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列车效应

列车效应

列车效应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20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8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57316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大气科学、气象研究与应用、气象与环境科学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河南省气象学会2013年年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列车效应的相关文献由624位作者贡献,包括谌芸、刘一玮、唐明晖等。

列车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8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7316 占比:99.64%

总计:57523篇

列车效应—发文趋势图

列车效应

-研究学者

  • 谌芸
  • 刘一玮
  • 唐明晖
  • 杨舒楠
  • 农孟松
  • 孙继松
  • 张一平
  • 戴劲
  • 纪永明
  • 翟丽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晓玲; 姜殿荣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图、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21年5月3—4日出现在柳州市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前汛期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各系统配置良好,为大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前倾槽、高层干侵入、地面冷空气的南下促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此次过程中,雷达回波上出现了2次列车效应和锋前对流单体合并增强效应,在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的过程中,这2种效应的叠加影响应引起特别关注。
    • 肖贻青; 肖湘卉; 屈丽玮
    • 摘要: 2018年8月7日和8月10日,陕西省榆林市先后出现了两次局地短时大暴雨过程(以下分别简称"过程I"和"过程II"),过程累积降水量分别为103.4和142.5 mm。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地面观测数据、卫星云图数据和多普勒雷达数据,对这两次短时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及中尺度特征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过程I是典型的副热带高压外围短波扰动引起的强对流天气,由地面辐合线触发多个小对流单体发展及合并,造成了强烈的对流活动和雷暴,下沉气流造成地面冷池堆积,使地面气温和气压呈明显的正比关系,并与周围暖湿气流形成阵风锋,从而加强对流及触发新对流;短时强降水发生在TBB低值区,中γ尺度强对流云团造成的极端小时降水是造成局地短时大暴雨的主要原因。(2)过程II是冷涡南下冷空气触发的强对流天气,对流强度相对过程I较弱,无雷暴高压产生,地面气温和气压呈一致下降趋势;短时强降水发生在TBB梯度大值区,大暴雨区上游有较强的对流云团东移,经过神木县境内时加强而造成"列车效应",从而造成局地的短时大暴雨。
    • 刘鹏兵; 肖云清; 程瑶; 聂晶鑫; 杨苑
    • 摘要: 利用宁夏地面加密自动站、银川CA新一代天气雷达以及卫星探空资料、地面资料,对2018年7月22日夜间贺兰山沿山一次罕见的极端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过程起初由地面辐合线与重力波共同触发,初始雷暴单体的阵风锋与贺兰山地形相遇,从而触发了在贺兰山沿山的雷暴;夜间中尺度低空急流的形成与加强则提供了持续的水汽输送条件;贺兰山对流单体的阵风锋在向南传播过程中,与低空急流相遇,不断触发新的对流单体,并后向传播形成沿山的列车效应;低空急流风向与贺兰山地形走向的夹角及低空急流的持续时间决定了沿山风暴的维持时间。
    • 王春玲; 张一平; 崔力; 唐影; 王聪; 刘晓燕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卫星云图、雷达产品、区域自动站降水量资料与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5月15日豫东北罕见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环境条件与中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西侧西南急流输送、对流层中层短波槽影响、低空急流加强发展及北上、高空强辐散等天气系统合理配置,是这次暴雨过程发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强低空急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低层切变线触发、弱冷空气扩散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抬升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2)超低空充足的水汽输送及强辐合、对流不稳定能量偏高、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是此次暴雨发生的主要环境特征。(3)强降水过程主要由2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暴雨区上空对流云团新生维持(或移入)是强降水维持较长时间的重要原因。(4)雷达观测显示,在极强对流不稳定环境下,位于对流云团前温度大梯度区的豫北多地不断有γ中尺度回波单体生成,其东移加强并在豫东北强烈发展为线(带)状多单体风暴,形成明显的局地强回波"列车效应",导致豫东北局地大暴雨。
    • 陈文龙; 竹利; 黄欣; 陈朝平
    • 摘要: 为提高凉山州致洪暴雨的预报水平,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FY-2G卫星的TBB资料、西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以及NCEP和ECMWF的再分析资料,从天气学角度对2020年6月26日夜间发生在凉山州北部的一次致洪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层的短波槽和低层具有气旋性曲度的偏南气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条件;低层偏南风与中尺度低涡后部的东北风形成的中尺度切变线支持了MCC的发展,是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动力来源;雷达回波表现出显著的逆风区和“列车效应”特征;低层显著的水汽辐合配合深厚的上升运动,以及降水前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通过对“6·26”暴雨的分析为凉山州致洪暴雨的预报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 晋亮亮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FNL 1°×1°6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0日—21日赤峰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提炼出物理量指标,以期提高赤峰市对暴雨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
    • 冯晋勤; 卢芸芸; 赖巧珍; 蔡菁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及地面自动站、风廓线雷达、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ERA-Interim逐6 h 0.125°×0.125°再分析资料,分析2015年5月19日福建西部山区一次极端降水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极端降水分为锋前暖区降水和锋面降水两个阶段,暴雨区位于低空西南急流轴左侧,水汽充足,冷暖空气交汇,不稳定能量大,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低,大气可降水量大及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形成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vective system, MCS)发展的环境条件。(2)锋前暖区降水期间,西南气流携带高能量和水汽充足的空气移入暴雨区被中尺度边界附近的冷出流空气抬升,不断产生新的对流单体,对流单体向东北偏东方向移动,排列形成短雨带;若干条东北—西南向长度不等的短雨带在中尺度出流边界北侧建立,缓慢向东移动,依次重复影响关键区;暴雨关键区存在辐合线和风速辐合,为降水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向西南开口的河谷地形加强了对流的发展;对流单体不断后部建立和东北西南向多个短雨带重复影响同一地区的列车效应是此阶段MCS主要发展方式。(3)锋面降水期间,对流单体在低涡切变南侧风速辐合、水汽和能量大值区发展东移南压,中高层先于低层转偏北气流,表现出前倾特征,垂直风切变加大,冷空气从中高层先扩散南下,与低层暖湿空气交汇使对流加强,冷暖气流的交汇叠加风速辐合使得强降水加强并维持。对流单体后向传播向东移动产生的列车效应是此阶段MCS主要发展方式。
    • 王倩倩
    • 摘要: 2021年7月17日至23日河南省出现了极端暴雨天气,引发特大洪水、泥石流、城市内涝等严重灾害。结合河南省地面自动站观测数据和雷达组网拼图产品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河南省暴雨具有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暴雨落区重叠的特点。雷达组网拼图显示中尺度对流系统多次移经、合并或停滞在河南省中北部,“列车效应”明显,是造成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强回波中心、地面辐合线和“逆风区”持续维持在郑州市主城区,促使降水回波进一步加强,是7月20日16:00至17:00郑州市极端降水的关键因素。
    • 戴劲; 游枭雄; 叶梓杰; 何宁
    • 摘要: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湘潭早春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形成原因。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时,中低空的急流发展旺盛,850 hPa、700 hPa切变线位置重合(2)地面有低压倒槽发展,地面辐合线是主要的触发系统。(3)高层辐散对应低层辐合,有利于上升运动。(4)东西向的强对流回波排列成行,以“列车效应”形式造成湘潭北部强降雨。
    • 肖贻青; 娄盼星; 刘菊菊; 刘胜男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数据、FY-4A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及多模式预报数据,对2021年7月22日至23日在陕西东部山区发生的一次中-γ尺度短时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远距离台风外围偏东风水汽输送影响,对流层低层及边界层产生高温、高湿、高能,造成大气具有强的不稳定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形成了有利于短时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地面辐合线是触发机制。由于对流层中下层水汽含量高,能量充足,沿着地面辐合线不断有生成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秦岭北麓的对流系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生成发展,稳定少动,强降水时间较长;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附近有大于45 dBZ的雷达回波,移动较慢并发展至5 km以上,与气旋性辐合中心及对流层中下层低空急流共同作用,加之列车效应,造成86.5 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本次降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效应,大暴雨发生在高海拔的秦岭北麓及山阳县附近的迎风坡处,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对流单体移动缓慢,而喇叭口状的迎风坡有利于加强上升运动,促进对流发展,造成降水量增加。该过程天气尺度动力条件弱,热力不稳定条件极为有利,全球模式和主观预报对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限,多家模式漏报暴雨,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地预报触发机制;中尺度模式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对短时暴雨的落区、范围和强度把握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