循环溶剂、 石油基重质油和褐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油煤浆浓度、溶剂性质、双组分溶剂(循环溶剂和重质油)配比对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影响,研究了双组分溶剂油煤浆的液化反应性.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油煤浆黏度迅速降低至较低值;相同条件下,浓度越大,黏度越大.双组分溶剂油煤浆流变特性优于重质油油煤浆;重质油含量越高,黏度反增温度越低,反增幅度越大;重质油含量为30%时,黏度反增温度为240°C,反增幅度最大.在煤油共炼过程,双组分溶剂可以配制更高浓度的油煤浆.双组分溶剂油煤浆煤油共炼过程中存在协同效应,循环溶剂优化了活性氢的传递转移,阻断了结焦过程.当重质油加入量小于等于20%时,可获得更高的油收率和更低的沥青产率.随重质油加入比例增加,产品油馏程升高,双环芳烃和链烷烃含量增大.
    • 王光耀; 李阳; 赵渊; 李培霖
    • 摘要: 煤油共炼技术可以实现煤与重油的协同转化,但反应效果受原料性质影响较大.以催化裂解(DCC)油浆配制的油煤浆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重油性质以及制浆工艺条件对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影响,分析油煤浆表观黏度的变化规律,并采用自行研制的高温高压黏度仪考察了不同浓度油煤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黏温特性.结果表明:DCC油浆中含有丰富的芳环结构化合物,芳香分含量高达54.83%,同时脂肪烃结构也较多,母核分子结构较小.DCC油浆呈牛顿流体特征,性质稳定,自身黏度不高,具有良好的输送加工性能.DCC油浆与凉水井煤所制油煤浆为非牛顿流体,呈现明显的剪切稀化特征,高浓度油煤浆对剪切速率变化更敏感.不同浓度的油煤浆黏度随温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且黏温特性均符合Arrhenius关系式,R2在0.9832~0.9934范围内.高温高压条件下,油煤浆会在250°C和350°C两个温度区间出现黏度峰,黏度峰的出现是温度、 煤粉颗粒溶胀和重油热转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 本刊
    • 摘要: 近日,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牵头承担的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煤与重油共加氢及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示范装置连续运行通过考核。现场考核结果表明,较工艺优化改造前总油收率增加9.45%,油收率(石脑油+柴油)增加9.78%,催化剂用量降低20%,油煤浆黏度和固油渣含量大幅降低,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项目任务书考核要求,装置运行周期延长。
    • 张彦军; 舒歌平; 高山松
    • 摘要: 煤油共炼技术将煤化工技术与劣质重油加工技术耦合,是煤与劣质重油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油煤浆黏温特性是影响规模化制浆、输送、加压、预热设计和生产操作的关键因素.以塔河重油、煤焦油和低阶煤为研究对象,利用热重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分析仪、表面孔隙结构分析仪及高温黏度计等,分析了煤粉质量分数、溶剂性质、溶胀时间及煤粉孔隙结构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研究了制浆过程和升温预热过程中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制浆过程中煤粉质量分数和重质油溶剂性质是影响油煤浆黏度的主要因素;当煤粉质量分数大于35%时,油煤浆黏度显著增大;相同条件下,塔河重油煤浆黏度大于煤焦油重油煤浆.随溶胀时间的增加,重质油煤浆黏度整体呈增大趋势;溶胀12 h以后,油煤浆黏度均快速增大,且塔河重油配制的油煤浆黏度增加更快;溶胀作用之后的煤粉颗粒表面形成新的孔隙结构,产生了大量大孔和部分微孔,导致油煤浆黏度增加;油煤浆制备过程中重质油发生脱氢、吸氧缩合反应而导致性质变化也是影响油煤浆黏度的重要因素.升温预热过程,随着温度升高,油煤浆黏度迅速降低;且煤粉质量分数越高,黏度越大;当温度超过140°C时,黏度均降至较低值;当温度超过240°C时,开始出现黏度反增现象,煤粉质量分数越高煤浆黏度出现反弹的温度越低,反弹幅度越大.
    • 胡发亭; 赵渊; 颜丙峰
    • 摘要: 针对重质油油煤浆输送过程存在沉积和阻力过大等问题,采用旋转黏度计和高温黏度仪,考察了催化裂化油浆、煤焦油重油和低阶煤共处理时的油煤浆黏温特性及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常压低温条件下,温度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很大,随温度升高,煤浆黏度起初下降较快,随后下降变缓,催化裂化油浆配制的油煤浆的活化能高于煤焦油重油配制的油煤浆.高温高压条件下,以催化裂化油浆配制的油煤浆黏度随温度升高基本呈下降趋势,在350~370°C黏度略有增加;以煤焦油重油配制的油煤浆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起初呈下降趋势,温度超过140°C时,油煤浆黏度逐渐上升,338°C时,黏度达到最大值,随温度进一步升高,黏度呈下降趋势.
    • 何静; 王永炜; 王满学; 马彬; 郭锦涛; 隋筱锐
    • 摘要: 为了避免油煤浆输送时发生沉降和无法成浆问题,研究了煤直接液化过程中,煤种、溶胀时间、煤粉加量、粒径和温度等因素对油煤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煤浆具有假塑性,呈现出优良的“剪切稀化”特性.选用DG41Ti转子进行实验,随着溶胀时间的延长,黏度呈上升趋势,由最初2h的60 mPa·s上升为24 h的100 mPa·s;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度下降,浆体黏度由l 200 mPa·s下降为130 mPa·s,降低89.17%;在含油量不变的情况下,煤粉用量最大增至45%.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