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表破裂

地表破裂

地表破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8274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地震、震灾防御技术、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等;地表破裂的相关文献由51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勇、周荣军、闫亮等。

地表破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1.72%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8274 占比:98.03%

总计:8440篇

地表破裂—发文趋势图

地表破裂

-研究学者

  • 李勇
  • 周荣军
  • 闫亮
  • 乔宝成
  • 陈浩
  • 张建毅
  • 董顺利
  • 马博琳
  • 徐锡伟
  • 何玉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智敏; 盖海龙; 李鑫; 袁道阳; 谢虹; 姜文亮; 李永生; 苏琦
    • 摘要: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强烈地震(图1),造成数人受伤,房屋倒塌,部分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被破坏或受损。中国地震台网(CENC)测定该地震的震级为MS 6.9,震中位于37.77°N,101.26°E,震源深度为10 km(https: //www.cenc.ac.cn/cenc/dzxx/396391/index.html)。
    • 李占飞; 徐锡伟; 孟勇琦; 赵帅; 孙佳珺; 程佳; 李康; 康文君
    • 摘要: 文中利用高分辨率“吉林一号”卫星影像数据,获得了夏垫断裂沿线高精度DEM数据(1.0m)。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夏垫断裂开展了定量研究,揭示出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地表破裂由5条大致呈左阶平行展布的、长约3km的分支断层组成,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12.3km。位错测量揭示出断裂垂直位移沿断层呈不对称三角形分布,存在2个明显波峰。断裂沿线的平均位移值为1.8m,约3.2m的最大位移值分布在潘各庄附近。位错模拟分析表明,其可能代表了2次地震事件的累积位错。根据夏垫断裂上代表华北地区最新构造变形的地表破裂带相关定量参数估算的震级(约M_(W)6.3或M_(S)6.25),与1679年三河-平谷地震的历史震级(约M8.0或M_(S)8.0)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华北地区现今剪切走滑构造变形与早期分布于上地壳的断陷拉张构造在孕震层存在的解耦作用,或华北地区巨厚的第四纪覆盖层对构造变形的吸收作用相关,这种假设也被浅层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断层切割关系和现今走滑型的震源机制所印证。
    • 刘爱文; 张立宝; 王铭锋
    • 摘要: 前言天然地震是由于地壳活动引起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这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地震学家们更关心的是地表深处震源区的岩层到底是如何破裂的?这种破裂与我们看到的地表破裂、与我们能感受到的地面震动有什么关系?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科学家们发现,发生地震的断层(发震断层)的破裂速度是一个影响地表破裂和地面震动强度的关键的因素。
    • 王文鑫; 邵延秀; 姚文倩; 刘静; 韩龙飞; 刘小利; 高云鹏; 王子君; 秦可心; 屠泓为
    • 摘要: 掌握精确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是探讨大地震破裂特征和发震机理的重要基础。摄影测量技术为快速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展布提供了有力支撑。文中以玛多M_(W)7.4地震为例,详细介绍了摄影测量技术在震后快速准确地进行地表破裂解译及相关特征参数提取中的应用。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地震全段地表破裂的数字正射影像以及多个形变复杂区域厘米级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可满足震后快速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特征的需要。对正射影像测量的地表破裂水平位错结果与野外实地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可证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所得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利用移动智能设备搭载的LiDAR传感器,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实现了如挤压鼓包等复杂地表破裂的室内重现,AR成像模型与实景高度融合,为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结果显示,摄影测量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化、精细化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沈超; 薄景山; 李琪; 王伟; 张建毅; 常晁瑜
    • 摘要: 断层错动是否会对工程造成影响是工程建设无法避开的问题,实验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常重力模型实验是指在自然环境1 g条件下的模型实验,被普遍应用在模拟不同类型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变形破裂研究中,并获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文中系统地梳理了常重力模型实验在模拟断层上覆土体破裂研究方面的应用历史与现状,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地表变形特征和破裂扩展规律的影响;分析了各类断层错动的实验结果以及对地下管线的影响;最终讨论了实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为关注并从事本领域研究的科技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 吴立新; 卢菁琛; 毛文飞; 胡俊; 周子龙; 李志伟; 齐源; 姚汝冰
    • 摘要: 2021年M7.4玛多地震是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次左旋走滑型地震,地表沿发震断层——江错断裂形成了150 km长的破裂带和分叉现象.本研究基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依据断层走向与倾角的分段变化构建了江错断层的三维精细模型,并顾及GNSS速度场、采用黏弹性本构关系、依据库仑破裂准则,利用ANSYS有限元计算并分析了江错断层面上的应力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江错断层面西段末端浅部区域(10 km)以及东段末端区域的库仑破裂应力积累速率和等效应力要显著大于其他区域,与玛多地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存在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意味着高水平的应力积累是诱发玛多主震及余震发育的主要原因.同时,地表沿江错断层分布的高应力区与玛多地震地表破裂带位置基本一致,表明玛多地震对地表高应力区产生的扰动是导致地表破裂的原因.而在震源深度(17 km)水平面内,江错断层东段末端应力集中区的空间范围远大于该处已发余震的分布范围,暗示玛多地震序列并不会使得江错断裂东段积累的构造应力全部释放;结合模拟揭示的江错断裂断层面上应力扩展趋势,推测巴颜喀拉块体东南区域可能是未来发震的高风险区.
    • 姚生海; 盖海龙; 殷翔; 刘炜; 张加庆; 袁建新
    • 摘要: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是地震频发地段,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0级以上地震。自2003年德令哈6.6级地震以来,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又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发生了6.3级和6.4级地震,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高度关注,该地区也因此成为研究的热点地区。文中通过遥感解译发现阿木尼克山山前的线性特征明显,存在疑似地表破裂。断裂断错不同期的洪积扇、阶地与水系。通过实地地质考察发现其沿线发育断层陡坎、断层凹槽、地震鼓梁、水系扭错等地貌,形成一条走向为N30°~40°W、同震位移达2.3m,长约22km的地表破裂。通过探槽开挖,并结合地表遗迹、地质测年,微地貌测量等方法,确定断裂的性质以走滑为主、逆冲为辅。剖面显示断裂存在多期活动的特点,最新一次活动断错至地表,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明显。根据震级与地表破裂的经验统计关系、同震位移与震级经验关系可知,产生长22km的地震地表破裂所需的平均震级为6.79级,形成长2.3m同震位移的平均震级为7.03级。结合地表破裂情况、探槽剖面资料、地质测年结果、地震地质灾害现象、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并查阅历史地震目录、地方志等文献分析认为,该地表破裂极有可能是1962年5月21日6.8级地震所致,该历史地震的发震断裂为柴达木盆地北缘断裂的阿木尼克山段,与微观震中存在偏差。
    • 马振宁; 钱荣毅; Rufus Catchings; Mark Goldman; 祁生文
    • 摘要: 2019 年7 月4—6 日位于美国南加州城市Ridgecrest附近地区,在不足两天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了一系列地震,其中包括震级达MW6.4 和MW7.1 的强震.震后两天对震中区产生的地表破裂进行了实地地质调查和测量,发现两次地震分别产生了NW方向长度50 km和NE方向长度 10 km的两条破裂带.根据野外调查,NW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出右旋走滑特征,是MW 7 .1 地震产生的破裂带,而NE方向的地表破裂表现为左旋走滑性质,是MW 6 .4 地震产生的破裂带.地表破裂野外调查和地震序列统计分析表明,NW方向是本次地震序列的主要破裂带,释放了本次地震的大部分地震矩.通过发震的时序关系和地震序列密集条带分布推断,本次地震是NE 和NW两个方向应力作用下,两条共轭断层先后破裂产生的一组复杂共轭地震,推测MW 6 .4 地震是一次强烈前震,促进了震级更大的MW 7 .1 主震发生.
    • 沈超; 薄景山; 张雪东; 张建毅; 梁建辉; 齐文浩
    • 摘要: 强震在合适的条件下会引起地表破裂而对工程造成损坏,避开发震断层引起的地表破裂带是工程选址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采用土工离心模拟技术,在100g超重力环境下成功模拟了逆断层错动过程,得到了基岩不同位错时上覆土层为40 m厚度的干砂和湿砂场地地表变形演化特征,依据试验结果将地表变形过程划分为整体抬升期、隆起变形期、陡坎平移期和变形减缓滞期四个阶段,最终给出强震地表破裂避让距离的建议值.针对这一问题开展的试验研究及有关成果,对认识和研究隐伏逆断层错动引起的土体变形及确定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的避让距离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张志文; 任俊杰; 章小龙
    • 摘要: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S7.4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地块内部,根据震源机制解和野外地表破裂调查确定发震构造为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的江错断裂.本研究利用大疆Phantom 4 RTK无人机在震后采集大量地表破裂照片,采用集成SfM(Structure from Motion)算法的PhotoScan软件处理获得高分辨率DEM和正射影像,同时结合野外实地考察对研究区地表破裂的分布特征及断错地貌类型进行详细解译.利用基于MATLAB语言开发的位移测量软件LaDiCaoz,限定玛多地震在研究区产生的左旋走滑位移约为0.4 m.地表破裂精细化解译显示,在左旋右阶阶区发育小规模的挤压鼓包和里德尔共轭剪切破裂,在左旋左阶阶区发育走向为N40°~50°E,宽度达数十厘米的张裂缝带,指示发震构造的左旋走滑性质.本研究为震后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快速提取地表破裂的定量参数和进行地表破裂精细化研究提供了可行、高效和科学的技术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