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1256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34篇、会议论文926篇、专利文献97120篇;相关期刊1955种,包括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31种,包括2015北京医学会神经病学学术年会、第13届全国肺癌学术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等;基因突变的相关文献由28021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嘉森、王学锋、王鸿利等。

基因突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34 占比:8.78%

会议论文>

论文:926 占比:0.86%

专利文献>

论文:97120 占比:90.36%

总计:107480篇

基因突变—发文趋势图

基因突变

-研究学者

  • 许嘉森
  • 王学锋
  • 王鸿利
  • 丁秋兰
  • 吴诗扬
  • 刘志明
  • 王明
  • 王芳
  • 王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张梅; 汪涵; 朱珈页; 孙卫斌; 吴娟
    • 摘要: 目的探讨一个综合征型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HGF)家系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切除牙龈,组织学切片观察病理特征;同时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可能的致病基因。结果该家系中女性患者均有牙龈纤维瘤病+先天多毛症+巨乳症,男性患者有牙龈纤维瘤病+先天多毛症,提示该家系可能属于综合征型HGF家系;牙龈组织病理特征表现为慢性炎症伴纤维组织瘤样增生、结缔组织增大,充满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未发现与已知HGF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提示可能有新的致病基因。结论综合征类型HGF较为罕见,通过对本病例家系基因测序结果以及回顾以往病例报道,提示该家系可能是首个新综合征类型HGF(牙龈纤维瘤病+先天多毛症+巨乳症)家系,且由未知致病基因突变导致。
    • 蒋彩玲; 赵彬; 吴轶群
    • 摘要: 选择性先天缺牙是由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的牙齿数目异常,多累及恒牙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related protein 6,LRP6)是选择性先天缺牙的常见致病基因之一,该基因突变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或综合征型先天缺牙;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仅表现为牙齿数目、形态异常;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可表现为耳部发育畸形、口面裂、毛发稀少、汗腺异常等。笔者就近年来关于LRP6基因突变导致选择性先天缺牙的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的研究现况进行综述,文献收纳24个LRP6基因突变位点和38例相关先天缺牙患者,发现LRP6基因突变导致的选择性先天缺牙好发于上颌侧切牙及上下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前磨牙,极少发生于第一磨牙,尤其是下颌第一磨牙,未见上颌中切牙缺失。LRP6基因在牙发育过程中主要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LRP6基因突变可导致蛋白表达和功能异常、信号通路破坏从而导致选择性先天缺牙。现有文献结果显示,LRP6基因突变好发于胞外段E1、E2亚结构域,影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传导而致病。然而目前对于选择性先天缺牙仍缺乏成熟完善的对因治疗。
    • 叶子园; 郭熙; 郭守霞; 缪腾飞; 晁永明; 刘华镛; 万朋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隐匿起病和进行性退化或持续性性能衰退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痴呆患病数量大量增多,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方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不明。近年来,治疗AD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对引起AD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预防和干预AD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帅; 张威; 张帆; 钱珍; 王亚如; 辛雪萍
    • 摘要: 目的 总结过去20年洛阳市各大医院诊治的遗传代谢性肝病(IMLD)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00~2021年期间洛阳市各大医院诊治的IMLD患者16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 在16例IMLD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26±15)岁;其中金属代谢障碍性疾病8例(肝豆状核变性7例、遗传性血色病1例),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3例(Gilbert综合征2例、Dubin-Johnson综合征1例),遗传性胆汁淤积症4例[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淤积症(BRIC)2例、Alagille综合征1例、Citrin缺乏症1例]和糖原累积病1例;7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分别来自4个家族,主要为ATP7B基因突变;遗传性血色病为HFE基因突变,Gilbert综合征为UGT1A1基因突变,Dubin-Johnson综合征为ABCC2基因突变,BRIC为ATP8B1基因突变,Alagille综合征为JAG1基因突变,Citrin缺乏症为SLC25A13基因突变,糖原累积病为G6Pase基因突变.结论 IMLD以肝豆状核变性较常见,大多IMLD的诊断需要依靠临床资料综合和基因检测.
    • 余曼; 彭燕; 万腊根; 周普辉
    • 摘要: cqvip: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是由F7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出血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遗传性FⅦ缺陷症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500000,临床表现呈异质性,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出血,常见的出血症状为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创伤及手术后出血难止,有时可出现致命的颅内出血[1-6]。
    • 马翠霞; 封露露; 李丽欣; 白雪; 马倩倩; 封纪珍
    • 摘要: 目的 分析石家庄市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治中心确诊的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AHD)患儿中PAH基因的突变规律及特点,为石家庄市PAHD的产前诊断、治疗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在石家庄市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治中心确诊的PAHD患儿67例作为研究对象,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标本进行二代测序,测序范围包括13个外显子和外显子上、下游200个碱基对的内含子,对可疑突变位点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可疑大片段缺失重复进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验证.结果 67例PAHD患儿中61例患儿PAH基因检测到2个突变位点,3例患儿PAH基因检测到3个突变位点,3例患儿PAH基因只检测到1个突变位点.67例PAHD患儿中共检测到44种突变,134个PAH基因突变位点.高频突变位点主要是c.158G>A、c.728G>A、c.331C>T.16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患儿中c.1068C>A和c.331C>T突变频率最高(15.63%,5/32);11例轻度苯丙酮尿症患儿中c.721C>T突变频率最高(18.18%,4/22);40例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中c.158G>A突变频率最高(35.00%,28/80).检测出的134个突变位点中有3个尚未见报道,分别为c.912+5G>T、c.61-1G>A和c.630T>G.结论 石家庄市PAHD患儿PAH基因突变以复合杂合突变为主,该研究明确了石家庄市PAHD患儿基因的突变类型与特点,为深入开展PAHD的诊断及产前诊断、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帮助.
    • 李青蔓; 郭丰; 刘芳芳; 张海英; 刘辉
    • 摘要: 背景:先天性多指(趾)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四肢畸形,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非综合征型分为轴前多指(趾)、轴后多指(趾)及复杂多指(趾),通常会影响美观,严重者影响指(趾)功能;综合征型患者不仅表现为多指(趾)畸形,还存在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临床表现.目的:总结与多指(趾)畸形发生的相关基因及信号通路,以了解多指(趾)的发病机制.方法:以"polydactyly,gene,gene mutation,pathway"为英文检索词,以"多指(趾),基因,基因突变,通路"为中文检索词,运用计算机在知网、万方、维普、PubMed及Sci-Hub数据库中检索近20年出版与多指(趾)畸形相关的文章,并对文章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目前在多指(趾)畸形的机制研究中,发现与多指(趾)畸形相关的基因有GLI3、SHH、TWIST1、HOX、LMBR1、FGF等,与GLI3-SHH、转化生长因子β和Wnt等信号通路相关,因此研究信号通路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是未来的探索方向之一;②多指(趾)基因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 余晓敏; 常国林; 郑逸旸; 陈诚; 唐施艺; 吴鑫媛; 吕佳; 林向阳; 朱丽青
    • 摘要: 目的:探讨蛋白C(PC)p.Ala333Thr突变导致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IPCD)的分子机制。方法:使用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工具T-Coffee评估突变氨基酸位点的保守性,使用突变有害性评分工具PolyPhen-2预测突变对PC结构和功能的危害性。利用定点突变试剂盒QuickMutation^(TM)构建PC基因(PROC)野生型和p.Ala333Thr突变型质粒,并瞬时转染入HEK-293T细胞进行体外表达,RT-qPCR检测突变PC转录24 h后的mRNA水平变化,利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和ELISA分别检测突变PC胞内外水平变化,并对细胞内质网、高尔基体PC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初步探讨p.Ala333Thr突变导致IPCD的分子机制。结果: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C的Ala333位点保守性不高,PolyPhen-2对PROC的p.Ala333Thr突变评分为0.763。成功转染野生型与p.Ala333Thr突变型PROC质粒后,突变型PROC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突变型PROC的PC表达量明显下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野生型PC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有大量分布,而p.Ala333Thr突变型PC主要分布于内质网。结论:PROC p.Ala333Thr突变可能导致了PC的错误折叠和加工障碍,造成胞外PC表达量下降,最终引起了IPCD的发生。
    • 李申; 陈汉祎; 余卓营; 胡克平; 王建勋
    • 摘要: 目的构建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和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检测方法,并验证其应用效果。方法制备含有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合域(RBD)及E484K、N501Y突变RBD片段的重组噬菌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验证重组噬菌体展示效果。使用高吸附ELISA板包被RBD抗体及包被液作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加入RBD、突变RBD重组噬菌体以结合抗体,qPCR法扩增噬菌体的基因片段以间接地反映抗体与重组噬菌体的特异性结合情况。使用高吸附ELISA板包被经RBD免疫后分离的羊驼血清,加入含RBD片段的重组噬菌体及不含重组片段的噬菌体,qPCR法观察重组噬菌体在生物样本中与RBD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情况。使用高吸附ELISA板包被RBD抗体,加入含RBD及含突变RBD的重组噬菌体,qPCR法观察点突变对RBD与抗体结合能力的影响。结果通过Western blotting可以检测到清晰且符合预期大小的重组噬菌体条带。包被RBD抗体的实验组扩增噬菌体基因片段拷贝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加入含RBD片段重组噬菌体的羊驼血清扩增片段拷贝数高于加入无外源片段噬菌体的扩增片段拷贝数(P<0.01);加入含RBD片段重组噬菌体的RBD抗体扩增片段拷贝数高于加入含突变RBD片段重组噬菌体的扩增片段拷贝数(P<0.01)。结论成功构建基于噬菌体展示技术的抗体检测方法,该方法展示新型冠状病毒RBD片段的效果良好,并且在研究由病原突变导致的免疫逃逸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 孙朝磊; 马恒
    • 摘要: 目的探讨FMD2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方法1例FMD2综合征病患者在2019年11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就诊,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基因检测信息分析FMD2的临床特征。结果患者8岁,头面部畸形,咳嗽、呼吸困难,基因检测分析发现MAP3K7基因变异,确诊为FMD2。结论FMD2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通过患者典型的临床特征表现及MAP3K7基因突变确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