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拔

海拔

海拔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3年内共计602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林业、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6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2327篇;相关期刊1511种,包括风景名胜、西藏旅游、四川动物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0年中国魔芋产业发展研讨会、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中国照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等;海拔的相关文献由1455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瑞林、周广猛、董素荣等。

海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6 占比:61.15%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2327 占比:38.60%

总计:6028篇

海拔—发文趋势图

海拔

-研究学者

  • 刘瑞林
  • 周广猛
  • 董素荣
  • 李强
  • 张众杰
  • 张琨
  • 马国栋
  • 马子珂
  • 陈波
  • 陈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马伟东; 陈彦强; 王静爱
    • 摘要: 氧气是大气中体积含量仅次于氮气的组分.已有研究表明,在所有海拔高度上,氧含量几乎保持不变.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氧含量与先前的共识有显著差异,并呈现一定的空间和季节差异.2018—2021年对青藏高原近地表大气氧含量的野外采样结果表明,氧含量为19.91%~20.78%,低于全球大气氧含量的平均水平(20.95%).夏季氧含量高于冬季,白天氧含量高于夜晚.除海拔外,气象因子(如气温)和植被条件(如植被覆盖度、叶面积指数等)也对青藏高原近地表氧含量产生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青藏高原气温持续上升,植被覆盖条件趋好,这很可能进一步减缓本地区人口缺氧健康风险.这些发现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缺氧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
    • 马小燕; 毛睿; 冯星雅
    • 摘要: 沙尘气溶胶是青藏高原高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高空的沙尘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及其贡献率,沙尘气溶胶随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近20年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的长期变化.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包括非洲北部、中东地区、中亚、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本地沙源对青藏高原近地面沙尘气溶胶含量的贡献最高,贡献率约为69%,随着高度升高,本地沙源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外来沙源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贡献率最大,但是在对流层高层(300 hPa高度),中东和非洲北部沙源地的贡献较为突出.1990—2010年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持续增长,这种变化与中东地区沙尘天气增多有关,沙尘天气增多与当地降水减少和低压活动增多有关,增多的沙尘天气导致较多的沙尘随高空西风环流向青藏高原传输,引起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增多.
    • 龚伟; 王梦禅; 游静; 陈联军
    • 摘要: 目的研究百合中薯蓣皂苷含量随海拔的变化趋势,为百合药材适宜栽培区域的划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集七曜山区域不同海拔高度种植的卷丹百合,采用回流法提取百合中的薯蓣皂苷,并用HPLC-ELSD法测定薯蓣皂苷含量。结果在海拔800 m以下时,卷丹百合中薯蓣皂苷含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在海拔800~1250 m范围内,薯蓣皂苷含量较高,海拔高度上升到1300 m后薯蓣皂苷含量有下降趋势。结论在七曜山区域,海拔800~1250 m薯蓣皂苷含量较高,是卷丹百合栽培的适宜海拔高度。
    • 魏玉明; 杨发荣; 黄杰; 刘文瑜; 金茜; 王昶; 杨钊
    • 摘要: 为确定藜麦在甘肃省的适宜种植区,通过对甘肃省12个生态区(7市12县)种植的藜麦进行田间调查及分析检测,探讨海拔和经纬度对藜麦生育期、长势及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理位置对藜麦生育期、长势和籽粒品质均具有显著影响,变异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育期、产量、品质、株高。藜麦生育期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经纬度呈显著相关(P<0.05),籽粒产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海拔和经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粗蛋白含量和海拔与生育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脂肪与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株高、产量和品质均与海拔存在显著回归关系,说明海拔是影响藜麦生育期、长势和品质的主要生态因子,高海拔区种植的藜麦植株生育期明显增长,粗蛋白则显著降低。
    • 赵俊; 郭俊; 赖新朴; 王自然; 毛加梅; 岳建强
    • 摘要: 对干、湿热区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柠檬园柑橘黄龙病及其媒介昆虫的发生及分布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黄龙病在滇西的干、湿热区均有分布;低海拔地区柑橘黄龙病及亚洲柑橘木虱发生严重;随着海拔的升高,柑橘黄龙病及亚洲柑橘木虱的发生逐渐降低,而柚喀木虱危害逐渐加重,海拔1100 m以上的地区仅观察到柚喀木虱的发生;幼年柠檬果园间种高杆作物或周边有高杆作物遮挡时,果园黄龙病的发生率比清耕的柠檬果园低。幼年果园黄龙病的发生率与周边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有关。
    • 覃焱; 曾令桡; 陈连举; 王前涛; 刘倪喜; 向莉; 龚万涛; 李向阳
    • 摘要: 为了筛选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良好防效的农药,本文开展了几种农药在3个不同海拔高度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苏云·茚虫威、四氯虫酰胺、甲维盐等3种药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苏云·茚虫威防治效果最优,建议在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防治中推广使用;研究同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海拔越高草地贪夜蛾危害率越低。
    • 史娜娜; 郭宁宁; 刘高慧; 王琦; 韩煜; 肖能文
    • 摘要: 基于遥感和野外调查数据,研究北京市两栖爬行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北京记录两栖爬行动物2纲3目10科17属22种,其中,保护物种15种,占物种总数的68.19%。物种分布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特征,西北部山区丰富度和相对多度较大,门头沟和延庆物种丰富度最大(14种),占调查物种总数的66.67%,优势种为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中华蟾蜍和山地麻蜥;门头沟、怀柔、房山分布了全市71.54%的种群数量;200—500 m海拔段物种丰富度最高(18种),主要生境为森林灌丛;物种数在6种以上的网格有11个,包括大滩、怀九河、百花山、拒马河、密云水库等。总体来看,物种种类和数量相较之前呈现减少趋势,而土地用途转换具有重要影响。1980—2018年,建设用地表现出以东西城为核心向外围扩张的趋势,侵占的农田占生态系统总转换面积的42.85%;城六区和平原区的主要物种为黑斑侧褶蛙和中华蟾蜍,少有中国林蛙分布。进一步分析两栖动物1500 m的迁徙距离内,森林灌丛和农田为主要的生境类型,城市扩张侵占了部分农田;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引起水体水质下降,特别是北运河水系,造成两栖动物的繁殖率降低和栖息地破坏。目前,北京市各类保护地虽覆盖两栖爬行动物种类的90.91%和数量的60.45%,但在怀柔宝山镇白河上段、密云水库来水的潮河上段辛庄桥、平谷洳河大兴庄镇-峪口镇等地,仍然存在较大的保护空缺。对此,建议开展长期定位观测,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并探索建立高强度土地利用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从而实现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 刘进; 李娟; 龙健; 李红
    • 摘要: 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酶活性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选取贵州省花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4个海拔梯度(500,700,900,1 100 m)的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碳氮磷储量以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SOC)、总磷(TP)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总氮(TN)含量的变化不明显且变异系数远小于有机碳和总磷含量的,三者在各海拔处的表聚现象明显,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受总碳(TC)和总钾(TK)的影响较为显著(P<0.01);碳氮比(C/N)和氮磷比(N/P)随海拔升高呈现出两种相反的变化趋势,前者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后者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土壤中总氮含量过高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受淋溶作用的影响,在海拔升高过程中碳磷比(C/P)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研究区内林地土壤的磷有效性较低,在之后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应注重土壤有效磷的补充;土壤脲酶(Ure)、蔗糖酶(Su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整体空间中的相互耦合性较好,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700 m处活性最强。土壤水分、总碳含量、有机碳含量、总氮含量、 pH值是影响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子。
    • 焦润安; 常正星
    • 摘要: 以白龙江流域不同海拔的油橄榄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海拔对油橄榄园气候特征和油橄榄株高、基径和冠幅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海拔条件下油橄榄生长指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油橄榄株高在海拔960~1 083 m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除海拔990 m的油橄榄园外,油橄榄基径、冠幅和冠幅面积(CA)随着海拔的升高均降低。空气湿度、露点温度、气温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均温度露点差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土壤温度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海拔的油橄榄基径与空气湿度均呈正相关。海拔通过影响气温、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等气象因素而影响橄榄的生长发育。
    • 苏宇; 吴世磊; 贺维; 张炜; 鄢武先
    • 摘要: 海拔变化是多环境因子的梯度效应,细根作为植物吸收水分与养分的重要器官,其性状特征在指示植物的生长和分布等方面意义重大。该研究以弓杠岭2500~3300 m海拔地的云杉(Picea asperata)细根为研究对象,采用根序分级法对云杉1~5级根序的生物量及细根形态(平均直径、比根长、根长密度、比表面积)进行测定,以明确云杉细根生物量及形态性状指标对海拔变化的响应规律以及细根功能间的权衡关系,为解释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云杉细根生物量皆随着根序的上升而增加,且0~10 cm土层生物量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2)在不同海拔条件和不同土层下的1~5级细根直径都表现出随着根序的上升而增加的变化趋势,比根长、根长密度、比表面积都随着根序的上升而下降。(3)海拔条件对于比根长、根长密度、比表面积有极显著的影响;在细根性状之间,直径与比根长、根长密度、比表面积均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认为,研究区土层深度以及云杉根序对直径、比根长、根长密度、比表面积、生物量的影响并不一致,即根功能性状对于环境条件的响应方式存在着异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