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16-08-17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四届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患者女性,51岁,空腹自服有机磷农药“乐果”约150ml,随即出现大汗、口吐白沫,呼吸断续,伴呕吐胃内容物,无肢体抽搐,无二便失禁,40分钟后到本院急诊科,来院时患者昏迷,叹息样呼吸,双侧瞳孔呈针尖样大小,双肺散布大量湿啰音.立即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阿托品2mg反复静脉注射,快速达阿托品化,同时给予洗胃导泻,应用胆碱酯酶复活剂、胃黏膜保护剂及血管活性药物等对症处理,因患者病情危重,转入ICU继续抢救治疗.入科查体:T36.7℃P140次/分R18次/分Bp88/55mmHg,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5mm,对光反射差;口唇无紫绀.全身皮肤干燥,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略胀,全腹未见胃肠型,未闻及肠鸣音;肌张力尚可;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结果示:白细胞:9.54*10^9/L,血红蛋白154g/l、血小板124*10^9/L、胆碱酯酶:1198U/L、pH7.05、二氧化碳分压84mmHg、氧分压161mmHg、肝功、肾功指标大致正常.入院诊断: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乐果).入科后立即解毒等综合治疗,入院后考虑存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严重影响肾脏及双下肢血管的灌注,行剖腹减压术,最终患者死亡.
  • 摘要: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职业性哮喘可分为变应性哮喘和刺激性哮喘两大类,其中刺激性哮喘约占5%-18%.反应性气道功能障碍综合征,作为刺激性哮喘的一种主要亚型,已被理解并接受,但由于中国职业病诊断标准体系中并无适用于该病诊断的标准,因此国内反应性气道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例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回顾国际上关于刺激性哮喘的的研究进展,结合中国的现状,对刺激性哮喘的分型、病因、发病机制、诊断等予以阐述,以期提高大家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为中国《职业性哮喘的诊断》标准修订工作提供依据.
  • 摘要:患者女,16岁,学生.于2015年6月21日在宿舍服百草枯1口,20分钟后患者无明显反应,服用“地西泮7片(2.5mg/片)后用水果刀割伤双侧腕部,被同学发现后送至当地医院洗胃,洗出少量绿色胃内容物,同时给予清创、缝合、包扎.于服毒4小时后转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毒与职业病科.追问病史,患者停经40余天,余无其它病史可询.入院查体:T36.5℃、P95次/分、R20次/分、BP130/80mmHg、SPO298%.神志清,精神差,咽部无充血,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双肾区无叩击痛,双侧腕部干燥纱布包扎、无渗血渗液,揭开纱布可见双手腕数道较深切割伤.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尿PQ浓度40μg/ml,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33×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8.7%,肝肾功、心肌酶、凝血系列等未见明显异常;妊娠实验阳性.入院诊断:急性百草枯中毒,妊娠,手外伤.入院后参照“齐鲁方案”给予“综合治疗和护理临床痊愈出院.
  • 摘要:血铅和尿铅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188-2014》要求的慢性职业铅中毒的实验室检测指标.血铅和尿铅均为可以反映近期铅接触水平的敏感指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慢性职业铅中毒测定的实验方法,对于血铅和尿铅的测定进行分析及讨论,从而对铅中毒的实验室测定指标和含量值提出相关建议.
  • 摘要:患者男,76岁.2016年4月2日在家中与家人吵架后口服工业汞10ml,为求专科诊治,门诊以“口服工业汞10ml5小时”收入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胃炎,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后查体:T36.8℃,BP132/80mmHg,P24次/min,HR101次/min;神清,精神差,颈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1次/分,房颤律,腹软,腹部有轻度压痛,以上腹部为主,无反跳痛,腰部有压痛,四肢肌力正常,双巴氏征阴性.入院查腹部平片:可见腹部有大量汞.胸片示肺部无残留汞.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ST-T段异常.患者入院后给予综合及抗毒治疗.2016年4月13日13:15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喘憋不适,血压为180/90mmHg,氧饱和度为89%,查体双肺布满湿罗音,房颤律,心率126次/分,给予吸氧,硝酸甘油泵,喘定静脉滴注后患者胸闷喘憋症状缓解,血压降至150/80mmHg,心率100次/分,氧饱和度98%,给予患者依替米星联合头孢唑林钠抗感染、丹参多酚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016年4月18日患者复查肺部、腹部CT:双肺间质性肺炎,双肺大泡,纵隔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膜增厚,给予患者甲强龙80mg静滴治疗,2016年5月2日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
  • 摘要:目的:了解烟草行业噪声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状况,为作好职业健康监护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根据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对2015年重庆市某烟草行业254名噪声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检出纯音听力异常5人,检出率1.97%.听力异常率在不同工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年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项目以血压和心电图异常为主,血压异常率5.51%,心电图异常8.27%,在不同年龄及不同工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及心电图异常随工人年龄及工龄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 结论:长时间接触噪声可能引起血压增高及心电图异常,因此企业在对职工进行职业病防治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其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 摘要:目的:主要针对纺织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对健康影响的分析,为企业开展噪声危害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按照GBZ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对高密市某纺织厂的400名纺织作业工人进行健康检查,体检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不同工龄组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工龄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不同年龄组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防护用品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未使用防护用品者(P<0.05);男、女间听力损失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以及严重程度与工龄有关,使用耳塞等防护用品有助于降低职业危害.该企业应改善工作条件,加强工人的个人防护和职业卫生教育,保障工人的身体健康.
  • 摘要:目的:通过对宁夏2015年噪声环境作业的工人职业卫生基本情况和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分析,预防与发现职业禁忌症和职业病,为卫生部门制定相关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根据GBZ-200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我省2015年7家企业8325名噪声环境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和职业性岗中健康结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结果:7家企业8325名噪声环境下工作的工人,以男性为主,年龄在18-69岁,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异常检出率在50岁组最高,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异常检出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813,P<0.01;χ2=499.830,P<0.01;χ2=363.152,P<0.01). 结论:职业噪声可造成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异常检出率提高,应该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做好职业卫生防护.
  • 摘要:目的:分析2009-2015各年度及应用GBZ49-2014和GBZ49-2007版标准时噪声作业者职业性噪声聋患病率有无统计学差异,为今后重庆市职业性噪声聋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2009-2015年来本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91436例噪声作业者及诊断的79例职业性噪声聋进行统计,分析各年度及应用GBZ49-2014和GBZ49-2007版标准时噪声作业者噪声聋患病率有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2009至2014年,噪声作业者噪声聋患病率呈基本平稳态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噪声聋患病率(0.15%)较2009年~2014年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应用GBZ49—2014版诊断标准时,噪声作业者噪声聋的患病率(0.15%)较GBZ49—2007版(0.09%)高,ⅹ2=3.86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2009至2014年,噪声作业者噪声聋患病率呈基本平稳态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噪声聋患病率(0.15%)较2009年~2014年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应用GBZ49—2014版诊断标准时,噪声作业者噪声聋的患病率(0.15%)较GBZ49—2007版(0.09%)高,ⅹ2=3.86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噪声和中国汉族人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交互作用与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NIHL)易感性之间的关联. 方法:利用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在同一噪声暴露强度下噪声作业人员的左耳3000Hz频段听阈位移情况,筛选出听阈位移最大的10%个体作为易感人群组,共201例;听阈位移最小的10%个体作为耐受人群组,共202例.并进行相关的职业卫生调查和问卷调查.抽取易感人群和耐受人群空腹外周静脉血5ml抽提基因组DNA,TaqMan探针法化学荧光等位基因鉴别试验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结果:SOD1rs2040724、rs10432782和SOD2rs4880与NIHL的易感性存在交互作用.rs2040724与rs4880携带AG/CC+CT和GG/CC+CT型个体患NIHL的风险显著高于AA/TT型,OR值分别为2.33(1.12,4.89)和7.49(3.03,18.49);rs10432782与rs4880携带GT/CC+CT和GG/CC+CT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显著高于TT/TT型,OR值分别为2.14(1.07,4.29)和5.27(2.17,12.82).而在噪声暴露强度>85dB(A)组rs2040724位点GG型、rs4880位点CC+CT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是暴露强度<85dB(A)组rs2040724位点AA型、rs4880位点TT型的7.20倍,95%CI为(2.06,25.19);暴露强度>85dB(A)组rs10432782位点GT型、rs4880位点CC+CT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是暴露强度<85dB(A)组rs10432782位点TT型、rs4880位点TT型的3.01倍,95%CI为(1.07,8.47);暴露强度>85dB(A)组rs10432782位点GG型、rs4880位点CC+CT型的个体患NIHL的风险是暴露强度<85dB(A)组rs10432782位点TT型、rs4880位点TT型的6.02倍,95%CI为(1.80,20.11). 结论:中国汉族人群中,SOD1(rs2040724、rs10432782)、SOD2(rs4880)、噪声暴露三者在影响NIHL易感性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
  • 摘要: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职业性噪声危害的风险评估方法,上述可供借鉴的定量评估方法中,IS01999:2013和NIOSH1998的方法要求使用的技术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卫生专业技术水平和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不便于推广,并且上述两种方法的计算公式是建立在各自人群大样本横断面调查的研究基础上的,可能由于民族和人种的生物差异致使其直接在我国使用的偏差较大。英国模式计算和使用过程相对简单、直观,适用于多数专业技术人员,但是英国模式中对职业性噪声的诊断标准临界值为30dB与我国现行的诊断标准25dB临界值的差异较大,是否能直接使用还须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建模和计算论证,同时也要考虑相应的民族和人种的生物差异。累积噪声暴露量法、峰度统计法等方法研究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的检验验证。上述定性评估方法大多是从化学毒物危害风险评估方法上发展出来的,既可用于噪声也可用于其他物理因素如高温和振动,定性评估方法的优点是可操作性强,对使用的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既可由相关的职业卫生技术人员使用,也可由相应的企业管理人员使用。但是定性评估方法得出的结果偏向于对现状提出管理的分级要求,而对后果发生概率较难判定,且由于在计算过程中不考虑噪声的特性和作业人员的实际暴露时问,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无论如何,我国亟需建立起职业性噪声危害风险评估方法,首要完成的工作是低噪声暴露人群、职业噪声暴露人群的大样本横断面调查,建立起我国人群的年龄、噪声水平和听力损失的数据库,评估模型考虑定量评估的方法,可借鉴于ISO模式、NIOSH模式或英国模式。
  • 摘要:目的:了解长时间视频对作业人员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某部内勤视频监控作业战士147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142例消防作业战士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员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研究组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和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以及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所得结果分别与对照组做比较,并分析视频作业时间与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组眼部不适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视网膜中央动脉(central retinal artery,CRA)和睫状后短动脉(posterior ciliary short artery,SPCA)的PSV、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RA的RI值则较对照组增高;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与视频作业时间相关. 结论:长时间视频作业可增加作业者眼部不适症状的发生率,同时可致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改变.
  • 摘要:目的:探究湖北省鄂州市煤矿工人血浆硒浓度与糖调节受损发生风险的相关性,为2型糖尿病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湖北省鄂州市1441名煤矿工人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血浆硒浓度.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人群中2个较高血硒区间(86.78-101.60μg/L,>101.61μg/L)相对于最低血硒区间(<86.77μg/L)的糖调节受损发病优势比分别为0.69(0.45,1.06),0.59(0.38,0.92).结论:在平均血硒浓度处于中等水平的研究人群中,较高的血浆硒浓度对糖调节受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采用斑马鱼胚胎一般毒性试验、胚胎和幼鱼病理学试验和幼鱼行为学试验探讨氯化铝溶液对斑马鱼胚胎和早期幼鱼神经发育的影响. 方法:将受精后6h的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不同浓度梯度(50、100、200、400、800μg/L)的氯化铝溶液中,观察受精后12h(12hpf)、24h(24hpf)、48h(48hpf)、72h(72hpf)斑马鱼胚胎孵化率和死亡率的情况;选择100μg/L氯化铝浓度组,用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双染色法观察胚胎和幼鱼的细胞凋亡情况,研究氯化铝暴露对神经发育的器质性改变;比较暴露组和对照组幼鱼的神经行为学改变,包括3dpf幼鱼触动逃避反应、7dpf幼鱼自发运动以及惊恐逃避反射等,研究氯化铝暴露所致的神经发育功能性障碍. 结果:对36hpf整体胚胎和幼鱼进行AO-EB染色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暴露组可破坏胚胎膜完整性,幼鱼的凋亡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后脑.暴露组幼鱼的触动逃避次数比对照组减少(P<0.05),对触动刺激的反应敏感性降低.7dpf幼鱼的自发运动中,暴露组幼鱼出现僵直不动、震颤、自发触壁游动方式降低.7dpf幼鱼强光刺激的惊恐逃避反射试验结果中,虽然暴露组和对照组在光照2min内运动速度较之前黑暗期均增快,但是对照组的速度增加更快;关闭光源后,暴露组和对照组的运动速度都会下降,但是暴露组下降更快,暴露组和对照组的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氯化铝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和幼鱼具有明显的神经发育毒性作用.
  •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农药的联合作用,并从脑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角度,探讨其毒作用机制。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阿维菌素组、高效氯氰菊酯组以及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混合组,灌胃染毒30d,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脑、肝、肾、脾脏、睾丸或卵巢组织称重,计算脏器系数,检测脑组织中GABA的含量。 结果: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混合组大鼠中毒症状较各单剂组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与对照组相比,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及其混合农药组大鼠体重显著降低,脑组织中γ-氨基丁酸含量显著增加,联合作用方式为相加作用。 结论:阿维菌素与高效氯氰菊酯联合作用为相加作用,可能通过影响γ-氨基丁酸支路发挥联合神经毒性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硫酸镍(NiSO4)诱导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iSO4组,EGCG1+NiSO4组(低剂量),EGCG2+NiSO4组(中剂量),EGCG3+NiSO4组(高剂量).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化学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活性氧(ROS)水平,试剂盒检测细胞内谷胱甘肽(GSH)水平及丙二醛(MDA)的含量.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iSO4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活性氧(ROS)水平上升,细胞内谷胱甘肽(GSH)水平明显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增高(P<0.05);与NiSO4组比较,随着EGCG浓度的升高,细胞活力显著升高,活性氧(ROS)水平下降,细胞内谷胱甘肽(GSH)水平显著升高,丙二醛(MDA)含量下降(P<0.05). 结论:EGCG对于硫酸镍诱导下的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 摘要:目的:建立发中硒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方法.方法: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结果:确立了检测方法,检出限为0.095μg/L,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7,相对标准偏差为1.32%~2.48%,平均回收率为93.4~98.2%.结论:该法准确度、精密度良好、灵敏度高,是简便、快速、实用的测定发中硒的方法.
  • 摘要:目的:建立血中镉的微波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方法.方法:血样经微波消解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结果:方法检出限为0.086μg/L,在0μg/L--5.00μg/L范围内,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8,相对标准偏差为1.98%~2.44%,回收率为96.2%~98.4%.结论:该法准确度、精密度良好、灵敏度高,适合血液中镉的测定.
  • 摘要:目的:探讨气相色谱测定空气中有机毒物标准曲线斜率值及斜率指数K值的应用. 方法:经过长期实验,总结32种工作场所常见毒物色谱标准物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的斜率b值,观察色谱仪条件不变和使用同一支色谱柱时不同毒物色谱标准物所产生斜率b值的大小,计算斜率特性指数K值. 结果:用气相色谱非极性毛细管DB-1柱做工作场所常见毒物色谱标准物标准曲线,保持色谱条件一直不变.既使浓度相同,不同的化学物质由于其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的差异,导致在FID检测器出峰积分面积的不同.把一种色谱标准物标线的b值与甲苯标线的b值之比值作为斜率指数K值.四氯化碳的斜率指数K值最小,为0.0503,二甲苯的斜率指数K值最大,为1.07,其余30种毒物色谱标准物标准曲线的斜率指数K值在两者之间. 结论:发现同一种毒物标准物的K值,在一定色谱条件下,是一个固定值,是一种毒物标准物的特征参数.利用这种特征参数的规律,可以判断标准曲线做的是否准确.做混标时,可以判断哪个色谱峰代表的是哪种标准物.
  • 摘要:目的: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和在线凝胶渗透色谱-气相色谱质谱(GPC-GC/MS)联用对全血中28种药物进行测定. 方法:首先采用QuEChERS方法进行样品的前处理,乙腈提取,提取液经脱水离心后,用分散性吸附剂去除其中的干扰基质,然后采用GPC-GC/MS进行分析. 结果:利用QuEChERS方法对血样进行初步的提取净化后,GPC-GC/MS系统中的GPC能弥补QuEChERS方法去除血液中干扰物质不彻底的问题,从而降低分析背景,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相关质谱图的匹配性.在研究中发现气相色谱质谱对有机磷农药的定量过程中基质效应影响显著,本文同时采用基质匹配标准溶液校准法对28种药物进行定量,结果显示28种药物在0.1~0.5mg/L浓度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77~1.000,方法的定量限(LOQ=10*S/N)为0.005~0.050mg/L,28种药物的回收率为43.11%~106.68%,大部分药物相对标准偏差<10%. 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前处理方法简单、快速、仪器自动化程度高,具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精密度好的特点,可满足全血中多种药物的快速准确筛查的要求.
  • 摘要:目的:对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顺酐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及控制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查阅工作人员职业卫生体检数据,阅读预评价报告书等相关资料,对该项目试运行期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进行检测分析,并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进行评价. 结果:该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顺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氨、一氧化碳、工频电场,合格率均为100%;各工种作业人员接触噪声的等效声级为[71.8-82.9dB(A)],合格率均为100%;工作场所噪声强度[70.1-94.1dB(A)],有2个检测点噪声强度超过[85.0dB(A)].职业健康检查发现1名工人存在职业禁忌症. 结论:该建设项目采用国内先进安全的工艺技术,各项职业病防护措施有效可行,基本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 摘要:目的:为了快速检测和筛查重金属镉中毒的病人,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原理,建立了镉离子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纸条.方法:将抗cd2+-EDTA单克隆抗体标记于纳米金颗粒后,包被于玻璃纤维上,将cd2+-EDTA-BSA抗原和羊抗鼠IgG二抗分别结合与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组装成试纸条.结果:结果表明试纸条的检出限为30ug/L;试纸条对镉离子选择性好,与十种其他重金属离子进行交叉实验验证,均无交叉反应;结果与原子吸收石墨炉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结果呈正相关;该试纸条在10min内可肉眼观察结果,适用于现场检测及企业快速筛查,满足职业卫生重金属镉中毒的快速检测要求.
  • 摘要:目的:了解某蓄电池极板车间职业病危害现状,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提出防护对策. 方法:采用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法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危害等级提出干预措施. 结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粉尘、铅尘、铅烟、一氧化碳、硫酸、液化石油气和生产性噪声的职业危害风险指数分别是1.86-3.7、8.9-15.4、11.7-17.6、15.9、<2.3、3.6和6.7-12.0,确定职业危害等级分别为无危害、轻度或中度危害、中度危害、中度危害、无危害、无危害,噪声为轻度或中度危害.铸锭、铸板、铅粉熔炉三个高温作业岗位均为重度危害作业(Ⅲ级). 结论:职业危害风险指数评估方法能够针对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对不同风险等级提出具体措施建议,使企业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控制措施,从而控制并降低风险水平.
  • 摘要:目的:运用气相色谱法建立检测生物样品中低水平2-氯乙醇的新方法. 方法:用正交设计确定2-氯乙醇酯化反应的关键因素和最佳衍生化条件.根据标准偏差(RSD)和加标回收率分别评价该方法检测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制作1,2-DCE染毒模型,分别于染毒结束后的0、10、20、30、40、50和60min各处死5只小鼠,取0.5ml血液进行气相色谱检测分析. 结果:确定2-氯乙醇酯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氯乙酸149.0g/L、硫酸52.6%、反应温度30℃和反应时间60min.在染毒结束后的10min内,小鼠血中2-氯乙醇浓度有所升高,且在10到30min内保持相对稳定. 结论:确定了2-氯乙醇最佳衍生化条件,成功建立了血中低水平2-氯乙醇定量检测的新方法.
  • 摘要:目的: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建立工作场所空气和人体尿中铬、钨、钴、镍、镉、锰、铅及其化合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方法:采集空气及尿液样本,运用ICP-MS进行测定,对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并采用滤膜及尿冻干金属标准物质对方法的准确度进行验证. 结果:待测元素铬、钨、钴、镍、镉、锰、铅在实验选定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空气样本加标回收率为91.6%~104.6%,批内精密度为1.41%~3.50%,批间精密度为1.28%~4.31%;尿样加标回收率为93.0%~102.6%,批内精密度为1.25%~3.56%,批间精密度为1.58%~4.67%,标准物质尿样中铬、镉及滤膜中铅、镉、锰的测定结果均在参考值范围内. 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可用于职业卫生工作场所空气及作业工人尿样中硬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定量检测.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TWA的计算过程,发现在有些情况下,国标TWA计算方法存在表述不清楚的情况,因此,根据TWA的定义,对TWA计算公式进行补充.同时分析定点估算TWA与个体TWA的差异性,总结职业卫生检测中常出现的异常数据,并结合当时现场环境的特殊性,把现场环境分为稳态浓度环境和非稳态浓度环境,分别研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定点采样与个体采样方法加以改进,提高职业卫生评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固体吸附剂管用于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并建立配套的测定方法. 方法:采用内装全碳气凝胶作为吸附剂的固体吸附剂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GMA,用50%(v/v)二甲基甲酰胺-二硫化碳溶液解吸,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 结果:本法GMA质量浓度在0.38~604.80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2;方法批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1%~2.80%,批间精密度RSD为2.53%~4.84%;平均解吸效率为93.20%~94.97%;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2mg/m3,最低定量质量浓度为0.07mg/m3(以采集3.00L空气计);样品在室温下至少可保存8d. 结论:本法研制的固体吸附剂管及其配套的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GMA的采样和检测.
  • 摘要:目的:确定某石化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危害程度及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效果,提出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催化剂装卸料过程中氧化铝粉尘浓度超标,巡检工接触噪声强度超过国家标准[85dB(A)],化学有毒物质(液化石油气、溶剂汽油、硫化氢、苯、甲苯、二甲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高温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结论:催化裂化装置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基本可行,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催化剂装卸料过程的粉尘治理,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开展职业性健康检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
  • 摘要:广泛使用的HP-INNOWAX强极性毛细管色谱柱,其分离效果明显优于填充柱。通过长时间多次对柱温、氮气流速等条件的摸索,最终确定本方法以较低柱温程序升温,较高线流速分离条件,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最终保护了色谱柱。所以本方法适合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异丙醇的测定。建议企业在工作场所周围设警告标志,工人加强防护措施,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戴橡皮手套,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 摘要:2014年3月,GBZ2.1《职业接触限值》征求意见稿中正式引入“行动水平”的相关要求.本文通过对美国监管部门设置“行动水平”的决策背景和作用机制的概括性介绍,具体说明了该作用机制与中国现行职业卫生评价与检测做法的不协调之处,并基于国际职业卫生主流实践与理论,就国内做法的改进及与国际接轨给出了可能的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孕期多环芳烃暴露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以2009年11月~2010年3月长治市和太原市合作医院的296对孕妇及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太原、长治两地空气中多环芳烃含量,包括芘、苯并[a]蒽、屈、苯并[a]芘、二苯并蒽、苯并[b,k]荧蒽、茚并芘、荧蒽、苯并[g,b,i]芘9种;对孕妇进行问卷调查;测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头围、身长;用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检查法(NBNA)评价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母尿中PAHs4种羟基代谢物,2-羟基萘、2-羟基芴、9-羟基菲、1-羟基芘;比较两地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 结果:太原、长治两地空气中多环芳烃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地孕妇尿中2-羟基萘、9-羟基菲、1-羟基芘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原、长治两地新生儿出生体重、NBNA总分、主动肌张力分及一般估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新生儿出生体重与2-羟基萘呈负相关,新生儿NBNA总分与9-羟基菲呈负相关,与人均收入呈正相关(P<0.05). 结论:孕期多环芳烃暴露可能对新生儿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 摘要:目的:筛选并验证与职业性汞中毒有关的血浆miRNA分子,对验证成功的miRNA判断其诊断价值. 方法:在初步筛选阶段,利用微阵列芯片分别在10例汞中毒工人、10例汞吸收工人和10例对照的混合血浆样本中检测miRNA的表达,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相同的工人的每个血浆样本中进行初步验证.随后对于2个初步验证成功的miRNA在30例汞中毒工人、30例汞吸收工人和30例对照中进行扩大验证.然后分析miRNA与尿β2微球蛋白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后应用ROC诊断曲线评价miRNA诊断职业性汞中毒的价值,并借助软件平台预测其靶基因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 结果:在芯片阶段,8个miRNA符合筛选标准.在初步验证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汞中毒组血浆中miR-92a和miR-486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在扩大验证阶段,与对照组相比,汞中毒组血浆中miR-92a和miR-486的表达仍显著上调(P<0.001). 结论:本研究在职业汞作业人群中发现血浆miR-92a-3p和miR-486-5p的表达量的改变与汞中毒相关,并且可作为汞中毒的生物标志物.这两个miRNA可能在表观遗传机制上参与的汞中毒的发生,但是miR-92a-3p和miR-486-5p与汞中毒的因果关系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
  • 摘要:目的:评价二烯丙基三硫化物(DATS)对苯诱导的外周血细胞减少的预防作用,并进一步揭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苯中毒模型组,3个DATS处理组和DATS对照组,每组10只.3个DATS处理组分别经口给予DATS(15,30,45mg/kgBW),2h后,除了2个对照组外,其余4组大鼠均经口灌胃苯-玉米油混悬液(1.3g/kg BW)建造苯中毒模型,每天1次.28天后,经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外周血细胞计数.分离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股骨中的骨髓细胞,分别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Westo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和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 结果:相对于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外周血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分别降低到31.0%和79.2%.而DATS(30,45mg/kg)能有效抑制外周血细胞的减少.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水平的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和骨髓细胞的凋亡率分别增到274%和284%.Weston blot的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表达下调,Bax和剪切的caspase-3的表达上调,PI3K和Akt蛋白表达下调.而DATS处理能有效抑制这些反应,并呈剂量依赖趋势. 结论:结果提示苯诱导的外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其能增加外周血单核细胞和骨髓细胞凋亡有关.DATS能有效预防苯诱导的血细胞减少症,PI3K-Akt可能是DATS调节细胞凋亡的重要通路.
  • 摘要:目的:探讨彗星尾部DNA(TailDNA)含量能否预测苯暴露人群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变化规律. 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150名某石化厂男性接苯工人,于2011年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尿液分别进行血常规检测、彗星试验、苯巯基尿酸(SPMA)和尿肌酐浓度检测.追踪其后3年的血常规资料,分别以尿SPMA及TailDNA对人群进行分组,分析研究对象血细胞计数变化趋势. 结果:尿SPMA高人群的WBC、NEUT计数高于尿SPMA低的人群((x)WBC:7.216±2.082×109/L vs6.279±1.320×109/L,P<0.05;(x)NEUT:3.940±1.469×109/Lvs3.264±0.926×109/L,P<0.05).高TailDNA组的WBC、NEUT计数下降幅度更大(βWBC:-0.113,P<0.05;-0.028,P=0.479;βNEUT:-0.066,P=0.059;0.017,P=0.742),RBC、PLT计数上升幅度更小(βRBC:0.093,P=0.146;0.129,P=0.094;βPLT:4.750,P=0.248;6.710,P=0.184).在同一时间点高TailDNA组RBC计数显著低于低tailDNA组((x)RBC:4.748±0.376×1012/L vs4.955±0.620×1012/L,4.726±0.360×1012/L vs4.975±0.624×1012/L,4.802±0.405×1012/L vs5.069±0.638×1012/L,5.032±0.442×1012/L vs5.354±0.661×1012/L,P<0.05). 结论:TailDNA可用于预测苯暴露人群血细胞计数变化规律,开展TailDNA检测可能有助于苯中毒防控.
  • 摘要:目的:观察低剂量镉暴露对大鼠的繁殖毒性,探讨胎盘对镉暴露的毒效应. 方法:模拟一代繁殖毒性实验,采用雌性SD大鼠连续经口染毒.孕20d后依次剖杀或自然分娩,记录雌鼠繁殖指数各项指标,留取胎盘部分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部分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检测. 结果:低剂量镉暴露组体重和繁殖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在镉低、高剂量暴露组共有15个表达差异的蛋白质点,经Western blot验证初步确定了胎盘ABCB4转运蛋白在镉暴露组表达下降,并呈剂量反应关系;镉暴露导致胎盘滋养层细胞退化,组织充血及糖原细胞减少,胎盘ABCB4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主要在细胞核/浆. 结论:在1mg/kg·bw·d的镉低剂量暴露未见明显的繁殖毒性,伴随暴露剂量的加大,胎盘作为镉的靶器官呈现相应的毒性改变,ABCB4转运蛋白很可能在介导镉对胎盘的毒作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 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技术检测分析1-溴丙烷(1-Bromopropane:1-BP)中毒患者的蛋白质表达变化,筛选蛋白标志物.方法:收集1-BP中毒患者和对照血清样本,采用Label free蛋白质谱分析技术,对1-BP和正常样本中表达的蛋白进行定量和鉴定,并与对照人群进行比较,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结果:与对照人群比较,1-BP中毒患者血清中检测到38个蛋白质上调2倍以上,68个蛋白质下调2倍以上.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主要参与免疫反应、信号转导、应激反应等.结论:筛选到的蛋白质是潜在的1-BP中毒蛋白标志物,为1-BP中毒诊断提供了更可靠和精确的方法及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基甲酰胺(DMF)致H9c2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胞浆p65、核内p65、总蛋白中p-IκB以及胞浆Cyt-c、Cleaved caspase-3、Bcl-2水平的变化,探讨DMF引起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的H9c2心肌细胞给予200mmol/L DMF染毒,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染毒0h、2h、4h、6h、8h、12h后胞浆p65、核内p65、总蛋白中p-IκB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染毒0h、2h、4h、8h、12h、24h后胞浆Cyt-c、Cleaved caspase-3、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IFC)对染毒不同时间后的细胞Cyt-c进行定位.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除12h组外,各组胞浆p65蛋白表达水平下降,核内p65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IκB蛋白表达水平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77、33.11、90.25,P<0.01);其中,染毒12h时,胞浆p65水平较对照组略高,p-IκB水平较对照组略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对照组相比,各组Cyt-c蛋白表达水平上升,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Bcl-2水平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1.42、503.68、73.37,P<0.01);其中,染毒12h时,Cyt-c、Cleaved caspase-3、Bcl-2水平变化较大,与0h、2h、4h、8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IFC对细胞Cyt-c检测显示,随着DMF染毒时间的延长,Cyt-c逐渐从线粒体释放到胞浆内. 结论:NF-κB信号通路与线粒体通路参与了DMF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
  • 摘要:目的:观察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在百草枯(PQ)致大鼠肺纤维化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PQ致肺纤维化的关系. 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PQ组,每组20只,PQ组腹腔注射PQ溶液,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染毒后7、14、28、56天期各组取5只大鼠于麻醉下游离肺组织,利用肺组织切片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情况,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值和ILK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肺组织切片HE和Masson染色示,PQ染毒后7天期是炎症改变期,14天期是炎症和纤维化交界期,28、56天期是纤维化期,肺组织出现大量蓝染的胶原纤维;与同期对照组相比,PQ组各实验期肺组织羟脯氨酸值均升高(P<0.05),且随着PQ染毒时间的推延,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值也逐渐升高;PQ组各实验期肺组织ILK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于PQ染毒后7天期表达升高,28天期表达量最大,56天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结论:ILK的表达量随着PQ致大鼠肺纤维化的进展过程逐渐增加,ILK可能是PQ致肺纤维化的关键分子靶标之一.
  • 摘要: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配体激活型转录因子,在某些化合物的毒性和致癌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二恶英是迄今发现的与AHR亲和力最高的激动剂,除此之外,研究者也发现了许多合成和环境中的化合物、食物、内源性的AHR配体.研究表明,在疾病状态时,机体可以自我产生生理性的AHR配体,在进展性的肿瘤和肿瘤细胞系中,AHR的总水平和该受体持续转移进入细胞核的水平均有增高,这说明AHR在肿瘤中是被持续激活的,也因此促进了肿瘤的进展.在此,将综述讨论近年来AHR在肿瘤发生进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研究1,2-二氯乙烷代谢在中毒性脑水肿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1)将3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6组,静式吸入方式染毒3.5h,染毒浓度为1.2g/m3,分别于染毒结束后的0、20、40、80、120和180min各处死5只小鼠,取血和脑组织进行1,2-二氯乙烷的定量检测;另取45只小鼠,染毒方式同上,分别于染毒期间的0.5、1.0、2.0、3.0和3.5h以及染毒结束后的20、40、50和60min各处死5只小鼠,取血和脑组织进行氯乙酸浓度测定.(2)取32只雌性昆明种小鼠,染毒方式同上,其中12只小鼠连续染毒2d,染毒结束时进行脑损伤的行为学观察,并取血检测其中的1,2-DCE和氯乙酸浓度;20只小鼠连续染毒3d,染毒结束后取血和脑组织检测脑含水量及血中1,2-DCE和氯乙酸浓度. 结果:(1)小鼠血和脑组织中1,2-DCE的浓度在染毒结束后迅速下降,小鼠血中1,2-DCE的半减期为16.2min,小鼠脑组织中1,2-DCE的半减期为18.7min;染毒期间小鼠血和脑组织中氯乙酸浓度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并在染毒结束时达到最大值.在染毒结束后的40min内,小鼠血和脑组织中氯乙酸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而在40min后,小鼠血和脑组织中氯乙酸浓度明显下降.(2)连续2d染毒后,共有6只小鼠出现了脑损伤的行为学异常,即抱爪现象,且抱爪组小鼠的血中氯乙酸浓度显著高于不抱爪组(P<0.05);小鼠脑含水量与血中1,2-DCE的线性关系较差,与血中氯乙酸浓度的相关关系较好(P<0.05). 结论:1,2-DCE的体内代谢程度可能是影响小鼠脑水肿形成的重要因素.
  • 摘要:目的:掌握电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为电焊工人职业安全提出针对性防护措施. 方法:采取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个体采样及现场检测(检测电焊作业场所二氧化锰、电焊烟尘浓度,噪声强度)的方法. 结果:宝鸡市渭滨区20余户企业106个工作场所的二氧化锰浓度最高值为1.20mg/m3,最低值为0.001mg/m3,平均值为0.13mg/m3,合格82个点,点合格率为77.4%,最高值超过标准7倍.121个工作场所的电焊烟尘浓度最高值为15.3mg/m3,最低值为0.19mg/m3,平均值为3.25mg/m3,合格87个点,点合格率为71.9%,最高值超过标准2.83倍.97个工作场所的噪声强度最高值为103.6dB(A),最低值为66.5dB(A),平均值为85.66dB(A),合格63个点,点合格率为64.95%,最高值超过标准值18.6dB(A).二氧化锰接触水平自动焊接低于手工作业焊接点,手把焊接岗位工人的接触水平最高,其后依次为埋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高频焊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汽车制造行业电焊烟尘的接触水平最高,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制造业较低(P<0.05).不同焊接工艺种类电焊烟尘接触水平依次为手把焊接、埋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高频焊及氩弧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焊烟尘接触水平与车间整体通风好坏及有无局部通风密切相关(P<0.01,P<0.05).大企业焊接场所的噪声强度低于中小企业(P<0.05). 结论:电焊作业场所二氧化锰、电焊烟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格率低,职业病危害明显.局部通风对减低电焊烟尘暴露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 摘要:目的:为预防职业性苯醌接触损伤,保护劳动者健康,依据《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第1部分:工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GBZ/T210.1-2008)的要求,制定中国苯醌的职业接触限值. 方法:以国内目前生产、使用苯醌的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毒理学资料调研、工作场所空气中苯醌检测及接触苯醌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分析作业场所中苯醌浓度与劳动者健康的损伤的关系. 结论:依据国内生产、使用苯醌工作场所空气中、接触苯醌的劳动者长时间接触浓度检测结果与接触苯醌的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毒理学资料,参考国内外文献数据,建议中国职业接触苯醌的工作场所空气中苯醌职业接触限值为0.4mg/m3.
  • 摘要:目的:改进工作场所空气中的乙醇胺含量的采样分析检测方法.方法:以酸性硅胶管采样,丙酮解析,采用SE-30色谱柱,柱温箱以120~185℃程序升温,载气从1.0ml/min~1.3ml/min程序递升的方法.结果:乙醇胺在56.1μg/m~560.8μg/ml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3,方法检出限为0.13μg/ml,采样体积按3.0L计算,最低检出浓度0.05mg/m3.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和灵敏度较高,酸性硅胶管经济易买,方法在一般实验室易于推广使用,能满足工作场所空气中乙醇胺的测定.
  • 摘要:目的:通过对某机加企业存在的化学有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化学物关键控制点,为同类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的浓度进行检测,并运用定量分级法和新加坡半定量风险评估法对超标岗位进行风险分级.结果:两种风险评估方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Ⅰ级(低风险)岗位有:油漆喷涂二甲苯暴露;Ⅱ级(中等风险)岗位有:车架焊接和箱体外焊接二氧化锰暴露;Ⅲ级(极高风险)岗位有:龙门直线焊接和转台焊接二氧化锰暴露.结论:本研究化学物关键控制点为龙门直线焊接、转台焊接、车架焊接和箱体外焊接岗位的二氧化锰暴露.
  • 摘要:2011年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其出版的118号报告中将职业照射眼晶状体剂量限值从每年150mSv降低到每年20mSv,因此眼晶状体的测量较过去变得更为重要了.本文从眼晶状体剂量的测量、评估、校准模体转换系数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相关不足和值得研究的问题,为国内今后开展眼晶状体剂量监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 摘要: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固体吸附剂管用于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环氧乙烷(EO)、环氧丙烷(PO)和环氧氯丙烷(ECH),并建立配套的测定方法. 方法:采用内装全碳气凝胶作为吸附剂的固体吸附剂管采集工作场所空气中EO、PO和ECH,用5%(v/v)甲醇-二氯甲烷溶液解吸,经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测定. 结果:本法EO、PO和ECH质量浓度分别在0.24~960.00mg/L、0.60~2384.00mg/L和0.12~472.40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5~0.99998;方法批内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66%~4.48%、1.36%~4.43%和1.99%~6.11%,批间精密度RSD分别为2.69%~5.36%、2.77%~5.30%和3.27%~7.26%;平均解吸效率分别为88.25%~94.50%、98.17%~98.60%和98.65%~101.04%;最低定量质量浓度分别为0.16、0.13和0.07mg/m3(以采集1.50L空气计);样品在4℃冰箱中至少可保存27d. 结论:本法研制的固体吸附剂管及其配套的测定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EO、PO和ECH的采样和检测.
  •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氯氰菊酯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用环己烷从血浆中提取氯氰菊酯,用微池电子捕获检测器(uECD)测定.结果:血浆中氯氰菊酯的回收率为95%-102%,氯氰菊酯的回归方程y=0.2069x-0.0158,r=0.9991,最低检出限为4ng/ml,日内精密度RSD为4.0%-6.4%,日间精密度RSD为2.1%-5.1%.结论:本研究所建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本方法适用于科研和临床氯氰菊酯中毒的测定.
  •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市生产性企业工作场所粉尘危害职业卫生现状,为粉尘的防治工作提供重点关注依据. 方法:2014年9月至11月对广州市67家存在粉尘危害的企业进行职业卫生现状调查检测. 结果:检测的67家企业中有18家(26.87%)企业存在粉尘超标的情况,检测的174个岗位187项次,共有27个(15.52%)检测岗位超标,有28个(4.97%)检测项次超标.在检测的企业中,粉尘中以矽尘(66.67%)和电焊烟尘(25.00%)的企业超标最为严重.而不同行业中,船舶修造行业(23.81%)和机械制造行业(50.00%)的电焊烟尘危害较重,建材行业的矽尘(75.00%)超标比例最高,木质家具行业的木粉尘(11.11%)危害最大且木粉尘是该行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但是,2012年至2014企业、岗位及检测项目粉尘检测超标情况均呈现逐年下降. 结论:近年来广州市生产企业在粉尘防护方面具有一定的改善,但企业仍需根据自身的粉尘超标情况来进行工艺改革和防护设施设置.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护,达到防护效果最优.
  • 摘要:目的:调查某复合铅盐热稳定剂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并提出防控措施,以保护作业人员身体健康.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结合的方法对该企业的职业危害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铅尘、其他粉尘(重质碳酸钙粉尘)、氧化锌、噪声、高温等.检测结果表明,作业场所铅尘浓度超标,其他如重质碳酸钙粉尘、氧化锌和噪声等危害因素的合格率为100%.职业健康检查出8名慢性铅中毒病人.结论:该厂铅职业病危害严重.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和防护措施,加快转型生产低毒系列热稳定剂,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了解天然气输送站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所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效果,分析天然气输送站场职业病危害风险、关键控制点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方法:对天然气输送站场进行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采样与实验室检测分析. 结果:天然气输送在正常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甲烷、其他低碳烃类化合物(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硫化氢、噪声.经检测,各作业场所或工作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均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7)的相关要求;备用发电机试运行过程中噪声强度最高达到100.1dB(A),但发电机运行过程中作业员工并未佩戴防噪声耳塞;各工艺站场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设置情况较为混乱. 结论:天然气输送站场正常生产工艺过程中化学毒物作业分级为相对无害作业,但部分设备运行过程中噪声强度较大,且事故状态和维抢修作业过程复杂,应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作业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统一警示标识配置标准.
  • 摘要:目的:探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中工作场所空气中二硫化碳的测定方法.方法:建立低浓度标准系列用其测定.结果:经试验,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二硫化碳的含量为1.0μg,若短时间采样标准体积为3L时,最低检出浓度为3.3mg/m3.结论:方法适合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测定,定量下限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 摘要:目的:对某公司摄像头(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生产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明确其职业病危害程度,完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结果:该项目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有害因素、紫外辐射、激光辐射、X射线.化学有害因素浓度检测了16个岗位,其中甲醇2个岗位超标,合格率为87.5%;紫外辐射检测11个岗位,9个岗位超标,合格率为18.18%;激光辐射检测9个岗位,合格率为100%;X射线检测4个岗位,合格率100%.该项目不存在噪声作业;有生产性热源,但不存在高温作业;工频电场强度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项目,整改后,在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正常运行、个人防护措施与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得到落实的情况下,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合格.
  • 摘要:目的:运用三种基于控制分类技术的纳米材料风险评估工具对二氧化钛生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探索和验证适合二氧化钛生产企业的风险评估方法. 方法:选取山东省济南市某二氧化钛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定量监测和定性风险评估,使用冷凝颗粒计数器监测包装和气体粉碎车间颗粒物数浓度,运用三种分类控制工具,即CB Nanotool,Stoffenmanager Nano以及安全使用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指导对这两个车间进行风险评估,比较三种风险评估的结果. 结果:与未工作时相比,包装和气体粉碎流程均能引起颗粒物浓度明显升高,包装车间颗粒物数浓度从(3.52±1.46)×104/cm3升高到(14.70±8.86)×104/cm3;气体粉碎车间数浓度从(0.97±0.25)×104/cm3升高到(1.26±0.35)×104/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装车间工作时和未工作时颗粒物数浓度均高于气体粉碎车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B Nanotool风险评估显示,包装车间的风险等级为高风险,气体粉碎车间为中风险;Stoffenmanager Nano风险评估显示,包装车间为中风险,气体粉碎车间为低风险;安全使用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指导将包装车间判定为高风险,气体粉碎车间为低风险. 结论:三种分类控制工具的评估结果与监测结果基本一致,三种分类控制工具均适用于二氧化钛生产企业的健康风险评估,但三种工具各有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建议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的生产环境和监测条件选择不同的工具.
  • 摘要:目的:对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导致职业危害事故的因素、应急设施、应急管理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急对策. 方法:现场调查、检测检验、模拟操作等. 结果:硅太阳能电池生产过程中导致职业危害事故的因素主要是:化学毒物(硝酸、氢氟酸、硫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氯、三氯氧磷、五氧化二磷、二氧化氮、氨、硅烷等)、高温、电离辐射等;重点岗位为:电池片生产区(清洗、制绒、去磷硅边岗位,磷扩散岗位,制减反射膜岗位,还原炉、磷扩散、制减反射膜、丝网印制、烧结等岗位,离子注入岗位)、辅助生产区(化学品巡检岗位、废水处理站、特气站)等.9家企业在特殊气体供应站及特殊气体供应点等处设气体泄漏探测器,检测器的高度、位置、报警值不规范;强腐蚀性操作场所设有冲淋洗眼设施,但保养维护存在问题;氨气间、硅烷间等设置事故通风系统,部分装置位置和换气次数不符合要求;酸、碱库、化学品库、氨气房、三氯氧磷库房等配备正压式呼吸器和应急柜,但部分企业数量不足,部分用品超出有效期,工人使用应急防护器材不够熟练.9家企业均制定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但缺少职业中暑和意外辐照事故预案;应急演练档案不规范,缺少过程描述和评估;企业与医疗机构签订应急救援协议,但这些机构针对职业中毒救援的能力参差不齐,缺少定期的培训和演练. 结论: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存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潜在化学灼伤、急性中毒、职业中暑和意外电离辐射的风险,应加强应急救援管理.
  • 摘要: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的抑制剂二烯丙基硫化物(diallyl sulfide,DAS)在改善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1,2-DCE)中毒性脑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80只雌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对单纯染毒组及相应的干预组.单纯染毒组小鼠灌胃给予玉米油,干预组小鼠灌胃给予50mg/kg body.weight(b.w)DAS.1,2-DCE染毒浓度分别为1.3、1.5、1.7和1.9g/m3,每天染毒3.5h,连续染毒3d,每天染毒结束后,记录小鼠死亡情况.于末次染毒结束后对存活小鼠进行脑损伤的行为学观察. 结果:随着染毒剂量的不断增加,1.3、1.5、1.7和1.9g/m31,2-DCE单纯染毒组小鼠的死亡率不断升高.当1,2-DCE染毒剂量为1.9g/m3时,单纯染毒组小鼠的死亡率为80%,而干预组仅为10%,且两组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染毒组的存活小鼠中出现脑损伤行为学异常表现的比例随着1,2-DCE染毒剂量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其中,当染毒剂量为1.3、1.5和1.7g/m3时,与单纯染毒组比较,干预组小鼠出现脑损伤行为学异常的比例显著下降.而1.9g/m31,2-DCE单纯染毒组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CYP450的抑制剂DAS可减轻1,2-DCE中毒性脑水肿过程中的脑损伤.
  • 摘要:本研究比较1-溴丙烷(1-bromopropane,1-BP)染毒动物和染毒同时给予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处理组间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学改变及各检测指标差异,探讨NF-κB激活是否与1-BP的神经毒性相关.将适应性喂养5天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BP染毒组、PDTC+1-BP组及PDTC对照组.1-BP染毒组和PDTC+1-BP组每天经口给予800mg/kg·bw1-BP,PDTC+1-BP组每天1-BP染毒同时给予100mg/kg·bw的PDTC,自实验第7天到第12天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水迷宫实验结束后次日早晨,部分处死动物后剥离大脑皮层用于生化指标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部分大鼠经心脏灌注、体内固定后,制备大脑冰冻切片用于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BP染毒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表现为大鼠游泳总路程延长(P<0.05)、逃避潜伏期时间增多(P<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1-BP染毒组大鼠大脑前额叶皮质中GSH含量明显减少,GSH/GSSG比值降低(P<0.05).4-HNE、MDA氧化修饰蛋白质明显升高.1-BP组大脑前额叶皮质中也观测到胞浆、胞核内NF-κB蛋白含量增高(P<0.05),NF-κB核转位增强(P<0.05);TNF-α、IL-1β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5),NO含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ducible NOS,iNOS)活性升高(P<0.05);免疫组化观察到胶质细胞激活、神经元丢失.PDTC阻断NF-κB激活可有效改善大脑的氧化还原状态,抑制脑内胶质细胞激活和炎性介质释放,减少神经元丢失,并有效改善实验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表现.因此,1-BP导致的脑内NF-κB激活及炎性反应与1-BP的神经毒性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活性钙调素含量变化,从钙平衡角度探讨牛磺酸对锰染毒大鼠神经毒性的影响. 方法:取SD健康雄性大鼠1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15、20mg/kg3个剂量的染锰组和9个牛磺酸干预组,每组12只大鼠.干预12周后,开颅分离出大鼠纹状体,分别进行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锰、活性钙调素含量水平测定. 结果:染锰组和牛磺酸干预组纹状体锰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mg/kg锰染毒组的活性CaM含量较对照组为高(p<0.05),150mg,200mg/kg的牛磺酸干预对10mg/kg锰染毒大鼠纹状体活性CaM含量有调节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锰组大鼠纹状体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150mg/kg牛磺酸对10mg/kg染锰组大鼠纹状体Na+-K+-ATP酶活性水平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200mg/kg牛磺酸分别对15,10mg/kg染锰组大鼠纹状体Ca2+-Mg2+-ATP酶活性水平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锰可降低大鼠纹状体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对钙调素的影响与锰的剂量有关,牛磺酸一定程度上可对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及钙调素异常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 摘要:研究白藜芦醇对镍染毒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损伤的保护作用.将细胞分为镍染毒组和白藜芦醇干预组,染毒组给予终浓度分别为0.00、100.00、200.00、400.00μg/ml的三氧化二镍(Ni2O3)混悬液.干预组在染毒前加入白藜芦醇溶液(终浓度为20μmol/L)预处理2h,其他处理与染毒组一致.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实时定量PCR(real time,RT-PCR)法检测细胞中环氧合酶-2(COX-2mRN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随着染毒浓度的升高,染毒组和干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均明显增加.在100.00、200.00、400.00μg/ml浓度时,干预组抑制率均低于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00、200、400μg/ml浓度时,染毒组COX-2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27±1.10、9.68±2.01、14.63±4.05;干预组COX-2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18±0.18、5.25±1.10、7.34±0.96.干预组COX-2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镍染毒浓度的增加,NIH/3T3细胞损伤程度增加、COX-2mRNA表达水平增高,而白藜芦醇对镍所致的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乡市重点职业病的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和规律,为制定本省和国家职业病防治策略提供技术依据. 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9月30日新乡市及8个县(市)的重点职业病危害相关信息,调查相关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情况并进行分析. 结果:新乡市辖区内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分布:在经济类型中以私有经济为主;在企业规模中以小微企业为主;在行业分布中以基础化学原料和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为主;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检查情况、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情况、职业病人工伤保险待遇落实情况、职业病报告情况完成较好. 结论:通过调查,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噪声和粉尘为主,重点监控行业应以私有经济、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和专用化学制造为主;重点监控人群应以接触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粉尘和噪声人群为主;县区疾控职业病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与辖区人口其他健康指标有无关联作用. 方法:利用国家CDC死因监测系统2012年辖区网络数据,统计年度内死亡人数,并按国家疾病分类标准进行了分类,分别对首位死亡原因、前十五死亡原因、肿瘤、非正常死亡原因进行了解析.再进行二级分解到乡镇,分病种统计排序,对肺心病为首位死亡原因的乡镇,与辖区部分职业卫生指标做关联. 结果:首位死因(肺心病)与当地主要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粉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均有一定的关联和影响.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对肺组织的纤维化改变,正是这种作用机制对肺心病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协同作用;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区最重要的死亡原因;肿瘤在死亡原因中占有重要地位;非正常死亡事件警示要加强社会管理,特别是行业管理. 讨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被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探索和研究.
  •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修正后在监管职能分工、诊断程序、职业病救助等方面做了较大调整,尤其进一步明确和理顺了相关部门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监管职责,促进了职业病防治工作,但从近几年的工作来看,部分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不够充分,需进一步加强,疾控中心(职业病防治专业机构)在职业病防治中的职责定位还不够清晰、作用还不明显,需进一步加强.
  • 摘要:分析职业病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把医学人文应用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全部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尊重、关怀病人耐心倾听,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通过人性化服务增加满意度,真正实践三级人文关怀.
  • 摘要:职业健康工作是安全生产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职工健康、生命安危的切身利益,笔者认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重点应做好三件大事: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加强职业健康管理、职业健康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推动职业健康管理法制建设.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五个支撑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信息工程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功能齐全的职业病防治、职业健康管理培训基地;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实现五项工作指标: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培训率100%;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率100%;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合格率达到90%;职业病发病率控制在0.01%;职业健康监护率、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检测率达到95%”.
  • 摘要: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档案质量.采用PDCA循环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过程,能有效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档案质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 摘要: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担负着全市餐饮服务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查体、职业健康监护、重点职业病监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免疫、宣传教育以及传染病监测防控等任务,其质量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各项检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为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和责任,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公正、准确的检测报告和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本文就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性介绍.指出实验室质量管理影响因素还很多,体系运行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建立不断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确保检验活动和检验结果的科学和准确,使质量体系获得持续改进,从而提高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减少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和责任,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为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 摘要:为更好地了解我市职业病发病现状及特点,为制定本地区职业病防制措施,预防、控制职业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对2006-2015年无锡市十年职业病新发病例的诊断情况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通过参加能力验证活动,提高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技术能力,保证检测工作质量.方法:对2012-2016年某单位理化实验室能力验证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参加8次能力验证活动,涉及检测项目25项次.其中考核结果满意24项次,可疑1项次,满意率96%,合格率100%.结论:2012-2016年参加的能力验证结果满意率较高,反映该单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定期参加实验室比对的能力验证活动,有助于促进职业卫生检测实验室检测能力的提升.
  • 摘要:目的:对泸州市建筑工人职业卫生服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人群特征,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方法:以泸州市建筑工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立意整群抽样方法,对建筑工人的职业卫生服务现状进行现况调查. 结果:在716名调查对象中有79.2%的建筑工人现居住在农村,大专及以上仅占3.5%,有单位的建筑工人仅有38.3%.工伤保险的购买和用工合同的签订仅有27.2%和21.8%;职业病相关知识培训和职业卫生体检低至11.0%和8.5%.护目镜、耳罩(塞)和防毒面罩使用率最低仅分别为:4.1%、、2.9%、2.0%.职业卫生安全督促率现居农村者高于城镇、签订用工合同者高于未签订者(P<0.05).职业卫生防护措施采取率现居农村者高于城镇、个人月收入大于5千者低于其他(P0.05).职业卫生体检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加、签订用工合同者高于未签订者(P<0.05).职业安全培训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男性高于女性、签订用工合同者高于未签订者(P<0.05).职业病相关知识培训率男性高于女性、现居城镇者高于农村、文化程度高者高于文化程度低者、签订用工合同者高于未签订者(P<0.05).用工合同签订率随年龄和工龄的增长而降低、随个人月收入和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P<0.05).工伤保险1的购买率随个人月收入和文化程度的增加而增高、随工龄的增加而降低、签订用工合同者高于未签订者(P<0.05). 结论:建筑工人职业卫生服务发生率普遍偏低,职业卫生服务人群覆盖面局限,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工人的职业卫生服务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监督用人单位落实职业卫生服务工作,改善建筑工人的职业卫生服务现状.
  • 摘要:目的:了解《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48号)等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广州市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情况,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及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按照省安委办《关于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粤安办〔2011〕51号)的相关要求,全市从2011年6月起组织12个区、县级市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通过填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以及登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进行网络填报的方式进行. 结果:据统计部门的有关资料,2013年广州市工业法人数量为34323家,截止目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企业数为20890家,劳动者总人数为1457583人,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为284233人,累计职业病人数1502人. 结论:广州市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为信息核查与变更申报.
  • 摘要:目的:通过对13家企业职业病危害事件与职业病防治状况的分析,提高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可减少职业病发生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本院接诊的13家企业职业病危害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职业病防治状况.结果:13家企业均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病防治体系.结论: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做好提高产值、增加利润、再投入、提高职工收入和福利等前提下,也要加强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建立完善的职业病防治体系.
  • 摘要:目的:通过实施新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评审准则,探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体系建立与转换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法:利用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管理体系的经验,结合新的准则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并进行体系运行,通过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质量活动,完善体系各要素的规定和文件执行情况,保证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结果:明确了管理体系建立的目的、依据、步骤,以及对照新准则进行体系转换过程中质量手册的推荐目录,为建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体系和体系转换提供了参考依据.结论: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为机构依法取得资质认定奠定了基础,为机构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提供了保障.
  • 摘要:职业卫生标准是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的依据,如果不能正确运用,将产生负面效应甚至承担法律责任.本文就卫生防护距离、总体布局、职业接触限值、其他粉尘和其他致尘肺病的无机粉尘、职业禁忌证及职业病、职业病诊断标准方面的案例及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 摘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配套的法规标准等陆续颁布、实施、本企业原来的职业卫生档案管理中存在不全面和不符合要求的问题便凸显出来,为改善这一现状,采用了职业卫生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职业卫生档案管理,以解决企业职业卫生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市“十二五”期间职业病发病现状,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政策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11至2015年全市职业病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5年间共报告新诊断职业病7大类25种714例,职业性尘肺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化学中毒和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发病数位居前4位,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3.4%、18.3%、17.8%和15.5%.电焊工尘肺、矽肺病例位居尘肺病例数前2位,分别占56.1%和31.0%.噪声聋病例占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病例数的99.2%.急性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33.8%,其中二氯乙烷中毒病例数居首位占90.7%;慢性职业性化学中毒占职业性化学中毒病例数的66.1%,其中苯、铅中毒引起的病例数位居前2位,分别占病例数的72.6%和26.2%.手臂振动病占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病例数的91.0%.全市13个区市有职业病报告,萝岗、黄埔、南沙、白云区病例数位居前4位,分别占病例数的25.6%、15.8%、15.1%和14.8%.病例分布在27个行业,船舶和金属制造行业病例数位居前2位,分别占33.3%和21.3%.公有经济企业占44.4%,私有经济企业占21.1%,外商经济及港澳台经济占34.5%.男性648例,女性66例.平均发病年龄(43.0±8.5)岁. 结论:职业病发病呈先上升,平稳后下降趋势,呈现发病年龄轻,接触工龄短的趋势.电焊工尘肺,矽肺,噪声聋,苯、铅、二氯乙烷等化学物引起的职业性化学中毒和手臂振动病是本市的重点职业病,职业病发生在每个地区和多个行业,船舶、金属制造行业应成为职业卫生工作的重点监控对象.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