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七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
第十七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

第十七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17-11-23

主办单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会议文集:第十七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安陆市实验小学坐落于安陆市府城城区,现有教职工260余人,78个教学班,5600多名学生.学校具备良好的硬件基础设施,2001年连通了校园网,100M光纤接入信息中心主交换机,千兆带宽连接所有教学楼、宿舍楼栋分交换机,所有办公室都配有电脑,有线信号联接着每一个终端,无线信号也覆盖着整个校园.我校现有办公电脑320台、微机室3个,78个教室装备了班班通设备,建有功能完善的录播室,自动录课、自动上传、自动创建目录体系,校内每一处终端都可即时观看老师们在录播室的讲课实况,也可择时进入课堂教学库选择观看.建有功能不断完备的校园网站,及时发布校园新闻、工作动态.虽然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面对国家“三通两平台”新形势,我们仍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特别是学校的教师素养、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如何得到更大的提升的问题,而网络空间人人通的发展将为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教育机构与管理者提供一个共建共享、互动协作的平台与环境,学校的各类主体都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研、学习与管理活动并且进行交流互动,将信息化应用提升到网络空间层面,尝试网络化、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 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移动终端、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教学APP等教育类信息技术产品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也进入了爆发期、纵深期.在时代大背景下,2014年,我校胡书琴校长在《面向未来,布局现在》的年度工作报告中,号召全校师生正式迈入学校"整体发展信息化"阶段.2015年,学校申报了省级"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智慧校园基础阶段)"建设项目,启动了"互联网+教育,整体建构智慧校园"的"十三五"发展战略.几年来,学校从战略高度,变被动顺应为主动建构,以散点深入向系统推进,从最初的"无纸化备课、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纯技术应用"走向了"互联网思维"下的智慧校园生态化发展.
  • 摘要:书法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重视.2015年,教育部明确规定了书法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并在部分高校设置了书法专业.但长期书法教育的断层(特别是软笔书法),使得学校在书法教育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高水平的书法教师匮乏,是学校书法教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黄石有色小学作为市内一所大型重点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其书画教育在黄石市处于先进行列.学校抓写字教学的事迹曾于2007年被《硬笔书法报》进行专版介绍.我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书画教育实验学校、湖北省书画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书画教育明星学校.在当前形势下,担当起书法教育这面大旗是我校应尽的职责.多年来,学校虽然在书法教育上做了不少工作,但优秀师资力量的缺乏依然是一大顽疾,禁锢了书法教育的全面推动和质量的提升.
  • 摘要:笔者所处的学校是一所有教师50名、学生850人的山区寄宿制小学,学校有2个校区,为了方便教师的交流学习,10年前就利用新浪博客圈平台,以"勤学习、多反思、共展示、同分享"为追求主题,建立了"杭小教师成长博客圈",此平台曾获全国第十三届多媒体制作比赛"主题社区组"一等奖,但免费的平台有其局限性,2015年新浪网关闭了此功能.一所普通的山区小学校,通过短短的几年,成为一所山区特色办学的典范,离不开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撑。浦江县成为依托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区域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的试点县,以“虚拟映射”模式连通省平台,以最低成本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实现了与浙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这让我们学校如鱼得水,很快将此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并努力尝试创新性的使用,并持续深化,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有效模式,引领和推动空间的规模化、常态化和深度化应用。
  • 摘要: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学习者获取人生的成功和发展,成为了现阶段浙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孜孜探求的目标.这其中,利用"互联网+"思维,让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汇聚入海,形成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总动员",让全浙师生不再有校园围墙之隔、区域之限,成为浙江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以此为愿景,浙江紧紧抓住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首个省级区域试点的机遇,积极推进"国家-省-市-县-校"各级资源平台的全网融通,赋予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全新的时代内涵,鼓励和引导各级教育部门立足实际、特色发展,构建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省教育信息化迅速进入"融合创新"时代.
  • 摘要:武汉市硚口区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教育云空间优势,探索区域德育新模式,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云空间+德育微课程,扭转了思想品德教育“三中心倾向”(即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解决了德育目标、内容与学生的心理发展、年龄特点的实际脱节的问题。教育云空间+主题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生命中的学习历程,记录成长,引领成长,通过典型活动的设计、实施、记录、整理、反馈,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切实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严重分离问题。教育云空间+多元评价,不仅仅增强了教育评价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教育评价偏重教师主导作用,导致学生道德主体的缺失、自我意识的缺失问题。
  • 摘要:麻城市地处湖北省东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国务院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方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近年来,麻城坚持"科学规划、规范管理、优化质量、注重内涵,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基本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该市2012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县市,紧抓党和国家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契机,整合《麻城市"国培计划(2015)"——国家区域整体试点项目》,确立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切入点,以基础建设为前提,依托网络平台,强化应用驱动,立足校本研修,注重机制创新,打造高效课堂的原则.坚持"市级统筹,乡镇监管,校级推进"的研训思路.采取全员网络研修为主,校长、"种子"教师、县域名师、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为辅的方式,率先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点一全科"活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建设麻城特色的网络研修文化,取得显著成效.
  • 摘要:襄阳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02所,在校学生79万余人,专任教师50538人,教育教学质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该市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应用驱动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手段,积极推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变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五年七状元,从"状元之城"到教育高地,襄阳正日益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基础教育高地.2014年,襄阳市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市以来,紧紧围绕"探索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和"构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机制"两大试点任务,创新机制,夯实基础,将试点工作作为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取得显著成绩.
  • 摘要:荆州市现共有中小学校及教学点共计785所,其中城市学校119所,农村学校666所;共有中小学学生50余万人.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武汉,同宜昌、襄阳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虽已得到保障,但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缺少财政必要支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很不均衡.为整体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2012年在省内率先提出了"政府规划引导、高校支撑引领、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大网络运营商和中兴通讯公司等相关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推进我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年来,我市在拓展视频会议系统进行网络互动教学、创建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双向互动录播教室)、搭建荆州智慧教育云平台等方面进行了些许尝试.整体规划,市、县联动,全面深入探索"政府规划引导、高校支撑引领、企业参与建设、学校购买服务"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
  • 摘要:2010年开始,我市实施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该计划列入了市政府十件实事;2012年开始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再度列入政府十件实事.几年来,全市宽带接入学校达95%,多媒体教学班达80%,建设了集资源服务和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孝感教育服务平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跟不上硬件的发展速度.为此,近年来,孝感市教育局通过科学部署全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全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快速得到提升,有效推动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
  • 摘要:宜昌市夷陵区位于三峡工程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是一个具有县级体制特征的市辖区.我区地域广、山区多、校点分散.现有中小学48所,其中70%的在农村,最远学校距城区近200里,班级756个,在校学生36342人,教职工3613人.目前我区所有学校均已接入教育城域网,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所有班级配备了"班班通"设备及无尘黑板,生机比达8:1、师机比1:1,所有学校装备达到了"现代化学校"配备标准.2011年以前,由于缺乏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有效管理,我区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相对缺乏,优质资源无法共享,制约了全区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教育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通过区域统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建设区域教育城域网为中心,构建高速网络和搭建信息化应用平台,实现了全区教育现代化设备的有效利用,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
  • 摘要:宜昌市从2002年开始实施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一直以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复杂,评价工作量很大,结果指导性不强。2013年教育部又确定宜昌市作为国家首批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开展评价改革实验探索工作。为深入推进评价改革工作,在总结过去13年经验的基础上,我市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搭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高效性、公正性,从而达到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 摘要:"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学校信息化设施逐年完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业务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整体建设和应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郧阳区的现状是硬件有了质的飞跃,与之配套服务却跟不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突出矛盾:一是巨大的硬件投入和缺少专人管理的矛盾.全区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投入已相当可观,而只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有1-2名专职的管理员,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都由一些兼职的教师来承担,导致了很多信息化设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二是设备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管理员普遍水平不高、缺乏统一标准和要求之间的矛盾.要使教育信息化在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发挥“基石”作用,针对郧阳区学校分布广,数量多,维护难的现状,就必须尽快建立全区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服务体系,确保设备运行正常,发挥效能。
  • 摘要:咸宁市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下辖一区一市四县,国土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70个乡镇,1049个行政村,总人口290.63万人.多半地区为幕阜山脉连片贫困区.这里山高水长,中小学校点多,分布散.全市有学校726所,其中教学点219个.为了让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学,接受优秀师资的教学,从2007年开始,我市在通山县实行"联校走教",即:"学校联管,教师走教",整合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统一调配教师走教,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得到了教育部和省、市的充分肯定.其中,通山县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光荣称号.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联校走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和教学点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从2013年开始,咸宁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市探索让相互联合的学校、教学点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的教学模式,简称“联校网教”。就是让乡镇学校负责周边教学点开齐课;让城区学校负责乡镇学校开足课;让实验示范学校负责所有学校开好课。让全市农村偏远地区学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摘要: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贫困山区.多年来,由于受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学点多,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农村教师老龄化和结构性缺编问题突出,学科不配套,新教师补充十分困难,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办学质量和效益低下,农村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难以保障.落后的状况制约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抢抓湖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机遇,利用信息化手段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缩小土苗山寨区域、校际差距,大面积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是当前恩施州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3年以来,恩施州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截止2015年6月底,全州657所中小学有655所接入互联网,接入比例为99.7%.另外,全州515个教学点,接入互联网186个,占36.1%;11所中职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全州中小学8319间班级教室有7303间已建多媒体,占87.8%.中小学实验室以及其它功能教室也多数装备了“班班通”设备。另外,515个教学点的971间班级教室有590间已建多媒体,占60.8%;11所中职学校的447间班级教室有347间已建多媒体,占77.6%。在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同时,开始进行利用信息技术试点探索互动同步课堂教学模式,以此缩小区域和校际间差距,取得很好成效。
  • 摘要:十堰市教育局东风分局原为"东风汽车公司教育集团",于2005年1月1日正式隶属十堰市地方政府管理,现有学校26所(其中小学13所、初中7所、九年制学校6所),在校学生近3万人,教职工1800余人.2012年11月,十堰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地区,旨在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同年,十堰市政府将东风分局学校列入"校安工程"项目重点,计划用3到4年时间,对东风分局所属学校28栋D级危房实施拆建(相当于原地重建25所学校).我市一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另一方面实施“校安工程”,两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而十堰又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东风片区的教育信息化之路该如何走?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在十堰市政府、市教育局和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与指导下,东风分局以“建市内一流环境,创全国一流品牌”为目标,以“校安工程”为契机,以“教育信息化试点”为抓手,创立了“五个用”(适用、要用、会用、乐用、活用)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区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 摘要: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水中游东岸,辖1乡7镇2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032平方公里,人口53万.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幼儿园)96所,在校学生6万余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1所(含教学点38个),在校学生4万余人.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改变学校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指引下,老河口市抢抓智慧城市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以“真爱梦想课堂”为平台,打造教育教学升级版,让教师减负,为学生减压,促观念更新,全面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4-2015两年,老河口市分别被授予全国、湖北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示范市。“真爱梦想课堂”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借力“梦想中心”,通过开发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为特征的“梦想课程”,倡导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成为“求真、有爱的追梦人”,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健全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都能够基于自我意识的觉醒,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的人生可能性,自信、从容、有尊严地成长。
  •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重要支撑和显著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均衡的重要抓手。校舍条件改善后,在教育教学基本设施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占有上,城乡之间、县域之间和校际之间仍不真正均衡,通常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市区学校高于县城学校,示范性学校高于普通学校。但如果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设农村网校,就能够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区域、校际均衡发展。教育信息化是提高优质资源效益的有效载体。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信息技术带动下的教育资源普遍呈现数字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势,它突破了时间、空间、外部条件限制,尽可能地在最大限度内满足所有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尤其是薄弱学校,更是可以借教育信息化这个载体,利用网络上优质学校的教育资源,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水平、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改善学生学习条件,进而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
  • 摘要:潜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成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全省县域前列.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4所,在职教师5500余人,在校学生11余万人,具有较好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是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区域试点单位.近年来,我市围绕"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机制"和"探索数字资源云平台应用机制"的试点任务,推动云平台在全市范围内的规模化应用,以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变革,全面提升师生核心素养.推动云平台的应用可以促进课堂教学创新,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共享,助力师生的教与学活动,最终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保障区域教育均衡,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 摘要: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光谷教发院)是区教文体局直属事业单位,2015年7月,区管委会将原区教学研究室更名重组为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全区现有公办学校31所,在校中小学生33443人,教师2194人,所有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均建立了教育云空间.2013年以来,光谷教发院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以武汉教育云示范工程为抓手,以"平台为核、数据为魂、应用为王、资源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成立了教育云示范工程领导小组,聘请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雷春等同志为高新区教育云示范工程指导专家,制定了推进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建立了基教牵头、教研指导、信息支撑的协同工作机制,开展"空间+"建设与应用工作,成果显著.
  • 摘要:温州市是最早全面推进区域创客教育的地市,温州的创客教育极具特色,开展早,推进快,成果显著,影响广泛.温州中小学创客教育起步于2008年,到现在共有500多所学校开展了创客教育,建立了61个创客教育基地、202个学校创客空间,开设了2000多门创客课程,形成了创客教育的"温州模式".
  • 摘要:温州一直以来都是浙江省的教育大市,教育人口占全省约1/6强。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68所,在校生148.14万人,教育人口众多,城乡差异巨大是我市教育现状的一个基本特点,因此如何促进教育均衡,提升温州教育的整体质量一直是政府和社会非常关心重视的问题。进入大数据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给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带来出口。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合理配置好信息化的教育资源有利于缩小地区的教育差异,是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传统数据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下教育决策信息的把握,无论是在全面性、及时性还是可利用性等方面都具备大幅提高的可行性。
  • 摘要:2012年,伴随着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宁波教育适时提出了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经过2013年的三大学习平台建设(1.0),2014年宁波市智慧教育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2014-2016年宁波智慧教育建设总体方案》,智慧教育成为宁波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工程(2.0),到即将发布的《宁波智慧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宁波智慧教育已经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结出累累硕果.在众多成果中,"五大体系"建设无疑是宁波版智慧教育中最闪亮的一项,并架构起2.0版升级到3.0版的桥梁.
  •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独立一章,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将"三通两平台"作为建设重点.这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
  • 摘要:"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既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也是体现教育信息化成效的重要标志.丰富、开放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重要保障.2016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构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十三五"教育信息化的明确目标和主要任务.本文总结玉环市在国家首批教育信息化区域综合试点中所取得的实践性成果,结合近期开展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试点示范工作,从平台互通、资源建设、运营机制三个方面,研究论证以全网融通为前提、以资源应用为核心、以机制运营为保障的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模策略。
  • 摘要:围绕打造符合服务感知型智慧校园这一目标,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校园建设着力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定位转变.从推手向抓手转变,将信息化作为支撑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抓手.二是理念转变.从管理向服务转变,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服务.三是思路转变.从单纯建设向用户需求转变,以融合创新为主题.四是模式转变.由"产品应用"向"三自三共"模式转变,即自主开发、自主设计、自主管理,团队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赢.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有效应对当前网络与信息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教育系统信息安全工作,创建安全健康、可控可管的网络环境.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漏,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2016年网络及信息安全问题频发,如中国知网服务器所在IDC机房主干网光纤发生严重故障,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2.7亿Gmail、雅虎和Hotmail账号遭泄露事件等.任何单位、个人都可能会面临隐私及信息被窃,机密数据被黑客攻击的安全问题.
  • 摘要:杭州第十四中学是浙江省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省第一批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学校,中国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2012年,学校着手规划基于学校"容短促长、追求卓越"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数字彩虹工程(Digital Rainbow Project,简称DRP),力求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探索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解决大班教学下个别化有效学习问题.
  • 摘要:2013年,学校启动"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工作以来,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着积极的变革,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教学效度"的评价上.现行的教学工作的评估主要途径是通过考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以分数的形式呈现.这种评价方式很好地体现了区分、排位、比较的作用,但难以突显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帮助.那么考试分数除了评等次以外,还能说明什么?能否围绕"服务学生学的正向性改进"以及"运用大数据推动教学质量评估变革"这两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这些问题及思考成为了课题开展的背景.我校基于大数据的“二维教学质量诊断系统”项目实践,通过对数据的挖掘让分数背后的问题得以呈现。从分数的分析到知识点的聚焦,再到知识类型和能力层次的挖掘,其目的是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提供指导和帮助,促进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的行为改变。
  • 摘要:数字校园建设是探索未来学校新型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根本.这是一项全新的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工程.从2010年起,我校开始对数字校园环境进行基础开放平台的搭建及部分应用模块的重新部署.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数字校园软件的基础支撑平台,实现对学校原有系统和数据的继承,和实用有效的新应用的开发使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完成了以数字校园平台为基础,以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办公和自主学习三大应用领域为主的应用模块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秉承实用至上的原则,不求大而全,只求有效益;提出了以"服务教师、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为目标的数字校园建设理念——"服务教师、服务学生、规范管理、效益优先".在应用推广过程中,采用"抓住应用时机,先小范围试用、后大范围推广"的推广策略,规避因功能不稳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需而动、持之以恒、制度与机制保障等建设原则都为后续数字校园的优化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摘要:南昌大学附属中学是江西省重点中学、南昌市名校,同时也是首批全国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首届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先锋学校.自2008年以来,我校基于自身实际,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探索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打造平台抓应用,创新机制促共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 摘要: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是一家以基础教育为主业的民办教育集团,成立于1996年.至今已拥有12所基础教育学校、2所幼儿园,分布于上海、浙江、四川、重庆、山东等地."十二五"以来,集团教育信息化工作注重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立项课题研究为引领,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了"三通两平台"建设.坚持"找准切囗,层级推进;滚动更新,持续发展;任务驱动,全员提升"的方针,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尤其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案例研究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做法和感悟.
  • 摘要: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已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教育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我校一直在思考,如何直面所处的时代,通过构建新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再造新的教育流程和范式,切实变革学教方式,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能逐步具备21世纪所需的核心素养,如学习与创新的素养、良好的数字化素养等.基于上述思考,我校自2012年起开始了“基于‘自适应学习’理念的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课题研究。学校期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建设与学教变革深度融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形成基于“自适应学习”理念的数字化学习模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通过与数字化环境的探索与交互,获得适应自己个性发展的最优化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摘要:武穴市二里半小学是一所毗邻城区的农村学校,隶属于武穴市二里半村.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生源锐减,至2012年,全校在校生人数只有98人,片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4%.社区群众着急!学校生存告急!同年暑期,张元红同志被任命为该校校长,学校领导班子调研后认为:学校办学萎缩,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办学品位落后、教师教育教学思想滞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垫后.困境如何突破?路在何方?有的建议,与城区名校联办,"借壳上市"发展学校是捷径;有的建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诸如仿造"珠心算特色"、"艺教特色"等等,最后都被一一否定,因为学校的发展提速迫在眉睫,学校等不起!孩子等不起!不能永远扮演"爬行的乌龟".用校长的话说,必须找准一条符合校情且能彻底改变学校命运之路.经过反复思考、研讨、论证,统一了思想:走教育信息化之路,在学校掀起一轮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革命,充分激发教师的动能,调动教师的睿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 摘要:"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教育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是创新教育的再发展.我校创客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智力,尤其是创造性智力的发展和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荆门市竹园小学1997年建成招生,2001年学校将科技特色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提出了走科教兴校之路。十几年来,学校始终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将创新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先后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器人实验室、航模实验室和科学探究室等科技活动室,并配备了丰富的科技仪器,学校科技教育环境明显改善。通过举办校园科普文化节,开展科技制作、植物种养等科普社团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校逐渐形成了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