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影响系统

影响系统

影响系统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73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725749篇;相关期刊226种,包括山西气象、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0广西气象学会成立50周年学术大会、滇黔桂三省区五州市气象学会交流会、广西气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等;影响系统的相关文献由15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颖宏、保罗·塞缪尔·泽韦克、卡丽·R.·洛伦茨等。

影响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25749 占比:99.98%

总计:3726318篇

影响系统—发文趋势图

影响系统

-研究学者

  • 李颖宏
  • 保罗·塞缪尔·泽韦克
  • 卡丽·R.·洛伦茨
  • 小阿瑟·厄尔·科尔文
  • 廖移山
  • 杰弗里·C.·莱绍
  • 罗伯特·威廉·琳恩
  • 闵爱荣
  • 张永忠
  • 张福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冯晓玲; 姜殿荣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图、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21年5月3—4日出现在柳州市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前汛期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各系统配置良好,为大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前倾槽、高层干侵入、地面冷空气的南下促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此次过程中,雷达回波上出现了2次列车效应和锋前对流单体合并增强效应,在暴雨的短时临近预报的过程中,这2种效应的叠加影响应引起特别关注。
    • 尚潇瑛; 曲艳; 辛琛; 刘俊
    • 摘要: 2021年9月16日到10月8日渭河中下游接连出现的3次连阴雨过程,累计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渭河发生1935年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最大洪水。本文统计渭河历史(1960年~2021年)秋汛连阴雨过程,按连续降雨天数、雨区的形状和范围对2021年渭河秋汛连阴雨过程进行分类;此次连阴雨天气产生的气象成因主要是贝加尔湖高压脊偏强,西南地区低涡稳定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偏北,加上印缅槽活跃,为强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形成了极为罕见的秋雨。分析结果对渭河流域防洪决策可起到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
    • 段汀; 陈权亮; 廖雨静
    • 摘要: 2021年7月19—21日,郑州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累计降水量达到了732 mm,引发了严重的城市内涝,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利用国家级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水数据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分析了郑州地区“21.7”极端降水过程的降水特征以及其影响系统。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强降水范围集中在郑州及周边地区,强降水时段集中在20日14时以后,其中郑州站20日17时小时降水量达到了201.9 mm·h^(-1),超过了历史极值。降水过程中南亚高压东移,郑州位于200 hPa高空槽前,500 hPa副高加强西伸,与大陆高压对峙,郑州位于低压区形成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置。郑州低空850 hPa有东南急流发展,产生东风切变线同时伴随着地面辐合线影响郑州地区,东南急流也将西太平洋上的水汽输送至暴雨区,并在地形阻挡作用下在郑州地区汇集。低空急流与强降水在时间上有明显同步,急流在地形作用下产生的辐合抬升也在暴雨区形成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对此次极端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有明显的影响。
    • 薛啟; 唐亚平; 王丽娜; 郭海峰; 赵慧; 马鹏程
    • 摘要: 选取了甘肃平凉地区2015—2019年6—8月发生的27次短时强降水事件。利用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按照短时强降水阈值分类统计法和常规天气分析方法对甘肃平凉地区夏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影响天气系统及大气环境背景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6月短时强降水频次少,强降水高发区为六盘山山区;7月频次明显增多,活跃地区为静宁、崇信、泾川一带;8月频次及强度达到峰值,密集区为平凉北部的崆峒山区、崇信南部河谷地带。6月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以午后居多,1 h降水量在20—30 mm段发生频次最高,占6月频次的80%以上;7月和8月日变化呈多峰型结构,夜间短时强降水频次增多,1 h降水量大于30 mm的频次显著增加,约占7月和8月总频次的40%。分析总结了平凉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类型,即高空低槽类、副热带高压类、西北气流类。另外,对表征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的环境参数统计分析,结果显示K指数、CAPE、T_(850)-T_(500)、Q_(850)、θ_(se-850)等物理量平均特征值对平凉地区强降水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王璐思; 张晓涵; 蒋璐西
    • 摘要: 利用2000~2015年广元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和逐时降雨量、MICAPS资料和ERA-Interim资料,从时空分布特征、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暴雨预报指标等方面对广元市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元市暴雨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特征为7月上下旬和9月中上旬是暴雨发生的两个峰值;区域性暴雨的夜雨特征明显,03~08时是短时强降雨的高发期;低槽东移型、副高稳定型、东高西低型和两高切变型这4种500hPa西风带环流和副高分型以及700~850hPa影响系统的位置和强度差异会对暴雨落区和强度有明显影响;中低层水汽、热力和动力等物理量的变化能为预报区域性暴雨提供定量参考。
    • 杨涛; 杨莲梅; 周鸿奎; 余行杰; 李元鹏
    • 摘要: 新疆北部是我国降雪高频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降雪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对新疆气候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观测资料限制对该区域小时降雪研究还未开展,影响降雪精细化预报和服务能力提升。因此,利用新疆天山山区及其以北(以下称“新疆北部”)2012年11月-2021年2月50个国家气象站小时降雪观测资料,分析了冷季(11月-翌年2月)小时降雪特征,并按日降雪量从高到低挑选30个大暴雪过程分析其小时降雪特征、影响系统及典型环流配置。结果表明:(1)阿勒泰北部、塔城盆地、伊犁河谷为降雪小时数(SHN)高频区,可达200 h·a^(-1)以上;天山山区SHN高频区为海拔1800~2000 m的中山带,达127.3 h·a^(-1),2000 m以上降雪很少。(2)北疆和天山山区小时降雪量(R)≤1.0 mm·h^(-1)量级SHN占比分别为91.7%和91.9%,对降雪量贡献分别为70.7%和68.9%,R>1.0 mm·h^(-1)为小时极端降雪事件,对北疆和天山山区降雪量贡献分别为29.3%和31.1%。(3)极端暴雪过程平均SHN为25.5 h,平均降雪量为30.7 mm,雪强约为1.2 mm·h^(-1),大暴雪过程由长时间降雪导致,降雪持续时间是开展大暴雪研究和进行预报服务的关键点,造成大暴雪过程的影响系统主要有中亚长波槽、中亚低涡、乌拉尔山长波槽和西西伯利亚低涡(槽),占比分别为30.0%、6.7%、13.3%和50.0%,中纬度长波槽(涡)和北方西西伯利亚低涡(槽)系统各为50.0%。
    • 徐文嘉; 胡文东; 丁禹钦; 贾净翔; 杨文达
    • 摘要: 为提高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准确性,利用高空、地面、卫星等气象资料,通过天气学、卫星气象学等对2020年8月10-12日成都地区一次创历史记录的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大暴雨天气过程是在成都地区500 hPa持续受低涡和低槽影响,大气低层的持续强烈辐合和高层的辐散抽气耦合及地面冷空气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低层偏东暖湿气流在成都西部沿山地形抬升作用下,进一步增强了成都市西部的降水;此次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有两个阶段,分别出现于2020年8月11日06-17时、8月11日19时至12日12时。强降水出现的两个阶段成都地区低空急流长时间维持,处于持续高湿、高能不稳定状态,有利于大暴雨产生;成都西南部强降水中心反复出现强降水云团,最低云顶亮温在-82°C以下。
    • 阿依夏木古丽·买买提; 阿依夏木·买买提托合提; 古扎丽努尔·艾尼瓦尔
    • 摘要: 2019年4月26日夜间和田地区自西向东出现了沙尘暴天气过程。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ECMWF、ECMWF细网格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有关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前期南疆盆地气温持续升高,热低压发展强烈,为沙尘暴天气较好的热力条件;2) 此次风沙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欧洲脊东南衰退,西西伯利亚低槽东移南压影响下形成的。此次环流形势特点:欧洲脊前北风带加强,西西伯利亚低槽南压,低槽分裂短波东移而引起的;3) 这次天气过程是一部分冷空气从南疆西北翻山入侵南疆盆地,有一部分冷空气从东面灌入盆地而引起了沙尘天气;4) 中低层冷暖空气的作用下,容易引起不稳定能量释放,因此冷暖空气在本地区交汇,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上升运动区有良好的对应是导致这次沙尘暴天气的发生重要原因之一;5) ECMWF数值预报产品和ECMWF细网格数值预报产品,500 hPa影响系统西西伯利亚低槽的预报位置准确,但较实况槽的移动速度快点。EC细对此次天气预报与实况基本吻合,10米风场有重要指示意义;6) 通过对数值预报的成功运用和分析,这次沙尘天气预报服务非常成功、准确、及时、超前,社会效益十分显著。通过服务注意到,对做好数值预报解释应用工作,提高预报时效和准确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 肖艳
    • 摘要: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等对和田地区2020年4月17—23日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高层100 hPa上表现为东部型的南亚高压环流背景下,500 hPa中亚低涡、700~850 hPa切变线等是主要影响系统;同时中低层水汽充足,加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引发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中低层θ值随着高度的增加趋于减小,这些都是促使强降水天气出现并发展的有利条件。
    • 宿秋兰; 郑丽娜
    • 摘要: 利用2020年1月常规天气图、地面降水、加密自动站和欧洲中心细网格等资料,分析了2020年初山东一次雨转暴雪的天气过程.研究发现,这次过程前期主要是降雨阶段,后期是降雪阶段:降雨阶段,山东处于高空槽前,水汽主要来源于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上升运动弱,气流的不稳定层位于800 hPa以下;降雪阶段,山东内陆地区近地面层形成冷垫,700?500 hPa槽前暖湿空气沿冷垫爬升,不稳定层较降雨时明显抬升,上升运动加强.山东半岛在降雪阶段受黄海气旋外围影响,水汽来源主要是气旋外围的偏东气流.近地面冷层厚度能引起该层温度的变化:当冷层厚度在2 km以下时,降水相态为雨;超过2 km时,降水相态为雪;当冷层厚度达到5 km以上时,降水过程结束.这次过程中山东多地存在雨雪相态转换,近地层温度与0°C层高度是判定降水相态的有效要素指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