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2339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9篇、会议论文88篇、专利文献87433篇;相关期刊533种,包括生态学报、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81种,包括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遥感与信息专业委员会和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年联合学术研讨会、2014全国土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十二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等;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文献由867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新年、黄承标、张正雄等。

土壤理化性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9 占比:2.47%

会议论文>

论文:88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87433 占比:97.43%

总计:89740篇

土壤理化性质—发文趋势图

土壤理化性质

-研究学者

  • 周新年
  • 黄承标
  • 张正雄
  • 陈奇伯
  • 张倩
  • 张鹏
  • 秦嘉海
  • 何丙辉
  • 何宗明
  • 何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范益恺; 许增涵; 李玄同; 杨晓慧; 姜春慧; 孟庆峰
    • 摘要: 典型黑土处于漫川漫岗地形,坡耕地对农业生产影响显著。鉴于此,本研究探究了典型黑土坡耕地的不同坡位的土壤理化性质与玉米生产及其相互关系,为其他地区坡耕地的粮食生产提供参考。本项研究将坡耕地划分为坡下位、坡中位、坡上位3个区域,采集0~20厘米的土壤样品用于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并且收获不同坡位的玉米进行测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pH均呈现坡下位高于坡中、坡上位,然而碱解氮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各坡位间的速效养分、pH与有机质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土壤容重和孔隙度也呈现坡下大于坡上和坡中的整体趋势;田间持水量和饱和持水量均呈现坡上大于坡中大于坡下的趋势;坡下位玉米产量最高,达到2 595kg/hm2,大于坡中和坡上位的玉米产量。通过多元回归可知,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土壤密度、孔隙度、土壤田间持水量显著影响坡耕地的玉米产量。
    • 伍丽华; 康述海; 陈爱玲; 杨秋菊; 曹光球
    • 摘要: 地形是影响土壤酸酸类物质含量及微生物结构组成的主要因子之一,研究酚酸物质在不同地形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揭示不同地形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潜在调控机制。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地形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而关于地形对土壤酚酸物质累积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间相互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以福建省南平市100 a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测定西南坡地、西北坡地、山凹地和山洼地上酚酸物质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并结合16S和ITS技术分析不同地形中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地形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大小规律总体表现为西北坡地>西南坡地>山凹地>山洼地;随着土层深度加深,酚酸物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西南坡地细菌放线菌纲相对丰度较高,山凹地真菌粪壳菌纲相对丰度较高;随土层深度加深,微生物相对丰度总体上呈降低趋势。(3)高浓度酚酸物质对细菌类浮霉菌纲和α-变形杆菌纲相对丰度起促进作用,而对放线菌纲和β-变形菌纲相对丰度起抑制作用;低浓度酚酸物质条件下真菌类粪壳菌纲和座囊菌纲相对丰度较高,而伞菌纲和定耳银纲相对丰度较低。(4)不同地形条件下,细菌群落结构表现较为分散,而真菌群落结构表现较为集中;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容重、水杨酸戊酯、有机质和阿魏酸对细菌群落影响显著,而全磷对真菌群落影响显著。不同地形导致土壤酚酸物质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酚酸物质对微生物具有双重作用,高浓度酚酸物质促进细菌菌类生长,而低浓度则会抑制真菌类生长。研究结果揭示土壤酚酸物质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可为实现杉木林的长期生产力维持提供参考。
    • 李梓豪; 李卓凡; 张雷; 高孝威; 杨海峰; 张文军; 王晓江
    • 摘要: 为探讨灌丛化对荒漠草原植被和土壤的影响,在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选择不同灌丛化程度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并结合室内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分析灌丛化对短花针茅草原植被(物种组成、生物量)和土壤(土壤容重、养分含量和碳氮比)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灌丛化程度增加,草本植物高度、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草本密度、盖度、丰富度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随着灌丛化程度增加,各层土壤容重、总磷含量和总钾含量显著降低,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总氮含量和碳氮比均表现为0~10 cm无显著差异,10~20 cm显著增加,而20~30 cm显著降低。可得结论,一定程度灌丛化利于土壤养分积累,提高荒漠草原生产力。
    • 王梦娟; 张冰冰; 邹秉章; 王思荣; 万晓华
    • 摘要: 以亚热带不同林龄(5、8、21、27、4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林龄杉木林土壤氮矿化速率、微生物生物量氮、有效氮含量的差异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矿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27年生的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矿质氮显著高于21年生。土壤净氮矿化速率随林龄呈波动变化,其中40年生显著高于8年和27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与硝态氮含量呈正相关,与总氮和总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果显示在营林阶段施用磷肥以及采取间伐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土壤氮损失。
    • 王莹; 王西涵; 刘云; 梁琼; 徐艳; 石生伟
    • 摘要: 北京主要河流河岸带实施平原造林工程后,对河岸带植被类型及土壤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研究河岸带原有及重建植被类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河岸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平衡及固碳潜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北京温榆河昌平段岸边原有植被类型3种样地(乔木林、乔灌林及草地),重建植被类型2种样地(乔木林与灌木林),共15个样方,采集3层(0—10,10—20,20—30 cm)土壤样品,分析并计算碳(C)、氮(N)和磷(P)含量及计量比。结果表明:原有与重建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分别为3.810~10.320,0.223~0.700,0.551~0.692 g/kg,C/N、N/P、C/P分别为11.592~25.373,0.373~1.022,5.662~15.493;SOC与TN均在表层聚集,且同N/P、C/P一样表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趋势,C/N反之,TP受土层深度影响较小;原有植被类型(乔木林)土壤SOC和TN均高于其他植被类型,在10—20,20—30 cm土层间C/N、C/P均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P<0.05);原有植被类型(草地)在0—10 cm土层间N/P最低;重建植被类型(乔木林)土壤TP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重建植被类型(灌木林)C/N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类型。研究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土壤N素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元素,乔木、乔灌林下土壤有机质释放更多,P有效性更高,固碳潜力强;重建植被类型有机质矿化较慢,固磷能力更强。因而,建议温榆河河岸带采用乔木纯林和乔灌混交模式来积累土壤有机质,提高河岸带生态系统土壤质量及固碳潜力。
    • 王玉凤; 席守鸿; 谭玲; 覃林
    • 摘要: 通过对南亚热带马尾松与红锥人工纯林及其混交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有机碳(SOC)之比(MBC/SO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与全氮(TN)之比(MBN/TN)的分析,为南亚热带丘陵地区人工造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提供科学参考。在马尾松林、红锥林及马尾松-红锥混交林随机设置样地,并按对角线法采集样地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土样,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MBC和MBN,利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不同林分与土层对土壤MBC、MBN、MBC/SOC和MBN/TN的影响及其主导的土壤理化性质因子。结果显示:(1)3个研究林分之间的土壤MBC、MBN、MBC/SOC及MBN/TN无显著差异,但各林分的土壤MBC和MBN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而土壤MBC/SOC与MBN/TN随土壤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因林分而异。(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林分土壤MBC、MBN与土壤SWC、SOC及SOC/T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可得结论:在南亚热带地区营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与其纯林对土壤MBC和MBN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 王永宏; 田黎明; 艾鷖; 陈仕勇; 泽让东科
    • 摘要: 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使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日趋严重,特别是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现象尤为突出;然而,牦牛作为青藏高原分布广且数量多的重要家畜,其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与细菌群落的影响仍不明晰。在川西北高原典型高寒草甸开展牦牛放牧强度试验,设置了对照组(禁牧)、轻度放牧(1头牦牛/hm^(2))、中度放牧(2头牦牛/hm^(2))和重度放牧(3头牦牛/hm^(2))4个放牧强度,每个强度设置3个重复。两年放牧实验后的结果表明:短期的重度放牧导致土壤有效磷显著增加,而其它土壤性质在各放牧强度变化不显著;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细菌α多样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牦牛活动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的营养条件,但由于放牧的持续时间较短,变化不显著;就优势菌而言,土壤绿弯菌门中存在光合自养细菌,在重度放牧下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它各菌门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无显著差异;土壤氮与硝化螺旋菌门呈正相关,速效磷与酸杆菌门也呈显著正相关,均说明放牧强度对土壤细菌类群的影响是通过土壤性质间接实现的。本实验通过研究不同牦牛放牧强度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为放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为草地退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马坤; 芦光新; 邓晔; 颜珲璘; 王英成; 赵阳安; 张海娟; 周学丽; 窦声云
    • 摘要: 为了探究有机肥施肥量对人工草地建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阿坝’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Aba’)为试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50%,75%有机肥三个处理,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结构,结果表明:与CK相比,有机肥施用当年,提高牧草根际土壤总氮和有机质含量(P<0.05),降低了土壤pH值(P<0.05);有机肥的添加引起了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有机肥施用量为50%时增加了优势菌放线菌门、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有机肥施用量为75%时明显增加了赤霉菌属、内生真菌属的相对丰度;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对照和各处理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能够改善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进一步改善土壤健康状况,为高寒地区牧草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微生物条件。
    • 丁俊杰; 刘凯; 姚亮亮; 高雪冬; 张茂明; 刘伟; 顾鑫; 杨晓贺; 邱磊; 来永才
    • 摘要: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有效分蘖少、有效穗数少、产量低、化肥对土壤二次污染等问题,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泰来县盐碱地水稻生产中进行添加微生物菌剂、纳米硅肥和传统施肥的对比试验,通过调查水稻产量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含量,明确其增产效果及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和纳米硅肥显著提高盐碱地水稻分蘖数、叶绿素值、叶面积、根长、千粒重、有效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同时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含量。试验结果为盐碱地水稻肥料的施用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盐碱地水稻高产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 周晓雷; 武利玉; 赵安; 鲁明耀; 史瑞锦; 周旭姣; 朱潮
    • 摘要: 【目的】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能够形成不同的森林群落,探究森林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有利于促进森林群落土壤养分循环,维持森林群落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以甘肃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乔木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物种和样地-土壤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树(MRT)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天然次生乔木群落进行类型划分,并探究不同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和排序。【结果】MRT分类结果将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乔木群落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栓皮栎群落Quercus variabilis、飞蛾槭Acer oblongum群落和化香群落Platycarya strobilacea,土壤通气度(SA)和土壤最大持水量(MWH)是划分3种群落的关键因素,不同群落类型间的树种组成差异较大。CCA排序结果表明,不同群落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不同样地物种多样性差异很大,研究区域群落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不同。【结论】MRT分类和CCA排序较好地反映了群落类型和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群落类型分布主要受土壤通气度和土壤最大持水量的影响,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对于该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