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族群记忆

族群记忆

族群记忆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民族学、风俗习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351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国家形象的影像建构与传播“国际高峰论坛等;族群记忆的相关文献由106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林、樊洛平、凌乐祥等。

族群记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4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9351 占比:99.52%

总计:19445篇

族群记忆—发文趋势图

族群记忆

-研究学者

  • 杨林
  • 樊洛平
  • 凌乐祥
  • 刘兴禄
  • 刘茂昌
  • 吕昕阳
  • 彭恒礼
  • 祁进玉
  • 肖芳芳
  • 陈志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世华
    • 摘要: 郭金世的诗集《青㭎树》于2020年9月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组写给父亲的诗”,父亲在诗人心目中背负了巨大的象征意义,其与象征着爱与坚韧的青㭎树品质异质同构。对青㭎树品质的书写,不仅构成了诗人的生活信仰,同时也承载了诗人深层意识里的族群记忆。整部诗集共收录了160首诗歌,是诗人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仡佬族作家文学发展史上很重要的收获。
    • 孙丰蕊
    • 摘要: 壮族师公戏与师公法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仪式叙事链条中的环节,与仪式过程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师公戏是仪式中穿插展演的一个部分,其深深扎根于壮族民间信仰的文化根脉,活跃于乡野之间的广阔舞台,在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师公通过仪式演剧,实现娱神和娱人的结合,从外在的展演过程来看,仪式指向的是人世间现实功利目的的实现;从内在的文化本源分析,仪式叙事过程是壮民族族群文化记忆的体现,是地方社会实现集体自我认同的有效手段。仪式叙事与文化表演的交互叠加,成为壮民族族群记忆与民族认同的重要表征。
    • 樊洛平
    • 摘要: 河洛文化以它巨大的根源性文化的辐射力,影响和建构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骨,也维系了作为汉民族之民系的客家族群的历史血脉,形成客家族群稳定而深邃的文化底蕴。海峡对岸的台湾客家文学,作为客家人生存境遇和客家文化内涵的形象载体,它对中原“根文化”的执着追寻,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透过台湾客家族群的世代记忆,追溯由古老的河洛文化所带来的“族根怀想”;二是透过台湾客家姓氏的河洛渊源,来看中原血脉的源远流长。台湾客家族群“根在中原”的历史记忆,连缀的正是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文化纽带。
    • 郑晓峰
    • 摘要: 先周族的迁徙史巫史交织,史事中有缘饰巫风,传说中有史实素地。先周族起源地的学术史梳理重在由探寻“邰”的地望,扩展到先周族在泾渭之间活动范围的圈定。从诗性逻辑看,先周十五王“失其代数”是带有选择性的历史记忆,“弥补代数”则是后世在接受中不断重构的历史。在周族血缘祖先不窋前史模糊时,迁徙地便成为记忆的线索,不断徘徊在族群记忆中的空间场域,成为了先周族迁徙路上不断复现的精神密码。在族群迁徙史上的祖先伟迹、地理印迹都熔铸在族群的文化记忆里,带有群体身份认同的色彩。诗、史书写中选择性的话语权主导着记忆的走向,这可以看作西周政治话语权抟铸而成的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共同体书写,即虚实参杂的叙事逻辑,恍惚无征的话语表象背后,一统的观念与思维模式调控了先周族书写的“宏大叙事”,而民间叙事文本与地方性知识生产的缺席,使先周族的“宏大叙事”成为可能。
    • 王稳; 韩长良
    • 摘要: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记忆叙事的建构与形塑,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是基于精神信仰与图腾崇拜之上的“仪式性”身体活动。仪式性身体活动所形成的精神信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文化意识与制度规范上的一种族群记忆;同时又在这种文化传承中塑造了族群性格,构成了族群身份认同的内核,为族群得以稳定、延续,提供了智慧源泉与精神动力。
    • 李娜
    • 摘要: 濮拉人是滇南和滇东南地区的土著彝民,明清之际流落江外及越南北部山区.明清以来,在多族群交错杂居的社会环境下,滇越濮拉人仍保持着与包括彝族其他支系在内的周遭其他族群之间互动的边界,形成和保留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尚,并使之成为族群身份的重要文化表征:从过去到现在,滇越濮拉人主要生活在荒漠化、石漠化严重的高寒边远山区,生存环境恶劣;他们多深居山野,长期保持着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生产力较为落后;恶劣的生存环境,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他们至今仍在语言服饰、婚姻家庭、丧葬祭祀、节庆饮食方面保留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
    • 尕藏杰
    • 摘要: 安多涉藏地区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共同起源"的族群记忆,族群记忆、山神崇拜和藏传佛教信仰对部落社会结构的形成发挥着作用.多维角度审视青海同仁市双朋西乡村落社会结构,尤其是它在国家整体社会制度体系中的适应性和自调性特征,阐释了"长老会"等社会组织至今仍存在村落社会中的原因.
    • 李冬
    • 摘要: 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老董寨兜阳节作为传统的民族节日,是综合了歌、乐、舞、宗教信仰、仪式和族群文化表演于一体的艺术文化形式,在文山苗族民族文化空间中居于重要地位.通过对兜阳节的符号、仪式与族群记忆的关系考察,从集体记忆、族群意识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探讨族群记忆的社会作用,分析符号和仪式在历史记忆中如何传承、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展示族群集体的文化记忆和民族认同.仪式和符号对族群记忆的重述不仅是对族群自我身份的表述,还促进了族内人才结构的优化,族际间的文化互动,为促进自身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 刘茂昌; 祁进玉
    • 摘要: 作为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裕固族,在祁连山北麓赛罕塔拉举办的裕固族赛马已成为周边藏、蒙古、土、汉等民族参与的重大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活动。草原上牧民人马合一的身体展演活动在呈现裕固族游牧生活特征和传统文化基因的同时,也为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分享民族文化记忆,真正实现了族际之间文化互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