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层

土层

土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3年内共计292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9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274篇;相关期刊411种,包括山西农业(致富科技)、西部探矿工程、建筑工人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北京力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第7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青年岩土力学与工程会议等;土层的相关文献由782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李超、王勇等。

土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9 占比:21.50%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79%

专利文献>

论文:2274 占比:77.72%

总计:2926篇

土层—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瑞; 宋祥云; 柳新伟
    • 摘要: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酶活性季节特征一定程度影响了该地植被分布类型,为研究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不同植被土壤酶活性的季节特征,分别选取碱蓬(Suaeda 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刺槐(Black Locust)和高粱(Sorghum)5种典型植被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个季节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测定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壤脱氢酶活性规律表现为碱蓬>柽柳>刺槐>高粱>芦苇,其他酶活性总体变化规律表现为刺槐>柽柳>高粱>芦苇>碱蓬;在同一季节中,不同植被间酶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柽柳和刺槐林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普遍高于其他群落,碱蓬最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基础理化指标有着密切关系,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之间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与有机质、碱解氮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脱氢酶与速效磷呈显著性正相关与pH之间呈负相关(P<0.01);在0—40 cm土层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脲酶和蔗糖酶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进一步分析不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之间存在极显著性正相关(P<0.01)。该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 王宏伟
    •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面对城市建筑物的破坏和道路的堵塞等一系列问题,非开挖顶管施工技术彻底解决了相关难题,在稳定土层和环境保护方面凸显其优势。其技术要点适用于大中型管径的非开挖铺设:不开挖地面、不拆迁、不破坏地面建筑物、不破坏环境、不影响管道的段差变形,省时、高效、安全,综合造价低。将对曲线顶管技术的相关控制措施进行简单介绍。
    • 崔瑶; 辜夕容; 严宁珍; 李杰; 胡佳; 杨莉荟; 李得霞; 罗平
    • 摘要: 为探索不同林分对土壤中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及分布的影响,以及无机磷与活性铝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在我国西南地区酸性土壤上的农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以缙云山广泛分布的4种林分类型:山莓、马尾松、楠竹和柑橘林土壤为对象,采用酸性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和铝试剂比色法测定了土壤剖面A、B和C层中各形态的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分析了不同林分土壤中无机磷和活性铝的含量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中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与分布,且铁磷(Fe-P)、交换态铝(Ex-Al)和羟基铝(Hy-Al)的含量和比例还受到土壤层次的影响。4种林分相比,山莓林能促进闭蓄态磷(O-P)的形成,而马尾松、楠竹和柑橘林则有利于Al-P、Fe-P和Ca-P的形成;柑橘林有利于低活性的腐殖酸铝(Al-AH)形成,而山莓、马尾松和楠竹林促进高活性的Ex-Al或Hy-Al溶出;Ex-Al、Al-P和Fe-P在土层的分布上有表层富集现象,而Hy-Al集中分布于B层。此外,土壤Ex-Al和Al-P与Fe-P之间,Hy-Al和Ca-P之间均呈显著(P<0.05)正相关。因此,林分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无机磷与活性铝的含量与分布,高活性铝的溶出显著影响Al-P、Fe-P和Ca-P含量。
    • 魏早强; 罗珠珠; 牛伊宁; 蔡立群
    • 摘要: 增加土壤有机碳累积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研究了林地、果园、天然草地、栽培草地、农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100 cm土壤剖面总有机碳(TOC)及其活性组分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土壤总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农田(对照)相比,林地和栽培草地均能显著增加0–100 cm土层TOC含量(P0.05);天然草地和栽培草地近乎在0–100 cm整个剖面对EOC含量均有显著增加作用(P<0.05);果园和天然草地的DOC含量在0–80 cm土层显著增加(P<0.05),林地和栽培草地则在0–60 cm土层DOC含量显著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OC与EOC、POC、MB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DOC无明显相关关系。综上,与农田相比,林地和栽培草地具有较强的土壤固碳功能。该研究可为土壤有机碳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 孔洁; 庞茹月; 王铭伦; 赵红军; 邹晓霞
    • 摘要: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青花7号’花生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分层减量施肥对花生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层施肥和分层减量施肥均可增加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平均直径和根体积,促进根系干物质积累,对20~40 cm土层根系生长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0~20 cm土层,根系生长最大值时(8月1日)0~20和20~40 cm土层根系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较CK分别增加10.9%~16.6%、9.3%~13.5%、5.4%~15.1%和12.3%~19.6%、17.9%~30.1%、3.7%~20.0%,20~40 cm土层增幅较0~20 cm土层平均分别提高2.5、11.8和2.5个百分点;施肥量相同时,对20~40 cm土层根系生长的促进效果明显优于0~20 cm土层,且三层施肥效果优于二层施肥;施肥层次相同,随施肥量的减少根系各指标下降不明显。研究认为,分二层或三层施肥并减少化肥用量10%~20%可作为减肥增效、壮根健株的有效措施。
    • 李超
    • 摘要: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事业正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而其中,地质勘察的意义不容小觑。文章以某轨道交通项目建设地质勘察工作为例,基于项目场地实际情况,根据地质勘察相关规定标准,通过选用合理、有效的勘探方法对周边环境、地质条件等进行勘察和评价,以此提出施工风险防范建议,为工程实施选择合理施工方法提供有力支撑,确保项目整体有序进行。
    • 周磊
    • 摘要: 用经验公式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需确定桩侧分层土和桩端土层的极限摩阻力参数。而桩的极限摩阻力标准值的选取直接决定着桩的承载力的准确性,本文基于上海外高桥地区桩基承载力载荷试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桩身主要土层极限摩阻力的取值进行优化,并采用反向对比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参数对外高桥地区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估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徐宜威
    • 摘要: 扬州市位于长江北岸,长江岸线的变迁对扬州市区土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扬州市区土层的地质成因,发现扬州市区中部及南部分布着第②层—第⑧层土,均为长江冲积层,地层属于第四纪Q_(4);市区北部的土层未受长江冲积影响,分布着第⑨层棕黄、灰黄色粉质粘土,该层土形成早于南部的长江冲积层,地层属第四纪Q_(3).
    • 刘亚群; 刘荣昌; 韩素芳; 柏明娥
    • 摘要: 为了解不同树龄香榧Torreya grandis ‘Merrillii’林地的土壤养分变化,对浙江省香榧主产区树龄为15~99a、100~299 a、300~499 a、500~999 a和≥1 000 a香榧林地土壤养分含量进行分析,研究不同树龄香榧林地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其随树龄和土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解性N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加呈现出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效P、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着树龄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含量最高的均为树龄100~299 a香榧林地;土壤pH值随着树龄的增加呈波动式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Ca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规律,土壤Mg含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相同树龄段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Ca含量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下降,而土壤Mg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反而稍有升高。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树龄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pH值和Ca、Mg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土层对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而对土壤pH值和Ca、Mg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土壤养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水解性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5)。根据香榧林地的土壤养分状况,特别是近几年新发展的香榧林地,需适当降低N肥的施用量,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酸化,合理调控N、P、K的比例,实现养分的高效利用。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不同树龄香榧林地的施肥策略、施肥方式等养分精准管理提供参考。
    • 周子军; 郭松; 陈琨; 曾祥忠; 上官宇先; 喻华; 秦鱼生; 涂仕华; 何明江; 李丽君
    • 摘要: 为探究长期秸秆覆盖对免耕区作物产量、土壤氮素组分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以稻-麦定位免耕试验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其中免耕且秸秆移除和免耕且秸秆覆盖2个处理,于试验开展第12年(2018年)小麦收获后,统计分析近五年产量数据,并采集各处理0~5、5~10、10~20、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及活性氮组分,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增幅为6.49%),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2)秸秆覆盖对土壤氮组分的影响略有差异:它显著提高了土壤0~5 cm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以及0~10 cm颗粒有机氮、0~5 cm和10~20 cm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对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影响;它提高了0~5 cm和10~20 cm可溶性有机氮占全氮的比例,对其他组分占全氮比例无显著影响。(3)秸秆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总PLFA和细菌PLFA丰度,对真菌PLFA和放线菌PLFA无影响,降低了土壤真菌/细菌比;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全氮、颗粒有机碳/颗粒有机氮比是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4)无论秸秆覆盖与否,土壤全氮、活性氮组分含量和微生物组分均表现出显著的深度效应。综上所述,秸秆还田提升了土壤氮素含量,提高了小麦产量,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量,可在四川免耕稻-麦轮作区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