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短时暴雨

短时暴雨

短时暴雨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2488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浙江气象、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1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等;短时暴雨的相关文献由362位作者贡献,包括冯晋勤、刘娜、周翠芳等。

短时暴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3.61%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81%

专利文献>

论文:2488 占比:95.58%

总计:2603篇

短时暴雨—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一文; 柴晓玲; 李姝婷; 于增华; 吴舒婷
    • 摘要: 利用多普勒雷达、FY4卫星、GNSS、风廓线雷达分析了2019年8月16日沈阳短时暴雨个例。结果表明,沈阳受到高空冷涡东部和台风“罗莎”后部云系的共同影响。短时暴雨发生前,CAPE达到874.7 J/kg并形成中层干、下层湿的不稳定结构,具有触发强对流天气的基本条件。本次降水是由后向传播的雷达回波单体与块状回波不断合并产生的,回波中心强度维持在45~55 dBZ,地面有风切变不断触发、维持系统发展,GNSS表明PWV1 h最大增量达到13mm,这种异常增湿是出现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之一。
    • 李静睿
    • 摘要: 利用NCEP 1°×1°再分析数据资料、国家气象站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安康及汉中多普勒雷达站资料,对2015年6月28日和2016年6月23日发生在陕西南部的由西南涡引发的两次暴雨过程(下文分别简称“6·28”过程和“6·23”过程)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过程都受地形、西风槽和中低层低涡影响,“6·28”过程系统移动缓慢,低层水汽输送更强,整个过程降水时间长;“6·23”过程中低层的比湿梯度大,除了受低层低涡的辐合作用,还受锋面次级环流的动力抬升作用,垂直上升运动强烈,雨强更强。两次过程中高层都存在干冷空气侵入,从而增大了大气的不稳定度和垂直涡度,使得降水强度增大,中高层干冷空气侵入的强度及时间可作为短时暴雨开始时间的预报着眼点。多普勒雷达图上,两次过程都存在反射率因子强度大于45 dBz的强对流云团,与强回波中心相应的2.4°仰角基本速度图上在中层都存在风速大于12 m/s的大风速中心或正负速度对而形成的强辐合。
    • 肖贻青; 娄盼星; 刘菊菊; 刘胜男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区域站加密数据、FY-4A卫星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多普勒雷达数据及多模式预报数据,对2021年7月22日至23日在陕西东部山区发生的一次中-γ尺度短时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受远距离台风外围偏东风水汽输送影响,对流层低层及边界层产生高温、高湿、高能,造成大气具有强的不稳定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自由对流高度,形成了有利于短时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地面辐合线是触发机制。由于对流层中下层水汽含量高,能量充足,沿着地面辐合线不断有生成的中-γ尺度对流云团发展。秦岭北麓的对流系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生成发展,稳定少动,强降水时间较长;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附近有大于45 dBZ的雷达回波,移动较慢并发展至5 km以上,与气旋性辐合中心及对流层中下层低空急流共同作用,加之列车效应,造成86.5 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本次降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地形效应,大暴雨发生在高海拔的秦岭北麓及山阳县附近的迎风坡处,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对流单体移动缓慢,而喇叭口状的迎风坡有利于加强上升运动,促进对流发展,造成降水量增加。该过程天气尺度动力条件弱,热力不稳定条件极为有利,全球模式和主观预报对此类短时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限,多家模式漏报暴雨,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地预报触发机制;中尺度模式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对短时暴雨的落区、范围和强度把握较好。
    • 兰明才; 周莉; 蒋帅; 蔡荣辉; 尹依雯
    • 摘要: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卫星逐小时TBB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副高控制下湖南两次短时暴雨发生及维持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水汽丰沛且有足够的不稳定能量和抬升条件下,强盛副高脊区反气旋环流内也可以触发短时暴雨天气,其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和湖南典型暴雨过程有着较大差异;(2)对流性降水发生前,不稳定能量明显增强,中低层增湿明显,为暴雨提供能量与水汽条件;(3)两次过程分别受副高南侧热带气旋外围云系扰动和弱冷空气侵入影响,925 hPa形成弱扰动或者弱切变,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近地面动力抬升触发对流性降水,白天受太阳辐射影响,能够自由触发热对流。地形抬升也是重要触发机制,发生在迎风坡热对流占比84%;(4)两次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为非常明显的低质心高效率的降水回波,环境风及其垂直风切变小,尽管不利于对流风暴有组织的发展,但雷暴单体移动缓慢,有利于同一地区长时间的强降水。
    • 刘娜; 丑士连; 姜世楠; 蔡柠泽
    • 摘要: 使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应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7月5日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一例罕见的极端短时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槽后干冷平流与850hPa西南风暖湿气流叠加,配合925hPa超低空急流辐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辐合中心直接触发此次罕见强对流天气;强降水发生前,大气低层暖湿、垂直风切变弱到中等强度、强的不稳定能量等为强对流提供了较好潜势;本次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发展旺盛,短时强降水区域出现在TBB等值线密集区靠近偏暖区一侧,特别是TBBmin值快速降低对降水强度减弱有一定指示意义;雷达产品速度场存在强的中-γ尺度辐合系统,超过50dBz回波位于4.5 km高度,低质心高效率降水回波在有利环境条件下长时间维持,导致短时强降水发生。
    • 阮悦; 黄铃光; 陈齐川; 陈秋萍
    • 摘要: 利用2017—2018年葵花卫星(Himawari)TBB亮温资料,计算最低亮温、亮温梯度、红外与水汽亮温差和低亮温区面积及其随时间变化率等特征参量,确定短时暴雨的卫星参数阈值,并融合了雷达参数阈值及过去1h地面加密降水实况资料,采用指标叠加法判定监测区域内某一云团未来2h能否产生区域性短时暴雨天气,并采用交叉相关法外推云团的移动,进而对强降水云团进行预警.对2019年几次暴雨过程预报检验结果是:预警命中率(POD)为80.6%~97.1%,平均为91.0%,临界成功指数(CSI)为77.2%~79.2%,平均为77.9%,所预警的云团未来2 h影响区域出现≥30 mm/h短时暴雨站数占全省短时暴雨站数的76.4%~96.2%,平均为85.2%,整体预警效果较好.
    • 李超; 陈潜; 赵春阳; 张超
    • 摘要: 在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配合的相似环流背景下,2019年4月11日深圳出现短时暴雨(简称“2019年过程”),2020年4月11日以稳定性弱降水为主(简称“2020年过程”),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等对深圳这两次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过程,温湿层结等对流条件和高空辐散条件较好,低空辐合动力条件相对较弱,在边界层辐合线触发下产生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活动,导致深圳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2020年过程,低层辐合等动力条件较好,但对流条件相对较弱,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对比分析说明,温度和湿度层结条件较动力条件对华南前汛期MCS生成作用更为明显,强对流发生前12 h深圳等珠三角地区Q矢量辐合明显,对MCS活动以及强对流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孙素琴; 刘文英; 刘春; 毛连海
    • 摘要: 主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 1° ×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22号超强台风Mangkhut在江西引发的飑线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在台风和副热带高压间的湿区生成,台风为此次飑线提供了有利条件.台风外围的低空急流输送充沛水汽,较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和持久的地面辐合线使得初始离散对流单体组织发展成为台风飑线,而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为飑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江西省中南部中层入流环境及地面冷池等有利于雷暴大风的生成,江西省北部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等利于短时暴雨的发生.
    • 李超; 陈潜; 赵春阳; 张超
    • 摘要: 在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配合的相似环流背景下,2019年4月11日深圳出现短时暴雨(简称"2019年过程"),2020年4月11日以稳定性弱降水为主(简称"2020年过程"),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等对深圳这两次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过程,温湿层结等对流条件和高空辐散条件较好,低空辐合动力条件相对较弱,在边界层辐合线触发下产生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活动,导致深圳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2020年过程,低层辐合等动力条件较好,但对流条件相对较弱,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对比分析说明,温度和湿度层结条件较动力条件对华南前汛期MCS生成作用更为明显,强对流发生前12 h深圳等珠三角地区Q矢量辐合明显,对MCS活动以及强对流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玛依热·艾海提; 魏宝广; 杨鸿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实况资料、喀什多普勒雷达资料,从环流背景、中尺度特征、大气稳定度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对2019年9月7日发生在喀什市的一次短时暴雨伴有小冰雹的天气的成因和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天气过程发生在纬向多波动的环流形式下,巴尔喀什湖低涡在主导系统推动下逆转东移,底部低槽扫过喀什地区造成降水。强高空急流造成气流强迫抬升,中层切边线触发对流发生。低层建立偏东风与西天山到疏附县一带的西北风辐合在喀什市,不稳定对流层结等条件共同促使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短时暴雨发生时雷达回波上具有几个特点:(1)反射率强,短时暴雨发生时回波强度>55Dbz,且持续时间长;(2)低空急流,低空急流的建立及长期维持,这些变化规律对判断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